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8)

[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8)原文地址: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8)作者:林健般若為諸佛之母--一切諸佛皆從般若法門出 辛二 校德【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褥多羅三菩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裡就要校量功德了:布施的有為法的功德與體證無為法的功德,有沒有不一樣?他就要讓你明白其間的輕重,所以叫校量功德。這在般若經中是隨處可見的,常常有這樣的比較。「 校量功德,在《般若經》中是隨處可見的。信解般若,必然能得大功德。這在悟解空性的聖賢,本是用不著廣說的;但為攝引初學,而怕它們誤解空義而撥無因果,所以特為層層的校量。功德的特殊,在比較中最容易表顯出來。所以,佛問須菩提說::假使有人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布施貧窮困苦的眾生,或供養自己的父母,受教的師長,信奉的三寶,你說這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車渠、赤珠、瑪瑙,這是形容質的貴重。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千小千為中千,一千中千為大千的一佛所化世界,這是形容量的眾多。以這樣貴重而又那麼多的七寶作布施,是真有其事嗎?有的說:這是假設的,世間的七寶雖多,但總沒有這麼多;經中所說,只是假設校量罷了!有的說:可能是真實的。法身菩薩確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上供十方諸佛,下施六道眾生。須菩提回答說:多極了!因所得福德,勝義諦中是沒有真實的福德性可得的。然而,因為法性空無自性,所以如幻緣起,能有一切的眾多福德可起可說。不然,實有的即不從緣起,也就沒有布施福德可說了。須菩提的這樣解說,還是為了聽眾。一面說有緣起,一面又即此緣起而顯空性。恐人聽說大福德,就以為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須 『隨說隨泯』,攝一切法以趣空」。對般若空義有相當體認的學者們,或者聖賢們,其實不需要這樣的校量功德,他們心知肚明都明白的。但是我們一般的眾生,而且是初機的這些學者,聽了這個空義常常會不了解,以為什麼都沒有了:「都無實性嘛,都沒有了嘛,什麼都不要了」。其實不是的,所以,他要讓你明白,一切不是撥無因果的,還是有所謂的功德,而且讓你明白福德與功德哪裡不同,功德的特殊性,在比較中最容易表顯出來。所以佛問須菩提:有人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貧窮困苦的眾生,或者是供養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受教的師長,信奉的三寶,你說這個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什麼叫七寶?金、銀、琉璃、玻璃、車渠、珍珠、瑪瑙,這是形容品質的貴重。而三千大世界是:一千個小千為中千,一千個中千為大千,這樣就是為佛所化的世界,這是形容量的非常多。以這樣貴重而又那麼多的七寶來做布施,是真有其事嗎?有的說這是假設的,世間的七寶雖多,但總沒有那麼多,經中所說的只是假設校量罷了。但是有的說,可能是真的,法身菩薩確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上供十方諸佛,下施六道眾生。其實這個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覺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我們明白,福德和功德的內容差別在哪裡。須菩提回答:這個就太多了。因為所得的福德,在勝義諦中是沒有真實的福德性可得。然而,因為法性空無自性,所以如幻的緣起就能有一切的眾多福德可起可說。不然,實有的即不能從緣起,也就沒有布施可說了。須菩提的這樣解說,還是為了聽眾:一面說有緣起,一面又即此緣起而顯空性,恐怕人聽說大福德,就以為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須 「隨說隨泯」,攝一切法以趣空。這裡很重要!談到福德,他為什麼說「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如果真的有一個福德的實性,那麼佛陀就不會這樣講了。因為所謂的福德根本沒有一個實性時,佛陀才說他有福德性。為什麼?緣起故。緣起就是空無自性,所以是如幻緣起,因為如幻的緣起才能夠產生一切所有的所謂的福德。如果它不是緣起的,那就是有實性,福德就不變,不能說他有很多很多的福德,沒有辦法這樣的談的。所以,為了聽眾,就是為不了解的或者是初學的這些根性的眾生,談到緣起,一面又說緣起而來顯空性,談福德又怕大家執著實有福德可得,所以「隨說隨泯」:一面說福德的內容,一面讓你不要執著在實有福德性的上面,這個叫「隨說隨泯」。那麼,把一切法慢慢就歸向空的這個體證。讓你明白,談到福德,要讓你明白福德是空的;談到如來所體證的、所說的法,也要讓你明白他是無實性的。談到福德,他要讓你是無實性的。談到每一法,他都要趣向空義,一面說,一面破。「佛又對須菩提說,你所說固然不錯,但不要以為那人的福德就算大了!