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西遊記

解碼西遊記03  ◆鬼王是個馬屁精  猴王回到花果山,眾猴不禁要打聽,大王在天庭做的是個什麼官?猴王搖著手說:「真是說不出口,簡直丟死人了。玉帝看我長得不好看,就封我做個什麼弼馬溫,官名還挺複雜,原來就是給他養馬的,根本就不入流,真是氣死我了。」  猴王覺得當弼馬溫是件很丟臉的事情,可別人不見得都這麼想。這不,來了給他祝賀的。來的是兩個獨角鬼王。鬼王來到洞中,見到猴王倒身就拜。猴王說,你們這是幹什麼呢?原來這兩個鬼王,聽說猴王「授了天籙,得意榮歸」,跑來拍馬屁來了。他們認為「授了天籙」可是了不得的榮耀啊,還以為猴王這次回來是春風得意、衣錦還鄉呢。看來,他們還不太了解中間的曲折。對於鬼王獻上的赭黃袍,猴王倒很喜歡,當即就穿起來,並立馬封鬼王做了前部總督先鋒。  不管怎樣,對鬼王的這一番馬屁,猴王還是感覺很受用的。這兩個鬼王一見官也封了,就接著問起大王在天上的情況,聽猴王說是封了個弼馬溫,鬼王又奏道(竟然用了一個「奏」字):「大王有此神通,如何與他養馬?就做個齊天大聖,有何不可?」既然猴王喜歡聽人拍馬屁,那就接著拍吧,反正出了什麼禍事,還不是猴王先頂著?果不其然:  猴王聞說,歡喜不勝,連道幾個「好,好,好!」教四健將:「就替我快置個旌旗,旗上寫『齊天大聖』四大字,立竿張掛。自此以後,只稱我為齊天大聖,不許再稱大王。亦可傳與各洞妖王,一體知悉。」(第四回)  同意了馬上就執行,猴王做齊天大聖的急迫心情可見一斑。更妙的是,從此以後,猴王再也不許眾猴稱他為大王,而必須改稱齊天大聖了。猴王把地位看得也忒重了一點吧,這稱呼多彆扭啊,以後眾猴有什麼事情要向猴王稟報,都不能說「報告大王」,而必須說「報告大聖」了。  眾猴對這個命令執行得怎麼樣呢?從後來的情況看,這條命令確實是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例如,在悟空因三打白骨精而被唐僧趕走以後,回到花果山,一幫小猴見到孫悟空,就高叫道:「大聖爺爺!今日來家了?」  悟空自封為「齊天大聖」,他的口氣到底有多大呢?「齊天」的意思是和玉皇大帝平起平坐。「大聖」的意思是大聰明人。「聖」是後人稱讚上古帝王的話,如堯舜禹湯幾個,用在他們身上,與「英明領袖」的意思差不多。中國古代被稱為「聖人」的沒有幾個。悟空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是「聖」,而且還是「大聖」,不得了啊,了不得!不過,天庭的官名常常有些誇張,不能夠完全從字面上理解。例如,增長天王不過是個看天門的,在《西遊記》中曾分別在南天門、東天門和西天門出現;捲簾大將應該就只是一個御前侍衛之類的。如果這麼看,悟空自稱「齊天大聖」,似乎也不算什麼了。其實,真正的高手,像如來佛、太上老君,是沒有什麼嚇人外號的,倒是玉皇大帝,弄出一個什麼「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這麼複雜的頭銜,把什麼好詞都用上,實在沒有必要。  當此之時,鬼王可以說是猴王眼中的大紅人,他後來的下場,書中沒有交代,不過,看情形似乎不妙。孫悟空偷吃了蟠桃、仙酒、仙丹後,李天王率十萬天兵前來討伐,第一天就把七十二洞妖王與獨角鬼王都捉去了。而他手下的四健將,一直到他被壓在五行山下時,都還沒什麼事。當悟空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趕走回到花果山時,在花果山主持局面的還是這四健將。我們看一下悟空對鬼王被捉的反應,他說:「勝負是兵家的常事,何況被捉去的頭目是虎豹狼蟲、獾獐狐狢之類,我同類者未傷一個,何須煩惱?」根本就沒往心裡去,而小猴子如果被捉,他的反應就不同了。看來馬屁精最終沒有什麼好下場。  ◆花果山政治制度的變遷史  現在,我們從後面的表來看一看花果山地方政府政治制度的歷史變遷過程。  階段1一段漫長的自然狀態沒有制度,有最基本的社會規範,如誠信規範。這種狀態的延續與花果山有利的自然條件有關,花果山物產豐富,氣候條件有利,眾猴僅僅在山中采些野果之類就能生存,生存壓力不大,沒有為了生存而組織起來的必要。  階段2時間已不可考,算是猴王元年吧石猴稱王。  這是走出自然狀態的第一步。起初,眾猴在猴王面前按照年齡大小排位。然後,猴王在猴群中分派了君臣佐使。石猴為眾猴找到了一個安家之所。眾猴兌現承諾,拜他為王。石猴稱王是一個訂立和執行社會契約的過程,這個社會契約含有利益交換的成分。此時的管理方式是無為而治,猴王領一群猿猴朝游花果山,暮宿水簾洞,合契同情,不過是大家一起玩樂罷了。  階段3剿滅混世魔王之後把眾猴編好隊伍,安營下寨,逐日操演武藝。這個變化的方向是加強了對眾猴的管理,意味著猴王的權力和權威都大大加強了。這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一是猴王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二是猴王初步建立了功業,剿滅了欺壓花果山眾猴的混世魔王,趕走了外來侵略者,維護了花果山的獨立地位。  階段4自傲來國取回大量兵刃後(1)計點人數,眾猴共四萬七千餘口  (2)威服滿山其他動物,使七十二洞妖王,都來參拜,每年獻貢,四時點卯。一方面,對眾猴的管理大大加強,實行了戶口制度,每隻猴子都被納入政府管理之下,再也不能自行其是了。另一方面,有了真刀真槍之後,花果山猴群的戰鬥力大大增強。其他動物無法抗衡,紛紛屈服,被編入外圍軍事組織,其地位要低一等。  階段5取得金箍棒之後建立正式的「管理體制」,猴王將那四個老猴封為健將,將兩個赤尻馬猴喚做馬、流二元帥,兩個通背猿猴喚做崩、芭二將軍。將安營下寨,賞罰諸事,都付與四健將維持。上天庭做弼馬溫時,也把花果山的事務都交給四健將管理。進一步細化管理體制,明確官員的地位與責任。  龍宮的經歷增強了猴王的信心,現在金箍棒在手,猴王準備干一番更大的事業。為此,猴王把日常管理的權力進行了下放。  這四隻猴被重用,可能與他們數次提出合理化建議並被採納有關。這些合理化建議的內容包括:尋訪師父以求長生不老,到傲來國取兵器,到龍宮取寶,等等。這一階段,猴王結拜了六個弟兄,經過一番努力,花果山在妖界終於被認可為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  階段6不做弼馬溫,重回花果山之後(1)鬼王獻赭黃袍一件,猴王封鬼王為前部總督先鋒。(2)採納鬼王的建議,猴王自稱齊天大聖。自此之後,只可稱齊天大聖,不許再稱他為大王。猴王所封的官職進一步增加,這其實是官僚體制自然會有的膨脹趨勢的反映。鬼王是馬屁精,他們並沒有好下場。稱齊天大聖之舉雖然表面風光,卻給猴王惹來很大的麻煩,在實力不足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似乎還是明智一些。  階段7取經途中被唐僧逐回(1)花果山已破敗,猴王打敗經常來抓猴的獵戶.(2)打出「重修花果山復整水簾洞齊天大聖」的旗號,重新整治花果山。(3)逐日招魔聚獸,積草屯糧悟空雖然回到花果山,但已然沒了當初的雄心,倒有些得過且過起來,不過是做一個自在王爺罷了。  八戒去請孫悟空時,見到一千二百多猴子,分序排班,口稱「萬歲!大聖爺爺!」按這口氣,與做皇帝差不多了。但八戒並沒有看到悟空對群猴進行軍事訓練。看來,悟空在軍事方面暫時沒有野心了。總體來說,悟空此時的舉動只是權宜之計。  雖然自發現水簾洞之後,悟空一直是花果山的猴王,但在做猴王的過程中,他的地位還是有些變化。在頭三百年中,猴王的能力也許比眾猴要高一些,但高的也很有限,他也沒有表現出什麼特殊的能力。當此之時,他與眾猴的地位還比較平等,實行的是無為而治。自三星洞藝成歸來的悟空,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加上為眾猴趕走外來侵略者混世魔王,他的威信極度提高,他再說什麼,眾猴中基本不會有人反對。從此,猴王在花果山說話辦事,一言九鼎,有什麼決策,基本上由他一個人做出,其他人頂多能提供一點信息,供其決策時參考。  總體上來說,花果山的體制是,孫悟空在金字塔的頂端,其下是四健將,由四健將管理眾猴,而其他走獸的地位更在眾猴之下。大鬧天宮一役中,花果山猴群首先被捉的是獨角鬼王與七十二洞妖王,四健將與猴子沒有被捉住一個。看來,生死相搏之際,猴王首先把雜牌軍推上了前線。  ◆太白金星的變通之策  對於悟空這一次的「反叛」行為,天庭的做法還是招安,不過,招安是在興兵討伐失敗的情況下才做出的決策。這猴頭竟然打敗了哪吒三太子,李天王奏請玉帝增兵,玉帝想不到妖猴的本事還不錯,聽說妖猴還自稱「齊天大聖」,更是感到驚訝,說「這妖猴何敢這般狂妄!著眾將即刻誅之」。看來,玉帝本是持主剿的立場。這時,太白金星提出變通之策:  正說間,班部中又閃出太白金星,奏道:「那妖猴只知出言,不知大小。欲加兵與他爭鬥,想一時不能收伏,反又勞師。不若萬歲大舍恩慈,還降招安旨意,就教他做個齊天大聖。