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原文及譯文

《禮記》禮記·曲禮【原文】《曲禮》曰:毋不敬①,儼②若思,安定辭③。安民哉!【注釋】①敬:尊敬,嚴肅。②儼:與"嚴"同,端正、莊重之意。③辭:所說的話。【譯文】《曲禮》一書上說: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態度要端莊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辭要詳審而確定。這樣才能夠使人信服。【原文】敖①不可長,欲不可從②,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注釋】①敖:與"傲"同,驕傲之意。②從:與"縱"同,不加約束之意。【譯文】傲慢不可以滋長,慾望不可以不加約束,意志不可以自滿,歡樂不可以走向極端。【原文】賢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③。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很④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⑤,直而勿有。【注釋】①狎:與人親近之意。②畏:承認。③安安:前一"安"是動詞,滿足之意;後一"安"是名詞,指感到滿足的事物。遷:改變之意。④很:與"狠"同,兇殘的樣子。⑤質:肯定之意。【譯文】比我善良而能幹的人要和他親密而且敬重他,承認而又愛慕他。對於自己所愛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處;對於厭惡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處。能積聚財富就要能分派財富以遷福於全民。雖然適應於安樂顯榮的地位,但也要能適應不同的地位。遇到財物不隨便取得,遇到危難也不隨便逃避。意見相反的,不要兇殘壓服人家;分派東西,不可要求多得。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亂作證明。已經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誇早已知道。【原文】若夫坐如屍①,立如齊②。禮從宜,使從俗。【注釋】①屍:活著的晚輩扮作先祖的樣子代其祭壽的人。古代有"屍居神位,坐必矜莊"的說法。②齊:與"齋"通假,有齋戒之意。【譯文】如果進入成年,坐著就要像祭禮中的代為受祭的人一樣端正,站著就要像齋戒一樣肅穆恭敬。禮要合乎事理,如同作為使者要入鄉隨俗一樣。【原文】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①人,不辭費。禮,不逾節②,不侵侮,不好狎③。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④,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注釋】①說:與"悅"通假,讓人高興的意思。②節:有節制,有限度。③狎:不恭敬的樣子。④取於人:向……請教的意思。【譯文】禮是用來區分人與人關係上的親疏,判斷事情之嫌疑,分辨物類的同異,分明道理之是非的。依禮而說:不可以隨便討人喜歡,不可以說些做不到的話。依禮則行為不越軌,有節制,不侵犯侮慢別人,也不隨便不恭敬別人。自己時常警惕振作,實踐自己說過的話,這可稱為完美的品行。品行修整而言行一致,這就是禮的實質。依禮而言,聽說它是被人取法的,沒聽說它主動去向人取法什麼。所以禮只聽說願學者來學,沒聽說知禮的人去別人那裡傳授。【原文】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①,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②,非禮不親;班③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④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⑤。是故,聖人作⑥,為⑦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注釋】①正俗:使動用法,使風俗端正的意思。②宦學事師:"宦"是做官後的學習,"學"是未做官之前的學習。這兩個時期的學習都要跟從老師,即是"事師",故"宦"、"學"兩字連用。③班:分層次等級之意。④撙:有意剋制的意思。⑤麀:與"優"同音,原指雌鹿,在這裡通指雌性獸類。⑥作:產生之意。⑦為:產生並使用之意。【譯文】道德仁義,沒有禮就不能得到體現;教育訓導,使風俗端正,沒有禮就不能完備地推行;分辨事理,判明訴訟,沒有禮就不能正確地裁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沒有禮就不能確定關係地位;做官求學,沒有禮就不能使師長弟子關係親敬;朝廷的職位,軍隊的組織,就官任職,執行法令,沒有禮就不能確立威嚴,使人服從;祈求福祿,常行的祭祀,供奉鬼神,沒有禮,就不能表現出誠意莊重。所以,君子做到恭敬合度,退讓有法以明確禮的意義。鸚鵡雖能說話,終歸還是飛鳥;猩猩雖能說話,終歸還是走獸。現在的人如果不講求禮,雖能說話,不是和禽獸有同樣的心嗎?只有禽獸沒有禮可言,所以才會父子共妻。所以才有聖人產生禮儀來教誨人們,使人們有了禮,知道用禮把自己同禽獸區別開來。【原文】太上①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②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而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而志不懾③。【注釋】①太上:指的是古代的三皇五帝。②負販者:用肩挑著東西做買賣的人,通常認為他們道德水平低下,利欲熏心。事實並不盡然。③懾:膽小之意。【譯文】上古時代,人心非常淳樸,凡事想做就做,只重老實,沒有什麼準則。到了文明進步時代,就講究行為效果,凡是得到別人的恩惠,就要報答別人的恩惠。因此行為準則中就含"施"與"報"的作用,凡是受別人恩惠而不報答,則不合乎禮;受人報答而沒有恩惠給人,也是不合於禮。有了這種禮,人與人的關係,才能平衡安定,反之,就要發生危險。所以說:禮不可以不學習。禮的精神在於克制自己而尊重別人。雖然是微賤之輩,猶有可尊重的人,更不要說富貴的人們了。