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史簡答論述題

21、《十日談》的藝術特色。

《十日談》運用框形結構,把100個故事編織起來,構成完整統一的整體。它第一次運用了現實主義的手法,廣泛地反映了14世紀義大利的社會生活。作品以故事的生動性和細節描寫的真實性徵服了讀者。它在現實主義形象的畫廊中較早的塑造了不同階層的具有鮮明性格特徵的人物形象。作者還運用了諷刺、幽默和對比的手法,通過冷嘲熱諷、嬉笑怒罵的文字,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效果。《十日談》採用了佛羅倫薩方言寫成,精練生動,俏皮通俗,為義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礎。

22、《巨人傳》的主要思想內容。

拉伯雷的《巨人傳》作為法國文藝復興時期諷刺小說的名作,其主要思想內容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廣泛抨擊了法國封建社會的黑暗,對底層人民的悲苦命運表示深切同情。作品揭露了封建貴族的剝削、司法機構的腐敗、教會和教士們的貪婪、封建裁判所的殘酷,表現了下層人民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痛苦生活。其次,小說抒寫了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肯定人的智慧,讚美人的巨大力量,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熱情洋溢、積極進取和自信樂觀的精神,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政治、社會、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23、《堂·吉訶德》的思想意義。

塞萬提斯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的社會意義,遠遠超出了作家對騎士文學的諷刺。小說全面真實的反映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的社會現實,生動描繪了各個行業和各個階層的人物及生活遭遇,有力地揭示了西班牙王國的破綻百出和他必然衰落的趨勢。它不僅是一部諷刺小說,還是一部現實主義巨著。小說中主僕二人的遊俠活動是荒誕不經的,但活動環境是真實的。從貧窮的山村到雜亂的城鎮,從偏僻的小客店到豪華的公爵城堡,從平原到深山,從大路到森林,通過對貴族、僧侶、地主、農民、演員、商人、理髮師、牧羊人、苦役犯、妓女、強盜等近700個不同階層人物的描寫,接觸到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習尚等方面,構成一幅完整的社會畫卷,反映了西班牙廣闊的社會現實。另外,小說還在許多方面表達了作者「民主自由」,擺脫封建束縛、反對種族迫害、反對封建割據、反對殖民政策等人文主義思想。

24、如何理解堂·吉訶德形象?

堂·吉訶德是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具有豐富複雜的性格內涵,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巧妙地集合於一身。一方面,堂·吉訶德是一個滑稽可笑的喜劇人物。他深受騎士小說的影響,脫離實際,耽於幻想,處處歪離現實,行為荒誕。他把風車當巨人、客店當城堡、苦役犯當受害的騎士,把羊群當軍隊……他的荒唐行為往往事與願違,害人累己。他的理想與現實脫節、主觀與客觀分裂,被看作是「主觀主義」的代名詞。另一方面,堂·吉訶德又是一個嚴肅的悲劇人物。他立志剷除人間不平,為追求正義理想而勇往直前,不顧個人安危,不怕犧牲,具有意志堅定、無私、無畏的高尚的品德,表現了難能可貴的獻身精神和鬥爭精神。清醒時,他還是一位智者,熱情傳播人文主義思想。他的行俠改造社會和對正義理想的追求,又都以失敗的悲劇結局告終。堂·吉訶德性格中的矛盾,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與西班牙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

6/62頁

25、桑丘·潘沙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桑丘·潘沙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一個純樸勞動農民的典型。一方面,他具有勞動人民機智、善良的品質和樂觀主義精神,在當「海島總督」期間表現出驚人的才智。另一方面,他又有封建制度下小私有者眼光短淺、狹隘自私和貪圖小利的弱點。他當騎士侍從是為了擺脫貧困,求得溫飽。桑丘的形象反映了農民的困苦處境和變革現實的民主要求。

26、《堂·吉訶德》的藝術特色。

《堂·吉訶德》標誌著歐洲長篇小說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首先它創作了一種新型小說,既模仿騎士傳奇的題材和體裁,利用騎士小說的迅捷性宣傳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又吸取了流浪漢小說環境描寫的長處,使主人公的遊俠接觸到下層社會生活。它摒棄了騎士小說的夢幻成分,一改流浪漢小說的主人公的悲觀消極形象,發展了英雄史詩里為了理想而獻身的鬥爭精神。它既注意繼承前人的創作經驗,又不因循守舊,對各種藝術表現手法進行了綜合革新,把歐洲長篇小說推到了近代小說的邊緣。

