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朝太監和大臣們的一次總決戰

東漢、唐朝和明朝是中國宦官危害最嚴重的三個朝代,但東漢的太監經常受到外戚的制約,而明朝的太監即使跋扈如魏忠賢,也是皇帝一句話就可以辦掉的。所以,這兩個朝代的太監終究還是奴才。唐朝的太監們就大不一樣了,自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開始,朝廷大臣的升降,皇帝的廢立,甚至於皇帝們的生殺大權全部都由他們一手把持,真正實現了「奴才翻身當家作主人」,著實令前世和後世的同行們眼紅一把。下面是一組唐中後期的皇帝擁立表:

唐代宗由宦官李輔國擁立;

唐穆宗李恆由宦官梁守謙、王守圭等擁立;

文宗李昂由宦官梁守謙、王守澄、楊承和等擁立;

武宗李炎由宦官仇士良、魚弘志等擁立;

宣宗李忱由眾宦官擁立;

懿宗李漼由宦官王宗實擁立;

僖宗李漼由宦官劉行深、韓文約擁立;

昭宗李曄由宦官楊復恭、劉季述擁立。

既然皇帝是被太監擁立的,那麼掌握掌握生殺大權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譬如唐肅宗是被李輔國嚇死的,唐憲宗是被宦官陳弘志所殺,唐敬宗是被宦官劉克明等所殺。看到這裡,大家一定在想,皇帝被欺負成這樣,難道大臣們就不不幫著皇帝反擊?堂堂一個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被一群閹人玩於股掌之間,但凡有點自尊的人都不會漠然視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宦官們掌握了一張好牌——禁軍,有了這支武裝,就可以輕易控制整個朝廷。不過,有句話說得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皇帝和大臣們也為此做過一些零星的鬥爭,譬如在唐代宗、唐德宗和唐憲宗統治的一段時間內,宦官曾被有效壓制過,只是時間過短,而繼任者們又都水平有限,所以都似曇花一現。其中發生在唐文宗時期的甘露之變,作為太監與大臣們的一次總決戰,更是徹底奠定了唐朝大臣集團的失敗局面。從此,宦官牢固地控制著唐帝國的命脈直到滅亡前的最後幾年。

引起這次大決戰的人是唐文宗李昂,他是唐穆宗第二子,是中唐時期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接手時的唐帝國隱患叢生,矛盾激化,更有宦官楊復恭狂妄叫囂的「定策國老,天子門生」的不堪政治局面。心存遠大抱負的李昂即位之後就採取了一系列振弱圖強的措施。大和元年(公元827年)即位伊始,將宮中的道士紀處玄、楊沖虛及伎人李元戢、王信等流放嶺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又詔令鳳翔(今陝西西部甘肅東部)、淮南(今安徽壽縣)二道的官吏將此前選進皇宮的女樂24人遣歸原籍。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又從後宮放逐宮女3000人,裁撤教坊樂工、內監1270人,並將供皇室打獵使用的五坊鷹犬統統放掉,還詔令禁止各地向朝廷進貢寶物珍玩絹綉。唐文宗的這些作為,是對宦官仇士良之流多以聲色狗馬珍玩以蠱惑人君的「為宦之道」的一種反擊。文宗即位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材,改變朝廷由宦為主的官吏結構。大和二年,唐文宗詔令舉行「直言極諫科」的策試,舉子劉蕡的《直言極諫策》五千餘言,對宦官亂政的中唐政治提出了尖銳的意見。談到宦官把持朝政的現狀時說:「以褻近(指宦官。)五六人總天下大政,……群臣莫敢舉其狀,天子不得制其心。」即是朝廷的一切大權,被五六名宦官把持著,滿朝文武和皇帝本人均莫可奈何。劉蕡的對策論及貪官污史時說:「百姓對於官吏,畏之如豺狼,恨之如仇敵。現在國家困窮,黎民流散,盜賊井起,國家已成土崩瓦解之勢,危在旦夕。」他提出解決矛盾的對策是「勒令那些遊手好閒的懶惰之徒,從事農業種植工作,節省那些不必要花費的錢財,救濟社會上的窮困百姓。」劉蕡之言,語語切中時弊,是一篇極有見地的策論。但主考官怕得罪宦官,不敢錄取他在朝廷任職;文宗皇帝也不敢出面干預,怕危及自身的安全。大和末年,文宗設謀剷除宦官勢力,劉蕡對策中的意見,顯然發生了影響。文宗皇帝要做的第三件事,是任命宋申錫為相,分散宦官的權力,令他謀劃剷除宦官勢力。大和四年(公元830年),文宗命宋申錫為相。宋申錫在朝野口碑極好,累官監察御史、禮部員外郎、翰林學士。在朝臣之中以清介廉潔,不結朋黨著稱。在長慶、寶曆世風澆薄,朋黨驟興之際文宋任他為相,確實起到了振聾發聵、激勵人民的效果。但文宗這一撥亂反正的果斷行為,立刻引起宦官的政治警覺。加之宋申錫在謀劃剷除宦官的過程中,事機不密,宦官先發制人。樞密使兼右軍中尉王守澄,指使軍虞侯豆盧著誣告宋申錫勾結漳王李湊(穆宗第六子)謀反。次年宋申錫遭貶,計劃失敗。

