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任免玄機:唐僧成佛與如來的帝王心術
取經的重要目的是如來要提拔自己看中的金蟬子
◆取經是一個大肥差
取經這件事,表面上看歷經千辛萬苦,這罪沒有人願意受,這活也是沒人願乾的苦差事。但仔細一琢磨,又似乎不是那麼回事。你看,悟空十幾年前還在五行山下服刑,後來給了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結果放出來後,經過十四年就已成佛。唐僧被如來貶下界去,經過十世修行,也成了佛,這個過程不超過五百年,因為鎮元大仙讓弟子好好接待唐僧一行時,曾說過這樣的話,「那和尚乃金蟬子轉生,西方聖老如來佛第二個徒弟。五百年前,我與他在蘭盆會上相識,他曾親手傳茶」,可見那時金蟬子還在天上,並在重要會議上做過端茶倒水的工作。
相比之下,鎮元大仙自己有四十八個弟子,其中「兩個絕小的」是清風和明月,都已經分別有一千三百二十歲和一千二百歲了。清風、明月在修道過程中肯定吃了很多苦,而所得卻相對有限,雖然有鎮元這樣的名師指點,迄今還不過是童子而已。這樣看來,取經事業絕對是一條快速成佛的捷徑,是一個超級大肥差。對這樣的說法,有人會不同意,說你這是「事後諸葛亮」,在出發之前,唐僧、悟空並不知道會有這麼好的結果。好,就算唐僧、悟空不知道,但安排這次取經活動的如來佛事前總知道吧,因為這個結果本身就是他安排的,是由他的意志所決定的。於是問題產生了:如來為什麼要把這麼個大好事安排在唐僧、悟空,而不是其他人的頭上。
當然,在取經隊伍中,並不是每個人得到的好處都那麼大,如果這樣,取經行動在世人眼中就真成了鍍金行動了,這在社會輿論上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後果。對豬八戒、沙僧來說,取經行動的收益與取經過程中付出的成本相比,收益似乎不算特別吸引人,對八戒來說尤其如此。他們算是做了取經行動的陪襯了吧。
有趣的是,在如來給取經隊伍論功行賞之際,在幹部人事任命大會這樣莊重的場合,豬八戒感到不公平,竟然嚷嚷起來:「他們都成佛,如何把我做個凈壇使者?」八戒話裡面的「他們」指的是唐僧與悟空,不過,我們似乎可以把唐僧與悟空分開來看。八戒感到不公平,可能並不是拿自己與悟空相比,而是拿自己與唐僧相比。覺得連唐僧都能成佛,自己在取經過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做個凈壇使者,是不是有點太低,太說不過去了。從這種意義上說,八戒的話也可以顛倒過來理解,「我只做了個凈壇使者,他們怎麼都成佛了」。八戒不完全是覺得自己的待遇低,而是覺得受到的待遇不公平,就像孔子說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實,八戒沒有什麼好抱怨的,在取經路上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也一直在暗中保護唐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結果唐僧等人功成,五聖成真之際,他們卻沒有任何封賞,人比人還真是氣死人呢。所以要調整好心態,不要隨便跟人比,特別是不要跟那些不該比的人比。
烏巢禪師是世外高人,平時並不過問政治,但以他的政治覺悟,一看到唐僧帶領的取經隊伍,便本能地認識到這是一次重要的機會。見八戒跟著唐僧,禪師「驚」問道:「你是福陵山豬剛鬣,怎麼有此大緣,得與聖僧同行?」(第十九回)覺得八戒能進入取經隊伍,是一個天大的造化。烏巢不明白的是,這個造化其實主要是應在孫悟空而不是豬八戒的身上。但從烏巢的潛台詞看,唐僧到西天的正果不會小是理所當然的。而這件事,是在豬八戒加入取經隊伍的同一回發生的。
取經行動是一個一石數鳥的安排。一方面,借這次機會把經書送到東土,在大唐擴展佛教的勢力;另一方面,把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納入門下,收編一些玉帝體系受排擠的勢力,雖然這幾個人似乎算不得什麼,但由此發出的信號所能夠產生的作用是巨大的,這會使西天對那些在天庭混得不得意的神仙產生莫大的吸引力;從這種意義上說,取經行動是一項能大大增強西天「軟實力」的行動。此外,如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把自己看中的金蟬子提拔起來。