唯是,富貴的人懂得愛好禮,才不至於驕傲而淫侈;貧賤的人懂得禮,則其居心也不至於卑怯而無所措其手足。【原文】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①,冠②。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③,服④官政。六十曰耆⑤,指使。七十曰老,而傳⑥。八十、九十曰耄⑦,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⑧。【注釋】①弱:身體還未完全成熟。②冠:古人中,二十歲的男子要行加冠之禮,從這時起,意味著已經長大成人。③艾:指艾草,形容人年紀大了,頭髮發白的顏色如艾草。④服:擔任,掌管之意。⑤耆:與"齊"同音,年老之意。⑥傳:分配家產,交代家事。⑦耄:與"茂"同音,視力、聽覺明顯下降,活動能力也明顯減退。⑧頤:贍養老人之意。【譯文】人從出生至十歲,可稱為"幼",開始外出就做學。到二十歲,學識經驗雖還不夠,但體力已近於成人,故可行加冠之禮,從此把他當做成人看待。三十歲,體力已壯,可以結婚成家室。到了四十歲,才稱得上是強,可以入仕,服務於社會。五十歲,才能已夠老練,可以治理大眾的事。六十歲,體力開始衰弱,不宜從事體力勞動,但能憑經驗指導別人。七十歲已到告老的年齡,應將工作責任交付後人。到了八九十歲,視力聽力心力皆衰耗,可稱為"耄"。到了耄年的人和七歲天真可愛的兒童一樣,即使犯了什麼過錯,都是可以原諒的,不施以刑罰。若到了百歲,那是人生之極,只待人供養了。【原文】大夫七十而致事①,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②;自稱曰"老夫",於其國則稱名。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謀於長者,必操③几杖④以從之。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注釋】①致事:退離自己的職位。②安車:古代一種單匹馬牽著走的車。③操:配備之意。④几杖:坐著時所靠之物和走路時所扶之物。【譯文】作為大夫到七十歲就退休,如果君主挽留就會賜予他憑几和拐杖。有公務外出就會派婦人相陪伴,到四方出巡就乘坐小型車輛。這樣的大夫可以自稱"老夫",在自己的國家還要稱自己的名姓。遇到出國訪問時,必須事先告訴他那個國家的制度。在和長輩商議事情時,必須隨身帶著憑几手杖前往。在長輩提問時,不作推辭就直接回答是不合乎禮的。【原文】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①,昏定②而晨省。在醜夷③不爭。夫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④,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⑤也,執友⑥稱其仁也,交遊⑦稱其信也。見父之執⑧,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注釋】①清:與"慶"同音,涼的意思。②定:安定的意思。③醜夷:同輩內部的意思。④三賜:是指封賜三次。在周代,官吏制度是分等級的,從一命到九命,每一命所受的待遇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特等的禮服和賞賜的東西,三命以上,就能擁有周王賞賜的車馬。文中是因為父母在上,不敢享用如此的待遇。⑤弟:與"悌"通假,對兄長尊敬的意思。⑥執友:有共同志向的人或朋友。⑦交遊:普通朋友。⑧父之執:和父親有相同志趣的人。【譯文】做兒女之禮,要讓父母冬天溫暖,夏天清涼,晚上替他們鋪床安枕,清早向他們問候請安。而且要與平輩共處,絕無爭執。作為子女,不乘坐國君封賜三賜的馬車。能夠這樣,州閭鄉黨,遠遠近近的人都要稱讚他的孝順,兄弟以及內親外戚都要稱譽他的善良,同僚們稱讚其仁愛,朋友們稱讚他能服侍長輩,而跟他來往的人亦都說他誠實可靠。看到和父親有相同志趣之人,他若不叫進前,就不敢擅自進前;不叫後退,亦不敢擅自後退;他若不問,亦不敢隨便開口。這樣尊敬父輩,也是孝子應有的行為。【原文】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①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恆言不稱老。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②之。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③。【注釋】①反:與"返"同,返回之意。②肩隨:並排向前走,略微靠後。③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在古代,席地而坐時,長者坐在席的一端,如果超過四人,長者就要另設一席,是一種對長者的尊敬行為。【譯文】作為子女,出門時要當面稟告父母,回家時也要如此。出遊必須有一定的地方,所練習的要有作業簿,使得關心你的父母有所查考。平時講話不要自稱"老"字。遇到年齡大上一倍的人,無妨當做父輩看待;大上十歲的人,當做兄輩;如果只大上五歲,雖屬平輩,仍須屈居其下。五個人同在一處,應讓年長者另坐一席。【原文】為人子者,居不主奧①,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概②,祭祀不為屍。聽於無聲③,視於無形④。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注釋】①奧:一間屋子的西南角,是長者或尊者所坐的位置。②食饗:食與"四"同音,本詞是指讓父母享用的食物。概:是限量的意思。③聽於無聲:在父母沒有說話之前,對父母的意圖要有所領悟和知曉。④視於無形: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也要時刻想起父母的樣子。【譯文】作為子女,平常家居,不要佔住尊長位置,不要坐當中的席位,不要走當中的過道,不要站當中的門口。遇有飯食的宴會,要多要少,不可自作主張。舉行祭祀的時候,不可充任神主受人祭拜。在父母沒有說話之前,對父母的意圖要有所領悟和知曉,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也要時刻想起父母的樣子。不要爬高,不要臨深,也不要隨便譏評,隨便嬉笑。【原文】孝子不服暗①,不登危,懼辱親②也。父母存,不許友以死③,不有私財。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④素;孤子⑤當室,冠衣不純采。