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天津。算不算攻略,你說了算。
這篇遊記豪邁地提到了:五大道,天津之眼摩天輪,海河,古文化街,世紀鐘,津灣廣場,水上公園,勸業場,南市食品街,大悲禪院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天津土著,外地朋友經常會問我:推薦一下你們天津有啥好玩的地兒。倍兒怵頭這個問題,因為我是真說不出天津有啥好玩的地兒。不像北京西安南京這樣到處都有帝都的印記,也不像蘇杭、水鄉那類城鎮有著那麼多自然的非自然的人文景觀,也沒有迪士尼、歡樂谷那樣的遊樂場,更沒有雪山、草原……在我的理解中,但凡普遍意義上的那種「好玩兒」的地兒,在天津就找不著。。。
說完這話,肯定會挨罵,會被老鄉們罵死。但對我個人來講,真的是這樣。也許是自己身在畫中,難以抽身局外以一種超然的視角去看自己的母親城吧。不過,我仍然很愛天津。愛她的600多年短短的歷史;愛她在中國近代史中無法被抹掉的歷史地位;愛她的恬靜、散漫、不爭;愛她的善良,愛她的海河,愛她的各路美食,愛她的建築……雖然,很多有著深刻歷史印記的元素,已經被人為地破壞得越來越少。。。
於是,我把我所知所見所感的天津,拍下來,寫下來,給你們。算不算攻略,我說了不算,你說了算。如果能對來天津旅遊的朋友有那麼一點點幫助,我很欣慰。。。
其實很早就想寫這個,但是一直沒能靜下來寫,或者走出去拍。但寫的慾望又很強烈,於是,我整理了一下自己從2006年至今,拍過的天津的方方面面,想起啥就寫啥,沒有具體的瀏覽線路,只有隨性而至的零敲碎打。大部分會有配圖,所有照片均為近五年多個人拍攝,沒有配圖的,大家自己去網上搜圖吧。。。
建築:近代中國看天津
天津歷史不算久遠,比不及那些歷史名城,但天津在中國近代史上卻是不容忽略的。「北洋」二字,深深地烙印在津沽大地。因此,來天津,遊覽那些近代史中地位超然的名官巨賈的故居、曾經的租界地範圍內各具特色的風貌建築,絕對是一條遊覽的主線。而且,這些值得逛的地方基本上集中在以天津站為中心方圓幾公里內。當然,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這些舊居、建築,也已像很多地方一樣,被無恥的破壞甚至毀掉。比如,盛名在外卻也臭名遠播的瓷房子;比如,早已蕩然無存的老城廂;比如,那些改成酒樓、酒店的總統舊居或者進行「保護性拆除」並修舊如舊的建築……
好在,看點雖不多,多少有一些。。。
A:古文化街。
基本上,但凡來津的遊客,古文化街都是一個必去的地方,不管是跟團還是自助。畢竟,各個城市都會有一些類似的景區。
去過很多城市,天津的古文化街同且不同。同的是,基本上也都是各種賣文玩商品的商鋪,東西呢,有真也有假。不同的是,古文化街里的東西,自有天津的特色,比如泥人張、楊柳青年畫等。而且,古文化街雖然經過修繕,但大部分建築都是老東西,有歷史,有故事,有文化。而且,很多傳統的天津小吃,可以在那裡一攬子解決。
文化街可算風水寶地。在天津,只有這條街和濱江道,永遠繁華。這條街,用風水學上的話講,是聚財寶地。臨水而建,小徑通幽,沒有風水硬傷,橫寬不超過9米,街巷不直通到底,從街口絕對望不透,而且四通八達,有興趣的朋友可留意一下。
另外,這裡還有香火極旺的天后宮,也稱娘娘廟。近年來每年都有媽祖祭祀活動。
文化街出來,就是過去的老城廂,天津城所在地。以東馬路西馬路南馬路北馬路圍起來的老城廂,但是現在早就沒了過去的印記,全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在那附近,商場很多,所以餐飲消費很發達,高中低端餐飲齊全,且有一些老字號。在城廂中路,還有鼓樓,但是遠比不上文化街的人氣。不遠處還有專門接待外地遊客的南市食品街。
