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仙之路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121-130 本文轉載自寒山飛虹《(轉載)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121-130》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121內家拳研究

第三十二章 內勁與觀禪四階 一個半智平天下

一 內家拳研究

內家拳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似有還無。人們對於其技擊實用性的懷疑,不是從現在開始,而是從其公開露面就開始了.八十年前的一系列擂台賽,更是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優勝者中,只有形意拳的選手,而這些人中又多練習西洋拳擊及其他外家武術.李景林是當時的內家拳的代表人物之一,有郭某某是通臂拳的名家,其身份是相當於現在國家隊散打隊的教練,郭某某挑戰李景林要求在擂台之上一較身手.李景林身材瘦小,且年紀大過對方十幾歲.李景林沉著應戰,在眾多觀戰者的擔心之下走上擂台.比斗在眾目睽睽之下開始,李景林只一個照面就將身材高大的對手擊出丈外.

孫存周認為,只是練習傳統內家拳是完全可以打敗西洋拳擊的.但條件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練通,而練通的標準是要能做到周身一體,周身是拳.這最基本的標準似乎高了一點,但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要想同散打拳擊相較量,只有挨打和潰敗的份.

研究內家拳一定要研究孫錄堂前輩,孫錄堂武功高強且人品高尚,更兼文武雙全,是武林中少有的德藝雙馨者.孫門的粉絲將其稱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來看看一些從網上摘的文字,先看這一段:

支燮堂先生回憶孫祿堂先生

祿堂夫子來滬時,社會名流巨賈競相接待,然夫子多謝而避之。常住在余處,使余朝夕得夫子指教。夫子嘗云:「汝技初成,需多試技,行止坐卧任何時候,皆可向吾進擊。」一日午時夫子於院中歇息,躺於椅上,閉目入眠。餘一時念起,看準夫子身體以石子擲而擊之。石子擲去,忽而不見夫子,石子洞穿夫子所卧椅背帆布,而夫子早立於余之身後,夫子手指已經抵住余後頸。余深服祿堂夫子靈敏如神矣。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孫錄堂的功夫已經好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感到有一個問題,就是對一個躺在椅子上閉目養神的老人,如果真要試驗功夫,用個小石子,輕輕投擲即可,如要用到能將所卧椅背帆布洞穿之力,這似乎就有謀財害命之嫌了. 難道支燮堂要殺孫錄堂?

再看孫劍雲回憶孫祿堂先生:

江蘇國術館成立時,館內國術教師中有許多名家、高手,他們一再要求先父表演一下功夫,如果分別搭手試藝,容易傷別人的面子。於是先父講:「就在這個大廳里,你們一起來抓我,誰能摸到我的衣服,就算他優勝。」這個大廳約能容納200多人,當時在大廳里的國術館教師和學生有百餘人。大家聽到先父這樣講,起先沒有動,有幾個與先父熟悉些的,走過來將先父圍住,就在他們欲抓住先父時,忽然先父不見了。不知何時先父到了圈外,這時有人喊,要大家團團把先父圍住。然而就在大家看準的先父的位置,一起撲過來時,又不見了先父。後來直到眾人都累了,也沒有人能碰到先父的衣服。

這段文字讓我憶起了少年時的一次經歷。在我只有十三歲的時候,我招惹了一個住在學校附近的小地頭蛇,那天就在學校的大操場上,那操場很大,至少有兩三個足球場的面積.那地頭蛇叫他熟悉的比我大三歲的同校生來打我,開始是三個人,撲過來就打,被我靈巧地躲開,之後上來的人就越來越多了,有不同年級的三五十個人圍著我打,我邊閃邊躲,連蹦帶跳向外奔逃,奇蹟般地未被打著一下。在奔逃的路上也是一呼百應遭到圍追堵截,甚至有人用石頭碎瓦樹枝等不斷向我投擲打來,但都被我一一閃開.我左衝右突的連續奔跑了幾百米終於跑出了學校.

我想那次我能完好無損的逃出應屬僥倖,再來一次肯定要被打殘.我那時沒練武功,但喜歡奔跑玩耍,身體的靈敏性比較好.

所以我相信孫先生能被上百人圍住而不被抓.孫先生的功夫那麼好,身心的狀態已非常人可比.從此也可看出,就基本功而言,孫先生的腰腿功夫無人能及.

孫錄堂的功夫受郭雲深的影響很大,除實戰方面無人能及外,理論上也從武學轉向玄學.八卦掌原來叫轉掌,劉某某說,轉掌在理論上同易經八卦聯繫在一起也是孫錄堂首開先河.

孫門的粉絲大多推崇孫錄堂的天分,其實孫錄堂除天分外,其付出的努力也是非常人所及。看看孫錄堂自述,就能體會到練習內家拳所需漫長的路程及艱苦卓絕不停頓的用功:

在白西園先生處遇程廷華先生........初見先生練時,其意與形意拳大相懸殊.時余練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於彼此之勁,不能周知,心雖愛慕,又恐與自己所練之拳氣力不和.後先生見余屢懷疑惑,極力開導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方入手時,覺與形意拳術氣力相背,至年余功夫,兩拳之勁微覺相合.每日早習形意,晚習八卦,如是十餘年,兩拳之勁,始不分彼此,練習亦不分早晚,兩體亦覺如一.此時始悟十年前,初與先生練時,並非兩拳之勁相背,乃我身中之氣力有虧也.自此以後,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門類,互相研究,又十餘年,自覺身中兩拳之勁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時,起落進退剛柔伸縮,無不自如,當此之時,藝貫二家,學業精進,心中愉悅,自以為全體無所不知矣.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張秀林,楊春甫(原文如此――編者)二君,精於太極拳學.余心又有甚愛之.及與二君互相研究,詢問此拳之勁,心中大相駭異,覺作所練兩拳之勁,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並不能與此技之勁相符合,因此又與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當然之理,如是復練習三四年,並不能知其底確詳細之理,後至民國元年,在北京得遇郝為真先生,先生精於太極拳學,初見面時互相愛慕.余因愛慕此技,即將先生請至家中,請先生傳授講習,三四個月功夫,此技之勁,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後晝夜習練,至三年豁然大悟,……

孫錄堂晚年創孫式太極拳。一般人認為此拳是結合行意八卦太極拳後最高深的拳架,其實正相反,這套架子最好學也最好打,這套架子是典型的技擊架,其步法最符合技擊要求,但不符合太極拳的練功要求.所以如果直接從孫式太極拳入手,很難練出功夫.楊式拳的步伐不適合技擊,但適合練功,楊澄甫的架子每一步都是太極拳的長勁練習.可惜懂這一點的人也是極少,正宗嫡傳們一沒天分,二沒勤奮,因為手中不差錢,所以爹名叫李剛.

楊氏太極已變成慢少林,孫氏太極從來就是慢形意.不論是慢少林還是慢形意,跟張藝謀的萬人太極相比,一切都是神馬浮雲!