告訴你:假使另有人對於本經,不要說受持全部所得的功德,就是受持一四句偈,或為他人說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過那個人的布施功德,千倍萬倍而不可計較」。這樣說起來,我們會覺得很奇怪:用像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布施,竟然比不上一個用這樣四句語言來為人解說或者受持的人,都比不上他的千百萬分之一的功德。這樣說起來,是不是太誇大了?你們會不會覺得這樣太誇張啊?今天不要講用三千世界那麼多來的七寶來布施了,把你家裡的所有東西拿去布施,我看大家都覺得很難哪。那麼,一個人能把他的金錢以及所有的東西像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拿去布施,還比不上一句四句偈,這是什麼道理?有為的物質能利益眾生的只是他這一生或者是當下的一個受用。比喻講,窮的人,你暫時經濟支援他,改善的只是他的經濟而已;他身體有病,你布施藥與錢,他就可以看醫生,可以把病治好,那也是這一生的肉體而已。但這個四句偈呢?是讓你體證實相的,讓你解脫生死輪迴的,所利益你的是盡未來際的彗命啊!這樣進行比較你們就知道了,有為的功德不叫功德,只叫福德。你作了善事,可以得一些福報,但是這個與解脫,與了生死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然而受持這個四句偈使你能體證實相悟入空性,那就解脫了,斷了生死輪迴了。這樣比較起來,你就知道什麼叫福德,什麼叫功德,你就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真的比不上這個四句偈。「受是領受,持是憶念明記不忘。四句偈,有人說是我等四相,有人說是末了一頌。其實,這是形容極少的意思。偈,有名為首盧迦偈的,是印度人對於經典文字的計演算法。不問是長行,是偈頌,數滿三十二字,名為一首盧迦偈。如般若初會的十萬頌,金剛般若三百頌,都是指首盧迦偈而言。受持四句偈,意思是極少的;而所得的福德極多,即顯示了本經的殊勝」。般若經(本經是講金剛經)所闡揚的內容就是一個空字,最重要把它統合起來就是一個「空」字,整個般若經它所要表達的只是一個「空」字。「空」就是要讓你明白一切法的實相,只有悟入實相的人才能真正地解脫,所以,即使在般若經裡面極少部分的一個句子,它都在闡揚這個「空義」。所以表示說,即使般若經裡面小小四句偈,隨便哪幾句只要能闡揚空義的,那麼一點點就比用大千世界的這七寶布施功德還大,就在這裡。其實就要讓我們明白,這裡在闡揚這一本經般若義的重要! 如果能明白這一點,就知道這一本經是多麼重要啊!這一本經要闡揚的般若義多重要!「修學佛法,不外『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依此修學的次第而細別起來,或說五法行――如法華,或說六法行等,或總為十法行。十法行是: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諦聽,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思維,十、修習。此中受持與為他人說,即略舉其中的二行。受持是自利,為他人說是利他,能於此甚深法門自利利他,功德當然不可思議。七寶等財施,固然能予人們以物質的滿足,但它是暫時的;法施,能啟發人的正知正見,健全人的品德,引導他向上增進以及解脫、成佛,由此而可得徹底的安樂,所以非財施可極!佛所以說這人的功德超過七寶布施,是因為一切佛及佛的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從此般若性空法門――經典所出生的。《般若經》說:般若為諸佛之母。如進一層說:佛說的十二部經,修學的三乘聖賢,也沒有不是從般若法門出生的。沒有般若,即沒有佛及菩薩、二乘,就是世間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般若為一切善法的根源!得無上遍正覺,所以名為佛;而無上遍正覺,即是老般若。沒有般若因行,哪裡會有無上遍正覺,哪裡會有佛?此經讚歎般若,及般若契會實相,所以不限於《金剛經》,凡與此般若無相法門相契的,都同樣的可尊。諸佛,是佛;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的法,合名佛法。佛說:所說的佛法,即是非佛法。畢竟空中,確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執為實有佛法,那就錯了」!佛所以說這人的功德超過七寶布施,是因為一切佛及佛的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從此般若性空法門――經典所出生的。這句話很重要!大家要明白:佛之所以成為佛,佛之所悟的真正菩提的法,其實都沒有離開般若性空法門。一定要明白,這句話非常重要!所以這一本般若經就很重要了,你就明白:要成佛要解脫,離開性空法門是沒有的,所有過去一切諸佛,包括未來的諸佛都一樣,離開般若法門不可能成佛,一定要明白!《般若經說》說:般若為諸佛母。這是一種比喻的表達,佛都從此經出,它不象佛的母親嗎?如進一層來說:佛說的十二部經,修學的三乘聖賢也沒有不是從般若法門出生的。如果佛是從般若法門而悟而成佛的,那麼佛所說的法,所謂的十二部經,在佛陀的指導教育下修學的這些三乘聖賢,難道他們悟的就不是般若嗎?還有其他的嗎?當然一定是從般若法門而悟的么!如果沒有般若,就沒有佛及菩薩和二乘,就是世間的人也不可得,所以,般若為一切善法的根源。得無上遍正覺,所以名為佛;而無上遍正覺,即是老般若。什麼叫老般若?