取經行動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把經書傳到東土。依如來的說法,西天取經的原意,是為了普度眾生,如果這樣,唐僧歷經艱辛取得真經後,就應該留在大唐,像歷史上的玄奘大師那樣,翻譯著述傳播,為普度眾生奉獻自己的一生才對。結果卻是,當唐僧一行回到東土之際,唐太宗想請唐僧將真經演誦一番。唐僧剛要演誦經書,八大金剛從半空中現身高叫:「誦經的,放下經卷,跟我回西去也。」於是唐僧將經卷丟下,相隨騰空而去。吳承恩如此寫,意圖十分明顯,就是要說明,經書並不一定非要由唐僧送到東土,才能達到在中土宣傳佛教教義的最大效果。由別人取回去並沒有太大分別,反正他把經書放下就不管了。
在獅駝嶺一役,當孫悟空在三個妖怪的手下遭到挫敗之時,還在那裡尋思,覺得取經行動是如來坐著沒事幹折騰出來的,如來其實捨不得把經書送到東土。孫悟空所想的其實是再淺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如果如來的目標只在於把經書送到東土,就算是唐僧領導的隊伍,也可以在徒弟的保護下,採取騰雲駕霧的方式(相當於在現代坐飛機去),迅速達到目的,這還可以節省時間,讓東土之人早日見到經書。何況,以如來的手段和神通,要把經書送往東土,毫無疑問可以通過很多種更容易的方式做到。如來非要他們「苦歷千山,遠經萬水」,一步步行來,他這樣做,不僅增加了取經隊伍的難度,也增加了佛祖、觀音工作的難度。這肯定是另有所圖,而且所圖非小。
其實在此以前,就有多支取經隊伍試圖前往西天,光沙僧在流沙河就吃掉了九個取經人。沙僧本人曾對觀音大言不慚地說:「向來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由於九個取經人的骷髏在「鵝毛也不能浮」的流沙河中並不沉下去,他認為是異物,「將索兒穿在一處,閑時拿來頑耍」。這充分說明,光有虔誠之心不能保證真能取到經書,因為路上死得太多了。也不想想,到西天取回經書這樣的好事,哪能隨便落到那些背景不清、來歷不明的人頭上。不過由唐僧帶領的這支隊伍就不同了,他們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
如此看來,取經行動的主要目的還在人事方面,畢竟人才是第一位的嘛。以孫悟空而論,從玉帝那裡轉到西天,給予一個相應的級別是符合官場規則的,但要越級提拔金蟬子這事就難了。
◆金蟬子是如何進入取經隊伍的
為了使金蟬子成為取經隊伍的掌權人,如來先把他貶到東土,取得大唐國籍,從而有了進入取經隊伍的資格。然後又派遣心腹觀音菩薩前往「尋訪」取經人。這就相當於先把自己看中的人放下去,然後派遣自己信得過的人下去挑選「幹部」後備人選,這麼一放一收,就實現了培養的目的。
我們看一下確定取經人的過程:
如來說:「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如來覺得東土的人品性修養不好,希望找個信佛的把經書傳送到東土,勸化眾生。如果是從完成這項任務的角度選人,並不是什麼難事,很多人都能做到。如果有諸天神佛在背後再幫助一下,這簡直是很輕鬆的事情。按這個標準選人,可選的人很多,被選中的很可能就不是金蟬子了。
明明不是一件難事,如來卻說「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人去,這話大有深意啊。觀音出來主動承擔這項任務後,如來大喜道:「別個是也去不得,須是觀音尊者,神通廣大,方可去得。」
不過是找一個「善信」之人,怎麼要用到觀音「神通廣大」的本事呢?這裡的神通廣大顯然不是指觀音的識人之能來說的,而是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觀音善能揣摩如來的心意;二是她不僅能揣摩到如來的心意,還有本事能把事給辦成了。與此相對應的具體的兩個方面就是:一方面,如來屬意的取經人選是被提前安排貶入凡塵的金蟬子,這一點不能明說,但如來確信觀音能想到這一點,所以很高興;另一方面,去的這個人還要把金蟬子轉世後的這個人找出來,這個任務並不那麼簡單,不過觀音肯定能做到,所以觀音是此去尋找取經人的不二人選。
