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1—3)
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1—3)
作者:圓體
頂禮大恩上師索達吉仁波切!
頂禮祈禱蓮師加持!
頂禮祈禱索達吉上師義無反顧弘傳大乘八宗!
此佛護不是彼佛護,彼佛護是中觀大論師,堪為頂禮對境;此佛護是法盲+流氓+無賴!
1
佛護原文:下面,且讓我們一起領略這部智慧之作是如何超越漢地諸多註疏的吧!
偈頌顯示,堪布已「閱盡」漢地註疏,而且統統不滿意。然後是「依自智慧」 作的《金剛經釋》。
漢地對《金剛經》的重視非同尋常,幾乎沒有哪個漢人不知道《金剛經》的,即便他不信佛教。《金剛經》註疏,光唐代就有八百多家。堪布確定都「閱盡」了?
破斥:人們經常說:「所有的人都到了。」
眾所周知,所有的人指該到的人,而並非指全世界的人,但這種淺顯的道理佛護卻不懂,因此他不懂索達吉上師「閱盡」二字的意思就很正常了。
佛護原文: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姚秦(384-417年),也即後秦,姚萇建立。因其所統治地區為戰國時秦國,故以地命名為「秦」。堪布說「魏晉北朝」,這姚秦的跨度真寬。而且姚秦以及十六國都不屬於北朝。北朝指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個朝代。堪布不會說,他有不同的版本吧?當然,說錯朝代不算什麼大事。但至少和「自智慧」有點關係。或者堪布講歷史的時候,切換到「分別念」去了?
破斥:佛法都是圓融的,佛護不是法師嗎?怎麼不懂呢?帖一段《維摩詰所說經》內容讓你汗顏!放心,是白話文,容易理解。
《維摩詰所說經》一次,釋迦牟尼佛在傳法時說道:諸位菩薩如果想感受外境的清凈,就應當自凈其心。心凈,則外境清凈,修行至心凈之時,外境也會隨之而清凈。當時,舍利子也在佛陀身邊,他心想:娑婆世界這麼不清凈,難道釋迦牟尼佛的心仍然沒有清凈嗎?
佛得知他的想法後,便反問舍利子:生盲看不到日月,這是日月的過失,還是盲人的過失呢?舍利子回答說:是盲人之過,而非日月之咎。因為盲人沒有眼睛,所以看不到日月,而不是日月不存在。佛又說道:娑婆世界的本體永遠是清凈的,但凡夫就像盲人一樣,始終無法看見。
此時,一位從其他佛剎來至娑婆世界聽法的菩薩說道:我現在所見到的這個佛土就是清凈的。舍利子不以為然,就反駁道:此佛土是不清凈的!於是他們二人就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正當難解難分之際,佛以神通顯示了娑婆世界的本來面目,在場的所有人都親眼目睹到:娑婆世界就像西方極樂世界等諸佛剎土一樣,十分清凈莊嚴。
之後,佛陀告訴大眾:我的世界本身就是這樣,永遠都是這樣,只是你們沒有看見而已。
佛護就像盲人一樣,無論姚秦位於北朝還是秦國,他都看不到,他認定姚秦位於秦國正確,是因為與索達吉上師所說不符,以便達到他詆毀的目的。
佛護是否也要批鬥釋迦佛呢?因為釋迦佛說娑婆世界等同極樂世界:娑婆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想必他再盲,再看不到極樂世界也沒這個膽量與佛斗。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佛護原文:第一次聽說《金剛經》不是佛親口宣說,而是佛開許而成的!如前偈頌,堪布這個釋說出了這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驚天「密意」,「《金剛經》非佛說」已足以令一切人對堪布刮目相看。
破斥:連小學一年級學生都看得出索達吉上師的意思是,「如是我聞」 是佛開許阿難尊者所加,並非是說《金剛經》非佛親口說。
索達吉上師在釋文中說過「『如是我聞』是後來經典的結集者所加,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中開許阿難等弟子結集三藏,結集時可以於卷首加『如是我聞』,表明以下的經文由結集者親聞,中間加問答者等聯結語,末後加『天、龍、人非人等歡喜信受』此類語句。」
佛護你的語文也太差了,還好意思對索達吉上師的智慧指指點點,不覺得臉紅嗎?
佛護原文:又,佛教的第一次結集,也叫「五百結集」、「王舍城結集」,堪布肯定有不同版本,說是「十二年之後」。但通行的說法是佛剛入滅的那年雨季安居期間開始結集的。第二次結集,也稱為「七百結集」、「毗舍離結集」。通途的說法是佛滅後「百餘年」。這些小小數據不算什麼大問題,但也值得堪布注意。
破斥:真不知道佛護是怎麼當法師的,永遠只認可一個否定所有,佛經的各種不同版本他是不是也只認可一個,否定其他呢?
