標籤:

先天羅漢拳十八手圖解

  羅漢十八手,相傳是天竺僧人達摩,在少林寺演說禪宗,見眾僧個個面黃肌瘦、精神不振,於是創羅漢拳十八手,授以僧眾強身。在當時所謂羅漢拳者,只此十八手,並無先天後天之名目。至金元時,有白玉峰者,得此十八手,乃融合變化,闡幽發微,增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一十八羅漢之數。至此,始將達摩所傳之十八手,稱之為「先天羅漢拳元始十八手」,而白氏一百十八手,則謂「後天羅漢拳」。  先天羅漢拳,其理論基礎是達摩所傳的禪法:「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其練法中,始終體現著「無念為宗」的禪宗精神,側重於呼吸吐納,氣行六脈,守心住緣,止心不亂,故也稱「少林心法羅漢拳」。有詩曰:「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經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先天羅漢拳元始十八手,每個單勢都是鍊氣的樁功,即可使精氣神力充足,又可使下盤穩固,既內又外,既神又形,既靜又動,易筋洗髓,可獲性命雙修之效。  第一勢 混元一氣勢

  1.並步正身直立,全身放鬆,意念集中,頭若虛懸、閉口、舌抵上齶,兩臂自然垂於體側,雙目平視(圖1)。  2.左腳向左側橫開一步,兩腳間距約與肩同寬(圖2)。  3.兩掌緩慢地自大腿外側向上抬起與肩平,轉掌成掌心相對,掌尖向上,向胸前合攏。慢慢屈肘,合掌,掌心貼緊,掌尖高於鼻平,肘臂約與肩平,目視前方(圖3)。  4.調息9次。意念隨呼吸,吸氣時腹部丹田內陷,氣沉丹田;呼氣時小腹緩慢擴張,氣從丹田上胸走手。  第二勢 仙掌推雲勢

  1.掌心分開前推,掌心向前,掌尖向上,伸臂向前緩緩推出。推到肩、肘、腕相平時,掌心微突,兩目凝視兩掌(圖4、附圖)。  2.屆肘,兩掌緩緩向胸肋收,拇指側貼兩腋前,肘臂後收,挺胸收腹,目視前方(圖5、附圖)。  3.然後。兩掌自兩肋緩緩向前推出。反覆9次(圖6)。  4.呼吸與手掌活動配合,向前推掌時呼氣,收回時吸氣,意念集中掌心勞宮穴。  第三勢 三盤落地勢

  1.兩臂向左右平伸,與肩相平,掌尖向外,掌心向下,目視前方(圖7)。  2.左足向外移步,兩膝緩慢下蹲成騎馬勢;同時,兩掌亦緩緩下按,按壓至膝相平為止,目視前下方(圖8)。  3.翻掌成掌心向上,兩掌如托物之狀,隨兩膝緩慢向上升起,兩掌、臂提至肩相平,目視前方。如此反覆9次(圖9)。  4.呼吸與肢體動作配合,下按時呼氣,托物上升時吸氣,意念集中兩手掌。  第四勢 兩手擎天勢

  1.掌心向下,兩膝下蹲成馬步時,兩掌收攏於小腹前,掌尖相對,掌心向下,目視前下方(圖10)。  2.翻掌成掌心向上,五指分開,掌尖相對,由小腹前向上托至胸前(圖11)。  3.翻掌向上,托掌於頭頂上方,兩肘微屈,兩目平視;同時,足跟提起,重心移於足尖。調息9次(圖12)。  4.呼吸勻、緩、慢。吸氣時氣沉丹田,呼氣時意念逐漸入兩掌,以意隨氣。  第五勢 拈花托葉勢

  1.兩足跟落地,同時,兩掌翻轉,沿面前下按至胸前,掌尖相對,目視前方(圖13)。  2.上體右轉,成右弓步;左足提跟成前足掌趾著地。同時,右掌向前推出,掌尖向上,掌心向前,肘臂略屈與肩平,左掌向左下後推,掌尖向下,目視右掌。調息9次(圖14)。  3.然後,換練左勢,動作相同,唯姿勢相反。調息9次(圖15、16)。  4.調息時吸氣,氣沉丹田,呼氣兩手五指用力外分,意念內視手掌。  第六勢 瞻前顧後勢

