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名詞解釋
06-03
指超越時空的先天之氣。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範疇。儒道各家都作過廣泛的論述。宇宙的形成,萬物的化生皆被看作元氣變化的結果。儒家哲學在漢代產生了氣化學說,發展至宋代形成了氣一元論的宇宙生成學說:在道教的宇宙生成圖式中,元氣被看作是「無上大道」的化生物,混沌無形。由元氣產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互相結合,摩盪相推,萬物化生。道教元氣理論來源於先秦道家。老子沒有提出明確的氣論思想,但《道德經》第二十四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道教元氣說奠定了基礎。莊子明確提出氣的概念,並賦予它本原的地位。《莊子·至樂篇》指出:氣本無形,並不僅僅無形,實際本無氣,恍惚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萬物化生,是故《知北游》斷言:「通天下一氣耳。」道教繼承莊子之說,融合漢代開始流行的元氣說,形成獨特的元氣生成理論,並將宇宙生成理論發揮運用到鍊氣養生的仙學中,氣被分為稟受於先天的元氣和得之於其他的後天之氣,先天元氣被視為煉養至寶。早期經典《太平經》提出本原性元氣理論:元氣恍惚,共凝成一,名為天地,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三遂生萬物。而元氣只是道的表現,追根溯源,天地大小,皆由道而生。這種元氣論上承老子,下啟後世道教的宇宙化生之說。南朝陶弘景將《太平經》理論加以改變,把「太極」概念加入化生序列。《真誥》云:道混然一體,由此產生元氣;元氣成,然後有太極。太極為天地之父母,為道的奧妙變化。唐代吳筠將道教元氣理論發揮得更為完備。《元氣論》先把混沌分為太無、太和兩個階段,再把元氣的發展分為太初、太易、太素三個階段,形氣有質,稱為太極,太極質變而有氣,氣來則分形而為太一,有太一分化出天地。成玄英《老子疏》又將元氣之說加以深化,使之具有強烈的思辨意味:元氣為無中之有,有中之無,廣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氳漸著,混茫無倪,萬象之端兆朕於地,平和柔順之氣結為人倫,錯謬剛戾之氣散為雜類。唐宋以後,道教內丹學興起,煉養家多從鍊氣養生的角度論元氣。東晉葛洪較早將元氣引入煉養理論,《抱朴子·至理篇》稱,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皆憑氣而生。養生之要在於寶精行氣,可以治百病,可以延年命。後世內丹家皆認為,元氣是先天之精所化,它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可以通達全身,推動五臟六腑等一切器官的活動,服食元氣可以延生長命。《雲笈七籤》卷五八引尹真人服元氣術:人身中之元氣,常以口鼻而出,今制之令其不出,便可滿丹田,丹田滿即不饑渴。達至此種境界即為神人。元氣作為內葯之一,在內丹術中很受重視,道教丹經中記述有眾多的服氣、行氣之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什麼是福?見過的最好的解釋!(說的太好了)
※古賦文有「天梁在遷移,鉅賈高賈」,如何解釋呢?
※六十四卦卦象解釋
※埃及金字塔之謎最完美的解釋2
※四化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