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經梧太極內功及所藏秘譜》摘選

(1)調習:立式姿勢為無極式,與太極拳預備式相同,用自然呼吸法進行調息,使心神達到安寧,心平氣和,體態舒松。

(2)吐濁氣:用意念將胸腹中濁氣由口向外吐出,越細越長為佳,最好做到吐空為止。所謂吐空是指意念上把自己體內的濁氣吐空,然後再做第二口。初練可三四口吐完。久練一次一口即可達到吐空。

(3)凝神:無極式站立。用意推動兩眼之光,把視線向前方最遠的地方放出,尋找一個固定目標如月亮、星辰、山川、勝景、花朵、江河、湖泊、或天際線等,採取其精華進行凝視。即凝神聚意於一點之後不停往回收,把視點收回離眼一尺二寸左右的地方停住。精神貫注,兩眼目不轉睛地盯住,約3~5分鐘可產生一個像氣球一樣的產物。

(4)採氣物:氣物出現後,再把凝成之氣物,用眼神和意識送入會陰(在人體二陰之間)。用鼻子吸氣,在吸氣的同時,頭慢慢下垂,垂到鼻對肚臍為止。兩眼垂簾看會陰,舌貼於下齒與齒齦之間。開始鍛煉,3~4口即可,最後一口達到為止。

(5)吐納:口對會陰,細長吐氣。吐的第一口開始,隨吐氣的同時身體下降(下蹲),至兩膝發酸為度。用意推動氣下降到足心(湧泉)。納氣:用鼻子吸氣,以意引導氣由腳到腿、經會陰到命門(後丹田),如此周而復始地吐納。鍛煉時間長短,以兩膝發酸不能支持為度。

(6)內轉法:將吐納之氣引導到腰部,再向中丹田(腹部)吸氣。待氣充實後,再以意引導氣由內里小圈從里往外,從左向上向右螺旋式轉36圈,之後再從外向里由大圈轉小圈,仍從左向右轉24圈回到原處,這是大周天的數字。女性練法與男性不同,先從右向左向上,由內向外轉,再從左向右,由外向內轉,圈數與前相同。最後,意氣均回到中心,吸回丹田,稍停即放鬆。此為丹田內轉法。

(7)神通於背:由吐納吸氣不放,再以意領氣至背部,使氣達於夾脊,此即神(氣)通於背。姿勢有:靜練式取站樁,動練式取活步。

(8)

靈機於頂:由吐納吸氣不放,在神通於背的基礎上,再引氣由背上行到後頭部的玉枕穴,頭頂的百會穴、前頭的印堂穴(上丹田)。功至此步利弊皆有,無人指導千萬不可操練。

二、入靜方法

(1)意守丹田法。意是意念,守是守住。丹田有內外之分,練功家現在練的多是內丹田。丹田就是產生「內丹」元氣的部位。太極內功的部位有:前丹田(關元)、後丹田(命門),下丹田(會陰)、中丹田(關元後命門前會陰上膻中下部位)、上丹田(兩眼間祖竅)。也有其他說法,如百會為上丹田、膻中為中丹田、臍後腰前為下丹田等。另外其他功法也有不同的丹田部位:氣海、神闕、湧泉等等,都可以意守。意守丹田就是意念活動寄托在身體丹田部位上,以利排除雜念,順利入靜。意守部位也要注意按病症選擇。

(2)舌動法。就是在練功中,隨呼吸配合舌尖起落。如吸氣時舌尖抬起抵住上顎,呼氣時舌尖落下,也可在呼吸之間舌尖抵上齶。還有一種舌尖抵住上齶不動,下功後放下,也稱「搭鵲橋」可以接「天河水」。在練功中舌動與舌抵上齶可以排除雜念、幫助入靜。

(3)默念字句法。練功時選擇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字句,進行默念。如「自己靜坐內氣生」、「自己靜坐身體好」等等。字數不宜過多,一般字數不宜超過十二字為好。初練者從三個字開始,逐漸增加字數。默念是練功初期排除雜念的常用方法。

(4)數息法。就是在練功中默數自己的呼吸次數,從一數到百或數到千,亦可周而復始,便可以很快入靜。

(5)聽息法。就是練功中聽自己的呼吸,使精神集中,協助入靜。

(6)意守外景法。因某些原因不能意守丹田時,可以守體外景物,如意守大海、松樹、鮮花等。把意念寄托在體外某一景物上,也可以達到入靜狀態。

(7)意守臟器法。由於某臟有病,在練功時可以直接意守某個臟器,如意守肝臟、意守腎臟、意守心臟等。也可以用觀想臟器法。這種方法不僅有利於入靜而且可以使氣至病所提供療效。

(8)誘導法。練功時雙手放於小腹上,誘導氣入丹田(形成腹式呼吸)或用按壓解溪穴法等,進行自我誘導。若由他人從旁點穴導引、語言暗示等,則叫他人誘導。也是入靜的常用方法。

(9)放鬆法。又分部分放鬆、分線放鬆及臟器放鬆幾種。此法多用於練功初期,精神緊張或某些病症如高血壓、局部疼痛等。放鬆法是通過意念來完成的,吸氣時不與以注意,呼氣時配合默念一個「松」字,周而復始,即可入靜。

(10)聲音誘導法。在練功中可以輕聲(自己能聽到)誦讀字句,也可以聽鐘擺聲,這也是幫助入靜很好方法。

(11)咽津法。練功開始先攪海(舌體在口腔中攪動),生津液後,分三次用意念送入丹田。也可以用意念吞日、月、星、光等,都可以幫助入靜。

(12)吐納入靜法。練功開始可先大呼大吸3~5口氣即可幫助達到入靜。


推薦閱讀:

內功四經
古傳五禽圖內功法之二鹿功
內功
內功心法有哪些 練內功需注意什麼
全真教劍法之內功心法

TAG:太極 | 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