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81)

大智度論 白話譯(81) 卷第十八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  問道人譯摘自中國佛教印經網

問曰:若諸法性真空,云何分別諸法種種名字?何以不但說真空性?

(問:如果法性真空,如何分別一切法種種名字?為什麼不只說真空性?)  

答曰:菩薩摩訶薩,不說空是可得可著;若可得可著,不應說諸法種種異相。不可得空者,無所掛礙;若有掛礙,是為可得,非不可得空。若菩薩摩訶薩,知不可得空,還能分別諸法,憐愍度脫眾生,是為般若波羅蜜力。取要言之,諸法實相,是般若波羅蜜。

(答:菩薩摩訶薩,不說空是可得可著;如果可得可著,不應說一切法種種異相。不可得空指,無所掛礙;如果有掛礙,這是可得,不是不可得空。如果菩薩摩訶薩,知道不可得空,還能分別一切法,憐愍度脫眾生,這是般若波羅蜜力。取要言之,一切法實相,是般若波羅蜜。)

問曰:一切世俗經書,及九十六種出家經中,皆說有諸法實相;又聲聞法三藏中,亦有諸法實相,何以不名為般若波羅蜜?而此經中諸法實相,獨名般若波羅蜜!  

(問:一切世俗經書,及九十六種出家經中,都說有一切法實相;又聲聞法三藏中,也有一切法實相,為什麼不稱為般若波羅蜜?而此經中一切法實相,獨名般若波羅蜜!)

答曰:世俗經書中,為安國全家、身命壽樂故非實。外道出家墮邪見法中,心愛著故,是亦非實。聲聞法中雖有四諦,以無常、苦、空、無我觀諸法實相,以智慧不具足不利,不能為一切眾生,不為得佛法故,雖有實智慧,不名般若波羅蜜。

(答:世俗經書中,為安國全家、身命壽樂所以不是實。外道出家墮邪見法中,因心愛著,這也不是實。聲聞法中雖有四諦,因無常、苦、空、無我觀察一切法實相,因智慧不具足不利,不能為一切眾生,不為得佛法,雖有實智慧,不叫般若波羅蜜。)

如說:佛入出諸三昧,舍利弗等乃不聞其名,何況能知?何以故?諸阿羅漢、辟支佛初發心時,無大願,無大慈大悲,不求一切諸功德,不供養一切三世十方佛,不審諦求知諸法實相;但欲求脫老病死苦。

(如說:佛入出一切三昧,舍利弗等乃不聞其名,何況能知?為什麼?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初發心時,沒有大願,沒有大慈大悲,不求一切功德,不供養一切三世十方佛,不審諦求知一切法實相;只想求脫老病死苦。)

諸菩薩從初發心,宏大誓願,有大慈悲,求一切諸功德,供養一切三世十方諸佛,有大利智,求諸法實相。除種種諸觀,所謂凈觀、不凈觀,常觀、無常觀,樂觀、苦觀,空觀、實觀,我觀、無我觀。

(一切菩薩從初發心,宏大誓願,有大慈悲,求一切功德,供養一切三世十方佛,有大利智,求一切法實相。除去種種眾觀,所謂凈觀、不凈觀,常觀、無常觀,樂觀、苦觀,空觀、實觀,我觀、無我觀。)

舍如是等妄見心力諸觀,但觀外緣中實相,非凈、非不凈,非常、非非常,非樂、非苦,非空、非實,非我、非無我。如是等諸觀,不著不得;世俗法故,非第一實義。周遍清凈,不破不壞諸聖人行處,是名般若波羅蜜。

(舍如是等妄見心力眾觀,但觀外緣中實相,不是凈、不是不凈,不是常、不是不是常,不是樂、不是苦,不是空、不是實,不是我、不是沒有我。象這樣眾觀,不著不得;因世俗法,不是第一實義。周遍清凈,不破不壞一切聖人行處,這叫般若波羅蜜。)  

問曰:已知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行者云何能得是法?  

(問:已經知道般若體相,是沒有相沒有得法,修行的人如何能得此法?)