其次是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訶德和桑丘兩個世界文學中不朽的藝術典型。這兩個形象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面的;不是靜止的,而是發展的。堂·吉訶德從入迷到清醒,桑丘從頭腦簡單到複雜。這些人物性格的發展也是前所未有的,這對後世文學影響較大。

第三,在表現手法上,小說巧妙地運用了諷刺藝術,採用了對比、幽默、嘲諷、誇張等手法。如在人物設置上富有對比性,主僕兩人既對立又相輔相成。從年齡、外貌到性格、語言都作了鮮明的對比。作品把平凡的生活細節和富有奇特幻異的想像、滑稽誇張的鬧劇場面和樸實無華的現實生活、英雄和丑角、智者與瘋子、悲劇與喜劇結合,形成了特有的幽默諷刺風格。

第四,是語言的生動而富有表現力。小說的語言形式多樣,有時莊重,有時詼諧,有時含蓄,有時明快,一掃騎士小說慣用的華而不實的綺麗文風。它採用了西班牙人民通用的口語,特別是出自桑丘口中的那些民諺俚語,體現了西班牙的民族風格。

27、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特色。

莎士比亞的戲劇不但思想性深刻,在藝術上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具有巨大的審美價值。莎士比亞的戲劇情節生動豐富。在他的劇作中,往往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形成多樣化的戲劇衝突。如《哈姆萊特》中有三條為父復仇的情節線索交織在一起,以哈姆萊特的復仇為主線,雷歐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復仇為副線。後兩位的復仇,一個是盡孝道,一個是為爭得騎士榮譽,他們帶著濃厚的封建色彩的復仇行動,更突出了哈姆萊特復仇的社會意義。莎士比亞還非常善於在緊張尖銳的戲劇衝突中安排劇情,衝突的雙方在鬥爭中的地位不斷變化,形成波瀾起伏且很富有戲劇性的情節。如哈姆萊特與奸王克勞迪斯一開始互相試探沒有直接交鋒,通過「戲中戲」,進入鬥爭的正面交鋒,哈姆萊特摧毀了奸王的心理優勢,但由於誤殺波羅涅斯,便由主動轉為被動,奸王藉機將他遣送英國,重新控制局勢。哈姆萊特粉碎了奸王借刀殺人的陰謀回到丹麥後,卻又落入另一個借刀殺人的陰謀——「友誼比劍」。全部劇情隨著人物性格的發展跌宕起伏,曲折複雜,扣人心弦。

7/62頁

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亞劇作中的人物不是單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多面性、複雜性。如哈姆萊特既是個脫離群眾的封建王子,又是個滿懷抱負的人文主義者;奧賽羅既是一個忠於愛情的情種、奮勇殺敵的勇士,同時又是一個脾氣暴躁的統帥、殺害無辜的兇手;夏洛克一方面詩歌兇殘吝嗇的高利貸者,一方面又是個虔誠的教徒。劇作還寫出了同一人物前後不同時期的性格發展軌跡,如哈姆萊特從一個抱有崇高信念的快樂王子到對人與社會悲觀失望的憂鬱王子,這樣使人物更加真實可信。

莎士比亞還善於在人物的對比中突出主人公性格。在《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雷歐提斯、福丁布拉斯三人對待復仇問題上的不同態度的鮮明對比,突出了哈姆萊特作為先進人文主義者的特點。哈姆萊特與霍拉旭同樣都是人文主義者,但是遭遇不同、地位不同,霍拉旭理智冷靜,哈姆萊特熱情深沉,更加反襯出哈姆萊特精神世界的深刻性。莎士比亞也擅長用內心獨白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的重要獨白有六處之多,每次都推動劇情發展,為完成人物性格塑造起了關鍵作用。最著名的是第三幕第一場的那段:「生存還是毀滅」的獨白,表現了他對人生的思索、苦悶與彷徨。

莎士比亞的戲劇語言豐富多彩,具有個性化、形象化的特點。莎翁是語言大師,他的辭彙特別豐富,據統計他劇中用到的辭彙量達29000個,遠遠超過了他同時代的其他作家。他的人物語言,不僅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而且貼和人物當時所處的特定環境,和人物的戲劇動作相襯相依。如哈姆萊特清醒時是典雅的語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裝瘋時用的是邏輯混亂、晦澀難解的語言,符合瘋子的特點。他還善於使用恰當的比喻、雙關語、成語和諧語,不僅豐富了表現力,而且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28、如何理解夏洛克這一形象?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這一形象刻劃得非常成功,已成為世界文學中著名的典型之一。他刻薄、自私、愛錢如命。貪財使他變得冷酷無情、嫉妒別人;貪財也使他變得兇殘狠毒。女兒與人私奔,使他最痛心的是帶走了大批錢財。他之所以不要安東尼奧加倍償還,目的是為了要徹底除掉威尼斯這個妨礙他賺錢的最大障礙;但作為一個猶太人,又有受欺壓的一面,他為猶太人受歧視的遭遇申訴,也有其合理性。作家從人文主義立場出發,譴責夏洛克的貪婪、自私、狠毒,又同情猶太人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綜合論述題

