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羞愧是對我們傷害最大的情緒?

其實人類最負面的情緒是:羞恥(shame)。我們能感知到的所有的不適,幾乎都來自於它。

它是一種由強烈的自我意識帶來的情緒,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判,是對自我價值的貶低。想想你的學生時代里有沒有這種時刻,就是被你的老師或其他人當眾批評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非常差勁的人,非常羞恥,恨不得想找條地縫鑽進去?這就是羞恥感了。

羞恥感會中斷人們那些正面的情緒,比如愉悅或者好奇感。羞恥感還有「掌控」其他情緒的能力:每當羞恥出現的時候,我們就變得警惕,對其他情緒的表達也會受到抑制。

與大部分情緒不同,羞恥感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的,它一直都在我們體內。它也是最不容易被人們承認和釋放的情感,而是最隱秘的情感:我們悲傷或憤怒時都會有所表現,而感到羞恥時,我們卻會減少表達,不希望被他人覺察。

其實,處於一定範圍內的羞恥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恥已經影響到一個人對自己是誰、自己價值多少的基本想法,它就是極其危險的,這已經是病理性羞恥了。你的每一次被人指責或者小小的失敗發生,這種病理性的羞恥感都會被反覆地體驗到。

而且病理性羞恥有時也在關係中長期潛存。懷有病理性羞恥的人會認為自己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經常感到自己需要依賴他人之類,而因為這種認知中的「自己是不夠好的」意識存在,所以隱秘地、持續地感到羞恥。

那麼,羞恥和內疚有什麼區別呢?

內疚其實是來源於,人們背離了某種原本被期待的行為。簡單點說就是,內疚是因為做了一些不好的行為。處於內疚的狀態中,不會像處在羞恥狀態中那麼糟糕。

它們倆有3個主要的區別:

1. 內疚關於行為,羞恥關於自己:

內疚主要集中於某個行為,而羞恥集中於自己在他人眼裡的樣子,以及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義。

2.在內疚狀態中的人能獲得比在羞恥狀態中更多的力量:

內疚者是行為越界,雖然感覺自責,但仍保留對自己的控制感,也感到自己有傷害他人的力量。而羞恥者是自己批判自己,害怕自己失去與那些重要的他人之間的鏈接,這讓人感到虛弱。

3. 內疚會表達,羞恥則偏向隱藏:

內疚中的人,渴望被寬恕和諒解,有時會做一些補償性的舉動來降低自己的內疚感。因此內疚能激發一些行動,也更容易表達和被識別。

羞恥則是指向自身的。羞恥會讓人抑制,它給人自卑感,剝奪一個人的力量感和自信心。人們想要隱藏羞恥感,不讓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

羞恥感很重,一般會有哪些表現?

1.憤怒與暴力

羞恥,是一切暴力最初、最本質的起因。憤怒和暴力都是對羞恥這種過於痛苦的感覺的應對策略。用憤怒這種看似強大有力的情緒,來遮蔽令人無力的羞恥感。為了應對羞恥,人們把內部對於自我的苛責,外化到了外界和他人身上,然後對外界和他人憤怒並加以暴力攻擊。這種感覺,要比純粹的羞恥感好忍受一些。尤其是,越自戀的人,在羞恥面前越脆弱,越可能表現出暴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羞恥感重的人在與另一半的相處中,會通過暴力手段來損傷另一半的自尊以獲得自己的自尊感。所以很多時候如果自己的伴侶經常憤怒或者暴力,可能本質上是ta的羞恥感的問題。

2.有完美的幻想與受虐傾向

病理性的羞恥會讓人感到虛弱,他們內心很容易有「只要我強大了就再也不會遭遇不幸了」之類的完美幻想,來對抗無力感。

而這種完美的幻想在現實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可正由於這種幻想無法實現,他們會因此再遭遇更多的羞恥和內疚,造成惡性循環。

但這種幻想又很重要,他們由此能獲得一種感覺「我所遭遇的一切不幸是因為我做不到理想的自己」,他們還能因此感到自己對命運的掌控感,以及這世界的一種基本公正。這種感受雖然也是負面,卻也好過純粹的羞恥感。

有一些病人在「認為自己應該是什麼樣」的幻想之下,形成了受虐傾向。在這種傾向作用下,被動忍受痛苦變成愉悅,焦慮變成興奮,憎惡變成了愛,分離變成融合,無助變成了力量,羞恥變成了最終勝利。一切的被動都變成了主動,人變得開始享受起這種受虐的錯覺。

所以,羞恥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要與自己身上的羞恥相處更是一場耗時的戰役。我們的目標當然並非完全摒除羞恥感(這也不可能),而是把它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一定的頻率內,讓它不成為我們自我價值感的底色。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讀者感受到自己一些行為、思維背後隱秘存在的深層的情感,並開始理解這種情感。


推薦閱讀:

什麼是負面情緒?怎麼消除負面情緒?
【羽時學院】你可能掉過的情緒陷阱:損失厭惡和處置效應
6大「情緒陷阱」逼死婚姻
情緒的力量與掌控(3)
想要讓女生喜歡上你,引起情緒波動是王道

TAG:情緒 | 傷害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