答曰:佛以方便說法,行者如所說行則得。譬如絕崖險道,假梯能上;又如深水,因船得度。初發心菩薩,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於經中聞:「一切法畢竟空,無有決定性可取可著,第一實法滅諸戲論,涅槃相是最安隱。」

(答:佛用方便說法,修行的人如所說行就能得道。譬如絕崖險道,假梯能上;又如深水,因船得度。初發心菩薩,如果從佛聽聞,如果從弟子聽聞,如果在經中聞:「一切法畢竟空,無有決定性可取可著,第一實法滅諸戲論,涅槃相是最安隱。」)

「我欲度脫一切眾生,云何獨取涅槃?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導眾生,當具足是諸因緣,行布施等五波羅蜜。」

(「我欲度脫一切眾生,如何獨取涅槃?因為我現在福德、智慧、神通力沒有具足,不能引導眾生,當具足此眾因緣,行布施等五波羅蜜。」)

財施因緣故得大富,法施因緣故得智慧,能以此二施,引導貧窮眾生,令入三乘道。

  (因為財施因緣而得大富,法施因緣而得智慧,能用此兩種布施,引導貧窮眾生,使入三乘道。)

以持戒因緣故,生人天尊貴,自脫三惡道,亦令眾生免三惡道。

(因持戒因緣,生人天尊貴,自脫三惡道,也使眾生免三惡道。)

以忍辱因緣故,障瞋恚毒,得身色端正,威德第一,見者歡喜,敬信心伏,況復說法!

(因忍辱因緣,障瞋恚毒,得身色端正,威德第一,見的人歡喜,敬信心伏,況又說法!)

以精進因緣故,能破今世後世福德、道法懈怠、得金剛身、不動心。以是身心,破凡夫憍慢,令得涅槃。

因精進因緣,能破今世後世福德、道法懈怠、得金剛身、不動心。用此身心,破凡夫憍慢,使他們得涅槃。)

以禪定因緣故,破散亂心,離五欲罪樂,能為眾生說離欲法。禪是般若波羅蜜依止處,依是禪,般若波羅蜜自然而生。如經中說:比丘一心專定,能觀諸法實相。  

(因禪定因緣,破散亂心,離五欲罪樂,能為眾生說離欲法。禪是般若波羅蜜依止處,依此禪,般若波羅蜜自然而生。如經中說:比丘一心專定,能觀一切法實相。)

複次,知欲界中多以慳、貪罪業,閉諸善門;行檀波羅蜜時,破是二事,開諸善門。欲令常開故,行十善道屍羅波羅蜜。未得禪定、智慧,未離欲故,破屍羅波羅蜜,以是故行忍辱。知上三事能開福門,又知是福德果報無常,天人受樂,還復墮苦;厭是無常福德故,求實相般若波羅蜜。

(又,知欲界中多因慳、貪罪業,閉眾善門;行檀波羅蜜時,破此二事,開眾善門。因為想使常開,行十善道屍羅波羅蜜。沒有得禪定、智慧,因為沒有離欲,破屍羅波羅蜜,所以行忍辱。知道上三事能開福門,又知此福德果報無常,天人受樂,還會墮苦中;因厭患此無常福德,求實相般若波羅蜜。)

是云何當得?必以一心,乃當可得。如貫龍王寶珠,一心觀察,能不觸龍,則價值閻浮提。一心禪定,除卻五欲、五蓋,欲得心樂,大用精進,是故次忍辱說精進波羅蜜。如經中說:行者端身直坐,繫念在前,專精求定;正使肌骨枯朽,終不懈退,是故精進修禪。

(這如何當得?必用一心,乃當可得。如貫龍王寶珠,一心觀察,能不觸龍,則價值閻浮提。一心禪定,除卻五欲、五蓋,欲得心樂,應用大精進,所以次忍辱說精進波羅蜜。如經中說:修行的人端身直坐,繫念在前,專精求定;正使肌骨枯朽,終不懈退,所以精進修禪。)

若有財而施,不足為難;畏墮惡道,恐失好名,持戒、忍辱亦不為難。以是故,上三度中不說精進。今為般若波羅蜜實相,從心求定,是事難故,應須精進。如是行,能得般若波羅蜜。  

(如果有財而布施,不足為難;畏墮惡道,恐失好名,持戒、忍辱也不為難。所以,上三度中不說精進。現在為了般若波羅蜜實相,從心求定,因為此事難,應須精進。這樣行,能得般若波羅蜜。)

問曰:要行五波羅蜜,然後得般若波羅蜜;亦有行一二波羅蜜得般若耶?  

(問:要行五波羅蜜,然後得般若波羅蜜;也有行一二波羅蜜得般若的嗎?)

