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發病率激增 專家表示應早「從腸計議」

大腸癌發病率激增 專家表示應早「從腸計議」核心提示:一提肛腸疾病,人們就容易聯想到痔瘡,認為「便血或者肛門有問題就是痔瘡這個小問題在作祟」,從而忽視治療,廣東省中醫院胃腸(腫瘤)外科醫生趙江寧表示,其實這可能是結直腸癌悄然來襲的信號。

  上海市衛生局在11日發布了最新癌情監測數據,在數據中最讓人訝異的是大腸癌,從上世紀70年代初至今,發病數從第6位上升到第2位,發病率從12/10萬增長到56/10萬,上升了3.67倍,年均增速超過4%。在廣東省中醫院健康大講堂上胃腸(腫瘤)外科趙江寧醫生就對此現象表示,大腸癌發病迅速上升的原因與生活方式變化有關,包括高蛋白、高脂肪、少穀物、少蔬果的不合理膳食,身體活動程度減少,超重肥胖增多等。

  47歲的吳先生經常出現大便出血,已經持續了1年多,但是他認為是因為痔瘡所引起,於是平時經常使用痔瘡栓等藥物,用藥治療便血癥狀時有時無,看似有些效果。然而,近1個多月,便血持續不斷,伴有腹痛,這才慌忙到醫院就診。經檢查診斷為大腸癌。

  早發現,八成患者來晚了

  趙江寧介紹,在歐洲許多國家,大腸癌的早期發現率為70%-80%,而我國大腸癌早晚期發現比例與國外正相反。「我在門診中遇到的患者80%都來晚了,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他說,其實,大腸癌是可以治癒的惡性腫瘤之一,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早期大腸癌手術切除後90%患者甚至不需要化療,可以正常生活一輩子。但到了中晚期,治療難度大,有些患者甚至會失去肛門,改為人工造口,護理非常麻煩。晚期已發生轉移性的結腸癌主要依賴於化療,但總體療效差,患者5年生存率還不到30%。這其中,對比的差別太大了。

  大腸癌不是剛開始就是惡性疾病,從正常黏膜發展到癌變時間長達7-9年,在這麼長時間內,完全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阻擊」它,定期體檢尤為重要。由於難為情或怕疼,查體者主動接受肛門指診的人很少,接受腸鏡檢查的更是寥寥無幾,這給大腸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帶來困難。

  趙江寧建議,肛門指檢應作為常規檢查項目,最少每年檢查一次。55歲以上的人每年還須接受一次腸鏡檢查。有息肉病史、有大腸癌家族史、有潰瘍性結腸炎病史多年、糞便隱血檢查陽性的高危人群,檢查要提前10年。

  ●查腸癌,腸鏡是「金標準」

  臨床上有些患者怕麻煩、怕花錢、怕做腸鏡的痛苦,而拒絕做結腸鏡檢查,常延誤診斷,結果不僅多花錢,人還多受罪。趙江寧介紹,目前大腸癌的主要診斷方法有:糞便隱血檢查、直腸指檢、結腸鏡檢查、X線鋇劑灌腸等,其中腸鏡檢查是大腸癌確診的最好方法,可確定癌症部位,是腸癌檢查的「金標準」。

  早確診,過半患者曾被誤診

  說起痔瘡,很多人都抱著不以為然的態度。但如果告訴你,直腸癌往往會拿痔瘡做偽裝時,你還會視而不見嗎?趙江寧指出,大約有50%-80%的大腸癌患者,初期被誤診為痔瘡。

  趙江寧說,大腸癌的誤診率之所以這麼高,主要是因為腸癌和痔瘡的臨床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大便帶血、肛門墜脹感、大便次數增多等,其中最突出的相似癥狀就是鮮血便。

  雖然同是大便帶血,但實際上有所區別。例如大腸癌患者的大便會帶膿血,帶黏液,且糞血相混。但痔瘡、肛裂、腸息肉患者的糞便並不與血相混,而是附著在糞便的表面,而且血色鮮紅或相對新鮮。

  此外,腸癌病人排便習慣也會改變,時而腹瀉,時而便秘。這是因為癌腫的生長影響了腸管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遺憾的是出現血便癥狀時,無論是病人還是醫生,首先考慮的可能都是痔瘡。部分患者甚至自行到藥店購買外用藥膏使用,但在這個過程中,直腸癌可能會在痔瘡的掩護下,不斷茁壯成長。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病人在疾病早期到一些非專科醫院就診時,醫生往往會將其當成痔瘡來治療。據了解,有的醫院誤診率可達到50%以上;一些基層、鄉鎮醫院的誤診率甚至更高。

  ●便血一周以上要警惕

  對病人來說,因其對疾病沒有鑒別能力,如果出現鮮血便,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及時就醫。為降低誤診率,應選擇經驗豐富的肛腸專科醫院和肛腸科力量較強的醫院就診,以便排除直腸癌的可能。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及時去醫院,自行用藥超過一周,便血狀況仍未見好轉,就不要再用治痔瘡的方法自行治療。

  早預防,久坐少動的白領要注意

  大腸癌是一種「現代病」,與現代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遺傳因素、自身疾病、體力活動減少等有關。目前,許多人追求輕鬆隨意的生活方式,夜生活豐富多彩,三餐不定時或暴飲暴食。尤其是有些年輕人喜歡追求刺激,在歡歌勁舞時大量飲酒,這都會驟然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飲食結構不合理,喜歡食用腌熏食品和油炸食品,也是消化道腫瘤呈高發的重要原因。

  特別要指出的是,大腸癌的發病與飲食因素極為相關,如長期高脂肪、高膽固醇、高蛋白質飲食,而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

  另據調查發現,有20%~30%大腸癌患者的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即大腸癌患者的家族成員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較大。另外,腸道慢性炎症、息肉、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患者等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也比一般人群高。特別要強調的是,80%的大腸癌是由大腸腺瘤轉化而來的。

  總之,大腸癌的發生、發展是機體內因與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過程,尤其是遺傳物質的不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

  ●改善飲食規律生活是關鍵

  專家認為,平時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多吃纖維食物。要改變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的飲食結構,多吃蔬菜、水果,這是預防大腸癌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科學研究表明,飲食中如果富含纖維,就會大大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其次,要多運動。保持每日大約20分鐘的中度日常運動,有助於排泄物通過腸道,協調排泄。有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將患大腸癌的危險降低一半。另外,晨起喝一大杯開水,同樣也能降低大腸癌的發病機會。


推薦閱讀:

江都王陵出土各種帶鉤百餘件,考古專家研究後認為——當年江都王劉非也很「潮」!
專家解讀:如何正確看待激素
中醫專家:風濕病的「冬病夏治」,如何用藥、食療、外治、養生
「17動」專家講堂:姿勢跑法三要素 前傾提拉落下
衛生專家:此碘非彼碘,不必多吃鹽

TAG:專家 | 大腸癌 | 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