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堂課:蘇東坡 | 想要內心強大,你還需要一份復原力

今天和大家聊聊蘇東坡的故事。本次課程主要講的心法是「復原力」。

傑夫·布朗,馬克·芬斯克在《成功者的大腦》提出了「復原力」這個概念:一個人能夠在不良的環境下,面對各種變化,克服各種壓力,從逆境和挫折中恢復過來,維持正常生活的能力即為復原力。

為了更好的解釋「復原力」這個概念,作者把人分成外控型人格轉變成內控型人格。外控型人格的人遇事習慣歸咎給外部因素,內控型人格的人則是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輕易把結果歸因到外部環境。書中,作者指出內控人格相比於外控人格具有更多復原力。

印象里,蘇東坡是個無處不在的人,哪裡都有他的身影:不僅詩寫得好,詞也是不在話下;書法繪畫也不差,宋朝的歷史的不少事件里他都有涉及,發明了不少美食。在三言二拍里能看到他,在水滸傳里也能看到他,還在各種野史段子里,包括佛家的一些小故事裡都能看到他。

但這樣一個似乎全能的人,身上始終沒有最醒目的標籤。

蘇東坡之所以給人那麼多面,其實跟他人生的起起伏伏與轉折有很大的關係。想要理解蘇東坡一輩子之所以顯得矛盾和錯綜複雜,我們得分開來看,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他有不一樣的地方。

現在關於蘇東坡最好的傳記是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是本暢銷了近一百年的書。文學家林語堂先生筆下的蘇東坡故事好看,文辭優美,但有些細節經不起細推敲。

所以在結合這本傳記的基礎上,我又查了不少資料,梳理了蘇東坡一生林林總總的事情,給大家還原一個更全面、更真實的蘇東坡。

第一階段:儒家—正人君子和小人

蘇東坡的第一張面孔,是儒家的面孔。

君子,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最初這只是修養品德的追求,但越到後來,這個追求變成了用自己的個人道德和宇宙真理去綁架別人的工具:我是君子,我做的都是對的,你們不按我說的做,那你們就是小人。

宋朝建國的時候,為了打壓驕兵悍將,宋太祖定了一個國策:不能殺害士大夫。所以在整個宋朝,即使到最後被元朝滅掉也沒殺過一個士大夫。用錢穆先生的話說,宋朝的知識分子有聖賢氣象。

所以當時的文人都有一個共識:既然趕上這麼一個空前好的時代,大家就得抱團。雖然政見不同,不能搞打擊報復,於公大家爭得面紅耳赤,但私底下都是士大夫集團,要互相幫扶。

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生在一個大知識分子家庭裡面,唐宋八大家裡面的三蘇:蘇洵(父親)蘇澈(弟弟)還有蘇軾他自己。這樣的家庭環境再加上他自己天資聰穎,成就自然不低。

年少成名的蘇東坡也按照聖賢來自我標榜:當今皇上都說我文章寫的好,你們誰敢不服我?

所以待人處事上蘇東坡不僅用君子標準要求別人,甚至還有些尖酸刻薄。這對朋友也就罷了,大家知道你愛開玩笑,可總這樣,就容易得罪人。起初,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還會把把關幫著勸一點,但在蘇東坡29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時候蘇東坡便開始了他一貶再貶的官場生涯。

第二階段:道系—對人對事都摟著點。

蘇東坡這輩子總因為說話招人恨。「烏台詩案」一事對蘇東坡觸動很大,他第一次開始意識到自己這一身的才華,很可能是他人生成功的一個絆腳石。

宋代知識分子,追求叫三教合一:把儒家的精髓、道家的精髓和佛家的精髓整合在一起,取其長補其短。《道德經》裡面講,道家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話其實不難理解,對百姓慈悲,這是對人摟著點;在物質上節儉,不奢侈,這叫對自己摟著點;不敢為天下先,這是對事摟著點。

這個時候蘇東坡就開始意識到,其實道家的很多精髓,就能讓他更加通達。

通常這種大徹大悟,都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對外變得更加圓融,對內,對自己,變得內心容量更大,很多事都看的開了,不喜歡跟人再鬥嘴了。

所以此後蘇東坡養成了一個習慣:見人就自嘲,說自己寫的詩沒什麼用,還動不動給自己惹事。「詩就像是石頭的花紋,是一種病。」

蘇東坡最大的一個改變,就是和王安石和好了,兩個人捐棄前嫌。「烏台詩案」後,蘇東坡再回地方,做官的境界和之前開始有所不同了。他除了繼續為老百姓做好事,用儒家的君子要求自己之外,還經常喜歡做一些有點「俏皮」的事情,不那麼有稜有角了。

種地的時候,蘇東坡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經常在農民伯伯家吃飯。流傳到今天的很多美食,其實都是他做地方官時候搗鼓出來的。被貶去各地當犯官的期間,當地地方官為了幫助蘇東坡,前赴後繼地「捨命陪君子」。

就這樣,幾十年下來,蘇東坡雖然官場失敗,但是朋友遍天下。

蘇東坡有句名言: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用王陽明的話說,心中有聖賢,看人人都是聖賢。蘇東坡就這樣一輩子對別人廣施恩德,加上他還特別幽默,把施恩惠都變成了一種美學。

這時候的蘇東坡,對外通達了,不再用聖賢要求別人了。

第三階段:佛系—兼顧向內求和向外求。

向內求和向外求,本不是儒家的思想,這是佛家進入中國之後嫁接到儒家思想里的。尤其在宋朝和明朝的時候,這個思想就成熟了。內聖而外王,先要內聖,才能外王。自己內心得先是個聖人,對外才能建功立業。

蘇東坡一輩子其實並沒有那麼瀟洒,雖然年少成名,兩次進京,但都不長久,後來一輩子鬱郁不得志,大部分時間都在做犯官。換了一般人,肯定會抱怨「朝廷有小人」,整天在家罵罵咧咧的。

蘇東坡從佛家思想裡面獲得了大量內控型人格的智慧,雖然屢遭險阻,但每一次他都反而獲得了心量的放大,獲得了更大的修為和精進。

蘇東坡晚年寫過這麼一首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覺得自己的功業全在自己被貶官的地方。

蘇東坡有很高的佛教修為,甚至比當時一些得道高僧境界還高,他自己也有很多高僧朋友。我們在蘇東坡的詩里能看到大量佛家的思想。

比如說有個成語,叫「雪泥鴻爪」,就是來自於蘇東坡的一首詩,講得是「無常」。所謂無常,就是在講一切都在變化,沒有什麼是能長久留下來的,所以不必執著於一時一地的得失。

被貶到惠州的時候,實在沒吃的,就煮芥菜吃,還寫了首詩《煮菜》: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

他還寫過一篇文章,叫《記三養》,一天就喝一杯酒,吃一塊肉。叫「安分以養福,寬胃以養氣,省費以養財」,一副「沒吃的,我正好減肥了,不胡吃海塞,我還省錢了」的隨性姿態。

總之,蘇東坡和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真的不一樣,不執著,不糾結,反正一切好的壞的都會過去的。


推薦閱讀:

蘇東坡《留侯論》
當蘇東坡遇到佛印,天天都是愚人節
蘇東坡當年和佛印打賭,自己定力堪比佛祖,佛印卻回了他一個屁
蘇東坡玩石

TAG:內心 | 內心強大 | 強大 | 蘇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