【注釋】①不服暗:指不做隱瞞父母的事情。②懼辱親:對父母隱瞞和登高到危險的地方,這些行為都是辱親的。③不許友以死:指的是不做替朋友賣命的事情。④純:與"准"同音,指的是衣服上的花邊。⑤孤子:指年輕時喪父的人。【譯文】孝順之子,不隱瞞父母,亦不得行險以圖僥倖,對父母隱瞞和登高到危險的地方,這些行為都是辱親的。父母活著不可以替朋友賣命,也不可以有自己的私蓄。作為子女,當父母活著時,戴的帽,穿的衣,不能用素色鑲邊,因為那樣很像居喪。不過,沒有父親的孤子,如果是他當家,則他的冠衣,可以帶素而不用采繢鑲邊,因為那是顯示他持久的哀思。【原文】幼子常視①毋誑。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傾聽。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②長者之手。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③。【注釋】①視:與"示"通假,教育之意。②奉:捧的意思。③掩口而對:遮住口和長者說話,怕口氣傷人。【譯文】平常不可以謊話教導兒童。兒童不必穿皮衣或裙子。年幼的孩子平常看東西不要瞟眼,站立一定要端正,不要做偏頭聽說話的樣子。若長輩們要牽手走,就要用雙手接捧長輩的手。如果長輩們從旁俯身耳語,要用手遮口,然後回答。【原文】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①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注釋】①趨:快走,惶恐不安的樣子。【譯文】跟隨先生走路,不要隨便跑到路的一邊同別人講話。在路上遇見先生,就要跨大步進前,拱手正立著。若先生和你講話,你就說;如果沒有話講,則又跨大步退到一旁。【原文】從長者而上丘陵①,則必鄉②長者所視。登城不指,城上不呼③。【注釋】①丘陵:指地勢高的地方。②鄉:與"向"同,朝向的意思。③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古人登城,不隨便指示方向,害怕迷惑眾人;也不大呼小叫,害怕把人驚嚇住。【譯文】與長輩登上山坡時,要朝著長輩的目標看,預備長者對那目標有所問。登上城牆,不要指手畫腳;在城牆上更不可大呼小叫,那樣會擾亂別人的聽聞。【原文】將適舍,求毋固①。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②,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③。將入戶,視必下④。入戶奉扃⑤,視瞻毋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毋踐屨,毋踖⑥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注釋】①固:隨便,平常的樣子。②戶外有二屨:古人為客入室之前,要把鞋脫在室外,長者則可以把鞋脫在室內。假如看到室外有兩雙鞋,可以肯定屋內有三個人。③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在外面能夠聽到屋內人的說話聲音,則可以進去,否則就不要上前打擾,很可能屋內人在秘密商量一些事情。④視必下:目光要向下看,避免看到別人隱蔽的事情。⑤奉扃:指進門要雙手做托扃的樣子,表示尊敬和謙恭。扃,與"迥"同音,指門上的橫樑。⑥踖:與"計"同音,是踩踏的意思。古人入席是有次序的,要從尾部開始升席,如果相反,就犯了踖席的錯誤。【譯文】將要拜訪人家,不應隨便。將要走到人家的堂屋,首先應高聲探問。見人家室門外放有兩雙鞋子,而室內說話的聲音聽得非常清楚,那樣,就可以進去;如果聽不見室內說話的聲音,那表示人家在裡面可能有機密的事,就不好進去了。即使進去,進門時,必須眼睛看地下,以防衝撞人家。既進入室內,要謹慎地捧著門閂,不要回頭偷覷。如果室內本是開著的,就依舊給開著;若是關著的,就依舊給關上;如果後面還有人進來,就不要把它關緊。進門時不要踩著別人的鞋。將要就位不要跨席子而坐。進了室內,就用手提起下裳走向席位下角。答話時,或用"唯"或用"諾"都要謹慎。【原文】大夫、士出入君門,由闑①右,不踐閾②。【注釋】①闑:與"涅"同音,古代大門中豎立的短木,主人進出時從右,賓客則從左,大夫、士更為高貴,進出從右。②閾:與"玉"同音,門檻之意。【譯文】大夫或士進出國君的宮門時,必須從口橛的右邊走,不要踩著門檻。【原文】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①。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主人入門而右②,客入門而左;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③,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後客復就西階。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④,連步以上。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注釋】①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古人待客時,如果賓客地位高於主人,主人應出大門迎接;賓客地位低於主人,主人則在大門內迎接。進門時,主人請賓客先入,恭敬之後,主人引導賓客進入。每門,古代天子宮中五門,諸侯三門,大夫二門,所以稱每門。②主人入門而右:古代建築門內稱庭,庭的北邊是堂,有東西兩排台階,東邊的阼階,是主人出入庭堂時所用的,西邊的賓階是賓客出入所用的。在庭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小路通向東西兩階,"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就是指的主人和賓客都可以沿著各自的通道去往庭堂。③降等:賓客的等級低於主人。④拾級聚足:指每上一級台階,都要把雙腳併攏一次,然後再開始登下一個台階。拾與"社"同音。【譯文】凡是和客人一同進門時,每到門口都要讓客人先走。客人到居室門口時,主人要先進去設席擺坐,然後出來迎接客人,客人再三謙讓,主人就恭請客人進入。主人進門向右,客人進門向左;主人走到東階,客人走到西階。客人身份低時,就會走到主人的東階,主人要再三推辭,然後客人再回到西階。主人客人要謙讓登階的先後,主人先登上,客人跟著登上,主人上一級,客人也上一級,客人前腳正跟上主人後腳,拾級而上。