如來怎麼就肯定觀音一定能找到轉世後的金蟬子呢?一方面,觀音確實有大神通,能知過去未來,對觀音的本事,如來是了解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我們看看觀音尋訪取經人的過程就非常清楚了。 卻說觀音領了如來的佛旨以後,在長安尋訪了很長時間,卻沒有碰到「真正有德行的」(其實重點當然不是碰到的人都沒有德行)。正在這個時候,唐太宗要辦水陸大會,並讓陳玄奘做壇主。觀音聽到消息,是什麼反應呢?「忽聞得太宗宣揚善果,選舉高僧,開建大會,又見得法師壇主,乃是江流兒和尚,正是極樂中降來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長老,菩薩十分歡喜。」這段話揭示出來的信息再清楚不過了。菩薩為何十分歡喜,不是因為陳玄奘德行高深(這她暫時還看不出來),而是知道這「正是極樂中降來的佛子」,更妙的是,原來金蟬子轉世是「他原引送投胎的」,即由觀音一手操辦的。看到這裡,佛祖說的「別個是也去不得,須是觀音尊者……方可去得」,這話的含義不是再明白不過了嗎。這句話,聽在別人耳中是一層意思,聽在觀音的耳中,顯然是另有深意了。
觀音「見得」法師壇主是金蟬子,並不是說她親眼見到了玄奘,而只是說她「知道」的意思。為什麼說「見得」不是「見到」的意思呢。原來,觀音在水陸大會的第七天才決定親眼去看一下,她對木叉說:「我和你雜在眾人叢中,一則看他那會何如,二則看金蟬子可有福穿我的寶貝,三則也聽他講的是哪一門經法。」顯然是沒有見面就知道此人是金蟬子轉世了。這不是如來說的神通是什麼,這個神通孫悟空顯然是沒有的。
金蟬子被以「上課不認真聽講」的罪名貶下界去,應該是在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後不久發生的事情。因為他下界後,是個「十世修行的好人,一點元陽未泄」,把美好的青春都獻給了佛教事業。既然經歷了十世,總要幾百年的時間。如來這一手頗為高明,如果在取經行動開始前二三十年把金蟬子貶下界去,那他培養自己人的意圖就太明顯了。而在幾百年前就把他貶下界去,這招棋就埋伏得很深了。這兩件事之間的關係看起來就比較模糊,人們不大能把它們聯繫起來了。
◆如來的帝王心術
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給了如來一個採取行動的契機。如果沒有悟空被壓這件事,如來應該不會找借口把金蟬子貶下界去,畢竟再要找個合適的理由把金蟬子重新提拔回來是很困難的。現在有了一個像孫悟空這樣身份的人做大弟子,那麼,金蟬子重回西天之後,身份地位想不高都不行了。連徒弟都這麼牛,師父不牛一下,怎麼能說得過去呢,那不成個樣子嘛。唐僧如果是作為別人的師父到達西天,即使取到經書,給他的安排也不會太高。真是機會難得呀。畢竟像孫悟空這樣級別的神仙,如果稍微有點社會經驗,是輕易不會犯下如此重大的錯誤的,而且,犯了錯誤一般也不用勞動如來出手,從而也不會被鎮壓在五行山下。這樣的機會可遇而不可求,不大大利用一番實在太可惜了。
唐僧要做悟空的師父,也不是那麼容易,畢竟孫悟空是出了名的頑皮。為了讓唐僧坐穩師父的位置,如來是使了帝王心術的。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後,下一步考慮的就是在什麼情況下把他放出來的問題。如果由如來自己放,一來沒有什麼意思,二來也太便宜孫悟空了,而且無形中貶低了自己,抬高了悟空的身份。在這種情況下,把自己的二弟子貶下凡塵,然後讓他把悟空放出來,這就給金蟬子做了一個天大的人情。從此以後,無論如何,孫悟空就欠了唐僧一個很重的情,以此為基礎,唐僧做悟空的師父就名正言順了。在唐僧有了大徒弟的借力後,自然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收伏二徒弟和三徒弟,一支隊伍就這麼拉起來了。相反,如果是派個什麼文殊、普賢之類的菩薩來,從五行山下放出孫悟空,然後把他領到唐僧面前,告訴他說,以後唐僧就是你的師父了,悟空肯定不會服氣,師徒關係就又大不一樣了。沒有這一出,孫悟空可能真不聽唐僧的,而唐僧一點轍沒有。