成熟了,般若成熟了。剛學般若還沒有成熟,因此還在學,等老般若成熟了就成為佛了。所以沒有般若的因行,哪裡會有無上遍正覺?哪裡會有佛?此經讚歎般若及般若契會實相,所以不限於「金剛經」,凡與此般若無相法門相契的都同樣可尊。金剛經只是六百卷大般若經裡面的一小部分,所以不只是此金剛經,包括所有的般若經典闡揚的空義都在講般若、教般若,都在讓你證入般若,所以只要是般若的我們都應該讚歎、尊重!這裡很重要!大家都以為,因為你在講般若經嘛,當然讚歎它最好啰。就象我們所有的經典都說這個經是經王,不管哪一本經都說它是經王一樣。但是我告訴各位:今天我們講的是真正的經王,因為般若這個問題很重要!它確實是讓我們悟入空性的唯一的途徑,沒有的二條路可走。也許方便法有多門,可以用不同的講法或者展現,但是般若這一法確實是唯一之路,沒有第二條路,這是實在話。很多在這方面所體證的人就會明白,確實是這樣子,缺少這一門,方法就難修了。只要你把他定在實法,有實性,有實在的自性可得,你說哪一個能修得出來?這句話是講真話,只要你們有一點點體會,就會明白這些話,真的每一句話都是實在話!而且我認為這是導師最懇切、最真實的話,這一點大家要注意!諸佛,是佛;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的法,合名佛法。佛說:所說的佛法,即是非佛法。畢竟空中,確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執為實有佛法,那就錯了!佛自己說:他所說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我們在剛開始時,套用一個公式――「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要明白這個公式的作用,這裡也是一樣。當我們談到佛法時,就要注意了:有沒有實有的法?如果有實性不變的佛法,那就不叫佛法了,他只是緣起的種種的方便而已,不是有實法。所以講佛法時,沒有佛法的實性,一定要明白!只是假名佛法而已,所說的佛法即非佛法。為什麼?畢竟空中確實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如果還有一個佛可得,有一個法可得,那就不叫畢竟空了,叫實有自性。如果你執著為實有佛法,那你就錯了。所以我問你們:你們學了什麼佛法?「哦,我學到了什麼什麼法」。那人沒有學到?沒有啦!真正的佛法是什麼?一個自性空而已。一定要明白!這裡是指如來為證,證明了佛所體證的和他所說的法都無實性,都無實有可得。生死不可得,哪有無生可得?如見無生,早就是生了! 「 佛又問:那麼,證得二果的斯陀含,他會自念我能得斯陀含果吧?須菩提也說不會的。因為,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簡稱一來。證得二果的聖者,斷欲界修所斷惑六品,還有下三品,還需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方得究竟。但在聖者的現覺中,沒有數量可說,沒有動相可說,哪裡會想到此來彼去?聖者通達我法畢竟空,所以,不但不會起實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已的來去活動也了不可得」。如果,你還在實有的數量上,實有的動靜上,這不叫聖者的現覺,聖者是通達了我法畢竟空的,所以,不但不會起實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已的來去活動也了不可得,因而根本沒有來去相,這個才是二果,所以,他不可能說,我還要一來往天上,他沒有這樣的觀念。我們是從客觀的觀念和角度說,由於他還有下三品沒斷,所以,必須還要一往來,而證入二果的聖者他根本是沒有來去相的。也正因為沒有來去相,才叫證入二果;如果還有來去相,哪裡是證了二果?「佛接著又問:證了三果的阿那含,或許會自以為能證阿那含果吧?阿那含,是不來的意思。斷五下分結,即欲界的修惑斷凈,不再來欲界受生,所以名為阿那含 ――不來。須菩提回答說:也不會的。因為,沒的真實的不來者,是我空;沒有真實的不來法,是法空。阿那含深入法性,不但不著來相,也不著不來相。一般以為來去是動的,沒有來去,那即是不來(不去)的靜止了。其實不來(不去)即是住;如沒有來去的動相,哪時還有不來不去的靜止相!緣起法中,靜不能離動,離動的靜止不可得;動也不離於靜,離靜的動相也不可得。來與不來,無非是依緣假合,在通達性空離相的聖者,是不會自以為是不來的」。這個意思是說有一個不來相就是執著了。如果說,有一個不來的,那麼,那個「不來」是什麼?就是實有的么――實有一個不來的東西。所以,這裡就要明白:動相不可得,其實靜相也不可得。因為「不來」就是靜,既然動相不可得,靜相也是不可得的。因為動靜是相依相緣而顯的,不是真正有一個不來或不去的。在欲界斷惑了,不會再來這個人間受生,聽起來,我們會覺得好象有一個實有的什麼不再來人間受生了。那麼,他不來人間了,那他在哪裡呢?總還是有的吧,所以這個叫有一個「不來者」。如果有一個不來者的話,有沒有見到空相?沒有啦!所以說,真正能夠了解緣起而悟法空的,不可能有一個不來者的實有性,一定要明白哦!沒有真實的不來者就是我空,沒有真實的不來法是法空(不來者跟不來法是一樣的)。真正的阿那含已經深入了法性,知道一切法畢竟空,不但不著來的相,也不著不來的相,這一定要明白――沒有真正的一個不來者。所以真正證三果的阿那含,他不認為有一個「來」的實有的東西,因此名為「不來」,不是真的執著一個不來。也正是他沒有執著實有一個不來的,所以才叫不來,才叫阿那含。「佛又問:已證極果的阿羅漢,會自以為我得阿羅漢道嗎?須菩提答:不會這麼想。阿羅漢,有三義:一、應供,二、殺賊,三、無生。從阿那含而進斷五上分結。