  1.左足尖向前,右腳收步,兩足相平分開與肩同寬。左掌向後,掌背貼於兩肩胛間;右掌上提至後腦,用掌心貼後腦部(玉枕穴),手指輕拉左耳,頭隨向左後方,二目向後平視。調息9次(圖17、附圖)。  2.然後,換勢,目視右側動作,動作相同,唯姿勢相反。調息9次(圖18)。  3.頭頸盡最大幅度向左右轉動。吸氣時氣沉丹田,呼氣時意念集中在手掌。  第七勢 仙猿摘果勢

  1.兩掌放下,自然垂於體側,目視前方(圖19)。  2.五指併攏,撮指成勾手狀;同時,左腳向前一步成左弓步,右臂向身後伸直,勾尖向上,左臂向前上方伸直,然後曲臂,勾尖對面部,目視勾尖。調息9次(圖20、附圖)。  3.然後,換右勢練習,動作相同,唯姿勢相反。調息9次(圖21)。  4.吸氣時氣沉丹田,兩臂微縮,呼氣時兩臂盡量拉長,意念集中腕與手掌。  第八勢 偷天換日勢

  1.右足退步與左足平行,兩足間距約與肩同寬,兩臂自然垂於體側,目視前方(圖22)。  2.右掌向上抱於下丹田,掌心向上,掌尖向左;左掌上提經下丹田至膻中,繼翻掌,舉於額頂上方,肘臂微屈。同時,兩腿屈膝下蹲成騎馬式,足跟提起,足尖著地。調息9次(圖23)。  3.然後,換練右勢,動作相同,唯姿勢相反。調息9次(圖24、25)。  4.呼吸調勻,吸氣時氣沉丹田,呼氣意念內視於手掌勞宮穴。  第九勢 靈獼護腦勢

  1.左掌外轉與肩相平成一直線,左掌心向外,虎口向下;足跟著地,屈膝成馬步,頭部向左轉,兩目視左掌背,右掌仍護於額頂,掌心向上。調息9次(圖26)。  2.然後,換練右勢,動作相同,唯姿勢相反。調息9次(圖27)。  3.氣沉丹田,呼吸勻、緩、深、長,綿綿不斷,吸氣時意守丹田,呼氣時將意念逐漸轉入兩掌心。  第十勢 推窗尋月勢

  1 兩掌收回,置於左右腰際,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目視前方(圖28)。  2 左腳向前跨一大步,曲膝成左弓步。然後,左掌向前緩緩推出,手臂伸直,掌尖向上,掌心向前微突,目視左掌。共9次(圖29、附圖)。

  3 然後,換練右勢,動作相同,唯姿勢相反。共9次(圖30、31)。  4 呼吸與動作配合,呼氣時掌輕輕前推,掌心微突微停息,掌收回時吸氣。  第十一勢 斂爪藏鋒勢  1 右腿回收與肩平,呈馬步式,兩掌回收左右腰際,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目視前方(圖32)。  2 兩掌沿臀後下落,直臂勾腕,挺胸收腹,掌心向上,五指收攏撮緊,二目平視。調息9次(圖33、附圖)。  3 吸氣時意守下丹田,呼氣時意念逐漸轉入兩手掌。

  第十二勢 猛虎撲食勢  1 右足向前方邁出,全身下沉,左足跟著地,左足尖翹起,上身微微前傾,右腿屈膝下蹲,左掌前推,掌心對左足尖;右臂斜伸於右側上方,撮指成勾,勾尖向下,目視左掌。調息9次(圖34、附圖背面、正面)。  2 然後,換練右勢,動作相同,唯姿勢相反。調息9次(圖35)。  3 吸時氣沉丹田,呼氣時意念手掌勞宮。  第十三勢 迴風撥水勢