上東階時要先出右腳,上西階時要先出左腳。【原文】帷①薄②之外不趨③,堂上不趨,執玉不趨。堂上接武④,堂下布武。室中不翔⑤。並坐不橫肱⑥。授立不跪⑦,授坐⑧不立。【注釋】①帷:布幔。②薄:帘子。③趨:小步快走之意,表示對長者的尊敬。④接武:是指邁著細小的步子向前走。武,足跡之意。⑤翔:放鬆兩臂隨意地走路。⑥橫肱:把兩臂橫著伸開。⑦跪:兩膝著地,臀部不接觸足跟,上身挺直的姿勢。⑧坐:兩膝著地,臀部接觸足跟的姿勢。【譯文】經過有簾帷垂著的門口不要快步走去。在堂上,或端著玉器,則不要快走。在堂上用細步,堂下用正步,不可在室內大搖大擺。同別人坐在一起,不要橫著膀子。拿東西交給站著的人,不要屈膝;但拿給坐著的人,就不要站著。因為前者顯得太謙卑,而後者又顯得太傲慢。【原文】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①,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以箕自鄉而極之。奉席如橋衡②,請席何鄉,請衽③何趾。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注釋】①必加帚於箕上:古人取掃帚和簸箕時的樣子,以表示尊敬之意。②橋衡:打水用的秸槔上的橫木,一頭高一頭低,這裡是用來形容席的拿法,托席的兩隻手,左手要高,右手要低。③衽:衽席的簡稱,即卧席的意思。【譯文】凡是替長輩打掃席前有一定的禮節;必須把掃帚蓋在簸箕上,用袖子遮擋著邊掃邊退,不使塵土落向長輩,把畚簸朝向自己撮掃垃圾。抱席子要捲成秸槔上的橫木一樣。為長輩安放坐席時要問清面朝哪個方向,安放卧席時要問清腳朝哪個方向。【原文】若非飲食之客①,則布席,席間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撫席而辭②。客徹重席③,主人固辭。客踐席,乃坐。主人不問,客不先舉④。將即席,容毋怍⑤。兩手摳衣,去齊尺。衣毋撥⑥,足毋蹶⑦。【注釋】①飲食之客:指那些前來討論學問之事的賓客。②辭:主人讓正席於賓客時,賓客謙讓,不肯接受。③客徹重席:在古代,王公貴族之類的賓客到來時要鋪三層席,大夫級的賓客到來時要鋪雙重席。所以所來的客人為表示謙遜,做出要撤掉重席的舉動。徹,與"撤"通假,向後退的意思。④先舉:先說之意。⑤怍:與"作"同音,容色改變的意思。⑥撥:飄起、揚起的意思。⑦蹶:跳腳的意思。【譯文】若不是前來討論學問之事的賓客,席位的間隔要遠些,大抵席與席之間可容一丈的距離。當主人跪著替客人整理席位時,客人就要按住席子說不敢勞駕。客人要除去重疊的席子時,主人要一再請他勿除去。等客人履席,預備坐下時,主人才坐下。若主人不先說話,客人不要搶先發言。將就席的時候,不要變臉色。兩隻手提起衣裳,使衣裳的下沿離地一尺左右,這樣齊膝跪下時就不致絆住自己的下裳。不要掀動上衣,也不要跳腳。【原文】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虛坐①盡後,食坐②盡前。坐必安,執③爾顏。長者不及,毋儳言④。正爾容,聽必恭,毋剿說⑤,毋雷同⑥,必則古昔,稱先王。侍⑦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請業則起,請益則起。父召,無"諾"⑧;先生召,無"諾"。"唯"⑨而起。侍坐於所尊敬,毋餘席⑩,見同等不起。燭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燭不見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讓食不唾。【注釋】①虛坐:坐著只是說話。②食坐:坐著吃飯的意思。③執:保持之意。④儳言:和長者說不一樣的話題,即東拉西扯。儳,與"顫"同音。⑤剿說:把別人的言論當成是自己的言論。剿,與"抄"同音。⑥雷同:說和別人一樣的話。⑦侍:服侍的意思。⑧諾:回答應聲的意思,說話的語速慢。⑨唯:回答之意,說話的語速快。⑩餘席:和長者坐在同一席端。跋:燭燒盡時留下的殘物。古人稱火炬為燭,燭盡之物為跋。晚輩在和長輩秉燭長談時,看到燭盡時要主動把殘物去除。唾:唾液的意思。【譯文】若有先生的書本琴瑟放在前面,就跪著移開它,切不可跨足而過。如果只是說話,應盡量往後坐;如果是飲食,就要盡量靠著前坐。坐要穩定,保持自然的姿態。長者未提及的,不要東拉西扯地說。表情要端莊,聽講要虔誠。不可把別人的言論當成是自己的言論,也不要說和別人一樣的話。說話要以過去的事實為根據,或是引述古人先哲的格言。侍奉先生坐著時,先生有問,要等到他的問話終了再回答。請問書本里的事,要起立;如果還要問個詳細,亦要起立。父親召喚時不要唱諾;先生召喚時也不要唱諾。要恭敬地回答"唯",同時起立;陪同自己所尊敬的人,無妨挨近坐著。見到同輩的人不必起身,但見有端燭的來,就要起身;看見端飯食的人來,也要起身;主人有上賓來,亦要起身。晚上去與人坐談,應在一支燭沒有燃盡之前,看到燭盡時要主動把殘物去除。在所尊敬的客人面前,不要呵斥狗。主人分給食物無須謙讓,但同時也不可吐口水。【原文】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①杖屨,視日蚤莫②,侍坐者請出矣。侍坐於君子,君子問更端③,則起而對。侍坐於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閑④,願有復也",則左右屏⑤而待。毋側聽⑥,毋嗷應⑦,毋淫視⑧,毋怠荒⑨。游毋倨⑩,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斂發毋髦,冠毋免,勞毋袒,暑毋褰裳。【注釋】①撰:拿著之意。②蚤莫:天的早晚之意。③更端:更換事由的意思。④少閑:停頓片刻之意。⑤屏:退避之意。⑥側聽:竊聽他人的言辭。⑦嗷應:高聲大喊之意。嗷,與"叫"同音。⑧淫視:目光斜視,不專註的意思。⑨怠荒:懶惰的沒精神的樣子。⑩倨:驕傲的樣子。跛:單腳踩地,沒有站穩的樣子。箕:臀部著地,兩腿向前伸出,是一種不文明的坐姿。伏:趴著的意思。袒:裸露的意思。褰:把衣服撩開的意思。【譯文】與長者坐談,凡是見到長者打哈欠、伸懶腰,或是準備拿起拐杖和鞋子,或是探視時間的早晚,這時候侍坐者就要告辭退出。陪伴長者,如果長者問到另外的事,則須起立回答。陪伴尊長時,若有人進來說:"很想借點兒時間,有所報告。"這時,侍坐者就要退避一旁等候著。不要側耳作探聽的樣子,不要粗聲粗氣地答應,不要滾動眼珠看東西,不要做懶洋洋的模樣。走路不要大搖大擺,站著不要跛足欹著肩頭,坐時莫把兩腿分開像畚箕,睡時不要俯伏在床上。收斂頭髮勿使披下,帽子無故不要脫下。勞作時不要袒衣露體,就是大熱天,也不要敞開裙子。【原文】侍坐於長者,屨不上於堂,解屨不敢當階。就屨,跪而舉之,屏於側。