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想和你談談死亡這件事 |嬋琴

引子:「今天大家都在逃避死亡,死亡變成一個禁忌的話題,但同時我們開始了解,沉默是不夠的。現在有治療師瀕臨死亡的人士,讓他們的離去變得更容易接受。」在我看來,談論死亡並不是一件羞恥和見不到人的事,反而因為它的莊嚴與無常,顯得敬重而高貴。

我最近一次見到扎西,是在北京一所醫院的太平間,我們剛參加完一位同修的助念。準備回家。她詢問大家,是否有空,願意一起吃個飯。我因為臨時有事,決定提前回家。她問我的臉是不是變胖了。我說,「可能年齡大了,開始發福了。」她說:「我也是臉變胖了。不對,應該是變成了菩薩臉。」我說:「是的,你越來越慈悲,愈發具有菩薩相了。」我們彼此擁抱,微笑告別。記得那兩天,外面艷陽高照,天空瑞相不斷,扎西說,她肯定往生到了一個好的地方,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應該祝福她。我沉默不語,那一刻,覺得死亡隨時都在頭頂。心生悲切。我想,一個人若不是修行到高僧大德那樣境界,對於生死離別,終究是一件悲的事。它同時又因為命運的不可辯駁性與公正性,是一件極其殘酷的事。而這些終究需要我們去接納它,將其埋葬於內心,提醒自己日後如何卑微、保有敬畏地去生活。扎西是一名修行人,曾經做過紀錄片的拍攝工作。我們在一次旅行途中認識,留下了彼此的聯絡方式。我們曾經在春天去往香巴拉的路上,討論過死亡這件事。一路上,景色綺麗,雲朵流動,山水清澈,雪山就在身邊,天空好像觸手可摸。我們在異地他鄉,感覺好像不是在人間。耳邊響起的音樂是《Karma Bruno Coulais》。空靈遼遠,不斷撞擊心靈。我們在雪山和湖泊交界的地方,找了草坪,席地而坐。語言濃稠時,我們彷彿看到了彼此的內心。心生唏噓的同時,也深感欣慰。

義。

扎西說,「我在25歲做完一趟長途旅行,回家就寫好了遺書。人隨時都可以離開這個世界。我的父親在46歲那一年還是一個非常健康,熱愛工作和家庭的人。但在47歲的那一年,就離開了人世。遺言都沒有留下一句。「「父親的離世對母親和我的影響都非常大。母親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夢到他。但她都是以隱忍的方式獨自承擔。而我,由一個玩世不恭、無知幼稚的姑娘,成長為了懂得體恤、關照他人的成人。也逐漸在獲得了心性的自在與洒脫。這些,都是死亡帶給我的影響。」我說:「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死亡誰先到。它已經是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去思考和面對它,是因為我們一直都在洋洋自得的生活,總以為自己可以活得問穩妥、安逸。素不知無常隨時都可能到來,且沒有任何準備和商量的餘地。」「我們永遠都不要對生活、生命抱有僥倖的態度。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個世界屬於人的時間終歸短暫,肉身之軀也是渺小。而,愛別離之苦,每個人都要去承受它,無法逃避。只不過有的人承擔的早,有的人承擔晚而已。」「親歷了「愛別離」之苦,是不是看待人生、外界的關係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問扎西。「非常大的改變。我算是一個早慧的孩子。之後,我開始有了信仰,它對我的幫助也是非常大。能以豁達之心接納諸多的人、事。你知道,人在經歷巨大苦難後,具有覺醒和非覺醒能力的人,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前者讓人脫胎換骨,把苦難化作經驗和精進自己的途徑。而後者,依舊不知悲喜的生活,不懂得人身難得,苦難也不具有任何的意義。就此方式上來說,則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比如說?」「我身邊有很多人,也過早的經歷了愛別離之苦。但他們並沒有因為事情本身帶給他們任何的改變。依舊那麼堅硬高傲的生活著,像一隻驕傲的動物。事實上,人唯有保持卑微和敬畏的生活,才可能看清更多人世的真相。」「真相,讓我們從愚痴到清醒,能真正意義上更好的活著。這個世界上的生命,每天來去不斷,像植物一樣繁茂生長、循環。未曾間斷。而人該如何以更為尊嚴的方式去承擔苦難,才是我們終其一生都需要去思考的課題。」

