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幾個問題
[內容提要]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是列寧當今最具爭議的思想之一。列寧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隨著革命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概括起來看,在他的思想里,無產階級專政實際上是布爾什維克領袖利用手中的政權對整個社會的強行改造,在一定意義上,整個社會都是專政的對象。這和馬克思恩格斯理論中社會主義革命的意識形態先行性有關,也和列寧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有關。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是俄羅斯國情的產物。農民村社是俄國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俄羅斯文化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這決定了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一場規模宏大的社會實驗,專政只是保證實驗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從人道主義出發批判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公正的。人道主義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對暴力的倚重是俄羅斯現代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所有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中都經歷過類似的階段。
意識形態先行的革命 社會實驗 俄羅斯國情 現代化
[作者簡介] 安啟念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2010年,一位俄羅斯學者這樣說:「在世界歷史上很難找到第二個人像列寧一樣,引起人們那麼多的讚許,也引起了那麼多的責難,有那麼多人追隨他,也有那麼多人背叛他,那麼多人為他辯解,也有那麼多人批判他。而且不止是在俄羅斯,是在全世界。人們總想要忘掉他,但他總是又回來了。他總在直播中。列寧永遠在線。」事實的確如此。
在列寧的思想中,迄今為止人們議論最多的,是他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對這一思想的種種意見,批評者居多。但是,我認為對列寧的這些思想還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本文意在就此提出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文章將從列寧這一思想的內涵、理論根源、現實根源和歷史評價四個方面對它略加分析。歷史評價應該包括實踐和道德兩個維度。考慮到人們對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評價主要集中在道德維度上,本文的歷史評價也將圍繞道德評價展開。
一
關於無產階級專政,從20世紀初,直到去世,列寧有很多論述,但始終沒有做過集中、全面、系統的闡述。他的論述散見於不同時期的著作中,針對不同的實踐需要提出,它們各有側重,不盡相同。直到列寧生命結束,他的有關思想始終在變化發展之中。從總體上看,在列寧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論述中,對專政的理解始終如一,強調它是「依靠暴力或專制力量行事的政權,不受法律限制」。相關論述很多。例如:「專政就是(請基澤韋捷爾、司徒盧威、伊茲哥耶夫之流的先生們永遠記住)不受限制的、依靠強力而不是依靠法律的政權。」對於無產階級專政概念中的無產階級一詞,即專政的主體,以及專政的對象,列寧的論述不斷變化。表面上看,列寧的思想很明確,無產階級專政是指「由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採用暴力手段來獲得和維持的政權,是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政權。」實際上,作為專政主體的無產階級和作為專政對象的資產階級,含義並不確定。這一點對於理解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至關重要,需要著重考察。由於主體與對象密切相關,下文對它們的考察交錯進行。
在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中,專政的對象首先是指被推翻的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及其代表,沙皇和貴族。列寧統稱這些人為剝削者,指出:「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一整個歷史時代。只要這個時代沒有結束,剝削者就必然存著復辟希望,並把這種希望變為復辟嘗試。……在遭到第一次嚴重失敗以後,就以十倍的努力、瘋狂的熱情、百倍的仇恨投入戰鬥,為恢復他們被奪去的『天堂』、為他們的家庭而鬥爭」。這一點顯而易見。上述這些人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主要對象,毋庸贅言。專政的主體,列寧有時解釋得比較寬泛:「無產階級專政,即承認不與任何人分掌而直接依靠群眾武裝力量的政權。」這裡所說的「群眾」,從當時的背景看,不僅僅指工人,也包括士兵和農民,無產階級專政即工農兵憑藉暴力行事的政權。從這些論述看,列寧關於無產階級專政對象與主體的思想似乎很清晰:無產階級專政就是武裝奪取政權以後的廣大群眾對被推翻的剝削者的專政。其實不然。在他的論述與布爾什維克的實踐中,專政的對象不斷擴大,很快把大多數專政的主體也包括在內。