為什麼說古文化街是塊風水寶地?不僅僅因為它本身符合風水學,也因為,離它不遠,就是天津的發祥地——三岔河口。天津,一條海河貫城而過,直入渤海,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海河水系最終匯聚於三岔河口形成海河幹流。三岔口就是指海河與南運河、北運河的交匯之處。這裡是海河幹流的源頭。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稱帝後改直沽為天津,就是在三岔河口依水而建的天津城。所以,素有「先有三岔口,後有天津衛」之說。
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真正的三岔口,因為北洋政府當年裁彎取直,去掉了侯家後大灣,僅剩北運河和南運河在金鋼橋處會師。
從三岔河口開始,天津的漕運、製鹽、近代工商業、人文、教育、機器製造等等等等,在此發祥並繁榮。所以,無論是明朱棣、清乾隆、北洋政府,都把這塊風水寶地當成重中重之重。
而今,三岔河口周邊依舊繁華,大悲禪院、天津美院、天津之眼,均坐落於此,也算天津值得一逛的地方。
在古文化街這一圈,有一些天津特色小吃還是值得品嘗的。
東北角附近的耳朵眼炸糕,那是天津三絕之一,很美味,不嘗可惜。
耳朵眼炸糕是天津三絕里我最喜歡的。誕生於清光緒年間,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耳朵眼炸糕由於精工細做,並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衚衕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旺銷不衰。(這段來自資料)
耳朵眼炸糕用料相當考究,外皮用優質糯米製成,裡面裹上由上等紅小豆和白糖等經傳統工藝製成的豆餡,精心炸制而成。剛炸出來的耳朵眼炸糕最好吃,從油里撈出來,稍微控一控油,金黃酥脆的外皮,有一種沙嘴的口感,咬一口,噴香的油脂滿口流香,且馬上就能遇到柔軟黏糯的糯米層。再用力咬,就是甜而不膩的豆沙餡了。耳朵眼的豆沙餡,粗細適中,香甜可口,回味無窮。不過,炸糕雖好吃,盡量趁熱,涼了雖然也不難吃,但畢竟口味下降。另外,這東西不能多吃,吃多了胃口會脹也會返酸。
耳朵眼炸糕店還有很多種類的小吃,比如燙麵炸糕、小豆粥、開口笑等。
北馬路上的大福來鍋巴菜,也是天津久負盛名的地道早點。記住,是早點。
鍋巴菜是我最愛的早點選擇之一。天津人吃早點講究搭配。鍋巴菜配死面窩頭、老豆腐配發麵餑餑、大餅夾果子果蔑兒再來碗豆漿、燒餅配羊湯、高湯餛飩愛配嘛配嘛、包子配稀飯,煎餅果子,還有老麵茶……相當反感那些燒餅裡脊、灌餅之類的外來品種,那不是天津人的早點!
好吧,接著說鍋巴菜。天津人一般管它叫嘎巴菜,最正宗的做法是:先將綠豆磨碎,過篩,用清水浸泡,然後,用手揉搓,撈去豆皮、雜質,控去余水,與泡好的大米混合,磨成粥狀。其次將烙子置小火上,舀上面糊,攤成薄似紙張的圓形煎餅晾乾,改刀切成柳葉形。然後制鹵時,先將香油燒熱,投入蔥花,薑末、香菜根,至炸呈金色時,把大料面、面醬下了,然後倒入醬油,開鍋後倒入盆內。另外將清水燒開,放入大鹽和制好的醬鹵。鍋開後,倒入醬油,下大料面、五香面、薑末、鹼面,待鹵湯開後,用水團粉勾芡,倒入預先準備好的容器內,用部分潔凈鹽水將腐乳澥開,再與其他鹽水攪在一起,加味精調勻。另將辣子面用熱油炸成杏黃色,將油、糊分開。接著另取香乾切成小象眼片,放在燒熱的香油中炸至外皮發脆,倒入開水中煮。開鍋後,倒入醬油、味精,再次開鍋後,撈出香乾,最後,用香油將芝麻醬調稀。吃的時候,盛一碗鹵,放上鍋巴,淋上麻醬、醬豆腐汁、椒油、香油、辣油,撒上香菜,太尼瑪香了!最好不要把鍋巴和鹵全攪在一起吃,那樣容易澥掉。
再遠點,有紅旗飯莊,或者到南市食品街里的天津菜館,可以吃到地道的天津菜。
古文化街里,可以吃到熟梨糕、茶湯等傳統小吃。
另外,老字號的桂順齋糕點和新字型大小卻相當美味的欣樂糕點、滿江紅、石頭門坎素包、爐爐香燒餅等,也都在食品街附近。還有果仁張、皮糖張……在這裡無法一一寫足,只好由朋友們自己去「碰」。旅行的意義往往不在於按圖索驥,那種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更值得期待。
