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欣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本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痴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迴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詞開篇,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洒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鬱憤.「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同樣一種缺陷的美好.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共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後的輕狂.

隨著月光的移動,低照在門窗上,照的屋裡的詞人難以入眠.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應有恨」,從而感情轉入理智,化悲怨而為曠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度:既只要人常在,縱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賞一輪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孤獨的作者終於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自慰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

作者: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推薦閱讀:

詠史懷古詩分析 (二)
有了幼兒園老師推薦的五字古詩,寶貝纏著你背古詩!!
七至九年級課內古詩文默寫填空(人教版)
樂說古詩:汪倫為何人,潭水有多深,交友是個大學問
古詩詞中的單身狗,女的大齡恨嫁,男的單相思還想入非非

TAG:古詩 | 明月幾時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