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國 | 史可法的歷史功過...
特別聲明:
文中所持觀點,不代表溯古追風立場;
若無特別版權聲明,均來自網路轉載;
如有版權及其它爭議,請與我們聯繫。
投稿、合作、版權爭議,歡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
史可法的殉國
史可法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軍事家。
政治上,史可法的「復多爾袞書」提到:「今逆賊未服天誅,諜知卷上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火召)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
他原來是打算用「同仇之誼」來感動大清,幻想連同清兵一起消滅李自成而已。貫徹南明那一套劃江而治的政策。
軍事上,他督師江北近一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一籌莫展,毫無作為。清軍主力南下,他節制的將領絕大多數倒戈投降。就算是他本人聞名天下的揚州戰役,其實也沒有組織過任何有效的抵抗。
在左良玉部東下、清軍南侵的緊急情況下,史可法驚惶失措,應廷吉記載,當時一部分南明軍隊駐於高郵,史可法一天之內三次發出令箭,上午令邳宿屯田道應廷吉「督一應軍器錢糧至浦口會剿」左良玉部叛軍;中午令「諸軍不必赴泗,速回揚州聽調」;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諸軍至天長接應」。應廷吉對諸將說:「閣部方寸亂矣,豈有千里之程,如許之餉,而一日三調者乎!
在鎮守揚州的時候,多鐸下令攻城之前,史可法即已「自覺憒憒」,把軍務交幕僚處理,根本沒有親自主持抵抗,揚州「城堅濠廣,四野曼延,正利步騎」,可是二十四日清軍開始攻城,不到一天即告失守。
這就是史可法的真相。
許多歷史英雄人物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單純,如果南明的重臣名將們真有如傳說般的才能與堅貞,那麼南明就根本不會滅亡。
如果我們有意識的摒棄自己的偏見或者成見來審視歷史,那麼我們不難發現,歷史上並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物,同樣,也不存在大奸大惡的人物,但是歷史看上去總是那麼撲朔迷離,因為後人的需要,任意的篡改和虛構,將歷史變得面目全非。
對於史可法的評價使我面臨困惑,一方面,史可法勤奮好學,性格堅毅,居官廉潔勤慎,在最後關頭寧死不屈;另一方面,他又的確缺乏政治以及軍事上的才能,他或許有些文過飾非,但不可否認他是按照自己確信的道德標準來行事。
如果說明朝末年的史可法和揚州是悲劇,我寧願把這理解成明朝專制制度造成的悲劇,既然史可法身在其位,就只能勉為其難,他缺乏力挽狂瀾的能力,可是現在的他沒有退路,他只能夠儘力而為,雖然事情並非儘力就能辦好。
史可法在南明前期的苟安並不令人驚訝,南明政府本來就是不思進取,史可法作為明朝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兵部尚書,有所例外倒還不可理解了。
史可法表面上是重兵在握,其實當時的現狀是軍閥割據,史可法並沒有實權,也根本無法調動這些軍隊。如果說把這一切的錯誤歸咎於史可法,我以為過苛了,至少在南明朝廷,比他更應該受到指責的人還有很多。
關於史可法,後世一直存在兩種評價,一種是不顧史實的進行過分渲染,極盡能事給予讚頌,另一種顯然是針對讚揚評價而發,對史可法的無能進行批評和闡述,從而否認史可法。然而無能並不是過錯,不能因為能力問題而涉及到個人道德或者歷史結論。按照批評者的說法,史可法應該主動退位讓賢才可稱得上正確,可是在當時絕不可能的。
或許史可法知道自己在政治、軍事才能上的缺乏,就算他主動退出,當時誰又能夠取而代之呢?當時的南明政府中像史可法一樣忠臣不屈的人根本就沒有幾個,史可法能夠信賴誰呢?他迫不得已而擔當重任,絕非為了權勢或者利益,我們又何必還苛求他是政治家兼軍事家呢?
在明朝,只有八股文專家才能夠達到他那樣的地位,真正的軍事家能夠這麼博學多才嗎?
可是明朝運氣真的很好,明末抗清三個名將,熊廷弼是萬曆二十六年的進士。孫承宗是萬曆三十二年的榜眼,袁崇煥是萬曆四十七年進士。然而那又怎麼樣?明朝皇帝罷斥了其中一個,殺死了另外兩個。史可法就算是天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能夠會有好下場呢?
史可法的尷尬其實和吳三桂、和洪承疇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們怎樣做都是錯,那個悲劇的時代根本就沒有正確給他們選擇。
史可法選擇了殉國,吳三桂選擇了降而復反,洪承疇選擇了投降並且參與建設大清帝國,明末思想家們選擇了不合作,究竟誰的選擇能夠稱得上正確呢?
推薦閱讀:
※縱橫於歷史深處5
※錢躍君:歐洲科學與教育的歷史變遷
※【東周篇】08「交朋友一定要門當戶對?」戰國F4之信陵君說:才不要呢!
※《新水滸傳》中人物有何變化?它有何成就?宋江是個怎樣的人?
※007商朝雜記——伊尹其人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