只是加他個空銜,有官無祿便了。」玉帝道:「怎麼喚做『有官無祿』?」金星道:「名是齊天大聖,只不與他事管,不與他俸祿,且養在天壤之間,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寧也。」(第四回)  如前所述,天庭的人事體制有內在的問題,在這一體制下,讓猴王做齊天大聖,一方面天庭的面子過不去;另一方面,也存在解決編製、待遇的問題。金星的變通辦法,似乎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一方面雖然表面上封孫悟空為齊天大聖,但這個官與其他官不同,並不真的是一個官,眾神反而覺得這似乎是一個笑話,感覺沒那麼傷面子;另一方面,也在體制中找到了一個變通的辦法,通過給一個「有官無祿」的虛名,解決了看似困難的編製問題。  金星變通之策的關鍵在於「有官無祿」這四字。「有官無祿」是什麼意思?其關鍵在一個「祿」字上。祿者,俸祿也,也就是官員的工資福利待遇。按照太白金星的解釋,所謂有官無祿,就是給他一個齊天大聖的空頭名號,卻不讓他管事,也不給他俸祿,暫且養在天庭,收收他的邪心妄念,也好讓大家過幾天太平日子。既然有官無祿,那所謂的「官」就是個糊弄事。金星的辦法,說穿了,就是給佔山為王的強盜頭子一個虛名,讓他們自以為是「天庭重臣」,老老實實地呆著。不過官員的職責和享受其實都沒有。看來天庭這幫人就是準備不拿齊天大聖當「官」的,騙的只是孫悟空一個人。  金星的這個辦法管不管用?對於不懂政府的運作體制、不了解官場運行規則的人來說是管用的。但它即使管用,也只限於一開始時的短時期,而不可能長久。從長遠看,這樣的做法必然會出問題,因為謊言總有要戳穿的一天。開蟠桃會的那一天,就是謊言被戳穿的時候。  這辦法一開始運作得還挺好,那「齊天大聖到底是個妖猴,更不知官銜品從,也不計較俸祿高低,但只注名便了。」天上眾位大員此時或許覺得:猴王到底是個鄉巴佬,畢竟沒有什麼見識,好打發。此時的悟空所愛的主要是一個臉面,對於實際利益的重要性,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從後來大鬧天宮來看,死愛面子真是害死人哪)。  雖然悟空得到的是一個有官無祿的職位,但表面文章還是要做的,天庭官員的氣派還是要有的。首先是玉帝的親切接見和殷殷囑咐,玉帝說,你現在做了齊天大聖,以官品來說已經到了最高了,天庭還是很重視你的,「但切不可胡為」,玉帝講了半天,重點還是在最後一句上,就是你看我們這麼重視你,你可不要給我們惹事,辜負了大夥的期望喔。  玉帝講完話,又安排人給他建一座齊天大聖的府第,府第的位置一開始就選好了,就在蟠桃園的右邊緊挨著,這就為悟空以後看管蟠桃園做好了準備。在大聖府內,也設了一些辦事機構,由於大聖不管事,這兩個機構分別是「安靜司」和「寧神司」,雖名字不怎麼威風,好歹相當於當今司局級部門。其實這兩個下屬部門的設置,聽名字的意思,就是隨時提醒孫悟空,要安靜,要安靜。  玉帝講話本是微言大義,頗有深意,可悟空完全沒有領悟到玉帝講話的重點,心裡想的只是封官一事,玉帝這話算是白說了。悟空上任,是由五斗星君陪同去的。悟空到府上後,馬上「打開酒瓶,同眾盡飲」,這眾神中是包括五斗星君在內的。送走星官,他才「遂心滿意,喜地歡天」,在他看來,這回真是稱了自己的心意了。  從悟空被招安這件事來看,招安是要以實力為基礎的,《水滸傳》裡面,梁山好漢的招安也是如此。你沒有實力,別人憑什麼招安你,滅了你還差不多。而且,被招安憑的還不是一般的實力,而需要有能讓統治者感到很頭疼、很麻煩的實力才行。打敗哪吒,就是悟空與天界談條件的前提。如果沒有能力打敗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自稱齊天大聖徒然自取其辱,是快速致死之道。  客觀地說,孫悟空這一階段的很多做法,有點像是無理取鬧,但「無理取鬧」有時也是爭取權益的一種有效手段。無理取鬧為什麼能起作用?因為鬧的積極一面在於,能夠通過鬧的過程向上面傳達出多方面的信息,比如說你的實力、你的強烈願望、你能夠製造多大的麻煩等等,這樣,就可以影響上級的信息和信念。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孫悟空學藝歸來,整天趴在花果山忙活他那「一畝三分地」,結果誰也不知道他有什麼本事,更不必給他安排一官半職。現在則不同了,拿起金箍棒,舞動舞動,龍王就嚇得不敢輕舉妄動了。打敗哪吒三太子,更是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我不是普通人,別以為我好糊弄、好打發。如果沒有這些戰鬥,加上天庭又沒有體育比賽項目,人們就看不出孫悟空能有多大的本事了。如果天庭弄個運動會什麼的,孫悟空說不定可以在跑步項目上拿個獎牌。  一般來說,鬧是一種萬不得已才用的辦法。為什麼要鬧?因為其他辦法難以見效,自己通過組織的渠道提意見,上面根本不當一回事,沒有辦法了,才鬧。鬧這種做法的負面效果也很明顯,一般不會給上級留下什麼好印象,給周圍的人印象也不好。不過,悟空暫時還想不到那麼多。  這樣的事情,在人世間也很普遍。《水滸傳》中,公孫勝初見托塔天王晁蓋時,也演了這麼一出。當時,晁蓋正在堂後與吳用、阮氏三兄弟、赤發鬼劉唐討論如何截取生辰綱,如此要緊的事情,當然不容外人前來打擾。正在這個時候,公孫勝來了。晁蓋不想見,吩咐手下給他幾升米打發走了得了。結果,來人給多少米都不肯走,如此來回折騰了幾次,最後,公孫勝發怒,「把十來個莊客都打倒了」。晁蓋聽說,吃了一驚,慌忙起身道:「眾位弟兄少坐。晁蓋自去看一看。」後面的情況就不消說了,自然是公孫勝得以入伙,分一杯羹。顯然,如果公孫勝不鬧,晁蓋就不會給他以應有的尊重,甚至面都不見就打發走了。晁蓋給他以應有尊重的關鍵,不在於公孫勝的鬧事,而是通過這件事看到了公孫勝的本事,看到了他的能量。公孫勝不經這麼一鬧,也無法迅速有效地顯出其本事,這一局面,常常是我們在生活中碰到的難處。  但鬧也不能鬧得太過火,要把握好分寸。公孫勝對火候就掌握得很好,他先在這裡磨了兩三次才鬧,表明我是沒有辦法才如此,總體上是很尊重主人的。相反,如果他一來就大鬧一氣,晁蓋會覺得來人不把自己放在眼裡,是成心來找事,砸場子來了。其效果將適得其反,得不償失。在這個方面,孫悟空就比公孫勝要差得多了。  從孫悟空的經歷看,鬧事似乎成了做官的一條捷徑。這一點,宋江也深有體會。先造反把事情鬧大,然後再招安,對於朝里無人,缺少後台靠山的人來說,確實要比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來得快一些。這真應了那句話:「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不過,這樣陞官雖然快,到底路數不正,其副作用也很嚴重。一句話,同樣是做官,這樣的官做起來味道會差很多。根本的原因在於人雖然進入了體制內,別人還是打心眼裡對你不認可。另外,所謂「想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是對有實力的人而言的,換了其他人,不過是自尋死路。  悟空雖然做了齊天大聖,卻並沒有什麼事業上的追求,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無事牽縈,自由自在」,並且「今日東遊,明日西盪,雲去雲來,行蹤不定」,把天庭當成了旅遊勝地,整天逛來逛去,好不自在。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孫悟空對於官職、地位的追求到底為的是什麼。悟空追求官職的行為,與我們社會中很多人想做官的含義似乎不同。在社會生活中,一般人想做官,有現實的政治、經濟利益方面的訴求,看重的是做官的油水、做官能帶來的實際好處。因此,即使同樣級別的官職,也有油水大小之分,所謂「肥缺」與「清水衙門」的區別;更複雜一些,還有「明升暗降」的手法,名義上級別提高了,實際上的權力和油水卻少了。當然,從積極的層面上講,一些人做官是出於事業上的追求。但即使這也不是孫悟空所真正關心的。做官對悟空來說,追求的主要是好玩和虛榮,他對於官職的看重,更多地是為了滿足心理上的征服欲,而不是看重官位能帶來的政治、經濟利益,或者由此帶來的建功立業的機會。  從這種意義上說,此時的悟空是在以兒童的心態參與成人的政治遊戲,以這樣的心態,其實是完全不應該參與到這種遊戲中來的。對於政治遊戲的目的與規則,他基本處於茫然無知的狀態。他自稱「齊天大聖」,就像街角的一家小商店掛上「宇宙貿易公司」的招牌,有自娛自樂的性質,而並不清楚「齊天大聖」到底意味著什麼。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對於名實嚴重不符的「齊天大聖」還做得很起勁。天上眾神也從心裡把他當小孩看,所以,太白金星說他「只知出言,不知大小」,要眾人不要與他計較。  在二次招安之前,悟空結拜了六個弟兄,都自稱「大聖」。此次招安,從客觀上也有對這七大聖進行分化瓦解的作用,不過,天庭似乎並沒有這方面的考慮。  ◆許旌陽的補救措施  太白金星的變通之策表面上兩全其美,實際上留下了大大的隱患。它最大的隱患在於,把孫悟空這麼一個不是善茬的角色引入天庭,既不給他事干,又不給他像樣的待遇。好像是把他籠絡在天庭,可以收收他的邪心,實際上還是一點約束也沒有。其結果是,讓孫悟空整天在天上東遊西逛,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利結果:  (1)悟空在天界整天東遊西逛,結果天庭在他眼中逐漸沒有了神秘感。由於久居天宮之內,漸漸習以為常,他對天庭的感受也從震懾變為羨慕,從羨慕而試圖覬覦。悟空到現在為止的經歷是,通過鬧龍宮、闖地府而上天做了弼馬溫;通過不做弼馬溫,反出南天門而做了齊天大聖。這似乎是說,越鬧反而官做得越大,你能奈我何?按照這個邏輯發展下去是非常危險的。這個邏輯實際上也不成立。但天界沒有利用這一段時間,好好向孫悟空介紹一下天庭的實力和遊戲規則。  (2)悟空在天界東遊西盪。一方面熟悉了天庭的地理形勢,另一方面,結交了一幫朋友,領會了天將的本事,知道了天庭的虛實。麻煩在於,猴王自以為知道了天庭的虛實,認為天庭眾仙沒什麼本事,而實際情況不一定如此,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他對天庭實力產生了有利於自己的錯誤認知,低估了天庭的實力,最終導致他在這個錯誤認知的基礎上採取了行動。  (3)他在這一階段結交的一幫朋友,對於大鬧天宮是有幫助的。你看他:  閑時節會友游宮,交朋結義。見三清稱個「老」字,逢四帝道個「陛下」。與那九曜星、五方將、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漢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第五回)  他這齊天大聖的頭銜別的好處沒有,卻有利於交朋結友,而以弼馬溫的身份交結朋友則肯定沒有這麼方便了。別看名號是個空的東西,有些方面還是管點用的。這些朋友感情有多深還不好說,但起碼能先混個臉熟。既然當日曾以弟兄相待,他日在花果山下討伐猴王時,這九曜星、二十八宿等等眾神就不好意思太賣力了。  與做弼馬溫的時候相比,悟空還是學乖了。當他做弼馬溫之時,還只知道埋頭幹活;現在有了上次的經驗,知道了拉關係的重要性,所以他在天上抓緊時間,整天到處串門,把天庭各個地方、各個部門挨個串了個遍。  許旌陽看到這種情況的危險性,於是啟奏玉帝:「今有齊天大聖日日無事閒遊,結交天上眾星宿,不論高低,俱稱朋友。恐後閑中生事。不若與他一件事管,庶免別生事端。」許旌陽怕的不是大聖的閒遊,而是怕「閑中生事」。安排他一件事做,是為了分散他的精力,使他沒有時間閒遊,減小日後生事的可能性。於是玉帝就讓悟空去看管蟠桃園,找點事做。  但讓他做點什麼別的不好,偏偏讓他去看管蟠桃園?這不是讓貓去看小魚、讓黃鼠狼去管小雞嗎。出問題是正常的,不出問題才怪了。不過,誰讓玉帝當時「在蟠桃園右首起一座齊天大聖府」,把齊天大聖的府第就蓋在了蟠桃園旁邊呢。  看著這些桃樹,猴王的心裡還挺喜歡,自此以後,「三五日一次賞玩,也不交友,也不他游」。真的不再東遊西逛。許旌陽的辦法似乎奏效了。  要是看著一樹樹青桃子也就罷了。一天,他發現「那老樹枝頭,桃熟大半」,覺得這桃子可以吃了,就想嘗個新。大聖要偷桃也並不那麼容易,玉帝哪能沒有一點防範措施。在這園中,還有一個土地,另有一班鋤樹力士、運水力士、修桃力士、打掃力士。除了他們,還有齊天府的屬下,這幫人老跟在身邊,頗不方便。於是猴王忽設一計道:「汝等且出門外伺候,讓我在這亭上少憩片時。」假稱要睡午覺,嫌這幫人吵鬧,把他們給支走了。然後猴王脫了官服,爬上大樹,把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許多,就在樹枝上吃起來。過個兩三天他又如法炮製,再來偷桃。  這書中「忽設一計」四字用的很有意思。如果猴子想吃桃,直接讓手下出去,或者讓他們在一邊站著,自己是長官,直接吃了,又能怎麼著,這也是某些官員的一種心態和做法。偏偏猴子又想吃,又不肯直接做,心裡還是怕別人發現,所以,有了一「計」,不過,這個「計」實在是算不上「計」,太缺乏技術含量了。  不管怎樣,孫悟空的這個「計」就一直用下去了。當七衣仙女奉王母娘娘的旨意來摘桃時,土地說,現在不比以前了,要去摘桃子,先要報告大聖知道,我們才敢開園。仙女說,那行吧,大聖在哪裡?土地說:「大聖在園內,因睏倦,自家在亭上睡哩」。實際上,大聖偷吃了仙桃之後,在樹梢上睡著了。可想而知,大聖的偷桃,在屬下中間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  ◆大鬧天宮的源起  大鬧天宮的起因,在於王母娘娘開蟠桃會,卻沒有請孫悟空。這蟠桃會請的神仙並不少,包括:西天佛老、菩薩、聖僧、羅漢、南方南極觀音、東方崇恩聖帝、十洲三島仙翁、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極黃角大仙,這個是五方五老。還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眾、中八洞玉皇、九壘、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宮各殿大小尊神等等,但仙女不曾聽說請了大聖。看來請客的這個名單還是一個老名單,並沒有做出調整,孫悟空雖然名注齊天,官稱大聖,卻不在邀請之列。  按照悟空上天時的安排,不請他與天庭當初的考慮是一致的。這「有官無祿」在天庭是怎麼個意思,其實大費琢磨。從天庭的生活方式看,這裡並不流通貨幣,也不搞物物交換、易貨貿易,總體上實行的是一種配給制,物品從上向下按照品級進行發放。因此,官員的俸祿並不是工資,而是物品,主要是一些仙酒、仙果、仙丹之類的東西。既然齊天大聖有官無祿,「只注名便了」,自然就無緣參加蟠桃會。玉帝也親口對觀音說過,「他乃無祿人員,不曾請他」。要想參加蟠桃會,除非他通過熬年頭、拉關係,或者為天庭建功立業,把這個有官無祿變成有官有祿。  不請就不請唄,其他神仙也不覺得這是什麼大問題。但在孫悟空看來,則是大大傷害了自尊心,因為他對齊天大聖地位的看法與別人是不一樣的。在他看來,「我乃齊天大聖,就請我老孫做個席尊,有何不可?」覺得他當老大都行。現在卻是老大們要開會,他連出席會議的資格都沒有,太令人氣憤了。  於是他要去看個究竟。說是去看個究竟,但猴王的性子,不是那種能受氣的主兒。這一去,並不是心平氣和的打聽,而是什麼消息都沒有打聽著,就先把仙品仙酒給偷吃了。然後想回府睡覺,結果走錯了路,誤入兜率宮,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五葫蘆金丹。就這樣,半是有意,半是陰錯陽差,由此拉開了大鬧天宮的序幕。  其實,即使沒有蟠桃會不請他這件事,猴王也是要出問題的,因為當七衣仙女來摘桃子的時候,悟空偷桃的事就已經瞞不住了。這幾位仙女在樹林下摘桃。先在前樹摘了二籃,又在中樹摘了三籃,到後樹上摘取,只見那樹上花果稀疏,只有幾個毛蒂青皮的。原來熟的都是猴王吃了。對此,悟空也不可能有什麼補救措施。問清七衣仙女的來意後,悟空似乎已經意識到情況不妙。一旦眾仙女回復王母娘娘,他偷吃仙桃的事實必然暴露無疑。所以,不管怎樣,這次蟠桃會他肯定是要出事。  但此時猴王還沒有造反之心、覬覦神器之意。你看他在偷吃仙酒之後的反應,他酒醒過來後,自揣自摸道:「不好,不好!再過會,請的客來,卻不怪我?一時拿住,怎生是好?不如早回府中睡去也。」好像沒有什麼英雄氣概,更沒有應對招數,竟然想「回府中睡去」,就這麼不敢面對現實,只想逃避。他在偷吃太上老君仙丹後的反應也是如此:  一時間丹滿酒醒,又自己揣度道:「不好,不好!這場禍,比天還大,若驚動玉帝,性命難存。走,走,走!不如下界為王去也!」他就跑出兜率宮,不行舊路,從西天門,使個隱身法逃去,即按雲頭,回至花果山界。(第五回)  他跑回花果山,還是使個隱身法,從西天門偷偷逃走的。看來到了這個時候,他還很怕玉帝的責罰,對玉帝還有敬畏之心。  隨著玉帝派天兵天將來討伐,天將「一個個倒拖器械,敗陣而走」,悟空的膽氣又高漲了不少。不過,猴王終被顯聖真君二郎神所擒,但刀砍斧剁,雷打火燒,都無法傷及其身。太上老君把他領去,放在八卦爐中煅燒,也不能把他化為灰燼。反而被他跳出來,蹬倒八卦爐,這一番,猴王膽氣更足,取出如意金箍棒,「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  到了這個時候,悟空才真正產生了輕視天宮之心,有了奪取玉帝位置的想法。這種想法上的變化,說穿了,是由於對力量對比的認識發生了變化,發現玉帝也不能拿他怎麼著,他反而可以攪擾得天庭永不清平。通過這一段的經歷,悟空對天庭的力量產生了深刻的懷疑,這種懷疑在取經路上的早期仍然存在,直至後來才有所改變。  ◆當強者碰到更強者  我們回頭看看猴王至此的人生歷程。他起先並沒有特別的神通,相應地,脾氣也很好。但學了本事以後,他的想法發生了變化,開始信奉「強者為尊」的邏輯。