答曰:諸波羅蜜有二種:一者、一波羅蜜中相應隨行,具諸波羅蜜;二者、隨時別行波羅蜜,多者受名。譬如四大共合,雖不相離,以多者為名。相應隨行者,一波羅蜜中具五波羅蜜,是不離五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隨時得名者,或因一因二,得般若波羅蜜。

(答:眾波羅蜜有兩種:一、一波羅蜜中相應隨行,具有眾波羅蜜;二、隨時別行波羅蜜,多行的受名。譬如四大共合,雖不相離,以多的為名。相應隨行指一波羅蜜中具五波羅蜜,這是不離五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隨時得名指或因一因二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若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布施,是時求布施相,不一不異,非常非無常,非有非無等,如彼布施中說。因布施實相,解一切法亦如是,是名因布施得般若波羅蜜。

(如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布施,這時求布施相,不一不異,不是常不是沒有常,不是有不是沒有等,如解釋布施中說的。因布施實相,解一切法也是這樣,這叫因布施得般若波羅蜜。)

或有持戒不惱眾生,心無有悔,若取相生著,則起諍競。是人雖先不瞋眾生,於法有憎愛心故而瞋眾生。是故若欲不惱眾生,當行諸法平等;若分別是罪是無罪,則非行屍羅波羅蜜。

(或有持戒不惱眾生,心沒有悔,如果取相生著,則起諍競。此人雖先不瞋眾生,因於法有憎愛心而瞋眾生。所以如果想不惱眾生,當行眾法平等;如果分別是罪是無罪,就不是行屍羅波羅蜜。)

何以故?憎罪、愛不罪,心則自高,還墮惱眾生道中。是故菩薩觀罪者、不罪者,心無憎愛;如是觀者,是為但行屍羅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為什麼?憎罪、愛不罪,心則自高,還墮在惱眾生道中。所以菩薩觀察有罪的人、無罪的人,心無憎愛;象這樣觀的人,這是只行屍羅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菩薩作是念:「若不得法忍,則不能常忍。一切眾生未有逼迫能忍,苦來切已,則不能忍。譬如囚畏杖楚,而就死苦。以是因緣故,當生法忍:無有打者、罵者,亦無受者,但從先世顛倒果報因緣故名為受。」是時不分別,是名事忍。

(菩薩作此念:「如果不得法忍,就不能常忍。一切眾生沒有逼迫能忍,苦來逼切自已,就不能忍。譬如囚犯畏杖楚,而就死苦。因為這些因緣,當生法忍:沒有打的人、罵的人,也沒有受的人,但從前世顛倒果報因緣而稱為受。」這時不分別,這叫事忍。)

法忍者,深入畢竟空故,是名法忍。得是法忍,常不復瞋惱眾生;法忍相應慧,是般若波羅蜜。精進常在一切善法中,能成就一切善法。若智慧籌量分別諸法,通達法性,是時精進助成智慧。

法忍的人,因深入畢竟空,這叫法忍。得此法忍,常不再瞋惱眾生;與法忍相應的智慧,是般若波羅蜜。精進常在一切善法中,能成就一切善法。如果智慧籌量分別一切法,通達法性,這時的精進助成智慧。)

又知精進實相,離身心,如實不動,如是精進能生般若波羅蜜。余精進如幻、如夢,虛誑非實,是故不說。若深心攝念,能如實見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不可以見聞念知能得。

(又知道精進實相,離身心,如實不動,這樣精進能生般若波羅蜜。余精進如幻、如夢,虛誑沒有實,所以不說。如果深心攝念,能如實見眾法實相。眾法實相,不可用見聞念知得。)

何以故?六情、六塵,皆是虛誑因緣果報;是中所知所見,皆亦虛誑。是虛誑知,都不可信;所可信者,唯有諸佛於阿僧祇劫所得實相智慧。

(為什麼?六根、六塵,都是虛誑因緣果報;此中所知所見,也都是虛誑。這些虛誑知,都不可信;所可信的,唯有眾佛於阿僧祇劫所得實相智慧。)

以是智慧,依禪定一心,觀諸法實相,是名禪定中生般若波羅蜜。或有離五波羅蜜,但聞、讀誦、思惟、籌量通達諸法實相,是方便智中生般若波羅蜜。或從二、或三、四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

(用這智慧,依禪定一心,觀察一切法實相,這叫禪定中生般若波羅蜜。或有離五波羅蜜,只聞、讀誦、思惟、籌量通達一切法實相,是方便智中生般若波羅蜜。或從二、或三、四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