佛護說這不是大問題,但是對他而言問題就大得不得了,他小題大做嘛。
佛護原文:索達吉堪布的《金剛經釋》很長,我們今天先到這裡。相信通過學習「索釋」,大家對堪布依「自智慧」和「密意」作的《法華經》會集本,可以重新思考。
破斥:看到這段,不得不承認,佛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法盲、惡魔,他連最基本的聞法方式都不懂,無所顧忌帶領眾人以噁心學習索達吉上師的法要,發心惡,一切言行都是造惡業,他真是害人害己。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云:「聞法也不例外,最初要將聞法方式放在首位,尤其是發心更居於主導地位。正如《功德藏》中所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筆者:《功德藏》說:「樹根為葯芽亦葯,根為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
如果我們帶著圖地位、求名聲等今生世間利益的動機,那麼無論聽聞多少佛法也不可能變成正法。所以,最初向內反觀,調整自己的發心至關重要。如果知道如此調整發心,就說明善法已被方便攝持,這樣一來,就會成為大士正道無量福德的津梁。相反,如果不懂得調整發心,那麼儘管裝模作樣地聞法、煞有介事地修法,也只能成為形象上的修行。」
法盲佛護,好自為之!
佛護原文:如今淘寶網上都是署名鳩摩羅什大師譯、實為堪布對羅什譯本的品目次第及內容做了「乾坤大挪移」之後的會集本。上淘寶去購買,商家直接回復,就是鳩摩羅什大師譯本。弱弱地問一句:這不是侵權盜版嗎?因果要誰負責?如果堪布自信滿滿地非要調整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次第,能否請您先把《金剛經釋》調整到和您的「自智慧」相符合的模樣?
破斥:如果法盲佛護的分別妄念也能妨礙聖者的智慧,那乞丐也可以當國王了
2
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佛護原文:這個說法並不符合漢傳佛教實際,在漢傳佛教,精通經律論十二部佛法並能弘揚的大法師比比皆是,但大部分沒有被稱為三藏法師,比如智者大師、法藏大師、澄觀大師、吉藏大師、道宣律師等等。對此,宗舜法師在其論文《大唐三藏說》中寫道:從東晉至唐,一般只有譯場中主持譯經的「譯主」才能稱為「三藏」,這是我國不同於印度、西域的地方。唐代被稱為「三藏」的法師絕大部分是這種情況,唯一的例外是唐洛陽罔極寺的慧日法師,他沒有作譯主,而是被皇帝敕封為「三藏」。慧日法師受具足戒後,因仰慕玄奘大師、義凈三藏的西行求法事業,也用了三年時間從海上到達印度,學習十三年後歸國,「計行七十餘國,總一十八年,開元七年方達長安。進帝佛真容梵夾等,開悟帝心,賜號曰慈愍三藏」。
破斥:佛護沒有智慧能力代表整個漢傳佛教作否定,索達吉上師站在智慧角度說「三藏法師是指精通經律論十二部佛法並能弘揚者」完全正確,就像禪宗見性成佛者就是佛,如果佛護說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佛的,只有釋迦佛,藥師佛,當來下生彌勒佛等才能稱作佛,我想禪宗的弟子不會饒他。
佛護例舉的情況是一種職務或職稱,兩種說法都不相違。
佛護原文:堪布把兩件事及事件中兩位果位不同的聖者雜糅在了一起,歧義很大。據《梁高僧傳》卷二記載:一、為羅什大師授記說,三十五歲前不破戒,「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的是「有一羅漢」;二、什母……行至天竺進登三果,臨去謂什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但於自身無利。」母親到了印度後才證得三果,這段對話則發生在臨去印度前,還不是三果羅漢。
破斥:佛說的《百業經》同樣有好幾個一模一樣的公案,按照佛護只認可一者的作風,是不是也要指責佛陀有過失?一個大德的轉世可以有很多,一個大德的傳記也就有各種不同記載了,身為法師的佛滬怎麼連這個都不懂?你的無知在牽引你帶領他人造舍法罪,是否已經意識到?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佛護原文:堪布的說法問題很大。「親眼所見」,容易誤導讀者。首先,「聞」是聽聞的意思。眾所周知,阿難尊者出家時間較晚,佛說法的法會現場很多都不可能親臨,所以無法「親眼所見」。
破斥:「阿難尊者出家時間較晚」之說完全是佛護胡說八道,並非眾所周知。
星雲大師的《佛陀十大弟子傳》記載:「阿難陀和羅睺羅一樣,所謂童年入道,在他的兒童時代就加入教團,究竟是幾歲出家的,這很難考證,不過,據可靠的說法,他是和阿那律、跋提等一起出家的,最初釋種七王子出家時,阿難陀以最小的年齡,參予其中。
……這是佛陀成道的第二十二年,佛陀已經五十三歲了,那時佛陀正住在竹林精舍,阿難陀被選為佛陀的侍者
……從此阿難陀做了佛陀的侍者,這時他的年齡也只二十多歲。」
阿難很早就出家,這才是眾所周知的。
《佛陀十大弟子傳》記載:「『我夢見我頭頂須彌山,我並不覺得重!』
佛陀那黯然的樣子稍為寬解了一些,說道:『阿難陀!這是說佛陀三個月後,進入涅槃,諸大比丘,諸天人民,要靠你承教啟經,結集法典!』」
如果佛說法的法會現場阿難很多都不可能親臨,佛陀會說「諸大比丘,諸天人民,要靠你承教啟經,結集法典!」嗎?你的意思是說,佛說的話不對,你的話才對?