自出師以後,悟空的所作所為,雖然有很多不符合組織規範和政治流程的地方,但結果都很好,官也越做越大,為什麼?就因為一條:他的本事大、拳頭硬。他的經歷似乎表明:只要有本事,做什麼、怎麼做都能行得通,行不通的也要變成行得通,實在不行就手底下見真章,靠實力來說話。  天界規則是以實力為基礎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實力就是一切,也不是什麼事都是單憑實力說了算的。如果光是這樣,任何一個體制都無法維持和運轉。即使是最殘酷的暴君,也不能光憑暴力來統治,因為他不能時時拿著武器,每時每刻準備與他人戰鬥,他還要吃飯、睡覺、通過休息來恢復體力,還要享受生活,他總不能在睡著了的時候還與別人戰鬥吧。所以,即使是暴君,也要在一定的範圍內,對某些人講誠信,要籠絡身邊的人。強力能夠使人服從某人,這種服從是基於人們對這個強力的畏懼,不過,光靠畏懼很難建立起穩定而有效的統治。  實際上,在花果山,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徵兆,主要是猴王的權力和威信大大增強以後,沒有人向他提不同意見,也不大有人給他提合理化建議了,基本上是一言堂。例如,大聖逃回花果山後,說要再去天上偷一些仙酒給大家喝,就沒有人提出不同意見,連見多識廣的通背猿猴也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妥。危機在慢慢地降臨,眾猴卻茫然無知。  正在這個時候,一個真正的高手,一個只可仰視的高手出現了,這就是西天佛祖如來。如來先給悟空做了一番「思想政治」工作,希望他打消向天庭挑戰的想法,說玉帝坐這個寶座,憑的不完全是武力,而主要是他的資歷,那玉帝「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你這個猴頭,不要胡說八道,你這樣下去,性命危在旦夕,還是趁早皈依吧。  此時大聖哪裡聽得進這些,說玉帝雖然年紀大一些,但也不能老占著這個位置,還是趕緊把位置騰出來給我吧。「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便罷了;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如果讓,就算了,如果不讓,我就不停地鬧下去,讓他不得安寧。看來悟空對事情想得比較簡單。如果當不成玉帝,他也就是不停地鬧,這說明他還只是一個破壞者,對於自己要做什麼還沒有明確的目標。其實這樣的人,就算真把玉帝的位置讓給他坐,又能怎麼樣呢?他又要幹什麼、又能幹什麼呢?  有人說,孫悟空這「皇帝輪流做」的說法,代表了一種先進的意識,動搖了統治階級的根基。這個說法有點上綱上線,其實,孫悟空的說法,與李逵的「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在那裡快活」,基本上是一個境界。自己想做皇帝的說法中,絲毫沒有什麼打倒不公平的等級秩序、解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的意思和追求,其著眼點還是「在那裡快活」,追求個人的物質享受是其最根本的動力。  話說到這個份上,再也沒有什麼道理好講了,只好手底下見真章,看手頭功夫硬不硬了。這猴王的本事與如來直差了十萬八千里(其實不止差了十萬八千里),結果被如來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山,喚名「五行山」,輕輕地把他壓住了。  此時的孫悟空,只有用比他更強的暴力來打敗他,才會服氣。他最引以為傲的是自己的一身好本事,認同的是強者為尊的邏輯,那麼就要讓他認識到,就算是「強者為尊」,也輪不到他來說話,因為他還不是最強者,還有比他更強的人。用實力打敗他,就是給他以當頭棒喝,讓他認清現實,也使他開始真正反思自己的行為。  總結一下,這裡的內容主要有三點:①猴王試圖以「強者為尊」的邏輯取得玉帝的寶座;②如來給出玉帝為何坐在這個寶座上的不同理由,但悟空不接受;③主張「強者為尊」的大聖敗在了實力更強的佛祖手下。  順便說一下,悟空此次大鬧天宮之舉,給花果山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那獨角鬼王及七十二洞妖王領導下的虎豹狼蟲之類且不去說它。就以猴子而論,在大鬧天宮之前,花果山共有猴四萬七千口,但到第二十八回,悟空於取經路上中途返回花果山時,猴子只剩下「千把」。  ◆大鬧天宮為何必敗  孫悟空自認為武藝超群,又打出了「強者為尊」的口號,可他轟轟烈烈的大鬧天宮卻以失敗而告終。孫悟空的失敗其實是難免的,大概說來,導致他失敗的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孫悟空在大鬧天宮之前已經經歷了兩次招安。兩次招安雖然使他摸到了天庭的部分虛實,但對他的造反來說,必然會產生名分上的問題。由於被招安,他與玉帝就有了君臣的名分,如果是一個正常人,有問題有意見,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向玉帝反映。如果要爭取參加蟠桃會的待遇,也應該通過「組織」渠道。可悟空完全沒有顧及別人的感受,也沒有按照「組織程序」反映其不滿,所以他的大鬧天宮沒有得到其他神仙的同情和支持,從戰略上陷於孤立,結果成了一個人在孤軍奮戰。  如果悟空真是一個人才,並想獲得更好的待遇,甚至想取玉帝而代之,他也應該通過建功立業的方式,獲得其他神仙的尊重,實現人心的歸附。在中國歷史上,大臣覺得君王沒有什麼真本事,試圖篡位的情況發生了很多,但成功的很少,因為這需要一些條件,首先是皇帝失德,失去了作為君主的權威,人心思動;其次是自己建立了能夠震懾人心的功業,使得人心歸附。反叛者或者有大德,或者有奇功,最好是兩者兼而有之,在這種情況下,才容易成功。看看孫悟空此時的情形,玉帝表面上似乎無能,但他仍是眾神尊敬的對象,太白金星、四大天王、九曜星、二十八宿等等都沒有不臣之心;孫悟空也沒有在天界立下大威、樹過奇勛,反叛的理由更是好笑,不過是因為蟠桃會沒有請他,為此而衝冠一怒,以這樣的行徑而覬覦大寶,自然不可能獲得天界眾神的同情與支持。  其次,孫悟空的反叛也很盲目,他打出的是「強者為尊」的旗號,但對於自己與天庭真正的實力對比並沒有深刻的認識。他自以為了解天庭的虛實,其實事實滿不是那麼回事。取經過程中發生的一件事情可以作為佐證。  在車遲國三清觀,悟空竟然不知道「三清」是什麼人物,問豬八戒「這上面坐的是什麼菩薩?」這太令八戒感到詫異了。在神仙隊伍中,八戒見過無知的,但沒見過這麼無知的。悟空竟然到現在連道教和佛教都分不清,把「三清」當作菩薩了。八戒說:「三清也認不得,卻認做什麼菩薩!」悟空還是不知道「三清」是誰,繼續問是哪三清?八戒只好告訴他:中間的是元始天尊,左邊的是靈寶道君,右邊的是太上老君。看來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不過是個目光短淺之輩罷了,情報工作都做成這樣了,還要起兵造反,如來跟他說的那番話:「趁早皈依,切莫胡說!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確實是一點也不錯。  不要說「三清」這樣的大高手,就是一般的天將也不是他想像得那麼弱。以至於他打到靈霄殿前的時候,被佑聖真君的佐使王靈官攔住,兩人斗在一處,勝負未分,然後佑聖真君又調三十六員雷將把他圍住,雖然一時半會捉不住他,卻也使他不能打入靈霄寶殿。而這些神將,在天庭不過是一些二三流角色而已。  如果是被眾神的車輪戰術打敗,那麼悟空的失敗還令人很感嘆,覺得他是一個悲劇英雄,被一群宵小用卑鄙的方式打敗了。實際情況是,他是被一個超一流高手輕而易舉地擊敗的。孫子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講究謀定而後動、先計而後戰。悟空這樣,根本就是無謀而動。另外「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悟空更沒有做到。對於天界還有如來這樣的大高手他竟茫然不知,對自己未能跳出如來的手掌心,還大吃一驚,說「我決不信,不信!等我再去來!」還要再去跑一趟。知己知彼是廟算的前提,而廟算的基礎就是判斷雙方的實力對比。孫子還說:「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勝利的軍隊總是估算到可以獲勝然後尋求作戰,失敗的軍隊是先倉促出戰然後希望能僥倖取得勝利。所以造反鬧事,也要等待時機,等待對方犯錯誤,看準了再下手。這倉促起兵,沒有成算,用在孫悟空的頭上應該是不錯的①。①以上所引孫子的話分別見《孫子兵法》中的「計第一」、「謀功第三」和「形第四」。  最後,就算悟空坐上了玉帝的寶座,他也坐不住。因為他一無功業,二來德不足以服人,第三,就算是力也並不讓人很服氣,最後,他也沒有自己的一班人馬。