附:孫錄堂八卦拳學序----佚文手稿

(首頁遺失)......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皆秉天地之全氣全理而成,其形體百骸,推之全球無異也。人既無異,即萬理出於一源,萬派出於一脈也。何拳術之道,偏分許多門徑?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實因拳理未明,內具不和之氣,而始生出許多支節耳。餘思萬法既由一脈相傳,形骸百官又無差異,彼所能者,己亦當能,己所學者,彼亦當學,存彼己之見者,大抵因初學時氣質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獨之功也。先哲云:聖人之道無他,在啟良知良能,順其自然,作到極處,而成一個全知全能之完全人耳.拳術亦然,凡初學習練時,但順其自然氣力練去,不必格外用力,練到極處,亦自成一個有體有用之英雄耳。彼自分門徑,獨守一支者,是自劃限制,不能擴充己之知識也。夫學業之途無盡,彼之技藝,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體有虧也。己之技藝,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體有虧也。故志於豪傑,欲練拳術,必須先將內家拳學,無論何派,先格物致知,身體力行以致極處,嗣後再與內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若能研究十數家技藝,將理得之於心,與己之理化合而為一,其餘無論中外技藝,即使形各相別,習練相殊,其理可一見而知也。孟子云: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術之道亦無他,氣力和順而已矣。余所述形意拳學,年前已出版矣.乃於八卦學,未能筆之於書,每懷謙然未安。因思幼從余師李魁元先生時,先生常雲天地之理,變化無窮。晤對閑談,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術一門。其技之精,理之細,亦甚奧妙測。余當時存諸心中,總未得門而入。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園先生處遇程廷華先生。白君與余指引相見,雲先生精通八卦拳術。初見先生練時,其意與形意拳大相懸殊。時余練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於彼此之勁,不能周知,心雖愛慕,又恐與自己所練之拳氣力不和。後先生見余屢懷疑惑,極力開導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方入手時,覺與形意拳術氣力相背,至年余功夫,兩拳之勁微覺相合。每日早習形意,晚習八卦,如是十餘年,兩拳之勁,始不分彼此,練習亦不分早晚,兩體亦覺如一。此時始悟十年前,初與先生練時,並非兩拳之勁相背,乃我身中之氣力有虧也。自此以後,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門類,互相研究,又十餘年,自覺身中兩拳之勁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時,起落進退剛柔伸縮,無不自如,當此之時,藝貫二家,學業精進,心中愉悅,自以為全體無所不知矣。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張秀林,楊春甫二君,精於太極拳學。余心又有甚愛之。及與二君互相研究,詢問此拳之勁,心中大相駭異,覺作所練兩拳之勁,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並不能與此技之勁相符合,因此又與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當然之理,如是復練習三四年,並不能知其底確詳細之理,後至民國元年,在北京得遇郝為真先生,先生精於太極拳學,初見面時互相愛慕。余因愛慕此技,即將先生請至家中,請先生傳授講習,三四個月功夫,此技之勁,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後晝夜習練,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將三家之勁合為一體。心中方無形意,八卦,太極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極人也,三家合一理也。練習之法,形意以經之,八卦以緯之,太極以和之,即聖人云: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也。余嘗自揣三元性質;形意譬如鋼球鐵球,內外誠實如一;八卦譬如絨球與鐵絲盤球,周圍玲瓏透體;太極如皮球,內外虛靈,有有若無,實若虛這理,此是三元之性質也。形象雖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氣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極一氣之流行也,故三家合為一體。以後好武諸君,務去彼此之見。諺云:一處不到一處迷。此言良非虛謬。吾人練藝,總要與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然八卦拳學,不知創自何代何人,前吾師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但云此技古時未傳於世,大都隱於釋道兩門。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隸文安縣人,平生好武,嘗遨遊四方,一日至江皖地方,遇一異人傳授此技,數月得其精奧。後至北京傳授弟子多人。余師亦在其數。以後諸弟子又各傳門徒,此技之妙,遂流傳於社會矣。但此拳俱是口授,並無譜可證,或間有抄本附會之說,並無教科入門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輕示於人。現精此技者雖不乏人,然隱於世者多,傳與人者少.社會後生弟子愛慕此技,因無書籍可考,又不得口傳授受,遂使人舉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嘆。余得程先生傳授後,朝夕練習,又有李先生存義亦精是技,時常指示,數十年略得其中梗慨。思欲立譜以傳後世,然無依據在前,誠恐斷定有謬。但步步循理設想,夫太極八卦形意三門,實出一人遺傳,蓋萬物生於一理,拳學生於一氣,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別?孔子云:吾道一以貫之.余所著形意拳學,外表由明善以復初,亦即萬殊一本之道也。故公餘之暇,探輯群言,付以己意,不揣冒昧,遂將所習之技,編纂成書,以聊助愛技擊後世欽好者或作入門之徑,是則余之志也。余本武士,才短於文,書中有不合之處,望乞諸君子隨時指示為感。     中華民國五年四月孫福全序於京門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122絕世武功無正宗

標籤: 高手的境界雜談偶像武術散手 分類: 須陀洹道

二 絕世武功無正宗

孫祿堂雲: 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於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誠之道者,三派拳術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極拳楊露禪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見不聞之知覺。

孫祿堂所推崇的四位前輩,乃是三派拳術中極為重要的人物. 第一位是李洛能.

李先生諱飛羽,字能然,世稱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農、老農皆一音之轉也,直隸深縣人。經商于山西太谷,喜拳術。聞縣境有戴龍邦先生者,善形意原,往訪焉。覿面一見,言談舉止,均甚文雅,不似長武術者。心異之,辭去。他日請人介紹,拜為門下。時先生年三十七歲也。自受教後,晝夜練習,二年之久,所學者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並半趟連環拳耳。雖所學無多,而心中並不請益。誠心習練,日不間斷。

習練形意拳者,對上面這段文字皆詳熟悉之.李洛能三十七歲開始學心意拳,過去人都愛講虛歲,應該是虛兩歲.三十五周歲了立志學心意拳.頭兩年,不知什麼原因,只學了劈拳及半趟連環拳.但就這點東西,李先生練起來還挺來情緒,李洛能是誠心習練,日不間斷.雖所學無多,而心中並不請益.為什麼呢?因為已經出東西了.內家拳練的是什麼?精氣神.而練精氣神最好的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動作上的簡單重複.多數人只求多,要動作花哨.要一套一套又一套,要刀槍劍戟十八般.李洛能的學拳過程和郭雲深的獄中練拳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似委曲求全,其實因禍得福.

到李洛能四十七歲的時候,武功大成,每和人交手無不隨心所欲,手到功成。他有個考上武進士的好朋友,體力過人,對他的武術頗不心服,又不便開口挑戰,有一次走在他身後,趁他不備,兩手抓住他,要用力舉起,就在那一瞬間,他自己的身體竟然騰空飛起,碰上屋頂才掉下來,而且兩腳站得好好的不曾跌倒,還以為這是邪術,覺得很納悶。

李洛能除了功夫練到化境之外,對形意拳有非常大的貢獻,首先他吸收了道家的養生觀點和思想基礎,定三體式為形意拳的基本架勢,把原有的十大形擴大為十二形,又編套路「雜式捶」和對打的套路「安身砲」等等,為了稱呼和理解方便,還把心意六合拳改名為「形意拳」.

李洛能功夫出來了,也把老師的東西給改了.從這一點看,李洛能是絕世武功不正宗.

第二位是董海川,看一下<拳意述真>中的八卦拳家小傳董海川先生,順天文安縣朱家塢人。喜習武術。嘗涉跡江皖間,遇異人傳授,居三年,拳術劍術及各器械,無不造其極。歸入後肅王府當差,人多知其有奇技異能,投入門下受教者絡繹不絕。所教拳術,稱為八卦。其形式皆是河圖洛書之數,其道體,俱是先天後天之理。其用法,乃八八六十四卦之變化而無窮。一部易理,先生方寸之間,體之無遺。是以先生行止坐卧,動作之際,其變化之神妙,非常人所能測也。居嘗跏趺靜坐,值夏日大雨,牆忽傾倒,時先生跌坐於炕,貼近此牆,先生並未開目,弟子在側者,見牆倒之時,急注先生忽不見,而先生已跌坐於他處之椅上,身上未著點塵。先生又嘗晝寢,時值深秋,弟子以被覆之,輕輕覆之先生身,不意被覆於床,存者僅床與被。而先生不見矣,驚而返顧,則先生端坐於臨窗之一椅。謂其人曰:「何不言耶?使我一驚」。蓋先生之靈機至是,已致不見不聞,即可知覺之境。故臨不測之險,其變化之神妙,有如此者。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即此意也。年八十餘歲,端坐而逝。弟子尹福、程廷華等,葬於東直門外,榛椒樹東北、紅橋大道旁。諸門弟子建碑,以志其行焉。

董海川的事迹更為傳奇,董海川的墓碑已移至萬安公墓.有不同內容的碑文的四塊墓碑,上面記述著不同的文字.董海川留下了一個極大的內家武術體系.不過董海川並沒交代他的師承.有人說董海川就是八卦掌的創始人.有人說不是.看來在董先生看來,功夫好壞至關重要,師承來歷不怎麼重要.時至今日,也還是沒有人能講清楚董海川,這人真的很神秘,身世和功夫傳承都是來歷不明.這又是一個絕世武功不正宗.

第三位是楊露禪.我是比較認同顧留馨筆下的楊露禪,下面的文字是來自顧先生的<太極拳術>:

楊露禪又號祿禪,名福魁(1799-1872),永年人.家貧,無以為生,十歲左右背景離鄉,賣身到陳家溝陳德瑚家為僮.陳德瑚官翰林院待詔,好觀武術,拳師陳長興晚間常聚同族習武於德瑚家前廳.楊露禪從小聰明伶俐,每晚侍候長興極殷勤.因此,陳長興收他為徒,令其隨同習拳.露禪勤學苦練,深得拳法套路的要領,不久拳藝大進,成為陳長興門徒中的佼佼者.後來露禪到北京去傳習拳藝.露禪改編了拳套.