B、意式風情區
這篇文隔了好久才寫,所以有點亂,上面寫著寫著就變美食了,敢情是因為俺餓了。大半夜的,吃貨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再來跟大家白話。
要說天津的建築,有那麼幾個地兒比較知名:河北區的意式風情區、和平區的五大道和小白樓以及勸業場、解放路等地塊。
先說意式風情區吧,因為它離天津站最近。
介個,是天津站傳說中的世紀鐘。千禧年當天揭幕,時任老張同志剪綵揭紅蓋頭,也不知道誰弄,大爺拽了好幾下都沒拽動,一臉黑線的下去了。估計事後得有不少相關負責人被拿下吧。。。
意式風情區是近年來新開發的旅遊地段。過去不叫這個,也沒有一個統稱,這裡為了方便,就泛指了,畢竟這地兒現在火啊,遊客很多。
要擱我小時候,提起那塊地方,大多會說,一宮附近。一宮是第一工人文化宮,可以算是地標了吧,那時的一宮,有個市場,賣花鳥魚蟲,也有文玩古董,應時應景的還會有斗蛐蛐比賽之類的。而一宮則是當年的新潮男女跳舞拍拖的聖地。
那周邊,以義大利租界地為主,也有奧地利租界和比利時租界,具體歷史我不是太熟,只知道那塊地方有好多牛B人物曾經居住,包括梁啟超、袁世凱、馮國璋、黎元洪以及什麼警察總署署長、義大利兵營之類的。現在,則以馬可波羅廣場為中心,往周邊輻射,那些舊居修舊如舊,建築仍在,味道稍變。已經被開發成酒吧、西餐林立的瀏覽區。
那附近的餐飲以西餐為主,酒吧也不少。有個別酒吧的演出很多,很多知名樂隊都會來演出。成桂餐廳,則是天津老字號西餐,一道罐燜牛肉,是招牌菜,號稱25年來只做了這一道菜。
C、勸業場周邊
地圖上的C區域,大多數天津人會把它作為天津的市中心。過去,曾有過市中心之爭,有人說,和平區的勸業場附近,一向最繁華,絕對的市中心。也有人說,市中心當以老城廂為佳,畢竟是過去的天津城,也有一定道理。最2B的說法是市中心應該以市政府所在地為準,那好吧,過去在泰安道那塊,相對還靠譜點,那現在呢?挪河西去了,都出了中環線了,還市中心?中心你妹啊!
勸業場過去確實最繁華,雖然眼下的勸業場已失去昨日榮光,但濱江道仍是當仁不讓的天津商業第一街。而那一帶的歷史,則很有嚼頭。也許是自己從小就生長在那附近,所以對那裡既熟悉,又感情深厚。從勸業場往周邊輻射,各類建築各具特色,因為,八國聯軍當年在此分界而治,各種租界里的建築各有各的特色。在這裡,有最商業的繁華,有最歷史的建築,有最特色的小店,有最老字號的美食……
隨便走吧,隨時都會有驚喜。
既然這裡比較適合閑逛,那麼我就推薦幾處老字號的美食吧,畢竟這裡到處都是商場商鋪,餐飲業相當發達,什麼檔次的都有。我只說我兒時記憶中的美食。
康樂。康樂在我小的時候,那是最喜歡的美食店。最初的康樂以冰食為主,能去康樂吃一頓冰激凌,那是相當期待的。康樂雪糕則到現在仍是一塊金字招牌。後來又衍生出康樂湯圓、粽子、冷飲等一系列美食。不過,現在的康樂,也就是雪糕、湯圓、粽子之類的仍然美味,其他如冰激凌、小豆粥等已江河日下,要麼貴而不實,要麼難尋老味道。
京津小吃店。過去我們管它叫萬順成,招牌就是小豆粥、開花糕、小籠包等。那裡的小豆粥特別美味,可謂津城一絕。不過這些年吧,也就那麼回事了。
月盛齋醬牛肉。老字號,醬牛腱子切成片,夾在熱芝麻燒餅里,爽啊。
這三家店都在遼寧路小吃街附近,康樂和月盛齋把守著遼寧路的兩端,京津小吃則在中間。當初把小吃街選址在遼寧路,也還真有點意思,因為從我小的時候,遼寧路上的很多飯館就很有味道。三合益的西安涼皮涼麵,天天排隊,好吃不貴。老字號的宴賓樓,清真菜曾經的老大,比鴻起順都正宗,尤其是招牌菜之一的紅燒牛舌尾,堪稱一絕。不過,老字號嘛,自有其自身的弊病,那些4050的服務員,絕對應該下崗。宴賓樓對面的正陽春天津烤鴨店,也是天津的老字號,小時候最愛吃他家的鴨油包。不過,要想吃烤鴨的話,建議還是去全聚德吧,原以為正陽春不次於全聚德,但那只是哥兒時的記憶了,前不久去吃了一頓,唉……