1919年6月列寧說:「無產階級專政是勞動者的先鋒隊——無產階級同人數眾多的非無產階級的勞動階層(小資產階級、小業主、農民、知識分子等等)或同他們的大多數結成的特殊形式的階級聯盟,是反資本的聯盟,是為徹底推翻資本、徹底鎮壓資產階級的反抗並完全粉碎其復辟企圖而建立的聯盟,是為最終建成並鞏固社會主義而建立的聯盟。」他還說,工農聯盟是蘇維埃政權的力量所在。四個月之後他又說:「農民經濟仍然是小商品生產。這是一個非常廣闊和極其深厚的資本主義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資本主義得以保留和重新復活起來,同共產主義進行著極其殘酷的鬥爭。」再過幾個月,他說:「資產階級的反抗,由於資產階級被推翻(哪怕是在一個國家內)而兇猛十倍。資產階級的強大不僅在於國際資本的力量,在於它的各種國際聯繫牢固有力,而且還在於習慣的力量,小生產的力量。因為世界上可惜還有很多很多小生產,而小生產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由於這一切原因,無產階級專政是必要的」。顯然,農民在這裡被列入了專政對象的範疇。列寧去世4年後,蘇維埃政府開始了一場真正的改造農民和農業的戰爭——合作化運動。農民被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農莊的農民或國營農場的職工,政權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知識分子的命運與此相同:「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必須重新教育千百萬農民和小業主,數十萬職員、官吏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使他們都服從無產階級的國家和無產階級的領導,戰勝他們中間的資產階級習慣和傳統」。在沙皇俄國,只有出身剝削階級家庭的人才有接受教育躋身知識分子隊伍的機會。所謂「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包括了知識分子的大多數,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分子。列寧把他們稱作「有教養的」農奴主。1922年3月,他說:
馬克思主義的雜誌還必須對當代這類『有教養的』農奴主作鬥爭。其中也許有不少人甚至拿我們國家的錢,在我們國家機關里擔任教育青少年的職務,雖然他們不配做這種工作,正如人所共知的姦汙幼女者不配擔任兒童學校的學監一樣。
俄國工人階級有本領奪得政權,但是還沒有學會利用這個政權,否則它早就把這類教員和學術團體的成員客客氣氣地送到資產階級『民主』國家裡去了。那裡才是這類農奴主最適合的地方。
只要願意學習,就一定能夠學會。
果不其然,這些人很快被逮捕或者傳喚,1922年秋天被蘇維埃政府驅逐出境。這是形象生動的無產階級專政。
工人的情況如何?1919年1月列寧說:「工人和舊社會之間從來沒有一道萬里長城。工人同樣保留著許多資本主義社會的傳統心理。工人在建設新社會,但他還沒有變成新人,沒有清除掉舊世界的污泥,他還站在這種沒膝的污泥裡面。」因此「共產黨這個鬥爭的先鋒隊的基本任務,就是幫助培養和教育勞動群眾,使他們克服舊制度遺留下來的舊習慣、舊風氣,那些在群眾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習慣和風氣。」廣義地講,在思想領域,工人也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
既然如此,誰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主體?只能是黨,而且是黨的少數領導人:
「是黨專政還是階級專政?是領袖專政(領袖的黨)還是群眾專政(群眾的黨)?」——單是這種問題的提法就已經證明思想混亂到了不可思議的無可救藥的地步。這些人竭力要標新立異,結果卻弄巧成拙。誰都知道,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來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這都是起碼的常識。
列寧還說,任何重大決策都是由黨的政治局和組織局做出的,每個局只有5個人,「這樣看來,就成為真正的『寡頭政治』了」。列寧走得比這還要遠。他說:「在革命運動史上,個人獨裁成為革命階級獨裁的表現者、體現者和貫徹者,是屢見不鮮的。……蘇維埃的(即社會義的)民主制和實行個人獨裁權力之間,根本沒有任何原則上的矛盾。」
關於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早已做過論述,他強調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專政,建立在無產階級民主的基礎上,其樣板是巴黎公社。列寧高度肯定馬克思的有關思想,但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他對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解與馬克思有所不同。在列寧那裡,無產階級專政實際上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少數領袖推動組織的對包括廣大無產階級群眾(甚至包括普通共產黨員)在內的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全面專政。當然這種專政在不同階級或階層身上有不同表現。對無產階級和普通黨員而言,主要表現為思想教育、思想改造;對農民,除了思想改造外主要是限制其自發的資本主義傾向,引導、強迫他們走社會主義道路;對於剝削階級以及長期為他們服務的知識分子,則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暴力,是對他們的剝奪與強制。說到底,無產階級專政的主體是黨的領袖,對象則是除這些人以外的整個社會。為什麼把這樣的政權稱作無產階級專政?因為布爾什維克黨,歸根到底是黨的領袖,在思想上集中代表了無產階級的進而廣大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訴求,是無產階級的化身。當然無產階級專政的實施要依靠工人階級,離不開工農聯盟。工人、農民,包括普通黨員,一方面是專政對象,另一方面又是專政主體。對以上結論,列寧自己沒有明確做過表述,但是它又確實合乎邏輯地包含與體現在他的相關論述中。
