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都申遺成功了,你還分不清它是陰曆陽曆嗎?
某日
室友
今年清明是幾月幾號呀?
小編
4月4號吧。
室友
陰曆陽曆呀?
小編
陽曆吧。
室友
中國古代不都是按陰曆記日子的嗎?
小編
咦,不知道呀!
尷尬了……
上周
前方傳來一條令全中國兒女鼓掌慶賀的喜訊,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啦!
其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BUT
你真的懂「二十四節氣」嗎?
二十四節氣是按陰曆還是陽曆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如何定名的?
為什麼二十四節氣現在不準了?
當弟弟妹妹和外國友人好奇地望向你的時候,
尷尬了……
別急,
小編已為你準備好精心烹飪的解疑大餐了。
NO.1
二十四節氣是按陰曆還是陽曆劃分的?
首先,你要清楚陰曆與陽曆的區別,其區別簡單來說就在於是以太陽視運動還是以月亮視運動為規律來切割時間。
我國古人根據陰曆來定月,即從第一個看不到月亮的晚上(合朔)到下一個看不到月亮的晚上的時間為一個月(朔望月),其優點在於易於觀察,缺點則在於不能反映季節、物候的變化。
同時,我國古人根據陽曆來定年,即從第一個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冬至)到下一個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的時間為一年(回歸年),其優點在於能反應季節、物候的變化,而缺點則在於不易通過天象觀察。
為了能融合二者的優點,機智的古人將一年分成了十二個節氣十二個中氣(現統稱為節氣,文中往後出現的節氣皆為統稱),每兩個節氣太陽運行相差十五度,時間間隔十五天左右,同時又創造性地通過置閏(過幾年加一到幾個月)的方式調節朔望月與回歸年的關係,以使得兩種曆法下的物候相差不至於太多,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陰陽合曆的體制,後來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用的農曆。比如,將歲首定為離春分最近的那個合朔日,就是陰陽合曆的表現之一。
周公測影台(周代)
登封觀星台(元代)
所以,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陽曆制定的喲,現在你明白了嗎?
NO.2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如何定名的?
二十四節氣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關於節氣的最早記載見於《尚書·堯典》。「日中、星鳥, 以殷仲春。日永、星火, 以正仲夏。宵中、星虛, 以殷仲秋。日短、星昴, 以正仲冬。」「星鳥、星火、星虛、星昴」是四個在對應季節會出現的星象;「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即對應於現在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四個節氣, 取義於一天中日夜長短的特點。《尚書·堯典》一般認為是周代史官根據古代傳聞編寫,春秋戰國時有過增補。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至少在春秋戰國之前,我國古人已能確定二分二至。
春秋戰國時期,從初期《左傳》中的「分、至、啟、閉」到後期《呂氏春秋》中的「日夜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對應了現在反應季節變化的「二分、二至、四立」 八個節氣。同時,「啟蟄」(《左傳》)、「處暑」(《國語》)、「始雨水」、「小暑至」、「 霜始降」、「白露降」(《呂氏春秋》)等中也可見現在的「驚蟄」、「雨水」、「白露」等反映物候和溫度特徵的節氣的影子。
我國最早完整記載二十四節氣名稱的傳世文獻是西漢的《淮南子·天文訓》, 其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次序與現在完全相同。所以,至遲到西漢時期, 二十四節氣及其名稱皆已確定,並於漢武帝時期的《太初曆》中正式訂於曆法。
《太初曆》重要制定人落下閎
NO.3
為什麼二十四節氣現在不準了?
首先要明確一點,「處暑」不出暑,「小雪」不下雪等不是二十四節氣不準了,而是二十四節氣對應的物候不準了。而其物候不準的原因,最主要是地理限制和氣候變遷。
二十四節氣最初形成於黃河流域,雖後來推廣至全國,但其所對應的物候最適用的還是中原地區。同時幾千年的氣候變遷,也讓相應物候出現了提前或延後的情況。
說著說著,
大雪的腳步近了,
明天就是大雪節氣了。
你猜,
會下雪嗎?
你還有哪些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疑問呢,留言告訴小編,小編會全力為你尋找答案滴。
看官可有什麼想與果果分享的?
投個稿告訴我吧~
推薦閱讀:
※從出生節氣看你是什麼命
※節氣 | 霜降
※『知食小科普』二十四節氣立秋,晝防暑夜防寒
※干支年立春始,干支月節氣始
※二十四節氣之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