遼寧路往錦州道的方向上,還有好幾家不錯的小館,可惜我一向記不住字型大小。
在這裡,請記住一些道路的名字:赤峰道、山東路、瀋陽道、新華路、哈密道、河南路、長春道……
值得一提的是,瀋陽道舊貨市場,就是天津的潘家園,想淘寶貝,可以一去,平時人不多,適合隨便看看隨便拍拍,每周四是交易日,那裡最火爆的日子,你基本擠不動。
D、解放路周邊
解放路與勸業場其實相距很近,把它單拿出來,一是因為這條路以及相鄰幾條路上的老建築保存得相對更好,二是因為解放路很早就是天津的金融一條街,那些大銀行在天津的總部均設在此。從天津站出來,過解放橋可以直接走上解放路,或者若是先過赤峰橋去津灣廣場,也可以從後面走到解放路上。這幾年沒怎麼去那裡拍過片子,有興奮的朋友自己去逛吧,一條街,不長,隨便走走也是好的。
E、五大道&小白樓
五大道和小白樓完全可以一起說。因為這裡的建築風格大體差不多,而且歷史也是相連的。何況,小白樓現在除了音樂廳和酒吧街值得一提之外,傳統意義上的「小白樓」已經不復存在了。逛完五大道,可以在小白樓吃點喝點權當休閑了。
五大道業已成為天津旅遊的一個文化地標。其實,「五大道」並非一個正式的地名,只是流傳甚廣的俗稱。它的地域範圍是馬場道以北,成都道以南,西康路以東,馬場道和南京路交口以西。五大道位於原先的英租界內。它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風格各異的歐陸風情小洋樓,這裡匯聚著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國各式風貌建築230多幢,名人名宅50餘座,使這裡成為「萬國建築博覽會」。天津「五大道」馳名海內外,但具體指哪五條道,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指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另一種說法,指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重慶道、成都道。五大道地區,作為天津租界市政園林和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而別具特色——第一,它形成了姿態萬千的西式建築群體景觀;第二,建築的私密性構成了深幽寂靜的街市風格;第三,近代許多政客買辦、達官顯貴居於此,使五大道成為近代名人薈萃之地。
近年來,五大道的文化含金量愈來愈高。對於天津人來說,它不再被視做過了時的昔時遺物,相反漸漸成了此地的一種城市標誌,甚至升華為一種驕傲。其實這一變化,正符合文化生成的規律。一般事物,在現實狀態中以應用價值為主;在進入歷史狀態後,文化價值便顯現出來。事物的文化價值是一種認識價值。當它定型於歷史,其內在的象徵著那一歷史時期種種特徵的文化意義,才會被一點點發現和認識出來。
扯遠了,發了一會兒騷,說正事。在五大道,可以乘坐觀光馬車,好像是60塊錢一位吧,不知道現在漲沒漲。但實際上,真沒必要。腿兒著走多好,走到哪算哪。或者,租輛自行車。五大道多西餐,隨處都會有西餐廳、中餐館、小酒吧。比較有名的老字號要數成桂、桂園、小倫敦、里士滿等,後來又陸續出了一堆公館私房菜類的高檔酒樓。
就我個人的感覺,五大道最適合黃昏時逛,尤其是秋天,天光未盡,華燈初上,踩著落葉在靜靜的街邊閑適的慢走,那種愜意,非成都、麗江那種慵懶所比。
批量上傳出了點問題。。。一直不動,一張張上傳累死我鳥。。。歇會兒繼續。。。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外地人對天津人評價很低?
※稅前月入一萬在天津生活的怎樣?
※天津到底哪里糟糕?
※單身二三事 | 2018年的第一次旅行——尋找最美圖書館
※天津都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