絕世武功們或改拳,或來路不明.看來是絕世武功絕無正宗.

正宗不如有真功. 絕世武功無正宗。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123名色跟隨智分別

標籤: 高手的境界太極拳速成法佛法太極拳架偶像雜談 分類: 須陀洹道

三 名色跟隨智

佛陀認為身念處至關重要,有一次佛陀問身邊的一群比丘,如果一群士兵看到美麗的皇后在舞台上載歌載舞會怎麼樣呢?比丘們答曰,士兵們會目不轉睛地全神觀注美麗的皇后.佛陀又問,如果正好附近有一個囚犯頭上頂著一口鍋,而鍋裡面又盛滿了滾燙的油,這囚犯會怎麼樣呢?佛陀最後說,對待身念處,就要像隨時在頭上頂著滾燙的油鍋一樣時時留心.

身念處在這裡是指用自己的心來關注自己的身體,這是方法也是功夫,一般人知道這種方法,但大都沒有這種功夫,我們的心是遊盪不止的,一般不會只停留在自己身上.所以要能做到隨時保持身念處,需要一定的訓練.如果你按科學安般守意的方法和步驟來修行,當你達到隨息的程度時,你就基本有了這種能力,開始神不外散,再稍加留意,就更能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當然,如果你到了止息的程度,你的身念處的能力會越強.甚至能發現自己的一些念頭,如果是不好的念頭馬上就可以停止.

在佛教的名相當中,思想意識被稱為名法,而由物質組成的身體被稱為色法,(所有物質都是色法),當你有了身念處的能力時,你的心也就是你的名法可以跟著你的身體(色法)時,這種能力就叫名色跟隨智.

名色跟隨智在練太極拳當中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大大提高你練習太極拳的效率.操練拳架,從起勢開始,兩手上棚,心意識也要跟著上棚,兩手下按,心也要跟著手下按,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感覺就會不一樣,按太極拳的說法,這叫神中有氣,另一個說法是練氣化神,當你練太極拳練出氣感來時,氣感就會增進神意,因為氣感要用心來體驗,氣感越強,心力就越集中.走神的機會就越小.

我上傳的視頻,平面太極拳架中,是帶著一部分心力打的,我說是半帶神意半夢遊,那是謙虛了一點,但神意還不夠,大概能跟上百分之七十左右,如果能到百分之八十五,就完全變了.這是我後來的體驗,那拳架是有缺陷的,主幹已成形,枝葉不茂盛.我的練法跟別人不一樣.比如發勁,我是先學會身體發人,才學會用手發人的.不過我最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練太極拳,進門了以後,和進門之前,練習的方法和心法應該是不相同的.如果你一定按照練成了以後的練習方法,來教給未練成的人,效果不會好,練太極拳,甚至在每一個階段,都應該有不同的側重,不同的身法和心法,所以那個視頻留給未入門的人看,挺好.那視頻的階段是在門檻上.

楊式太極拳的虛實很難分清,有些人的拳架是三七,有些是二八,我的拳架要求是零和拾.有難度.沒辦法,這是我獨創的訓練方法。

練太極拳有增進名色跟隨智的作用,所以練了幾十年的人跟練幾年的人打起拳來看上去是不一樣的.你看董英傑的拳,架子趴得那麼低,但大家都說好.哪裡好,一是整,二是有神,也就是帶著極強的明色跟隨智.

幾個月前,我有在是樂園打拳,被泰國太極拳總會的徐會長看到,之後他說,想不到我們泰國還有人能把太極拳打的那麼好,旁邊一位老師說,你是帶著神打的,跟一般人打的不一樣.

我有一陣打拳,只能打一遍,身體不累,但心力跟不上,有人說,你安般念練得那麼好,怎麼會心力不夠呢?我確實有我的特殊問題,如果你看過我以前的博文,你就會知道我以前的狀況曾經非常差.

還是來說一下鄭曼青吧.我認為鄭曼青把拳改成三十七式的原因有好幾個,其中一個就是他當時無法完全用心力完全把八十五式打完.他曾講到過,原拳架多有反覆,練習中不勝其煩.以我目前的體會,如果你能用心力帶著明色跟隨智將八十五式打完,是絕對不會覺得不勝其煩的.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感覺.你甚至不想漏掉其中的一個式子.

這要從鄭曼青練拳之前的身體狀況來分析,除了他得過肺結核外,他曾經有過意外的經歷,頭被撞破,且失血過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不能用腦過度,比如不能下圍棋.幾十年後,當他發現他又能下圍棋後他非常高興.此外他有睡眠不好,遺精病等等.

鄭曼青沒有名色跟隨智嗎?還是有的.鄭曼青有他自己的方法,功夫出來之後,他說他能夠幾十年心與意相守于丹田,其實這也是另一類名色跟隨智了.

其實,即便你修安般念而獲得名色跟隨智,但如果你用來練拳,還是會覺得一舉一動中,關注全身的動作有難度.因為這畢竟是不同的東西.但當你克服困難,功力加深,基本能全神貫注每一個動作時,你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名色緣覺智.

需要說明的是,在佛教觀禪裡面,名色跟隨智這個層次叫明色分別智.

佛教的教法特點就是要讓人證得無我,身體是色法,心識是名法.手臂舉動時,是色法在動,而知道色法動的是另一個不同色法的名法.色法在不斷老化,明法一直變化無常,色法不是我,我無法控制其老化,心法更無常.色法不是我,名法也不是我.

名法不過是一個不斷變換的可以認知世界的識別器.它只是一個識別器.而這個識別器,即不屬於我也不是我.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124名色緣覺智攝受

標籤: 高手的境界佛法太極拳速成法雜談 分類: 須陀洹道

四 名色緣覺智

神意氣方面的訓練是屬於太極拳高層次方面的訓練.從前輩大家留下來的文字看,董英傑重神意,而鄭曼青重練氣.神意也好,練氣也好,只要是覺得練習後能增長內勁就好了.鄭曼青找到了最適合他自己的訓練方法,因為有進步,所以感覺好.因為感覺好,所以有興趣,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儘管如此,在最艱苦的階段,他還是咬牙忍耐住了下肢關節痛如刀割的一段苦難時光.當疼痛感覺消失,渾身輕鬆自如時勁力就會自然而至.忽一日,鄭曼青在陳微明的家門前又遭到了前來嬉鬧的趙敵七的攔路阻截,有些惱怒的鄭曼青隨手按去,人高馬大的趙敵七一下子飛了出去砸在陳微明的家的大門上.

我在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練習都是盤拳架為主,盤架子真的很重要,但進入第三年,卻改為以練自己命名為小般若樁的基本功訓練為主,每天三次,每次一小時.盤架子倒變成了次要訓練,每天兩次不足兩小時,到後來,有時一星期才打一兩次拳.完全是小般若樁練習.

基本功是最重要的,神馬是基本功,只要你用心練,神馬都是基本功,因為只要你用心練,你一定會發現適合你的最好的基本功.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都會有不同側重內容的基本功.

來看看在泰國可以找到的太極拳理論書籍董英傑的<太極拳釋義>,董英傑在其中的太極拳之練習談中寫道: 故得太極拳真理以後。舉重摔角。拍球賽跑。隨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依編者愚見。各種運動。不如多打幾趟拳。

從這裡可以看出,董英傑最喜歡的,就是多打幾趟太極拳.拳是每個人都要打的,只是很少有人能打出合格象樣的架子來

董英傑談到:

練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神意俱到。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鐺。到老無成。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董英傑是把神排在第一位.看董英傑的拳架,雖躬身前傾,但一派神行.董英傑三擊馬劍臣.不落痕迹,勁打虛無.

太極拳神意的練習,最初步的東西就是名色跟隨智的練習,用你的心意識跟隨你手臂的動作,手臂向上,心也跟著向上,手臂下落,心也跟著下落.腳向前邁,心意識也要跟著前行.神不離身,這是方法,也是功夫,當你功夫夠時,心就能隨時感覺到你手臂和周身的運行,想不跟著都不行.

要加深這種能力,如果你在這方面多加留意,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觀注自己的每一個動作,你的這種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百分之百的明色跟隨一般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一舉一動都能輕鬆的做到明色跟隨十分中的八九分時,你就能發現你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

這個新的層次就是你會發現,當你的手臂上行時,你是先有要手臂上行的心意,而你的手臂是跟在你的心意識之後上行,你的手臂下落時,也是先有向下落的心意,然後才有向下落的動作.當然這些動作都要緩緩而動,當動作快時,這種感覺就沒了.儘管如此,如果你在行拳走路或做其他慢動作時出現這種感覺,就是名法走在色法之前的感覺時.就說明你觀智的水平提高到了另一個層次,名色緣覺智.名色緣覺智在佛教中被稱為緣攝受智.