29、哈姆萊特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哈姆萊特是一個理想的人文主義者的典型。他的性格是鮮明的、豐富的,也是發展的。

哈姆萊特是丹麥一個年輕的王子、樂觀的青年,生活是閑逸的、舒適的,為追求知識,他來到了人文主義的中心——德國的威登堡大學讀書,在那兒受到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對人生和世界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在他的心目中,父王是一個「堂堂的男子」、「理想的君王」、「人」的典範;他的情人奧菲利婭是純潔、美麗的。整個世界都充滿了一片光明。這時他還完全生活在脫離現實的幻想之中,是一個快樂的王子。然而,當他從德國回到丹麥後,母后匆匆改嫁,叔父克勞迪斯娶了母后,篡奪了王位。這一下便使他從美麗的幻想的雲端跌入了無底的痛苦的深淵。他悲傷、苦悶,對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和厭倦,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接

8/62頁

著先王的鬼魂向他揭露了克勞迪斯的陰謀,這像晴天霹靂一樣使他震驚。他精神上經受不了這一沉重打擊,失去了自持力,於是便趁勢裝瘋,但理智還是清醒的。他看到周圍的世界原來是充滿了惡德敗行的罪惡的世界。他在憂鬱中開始了深沉的思考,在裝瘋中以荒誕的行為使克勞迪斯惶惶不安。就在他觀察、思考周圍世界的時候,一連串罪惡的事實又發生在他身邊:他的同學、朋友一個個賣身投靠奸王,充當克勞迪斯的密探;奧菲利婭也被奸王利用作工具……現實世界處處是邪惡和背叛,他認識到自己的任務不僅僅是報父仇,而是要擔當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苦苦思索,探求扭轉乾坤、恢復正義的途徑和手段,又「把後果考慮得過分周密」,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猶豫彷徨、煩悶不安、自譴自責,精神上痛苦到了極點,甚至想到「活下去還是不活」的問題。

憂鬱,是哈姆萊特理想破滅後精神狀態的一個顯著特徵。他回國後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現,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義者視若珍寶的生活理想化為泡影,使他變得憂鬱、苦悶:「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但憂鬱不是哈姆萊特的天性,而是理想與現實矛盾,理想破滅產生的一種精神狀態。

哈姆萊特的另一性格特點是延宕。他把報父仇同拯救國家結合起來,「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楣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他不但要報父仇,而且要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實。然而在強大的邪惡勢力面前,儘管他不斷探索尋找途徑,卻始終在決心行動而不知如何行動的矛盾之中,這就形成了他行動的猶豫延宕。

形成哈姆萊特悲劇的原因,從客觀上看是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哈姆萊特是封建社會內部出現的少數先進人物的代表,他與克勞迪斯的鬥爭,反映了先進人物同社會惡勢力抗爭,必然導致悲劇結局。這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衝突」。他同情人民的苦難,人民對他有好感;但他即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眾,孤軍奮戰,而且不能擺脫宿命論等舊思想的殘餘。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莎士比亞通過哈姆萊特的形象概括了新舊交替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的思想面貌,寫出了人文主義者同黑暗現實的矛盾和鬥爭,寫出了他們探求真理的歷程,也寫出了他們的悲劇命運。哈姆萊特形象的巨大力量不在於解決了社會中存在的問題,而在於提出現實世界是醜惡的、不合理的,必須進行改革這一根本問題。這也是哈姆萊特所以能成為歐洲文學史上不朽的藝術典型的重要原因。

30、17世紀文學的主要成就。

17世紀歐洲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文學(又稱清教徒文學)和法國古典主義文學,此外,還有巴洛克文學、市民世俗文學。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代表人物有約翰·屈萊頓,代表組是理論著作《論劇體詩》;約翰·班揚,代表作是夢幻寓意小說《天路歷程》;約翰·彌爾頓,重要作品有長詩《失樂園》、《復樂園》和詩劇《力士參孫》,代表作《失樂園》被認為是歐洲文學史上文人史詩的典範之一。