如來玩的這一手,《西遊記》中的唐太宗在歷史上也玩過。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知道自己已是「痾瘵彌積」,病得不輕了,遂於當年五月十五,一紙詔書把李世績調出京師去做疊州都督。當時李世績已是宰相,出京做地方長官相當於貶職。李世民的考慮是,李世績和太子李治的關係淺,所以讓李治在自己死後把李世績調回來,藉此給李世績一個恩德,這樣李治以後才好控制這位在貞觀後期逐漸成為軍中第一人的將軍。李世民的這一招用得頗為高明,它還可以收到一些附帶的效果,一是藉機敲打李世績,稍微抑制一下他的權力;而且在這個敏感時期,把他調離中樞,不讓李世績在輔政大臣中名位最重,反而有利於發揮他在軍事領域的專長。二是讓李治再把他提拔起來,而不是在李治剛上台時他就是位高權重的大臣,這樣可以避免李治對他的反感,也讓李治今後在使用李世績時更放心些。
唐僧與悟空的關係與此確實極為相似,如果孫悟空沒有犯錯誤,還在天上好好地做他的齊天大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如來把悟空領到唐僧面前,說以後齊天大聖就跟著你混,那還不把唐僧給嚇暈了,他哪敢做這種人的師父。現在則不同了,悟空是可憐兮兮地在五行山下盼著唐僧早日來救他。而他如果做出什麼於師父不利的事情來,難免在世上背上「忘恩負義」的罵名。
不管怎麼說,如來的這一手玩得頗為高明且成功。對於師父救自己逃離苦海,悟空一直心存感激,至少在口頭上始終如此。在三打白骨精一役中,悟空曾給唐僧跪下叩頭,說「幸師父救脫吾身,若不與你同上西天,顯得我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作罵名。」在黃袍怪一役中,當豬八戒請回孫悟空時,小猴們見悟空要走,慌忙攔住他,讓他別走,悟空說這可不行,「天上地下,都曉得孫悟空是唐僧的徒弟。」看來頂著個師徒名份,有時也是能夠壓死人的。
◆唐僧的思維局限
如來為了提拔金蟬子,所用的一番苦心天日可鑒。不過,唐僧沒有佛祖那麼高的境界,看事情還不是很透徹,他還憋著勁要趕走孫悟空呢(如來也在哀嘆:他怎麼就這麼不開竅呢)。
很多人說,沒有孫悟空,唐僧到不了西天。可唐僧本人不這麼看,他認為只要有觀音、佛祖的支持,自己就可以到西天,至於孫悟空,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在取經路上,數次堅決地要趕走孫悟空。他卻不知道,到了西天后給他安排的職務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他的徒弟為參照系的。如果唐僧就帶著八戒、沙僧到西天,那怎麼好給他安排高級職務?撐死了也就是個副部,這還有人說閑話。要不,就安排個正局級?但如果那樣這取經行動幹什麼費這麼大勁啊,如來的一片苦心不也就全泡湯了嘛。不行,必須讓唐僧打消這個愚蠢的念頭。在這種情況下,觀音明確地給了唐僧一個警告,唐僧才轉變觀念,不再提趕走孫悟空的事了。
我們基本上可以明確的是,只要有如來、觀音的支持,沒有孫悟空取經隊伍也是可以到達西天的。畢竟很多妖怪孫悟空也不是憑自己的本事打敗的。觀音也可以給八戒弄個救命毫毛什麼的。取經事業不是離開孫悟空就玩不轉了,沒有孫悟空,還可以去找別人嘛。但如來、觀音的意思很清楚,他們選來保唐僧的就是孫悟空。由孫悟空保唐僧到西天,能夠更好地達到宣傳、教育以及選拔人才的多方面目的。由孫悟空保唐僧到西天,與另找一人保唐僧到西天的意義、意思是大不一樣的,在這件事上,如來有他的考慮。
唐僧沒有如來站得高,看得遠,他不知道佛祖「在下一盤很大的棋」,而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丁點兒事,總覺得悟空與他不和。卻沒想到,如來佛對整個取經活動有著通盤的考慮,這件事,就是從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才開始謀劃的,唐僧要是趕走了孫悟空,那不是釜底抽薪,把取經行動的本意給淘空了嗎。如來要達到的效果,就是要把這個不好管的刺頭放在取經隊伍內,再由唐僧給帶好了。這樣,就可以借取經路途之機,向整個天界社會展示取經隊伍的能力與業績,同時,也通過取經隊伍內部的和諧,展示唐僧的「領導」能力,如此,才好名正言順地把唐僧安排在高級官職崗位上。唐僧只知道死背佛家經典,沒有政治家的視野,哪能明白佛祖的這些心思。