佛護原文:怎樣理解「如是我聞」?據印順法師著《金剛經講記》說:「如是,指這部經。我,是結集者自稱。聞,是從佛陀親聞,或佛弟子間展轉傳聞。結集者說:佛如此說,我如此聽;現在就我所聽來的又如此誦出,真實不虛一一契合於佛說。依《(大)智(度)論》說:如是,表信。佛法甚深,『信為能入』;又表智慧:有智者能如佛所說,不違真義,即可止息戲論與爭競。修學佛法,以『信、智』為根本。經文首舉『如是』,即表示唯有信智具足,才能深入佛法,得大利益。」
破斥:印順所言與《大智度論》不符。
我終於明白什麼是「物以類聚」。
佛護原文:堪布所釋講的話語容易產生歧義。只剩下一塊才讓人不鋪黃金了,顯得祗陀太子太會做順水人情,未免市儈。其實按照經典記載,祗樹給孤獨園的祗樹,乃祗陀太子供養所有樹林,給孤獨長者以黃金布地買下園林土地,兩人合力供養佛陀。唐《慧琳音義》十曰:「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太子亦名勝。給孤長者就勝太子抑買園地,為佛建立精舍。太子自留其樹供養佛僧,故略雲祗樹也。」
破斥:佛護言詞實為無稽之談。
《賢愚因緣經·須達起精舍緣品第四十三》記載:「須達多長者歡喜雀躍,令人回家,用象隊浩浩蕩蕩就把金子運來了。八十頃的園子,眨眼間就布滿了黃金。可是,等金子用完,卻還有一小塊地方沒有鋪到。須達多長者心裡盤算:『哪裡還有金子,能把剩下的地方給鋪滿呢?』
祇陀太子看到這個情形,以為須達多長者反悔了,便說:『我就說吧,是不是嫌價錢太貴,打算反悔了?』
須達多長者說:『沒有。我只是在考慮,到哪裡再弄一些金子,把剩下的地方給鋪滿而已。』
祇陀太子聽到此言,大為感動,心想:『佛陀一定是一位大德之人,竟然能感召長者如此看輕財寶而為供養!』便說:『算了,剩下的地方不必再鋪了,園子已經賣給您了。園子雖然屬於您了,但是園子的樹木還是我的。這樣吧,我把樹木也奉獻出來供養佛陀,我們一起建造精舍吧。』」
其實,佛護是在指責佛陀有過失,《賢愚經》為佛所說故。
3
釋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佛護原文:此處容易產生歧義。內典,指佛教典籍,如《大唐內典錄》。堪布前面引「《摧魔金剛儀軌》」內容,後面卻用「內典」讓讀者可能誤會《摧魔金剛儀軌》不是內典,或者誤會內典是與《摧魔金剛儀軌》不同類型的典籍。
破斥:索達吉上師講的非常通俗易懂:除了佛教的《摧魔金剛儀軌》講述金剛具有無堅不摧、不壞、不變等七種功德以外,其他內典中也說帝釋天王手中持金剛與阿修羅戰鬥,此金剛是由一位仙人的骨頭(已變成金剛)做成,能摧毀一切而不為他壞。
明明是佛護你自己的理解水平差,卻要無端指責他人,可惡又可悲!