  1 回收左足,與肩同寬,兩膝微屈,呈高架馬步;左掌屈肘放於胸前,掌尖上翹伸直,五指分開,右臂屈肘,豎掌於左臂下,右掌背對準左肘關節。調息9次(圖36)。  2 交換兩手姿勢,調息9次(圖37)。  3 兩手臂不可貼身,吸氣時氣沉丹田,呼氣時意念在掌心。  第十四勢 倒海排山勢

  1 兩掌自胸前慢慢向左右分開,運氣於兩臂,五指分開,內勞宮有欲突出之勢,順勢掌心向外,變成「排山掌」;同時,左足向前跨出,屈膝成弓步,目視左掌(圖38)。  2 將「排山掌」緩緩屈肘內收,在胸前交叉掌(圖39)。  3 再回復成排山掌,共9次(圖40)。

  4 然後,換練右勢,動作相同,唯姿勢相反,共9次(圖41、42)。  5 呼吸與動作配合,吸氣時氣沉丹田,雙掌緩緩內收,呼氣時雙掌緩慢向兩側推出,意念逐漸隨氣到兩掌勞宮穴。  第十五勢 雙峰插雲勢

  1 屈膝成馬步,雙掌收回置於腰際,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目視前方(圖43)。  2 兩臂前伸,兩掌從左右腰際緩緩向前平行伸出,掌心向上,掌尖向前,掌與肩平齊,目視前方(圖44、附圖)。  3 屈肘緩緩收縮,置於腰際;前伸臂,雙掌緩緩前插,共做9次(圖45、46)。  4 呼吸與動作配合,吸氣時屈肘收縮,呼氣時意想氣從丹田貫注雙掌。  第十六勢 黑虎攢心勢

  1 雙掌握拳收抱腰際,目視前方。(圖47)  2 左足外轉,屈膝成左弓步;同時,左拳變掌從腰際緩緩向左側伸出,直至伸直與肩相平,掌心向上,掌尖向前;右拳變掌從腰側緩緩向右側伸出,掌心向下,繼翻掌向上收至胸前,撮指成勾,勾尖向下,目視左掌。調息9次。(圖48)  3 然後,換練右勢,動作相同,唯姿勢相反。調息9次。(圖49、50)  4 呼吸與動作相配,吸時氣沉丹田,手掌收回腰際;呼時手掌慢慢推出,意念逐漸隨氣到手掌勞宮穴。  第十七勢 獨貫三台勢

  1 兩掌握拳收抱於腰際,雙腿蹲成馬步,目視前方。(圖51)  2 左拳變掌,掌心向上,勾腕,五指向上成鉤狀;右拳向右側上抬,至與肩平,勾腕,伸五指成勾,勾尖下垂;同時,重心移到左腿,成左實右虛馬步式,兩目視右手。調息9次。(圖52)  3 然後,換練左勢,動作相同,唯姿勢相反。調息9次。(圖53、54)  4 吸時氣沉丹田,呼時意念逐漸隨氣到兩手掌。  第十八勢 寒雞獨步勢

  1 雙掌交叉置胸前,右掌在內,掌心向左,左掌在外,掌心向右;同時,屈左膝支身,右足微曲,右足趾尖輕著地。調息9次。(圖55)  2 然後,換練左勢,動作相同,姿勢相反。調息九次。(圖56)  3 動作與呼吸相配合,吸氣時沉丹田,呼時右手掌向左推,左手掌向右推,意念集中掌心勞宮穴。  收勢

  1 放下雙掌,自然垂於體側,兩足平行站立,約與肩同寬。(圖57)  2 左腳收攏與右腳成並步,放鬆身體,自然呼吸,全功結束。(圖58)
推薦閱讀:

●仿外網搓板針蓋亞圍披,戴上超有氣質!(附高清編織圖解)
方形絲巾系法及圖解 明星學院照片
楊氏太極拳體用圖解(一)---楊澄浦
國外時尚毛線背心編織款式+圖解(多款)|棒針編織圖解
萩原直美Ha-Na雜貨(有圖解)--整書

TAG:先天 | 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