如來覺得金蟬子這個弟子還是比較有悟性的,不過就是死摳書本,有點教條主義傾向,不能理論聯繫實際。有些道理,如來不好說,如來說給他聽,他也不一定明白。就這樣在西天路上,讓他慢慢體會,積累實踐經驗,再由孫悟空在一邊旁敲側擊幾句,效果就很好。另外,孫悟空那種不折不撓的精神、那種勇敢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變通的處世、靈活的心機都是值得唐僧學習的。唐僧特別缺乏「社會經驗與政治經驗」,安排他做悟空、八戒、沙僧三人的師父,對唐僧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極大的鍛煉,這對於他以後在官場上混,是很好的啟蒙教育。唐僧的性格比較柔弱,在取經過程中吃了這麼多苦,對他的性格也是很好的磨鍊。如果像上一章說的,孫悟空是太上老君的徒弟,那唐僧的收穫就更大了,從此與太上老君一系也扯上了關係,這是未來可以動用的極大資源,是仕途發展的重要助力。至於安排八戒和沙僧進入取經隊伍,則可以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表明這次行動,不完全是為了提拔唐僧和悟空而設的。在對八戒與沙僧的安排上,如來也頗費了一番心思。對八戒的安排是,「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凈壇使者」。對沙僧的安排是,「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對白龍馬的安排是,「加升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八戒是「職正果」,沙僧卻與唐僧、悟空一樣,都是「大職正果」,這樣,從職稱上,沙僧就比八戒高了一級,八戒則與白龍馬是一個級別。不過在官職的排名上,八戒又在沙僧之前。因為在《西遊記》最後兩段:
大眾合掌皈依,都念:
南無燃燈上古佛。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旃檀功德佛。南無斗戰勝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凈壇使者菩薩。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第一百回)
中間是唐僧、悟空和觀音,最後三人是八戒、沙僧和白龍馬。這個名單,絕對不是排名不分先後,而是按照職務、資歷綜合平衡得出來的次序,先後順序是一點也馬虎不得的。從這裡看,八戒的職務雖與沙僧平級,但排名還是要靠前一點的。
最高明的政治手段,運用於無形。而不是像有些小官那樣,在決策會議上,為了用哪個人不用哪個人,爭得臉紅脖子粗,恨不得拳腳相向。如來當然要為自己欣賞信任的人爭取,但如來在爭取之前,就充分做好了各方面的鋪墊準備工作,到時候,提拔自己中意的人選,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誰也不會覺得他是在任用親信,而只有贊他會用人的份。更有甚者,如來在鎮壓孫悟空然後再起用孫悟空的過程中,擴充了自己的勢力,挖了玉帝的牆角,卻好像是幫了玉帝很大的忙,讓玉帝說不出話來。如來的政治手段實在是太強了。
其實做什麼事都一樣,都有個高下之分,簡單粗暴、使用蠻力來爭取,則落了下乘。即使文學作品也是如此。比如為了寫出富貴之象,李慶孫的《富貴曲》是,「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夸人有錢,不過是堆金砌玉,幾乎要去比較一下誰家的金玉堆得更高,碼得更好。這樣的人雖然有錢,其實還沒有脫離窮者心態,還在為自己銀錢之多而驚喜,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晏殊覺得這樣的詩十分好笑,根本沒有什麼富貴氣象,就像有點小錢的,天天拿出來炫耀,隨時掛在嘴邊,而真正有錢的,反而不顯山不露水,但人家一看體貌談吐,就覺得與眾不同。晏殊寫富貴,不會說金子、玉器之類,而只寫「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台」,富貴之象自然就流露出來了。這體現出來的心態是,對自己的富貴居之不疑,而沒有艷羨或炫耀的心情。