鄉①長者而屨,跪而遷屨②,俯而納屨③。【注釋】①鄉:與"向"同,朝著的意思。②遷屨:把鞋掉轉過來之意。③納屨:穿鞋。【譯文】凡陪伴長者坐談,不要穿鞋子上堂,而且解脫鞋子亦不可正向台階。穿鞋時,要先拿起鞋子在一旁穿著。若面朝長者穿鞋,就要跪著旋轉鞋尖,然後低頭套上鞋子。【原文】離①坐離立,毋往參焉;離立者,不出中間。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②,不同巾③櫛④;不親授。嫂叔不通問⑤。諸母不漱裳⑥。外言不入於梱⑦,內言不出於梱。【注釋】①離:與"儷"同,指兩個人並排著。②椸:與"匜"同,與"意"同音,指放衣服的筐子。枷:指掛衣服的架子。③巾:清洗時用的布子。④櫛:與"至"同音,梳頭髮的工具。⑤不通問:不互相饋贈東西。⑥裳:下衣之意。⑦梱:與"捆"同音,是門檻的意思。【譯文】有二人並坐或並立著,不要插身進去;有二人並立著,不要從兩人中間穿過。男女不要混雜著坐,衣服也不要放在同一個筐子里,不要掛在同一衣架上。男的女的各有自己的面巾梳子,不要混用,亦不要互相饋贈東西。不要讓叔母或庶母洗濯內衣。街談巷語,不要帶進閨門之內;閨門以內的家務事也不要宣揚於外。【原文】女子許嫁,纓①,非有大故②,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注釋】①纓:五彩的帶子,是許嫁後的標誌。②大故:大的災難,或是病故之類的事情。【譯文】女人訂婚之後,就掛上五彩的帶子,表明有所系屬了。如果沒有重大變故,不要進入她的住處。姑母姐妹及其女兒,凡是已經嫁人的,回了家就不要和她同席而坐,同用一個器皿吃東西。父與子不要同坐一個席位。【原文】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①,不交不親。故日月以告君,齊戒以告鬼神,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以厚其別也。【注釋】①幣:結婚前,男方給女方的聘禮。【譯文】男女之間沒有媒人往來提親,相互不會知道對方的名字。女方家沒有接受男方家的聘禮,彼此不會交往不會親近。所以婚禮的月份日子都要登記報告君主,要在家廟中齋戒祭告祖先神靈,要備辦酒宴邀請鄉里鄰居同事好友,這都是表示重視男女的分別。【原文】取妻不取同姓,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寡婦之子,非有見①焉,弗②與為友。【注釋】①有見:有出眾的才華。②弗:不能。【譯文】娶妻不要娶同姓女子,所以買妾時不知她的本姓就要占卜詢問。對寡婦家的兒子,不是有才能的話,就不要同他做朋友。【原文】賀取妻者,曰:"某子①使某②,聞子有客③,使某羞④。"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⑤。【注釋】①某子:前來祝賀的人。②某:召喚的人。③有客:避而不提婚事,請鄉黨同僚而已。④羞:敬送的意思,古人一般回送一壺酒、十條幹肉或是一隻狗。⑤老者不以筋力為禮:年長的人可以不用拘於下跪禮節的要求。【譯文】慶祝人家結婚,只能說:"某君聽見你家宴請鄉黨僚友,所以派我送點佐餐的禮物。"貧窮的人不必用金錢財物為禮,年老的人也不必拘於下跪禮節的要求。【原文】名子者,不以國①,不以日月,不以隱疾②,不以山川。【注釋】①不以國:古人中,臣民不能說國家的名字,兒子不能稱呼自己父輩的名字,以此推知,為孩子起名,不能用國名。②隱疾:沒有明顯表現出來的疾病。【譯文】在給小孩取名時,不要用國名,不要以日月為名,不要以身上的隱疾為名,不要以山川為名。【原文】男女異長①,男子二十冠而字②。父前子名,君前臣名③。女子許嫁,笄④而字。【注釋】①男女異長:在古代,男女有別,在排行時,男排男,女排女,不是單獨地按照年齡大小混合排列。②冠而字:男子在實行加冠之禮時,除了父母給起的名外,還會得到賓客為他起的字。③父前子名,君前臣名:指的是在父親面前可以直呼兄長的名字,在君王面前可以直呼同僚的名字。古人在面對最為尊敬之人時,可以免去謙恭的禮數。④笄:是女子類似於男子冠禮的一種禮數。【譯文】男孩女孩要有各自的排行。男子到二十歲,要舉行冠禮,在名之外再取個字。在父親面前可以直呼兄長的名字,在君王面前可以直呼同僚的名字。女子到可以出嫁年齡時,也要舉行一種禮數,要用簪子插住頭髮,在名之外再取個字。【原文】凡進食之禮:左殽①右胾②;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③醬處內;蔥渫④處末,酒漿⑤處右。以脯修⑥置者,左朐⑦右末。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主人延⑧客祭⑨。祭食,祭所先進。殽之序,遍祭之。三飯,主人延客食胾,然後辯殽。主人未辯,客不虛口⑩。【注釋】①殽:大塊的帶骨頭的熟肉。②胾:與"自"同音,大塊的沒有骨頭的熟肉。③醯:與"西"同音,指醋。④渫:與"謝"同音,蒸蔥之意。⑤酒漿:一晚上就釀好的甜酒,且不帶渣,可以稱作是酒。漿,則指的是帶有米汁的酒。⑥脯: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干肉。修:是經過腌制加工的干肉。⑦朐:與"渠"同音,肉晒乾後彎曲的地方。⑧延:告訴的意思。⑨祭:吃飯前的祭祀行為。把將要吃的食物盛出少許,放在祭祀的器皿中,表示對先祖的尊重。⑩虛口:漱口之意,是指在吃飯過程中吃食物與喝酒之間的一種行為。【譯文】凡陳設便餐的禮節:帶骨的殽放置左邊,切的純肉放置右邊;飯食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得近些;蒸蔥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右邊。若另要陳設干肉、干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客人謙讓,端著飯碗起立,說是不敢當此席位,主人就得起身對客人說些敬請安坐的話語,然後客人坐定。主人勸請客人吃飯,先撥些飯放在桌上,這稱為祭。祭食,要有先後順序。祭先進食的東西,以後依照吃食的順序一一祭了。吃過三口飯後,主人應請客人吃純肉,然後吃帶骨的肉。若主人還沒有吃完,客人可不要漱口表示不吃。【原文】侍食①於長者,主人親饋②,則拜而食。主人不親饋,則不拜而食。【注釋】①侍食:伺候奉陪年長的人吃飯。②饋:給夾菜的意思。【譯文】在陪著長者吃飯時,主人親自夾菜勸吃,就要拜謝,然後進食;主人不親自夾菜勸吃,就不必拜謝,自行進食。【原文】共食①不飽,共飯不澤手②。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③。