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震後重建啟示錄(南都周刊 2008-7-11)

台灣震後重建啟示錄2008-7-11 15:22:40 來源: 南都周刊 瀏覽量: 105 【發表評論0條】今天已距汶川大地震的發生有兩個月了,災難過去,對許多人來說,也許當初的滿腔熱情已經平復下來,被地震改變的生活與情緒正在恢復常態,然而,震後重建的漫漫征途才剛剛開始。來自其他曾受地震之害的地區的經驗顯然值得重視。南都周刊編輯:吳金 記者:郭冬至 實習記者 舒文明

丘昌泰,台灣災害管理研究專家,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教授,曾獲美國匹茲堡大學公共政策博士學位和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四川震後重建的漫漫征途剛剛開始。都江堰市幸福家園安置點居民在搬運生活用具。 郭劍 攝災難影響少說十年南都周刊:我們都知道1999年台灣發生了「9·21」大地震,有人把那次地震的影響和大陸這次汶川地震相提並論,你認為是這樣么?丘昌泰:台灣南投縣發生里氏7.3級大地震,是在夜間發生的,導致2321人死亡,8722人受傷,82238間房屋受損,其中民房和學校損失最多。那次地震導致直接經濟損失92億美元,台灣當年GDP減少3.3%。那次地震的傷亡遠沒有四川這次這麼大。但台灣此前從來沒有遇到過死這麼多人的災難,所以地震帶給人們很多觸動,當時的感覺簡直天要塌下來一樣。這種情景跟當前的四川大地震類似。南都周刊:台灣的災區花多少時間走出災難的陰影?丘昌泰:我覺得真正在災害地區,深層次的傷害現在也還沒有完全修復。受地震破壞的交通道路屬於基礎設施,是發展經濟的基礎,要很快蓋起房子來並不難,但真正重建比較困難。目前,震區原有產業復甦成功不足3成,發展新產業1成,原有的很多產業被毀掉。由於災區大多為觀光景點,所以後來政府大力鼓勵百姓前往災區觀光旅遊,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但即便如此,日月潭也是花了八九年的時間才逐漸復甦,現在一些景觀也還沒有完全恢復。而心理的傷害是更長久的,「9·21」大地震對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庭結構和社會文化方面。年幼的孤兒不太懂事,一般會遺忘地震。但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承負著很大的精神壓力,其中有些人因為承受能力不足,後來就尋短見自殺了,第二年自殺率上升很多。雖然對孤兒可以通過收養和重新組建家庭等方式解決,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終究是其他人的感情難以代替的。在社會文化方面,震區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原住民,其房屋、廟宇、祠堂等都受到地震的破壞,這些遭破壞的文化都難以復原。而且,受文化原地性的限制,將其遷至外地難以引起共鳴,成效不大。南都周刊:汶川地震發生後,你恐怕也看到大陸民眾空前團結地投入到救災之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媒體上被提起,「9·21」地震的時候台灣是不是也是這樣?丘昌泰:是啊,災難面前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非常感性的,台灣那時候剛開始第一天、第二天,大家看到那些救災鏡頭都覺得很感人,許多人都哭了,流了很多眼淚。但隨著救災的深入,後來大家都不感動了,因為「感動」太過於感性,不夠理性,而且很難持久,最後就感動疲勞了,並且很多感動於救災無補。災難後是反思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時機,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至少十年都不會結束,決不是那幾天熱火朝天地救災那麼簡單。災難促使社會成熟南都周刊:對於台灣救災工作的反思有哪些?丘昌泰:我們看大陸的新聞報道,解放軍太厲害了,能在山地強行軍,而在台灣,地震發生當時「軍方」沒有積极參与救災,只是消極等待政府求救和上級命令。這樣導致救災工作進展緩慢,救援不及時。後來政府要求,「軍隊」參與救人,他們就光救人,救災物資放在邊上也不敢參與發放,總之政府要求他們做一,他們不敢主動做二。因此,在「9·21」之後,社會對此進行深入反思。按照新修訂的「災害防救法」之規定,「軍隊」被納入台灣的救災體系之中,還明確了一些部門在救災方面的具體職責。現在這部法律走的是日本路線,強調預防災難的政府責任,而不是預報災難,因為地震的預報是很難做好的。但如果做好規劃安置等預防工作,再大的地震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現在台灣每一個地方都要有避難的預案和規劃,一個地方遇到什麼樣的災害怎麼應對,疏散地點在哪裡,臨時廁所在哪裡,平時都要安排好。再有一條經驗就是,辦事一定要專業,哪怕救災工作,也要長期培養專業力量,這是那次地震給台灣社會一個很重要的啟發。有的時候光搞情緒,一時熱血沸騰衝上去,反而添亂。我經常說,如果救災的人不發揮自己的專業水平,可能自己到那裡就成了「次生災害」。比如很多人跑去災區做心理慰問,但很多人憑著熱情卻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大老粗一個,也不會說話,跑去就慰問人家「這次災難你難過不難過啊」,給罵出來。廢話,我老婆死了能不難過么?我們台灣叫「心靈慰問」,有笑話說災民現在一聽說心靈慰問就頭大。有一些宗教組織就發揮了特別好的作用,宗教一套東西是幾千年的經驗,在安撫人的心靈上確實有很好的作用。