二
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論根源。
從理論角度看,首先與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特點有關。馬克思恩格斯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災難——階級剝削、階級壓迫、人的異化、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對立,根源都在於生產資料私有制。因此,社會主義革命的首要任務便是消滅私有制,這是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前提條件。此外馬克思恩格斯理解的社會主義革命,還包括消滅傳統的思想觀念:「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兩個決裂」使得無產階級革命與人類歷史上的其他社會革命有了根本不同。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所有的社會革命都是一種私有製取代另一種私有制,而無產階級革命是要消滅一切私有制並建立史無前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列寧說:「社會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區別就在於:在資產階級革命時已經存在資本主義關係的現成形式;而蘇維埃政權,即無產階級政權,卻沒有這樣現成的關係,……」。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一種私有制可以自發地從前一種私有制中產生,但任何一個生產資料私人擁有者都不會自動地把手中的生產資料交給社會共享,公有制不可能從私有制社會中自發地生長出來,就是說,社會主義關係有待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後用自己的雙手創建。斯大林對此做過極好的表述:
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區別可以歸結為下列主要的五點:
(1)資產階級革命通常是在資本主義結構較為現成的形式已經具備時開始發生的,這種形式在公開革命以前就已在封建社會內部生長並成熟了;無產階級革命卻是在社會主義結構現成的形式沒有具備或幾乎沒有具備時開始發生的。
(2)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任務是奪取政權,並使政權適合於已有的資產階級經濟;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任務卻是在奪取政權以後建設新的社會主義經濟。
(3)資產階級革命通常是以奪取政權來完成的;對於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卻只是革命的開始,並且政權是用作改造舊經濟和組織新經濟的槓桿。
……
斯大林還說:蘇維埃政權必須在所謂「空地上」創造新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就是說,社會主義制度要靠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後利用手中的權力人為地建立。
人為地建立一種全新的制度,需要規劃和方案,這種規劃與方案,就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制度的設想。按照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一種社會制度的認識屬於社會意識,它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應該產生在該制度問世並有相當發展之後。以往的社會形態更迭都是這樣發生的。現在要在新制度還不存在時便事先提出關於它的設想,然後人為地使之變為現實,社會意識走在了社會存在的前面,表現出意識形態先行的性質。社會主義革命中意識形態先行,是馬克思恩格斯固有的思想,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對新社會建立步驟所做的說明中就可以見到。然而這樣一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便成為一種規模巨大的社會實驗,實驗方案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實驗的組織者是領導革命的無產階級政黨,在俄國則是布爾什維克。而我們知道,實驗組織者最重要的任務是嚴格按照方案創建實驗所需的條件,嚴格按照規劃對社會加以改造,凡是和規劃要求不符合的,不論是什麼,也不論涉及到誰,都必須加以改造,社會的一切方面概莫能外,否則就不要希望實驗會成功。這從根本上決定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性質與使命,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就由此而來。它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革命題中應有之意,只不過許多人對此沒有自覺的認識。
還應該注意,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是科學社會主義,它追求的不是工人物質生活的點滴改良,而是全人類解放,而且這種理論建立在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上,只有依靠唯物史觀理論才能掌握。誰能掌握科學社會主義?列寧說:
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即確信必須結成工會、必須同廠主鬥爭、必須向政府爭取頒布對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會主義學說則是由有產階級的有教養的人即知識分子創造的哲學理論、歷史理論和經濟理論中發展起來的。現代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們的社會地位來說,也是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俄國的情況也是一樣,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學說也是完全不依賴於工人運動的自發增長而產生的,他的產生是革命的社會主義知識分子的思想發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結果。
對工人尚且要強行灌輸,對於其他階級的人,更離不開強制性的思想改造。科學社會主義由馬克思恩格斯兩個人創立,在俄國,只有極少數最有智慧的先進知識分子才能理解與掌握歷史規律進而接受科學社會主義,並由他們發動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社會實驗。他們要改變俄國社會,首先要改造包括工人群眾在內的社會一切人的思想,迫使他們接受實驗方案,按實驗方案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進而破舊立新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場少數精英人物對整個社會發動的「戰爭」。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把黨的少數領袖作為專政的真正主體,專政對象則涵蓋了社會絕大多數人,顯然與此相關。
從理論的角度看,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還和他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有關。列寧理解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架由少數人操控其規模涵蓋社會一切方面的巨大機器。單個企業必須有統一的意志:「任何大機器工業——即社會主義的物質的、生產的泉源和基礎——都要求無條件的和最嚴格的統一意志,以指導幾百人、幾千人以至幾萬人共同工作。……怎樣才能保證有最嚴格的統一意志呢?這就只有使千百萬人的意志服從於一個人的意志。」一個企業如此,整個社會亦然。列寧說:「沒有建築在現代科學最新成就基礎上的大資本主義技術,沒有一個使千百萬人在產品的生產和分配中嚴格遵守統一標準的有計劃的國家組織,社會主義就無從設想。我們馬克思主義者從來都是這麼說的」。講這些話時,他心目中有一個榜樣,這就是權力集中在皇帝和宰相手中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他認為俄國的社會主義應該就是國家資本主義,而德國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典範。「那裡有達到『最新成就』的現代大資本主義技術和服從於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有計劃的組織。如果把這些黑體字刪掉,不要軍閥的、容克的、資產階級的、帝國主義的國家,同樣用國家,然而是另一種社會類型、另一種階級內容的國家,蘇維埃國家,即無產階級國家來代替,那你們就會得到實現社會主義所需要的全部條件。」這樣的社會主義將對全國的生產實行高度集中的有計劃的管理,經濟上的高度集中需要有社會生活其他領域對某種統一意志的服從。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顯然與他對社會主義的這種理解有關。
三
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思想還有自己的現實根源。概括地說,它是俄羅斯國情的產物。
俄羅斯是歐洲國家,但是地域橫跨歐亞大陸。現代文明興起於英國、法國、荷蘭等西部歐洲,然後不斷東漸,向全世界擴散。俄羅斯雖然從18世紀初便開始向西方學習,走上現代化道路,然而只是在十月革命前8個月,1917年2月,封建沙皇制度才被推翻。應該注意,2月革命的發生不是俄國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自然結果,很大程度上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軍事上的失利有關。是軍事上的失利激化了國內矛盾,沙皇政府又處置失當,才導致局面突然生變,羅曼諾夫王朝頃刻瓦解。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政權但無法控制局面,充分反映了俄國資產階級的不成熟與軟弱。封建主義勢力在俄國太強大了,資產階級遠遠沒有壯大到可以掌握政權的程度。這是列寧發動布爾什維克革命時俄國的基本國情。列寧曾說:「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是同中世紀制度、同小生產、同小生產者渙散性引起的官僚主義相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作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發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這表明列寧自己深知俄國是一個前資本主義的帶有「中世紀」特色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合理性,布爾什維克實行的無產階級專政,它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會受到資本主義勢力的影響,更會受到強大封建主義勢力來自四面八方有形無形的制約。布爾什維克以專政的手段控制局面、開闢道路,基本原因就在這裡。