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戲劇最突出,出現了以高乃依和拉辛為代表的悲劇家,以莫里哀為代表的喜劇家,以及文藝理論家布瓦洛和寓言詩人拉封丹等。高乃依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其代表作《熙德》被公認為法國古典主義第一部典範性作品。拉辛是法國古典主義繁榮時期的悲劇家。代表組是《安德洛瑪克》和《費得爾》。布瓦洛是古典主義的理論家,他的最大成

9/62頁

就是詩體文藝理論著作《詩的藝術》。拉封丹是一位以寫寓言詩著稱的詩人,其代表作是收有239篇寓言故事的《寓言詩》。

巴洛克文學的代表人物是義大利的馬里諾、西班牙的貢哥拉和卡爾德隆,德國的格里美爾斯豪森、英國的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代表作品有卡爾德隆的小說《人生如夢》、格里美爾斯豪森的流浪漢小說《痴兒西木傳》等。

市民世俗文學其風格粗獷俚俗,藝術上尚不成熟。主要成就是市民世俗小說。

31、彌爾頓的長詩《復樂園》的思想內容。

《復樂園》取材於《新約·路加福音》,長詩敘述耶穌不為撒旦所誘惑的故事。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經受不住誘惑,而失掉了樂園;始祖犯罪,人類處於災難中。人子耶穌,抗拒了撒旦的財富、肉慾、權力、榮譽的誘惑,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從而得以佈道,為人類恢復了樂園。通過耶穌這一堅貞不屈的形象,詩人表達了資產階級革命者堅定的意志和勇於犧牲的精神。

32、彌爾頓的悲劇《力士參孫》的思想內容。

《力士參孫》取材於《舊約·士師記》,是彌爾頓的一部詩劇。以色列民族英雄參孫是大力士,曾多次戰勝敵人,他的力大無窮的秘密被情人出賣給了非利士人。敵人將其俘獲,挖掉雙眼,囚於地牢之中。參孫時刻不忘復仇,待他恢復力量後,在敵人避他演武時,他撼倒演武大廳的支柱,與三千非利士人同歸於盡。這一悲壯的史詩,表現了敵人在復辟時期所受迫害的悲憤心情,以及寧死不向復辟勢力妥協的決心。

33、高乃依的悲劇《熙德》的思想內容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悲劇《熙德》主要塑造具有愛國主義傾向的理想英雄人物,表現理性對感情的勝利這一中心主題。悲劇主人公羅狄克為維護家族榮譽,向未婚妻施曼娜之父挑起決鬥並誤殺了他,施曼娜請求國王懲處羅狄克以報父仇。這時,摩爾人入侵,羅狄克受命出征,並獲「熙德」(大將軍)稱號而榮歸。最後,在國王的精心安排下,這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當個人感情一封建家族義務發生衝突時,個人感情服從於封建義務;當封建義務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封建義務讓位於國家利益。作品通過寫女主人公在愛情與榮譽、義務的衝突中所持的態度和採取的行動,表現了理性戰勝感情,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熙德》一公演,即轟動巴黎,為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奠定了基礎,被認為是法國第一部典範性的作品。

34、為什麼說拉辛的《安德洛瑪克》是一部標準的古典主義悲劇?

《安德洛瑪克》取材於古希臘悲劇。女主人公安德洛瑪克是特洛亞英雄赫克托耳的寡妻,城破家亡之後,她成了愛庇爾國王——阿喀琉斯之子皮洛斯的女俘。皮洛斯愛上了她,遲遲不和未婚妻愛彌奧娜(海倫之女)結婚。這時,愛著愛彌奧娜的希臘使者奧雷斯(阿伽門農之子)來到愛庇爾,要皮洛斯命安德洛瑪克交出赫克托耳的兒子,以絕後患。安德洛瑪克為保全兒子的生命,被迫答應與皮洛斯結婚,條件是要在結婚之前皮洛斯必須在神廟發誓保全她兒子並幫助兒子復國。愛彌奧娜問詢後妒恨交加,唆使奧雷斯去神廟殺了皮洛斯,隨即自盡。奧雷斯也因失去愛彌奧娜而發瘋。作品通過四個人物在國家利益與個人慾望衝突中的表現,譴責了情慾橫流、反抗強暴盡忠於祖國的安德洛瑪克。由於理性與感情的高度統一,使她既保全了兒子的姓名,又保住了自己的名節。悲劇故事情節單一

10/62頁
推薦閱讀: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高貴的獨行者——關於《斯通納》,純潔、逃避和其它
外國文學網
埃隆·馬斯克的「獵鷹重型" 與馮·布勞恩的V-2火箭,都是時代的狂想曲
馬克斯布洛斯與卡夫卡有什麼關係?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文學史 | 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