即上界的修所斷惑,得究竟解脫,名為阿羅漢。約他的恩德說:應受人天的供養,為世間作大福田,名為應供。約他的斷德說:殺盡一切煩惱的賊,名為殺賊。約他的智德說:徹證無生寂滅性,名為無生(得無生智)。凡夫為惑業所拘縛,流轉於生死中。初二三果的聖者,還不免隨惑潤業,而說他還有幾番生死。到阿羅漢,這才惑業乾枯,入於無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解脫。這樣的聖者,於五眾的相續和合中,不見一毫的自性法可得,而可以依之稱為阿羅漢的。徹悟一切法的生滅不可得,菩薩名為得無生法忍,聲聞即證無生阿羅漢。生滅都不可得,更有什麼無生可取可得!如見無生,早就是生了!所以,如自以為我是阿羅漢,即有我為能證,無生法為所證,我法、能所的二見不除,就是執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裡還是真阿羅漢!不過增上慢人而已」!證無生就是無生無滅。如果對生滅都知道它畢竟空不可得,會不會說我真正得到無生?有沒有無生可得?其實無生也只是假名而己,只是讓你了解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所以悟的就是無生法。真正悟無生的人,不會說我悟了一個無生,一定要明白!生滅都不可得,還有什麼無生可取可得呢?如見無生,早就是生了!還有一個無生可見可得的話,那是真的悟嗎?那就是有問題了。所以,如自以為我是阿羅漢,即有我為能證,無生法是我所證,那這個是不是還在有裡面?對了,這不叫空。所以我法、能所的二見不除,就是執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裡還叫阿羅漢?不過是增上慢人――大我慢產生的作用而已,哪裡是真的悟無生呢?所以證了阿羅漢的人,他不會說我得了阿羅漢。如果有一個阿羅漢可得,那麼他沒有了解真正的空義,也沒有實實在在、真正見到法性空寂。從這裡就知道了,從初果到四果儘管差別不同,但是一一都在證明沒有實法可得,就是在展現畢竟空義,表明法性空寂是在講什麼。所以,菩薩以及四果都是悟到這個才解脫的,一定要明白啊!我們看到這裡就要明白,般若在講空,它是畢竟空、徹底空,如果不是體驗到這樣的法性空寂,你說你證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境界?現在很多修行人稍微得一點身心感覺,就以為證入什麼境界了。其實凡是有一點點境界的都是執著的眾生哪!真正解脫的人是沒有境界可得的,如果實有境界可得,那叫執著、染著。現在很厲害哦,大街小巷有的是「聖者」,都是一大堆所謂「解脫、悟道、見道」的,你們以為是悟到什麼了?要注意啊!「須菩提是阿羅漢,所以論到這裡,即依自已的體驗說:世尊不是說我在諸大弟子之中,所得的無凈三味最為第一嗎?不也說我是第一離欲(諸煩惱)的大阿羅漢嗎?世尊這樣的讚歎,可是我從沒有這樣想:我是離欲的大阿羅漢,我能得無諍三昧。假使我這樣的隨相計著,那就是在我見、法見、非法見的生死界中,佛也就不會說我是一個好樂修習阿蘭那行的人了。反之,因為不執著實有無諍三昧可得可修,世尊才稱嘆我行阿蘭那行呢!梵語阿蘭那,即無諍。三昧,即繫心一境的正定。無諍三昧,從表現於外的行相說,即不與他諍執,處處隨順眾生。覺得人世間已經夠苦了,我怎麼再與他諍論,加深他的苦迫呢?如從無諍三昧的證境說,由於通達法法無自性,一切但是相依相緣的假名而來。無我,才能大悲;離去空三昧,還有什麼無諍行呢?這一章,四番問答,須菩提多隨順空義說。如隨順世俗,那麼,我得須陀洹……我是阿蘭那行,都是可以分別言說的。不過,決不會執取我與實法而作此念的」。須菩提確實是已經悟到無生的一個阿羅漢,他就把自己的體驗提出來講。佛陀會稱讚他的弟子空第一、密行第一、神通第一、智慧第一等,他說須菩提是無諍三味得第一,就是離欲阿羅漢。須菩提說,世尊是這樣的稱讚我,可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是離欲的阿羅漢,我能得真正的三味。假使我是這樣的隨相計著,那就是在我見、法見、非法見的生死界中,佛也就不會說我是一個好樂修習阿蘭那行的人了。就是因為我根本沒有這樣的執著而真正離欲了,所以,佛陀才說我是無諍第一;又由於不執著實有的無諍三味可得可修,世尊才稱嘆我為阿那行者。三味就是繫心一境的正定,無諍三味,從表現於外的形象來說,就是不與他諍執,處處隨順眾生,他覺得眾生已經很可憐了,我要跟他諍個什麼?再說,眾生如果是實有,自然會諍,但眾生也是空、無常、無實性,有什麼好諍的呢?了解這一點時,根本不會有所諍的。明白眾生的非實,你自己以及世間上的所謂一切法(名利、恩愛)哪一個是真的?一切萬法還值得爭嗎?人間已經夠苦了,我怎麼再與他諍論而加深他的苦迫呢?不忍眾生苦哇!如從無諍三味的證境來說,由於通達法法無自性,一切只是相依相緣的假名而來。無我才能大悲,離去空三味還有什麼無諍行呢?這句話很重要!通達一切法的法性都是空無自性的,只是相依相緣的假名施設而已。只有體證到無我,才能產生真正的大悲,這裡很重要:今天很多人想修菩薩行,為什麼都做不來?因為在「我」 里,哪裡會修啊?如果不了解般若的空義,不能掙脫「我」的束縛,悲心從哪裡來?大悲又從哪裡來?哪一個不是從自我出發!只要從自我出發的哪裡會沒有私慾?我們現在都在修菩薩行,我常常講,如果沒有真正般若的空慧為它的前導,沒有稍微體會真正的無自性的空寂,簡單的講,連一個見法性都沒有,你能真正地作為菩薩嗎?能真正地利益一切眾生嗎?真正地無怨無悔地去施捨你的一切嗎?所以要成為真正的菩薩,有真正的大悲,那是一定要先體證無我的,一定要明白啊!沒有般若空慧是不可能行真正的菩薩道的。如果真的體會到無我,對人間就無所謂畏,「畏」就是畏懼的畏,沒有恐懼了,沒有害怕了,真正的大悲才產生得出來,那就不會說,我先到哪裡去,沒事了,我再回來救你們。