附:董英傑太極拳之練習談:

太極拳經驗談--董英傑(一)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於骨。勁蓄於筋。不求皮堅肉厚。而求氣沉骨堅。故無張筋錯骨之苦。無跳躍奮力之勞。順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為返本歸原之功夫。(二)練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神意俱到。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鐺。到老無成。有十年太極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譏。故第一須勤。第二須悟。功夫如何。視智慧如何。但勤能補拙。須自勉之。(四)練習時呼吸。要自然呼吸。勿勉強行深呼吸。功夫純熟。自然呼吸調勻。否則有害無利。(五)太極十三勢。本為導引功夫。導引者。導引氣血也。故功夫純熟。氣血調勻。百病消除。千萬不可自作聰明。如舌頂上愕。氣沉丹用之類。功夫到後。自然氣沉丹田而行百脈。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強求。(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於肩背。要將力移至臂部肘前一節。此乃意會而不能言傳者。學者要細心體味。不可泥而行之。不得滯垂力沉。致難於輕靈。(七)提頂吊襠。提頂要天柱頭容正直。吊襠則氣由尾閭向上提也。收勁時胸要稍稍含虛。發勁時要天柱微直。切不可含胸駝背。(八)練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開展筋脈。第二趟較正姿勢。第三趟再加意形。純熟之後。一出手便有意形。則進步更速。(九)知覺懂勁。要多推手。自得黏連黏隨之妙。如無對手。勤練架子。及時時以兩臂摸勁。假想敵人進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勁。(十)推於時要細心揣摩。不可將對方推出以為笑樂。務要使我之重心。對方不能捉摸。對方之重心。時時在我手中。(十一)太極拳行住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氣而求知覺。譬如無意之間。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覺。不用力持之如何感覺。行路之時。舉步之輕重。立定之時。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著力。雙足著力。均可體驗之。(十二)初步練拳時。覺身軀酸痛。此乃換力少不必驚恐。亦不可灰心。半月之後,即覺腰腿輕快。神滿氣足。(十三)架子練熟。推手入門。乃講功勁。太極拳有粘動勁。跟隨勁。輕靈勁。沉勁。內勁。提勁。搓勁。揉勁。貼勁。扶勁。摸勁。按勁。入骨勁。摔動勁。掛勁。搖動勁。發勁。寸勁。脆勁。抖勁。去勁。冷不防勁。分寸勁。蓄勁。放箭勁。等勁。等等以上諸勁。僅述大概。領略各種勁。在知覺運動中求之。一人求之較難。二人求之較易。因人是活物。發勁之外。尚有靈感作用。務在人身上求之。如無對象。在空氣中求之。如打沙包轉鋼球。俱無用也。(十四)太極拳論雲。其根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此發勁之原理。再有禁忌如膝不可過足尖。伸手不得過鼻尖。上舉不得過眉。下壓不得過心窩。此古之遺訓也。如違此禁忌。力卸矣。變化之妙。主宰於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巳過鼻尖矣。力巳卸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左轉。力又足矣。此變化在胸。主宰在腰也。形於手指者。渾身松靈。剛堅之勁。在於手指。則如純鋼鬆軟之條。上有鐵鎚。向前一彈。所向披靡。無法御之。學者細心推敲。不久可得內家真勁。手法特別者。不在此禁。(二)(十五)人乃動物。並具靈感。譬如我以拳擊一人。彼當以手推開或身子閃開。決不能靜立待打。抵抗乃人之本能也。靜物則不然。如懸一沙包。垂懸不動。拳擊之後。當能後鼓盪。然其鼓盪之路線。乃一定之路線。向左擊之。向右盪回。此乃物之反應也。人則不然。一拳擊去。對方能抗能空。變化無定。此人之反應也。拳術家有穩,准,狠三字。等求我不發勁。發則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穩准狠。須先求靈感。讀者應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論內求之。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須在動未動之時。意未起形未動之間。爭此先者。所向披靡矣。(十六)或雲練太極拳後。不可舉重物。不可用蠻力。此則未必盡然。未學太極拳。一身笨力。全體緊張。既學太極拳。全體鬆軟。筋暢氣通。務必練去全身緊張。仍須保持原來之笨力。因鬆軟之後。笨力變為真勁矣。昔人謂笨力稱之曰肩膂之間也。不能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也。故笨力為本錢。鬆軟是用法。小本錢可做大事業。不得其法。本錢雖大。事業無成也。故得太極拳真理以後。舉重摔角。拍球賽跑。隨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依編者愚見。各種運動。不如多打幾趟拳。(十七)道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即陰陽也。在此原子時代。何物非陰陽。故行功論有雲。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偏沉雙重。陰陽不勻也。故讀者於舉手投足。務須注意。一陰一陽一虛一實。老子曰。吾善藏其餘。祈揣摩之。(十八)太極文解。文武二字。文以養其身武以禦敵。(十九)以上寫各條。均經驗也。理論也。真實功夫。尚須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純熟。自得得心應手之妙。練功時最好少求理論。多做功夫。余曾曰。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實在理論一多。功夫不專。進境反少矣。拳術界中人多講義氣。學者當尊師重道。厚敬師傅。感動師傅。則為師者必盡心教導。此雖世俗之理。但中國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愛學真功夫者。更當注意也。(二十)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潤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殺。天之性也。惡勞好逸。懼死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風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堅。秋冬不凋。人知禮義。見義勇為。此乃易後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練拳之時。百脈滯塞。筋緊縮而短。故力聚於肩膂。既練之後。百脈暢通。筋長力舒。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形於手指。漸漸棄後天而轉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則神妙不可思議。學者得此勁後。當知余言之非謬也。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125一個半智平天下

標籤: 太極拳速成法高手的境界偶像佛法雜談 分類: 須陀洹道

五 緣攝受智

名色緣覺智一般被譯作緣攝受智.我最初有名色緣覺智也就是緣攝受智的體驗是在很早以前,在跟劉高明老師學拳的時期,有一天,在一個乾枯的游泳池底,我和一個同校同學一起打楊式太極拳.打第一遍沒什麼感覺,打第二遍打到一半時,突然發現原來可以用意念帶領手臂來打拳.打第三遍拳時全部都是那種奇妙的感覺,身體的動作是由意識在前引導.真是用意不用力啊,那樣打拳根本不可能用到力.後來我問殷建尼師傅打拳時是不是應該那樣用意打?殷建尼師傅說,對了,對了.我以為你學不會,看來你會了.

非常可惜的是那種感覺只來了一次,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這也是我後來停止練習的一個原因,練來練去沒有進展.有些朋友看我現在痴迷苦練,說,如果你從十年前開始練就好了.我回答說,現在也不晚啊!孫祿堂對陳微明說,練習內家拳,只要一口氣在,即能練之.李洛能三十七歲練形意拳,四十七歲功至大成.現在人的科技知識,生活水平,衛生條件都比過去不知好多少.人的壽命和青春似乎都延長了二十年.因此我認為只要肯努力,且找對了方向,年紀大一點還是可以練出絕世武功來,怎麼練呢,當然是照著我的安般太極拳法來練啊.其實到現在估計沒人明白安般太極拳法是什麼類型的太極拳法,什麼類型的有人知道嗎?答案我會在下一篇博文中給出.

孫祿堂先生認為第四位達到絕世武功境界是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武禹襄武學,以氣貫串。武禹襄的武學理論,其個人特色最為強烈,影響後世武者最大的,就是他的"氣"論。"氣"字用於武術,雖然不是武禹襄所獨有獨創,但是卻可以說是完全發揚光大於武禹襄。在他短短的"打手要言"中,武禹襄就使用了二十五個"氣"字,在他極短的"四字秘訣"中,也使用了六個"氣"字。由此可見,武禹襄的武學理論可以說完全是以"氣"來貫串。

不過在我看來,唯一的太極拳理論大家武禹襄是最早講述有關緣攝受智在太極拳中的應用之人,這也是我對這位前輩極為佩服極為尊敬的一個重要原因.武禹襄的打手要言才是真正有用的唯一的太極拳論.

在武禹襄的太極拳論中,有一系列有關心神意識在行拳打手中應用的講述.