毋吒食④,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⑤,飯黍毋以箸,毋嚃⑥羹,毋絮羹⑦,毋刺齒,毋歠醢⑧。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辭以窶⑨。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毋嘬炙。【注釋】①共食:與"共飯"同意,一起進食的意思。②澤手:兩手互搓的意思。③歠:與"輟"同音,喝的意思。④吒食:嫌棄主人做的飯菜不好吃,小聲嘀咕。⑤揚飯:用筷子攪動飯食,讓它快速變涼。⑥嚃:不咀嚼菜的意思,當吃湯中的菜時,不能連湯一起喝下。⑦絮羹:指的是自己重新調製主人做好的湯,是一種不尊重主人的行為。⑧歠醢:不用任何食物蘸就吃的肉醬的意思。⑨窶:因為貧窮而沒有禮物相送,此指備辦的食物不夠。【譯文】大夥共同吃飯,不可只顧自己吃飽。若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顧到手的清潔。不要拿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飯器,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嘖嘖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碗盤,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只吃一種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蒸黍的飯宜用手不要用箸。吃湯中的菜時,不可以連湯一起喝下,也不可當著主人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亦不要喝不用任何食物蘸就吃的肉醬。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濕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干肉就得用手掰食。吃炙肉不要撮作一把來嚼。【原文】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①,以授相者②。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注釋】①齊:指醬類食物。②相者:主人分配讓給客人進食物,伺候客人吃飯的人。【譯文】吃食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著腌漬物的碟子交給一旁伺候的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別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原文】侍飯於長者,酒進則起,拜受於尊所①。長者辭,少者反席而飲;長者舉,未釂②,少者不敢飲。長者賜,少者賤者③不敢辭。賜果於君前,其有核者懷④其核。【注釋】①尊所:尊者所在的席位。諸侯宴請時,尊所設在東楹之西;大夫宴請時,尊所設在東房門和室門之間。②釂:指的是喝完杯中的酒。③少者:是指晚輩。賤者:是指地位低下的人,通常是指僕人一類的。④懷:包起來的意思。【譯文】陪伴長者喝酒,看見長者將要遞酒過來時,就急忙起立,走到尊者所在的地方拜而後接受。長者說,不要如此客氣,然後少者才回到自己席位上喝酒;若長者還沒有舉杯喝乾,少者不可以先喝。長者有東西賜予後輩或僕人們,他們只管接受,無須客氣。若是國君賜食水果,不要在他前面吐果核,應把核包藏起來。【原文】御①食於君,君賜余,器②之溉③者不寫④,其餘皆寫。【注釋】①御:賜予食物的意思。②器:盛食物的器皿。③溉:可以洗滌的器皿。④寫:把食物從一個器皿倒到另一個器皿中。【譯文】侍候國君吃食,國君賜予剩餘的食物,要看那盛器是否可以洗滌。若是可以洗滌的,就原器取食;如果是不可以洗滌的,則須把食物倒在另外的器皿內。【原文】餕①余不祭②,父不祭子,夫不祭妻。御③同於長者,雖貳④不辭;偶坐⑤不辭。羹之有菜者用挾⑥,其無菜者不用挾。【注釋】①餕:吃剩的飯菜。②祭:吃飯之前的祭祀禮節。③御:指吃飯用的餐具。④貳:當給自己盛上雙份食物時,出於禮節也不能推辭。⑤偶坐:除自己之外還有其他的賓客,特別是有比自己年長的賓客。⑥挾:用筷子夾。【譯文】吃剩餘的食物不用行"祭食"之禮。另外,如父親吃兒子剩餘的食物,丈夫吃妻子剩餘的食物時,亦不用禮。陪同長者一同參加宴會,若主人厚待長者亦同樣厚待少者時,少者不用說客氣話。雖然和長者坐在一起,但坐中自有長賓,亦無須少者說客氣話。湯裡面如有菜,就得用筷子來夾;若沒有,就用湯匙。【原文】為天子削瓜者副之①,巾以絺②;為國君者華之③,巾以綌④;為大夫累之⑤;士疐之⑥;庶人⑦齕之⑧。【注釋】①副之:把瓜切成四瓣,然後再橫著切開。②絺:與"吃"同音,細麻布之意。③華之:只是橫著切開。④綌:粗麻布。⑤累之:累與"裸"通假,只是把瓜橫著切開,外面不用麻布包裹。⑥疐之:疐與"蒂"通假,把瓜蒂削掉。⑦庶人:在官府中任職的普通人,沒有官職。⑧齕之:齕與"和"同音,去掉瓜蒂就直接吃。【譯文】為天子削瓜去皮後要切成四瓣,用細麻巾蓋好;為國君削瓜去皮後要橫切成兩瓣,用粗麻巾蓋好;為大夫削瓜去皮後就整個放置;士人只切瓜蒂,庶人就帶皮吃。【原文】父母有疾,冠者不櫛①,行不翔②,言不惰③,琴瑟不御④,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笑不至矧⑤,怒不至詈,疾止復故。【注釋】①櫛:整齊,有秩序。②翔:講究穿著打扮。③惰:閑聊的話。④御:擺弄之意。⑤矧:與"沈"同音,大笑時能露出的牙齦部位。【譯文】父母有病的時候,人們心中憂慮,頭髮忘了梳理整齊,走路不像平日那樣講究穿著打扮,閑話亦不說了,樂器亦不擺弄了,食肉只稍嘗那味道,飲酒亦不喝到臉紅,既沒有開心地笑,亦沒有惡聲惡氣地怒罵。這情形直到父母病癒才恢復正常。【原文】有憂者①側席②而坐,有喪者專席③而坐。【注釋】①有憂者:指的是家中有病人,或是自己心中有煩惱的事情。②側席:正席旁邊的席位。③專席:單獨的席位,不和大家坐在一起。【譯文】有憂患的人要坐在正席旁邊的席位,有喪事的人要坐在單獨的席位。【原文】水潦降,不獻魚鱉;獻鳥者佛其首①,畜鳥者則勿佛也;獻車馬者執策綏②;獻甲者執胄;獻杖者執未;獻民虜者操右袂;獻粟者執右契③;獻米者操量鼓④;獻孰食者操醬齊;獻田宅者操書致⑤。【注釋】①佛其首:將鳥的頭用竹籃之類的東西罩住。②策綏:指馬鞭和馬車上的繩子。古人在敬獻車馬時,只將馬鞭和繩子拿到堂上,意思就自然明了了。③右契:古人契券一般分為左右兩部分,右契是尊者所持的,所以敬獻時執右契。