到布爾什維克發動革命時,俄羅斯數百年間一直處於封建沙皇的專制統治之下,資本主義未能充分發展,廣大民眾不知道資產階級民主為何物,他們熟悉並接受的是個人獨裁。要在這樣的國家建立巴黎公社式的無產階級政權完全不可能,一切權力集中在少數人甚至個別人手中,符合俄羅斯的歷史傳統,勢在必然。列寧是布爾什維克革命的靈魂、組織者和動力源泉,是它的象徵。俄國社會民主黨,包括其中的布爾什維克,絕大多數人認為在俄國奪取政權開展社會主義革命是不現實的,只有列寧在二月革命後及時提出奪取政權的任務。十月革命成功後,又是列寧以鋼鐵般的意志和靈活的手段帶領全黨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政權。再加上布爾什維克黨長期有效的宣傳,列寧在生命最後幾年在全黨擁有了絕對的權威,成為全黨和眾多工農民眾的崇拜對象。他去世以後,斯大林通過殘酷鬥爭,很快獲得他人無法質疑與挑戰的領袖地位,凌駕於全黨和全國民眾之上,製造了對自己的個人迷信。事實上他就是「沙皇」。這當然與他的個人素質、品質有關,但俄羅斯的專制統治傳統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直到21世紀初,在俄羅斯有重大影響的藝術家格拉祖諾夫,還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宣稱俄羅斯人應該有一個父親,這就是沙皇,並在署名時在自己名字的前面加上「貴族」二字。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與實踐,毫無疑問與這種傳統有深刻聯繫。
與這種專制傳統相關,俄羅斯歷史上的重大變革都是自上而下地藉助強制力量推進的。公元988年基輔羅斯受洗,18世紀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女皇發動的改革,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20世紀初的斯托雷平土地改革,莫不如此。布爾什維克強制進行的社會實驗,是這一傳統的再現。哲學家別爾嘉耶夫深刻洞察了列寧開始的社會實驗與俄羅斯歷史傳統的聯繫,把彼得大帝這位把俄羅斯強行拖上西方化道路的沙皇,稱作「坐在沙皇寶座上的布爾什維克」。
專制傳統的影響只構成列寧思想與活動的背景,對他產生直接影響的是民粹派,尤其是民意黨人。他的哥哥就是民意黨人,因參與刺殺沙皇而被處死。列寧自己明確說:他和其他在19世紀90年代初著手從事工人運動的人,「開始具有革命思想,是同民意黨人一樣的。他們在青春早期,差不多全都熱烈地崇拜過從事恐怖行動的英雄。」普列漢諾夫這樣批評布爾什維克:他們「同我們俄國的布朗基主義即已經不存在的『民意主義』是根本沒有任何區別的:同樣的『陰謀』,同樣的『武裝起義』(民意派分子說:造反),同樣的革命者『奪取政權』」。結果會如何?普列漢諾夫說:「將導致一個像古代中國或秘魯帝國一樣的政治怪胎,即導致一種以共產主義做裝飾的更新了的沙皇專制制度」。
普列漢諾夫的話是有道理的。現代民主只能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只有市場經濟才能培養人的主體性以及自由、平等、法制、民主觀念。民粹派要在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資本主義遠未得到充分發展的俄國推翻沙皇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不可能得到民眾的支持。19世紀70年代民粹派「到民間去」發動農民造反,有的大學生告訴農民上帝根本不存在,並把《聖經》踩在腳下,被農民痛打一頓。也有大學生在農民面前高喊「打到沙皇」,被扭送到警察局。1905年彼得堡工人偕同他們的妻子兒女,高舉沙皇的畫像上街遊行,向沙皇請願,數千人遭槍殺。布爾什維克發揚民意黨人傳統,在1917年利用歷史提供的有利時機取得政權,但這時俄國人口80%以上生活在農村,即使是城市工人,許多人也是剛剛進城的農民,近70%的人是文盲。這決定了布爾什維克必然遇到民粹派當年遇到的問題。手中握有政權,布爾什維克不會被農民扭送警察局,但是第一,農民會把手握政權的布爾什維克領袖視為救世主,視為「沙皇」,頂禮膜拜。如馬克思所說,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高居自己之上的某個存在物,而不是靠自己去爭取,是農民的特點。他們需要救世主。第二,農民不需要社會民主,別人也不能把民主強加給他們。他們不識字,沒有能力從事管理,享受民主。他們缺少自我意識、主體精神以及平等觀念,習慣於接受官僚的指使。列寧晚年感到最苦惱的事情是蘇維埃政權內部官僚主義猖獗。為此他一再強調要進行「文化革命」,即掃除文盲,讓廣大工人群眾形成主人翁意識,學會管理國家。與此同時他還對如何幫助工人農民監督蘇維埃政府和反對官僚主義做了深入細緻的思考,提出要「從工人和農民中選出七十五個至一百個新的中央監察委員」,他們將享有中央委員的一切權利。他們要審查政治局會議的有關文件,一部分人還要出席政治局會議。事實證明列寧的設想是無法操作的。因為普通的工人農民,根本不具備處理複雜問題管理國家的能力。更何況這樣做會帶來新的問題: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監察委員會,意見分歧時誰擁有最後決定權?第三,農民自身有眾多的缺點:自私自利、自由散漫、作為小生產者自發嚮往資本主義。改造他們的思想觀念,或者說對他們實行某種「專政」,是布爾什維克必須要做的事。由於以上原因,普通工人農民不會真正理解布爾什維克的事業,不會成為無產階級專政和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體。相反,他們自己也需要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加以改造,至於無產階級專政的主體,只能是高居他們之上的少數精英人物——黨的領袖。退一步說,在農民佔主體的國家,即使單純為了維持社會穩定,暴力手段也難以避免。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是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俄國化。
概括而言,列寧登上歷史舞台時俄羅斯的國情,基本特點在於它是一個封建帝國,按列寧的說法是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濃厚的封建色彩從根本上制約、決定了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包括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及其實踐。但是要深刻理解布爾什維克革命和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還必須看到俄國封建社會與眾不同的特點。大致說來,這樣的特點有三個。