現在不是有很多法門嗎?恩,聽懂就好。真正的慈悲哪裡是這樣子啊?真的明白無我了就不會畏生死,懂嗎?我不怕來這人間受苦了,人間受苦也是如幻,也是無自性的,有什麼好怕的?生死也是無自性,我願意來,跟這些眾生結緣。為什麼?沒有涅槃可以住了,沒有生死可以恐懼了,那才是悟到真正無我而起的真正大悲呀,才能真正地實踐菩薩行那,這個一定要明白!哪裡是先求自己安樂,我沒事了再來,哪裡有這個道理!那個是站在什麼地方講話的?站在「我」的立場上在講話,懂嗎?為「我自己」利益在講話,那哪裡叫菩薩行?哪裡叫大悲?只要有我,就不可能有大悲,一定要明白!所以先要體會無我,大悲才能真正的產生。須菩提要不是真正地體會到無我,他哪裡能產生真正的無諍三味?他會真正的悲泯眾生不跟他諍論嗎?一定要明白的喔!離去空三味還有什麼無諍行呢!空,就是緣起無自性的空慧;三味,就是正定,對空有正確的體會了,哪裡有什麼諍?因為有空三味才有無諍,這一定要明白!所以,一定要懂得無我才有大悲,同樣的道理,這一定要明白!這一章,四番問答,須菩提多隨順空義,站在法的立場,來回答的;如果是隨順世俗的話,「我得須陀洹,我是阿那行」,都是可以分別言說的,不過,決不會執取實我與實法而作此念。在空義、法義、實相上,當然就不執著;如果在隨順世俗的世俗諦上,可以說他證了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他證了阿那行。體會到法性空寂,體會到空無我,對色、聲、香、味、觸、法就不會染著、顛倒、執取了;從一個世俗的立場來看,可以說他已經證了初果了,但是在法義、實相、法性上講是沒有這樣的,如果有這樣就不叫證了。要知道,當我們說他不是這樣有實性時,不是否定一切假相,不是否定一切的世俗法,只是站在法性、法相這樣一個角度來講的,但是在世俗諦上可以假名施設,既然是假名施設,當然不會起實有感執著了,這樣的假名施設就可以用了。真正的明白了,在世俗諦上是可以講有初果到四果,但是絕對不會執取實我和實法。以般若為導,修任何法門都能解脫 上面舉出了聲聞的四個果位來形容比喻,下面就是舉出菩薩為證了。庚三 舉菩薩為證辛一 正說壬 一 得無生忍【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如來昔日在然燈佛處時,他是菩薩,還沒有成佛,他就是在然燈佛那裡授記的,當時他是修菩薩行的,所以,佛陀舉他當時在做菩薩的情景來比喻,讓你明白在菩薩的體證中,也是一樣的法性空寂,得的無生法是一樣的。「前依聲聞的證境說,此下約得道的菩薩說。佛告須菩提說:我――如來從前在修行菩薩行時,在然燈佛的法會中,有沒有實在的法可得?須菩提當然回答沒有的。據說:釋迦在過去修菩薩行時――第二阿僧祗劫滿,曾在雪山修學。學畢,出山。求得五百金錢,想去報答老師。當時,見城中整飾市容,潔凈街道,問起路人,才知是預備歡迎然燈佛的。他想:佛是一切智者,難逢難遇!不能錯失這見佛的機會。於是,把所有的錢,買得五朵金色蓮花,至誠而歡喜的去見佛。見佛及弟子的威儀庠序,動靜安和,從心靈深處生起虔誠的敬信;以所得的五朵花,散向然燈佛。進城的必經道上,有一窪淤水,他就伏在地上,散開自己的頭髮,掩蓋淤泥,讓佛踏過。佛知他的信證法性,得無生忍,所以就替他授記:未來世中當得作佛,名釋迦牟尼。或者以為釋迦――因地――當時在然燈佛處,得什麼大法`,象「別傳 」,「秘授」之類,所以舉此問須菩提。須菩提深見法性,所以說實無所得。得無生忍,但是隨世俗說;而實生滅不可得,不生不滅等也不可得,所謂『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如以為有法可傳可得,那便落於魔道,而不是證於聖性了」。這個比喻非常重要!因為然燈佛為他授記,說他將來必定成佛,所以,佛陀就問須菩提:我在那裡有沒有得到真正的法呢?在然燈佛的那個時代,佛陀在修學菩薩道,他雖然參學,他已經證到了無生-法性空寂,所以他很歡喜,就乞了500錢,要回去供養他的老師。但在街道上看到然燈佛,非常的歡喜,他就把所有的錢全買了花供養然燈佛。然後,當他看到路上有一灘淤水,他怕佛踏到淤水裡,就把自己的頭髮,鋪在淤水上面,讓佛從他的頭髮上面走過去。一個人為什麼能把他頭髮鋪在路上那麼髒的地方,讓佛來踏呢?然燈佛就是看到這一點,從這個行為中,了解他已經證入法性空寂,到達了無生忍境界。所以,然燈佛才給他授記說:你未來能成為佛,佛名叫釋迦牟尼。現在就有很多人包括外道的書籍,由於這個故事,就說佛陀在然燈佛那裡授記,得到瞭然燈佛的秘傳,在那個地方一點就開了玄關了。還有的說,佛陀在那裡得到然燈佛的什麼秘法,因而他得法了,所以,現在也有在傳什麼秘法的。其實從這個故事裡面我們很明顯看到,然燈佛看到了說:嗯,你有這樣的體認將來可以成佛。如果佛陀真的有什麼實在的法可得,然燈佛會給授記嗎?一定要明白噢,這裡要證明的是什麼?佛陀在然燈佛的時代所得的法,並不是實有法可得,只是他體證到法性空寂,真正得到無生法忍,所以他能無人無我,把頭髮都披在地上讓然燈佛走過,展現的就是無人無我嘛!這是得到了無生無忍嘛!從他體證法的內容而展現的行為看出來,確實是無人無我的無生忍,所以然燈佛才為他授記。而不是然燈佛看到了叫過來:來,我傳你一個秘法,一點,你就開了什麼玄關,不是在搞這個。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要明白:即使佛陀在過去修菩薩行時,他所證入的還是無生法忍,體會的是無我無法的法性空寂,一定要明白啊!不是有實法可得,這裡就要證明這一點。不只是四果羅漢證的是空性,就是菩薩當時證的無生法忍,體會的還是空,都無實法可得。如以為有法可傳可得,那便落於魔道,而不是證於聖性了。一定要明白。你們知道嗎?現在也有很多傳法:「弟子們在這裡跟我學的,來,每一個人發給你一個證書,你們都得到我的法,這個書里我寫的有好多種好多種」。如果了解這個的話,那會笑死人那!