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先在心,後在身。

始而意動,繼而勁動.

這些都是非常清楚明顯的緣攝受智的描寫.

我學習南傳佛教內觀方面的知識是根據博友慈心老師的指點,直接閱讀馬哈西內觀禪法的相關資料.當我看到關於緣攝受智時不禁眼睛一亮.這不是很美妙的事情嗎?我問了一下身邊幾個修定的人,都沒這種感覺.只有氣功師尹達非說,他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是慢動作,就能感覺到一舉一動都是心識在前,而肢體的動作在後.尹達非具有這種觀智極為正常,他練習氣功打坐多年,而他的功法是出現腹式呼吸後,就不停的觀注腹部隨著呼吸一起一伏.這跟馬哈西基本禪法非常接近.

我來到了尹先生的住處,尹先生說,即使要推你一下,也是先要想要推你,手才會推出去,尹先生兩手開始交替推來,之後開始連拉帶搡,我的身體隨著他的推拉牽引不停的運動,但兩腳如被漆粘在地上.尹先生以前是機械專家,當他的手按在我的胸脯上時,氣功師驚訝地說,我的力怎麼跑到你腳底下了.這似乎不符合力學原理.

尹先生來了興趣,讓我也推他一下,我手輕揚,氣功師向後倒去,我一把拉住了這位近來身體欠佳的另類玻璃高人.看來氣功和太極拳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

九月份,太太帶著孩子去了外國,我獨自在家,開始了馬哈西禪法的套餐禪修.名色跟隨智是早就感覺到了,我寄希望於在短期內獲得緣攝受智.我每天都堅持坐幾次,當剛下坐時,手臂慢動作時,確實有心在身先的一點感覺,但不明顯.一個月後,太太帶著女兒回來,我的實驗停止.總之是進展不大.但由於有了一些馬哈西內觀禪法的知識,我之後經常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名色跟隨.幾個月後,緣攝受智的感覺來了.

一個半智平天下,是武禹襄.一個半智評天下,是我阿鄧.

一個半智,即不完全的緣攝受智.止此,觀禪四階已貼出了一半.希望博友們練出神功,也來個一個半智萍天下.

附: 武禹襄拳論 打手要言:

解曰:  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幻虛實須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所謂"氣遍身軀不稍滯"也。  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所謂"靜中猶動動猶靜"也。  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是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松靜氣騰然"也。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莉頂頭懸"也。  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  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解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舍已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精神提得起,則無雙重之虞;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往複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粘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曰: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繼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頓挫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身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126觸受想思智思維

標籤: 高手的境界太極拳速成法雜談鄧氏安般念偶像佛教內觀 分類: 須陀洹道

六 觸受想思智

我對很多人關心的凌空勁不感興趣,但我肯定,練習凌空勁需要有名色緣覺智的基礎.對凌空勁的爭論也一直不斷,有些人說有,有些人說無.我認為,.其實凌空勁應該近似李雅軒說的虛無勁.所謂高手出手不見手.且被擊部位力感極小.張義敬在其書中曾有描寫他被李雅軒擊出而完全不知是如何被擊中的情景.馬劍臣在泰國被董英傑連拍三掌而不知所以然也是這個道理,後來馬劍臣還特地跑到香港數次去找董英傑.一動手,還是那種感覺.

內觀的第三階名為觸受想思智.觸受想思智又稱為思維連續智或觸知智.這種觀智的對身體部位也就是色法的觀注能更全面,基本能很輕鬆的觀注自己的周身動作,即便是走路,也能感到整個身體即象個蟲子一樣在扭動,甚至象個機器人一樣不停的運動.觸受想思智也有了對名法也就是對心念觀注的能力,心念的一個特性,就是連續性和獨立性.你可能有個什麼念頭,你用心念去觀注一下,那個念頭就停了.因為觀注念頭的念頭和被觀注的念頭不是一個念頭,念頭是不能觀注自己的.所以打坐或做事時,如果你有雜念,你一觀注那個雜念,那雜念就停了,因為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念頭.雜念可能還回來,你就再觀注它,它還得停.

我很早以前就對心念有過研究,大乘佛教認為,念頭來了就是病,去掉念頭就是葯.但去掉念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際上只有四果阿拉漢才能沒有雜念,因為在他們心中已經除掉了讓心散亂的掉舉心所.我輩凡人只能盡其所能,減少各種私心雜念,所謂隨時隨刻狠斗私字一閃念.可以強迫雜念停止,可以順著雜念找出口,也可以強行觀注雜念.你一觀注雜念,雜念就停了.修行的人能觀注自己的念頭是很好的.因為有些不好的念頭隨時會出現,如果你能觀注到,馬上就可以停止.所以有定力的人不會意淫.剛一開頭,就停止了.

標準的觸受想思智是一秒鐘可以看到十二個念頭.十二個念頭加上觀注這十二個念頭也同樣需要十二個念頭所以一秒鐘要感受到二十四個念頭.這使我想到我們看電影時的情況,我們看的電影一秒鐘是由二十四張膠片組成.

我以前博文中寫過我騎摩托車摔倒時一瞬間可以查到五六個念頭,那就是觸受想思智.所以獲得觸受想思智的方法可以打坐,可以練太極拳,也可以學開摩托車.中國有句成語叫急中生智,就能生出這種智.

這三種觀智的獲得可能不按順序而來,從有些博友的博文中可以看出有些博友已經有了名色緣覺智的體驗.但太極拳功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還是腰腿功夫.林默根有一篇介紹太極拳起式的文章在網上頗有影響,老先生在八十多歲的時候住院看病,因身體的問題不能練拳了,但他不願停止練習,後來想到李雅軒早年講過練太極起式的重要性,就按步驟從上往下做肢體的意念放鬆,其實這本身也是一種內觀練習,因為不論放鬆任何部位,你都要觀注那個部位.是否鬆了你檢查時還得觀注那個部位.老先生出院後接著推手,發覺發人時比以前更為順暢.這就是他觀注的能力提高了.連帶太極拳推手會更加得心應手.

鄭曼青講練拳時要想像是在水中游泳,這其實是名色跟隨智的階層.鄭曼青稱之為陸地游泳.鄭的理論尚氣,打拳時氣感的作用感覺到身體在運動中有阻力,如在水中一樣,氣感越濃,感覺就越強,氣感會帶來神感.神意對有氣感的肢體的感覺就是名色跟隨.李雅軒在談到鄭曼青時講, 鄭曼青善於打一種摸准了之後挺身進步將身攻出的打法,人雖小,有功夫,有膽量,所以對方雖其有備,亦被其打傷。

鄭曼青善散手技擊,李雅軒對其進攻發人的特點印象較深,所以多少年後還將其寫出,鄭曼青在談到技擊時講到,太極拳技擊,關鍵在一接勁.而鄭曼青對接勁能處理的非常之好,是因為一瞬間出現的觸受想思智.就象水滸傳中的林沖一樣在打鬥中能觀的親切,丈八蛇矛總能找到對方的破綻.出現觸受想思智時,對方的動作好像慢了下來,一舉一動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我很早以前有過一次打鬥的經歷,雖是很早以前但還記得清清楚楚.那時我還不到十八歲,有一次跟一群人一起踢球,踢球有衝撞是很正常的.但其中有個比我高大的對手卻在衝撞後打了我一拳.我問他你打我幹什麼?他說打你怎麼了?我說你再打一下看看,他說打就打,他把手揚起來了,他先揚的手但我的手先到,一巴掌打在他臉上,我記得很清楚,他舉手時在先,我出手在後,狠狠地一巴掌,所有過程我看的清清楚楚.這就是觸受想思智.

我之前博文講道我和病號動手,病號魚躍空中,我似乎看到他在空中停留,然後看到他一頭扎進路邊的小水窪.那一瞬間,也是觸受想思智.記得在那篇博文發表之後,有位博友留評說,他認識一個太極拳高人,那人告訴他,他跟人動手時,看到的動作是比常人看到的速度慢五十倍.這也是觸受想思智.其實用不了五十倍,只要是能慢個五倍到十倍就夠了.

武禹襄講,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很多人不明白,只要你有了觸受想思智的體驗,你就全明白了.

上篇博文談到安般太極拳法的類型,安般太極拳法屬於無悟太極拳法.什麼是無悟呢?你看了下一片博文就明白了.