做官也一樣,有明顯的高下之分。老子在《道德經》中把做官者分為四種類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認為最高明的掌權人,百姓只感覺到他的存在;其次,百姓親近而歌頌他;再次的,百姓畏懼他;更其次的,百姓輕蔑他。讓百姓感覺不到自己在被領導,而什麼事情就都做好了,這是最高明的領導者。這樣的領導者,不輕易發號施令。功業建立了,事情成功了,人們感覺不出這是他努力、安排、運作的結果,卻說是我們自己順乎自然。老子推崇的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順著人性和自然的規律去行動,做最少的事情卻達到最好的政治效果。而不是政令繁雜、人為生事,讓下面的人無所適從。同樣是收伏孫悟空,可以是大張旗鼓地打打殺殺,也可以像如來那樣,「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最後還讓他心甘情願地歸順,並自覺地維護體制的利益。如果我們接受老子的這個評判標準,如來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個「最高明的掌權人」了,相比之下,玉帝的領導水平就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如來覺得金蟬子這個弟子還是比較有悟性的,不過就是死摳書本,有點教條主義傾向,不能理論聯繫實際。有些道理,如來不好說,如來說給他聽,他也不一定明白。就這樣在西天路上,讓他慢慢體會,積累實踐經驗,再由孫悟空在一邊旁敲側擊幾句,效果就很好。
另外,孫悟空那種不折不撓的精神、那種勇敢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變通的處世、靈活的心機都是值得唐僧學習的。唐僧特別缺乏「社會經驗與政治經驗」,安排他做悟空、八戒、沙僧三人的師父,對唐僧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極大的鍛煉,這對於他以後在官場上混,是很好的啟蒙教育。唐僧的性格比較柔弱,在取經過程中吃了這麼多苦,對他的性格也是很好的磨鍊。如果像上一章說的,孫悟空是太上老君的徒弟,那唐僧的收穫就更大了,從此與太上老君一系也扯上了關係,這是未來可以動用的極大資源,是仕途發展的重要助力。
至於安排八戒和沙僧進入取經隊伍,則可以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表明這次行動,不完全是為了提拔唐僧和悟空而設的。在對八戒與沙僧的安排上,如來也頗費了一番心思。對八戒的安排是,「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凈壇使者」。對沙僧的安排是,「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對白龍馬的安排是,「加升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八戒是「職正果」,沙僧卻與唐僧、悟空一樣,都是「大職正果」,這樣,從職稱上,沙僧就比八戒高了一級,八戒則與白龍馬是一個級別。不過在官職的排名上,八戒又在沙僧之前。因為在《西遊記》最後兩段:
大眾合掌皈依,都念:
南無燃燈上古佛。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旃檀功德佛。南無斗戰勝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凈壇使者菩薩。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第一百回)
中間是唐僧、悟空和觀音,最後三人是八戒、沙僧和白龍馬。這個名單,絕對不是排名不分先後,而是按照職務、資歷綜合平衡得出來的次序,先後順序是一點也馬虎不得的。從這裡看,八戒的職務雖與沙僧平級,但排名還是要靠前一點的。