佛護原文:金剛實有二類:一、金剛寶,如菩薩寶冠所莊嚴的。二、世間金剛石之類。雖不易破壞還是可壞的。惟有菩薩莊嚴的金剛寶,才真的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帝釋天手裡的金剛寶,顯然不是菩薩的金剛寶,如果是用仙人的骨頭做的,則是可以摧壞的。
破斥:除非佛護是聖者,否則佛護作為下界眾生無法知道上界帝釋天的事,佛護斷定帝釋天手裡的金剛寶可以被他物摧壞,根據是什麼?親眼見?難道帝釋天用此金剛寶作戰不比你清楚嗎?你對那個仙人的骨頭了解嗎?
憨山大師解釋金剛時說:「金剛二字解者都以堅利能斷為義,此泛說也。然西域實有金剛寶,此寶最堅不可壞,且能壞一切物,謂取此寶以喻般若能斷煩惱。」
憨山大師說得很明白,金剛的意思是堅利能斷一切物,無論菩薩手裡的金剛寶,還是帝釋天手中的金剛寶,都一樣。佛護你何必自作自作聰明獻醜?
佛護原文:為什麼呢?仙人的色身都是生住異滅的,「仙人的骨頭」怎麼會「不為一切所壞」呢?難道堪布的解釋跟藏地的人骨法器有關?
破斥:孤陋寡聞的佛護竟然把帝釋天的金剛寶理解為一根骨頭,真是讓人笑到噴飯!實際上仙人通過修行令自己的骨頭變成了金剛,你不懂偏要處處獻醜了,對牛彈琴是什麼意思可能你也不懂吧。
經文: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佛護原文: 此處有誤。佛及比丘乞食生活,「過午不食」。如果接近午時用餐時間,才整理衣裳,緩步入舍衛城乞食,則無法在乞食後回到祇園,還能在午時之前用完餐。正確的說法,是辰時,也就是早晨出去托缽乞食。
破斥:有誤的是佛護你。憨山大師在《金剛經決疑》說:「午為法食時,著二十五條之僧迦黎衣,持四大天王所獻之紺琉璃缽。」證實是乞午飯。《百業經.小駝背》說:「中午小駝背著衣持缽到預約的施主家化緣。」證實是接近午時用餐的時間外出乞食。
佛護原文:這種時間上的誤差,本不是什麼大的錯誤,但沒有「分別念」的人出現這種誤差,還是不太合適的吧?
破斥:索達吉上師的解釋有依據是錯,你佛護說的沒有依據反而正確,這不是無賴是什麼?
佛護原文:此說太籠統。佛制衣有五衣、七衣、大衣三種。五衣名安陀會,是下裙。七衣名郁多羅僧,入眾衣。大衣名僧伽黎,即復衣,在乞食、說法等時穿。此處著衣,即指大衣。但不定是穿了走,或擔在肩頭,或由侍者拿著,到城村附近,才穿起來。
破斥:就像一個人對佛護說:「你是人」,佛護反駁:「此說太籠統。人有男人女人,老人兒童等等……」如此分不清總名和別名,說他是法盲好還是文盲好呢?
《僧抵律》雲:「佛住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畦畔分明如是,從今依此作衣相,語阿難言:『過去諸佛衣相。』」佛護敢斷定佛陀說「福田衣是過去諸佛衣相」太籠統嗎?給個大水缸你做膽怎樣?
經文: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護原文:堪布的意思是「不能貪圖富貴人家的布施而越過貧賤人家」。然而,佛教的乞食制度,是平等行化;除不信三寶不願施食者而外,不得越次而乞,以免世俗的譏毀。又,次第乞食,是不分貴賤,而非只是「勿越貧而從富,勿越賤而從貴」,還包括「也不得為了給貧賤之人提供培福的機會而越過富貴人家。」比如迦葉尊者為了給窮人培福,專門捨棄豪貴之家去貧窮之家乞食,結果受到維摩詰居士的批評。(見《維摩詰經》)
破斥:這段話不正是索達吉上師「勿越貧而從富,勿越賤而從貴」嗎?
佛護原文:「次第乞食」是個非常基礎的常識,只強調一個方面,而忽略另一個方面,實在不是佛學大師所表現出來的水平啊。
破斥:問題是你對這個非常基礎的常識都沒搞清楚,你的文化水平小學一年級都不如,除了處處獻醜,還能表現出什麼佛法水平?人貴自知,你自知嗎?
推薦閱讀:
※從金剛經背後的秘密看世界的真相 轉載 2016-08-29 11:08:02
※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35
※《金剛經》系列開示 95
※《金剛經》通俗版
※《金剛經》系列開示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