註:觸受想思屬於遍一切心之心所。見博文:

七大心所:觸,受,想,思,一境性,名法命根,作意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9dade0100eehj.html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127生滅法不敵水老鶴

標籤: 高手的境界佛法雜談佛教內觀入門 分類: 須陀洹道

七 名法生滅智

有個練氣功多年的老朋友,最近突然對佛教來了興趣.此人本來廣學博知,根基深厚.他從瑪欣德尊者的<阿毗達摩講座>入手學習理論,坐禪方法也改成奧帕止禪修法的安般念止禪觀注人中鼻息法.感覺效果很好,定力提升很快.元旦過後幾天,他告訴我,他有兩次奇怪的經歷,就是停止修定後突然發現心臟部位湧出無數的密密麻麻連續不斷的心念,他問我這是怎麼回事.我回答說,恭喜你,你見到了生滅法.

星雲法師的十大弟子傳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自從大迦葉入滅以後,親近過佛陀的大弟子恐怕就剩下阿難陀一個人,領導著教團的阿難陀,年齡也一年比一年高,當他一百二十歲的那一年,有一天在過路中,聽到一位青年比丘正誦著佛陀講過的偈語,那位比丘誦的是:

「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能見之。」

阿難陀一聽這首偈語被誦得錯誤得離譜,簡直可說是牛頭不對馬嘴,就很懇切的上前糾正這首偈語應該如下誦念:

「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那個青年比丘聽了阿難陀的教誡以後,回去告訴他的師父,哪知這位師父聽了反而不高興的對青年比丘道:

「你不要聽阿難陀胡說,阿難陀現已老朽,已經失去記憶和智能,我教你的不會錯。」

青年比丘聽了師父的話,又再去告訴阿難陀,阿難陀聽了想去找他的師父,問他為什麼會說出這愚痴的話來?後來他想想,跟這種人講話,他也不會聽你的,也就中止了。

觀禪的第四階為名法生滅智,一般認為,一秒鐘內能看到兩百個以上的心念的能力即達此觀智.此觀智又被稱為生滅法.

能見到「生滅法」(udayabbayam)是非常難得的、佛陀所讚歎的,《法句經》113偈說:「若人壽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得見生滅法」。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朝聞道,夕死足矣.從如上觀點來看,何者為道呢?也可以說生滅法即是道.

在我轉過的博文<年少修行憶事>中,那個作者寫道:

當時我對「呼吸觀」、「數息法」、「入出息念」等,這些名詞一無所知,細節則更是無知。我只會注意呼吸,但不懂得「數」呼吸,不過心還是能專註在「呼」、「吸」上,跑掉的機會不多,我可以守住呼吸一直到入睡,一醒來也能馬上守住呼吸,那時幾乎是全天候的「念住」。至於坐姿,靜靜地持續坐著的時間並不長(最長也只有二十分鐘左右),因為坐久身體會不舒服,也不知道如何克服;而且,那時家裡的空間是整個開放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看到,所以在靜坐時,有時我還得動手動腳,裝模作樣,好讓家人不會覺得我有異樣(在靜坐)。我常常變換姿勢,靜坐、動作、來回走動,就是一直守住呼吸。這次沒有修不凈觀時的後遺症,所以可以更專心的修習了。 大約在第六或第七天下午的時候,我騎腳踏車到新學校去看環境。黃昏時,在騎車回家還剩一百公尺左右,我心想著:我守住呼吸那麼久了,怎麼沒有什麼結果?那時,我沒有懊惱,沒有期待。想想,會不會專註還不夠?在多踏幾下踏板,讓車子滑行之後,就只是加強觀察呼吸。不到兩下,在呼氣的時候,看到亮光及心念快速生滅,僅維持幾秒鐘;而當心念慢下來的時候,還是可以覺知一秒鐘有數十、數百下的生滅(實際上,一秒鐘有數億次生滅)。當時,我還騎在車上,沒有閉眼,沒有跌倒,心念快速生滅,心臟也蹦蹦跳。還有,身體有點麻木,手腳活動不太靈光(見到無常者,不一定有此現象),我有點嚇到。此刻,我了解到,原來心念是一念滅了,新的一念緊接著快速生起,一秒鐘有無數個生滅;我也了解到,造因(造業)亦是一念一念地累積。雖然,那時我對因果的觀念,還是無法以追溯前因後果的方式來全盤貫通,但是追溯根源的傾向,已若隱若現的在我心中萌生。 心念快速生滅,前後才持續幾秒鐘。我的心念變得很清晰,一舉一動了了分明;有一段短時間,記憶也變得超強,但是沒有測試是否可以過目不忘。我守住呼吸六、七天,事先並不知會發生什麼狀況,當然也不知道會見到「無常」,我只是有一股傻勁,認為自己再不修行不行的迫切感。觀察到「無常」是美事一樁,也是愉快的經驗,只是當時我並不知道它在修道上的意義與作用;不過,我知道修行裡面還有很多的秘密,正等著我去探索。 能見到「生滅法」(udayabbayam)是非常難得的、佛陀所讚歎的,《法句經》113偈說:「若人壽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得見生滅法」。「一日」(Ekaham)在此可作「一時」解釋(參考《法句經故事集》) 。觀察五蘊(物質與精神)的生滅,再更進一步的話,可進趣涅盤,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是中國的高僧傳中,竟然沒有直接的文字記載高僧見到「生滅」或「無常」,不知道是私秘起來,或者已經被「生滅即無生滅」、「常無常不可得」的玄思攪亂了,而以為「無常」是小兒科(微不足道)或小乘法。

馬哈西尊者認為到生滅智為止的階層只是觀禪的初階,但是我們不由得慨嘆,在中國兩千多年的修行史上沒有人留下有關生滅法的記錄.這也就是我之前在博文<養心八寶蓮子粥>寫過的一句話的原因,那句話說,瑪欣德尊者和淡然居士的成就超過了中國有史以來歷代高僧大德.因為這兩個人肯定見到過生滅法.

對信佛的人來說,佛陀的教法是具體的,細緻的.你只要按照佛陀的指示,一步一步往上修就行了.佛法是不能悟也是悟不出來的.偏偏有些人人喜歡悟來悟去的.還分什麼頓悟和漸悟.

不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是瞎悟.

講南傳佛教十六觀智,要講七清靜和十六觀智.除掉七清靜是無法講十六觀智的.我這一章,沒有提到七清靜,儘管是為了照顧我的讀者更好理解.也是不正確的.

另需說明,我的言論,不代表上座部南傳佛教.我甚至不能算是佛教徒.我只是對佛法充滿敬仰,時不常,也小修一下.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128太極砒霜細卵石

標籤: 高手的境界太極拳速成法雜談 分類: 須陀洹道

三十三章 安般太極三年觀

一 太極砒霜細卵石

北京的護城河岸現在搞得挺漂亮,跟我們小時候的情景完全不一樣。十幾歲時常常跑到護城河邊去玩。夏天是一定要游泳的。此外,印象較深刻的一項野蠻運動,就是跟河對岸的同齡人打石子仗,在和陸地相同高度的兩岸,經常有這種戰爭。說起來距離也是蠻遠的,要有一百多米,還好那時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石頭子。也是要挑揀一下。太大太重了扔不過去,太輕了也扔不過去。要找到剛剛好,不大不小,不輕不重,還得有點扁的,才好扔過去,這跟使用彈弓又不一樣,彈弓用的石頭子不能扁,越圓越好。我能把扁石子投到一百多米的對岸去,但記得從沒打到過人,我也從沒被對岸的石子打到過。但當時和我一起參戰的戰友,卻有被石子擊中,而且就在我身邊被打得頭破血流。中國有句成語,叫做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絕對是胡說八道。因為講這話的人,不懂什麼是自由落體運動。

元旦之前的一天,我帶著孩子去了是樂園,孩子去玩劃樓梯了,我就找了個能坐的椅子坐下,這時來了一個老者,要求跟我推手,講話很客氣,說是要跟我學學。我站起來就跟他推了起來,老者一頓猛攻,都被我輕鬆化去。有時也攻老者一下,我發現我可以完全用根勁,就是發人時,不用手臂之勁,把老者發出去。其實所謂不用力的發勁,就是不用手臂之力。李雅軒說的要空肩軟臂,手臂跟著身子縱,就是這種東西。可以說,這是楊式太極拳上好的發勁。我連續發了五六回這種勁,全部成功。

第一次能發這種勁,是五六個月前,跟一個也是實力相差很大的人。之後,我有時想找這種勁,卻發覺,即便是有一定差距的人,如果不用手臂之力,也是很難將對手發出。

元旦過後幾天,好朋友太極砒霜打來電話,說他人已在曼谷,約我見上一面。並說他最近功力大漲,要跟我推一推試試看。

我來到砒霜常去的按摩店,砒霜不在。但見到另一個老朋友。這人剛看了中央電視台張志俊的表演,要求我在他的身上試一下,我也是完全用根勁,一個發勁把他打的連退三步,碰到後面的按摩床他跳起來坐了上去。又試了一下,還是用根勁,還是把他打退三步,跳起來坐在按摩床上。

第二天早上,和砒霜一起在是樂園吃早餐,氣功師尹達非幫忙買了單.之後我們來到一個僻靜之處.我和砒霜推起手來.尹達非坐在椅子上看熱鬧,砒霜總是笑眯眯的.笑眯眯的讓我先推他,我一抬手,把他推出三四步,但味道不好,明顯用了手上的力.之後,又把他推出去幾步,但還是用了手上的力,用力不用力,推的人和被推的人都能感覺得到.我接著再試,還是老樣子,推他出去很容易,但一定要用上手臂之力.