如果真的有法可得,那就入魔道了,那不是真正的佛法了,要搞清楚啊!導師寫這個不是戲論噢,也不是隨便寫的,這是非常非常慎重的幾句話,這個絕對不是隨便寫的,一定要明白!寫這種書是千年萬年,未來無限的眾生都要看這個書,這個不是戲論啊,不是隨便寫的,一定要明白,寫這些書都要負責的,負因果的,能這樣寫,敢這樣寫,是見地非常清楚的,一定要明白,這是不能有一點點戲論的,所以,這裡要非常非常的注意啊!須菩提深見法性,所以說實無所得。所謂得無生忍,只是隨世俗來說的,而實生滅不可得,不生不滅也不可得。現在很多人說:「菩薩說的是不生不滅法,世俗聲聞講的都是生滅法」。有沒有一個真的不生不滅的東西?很多人不了解,以為生滅是世俗法,真正的解脫是不生不滅法。請問:有沒有一個真正不生不滅法?如果有一個不生不滅法可得,就不叫不生不滅法,那就是實法了。注意聽噢,很重要,一定要體會這個!這個要是抉擇不清楚,破不了不生不滅的實有性,要真正解脫是不可能的!參禪的,每天在那找一個真正不生不滅的「我」,有這個東西嗎?注意聽,很重要,我談這個是很重要的,你們要聽懂啊!如果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可得,也叫實法,就不叫無生法忍了,一定要搞清楚!如果真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可得,那就是上帝,就是第一因,那就不叫緣起無自性,注意聽噢,很重要很重要!今天學般若的,如果這個不懂就是不懂般若唷!注意聽,大家都在說緣起、學緣起,但是卻不懂緣起;說般若、學般若,然而卻不懂般若!一定要注意,就在這裡,很重要啊!這個要是悟不得,那是沒有辦法真正解脫的,一定要明白!因為離不開自性見么!只要是有一點點的實有就是自性見噢!注意聽,自性見沒有破的人,哪一個能解脫?天下沒有這個道理,都是魔說,這一點要明白。所以,以為有法可傳可得,那便落於魔道,而不是證於聖性了。這句話大家要划起來,很重要,一定要明白!好!人的部分,從佛、四果羅漢、菩薩都舉出來證明他的內容,再來看從人到物。壬一 《嚴凈佛土》【「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最重要的幾句話了,大家常常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最重要啦!這就是在我們身心的修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事業,有二:一、莊嚴佛土,二、成就眾生。有情的根性不一,有僅能得人天功德的,菩薩即以人天的世間福利去就他。有能得二乘果的,即以出世解脫去成就他。能發菩提心而成佛的,即以大乘的自利利他去成就他。世間是不平等的,醜惡的,痛苦的,如何化濁惡的世界為清凈,轉苦痛的人生為解脫,這是菩薩的唯一事業」。「嚴土熟生」就是莊嚴佛土、成就眾生。講到做菩薩,其實,就只有這兩個個工作,離開這兩個工作還有什麼菩薩可做的啊?離開這兩個工作就沒有叫菩薩了。注意聽!就這麼簡單,要解釋菩薩就是這麼清楚啊!如果自私自利的就不叫菩薩了,不去成就眾生的也不是菩薩了。而且菩薩還要懂得眾生的根性,有的根性是人天乘的根性,他就用人天法,用人天的福利去成就他;有的根性就是二乘果的,他就用出世解脫的方法去成就他;但是,真正發菩薩大心的就用大乘的自利利他去成就他。這句話也很重要!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每一個人根性,過去所作的種種因緣條件確實是不同的,如果根性都一樣,佛陀就不用講八萬四千法門了,也不用講五乘共法,一乘就夠了,甚至一個方法就夠了,為什麼要八萬四千法?因為眾生的根性、因緣條件種種不同。我們講般若經,談到空義,有的就聽不進去了:「什麼都沒有,那不是不保險?我還是有個地方可去比較好,有個什麼依賴的比較安穩,有個人依靠比較好」。這是什麼?這是根性的問題,我們只是要提醒大家,根性真的是有差別。所以,我們不是說哪一個法好,哪一個法不好,因為每一個法都在對治一種眾生的病,契合他的需要。所以,一些人說:「師父,你說念佛不好」。我說:「這是你講的,我從來沒有講念佛不好,念佛有念佛的奧妙,念佛是對治念佛根性眾生的。但是我今天講般若,講中道,是針對某一種根性的人,他會體會到的。如果沒有到這種根性,沒有這樣的福報,他聽不進去,也聽不懂!不但不懂,還會毀謗,這個就是根性的問題」。今天我所講的,要讓你們明白的,就是這樣。我常常說:你能幾年下來走這一條路而不離開,那真的很不簡單。為什麼?你有那個條件嘛!我講的是真話。所以,我們也不會看不起每一個人,他是根性的關係,是個人的因緣。我們也說:好,很好,只要你學佛就好,到哪裡去都沒有關係。但是,對於根性成熟的,我們就要告訴他,不要停在那裡,還有更上一層的東西要學。一貫道好不好?從二個角度來看么:世俗來講就是好的,比沒有修行的好,比那些亂作的、不守道德的、不持齋的、不行善的人,要好得太多了;但是,如果你說,它是唯一的、最好的,其它的都不對,那就失去了真正正見的法門,這樣就不好。執著在那邊,就抹殺了真正的目標與究竟的東西,這樣就不好了。所以,現在我要告訴你,念佛好不好?好!為什麼好?因為他比不念佛的人好,比不修行的人好,對不對?但是,如果我能念佛,我依賴、等待往生就滿足了,這樣對不對?這雖然好,但是不究竟,還有更好的。我們不否認它好,但不是了義,不是究竟。那麼,念佛是不是真的就不能究竟,就不是了義呢?不是的,是講的人講得不究竟,懂嗎?念佛的如果懂得實相念佛還是可以開悟解脫的。如果不說這些,很多人就會誤會我了,所以今天要講清楚。其實念佛法門,從持名到觀想、觀相、實相念佛,而真正實相念佛就要懂般若義噢,注意聽!沒有以般若為導的,就沒有辦法了解什麼叫實相念佛。知道般若空義緣起正見的人,就能修念佛法門,得念佛三味,悟入的是實相念佛。