對於天庭眾神的管理,他不能僅靠暴力來壓服。如果不靠暴力壓服,他對眾神也沒有什麼別的辦法來應付。我們在他身上並沒有發現足夠的管理才能,畢竟管理天界與管理花果山是大不相同的。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他的造反沒有明確的理想和目標,他不能給眾神指出一個新的目標和奮鬥方向,這個目標值得眾神為之而奮鬥。因此,他的反天宮是盲目的,是盲動。  孫悟空大鬧天宮的行為,跟未成年人犯罪有點相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明確的規劃,並沒有對自己想要達到什麼目標,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才能夠最有效地達到目標等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他大鬧天宮的過程,主要是由感性推動的。其次,他在做出一些違反天規的事情之前,並沒有對行為的成本、風險和收益進行評估,只是一時想做就去做了。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沒有認識,對於自己將遭受什麼樣的懲罰也沒有明確的概念。最後,從根本上說,他對天庭社會本就缺乏了解,當他違反某些天規的時候,可能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是違反天規的行為。正如某些少年犯罪的時候,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觸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悟空將天庭的規則看得和在花果山時一樣簡單,而不知道這是一個水很深、情況很複雜的社會。在蟠桃會這件事上,他竟然說「我乃齊天大聖,就請我老孫做個席尊,有何不可?」還想去坐首席,他就沒有想過,這個席位的分配是有規則的,他坐了首席,別人都往哪裡擺。他難道不知道,每次蟠桃會,排座次都是一個老大難問題?  在這些方面,只是在吃了大虧以後,悟空才逐漸開竅了。幸好如來給了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否則他真是死了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  ◆五行山下的反思  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過的日子只能用「慘」字來形容。他在五行山下的活動空間非常小,佛祖為了限制他的活動範圍,拿出一張帖子,讓阿儺貼在山頂上,帖子上寫著六個金字:「唵、嘛、呢、叭、咪、吽」,帖子的意思有人說是「俺把你哄了也」。貼上帖子後,五行山就此生根合縫,悟空只能呼吸,或把手爬出來「搖掙搖掙」。身體的其他部位就無法活動了。平日的飲食也很差,餓了只能吃鐵丸子,渴了只能喝溶化的銅汁。  以我們的眼光看,這日子自然是非常艱難,其艱難對悟空可能更甚,因為他是過慣了好日子的。想當年,因偷吃蟠桃會中的仙酒、仙品逃下天宮時,花果山眾猴安排酒果接風,將椰酒滿斟一碗奉上,大聖喝了一口,就齜牙咧嘴地說「不好吃,不好吃!」現在讓他過這樣的日子,與從天堂直接打入地獄區別不大。  其次,孫悟空知道這一次禍闖大了,玉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對他來說,更難受的是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他可以長生不老,此生無窮無盡,如果無窮無盡的在這五行山下度過,還不如一頭撞死算了,可惜他是撞也撞不死的。一個人如果喪失了希望,這苦難的日子就更沒法過了。  在五行山下,猴王的身體難以活動,但這不影響他心思的活動,他正好可以利用這五百年的時間,反思自己多年來的行為,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悟空並不屬於喜歡進行哲學思考和人生反思的類型,不過既然身體沒法活動,又加上無事可干,想想這些問題未嘗不是一個打發時間的好辦法。  他會反思些什麼呢?這一點我們無從知曉,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普通人的人生經驗來做一點基本的推測。  首先,猴王的一個感覺是上當了,被如來給騙了,這個騙局的根由在於那個賭賽,為什麼要打賭自己能不能跳出他的手掌心呢?這個賭賽太愚蠢了。如果與他真刀真槍直接干一仗就好了。但即使感覺被如來騙了,悟空對如來還是有點害怕。不管怎麼說,能讓你上當也是一種本事,何況他既然能哄你一次,就能哄你兩次。如果自己找上門去,說不定如來又玩出別的花樣來。想起這件事來,心裡真是不甘心,不甘心之餘,對如來也有點敬畏。畢竟當初在他的手心裡,自己「風車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進」,竟然還在他手心裡,也不知道如來是怎麼弄的,反正悟空自問是沒有這個本事。  其次,從現在的情況看,過去的路是行不通了。即使猴王被放出來,讓他再回花果山,重過以前的日子,也沒有以前那麼有意思了。以前的想法是,「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這條線索一直往前推,甚至連生死的界限都可以打破。是有什麼管轄就突破什麼管轄,有什麼束縛就突破什麼束縛。但由於如來的存在,想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是不可能了。悟空現在意識到,沒有任何管轄和束縛的情況是不存在的,那隻能是一個空想。  認識到這一點後,如果讓猴王再回花果山,過一種表面上自由自在的日子,實際上是在自欺欺人。即使真回到花果山,如來佛也將是他心中永遠的痛。悟空在取經途中就曾回花果山一次,但那次並沒有感到真正的快樂,自此以後,到取經行動結束,他再沒有回去過了。  既然回花果山的吸引力降低了,那麼以後做什麼呢,對這個問題,他此時應該還沒有明確的想法。能明確的只是:五行山下的生活太悲慘,必須要改變;而這首先要設法從五行山下走出來。至於未來如何可以出去以後再考慮,但大鬧天宮之類的事情暫時是不會做了,因為既沒有意思,也看不到前途。  以上是我們的基本猜想,其中的一些內容可以在孫悟空後來的經歷中印證。  ◆初見觀音菩薩  五百年望眼欲穿,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天庭的一位高級官員,組織上終於派人來了,來人就是觀音菩薩。於是在孫悟空和觀音之間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對話,這次對話為孫悟空開啟了新的人生方向,改變了他此後的人生命運。  菩薩道:「姓孫的,你認得我么?」大聖睜開火眼金睛,點著頭兒高叫道:「我怎麼不認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南無觀世音菩薩。承看顧,承看顧!我在此度日如年,更無一個相知的來看我一看。你從哪裡來也?」菩薩道:「我奉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去,從此經過,特留殘步看你。」大聖道:「如來哄了我,把我壓在此山,五百餘年了,不能展掙。萬望菩薩方便一二,救我老孫一救!」菩薩道:「你這廝罪業彌深,救你出來,恐你又生禍害,反為不美。」大聖道:「我已知悔了,但願大慈悲指條門路,情願修行。」(第八回)  菩薩問,「姓孫的,你認得我嗎?」這是標準的廢話,不過對話要從廢話開始說起。悟空回答:我怎麼不認得你,你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南無觀世音菩薩啊。這個說法大有趣味,要擱在以前,悟空頂多說一句,你不就是南海觀世音嗎,明知故問,搞那麼神秘幹什麼。孫悟空現在的這個回答,不要說是他,就是普通神仙都不會使用,因為這個表述太拗口了,還有一點肉麻。正如稱玉皇大帝為「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一樣,這種既長又拗口的稱呼,照著念都難,更何況那麼流利地背出來。這樣的稱呼,除了特殊的場合,平時是不用的,天庭的官員稱呼玉帝,也沒見搞得這麼麻煩過。孫悟空這麼稱呼顯然是有目的的,而不可能是口誤,更不是脫口而出的。  悟空接著說:多謝您來看我啊!(咦,什麼時候開始學會這麼講禮貌了)。我在這裡過得忒難了,這麼多年,也沒有一個知心朋友來看看我。您能來真是太感謝了。觀音並非悟空的知心朋友,對觀音這次來看他,悟空確實有些感激,所以說「承看顧,承看顧!」這裡面還真有點人情冷暖的意思在。一開始,菩薩並沒有流露出此行是來尋訪取經人的意圖。悟空可能以為觀音只是順路來看看他的。