難 讓

「你是因為父親離世後,開始有信仰的嗎?」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一段話:「死亡就是我們最執著的那個東西必然的毀滅,佛教關於自我不存在以及心本性的開示,是可以在這方面幫上忙的。」「應該是吧,但也不好說。也有可能是因緣際會到了,就自然而然去接觸到了一種宗教吧。很多的開示的確給我很大的幫助。能讓我的內心覺得歡喜,踏實,懂得利他。不再去執著一些東西了。」聽說,「好像作為一個佛法的修行人,他們時刻都會想到死亡。這個念頭比我們凡人要成熟很多。而且在他們看來,那並不是一件悲觀或悲傷的想法。它反而能提醒世人,珍惜時間,懂得人身難得。思考無常和死亡,是對心靈修行的一種精進。」「特別是當一個修行人修到一定程度,死亡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件值得歡喜的事,並不會有太多的害怕。他們對自己、外界已無任何執著。死亡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過渡,或者一個生命的轉折點。」扎西:「我們無法像修行人那樣如此超脫的看待死亡。至少當我們了解無常和死亡後,能做到不虛度光陰,不糾結人生,不讓苦難白費。生命如同手中的沙粒,稍縱即逝,而無常隨時都在我們身邊發生。」「不可否認,死亡對於凡夫來說,還是一件悲的、痛苦、甚至短期內難有平靜,具有毀滅性打擊的事。痛苦某種程度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折磨我們心靈的同時,也能培養我們內心的慈悲與愛、同理與利他之心。」《僧侶與哲學家》裡面探討死亡的時候,僧侶說:「痛也可以作為掃除我們負面業的掃把。事實上,因為痛苦是我們過去負面行為的結果,最好能夠用心靈持修的方式還債。」

「這種對待死亡的態度是否也可以稱為一種空性?」

扎西:「也可以說是吧。當你了解了空性,也就會接受人生不過大夢一場,你所追求、享受的一切外界事物,都是幻覺一場。所謂因緣匯聚,離散有期,這些有如自然天道一樣,規律有序,不要去懷疑它,也不要去執著它。生命中最大的變化,就是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破壞你的幻覺,告訴你永恆是錯覺。」「從這一點來說,我們應該感謝無常和苦難。它能讓我們生起內心的愛慈悲,及開啟無上智慧。讓你更加學會活在當下,懂得珍惜的寶貴。放下一些期待與執著,並不再承受因無明帶來這樣、那樣的俗世凡間苦楚。」

人生在世,歷經各種,苦難只是其一。它有可能是天災、有可能是人禍、還有可能無常襲擊。它們共同面臨的一個結果,就是親歷死亡。我們每個人理解、善待它對態度不一樣,最終呈現給外界對心性也會不一樣。承載它,也就意味著,我們對自己的心靈已經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帶著它上路,能拉開你與這個世界的距離,找回自己,獲得不一樣的人生光景,超越先前的自己。那一刻,你擁有的身心,也會像珍寶一樣散發通透而靈氣的光芒。它是從思考死亡和痛苦中提煉出來的。

「我們盡所有的能力使自己不會沒有錢,不會沒有食物吃,不會生病,但是我們思考死亡的時候,把它當作一種提醒,意識到生命的脆弱,而努力讓存在的每一刻有意義,那麼思考死亡就不會是一件沮喪的事情。」

「如果你不斷地思考死亡,你的心會轉向心靈修行,你會找到修行的新力量,你會看到,死亡將你和絕對真理結合起來。」

- END -


推薦閱讀:

你最接近生理極限的一次經歷是怎樣的?
他們總被一起談論,連死亡都是
擇日而亡
我的爺爺
「死亡藍鯨」情感的顛覆!請認真負責對待您的孩子,好嗎?

TAG: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