所以修般舟三昧也是一樣,他在定中看到佛來給他摩頂,但是出定就沒有了,他悟到了:原來佛沒有來,我也沒有去,了解實法不可得,悟入空義。注意聽,這個是般舟三味是念佛法中最高的法門,最後證入的是空無自性――般若的空義,這個才是真正懂得念佛的人。我現在完全不是在否認念佛法門,大家不要誤會了,以為我是在反對什麼。對念佛法門不是真正的透,不是真正明白的人,都叫眾生只要念佛就好,而不講內容,沒有開示佛法的真正經義是什麼?因此只到化城,不到寶所,這個就叫不究竟,甚至最大的危機在於還說這個是唯一的、最好的,其它的都不好。請問:只有持名念佛是唯一的,其它都不好。那麼真正的般若好不好?也不好,那就不要學了。這樣佛法的正見還有沒有?我是反對這種人,反對這種對法不透的講法,不是反對念佛法門,一定要明白!念佛法門是佛法中八萬四千法中的一法,怎麼能不好?我常講,般若就是二道五菩提的過程,前面叫般若道,後面就是方便道,明心菩提以後才叫方便道。如果是在前面的般若道,前面就在開示念佛法門跟明心菩提以後的開示念佛法門一樣不一樣?不一樣!這樣知道意思嗎?我反對在前面的就以為是的,那個不好;而懂得後面的開示的,就不會不好。這樣子知道意思嗎?所以,真正懂得般若空義,什麼法門都能修持的,我坦白跟你講,每一法門都能解脫。這樣大家就明白了,為什麼六度要般若為導?離開了般若,前五度就變成了人天福德;注意聽,加上般若就能夠解脫啊,就真正證入解脫道。這樣大家就明白了,這個般若有多重要了!所以今天聽這個般若法,,人人就有機會啦,懂嗎?你修任何一個法門我都不反對;但是如果這個(般若)不懂,每一個法門都會執著,這個很重要,要明白啊!凈土不是一人所化成 「 濁惡世界的凈化,即莊嚴佛土,這以願力為本。菩薩立大願,集合同行同願的道伴,實踐六度、四攝的善行去莊嚴他。有以為一人成佛,世界即成為清凈,這多少有點誤解的。菩薩在因中教化眾生,以佛法攝集同行同願者,同行菩薩行。結果,佛與所化眾生――主伴的功德,相攝相資,完成國土的圓滿莊嚴。同行同願的菩薩,同住於莊嚴的國土中。同中有不同,唯佛能究竟清凈、圓滿、自在。沒有眾會莊嚴的佛土,不過是思辯的戲論」。這個就很重要啊!這個世界如果沒有眾生,沒有這個國土,沒有這樣相資相成,佛在這裡能不能成佛?不能啊!注意聽!有了國土,有了眾生,才能在這裡成服,別的地方不能成佛,因為沒有眾生就不能成佛,一定要明白,是相資相緣的。所以緣起法,它會點出一切法的實在性、內容性。不能說,一個人成佛了,全世界都沒有問題了,如果是這樣,釋迦牟尼成佛了,我們為什麼今天還在沉淪?所以,導師講:以為一人成佛,世界即成清凈,那是多少有點誤解。這個世界要成為凈土,大家只有共願共行,一起凈化,我們每一個人都凈化了,世界才能成為凈土,要搞清啊!所以,沒有一個發大願就能夠成就一切眾生的,眾生都沒有成就以前,我們能真正的自在嗎?能在清凈的佛土裡嗎?這個就很重要啊,不是一個人成就一個凈土來度大家,懂這個意思嗎?是大家一起來把它圓滿的成就才能成為凈土,注意聽!凈土不是一個人化出來的,這樣知道意思嗎?大家一起共願共行來凈化它,這才成為凈土。這個理路我為什麼要講?很重要啊!要搞清楚啊!要知道啊!談到所謂的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不要以為一個人成佛,世界就清凈了,這一方面是有誤解的。「如來以莊嚴國土問須菩提:菩薩發心莊嚴佛土,究竟有佛土可莊嚴,有佛土的莊嚴嗎?須菩提本般若性空的正見,回答說:沒有真實的國土可莊嚴,也沒有真實的能莊嚴法。因為,佛土與佛土的莊嚴,如幻如化,勝義諦中是非莊嚴的,不過隨順世俗,稱之為莊嚴而已。《般若經》說無莊嚴為莊嚴;《華嚴經》說普莊嚴,都是由於性空慧的徹悟法性,凈願善行所成」。「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會這樣地回答佛陀,是因為他已經徹悟了般若的性空,知道性空的「空」的正見,以這個立場來回答佛陀的。因為法法緣起如幻如化,並沒有實性可得,所以,以性空慧徹悟法性的立場,來這樣的回答,並沒有實際的實有不變的實性可得。「國土――世界是緣起假名,所以能廣大莊嚴。沒有自性的世界,即沒有不變性,如遇穢惡的因緣,即成穢惡的世界;如造集清凈的因緣,即自然會有清凈的世界出現」。我們知道一切法無自性,它是無實性、無定性的,所以是隨緣而在變化,所謂的世界和國土,也是隨緣變化的,如果遇到污穢的因緣,就成為污穢的世界;如果大家一起來集造清凈的因緣,就會有清凈的世界顯現。從這裡就知道,它沒有不變性,沒有永恆性,它是隨緣在造作的,這一點我們就明白了,什麼叫緣起而無實性,就是在這裡,如果它有實性,它就不會變化了。「假使,穢惡世界是實有定性而不可改易的,那就是塗抹一些清凈的上去,也不會清凈,反而更醜惡了!所以,世界無定,穢惡與清凈,全依眾生知見行為的邪正善惡而轉。必須知道如此,才會發心轉穢惡的國土為清凈。必須善悟國土莊嚴的非莊嚴,才能隨行願而集成國土的莊嚴」。緣起無自性、無定性的這個道理,你越體會就越明白,這樣才能緣起萬法,隨著因緣條件的不同,世界展現穢惡或者清凈的。它不是本來就是清凈或本來是穢惡的,它是隨緣而轉,隨緣而起的,表示一切就是無自性、無定性,也因為無定性才能產生一切法,這個道理就會越體會越深。「眾生的三毒熏心,迷執此穢惡苦迫的世間,以為是安樂、清凈。佛以呵責的法門,說國土無常、苦迫、不凈。佛又以誘導的法門,令眾生不以此現實的世間為樂凈,而從無我大悲的利他行願中,創建嚴凈的世間。但眾生的迷執,是深固的。聽說莊嚴凈土,又在取著莊嚴,為尊貴的七寶,如意的衣食,美妙的香花音樂,不老不死的永生所迷惑了」。要注意哦,這裡的講法很重要!因為我們平常就在貪嗔痴的習性之中,總是把這個世間當作是安樂的,是清凈的,都在那邊執取,所以佛陀才會呵責我們,他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的國土是無常,人間是苦迫的,是不凈的,就是要我們發覺這個事實;佛陀又要引導、誘導我們向上能解脫,所以又告訴我們,必須體會無我而顯現真正的大悲去利他,在利益一切眾生的這個行願中,才能夠好好地去嚴凈所謂的世間和國土,所以就會說到莊嚴的凈土上面去。