宦官頭目王守澄,從宋申錫事件得出結論,必須嚴密監視唐文宗,控制他的一言一行,才是自全之策。大和八年(公元834年)秋天,王守澄推薦鄭注做御醫給文宗治病,又推薦心腹李訓給文宗講說《易經》,二人就成為文宗貼身近侍,文宗舉手投足無不在二人的監視之下。文宗卻反守為攻,給二人以高官厚祿,使為己用。命鄭注為太僕卿,李訓為翰林侍講學士,第二年秋大義提升李訓為宰相,命鄭注為風翔節度使,讓二人內外呼應,嚴厲打擊當權的宦官。先後將殺害憲宗的宦官楊承和、王踐言、陳弘志、王守澄等處死,實現了剷除宦官的第一步計劃。要想徹底剷除宦官勢力,朝廷必須掌握更多的武裝力量。於是李訓又舉薦戶部尚書王璠為太原節度使、大理卿郭行余為邠寧節度使,希望兩人在赴任之前,協助京兆少尹羅立言、金吾大將軍韓約、御史中丞李孝本等,召募吏卒誅滅宦官,除惡務盡。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10月21日在紫宸殿舉行早朝時,金吾大將軍韓約奏報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上夜降甘露。宰相李訓則提議,天降祥瑞於皇宮,是大唐再興的吉祥之兆,皇帝應親往禮拜上天,以求國運。於是文宗皇帝來到含元殿暫駐,命宰相、中書、門下省官吏先往觀看。眾吏看後奏稱,不似大降的真正甘露。文宗再命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宦官仇士良、魚志弘等,率領全體宦官前去察看真實,即刻回報,以定行上。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內時,發現韓約驚慌失措,又發現院內埋伏兵卒多人,迅速奪路而逃,使引誘宦官至金吾院一舉殲滅的計劃遭到失敗。宦官逃到含元殿之後,脅迫文宗乘轎入內。李訓、韓約等人急忙上殿保駕,發生激斗。金吾衛士及御史台兵卒約500餘人上前奮擊,殺死宦官數十人。但宦官將李訓打傷在地,抬著文宗逃入宣政門,將門緊閉,朝臣驚散,李訓逃往終南山佛寺避難。這就是歷史上株滅宦官的「甘露之變」事件。

宦官脅迫文宗進宮後,當即派遣神策軍500人持刀出宮,逢人便殺,死者約六七百人。接著關閉城門大行搜捕,又殺1000多人。參與其事的官吏如李訓、王涯、賈、舒元輿、王璠、郭行余、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人,均先後遭到捕殺。甘露事變之際,鄭注正率領500兵卒赴長安,中途遇變返歸鳳翔,亦被監軍宦官殺死。這些官吏還遭滅族之禍,株連甚眾。甘露之變以後,由於官吏大批遭殺,朝臣空員極多,無人理事。宦官們更加專橫,皇帝更加受辱,文宗不久即含恨而死。至此,唐朝的統治更加黑暗,直到最後一位皇帝唐昭宗時期,內廷與外藩合力才最終剷除宦官實力。不過,這時的唐朝已經離最後的分崩離析不遠了。

推薦閱讀:

都是太監,為什麼明朝的太監能權勢滔天,清朝的太監卻只能是奴才
慈禧守寡與兩個假太監
晚清最後一太監總管,朝廷花1000萬給他修墓,百年後後人為何驚嘆
大明·正德爺的彩瓷,和他的那些事(下)
洪燭:明朝毀於允許太監干預政治執掌兵權?(圖)

TAG:太監 | 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