跟砒霜相識是在09年,他真名叫畢爽達.他是個很好的人,熱情,喜歡幫助人,心地善良.他學拳比我還晚幾個月,也是非常的用心,喜歡鑽研理論,只是沒有認真的打拳練功.他走到哪講到哪,滿嘴都是太極拳理論,如果你要跟他動動手,他會說,他的理論比實際高很多.所以不動手.砒霜的身體條件非常好,象個運動健將,而且身體的柔韌性好的出奇,再加上人也很聰明,如果認真的練習,是比較容易出功夫的.

只是砒霜是典型的手低眼高型,雖然練得一般,但卻看不上別人,甚至看不起練了很多年的一些老師.而且喜歡講別人不對,自從學太極拳以來,砒霜是走到哪說到哪.都是別人不對.每個人都要聽他的,砒霜曾笑咪咪的對我說,他所在的小城鎮里練拳的人差不多有一半,都很煩他.我告訴他,太極拳是要下大力氣大功夫來練的,應該多練少說.他說練很重要,但明理更重要.他說,他講的多,主要是他太滿了,水滿了,自然要往外溢.砒霜說,就像你寫文章一樣,你也是太滿了.

有一次,一個練拳三十多年的老者請我和砒霜吃飯,吃了一個小時,砒霜講了一個小時,我對砒霜說,你我都是新學,為什麼不聽聽練了二三十年的人講講心得呢?那次,我有點不高興.

我對砒霜說太極拳是練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你能不能不講話?砒霜回答,我是個生意人,怎麼可能不講話呢?我對砒霜說,我對其他的都沒你懂,但太極拳方面比你下的功夫大.以後你跟我講話不要講太極拳方面的好不好?砒霜說,我跟你是以武會友,除了太極拳,我什麼也不講.

我跟砒霜去年推手是以定步為主,他推不動我也推不著我,我推他,因習慣定步,也只是把他推動.現在能把他推出去好幾步,雖然用了力,但已經上了台階.我之後改變了一下策略,不向遠推,就可以輕易拔他的根,讓他倆腳一直不停地走來走去,整個身體搖搖擺擺,但如果想遠發,還是得用力.停下來後,砒霜突襲我,被我摔在一邊.之後又一次踏步突襲,還是被摔開.砒霜偷襲不成,滿臉堆下笑來.來而不往非理也,我也突拍了他一掌,把他打到路牙子上尹達非坐的椅子上.只這一掌,沒用手臂之力.

之後,砒霜得益洋洋的說,最近一個月,他想起我喜歡走貓步,所以也走起來試一試,感覺很不錯,他連續走了一個月,功力大漲.如果他放鬆,我跟本推不動他.可惜他剛才忘了放鬆.

我也在考慮我和砒霜的推手經過,我推的不好,全是猛攻,沒有引進落空的意識,其實也是上了砒霜的當,因為砒霜講他師傅發他.只要沾上一點,就能把他彈飛,他進攻也是要被彈飛,他防守也是要被彈飛.砒霜講的不一定是真話,因為連李雅軒都講,在推手中不要硬攻,要在幾跟幾隨中尋找機會.再說,我又不是他師傅,為什麼要按照他師傅要求來推呢?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砒霜已經有點松沉的味道了,我不能象發之前的兩個人一樣一點都不用力的發他.我想起了我小時向河對岸扔石子的情形,之前那兩人好比是我可以扔過河的小石子,而有天賦的砒霜就象是塊大磚頭,我扔不過去.

我只有加緊練功,增長功力,把砒霜也變成我的小石子.

砒霜又來電話了,他過幾天又來曼谷,他說,阿鄧,這次我一定把你彈飛出去.

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感覺每個老師的場子里,都有一個像砒霜那樣的人,喋喋不休地講個不停.總是看見別人的缺點,而看不見自己的不足.

太極拳是改錯拳,是改自己的錯,不是改別人的錯.

太極拳是要花大力氣下大功夫才能練出來,如果你不想下大功夫,即使你再聰明也是沒用.

希望我的博友不要做太極砒霜,即便是做太極砒霜也要象我這位朋友一樣可愛.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129太極內勁一說

標籤: 太極拳速成法高手的境界太極散打高手雜談 分類: 須陀洹道

二 太極內勁分陳楊(上)

太極內勁是一種複雜和綜合的能量組勁,其中包括人體骨骼結構力學,呼吸力學,人體動力學和意念力學.(上面這些科目不知北京大學有沒有講授).意念力學在太極拳的推手試勁時效果明顯,我講的意念力學和王培生老師講的經絡太極應該差不多,只是他喜歡講經絡而我願意談意念.

沒練過太極拳的人也能體會到意念力學,不信試試看,隨便叫個人讓他拉你的手,讓他用力拉你,如果你不想被他拉動,就要拚命往回拉,這時可能就會出現僵持狀態.你也覺得很費力.你被拉手時,正常情況是你的意念在你的手上,如果你把意念收到你的肩上,一沉肩,你的手就回來了,對方根本拉不住.這就是意念力學.

意念力學是方法也是功夫,在這裡功夫比方法重要,有功夫了,能找到方法.沒有功夫,告訴你方法也不好用.

再舉個例子,對方打個撲面掌,你揮臂阻擋,阻擋時意念不要和對方之力相頂,意念要放在手臂的梢節處,對方就會感到打到一個兩頭有支點的棍子上,這就是意念力學裡的以線擋點.

發勁更是如此,發勁時意念要觀照到全身上下,所謂其根在腳,由腿而腰,還要觀照到沉肩墜肘,還要觀照到頭向上頂.殷建尼師傅講的頭頂,腳踩,腰摧,手發就是這個意思.意念能帶來一種能量,這種能量叫意念勢能,你觀照自己身體的地方越全面,意念勢能就越大.好比你用一個鎚子砸釘子,意念勢能大時,好比用大鎚子,如果你的意念只在你的手上,就像用跟釘子一樣大小的小鎚子.絕對不好用.所以說太極拳推手不是推手.但對初學者來說太極拳推手就是推手.

高手就不同了,田兆麟前輩說,發勁時要觀照自己,要觀照對方,甚至要觀照對方直到對方倒地.如果用鎚子的大小來比喻田兆麟的意念勢能,應該是李元霸用的那對大鎚.

太極拳內勁的具體表現也離不開意念。就化勁而言,一般有三種,一種是硬的手法生撥硬勾.比如李雅軒寫的一段文字:

1975年5月31日,教李耀源打手.我以為他懂些道理,可以用柔的方法將我勁化掉,他卻用硬的手法又撥又勾的,所以他一手也化不掉.他這種化法是練雜拳的太極拳手法,所以化不了,然而這種練又勾又撥手法,近來鋪天蓋地皆是,直弄的真太極拳的提倡非常困難.

這種化法是本能化法,不用學,有點力氣就行.當然也需要一點實戰經驗.

第二種化法就是陳氏拳里講的纏絲勁,有順纏和逆纏之分,按纏絲勁的方向不同而命名.好的纏絲勁是以腰帶手,內要丹田旋轉,外要周身一體.但我們所見到的大多是不上檔次的纏絲勁,這種勁到處都是,只是兩手臂帶著點力亂纏一氣,碰到對方根好時,就把他自己給纏出去了.

第三種化勁是楊氏太極拳里講的功夫化勁,田兆麟說得比較清楚,化勁就是粘勁加走勁.粘是不離開,走是不頂撞.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又杳就是這個意思,見力就走,不丟不頂.