南都周刊:有人把「9·21」地震當作台灣民間社會發育的轉折點,是這樣么?丘昌泰:確實是這樣,以前台灣公眾都不太注意NPO(非營利組織),沒什麼人參加這些民間組織,有NPO只有一名工作人員的。但在「9·21」之後,這些民間組織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從地震災害發生開始,有些組織在政府行動之前就趕到了災區進行救援。從募捐籌款,解決災民需求,到社區重建;從創造就業機會,重建地方經濟,到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以及需求調查和進行相關學術研究等,公眾注意到了他們的活動,也深受感動,積極報名成為NPO的「志工」,現在,因為台灣「志工」很多的緣故,台灣又被稱為「志工島」。南都周刊:台灣政府和民間組織的關係怎樣?丘昌泰:「9·21」確實也是一個轉折點,過去政府和一些民間組織抵觸情緒非常強烈,相互不買賬。這些民間組織在「9·21」發揮的重要社會作用,填補了政府很難進入的領域,幫助政府解決了這些問題,這也修復了政府與NPO之間原本不太協調的關係,大家轉而攜手合作。台灣政府也因勢利導採取了很開明的措施,「9·21」後,考慮到民間組織發揮的重要作用,政府救災機制里設有一個「民間組」,主要負責領導和協調民間組織,包括出台一些政策前,把各種領域的民間組織一起拉進來參與政策制定。「民間組」獨立於政府以外,與政府無關,領導人由社會威望很高的人物擔任,另有專職工作,但不領取政府的工資或酬勞。災後要發揮理性力量南都周刊:在災後重建階段,民間組織表現出哪些優勢和缺點?丘昌泰:舉例來說,政府曾經在某地規划了造價成本一百萬新台幣的房屋,圖紙很漂亮。但老百姓認為房子太貴,也不符合他們以前的住房特點,不實用。後來一些民間組織來做,成本就很低,只需要三十多萬,而且符合居民的需求,有當地的特色風格,讓居民很滿意。所以,民間組織更注重民間的需求,考慮問題往往更細緻,更符合實際需要。政府有些時候辦事好大喜功,有些地區為了迎接國際組織,將原本已經救援完畢的改造成「樣板災區」,專門給國際組織參觀,給媒體披露出來成為笑話,民間組織更加務實一些。但也有時候,民間組織表現出協調不好。你知道台灣的宗教團體是非常多的,他們組織能力很強,而且慈善心也很強,但是各個宗教團體是誰也不買誰的賬的,天主教的也在做,一貫道也在做,佛教的也在做,佛教裡面還有不同的派別。我一個朋友在災區,怕餘震,他就搭了一個帳篷,住在院子里,也不敢在家裡做飯。一開始政府送來速食麵,沒兩天就吃膩了,後來慈濟協會每到吃飯時間就送來非常可口的飯菜,他們組織得很好,有人會炒菜,有人就熱騰騰地送出去,讓人很感動,到了晚上還來送夜宵,再後來不止一家慈善組織來送飯菜,這家前腳剛走,另一家就又來了,主人看人家一片熱情,也不好意思拒絕,飯菜也很好吃,結果一頓都吃好幾次,這下可好,過了一段時間,我見到他,本來他身材挺苗條的,結果災後成了個大胖子。當然說起這個故事還是蠻感人的,但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各個慈善組織和志願者團體都能協調好,大家不要扎堆,讓資源能夠更有效地分配豈不是更好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後來就由威望很高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先生領銜成立了「民間災後重建協調監督聯盟」,主要行使捐款監督與服務協調兩項職能,為當時的民間救災工作提供了協調和整合的功能。南都周刊:現在大陸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在度過了一個全民眾志成城的階段以後,怎麼樣讓災區的事情長久有人關注?丘昌泰:這是很難避免的,以台灣經驗來說,這樣一個至少10年的工程,需要持續的人力和資源投入。但大家都是一股熱情,一開始各方面出錢出力特別多,過後就淡下來了,真有需要的時候捐款也不熱心了。志願者一年以後也走了一大半了,三年以後就剩10%了,其實救災並不要等大家都涌過去的時候就涌過去,以後工作都需要很多民間組織的長期參與。台灣的經驗是最後堅持下來、長期發揮作用的往往是比較專業理性的力量。例如,當時有一些美術家志願者教會了宜蘭某地的女性災民彩繪,又幫助她們在當地找到適合作畫的鵝卵石,又有一些行銷專家根據產品特色幫助行銷,最後該地的彩繪石在台灣南部的一家五星級大酒店取得了不錯的銷量,解決了當地生計等很具體的問題,這樣的工作是「潤物細無聲」的。南都周刊:你強調專業理性的力量,那麼媒體除了勸人捐款還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丘昌泰:台灣有很多公共政策辯論節目,救災和災後重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專業技術的問題,千萬不能領導一拍腦袋就決定。災後台灣大量這樣的節目天天在辯論討論,從安置區規划到哪怕一個花壇該怎麼重修這樣的小問題,都在電視廣播裡面讓各方面的代表天天公開辯論,不怕大家吵起來,這樣匯聚大家的智慧,考慮問題就比較周全,最大可能地避免做一些頭腦發熱、事後後悔的事情,這在長遠以後都在發揮作用,我覺得台灣的這條經驗做得比較好,而且大陸也不難做到。歡迎訂閱南都周刊,郵發代號45-139。網路轉載請註明,違者追究法律責任。http://nbweekly.oeeee.com/Print/Article/443,99,5304,0.shtml
推薦閱讀:

大將軍施琅是如何一舉收復台灣的?
台灣領導人蔡英文「絕不辜負」一個離世的親綠名嘴的期望,這是怎麼啦?
在收復台灣之前的鄭成功
王拓逝世——大中國情懷離去的步伐
厚著臉皮發推感謝這「友邦」,半年前才被其打臉,蔡英文為何淪落到這種地步?

TAG:台灣 | 南都周刊 | 周刊 | 啟示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