第一是農民村社。農民村社是俄羅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農民生活在村社中,村社集體使用國家或者地主的土地,農民相互間完全平等。土地由村社大會分配,隔幾年調整一次,人人有份。林地或草地由農民共同使用。村社大會選舉村長和少數其他管理人員,決定村社的重大事項。農民沒有私有財產,沒有階級劃分,團結友愛,互助合作。這是俄羅斯封建專制制度的社會基礎,也是資本主義在俄羅斯發展的主要障礙。1906年斯托雷平改革給村社制度帶來巨大衝擊,然而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大多數農民事實上仍然生活在村社中。第二是深刻的東正教傳統。公元988年基輔羅斯受洗,接受的不是西羅馬帝國的天主教,而是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東正教。此後數百年間,東正教及其教會成為俄羅斯文化的主要載體,深入人心,全部俄羅斯文化都帶有深深的東正教印記。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俄羅斯人聲稱莫斯科是繼西羅馬帝國首都羅馬、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第二羅馬)之後的「第三羅馬」,是基督教正統所在,俄羅斯在文化上處於優勢地位。第三是俄羅斯的地理位置以及蒙古人對它長達兩個多世紀的統治。地處歐洲最東端的俄羅斯長期與歐洲西部,甚至中部,相隔絕,沒有經歷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洗禮,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公元13-15世紀蒙古人對俄羅斯的統治,帶去了大量亞洲文化因素,例如專制統治、為國家奉獻等等。俄羅斯文化的東方色彩越發濃重。
上述第一個特點造就了俄羅斯人的集體主義精神;第二個特點,一方面造就了俄羅斯人對資本主義文明本能性的拒斥,另一方面培養了他們的救世主義情結。由於存在強大的集體主義精神,西方資本主義早期普遍存在的勞動者的苦難以及嚴重的社會分裂、階級對抗、道德淪喪,引起俄國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強烈抵制,始終把資本主義作為批判對象。從19世紀30年代起俄羅斯便出現了日益強大的社會主義思潮。由於存在站在宗教高度上的救世主義情結,把人類從資本主義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成為俄羅斯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的理想。救世主義和社會主義在俄羅斯緊密結合,造就了民粹派運動,也為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革命奠定了基礎。由於上述第三個特點,在俄國的社會主義運動中,少數社會精英被寄予厚望,暴力、專制的作用被極度放大。因此落後的俄國在世界上率先藉助暴力進行社會主義實驗。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應運而生,「第三羅馬」被列寧創建的「第三國際」代替。整個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秘密也就在這裡。
四
本文最後一個問題討論對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評價。前面已經指出,評價主要集中在道德維度上。
在當今世界,列寧最受詬病的,正是他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與實踐。人們責備它們不民主、不人道、踐踏人權,而且舉出大量事實:1918年末代沙皇全家被殺;1922年發生大量知識精英被驅逐出境的「哲學船事件」;合作化運動中使用強制性手段導致眾多農民非正常死亡,特別是在烏克蘭,人為造成大規模饑荒;被嚴重擴大化的「肅反運動」濫殺無辜;有獨立思想的知識分子遭到迫害,優秀傳統文化被摧殘……。這些的的確確是事實,然而以此全面否定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與實踐,甚至對列寧及其繼承人斯大林惡毒咒罵,顯得過於情緒化,缺少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肅的科學態度是什麼?就是歷史的態度。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本身處在永不停歇的相互作用協同發展之中,就是說,處在歷史過程之中。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都是歷史的產物,只有放在一定的歷史過程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釋。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同樣如此。