具體做法呢,王培生講得很清楚,當對方來力時,手臂接觸點上一點力都不要頂,把意念調到腳底,想你自己的腳心,手臂自然隨對方來力而去,這就是化勁.

可以找個人試一試,第一手都能成,連續二三手就難說了,三手之後你肯定跟對方頂上了.此時你的意念已從腳底調到手上.

意念力學是方法,更是功夫.好的化勁是功夫加方法.如果你沒功夫,這方法你用不成.王培生曾用氣球來形容太極內勁在化勁中的表現.你用力去捅一個氣球,氣球會癟進去,你一放手球又圓了.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130三活兩死名家腿

標籤: 高手的境界偶像太極散打高手雜談 分類: 須陀洹道

三 太極內勁分陳楊(下)

搏擊比賽的形式越來越多,但其內涵不外乎手眼身法步.步法被排在了最後.跟步法無關的搏擊技巧有兩項,一個是無限制自由搏擊的地面技術,另一個就是楊式太極拳推手訓練中的基礎,定步推手.最近看了一些柔道教學視頻,發現柔道的內涵也離不開手眼身法步,除了其中的地面技術之外,步法在柔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柔道教學視頻也比較好看,老師摔學生,一摔一個準.有點像太極拳的喂勁表演.我的博客里有放一些太極名家的推手視頻,有些人說好,有些人說假.也有些人說不過癮,要是名家跟名家推就好了.

名家和名家一般是不會推的.除了比較特殊的情況。所以這類視頻一定很稀少.比較經典的當數1992年全國首屆太極推手研討會中的推手視頻,網址是http://v.ku6.com/show/Dy3_BlF1Zhitsm3o.html.

在這之後,名家們都變得越來越油,專找一些細卵石分量的學生來展示自己的實力.

視頻中第4分28秒上場的兩位名家不是一般人物,稍胖一點的是比楊澄甫還正宗的老六路傳人魏樹人,瘦高的是目前中國著名武術專家資深長拳冠軍門惠豐.

打輪之後,魏正宗首先進攻,門惠豐胸有成竹輕鬆柔化.因為感覺威脅不大,門惠豐甚至敞開門戶,讓魏正宗的右手直抵其胸部.原則上說,推手時讓對方直觸身體是為大忌,除非跟弟子玩喂勁時或你比對手高兩個層次.就此視頻而言,門惠豐確實高過魏正宗兩個層次.從哪裡看呢,從雙方的腿來看.魏正宗的腿是死的,門惠豐的腿是活的.死就是還沒松.活就是已經鬆了.一般情況死腿是推不贏活腿的.門惠豐60年代就獲得過長拳冠軍,身體素質萬里挑一.其夫人闞桂香是田秀臣的得意門生,是最初兩屆的北京市陳氏太極拳研究會的秘書長,曾教過我陳氏拳的老師大概是第三屆的秘書長,門惠豐涉足太極拳大概已有時日.劉高明老師79年代表北京市拍的電影片楊式太極拳里,上面寫著顧問門惠豐.

這兩人的推手有相當的意義,因為就水準上而言,一個在門裡,一個在門外,中間只隔著一道門檻,

根據百度百科介紹:魏樹人1924年生於北京, 楊式太極拳著名拳師, 楊健侯太極拳內功繼承人, 太極草堂主人. 魏先生青年時代即對太極拳產生濃厚興趣, 1958 年由於神經衰弱,及左心房傳導阻滯,促使魏先生與太極拳結下畢生之緣. 他學過楊式太極拳24式和88式,陳式太極拳一路和二路,及太極劍、刀、棍,等. 雖然神經衰弱症好了.但是,左心房傳導阻滯卻依舊如初. 1982年魏先生拜在我國著名武術家、楊式太極拳大師汪永泉先生門下. 魏先生學習刻苦,進步神速, 深得汪師垂愛,並承汪師之遺命, 著書傳徒、宏揚該門派拳法.

魏樹人有做老師的命,據說他在拜汪永泉為師之前就有了一些追隨者,並有獨立門戶之志.雖然只有初中畢業但卻能著書立說,且獨自得到了汪永泉的內功心法秘訣.應該承認,魏確實有才.

視頻中的魏正宗是68歲的人了,習太極拳34年.跟汪永泉的正宗路線也有十年之久,有網友說他本不想出場,但被逼無奈只好硬著頭皮上,上場後他推得有點迫不及待(沒入門者大多如此).從技術上講,推手的方法也比較正宗,身微前探,以腰代手,用上了全身之力,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最後幾下也搞得門惠豐不停晃擺,只是因功力有限而無法動搖老門的根基.

門惠豐直到最後也沒還手進攻,大概因為打算在太極拳圈裡混,不想得罪民間太極拳界的高人.老謀深算的長拳冠軍吃著自己碗里的,看著別人盆兒里.認為和平共處最重要.但在隨後,老門的美好願望被山東人信玉和給撕得粉粉碎碎.

視頻中14分24秒信玉和同門惠豐上場交流,信玉和看起來有點象中年時期的洪金寶.打輪之後,信玉和先用右手努力了一下,老門倆腳齊動,身體搖擺.雖被拔根,但也讓信玉和覺察此人實力不凡,這是一場遭遇戰,信玉和只知道對方是北京人,認為山東人不能輸給北京人,信玉和右腳前移雙手齊按,門惠豐雙足騰空而出.隨後信玉和接二連三地將門惠豐發出.顯示出其極強的實力.雙方的差距還是在腿上,信玉和的兩條彈簧腿極為恐怖.信玉和可能是較難碰到像老門這樣的實力相當的對手,因此動作過於緊張,一次雙手回收,用力過大,推手當中,信玉和對其自身的身形和雙方的距離的控制做的不夠好,靠功力而缺少思維,手上出力明顯過強,如果精神上放鬆一點,會推得更好. 可以說,信玉和對老門的發揮打了折扣.

之後老門也攻了一把,右腳進步,靠身體前進的慣力,加上左手之力,將信玉和推出,但隨後的一次進攻遭到信玉和猛烈的反擊.老門之後有較成功的一捋,將信捋出.但老門接著就被信玉和雙手按出.

信又連續三次猛攻全部成功,老門火起,傾力前沖,信的化功也不錯,轉著圈後退,幾步後在圈線位置上將老門踩出圈外.

視頻7分鐘時是林默根對李秉慈.李秉慈打輪轉圈的動作有點生硬,轉好後林默根覺得對方有力就一揮手把他發了出去,李秉慈退了三步。這之後,李有了準備,雙方再推手,李秉慈還是被林默根發出兩步,

李秉慈進攻,傾全力前沖,林默根以面接面,小退兩步後,開始轉圈.活腿對死腿,林一個發勁,李秉慈衝出丈遠.

這些近二十年前拍攝的視頻相當珍貴,其實不論輸贏能上場的都是好樣的.其中的信玉和名氣並不很大,信玉和是劉仲橋的弟子,山東人說,李雅軒曾親口講他功夫最好的弟子就是劉仲橋.又據信玉和的學生講,信玉和因病在近三十歲時開始學拳.信玉和家窮一貧如洗,其大運動量練拳的唯一的營養品也只有玉米面窩頭,孝順的信玉和一邊工作一邊還要照顧多病的老母,加上練拳,每天睡眠不足五個小時.劉仲橋曾把李雅軒傳給的一把劍留給了信玉和.其弟子言,信玉河的散手功夫也很好。信玉和在同門惠豐的這場推手之後風格陡變,開始了其空靈和輕巧的推手路子.信玉和於1998年離開人世.

http://www.56.com/w36/play_album-aid-6876521_vid-Mzk1MDQ5Njk.html這是魏樹人在其八十歲時拍攝的一些發人視頻,從其中可以看出, 此時的魏樹人已得太極拳其中三味.此時魏樹人練拳已有46年的時間.太極拳論講, 耄耋能御眾之形.大概就是說凡正宗者,一定要到七八十歲才能練成太極真功.也有人以魏樹人身體疾病為由說老魏功夫不到家,其實生老病死為客觀規律,不可逆轉.如太極拳能包治百病,那醫院也不用開了.老魏有功夫,有秘訣,是唯一最正宗.

太極內勁分陳楊,可能我說的不很明白,但通過視頻你應該能看明白。我會繼續講解這兩個視頻中正宗之道理,詳情請看拙作:鄭子招牌身寸勁.


推薦閱讀: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4
李世民喜不喜歡成仙?
想學道成仙,為何要每月初六、旬中辛日課誦《玉樞寶經》?

TAG:成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