最高明的政治手段,運用於無形。而不是像有些小官那樣,在決策會議上,為了用哪個人不用哪個人,爭得臉紅脖子粗,恨不得拳腳相向。如來當然要為自己欣賞信任的人爭取,但如來在爭取之前,就充分做好了各方面的鋪墊準備工作,到時候,提拔自己中意的人選,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誰也不會覺得他是在任用親信,而只有贊他會用人的份。更有甚者,如來在鎮壓孫悟空然後再起用孫悟空的過程中,擴充了自己的勢力,挖了玉帝的牆角,卻好像是幫了玉帝很大的忙,讓玉帝說不出話來。如來的政治手段實在是太強了。
其實做什麼事都一樣,都有個高下之分,簡單粗暴、使用蠻力來爭取,則落了下乘。即使文學作品也是如此。比如為了寫出富貴之象,李慶孫的《富貴曲》是,「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夸人有錢,不過是堆金砌玉,幾乎要去比較一下誰家的金玉堆得更高,碼得更好。這樣的人雖然有錢,其實還沒有脫離窮者心態,還在為自己銀錢之多而驚喜,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晏殊覺得這樣的詩十分好笑,根本沒有什麼富貴氣象,就像有點小錢的,天天拿出來炫耀,隨時掛在嘴邊,而真正有錢的,反而不顯山不露水,但人家一看體貌談吐,就覺得與眾不同。晏殊寫富貴,不會說金子、玉器之類,而只寫「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台」,富貴之象自然就流露出來了。這體現出來的心態是,對自己的富貴居之不疑,而沒有艷羨或炫耀的心情。
做官也一樣,有明顯的高下之分。老子在《道德經》中把做官者分為四種類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認為最高明的掌權人,百姓只感覺到他的存在;其次,百姓親近而歌頌他;再次的,百姓畏懼他;更其次的,百姓輕蔑他。讓百姓感覺不到自己在被領導,而什麼事情就都做好了,這是最高明的領導者。這樣的領導者,不輕易發號施令。功業建立了,事情成功了,人們感覺不出這是他努力、安排、運作的結果,卻說是我們自己順乎自然。老子推崇的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順著人性和自然的規律去行動,做最少的事情卻達到最好的政治效果。而不是政令繁雜、人為生事,讓下面的人無所適從。同樣是收伏孫悟空,可以是大張旗鼓地打打殺殺,也可以像如來那樣,「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最後還讓他心甘情願地歸順,並自覺地維護體制的利益。如果我們接受老子的這個評判標準,如來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個「最高明的掌權人」了,相比之下,玉帝的領導水平就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pb{}.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體";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分頁 */.pagebox{overflow:hidden; zoom:1;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體",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overflow:hidden; zoom:1; _float:left;}.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363636; border:1px #2e6ab1 solid;}.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393733;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推薦閱讀:
※[轉] 內心覺悟了,萬事萬物都是成佛的助緣 [圖片]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三乘共法
※平常歌
※念佛成佛奧義
※『成佛之道』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