觀音只是來看看他,他為什麼如此感激呢?  這就與悟空的人生經歷有關了。在被壓於五行山下之前,悟空的人生總體上順風順水,十分順利。他自幼就稱王,身邊一直不缺少陪伴的人。在地上,他結拜了六個弟兄,在天庭,他也是「天上眾星宿,不論高低,俱稱朋友」,過慣了呼朋引伴的日子,真的以為自己天上地下朋友很多,簡直可以一呼百應。結果在五行山下一壓五百年,卻並無一人來看他,不僅天上的眾神不來,連地上的妖怪也不來,結拜的弟兄們也不見了蹤影。此時的悟空,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才有了真切的體會,感到了人生的孤獨。在這種情況下,平時並不怎麼走動的觀音菩薩竟來看他,怎能不令他感動呢?感動之餘,他也有點奇怪,有點懷疑,所以馬上問「你從哪裡來也?」想弄清觀音此來的原因和目的。  當觀音說「上東土尋取經人去,從此經過,特留殘步看你」時,悟空敏銳地感覺到這件事並不那麼簡單,其中定有文章,連忙求觀音說「萬望菩薩方便一二,救我老孫一救!」悟空明白,這個時候千萬不能再死要面子,嘴巴硬了。悟空的反應雖然是觀音所希望看到的,她卻沉吟道:救你倒不是不行,但怕你出來又惹禍,我對人不好交代。悟空感覺有戲,趕緊表態:對過去的行為,我已經很後悔了,請您大發慈悲,給我指點一條明路吧,我願意加入您的隊伍,努力修行。  你看這猴頭,整個一段話說得乖巧極了,哪裡像當初那個「不懂人事」的樣子。要說孫悟空可是一點也不傻,他知道觀音菩薩這次來,決不會只是來散散步、遛遛彎。觀音此來是有目的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考察孫悟空的思想改造情況。對悟空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果抓不住這次機會,下次就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了,而且有沒有下次都很難說。如果悟空還像以前那樣,大大咧咧的,自以為了不起,一副論天下英雄捨我其誰的架勢,估摸著觀音早掉頭走了,他就難免落個把牢底坐穿的結局。另外,從他說的「如來哄了我」這句看,他此時對於如來的神通還有很大的懷疑。  就憑這段話,我們可以肯定,孫悟空在五百年中想了很多東西,明白了不少道理。至少知道像以前那樣一味蠻幹是不行的了。五行山下這五百年,對於他的滿腔抱負來說,可謂當頭一棒,這一棒也把他給打醒了。  確實,菩薩這次來是奉了如來佛的指示。有三個細節暗示了這一點。第一,當初把齊天大聖壓在五行山下時,如來放下一句話:「待他災愆滿日,自有人救他。」如來這話是要兌現的。災愆滿與不滿,哪裡又有什麼明確的標準,還不是如來的一句話。  第二,這次讓觀音去尋訪取經人時,如來特意叮囑她:「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目過山水。」如來這話,對於要找什麼人有很強的暗示性。觀音在還未到五行山之前,就見到五行山發出的「金光萬道,瑞氣千條」①,如此顯眼的目標,按照如來交代的走法觀音是不可能看不到的。①五行山在平時應該是沒有「金光萬道,瑞氣千條」。事實上,當唐僧與劉伯欽來到五行山下時,五行山就沒有任何異狀。從劉伯欽的談話來看,這山平時也是沒有異狀的。如果這樣,此時五行山突然大放光明,應該是如來佛的安排,是給了觀音一個更強烈的暗示。  最後,如來還交給觀音三個箍兒,並傳給她金緊禁咒語三篇,並交代說:「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如來這話說明,觀音要找的人選中,至少有一個是「神通廣大」的妖魔,這人還很不聽話,要給他戴上箍兒,才好管教。  觀音從佛祖手中接過如此重大的任務,不可能不進行一番仔細的思量。她對如來的暗示自然心領神會。因此,路過五行山時,觀音的做法與別處不同,她主動停了下來,先是嘆惜不已,然後即興「作詩一首」。顯得很有閒情逸緻。很可能觀音此行的重點就在於對孫悟空進行考察。而菩薩聽得悟空「情願修行」的話,沒準心裡在說:這猴頭還是挺明白事理的,並不像想像的那樣不好做思想工作呀,如來的眼光真是非同一般啊。「那菩薩聞得此言,滿心歡喜」:看來這次任務是圓滿地完成了。相比之下,觀音在收八戒、沙僧時,並沒有什麼高興的表示。  這一次的結果,菩薩和悟空可以說是雙贏。一方找到了保護取經人的滿意人選,另一方則成功地脫出了五行山的束縛。  我們應如何理解悟空說的「情願修行」這句話呢?是不是這就表明孫悟空真有了修行的願望?我覺得還不能這麼說,這應該是孫悟空為了脫出五行山,而採取的一時變通之策。這話與魯智深上五台山時的想法相似,當趙員外勸魯智深上五台山,又怕他不肯做和尚時,魯達說:「洒家是個該死的人,但得一處安身便了,做什麼不肯?」魯智深與林沖初次見面的時候,林沖問道:「師兄何處人氏?法諱喚做甚麼?」智深道:「酒家是關西魯達的便是。只為殺得人多,情願為僧。」這最後一句話,道盡了魯達出家的原因,哪裡是要修行,不過是個避禍活命的手段罷了。  即便是在《西遊記》中,相似的情況也出現了不止一次。在黑風山,觀音收伏了黑熊怪,給他戴上了禁箍,念了一通咒語,然後問:「孽畜!你如今可皈依么?」那怪滿口道:「心愿皈依,只望饒命!」那怪後來還把這話顛倒說了一遍,是「但饒性命,願皈正果!」總而言之,「皈依」是與「饒命」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後來觀音出馬收伏紅孩兒時,類似的場景再次上演。觀音把天罡刀變成倒須鉤鉤住紅孩兒,紅孩兒慌了手腳,痛聲苦告道:「菩薩,我弟子有眼無珠,不識你廣大法力。千乞垂慈,饒我性命!再不敢恃惡,願入法門戒行也。」也把願意修行的話搬出來了。當菩薩再次確認時,紅孩兒道:「果饒性命,願入法門。」不過,紅孩兒畢竟是小孩,菩薩剛饒了他的性命,馬上就反悔,與觀音爭鬥了幾次,直到最終確認自己的法力與菩薩相差太遠,「沒奈何,才納頭下拜」。  看來對這種情況,菩薩早已是見多不怪了。她對於孫悟空「情願修行」背後的想法,應該是心知肚明的。不過佛法無邊,觀音也不怕他反出天去。  ◆初見唐僧:冰火兩重天  通過了觀音的面試,悟空心裡終於踏實下來,他現在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唐僧的到來。他只希望這一天能早點到來。等待是痛苦的,悟空此時的心情頗為迫切。  這天,唐僧終於來了。悟空見到師父說的第一句話竟是:「師父,你怎麼此時才來?來得好,來得好!」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然後他又承認自己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犯了誑上之罪」,所以被佛祖壓在這裡。其實,他跟唐僧講這些也是白講,唐僧哪裡知道大鬧天宮這些事啊,他不僅不知道,這樣的事對他來說也很難理解,更不能接受。悟空接著說,我因為以前犯了錯誤,急於改過自新,「故此晝夜提心,晨昏吊膽,只等師父來救我脫身。我願保你取經,與你做個徒弟。」  他說自己整天在這提心弔膽的。為什麼要提心弔膽呢,我想主要是怕唐僧走岔路錯過去了,以至於錯過這個從五行山下出來的好機會。悟空見到唐僧時說的一番話,很有禮貌和條理,而且一點也不張揚,身段放得很低。不過,此時悟空對自己的本領仍然估計過高,這也難怪,他到現在為止,嚴格說來只敗在了如來一個人手下,對於這次失敗,他也並不心服口服。好吧,就算如來比自己強一點,總不會還有別人比自己強了吧。  悟空一出來就一棒打死一條猛虎,在唐僧看來簡直帥呆了,唬得他滾鞍落馬,咬著手指頭說(這可不是我亂說的,書中原文就是「咬指道聲」):前兩天劉太保打死一隻老虎,還鬥了半天,你上去一棒就把老虎給打死了,天哪,你也太厲害了吧。悟空一聽,非常高興,馬上就吹開了:「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則量於宇宙,小之則攝於毫毛!變化無端,隱顯莫測。剝這個虎皮,何為稀罕?見到那疑難處,看展本事么!」他這意思,打死一隻老虎實在算不了什麼,越到困難時節,才越能顯出我的本事呢。  對悟空的本事,唐僧滿意之極。不過出家人最重視的是心性,這兩人的心性是否相合,也馬上要面臨考驗了。  這一天,他們正往前走,忽見路旁唿哨一聲,闖出六個人來,各執長槍短劍,利刃強弓,說:「我等是剪徑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東西,放你過去;若道半個『不』字,教你碎屍粉骨!」這樣吧,你們把馬匹、行李留下來,就饒你們性命,放你們過去。唐僧還是第一次見到這個架勢,嚇得魂飛魄散,從馬上摔下來,口裡說不出話,心想:我命休矣,想不到西天未到,先死在這了。  悟空的反應大出唐僧所料,他輕輕把師父扶起來,說「師父放心,沒些兒事,這都是送衣服送盤纏與我們的。」唐僧說,悟空,你是不是有點耳背呀,他們哪有這麼好心。悟空說:師父您別不信,這樣吧,您看管好衣服、行李、馬匹,我去給他們講講道理。唐僧說:你還是免了吧,他們有六條大漢,你這麼一個小個子,他們能聽進你的道理?  