講到德國社會的發展時,恩格斯曾說:「政府的惡劣可以從臣民的相應的惡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釋。當時的普魯士人有他們所應得的政府。」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及其實踐是與俄國的社會發展狀況,與俄羅斯人的覺悟水平相一致的。人們指責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不人道,但是要知道:第一,人道主義本身是歷史的產物。在西方世界,只是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才有了文藝復興運動和人道主義思想;只是在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中,人道主義才通過啟蒙運動在自由、平等、博愛等觀念和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中得到體現和落實。俄羅斯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市場經濟,缺少具有獨立精神的個人,大多數人沒有民主意識。高高在上的家長,封建沙皇,是他們的內在需要。如果說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不夠人道,沙皇專制統治更不人道。資產階級肩負著實現人道主義理想的使命,但俄國資產階級是不足月的早產兒,1917年二月革命後的實踐證明,它無力擔此重任。俄羅斯人只能有「他們所應得的政府」,不過無論如何,不會是民主政府。當然,歷史不能重新開始,但是我們可以設想,如果1917年沒有發生布爾什維克革命,二月革命後建立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掌權,俄羅斯會是什麼情況。我認為,這一政權要麼是短命的,最終還是要被布爾什維克或其他什麼力量推翻,被無產階級專政或者其他類似的政權取代,要麼它自己適應客觀形勢的要求自我改變,轉而奉行強制性的、不民主的政策。大體上說,資產階級奉行自由主義,不會進行社會實驗,但是在俄羅斯這個落後的、野蠻的國家,剛剛脫離農奴地位的農民占人口多數,法制殘缺不全,民主艱難起步,僅僅為了維持社會的穩定,某種形式的專政就不可或缺。我們只要看看今天的、一個世紀以後的俄羅斯的情況,就可以得出上述結論。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兩任俄羅斯領導人都猛烈抨擊蘇聯缺少民主、充斥人道主義災難,竭力在俄羅斯建立民主政權,但帶來的是長達15年的政治動蕩、經濟衰退、民不聊生、內戰不斷。2000年普京上台,由於他運用不人道的「鐵腕」,俄羅斯的民主政治急劇收縮,斯大林幽靈再現,國家似乎在向「無產階級專政」倒退。然而俄羅斯動蕩的政局迅速穩定,國內戰爭很快結束,經濟也一度出現繁榮,強人普京則至今在俄羅斯享有神話般的民意支持。這從一個角度提示我們,在俄羅斯,不同程度的「專政」直到今天仍然不可或缺,在實現民主和人道主義的道路上,俄羅斯人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第二,按照馬克思的標準,俄羅斯的發展遠遠沒有達到實現社會主義所需要的水平,然而,如前所述,俄羅斯根深蒂固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救世主義情結使得社會主義成為大多數知識分子不同程度上的追求,而由於無產階級力量的弱小和俄羅斯社會變革自上而下的傳統,社會主義革命在俄羅斯必然成為一場規模宏大的社會實驗,這樣的社會實驗則是少數精英對整個社會的「戰爭」。人道嗎?許多人認為並不人道,可這是俄羅斯國情決定的,是人們無可奈何只能接受的客觀事實。在今天的俄羅斯,有許多人認為,十月革命和隨後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小批知識分子(而且是非俄羅斯族的知識分子,例如列寧只有四分之一的俄羅斯血統、斯大林是喬治亞人、托洛茨基和捷爾任斯基等人是猶太人,等等)強加給俄羅斯的。但是這些人的成功本身就說明,政治民主和人道主義在俄羅斯還是奢侈品。相反,在將近一千年的時間裡虔誠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人,真誠相信只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教會和宗教信仰,就可以在死後進天堂。列寧告訴他們:跟著我,跟著布爾什維克,為社會主義理想奮鬥,活著就可以進入天堂——共產主義社會。俄羅斯民眾是很難不接受列寧指出的道路的。第三,孟什維克強調俄國的落後,藉以否定在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可能性。作為反駁,列寧在《論我國革命》中說:「你們說,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就需要文明。好極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在我國為這種文明創造前提,如驅逐地主,驅逐俄國資本家,然後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呢?」這番話是列寧生命最後時刻從一個特殊角度對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總結,按照他的說法,俄國革命——驅逐地主,驅逐俄國資本家,實際上是在發展俄國的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這是什麼?實際上是在完成本來應當由資產階級完成的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只不過列寧認為,發展文明就是在為社會主義創造條件。世界上哪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是在民主的人道主義的基礎上完成的?民主和人道主義是現代化的結果,現代化過程本身往往是野蠻的。有無數的歷史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