④量鼓:古代稱量谷、米類的器具。⑤書致:書面的契約,有田產契、房屋契等。【譯文】雨水多的季節不應用魚鱉獻人;凡獻野鳥須罩住其首以防啄人,如果獻馴養的家禽則不必如此;獻車馬,只要把馬鞭和引手繩遞上;獻鎧甲,只要遞上兜鍪;獻杖與人,自己應持著末端;獻俘虜,要抓緊他的右手;獻人以粟,只要拿出可以兌取的契券;獻米,則用斗斛;獻熟食的,要送上醬類和腌漬的小菜;以田宅獻人,則拿田契、屋契進獻。【原文】凡遺人弓者,張弓尚筋,馳弓尚角①;右手執簫,左手承弣②;尊卑垂帨③。若主人拜④,則客還辟,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拊,鄉與客並⑤,然後受。進劍者左首。進戈者前其繜⑥,後其刃。進矛戟者前其鐓⑦。【注釋】①尚角:弓背上有角嵌在上面。②弣:與"府"同音,弓箭的中間部分。③帨:戴在胸前的佩巾,鞠躬或是行禮時就會垂下來。④主人拜:古代,當賓客饋贈禮物時,主人在接受禮物之前要向客人行禮,稱為拜受禮。⑤並:指的是主人和客人並排向南站立。⑥繜:與"尊"同音,指的是戈柄下面可以插在地里的金屬套。⑦鐓:與"堆"同音,矛戟柄上的金屬套。【譯文】凡是贈弓給人,如果是上緊弓弦的弓,應以弓弦朝上,如果是弓弦鬆懈的弓,則以弓背朝上;同時用右手拿著弓頭的斜體(亦稱為"弭頭"),左手就托住弓背的中部;授予者和接納者雙方都要彼此鞠躬。若主人要行拜受禮,則客人就要轉身讓開,避免主人的拜。如果是主人親自接受那弓,就要由客人的左手接弓之另一弭頭,然後用另一隻手托著弓拊,雙方並朝著同一方向而移交。遞劍與人應以劍柄向左。遞戈與人應以戈柄向前,戈刃向後。遞矛或戟,應讓平底的末端向前。【原文】進几杖者拂之。效馬效羊者右牽之,效犬者左牽之。執禽者左首。飾羔雁者以繢①。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劍者以袂。飲玉爵者弗揮②。凡以弓劍、苞苴、簞笥③問④人者,操以受命,如使④之容。【注釋】①繢:帶有花紋的彩帶,用來裝飾羔雁。②揮:扔、揚的意思。③苞苴、簞笥:苞,包裹魚肉等物的草苞。苴,墊器物的草。簞,竹製圓形的器物。笥,竹製方形的器物。④問:饋贈的意思。⑤使:派遣的使者。【譯文】送人倚幾或手杖,要拭抹乾凈。牽馬或羊送人可用右手,但牽犬則用左手。捉鳥給人,應以鳥首向左。送人以小羊或鴨子,要飾以彩帶。受珠或玉,應捧著手掌來承。受弓或劍,要合著袖口來接。用玉杯飲酒,不要揮揚,以防失手跌破。凡是被家長遣去遞送弓劍、苞苴、簞笥的人,要拿著那些東西,聽家長的吩咐,就像使者奉派出使時的儀態。【原文】凡為君使者,已受命①,君言不宿於家。君言至,則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歸,則必拜送於門外。若使人於君所,則必朝服②而命之,使者反,則必下堂而受命。【注釋】①受命:接收到命令。②朝服:古人在莊重嚴肅的場合穿的服裝。頭戴黑紅色的帽子,上身穿黑色的衣服,下身穿白色的裙子,彩色的腰帶,白色的護膝。【譯文】凡是作為國君使者的人,已經接受國君的使命,就不要再在家裡停留。在國君的使命傳到時,主人要出門迎接拜謝傳達使命的使者;在傳令使者回去時,主人必須拜送到門外。如果要派人前往國君的處所時,必須穿著朝服進行派遣,在使者返回時,必須下堂來迎接君命。【原文】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①,謂之君子。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②人之忠,以全交也。【注釋】①怠:懈怠的樣子。②竭:把……全都耗盡。【譯文】見聞廣博,記憶強健,並且很謙讓;敦厚善良,身體力行,並且不怠懈,稱得上是君子。作為君子,不去要求別人無盡的喜歡,不去要求別人竭力的愛戴,從而保持永久的交情。【原文】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①。"此言孫可以為王父屍,子不可以為父屍。為君屍者,大夫士見之,則下之。君知所以為屍者,則自下之;屍必式②。乘必以幾。【注釋】①君子抱孫不抱子:古人在祭祀祖先時,充當屍的要求是孫子,如果孫子的年紀過小,則由要人抱著孫子充當屍。②式:式禮。指人的身體向前傾,表示尊敬的禮節。【譯文】舊禮書有言:"君子抱孫不抱子。"這是說孫子可以充任祭祖時的屍,而兒子卻不能。凡是大夫、士人遇見為君屍的人,就需下車致敬。如果國君知道某人將為屍,亦要下車為禮;而為屍者對於敬禮的人都得憑軾答謝。屍登車時,要拿幾來墊足。【原文】齊①者不樂不弔。【注釋】①齊:指齋戒之人。【譯文】舉行齋戒的人要專一心思,不可聽音樂,也不要前往喪家慰問,使哀者分了心。【原文】居喪之禮:毀瘠不形,視聽不衰,升降不由阼階①,出入不當門隧②。居喪之禮:頭有創則沐,身有瘍③則浴,有疾則飲酒食肉,疾止復初。不勝喪,乃比於不慈不孝。五十不致④毀,六十不毀,七十唯衰麻在身,飲酒食肉處於內⑤。【注釋】①阼階:前面講過,是主人出入廳堂時所走的台階。由於喪期思父,所以不走阼階。②門隧:指門正中的路。③瘍:與"癢"通假。④致:到達極點。⑤內:指的是在屋內。由於人到七十歲,精力和體力都不是很好了,遇到喪事的時候,就不必在庭院里搭棚而居了。【譯文】居喪之禮:雖因哀傷而消瘦,但不可至於形銷骨立,並且視力、聽力亦可保持正常,這樣才能應付喪事。唯在家裡,上下不走家長常走的台階,進出不經過當中的甬道,就像家長還活著的時候。居喪之禮:若頭上發瘡,可以洗砂;身上發癢,亦如之。若害病,仍可以食肉飲酒,但到了病癒,就得恢復居喪之禮。如果承當不了喪事的哀痛而病倒了,那就是不慈不孝。年紀到了五十歲,可不必哀傷致毀;六十歲,可不因哀傷而消瘦;七十歲的人服喪,只要披麻戴孝,無須損及體力,照常飲酒食肉,而且住在屋裡。【原文】生與來日①,死與往日②。【注釋】①生與來日:活著的人對死者的弔喪期是從死後第二天開始算起。②死與往日:死者的殮殯期是從死亡當天算起。【譯文】辦喪事之禮,一些是為生者而制定的,如成服、哭者進行的秩序。前者是從死者之死的第二日算起;後者如三日而殯三日而葬等,則從死之當日算起。【原文】知生者吊①;知死者傷②。知生而不知死③,吊而不傷;知死而不知生,傷而不弔。【注釋】①吊:指的是弔唁之詞。②傷:指的是傷感之詞。③知生而不知死:認識死者的親屬而不認識死者。【譯文】平素只和死者的家屬有交情的,就慰問之;直接與死者有交情的,就哀悼之。所以知生而不知死者,只要慰問而不用傷悼之詞;反之,則須傷悼而不止於慰問了。【原文】弔喪弗能賻①,不問其所費②。問疾弗能遺③,不問其所欲。見人弗能館④,不問其所舍。賜人者不曰來取;與人者不問其所欲⑤。【注釋】①賻:給予錢財上的幫助。②費:錢財上的花費。③遺:饋贈之意。④館:提供住處之意。⑤其所欲:要不要這個東西。