問題是講到「莊嚴凈土」時,眾生又會取著在莊嚴凈土上。佛陀誘導我們,但是我們又會執著在他誘導的語言跟法義上。所以講到莊嚴凈土,我們又取著在「莊嚴」這二個字上。取著尊貴的七寶,如意飲食,美妙的香華音樂,沒有壽命極限的不老不死的永生……我們都會執著在這裡。佛陀用方便善巧來提升我們,我們反而執著在那個善巧方便上,以為真的有一個莊嚴國土,是七寶所成的,裡面的飲食你想就有了,衣服想要什麼,它就來加身,都是很美的音樂,時間還是無限的,到你成熟為止都沒有生命的這個問題。注意,這個在講什麼?大家心裡明白。佛陀他用善巧來引導我們去莊嚴佛土,然而我們就執著在那個莊嚴上了,以為是真的,所謂的莊嚴是在講七寶、美妙的飲食、香華音樂,還有能夠永遠不生不滅,我們又被這些語言、法義、誘導的方法而迷惑了。「所以,佛告須菩提:如上所說的莊嚴,凡是修大乘行的菩薩,都應生清凈心,離去取相貪著穢惡根源,不要為凈土的莊嚴相――美麗的色相,宛轉的音聲,芬馥的香氣,可口的滋味,適意的樂觸,滿意的想像等而迷惑」!前面已經講過了,如果知道一切法緣起無自性,,證了四果的這些聖者們,從初果開始就是入流,入流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怎麼還會迷惑在色、聲、香、味、觸、法裡面呢?了解緣起無自性,會不會去執著在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的種種現象之中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說方便時,要知道那是方便,是要引導我們而已。千萬不要因為佛這樣說,大家就取著在那個名相上,就以為真的是這樣子。「要知色、聲、香、味、觸、法,都如幻如化,沒有真實的自性可得。如取執色等有相可得,這即是三毒(貪嗔痴)的根源,從此起貪、起嗔、起痴,即會幻起種種的苦痛和罪惡」。如果了解這個法義的話,就知道,由於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實有感、實在感,才會起貪嗔痴的執著,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有痛苦煩惱。我們如果要滅痛苦煩惱,要從哪裡滅?很簡單地就看出來了:過去自性的實有感,我們的那個自性見就是導致痛苦煩惱三毒的根源;如果明白了萬法的無自性,就不會起貪嗔痴,就不會起染著。所以這裡就講很清楚:如果執取在色等有相可得,就是三毒的根源!今天講要修行,要解脫,要了生死,那麼根源是什麼?如果連這個根據都不知道,那我們怎麼修行?「所以,應不住(著相)一切法,不住而往的住於空性,於無可住的法性而生凈心。前說,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能生一念清凈信心,即是這裡的生清凈心,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才是真正的清凈心,既然不著一切法,那麼就知道,我們應該安住在什麼地方?安住在一切法的空性上,一切法的無自性上。要明白,在這個無可住的法性、空寂性,在這個地方,才能夠產生真正的清凈心――無住就是清凈。因為無住,所以這個地方叫做空性;因為無住,這個就是清凈。如果明白這個的話,那我們再討論一個重要問題:人類因為貪嗔痴,所以我們說他是妄心;又說我們有一個清凈心,那是不是真的另外有一個清凈心?那還是住!注意聽!什麼才叫真正的清凈心?只是不執著、不執取,一點都不去貪染,一點不起貪嗔痴,這樣不執不著的這個心,就名為清凈心,不是別外有一個真實的清凈心,一定要明白!所以我們講到空性,什麼是空性?不執著,知道它非實,無實性,了解一切法的本來就是空寂,這個名為「空性」。有的又誤會了,又執著在一個實有的空性上,好象這個空性能生萬法一樣,這個空性就變成實有的空性了,這個也是「住」,也是染著,所以空性、寂滅性、清凈心,都是不執著的那個心而已,不是有一個實有的什麼實性的那個心或者性,這一點要明白!「如此的離相而得凈心,才能做『心凈則國土凈』。如取著凈土而不能凈心,即縱然進入莊嚴的凈土,那也還是苦痛的,還是穢惡的。如上海,在物質方面,比較優美的多。但它並不配稱為清凈,反而被人咒沮為罪惡的淵藪。這可見莊嚴國土,要從清凈心中去開拓出來」!所以,今天要修凈土,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這個染著的心是怎麼起的,是執著在實有上而顛倒起的,這個生死的根源你不知道,沒有辦法,從這裡掙脫出來,你說你能到哪裡凈土?你要從什麼現象中去求一個凈土可得?我們不知道心染著,而以為外面有一個凈土可得,這樣子不可能真正清凈,只有真正的不染著的心,才叫真正的清凈心,那個清凈心,一旦明白,也就是真正的所謂「國土凈」,是在這裡談國土凈,而不是有一個真正的清凈的國土。從這裡就要明白了,要得凈土,先凈其心,就是在講這個。如何凈其心?一切法不染、不著,又如何一切法不染不著?知道一切法緣起無實性,就知道它非實,因為知道它非實,才能不染不著,這個都是相關聯的次第,一定要明白!
推薦閱讀:

覓水的方法
各類茶葉加工方法概述 - 茶葉加工 - 中國茶網 Swabc.Com
2018年大利財運的三個方位及催旺方法,正財偏財一起旺!
官話套話應對地方輿情該歇歇了
特碼實戰~正確的方法和研究方向!=賺!!!! | 機率統計專研區

TAG:方法 | 轉載 | 法師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