如聞說一諦而成道果,或聞二三四諦而得道果。有人於苦諦多惑故,為說苦諦而得道;餘三諦亦如是。或有都惑四諦故,為說四諦而得道。

(如聞說一諦而成道果,或聞二三四諦而得道果。因有人於苦諦多惑,為說苦諦而得道;剩下的三諦也是這樣。或有的人因為都惑四諦,給他說四諦而得道。)

如佛語比丘:「汝若能斷貪慾,我保汝得阿那含道。」若斷貪慾,當知恚痴亦斷。六波羅蜜中亦如是,為破多慳貪故,說布施法,當知余惡亦破。為破雜惡故,具為說六。是故或一一行,或合行,普為一切人故說六波羅蜜,非為一人。  

(如佛對比丘說:「你如果能斷貪慾,我保你得阿那含道。」如果斷貪慾,當知恚痴也斷。六波羅蜜中也是這樣,為了破多慳貪,說布施法,當知其他的惡也同時破了。為了破雜惡,給他們全部說六波羅蜜。所以或一一行,或合行,因為普為一切人,所以說六波羅蜜,不是為一個人。)

複次,若菩薩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故,得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諸行皆虛妄不實,或近有過,或遠有過:如不善法近有過罪;善法久後變異時,著者能生憂苦,是遠有過罪。譬如美食、惡食,俱有雜毒,食惡食即時不悅,食美食即時甘悅,久後俱奪命故,二不應食!善、惡諸行亦如是。  

(又,如果菩薩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才得般若波羅蜜。為什麼?一切行都是虛妄不實,或近時有過罪,或遠時有過罪:如不善法近時就有過罪;善法久後變異時,著的人能生憂苦,這是遠時有過罪。譬如美食、惡食,都有雜毒,吃惡食即時不悅,吃美食即時甘悅,因為久後都奪命,這兩種都不應該吃!善、惡眾行也是這樣。)

問曰:若爾者,佛何以說三行?梵行、天行、聖行。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佛為什麼說三行?梵行、天行、聖行。)

答曰:行無行故,名為聖行。何以故?一切聖行中,不離三解脫門故。梵行、天行中,因取眾生相故生,雖行時無過,後皆有失。又即今求實,皆是虛妄;若賢聖以無著心行此二行,則無咎。若能如是行無行法,皆無所得,顛倒虛妄煩惱畢竟不生。

(答:因為行『無行』稱為聖行。為什麼?因為一切聖行中不離三解脫門。梵行、天行,因取眾生相而生,雖行時沒有過失,後來都有過失。又現在即尋求它的真實,發現都是虛妄;如果賢聖用無著心行此二行,就沒有過失。如果能這樣行無行法,都無所得,顛倒虛妄煩惱畢竟不生。)

如虛空清凈故,得諸法實相,以無所得為得,如無所得般若中說。色等法非以空故空;從本已來常自空。色等法非以智慧不及故無所得,從本已來常自無所得。是故不應問行幾波羅蜜得般若!諸佛憐愍眾生,隨俗故說行,非第一義。  

(如虛空清凈,得一切法實相,以無所得為得,如無所得般若中說。色等法不是因為去空它才空;從本已來常自空。色等法不是因為智慧不及而無所得,從本已來常自無所得。所以不應該問行幾波羅蜜得般若!眾佛憐愍眾生,隨俗而說行,不是第一義。)

問曰:若無所得、無所行,行者何以求之?  

(問:如果無所得、無所行,修行的人怎麼求它?)

答曰:無所得有二種:一者、世間欲有所求,不如意,是無所得;二者、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非無有福德智慧增益善根。如凡夫人,分別世間法故有所得;諸善功德亦如是,隨世間心故說有所得,諸佛心中則無所得。是略說般若波羅蜜義,後當廣說。

(答:無所得有兩種:一、世間眾生想有所求,不如意,是無所得;二、一切法實相中,因為決定相不可得而叫無所得,不是沒有福德智慧增益善根。如凡夫人,分別世間法而有所得;眾善功德也是這樣,隨世間心而說有所得,眾佛心中則無所得。這裡略說般若波羅蜜義,後當廣說。)

推薦閱讀:

〈天玉經〉白話釋解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九卷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緣起
推廣課白話文
大智度論 白話譯(78)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