這猴王能講出什麼道理來,不過是把《天龍八部》裡面,梅蘭竹菊四姊妹跟那個管菜園的緣根和尚講的道理拿出來講一遍。這四姊妹的道理倒也確實管用,至少緣根和尚就很信服,他反而是聽不進虛竹講的大道理。這六個毛賊在聽什麼道理方面,可能與緣根差不多吧。  悟空的道理比梅蘭竹菊四姊妹講得更為徹底,他直接把六個毛賊給打死了,這樣他們再也不會來搶唐僧師徒的行李盤纏了。在這個問題上,師徒二人的觀念出現了重大分歧。悟空打死六個毛賊後,剝了他們的衣服,奪了他們的盤纏,然後「笑吟吟」地向師父走過來。「笑吟吟」反映了悟空的心情和感受,他覺得自己做了好事,立了一功,以為唐僧一定會大大誇獎他一頓。沒成想,等待他的是唐僧的一頓臭罵。  唐僧:你這猴頭太闖禍了,他們雖然是強盜,但就算被官府捉去,也不夠死罪。你有本事,把他們趕走就算了,何必打死他們呢?還好現在是在山裡面,沒有別人,要是在城市裡你也這麼行兇,我怎麼脫得了身?  悟空:但我不打死他們,他們就要打死你呀。  唐僧:我就算死,也只是死一個,你一下打死了六個,你怎麼說?況且我是和尚,走路都怕踩死螞蟻,就算打死我,我也不能行兇。  在對話的後面,我們或許還可以補上下面兩句。  悟空:要按師父你這樣,那是到不了西天了。  唐僧:像你這樣胡亂殺人,到西天又有什麼用呢?到西天幹什麼呢?不過是手中有經、心中無經罷了。  最後,唐僧直接給孫悟空下了結論:你這樣「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惡,忒惡!」你太差勁了,太差勁了!這段話,從唐僧的眼光出發,總結了孫悟空過去的經驗教訓,也展望了孫悟空的未來。唐僧的話,也是悟空最聽不下去的,於是他心頭髮火道:「說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緒咶惡我,我回去便了!」你說我做不得和尚,我還不做了。說完,將身一縱,說一聲:「老孫去也!」唐僧連忙抬頭看時,人已走得沒影了,只是聽到「呼」的一聲往東邊去了,看來筋斗雲顯然也是超音速的。唐僧沒想到收了這麼個徒弟,脾氣竟這麼大。只好一個人在那裡孤零零地埋怨:「這廝,這等不受教誨!我但說他幾句,他怎麼就無形無影的,徑回去了?」  這件事體現了兩點:第一,在悟空與唐僧之間,存在著觀念上的巨大差異。在打死毛賊這件事上,悟空與唐僧都對對方的做法感到驚異,覺得對方竟然會如此想,真是受不了。如果他們真要一起往西天取經,至少有一人的觀念要發生很大變化才行。第二,到這個時候,孫悟空的脾氣還挺大,愛使性子,稍不滿意,說走就走了。  唐僧說悟空的這番話,不能簡單看成是無稽之談。我們可以說唐僧迂腐,但他的話並非完全沒有道理。是啊,到西天為的是什麼呢?真的只是為了那幾本書嗎?當然不是。那麼是為了名、為了利、為了地位、為了尋個出身?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目的,至少都不是佛的境界。如果像孫悟空這樣胡亂殺人,在唐僧看來就算到了西天又有什麼用呢,到不到西天又能有什麼區別。唐僧確實向悟空提出了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  ◆龍王思想工作做得好  悟空離開唐僧後,並沒有直接回花果山,而是來到東海龍宮。他不直接回花果山也很有意思,五百年了,難道一點不想念嗎?當然不會。他不直接回花果山,是因為對今後的路該怎麼走還沒有想清楚,還在猶豫不決之中,因此,暫時不想回去見眾猴。  悟空來到東海龍宮,龍王連忙出來迎接,把他接到裡面坐下。坐下以後,龍王就開始做思想工作了。龍王:聽說大聖苦難已滿,沒有去道賀,真是不好意思。現在您想必是又回到花果山,重整仙山了吧。  悟空:這個想法我不是沒有,只是現在又做了和尚了。  龍王(故作驚訝狀):做和尚了?  悟空:說起來要多謝觀音菩薩,她勸我行善,保唐僧去西天取經,皈依佛門。  龍王(繞了半天,正在這裡等著他呢):哎呀,這可真是可喜可賀啊。這才叫改邪歸正,走上正路了啊。既然這樣,您怎麼不往西邊去,又到我們東邊來了?  悟空把與唐僧的爭執解釋了一遍。  龍王(態度稍微冷淡下來了):原來是這麼一回事,難得您來一回,不容易,不容易。來,給大聖看茶。喝完茶,悟空也是閑的沒事幹,心裡又鬱悶,眼睛便往四下里看,發現龍宮的後壁上掛著一幅畫,畫的是「圯橋進履」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期間,悟空問龍王上面畫的是什麼。龍王就把畫里的故事給他講了一遍。  這圯橋進履的故事,史書上還真有記載,在《史記留侯世家》里就有。故事說,張良閑暇無事漫步在下邳的圯橋上,一個穿著麻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鞋子弄到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幫我把鞋子撿起來。」張良一愣,想打他,但看他上了年紀,就忍著怒氣,下橋拾起了鞋子。那老人又說:「給我把鞋子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幫他把鞋子撿上來了,索性幫他穿上吧。老人伸腳讓張良把鞋套上,笑著走了。張良很驚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來了,說:「小夥子不錯,有培養價值,五天後天亮時,在這裡同我相會。」張良感到奇怪,跪下回答說「是。」  五天後,天剛亮,張良來到橋上,老人已先到那裡等候了。老人氣憤地說:「與老人說好的約會還遲到,這算什麼?」說完就走,留下話說:「五天後早點來相會。」過了五天,雞一叫張良就來到橋上,老人又先到橋上,憤怒地說:「又晚來,這是為什麼?」說完就走,邊走邊說:「再過五天,早點來。」五天後,還沒到半夜,張良就在橋上等候。不一會兒,老人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對。」說著拿出一本書來,說:「讀了它就可以給君王當老師。十年後時局將發生變化。十三年以後,你來見我,找濟北古城山下叫黃石公的就是。」說完轉身離去,再沒有說其他的話。天亮張良打開書一看,發現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它不是一般的書,經常拿出來學習,後來輔佐劉邦得了天下。  張良後來的歸宿是,「太平後,棄職歸山,從赤松子游,悟成仙道。」講完故事,老龍王趁機規勸悟空:大聖啊,你也應該多向張良學習學習。「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像現在這樣心浮氣躁是不行的。龍王說悟空現在是個「妖仙」,其實妖就是妖,仙就是仙,哪有什麼「妖仙」,不過是在照顧悟空的面子,在「妖」後面加了個「仙」字罷了。其實,他不保唐僧的結果,就是一個「妖」,至少天界就是這麼看的。  聽了龍王的話,悟空「沉吟半晌不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做激烈的思想鬥爭。這實際上是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鬥爭,一種前途是現在就轉回花果山,再做美猴王,如果這樣,他知道,美猴王也就是他人生的結局了,畢竟,天庭給了他這麼多次機會,都被他糟蹋了,以後很難指望天界再給他這樣的機會了。而且這個美猴王是不是能長期安穩地做下去,並不好說。另一種前途是還回去給唐僧做徒弟,保他去西天取經。這條路的問題是現在要受很多氣,但熬出來後可以有一個光明正大的出身,是正兒八經的「天庭高官的身份」。這當然也可以附帶地改變自己在神仙心目中的形象。困難在於悟空受不了別人的氣,如果走後一條路,最終的結果是他所希望的,不過過程中需要他做出很多改變,這些改變他一時半會還不容易接受,所以在那裡沉吟。  龍王怕情況有變化,就催促他說:「大聖自當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您還是快點拿個主意吧,不要猶豫來猶豫去,以免後悔都來不及了。龍王的話堅定了悟空的信念,他說:「龍王你就別說了,我還是去保唐僧算了。」  利益權衡的結果,悟空還是決定回取經隊伍。悟空做出這個選擇,說明他已經決定要對自己的性格和以前的很多做法要有所改變了。這次決定他是做了慎重考慮的,選擇了哪條路,就得按照那條路的套路來,否則不可能有好結果。悟空剛做完選擇,他對菩薩的態度立馬就發生了變化。在回去的路上他「碰巧」遇到了觀音菩薩,「慌得個行者在雲端里施禮」,他對觀音表現得更有禮貌了。他沒有想到的是,觀音在此時出現,並不是巧合。  眾所周知,做思想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孫悟空這個有名刺兒頭的思想工作就更難了,龍王卻把這個光榮而艱巨的工作輕而易舉地完成了,龍王的水平還挺高。龍王的思想工作是怎麼能成功的呢。  首先,龍王向悟空分析了他的利益之所在。