這樣的事實的確很多。首先,主要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與人道主義災難相伴隨。在資本主義早期,工人、農民的生活水深火熱,「羊吃人」便是生動寫照。其次,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過程都充滿了殘酷的階級鬥爭。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典範的法國大革命,階級鬥爭的殘酷直至今天都觸目驚心。即使是英國,也是在經歷內戰之後才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至於美國,說它的現代化建立在無數黑奴的屍骨之上毫不為過;開發西部對印第安人的屠殺,19世紀的南北戰爭,其血腥程度令人髮指。我們不應忘記,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還在為爭取與白人同等的接受教育、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基本權利而流血。最後,幾乎所有率先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國家都對落後國家發動過罪惡的帝國主義戰爭。1840年的鴉片戰爭有人道主義嗎?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有人道主義嗎?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隨後實行的「三光政策」,有人道主義嗎?站在21世紀的高度看,布爾什維克只不過是用適合俄羅斯國情的手段實現幾代俄羅斯人的社會主義理想,用野蠻的手段在野蠻的俄羅斯強行推進現代化,做了他們應該做的、能夠做的事情。這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沒有根本區別。當代著名俄羅斯哲學家B.梅茹耶夫回顧蘇聯歷史時說:任何人都不能做得比布爾什維克更好。這話值得認真思考。
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或者俄國人,都既不是天生的野蠻人,也不是天生的文明人。人道主義、民主制度是現代化運動的產物和結果。指責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思想不人道的人,忘記了自己的國家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也曾經是十分野蠻的。指責列寧的人是站在自己的今天評價別人的昨天,似乎自己不是經過昨天才走到今天,從來都像今天這樣先進、這樣文明。這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公平。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共產主義是人道主義的真正實現,是民主政治的最後完成——民主本身的消亡。歷史證明,人道主義的實現和民主政治的建立與完善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但是歷史同樣告訴我們,人道主義和民主政治沒有統一的模式與實現步驟。前進方向是確定的,採取什麼方式、通過什麼形式、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一切要取決於各個國家的具體國情,他人的經驗只有參考價值。
不能說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完美無缺,不能說沒有更為合理與溫和的替代方法可以選擇,更不能把它視為普遍適用的固定模式,但是離開對俄羅斯國情的具體分析,離開對俄羅斯的和整個人類的歷史發展,來認識和評價列寧的有關思想,從方法論上講就是不科學的。
--------------------------------------------------------------------------------
1,Ленин online .М.,2010.С.9.
2,《列寧全集》第2版,第12卷,第25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寧全集》第2版,第35卷,第237頁。
4,《列寧全集》第2版,第35卷,第255頁。
6,《列寧全集》第2版,36卷,第362-363頁。
7,《列寧全集》第2版,第37卷,第269-270頁。
11,《列寧全集》第2版,第35卷,第438頁。
12,《列寧全集》第2版,第39卷,第401頁。
14,《列寧全集》第2版,第34卷,第179頁。
15, 見馬克思:《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等。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3頁。
19, 斯大林:《論列寧主義問題》,《斯大林選集》上卷,第402-40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0,見《共產黨宣言》第2章結尾部分。
22,《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第107頁。
23,《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第123頁。
24, 同上。
25, 《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第296頁。
26, 這種傳統在作為政治強人的俄羅斯總統普金身上也可以看到。
27,戈爾巴喬夫改革,利用政權的力量以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為模式改造蘇聯,同樣體現了這一傳統。
28,Русская идея.Т.Ⅱ.М.Искусство. 1994. С.216.
29,《列寧全集》第2版,第6卷,第171頁。
30,《普列漢諾夫機會主義文選》下冊,三聯書店1964年版,第74頁。
31,См. : Шубкин В. Грустная правда //Навый мир.1991.№6.С.178.
32,См. Межуев В.М.Теория культурн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как будущее //Ленин online .М.URSS.2010.С.163.
33, 參見列寧:《怎樣改組工農檢查院》、《寧肯少些,但要好些》。
3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第215頁。人民出版社,1995。
35,《列寧全集》第2版,第43卷,第372頁。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