這其實不難,幾乎每個安分守己的天界神仙都會贊同龍王的這種利益觀點,但孫悟空是不是贊同就不好說了。所以,對這個問題只能隱晦地討論,不能直接說,「大聖,你這樣不行啊,你還是應該回去啊」。而是討論一個似乎不相干的人,讓大聖自己去體會,這樣他更容易接受一些。  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龍王通過這個過程還傳遞了一些信息。首先,龍王沒有說他重回花果山不好,還說自己沒能前去道賀;然後,他聽說悟空加入了取經隊伍,連說可喜可賀。其中潛在的褒貶傾向是很明顯的。他這樣的鋪墊,悟空不易覺察出來,心理上容易接受。我猜想,悟空現在心裡很苦悶一件事,就是以他齊天大聖的身份,去保唐僧這樣一個肉眼凡胎往西天取經,還要受唐僧的教訓,他怕這事傳出去沒有面子、遭人笑話。當初他在天庭做了個弼馬溫,都覺得「活活的羞殺人!」不好意思說出口,現在這個唐僧弟子的身份,比之於弼馬溫光榮不了多少,論地位,實際上是大有不如。而龍王的反應給他一種感覺,神仙們並不覺得這是沒面子的事情,反而覺得這才是正道,這使他覺得自己的擔心成為多餘,放下了一半的心來。  再看圯橋進履的故事。黃石公對張良做的這些事,與其說是在折辱張良,不如說是在考驗張良。如果悟空把自己想像成張良,那麼與黃石公相對應的肯定不是唐僧,而是如來。因為唐僧沒有考驗悟空的資格,他也沒有能力給悟空以正果。如果把服從唐僧的行為視為如來對自己的考驗,而不是自己對唐僧的折服,這樣一想,悟空心裡就好受多了,因為在對師徒關係的這一理解中,唐僧不過是如來考驗自己的一顆棋子,就如同那隻被黃石公扔到橋下的鞋子。如此一來,自己也就不必與肉眼凡胎的唐僧一般見識了。以悟空的聰明,能夠打破菩提祖師的盤中啞謎,想通其中的關節顯然不是難事。  這個思想工作的一個重點是進行換位思考,讓悟空跳出個人當前的感受,把自己理解為尊敬長者的張良,以後該怎麼做就看得更清楚了。  ◆戴上緊箍  要說這觀音可真不是吃素的,時間拿捏得非常好。悟空前腳離開,她後腳就到,趁這功夫,把緊箍兒和緊箍咒一併傳給了唐僧。  唐僧也算有道的高僧,按說出家人「不打誑語」,可唐僧為了騙悟空戴上緊箍,說起謊來面不改色心不跳。唐僧先假意讓悟空從包袱里取些乾糧來吃。悟空打開包袱一看,發現裡面多出一套衣帽來,就起了好奇之心,問師父:「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唐僧也是說謊不用打草稿,順口就說:「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把這衣服說的可神了。行者對於能學會「念經」和「行禮」很感興趣,於是求師父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唐僧欲擒故縱,還假意說道:「只怕長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罷。」(第十四回)  關鍵時刻,悟空還是放鬆了警惕,把衣帽穿戴上了。看來有時遇到事情還得多留一個心眼,特別是在平白無故得到好處的時候,更應如此。  看到悟空戴上帽子,唐僧心中暗喜,乾糧也不吃了,默默地開始念緊箍咒,檢驗一下效果。悟空好好的,突然覺得腦袋疼得不行,再一看,原來是師父念咒念的。悟空真有點上了賊船的感覺,是能上不能下了。  唐僧的底氣也立馬足起來,說:「你今番可聽我教誨了?」悟空說:「聽教了!」「再可無禮了?」悟空說:「不敢了!」(唐僧心中大喜,心道,這還差不多)。不過悟空心裡並不服氣,而是很生氣,想一棒把唐僧打死,結果被唐僧把緊箍咒又念了兩三遍,猴子「跌倒在地,丟了鐵棒,不能舉手」,這下真的沒有脾氣了。他跪下求師父說,我願保您去西天,再也不退悔了,您沒事也別老拿它念著玩。唐僧進一步擺起師父的架子來,說「既如此,伏侍我上馬去也。」悟空還能說什麼,只好乖乖照辦。唐僧至此總算有一點做師父的感覺了。  悟空還在生觀音的氣,想著要到南海找觀音算賬。唐僧說,徒弟你怎麼就不明白呢,這辦法是她教給我的,她能不會嗎,你到南海去不是找死呀。行者一想也對,只好「抖擻精神」(強打精神吧),死心塌地保唐僧西去。  這觀音做事也很刁,她不在悟空從五行山下出來的時候給他戴緊箍,而在他溜號之後,再讓唐僧給他戴上緊箍。故意給了孫悟空一個自我選擇的機會,要不然,一開始就強迫悟空的感覺太強烈了。這次溜號,畢竟是悟空自己跑回來的,再給他戴上緊箍,悟空心理上稍微好接受一點(當然還是不好接受),另外,也算是對他中途撂挑子不幹的一種懲罰吧。  要對孫悟空進行改造,緊箍咒是一個必要的環節。有學者認為,緊箍咒實際沒有多大作用,理由主要有兩點:①緊箍咒沒有念幾次;②如果悟空擔心緊箍咒的話,乾脆讓妖魔把唐僧給吃了,不是免去麻煩了嗎。這種觀點實際上難以成立。以第二條理由來說,首先,孫悟空的目的是通過保唐僧到西天,改變自己的身份,求得正果,他自然不能讓妖魔把唐僧給吃了。其次,就算妖魔把唐僧給吃了,觀音還是會念緊箍咒,悟空真正忌憚的是如來和觀音,他不敢向唐僧下手,正是有這一層的顧慮。  第一條理由更不成立。戴上緊箍並不是要時時給他念緊箍咒,緊箍咒念得少不表示緊箍咒的作用小。緊箍一直是悟空心頭的一個陰影,它隨時提醒悟空自己有把柄捏在別人手裡,使他不敢輕舉妄動。比如,有好幾次他想對妖怪、強人下手,因為怕唐僧念緊箍咒而作罷。緊箍咒是唐僧對付孫悟空的殺手鐧,可以起到最後手段的作用,它的價值正在於「備而不用」。就像當今在國際關係中,戰爭作為一個最後手段,雖然平時不使用,但強大的軍事實力可以產生重要的威懾作用,由此改變對手的行為方式。  觀音讓悟空戴上緊箍,並非出於惡意。觀音並未有意念過緊箍咒,她唯一一次念緊箍咒,是為了辨別出假冒孫悟空的六耳獼猴。她從沒有想過要用這個東西折磨悟空。另外到西天時,緊箍兒就從悟空的頭上自動消失了。因此,菩薩給他戴上緊箍,主要是從引導孫悟空進行思想改造的角度著眼的。對此,孫悟空心裡也基本上明白。  說到緊箍咒,我想到希臘神話中的一個著名故事,這兩件事看起來雖然完全不同,內在的道理卻是一致的。  在著名的荷馬史詩《奧德塞》中,英雄奧德修斯在海上漂流返回故鄉的途中,要經過一個島嶼,在這個島嶼的石崖邊居住著唱魔歌的海妖塞壬姐妹。她們坐在一片花叢里,唱著蠱惑人心的歌,甜美的歌聲把過往的船隻引向該島,然後撞上礁石船毀人亡。過往的海員和船隻都受到迷惑走向毀滅,無一倖免。奧德修斯遵循女神喀耳斯的忠告,為了對付塞壬姐妹,他採取了謹慎的防備措施。船隻還沒駛到能聽到歌聲的地方,奧德修斯就令人把他拴在桅杆上,並用蠟把其他人的耳朵塞住。他還告誡他們通過塞壬島時不要理會他的命令和手勢。  在經過該島時,奧德修斯聽到了迷人的歌聲。歌聲如此令人神往,他絕望地掙扎著要解除束縛,並向隨從叫喊著要他們駛向正在繁花茂盛的草地上唱歌的海妖姐妹,但沒人理他。海員們駕駛船隻一直向前,直到最後再也聽不到歌聲。這時他們才給奧德修斯鬆綁,並取出自己耳朵中的蠟。這次塞壬海妖們算是白唱了歌。  在這個故事中,當奧德修斯親耳聽到海妖歌聲的時候,他自願選擇讓船隻駛向該島,這種做法帶來的結果將是自身的毀滅。這表明有時人的感性會戰勝理性。幸好奧德修斯提前採取了預防措施。他對自己採取的預防措施是限制自身的行動自由,使自己的意志不能付諸實施;他為同伴採取的措施是,把誘惑物關在門外,使他們感受不到,從而相當於誘惑物不存在。對悟空來說,他對名利的追求、他易怒的脾氣,就是他需要適當加以抵禦的東西,緊箍咒則是觀音為他準備的預防措施,可以避免孫悟空做出包括他自己在內大家都不願看到的事情。  說穿了,取經隊伍是一個團隊,現在要由這個團隊去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悟空顯然是團隊中的能人,沒有他取經團隊到不了西天。另一方面,組織也要控制團隊成員自行其是的行為。孫悟空神通廣大,可以藉以成事。但他又「性潑凶頑」,「不伏使喚」,連稍微說道他兩聲都不行。對這樣的人,如果能加以拘束,則一方面可以使喚,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他行兇。  從制度安排的角度看,觀音的處置並非沒有缺陷。最大的問題在於,通過掌握緊箍咒,唐僧可以控制孫悟空,反過來孫悟空對唐僧則沒有制約,以至於在取經過程中,常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對此,孫悟空也無計可施。唐僧念不念緊箍咒,什麼時候念緊箍咒,只能看唐僧的想法而定。還好唐僧沒有利用可以用緊箍咒控制孫悟空這一點,做什麼不法之事。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教徒都抵制《西遊記》?佛教在《西遊記》中有著怎樣的定位?
你最喜歡《西遊記動畫片》的哪些人物?
《西遊記》中彌勒佛祖和如來佛祖比,誰更厲害?
澳洲版的《西遊記》太重口?沒有點開他們遊戲的你才是真?naive~
菩提祖師教完孫悟空後去了哪裡?

TAG:西遊記 | 西遊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