【譯文】慰問喪家,若沒有錢財資助他們,就不要問他們需要多少錢。探視病人,若拿不出東西饋贈,就不要問病人需要什麼。接見來人,如果不能提供住處,就不要問他住在什麼旅館。拿東西給人,可不要叫人來取;將給人東西,不要問他要不要這個東西。【原文】適墓不登壟,助葬必執紼。臨①喪不笑。揖人必違②其位。望柩不歌。入臨不翔。當食不嘆。鄰有喪,舂不相③;里④有殯,不巷歌。適墓不歌,哭日不歌。送喪不由徑⑤,送葬不辟途潦⑥。臨喪則必有哀色,執紼不笑。臨樂不嘆。介胄則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⑦於人。【注釋】①臨:到達之意。②違:離開的意思。③相:古人舂米時有專門的歌聲相配,鄰居有喪事,舂米時不能唱歌。④里:鄰里之中。⑤不由徑:指不走偏僻的小路。⑥途潦:路途上的水坑。⑦失色:失態的樣子。【譯文】進到墓地時不要登上墳丘,參加葬禮時必須幫助挽柩車。到達喪禮地時不要嬉笑。與人作揖時必須離開位置。見到柩車時不要再唱歌。進到喪家哀悼不要若無其事。面對飯食不要嘆息。鄰居有喪事,舂米時就不要唱歌;鄰里有殯儀,就不要在巷子里唱歌。進到墓地就不要唱歌,在哭悼的日子裡不要唱歌。送喪車時不要走小徑,送葬車時不要躲避路上的水坑。參加喪禮時必須面帶哀傷的神色,挽送柩車時不要嬉笑。欣賞音樂時不要嘆氣。披上甲胄就要顯出不可侵犯的神情。所以君子時時保持謹慎,就不會在別人面前有失態表現。【原文】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①,刑不上大夫②。刑人不在君側。兵車不式③,武車綏④旌,德車結旌。【注釋】①禮不下庶人:指禮節不用來約束老百姓。②刑不上大夫:指刑法不用來制裁大夫之上的人。③式:式禮。④綏:舒展之意。【譯文】看見國君據軾而行禮時,大夫就要下車致敬;看見大夫據軾而行禮時,士人就要下車致敬。禮制不及於庶人,刑罰不及於大夫之上的人。因此在國君左右都是沒有受過刑罰的人。在出征的兵車上,無須據軾行禮;田獵用的武車上,旌旗是招展著的;巡狩用的德車,旌旗是垂著的。【原文】史載筆,士載言。前有水,則載青①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②;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③,則載虎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④。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⑤,招搖⑥在上,急繕其怒⑦。進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注釋】①青:水鳥之意。②鳶:指老鷹。老鷹叫則風起,風起會揚起塵埃。③士師:軍隊之意。④貔貅:與"皮休"同音。指一種兇猛至極的野獸。⑤朱鳥、玄武、青龍、白虎:用四種動物來代表四種星象,分別代表南、北、東、西。⑥招搖:指的是北斗七星的柄端,置於行軍隊伍中來指示方向。招,與"勺"同音。⑦急繕其怒:指的是士氣高漲的樣子。繕,與"勁"同音。【譯文】掌管文書的人攜帶文具,司盟的人攜帶文辭。在隊伍行進途中前面有水,就豎起畫有水鳥的旌旗;前面風起揚塵,則豎起畫有鳴鳶的旌旗;前面遇有車騎,則豎起畫有飛鴻的旌旗;見有軍隊,則豎起虎皮之旌旗;遇有猛獸,則豎起貔貅之旌旗。凡是行陣,前鋒為朱鳥,後衛為玄武,左翼為青龍,右翼為白虎,中軍豎著北斗七星旗幟,來堅定其戰鬥精神。前進後退,有一定的法度,左右隊伍,亦各有主管的人。【原文】父乏讎①,弗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②;交遊之讎,不同國。【注釋】①讎:與"仇"同,指仇人。②不反兵:指的是不返回家去拿兵器,用隨身的武器就可以。【譯文】對待父親的仇人,不可與其共存於天下;對待兄弟的仇人,要隨時攜帶兵器等待;對待朋友的仇人,不可與其同在一個國家。【原文】四郊多壘①,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廣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注釋】①四郊多壘:卿大夫所治之地,四面都是堡壘。指被他人侵佔。【譯文】若一國的四境都築有堡壘但被他人侵佔,可見大官們不能安治其國,而那堡壘就是卿大夫的恥辱;如果任憑廣大的土地荒廢而不加整理利用,那荒廢的土地也就是士人們的恥辱。【原文】臨祭不惰。祭服敝①則焚之,祭器敝則埋之,龜策②敝則埋之,牲死則埋之。凡祭於公者,必自徹其俎③。【注釋】①敝:破舊之意。②龜策:占卜用的草。③凡祭於公者,必自徹其俎:士陪同君王行宗廟之禮,俎中盛放的牲肉,在祭祀完之後,士以下的官員則要親自把它拿回家中,士以上的則會由國君手下之人送回到家中。【譯文】參加祭祀活動時不要有怠惰的表現。祭祀穿的衣服破舊了就要燒掉,祭祀用的器物壞了就要埋掉,卜筮用的龜策壞了就要埋掉,祭禮用的牲畜死了就要埋掉。士陪同君王行宗廟之禮,俎中盛入的牲肉,在祭祀完之後,士以下的官員則要親自把它拿回家中,士以上的則會由國君手下之人送回到家中。【原文】卒哭乃諱①。禮,不諱嫌名②,二名不遍諱③。逮事④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⑤。《詩》、《書》不諱,臨文⑥不諱,廟中不諱。夫人⑦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婦諱不出門⑧。大功、小功⑨不諱。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注釋】①卒哭乃諱:人死之後的第一次祭禮,哭祭結束,將靈符置於祖廟,表示從此以後以神靈視之。不再稱呼他的姓名。②嫌名:指與姓名同音的字。③遍諱:忌諱的意思。④逮事:侍奉之意。本句指的是有父母在,可以服侍。⑤公諱:指的是君諱。⑥臨文:寫文章之意。⑦夫人:這裡指的是國君的夫人。⑧婦諱不出門:在古代,婦人家中的忌諱是不能通行於廳堂之上的。⑨大功、小功:都是喪服名,與死者的關係較為疏遠,所以就可以不避諱死者的名字。【譯文】行過卒哭之祭,就要避諱用死者之名,而據禮之規定,同音的名可以不避諱,雙字名只要避用其一。倘若生時侍奉父母,就得避用祖父母之名;如果生時已不及侍奉父母,則可不避諱祖父母之名。在國君的地方,不以家諱為禁忌,但在大夫的地方,仍需遵守一國之諱。另外,讀《詩》、《書》,寫文章,以及廟中祭告之詞,都無用諱。即使在國君面前對話,亦可以不諱其夫人之名,因為婦人的名諱限於家內。其次,大功、小功的親屬,亦不用諱。凡是到了一個地方,便要打聽他們的禁忌;到了另一國家,就要打聽他們的風俗習慣;同理,到了別人家裡,也要先問他們忌諱的名。【原文】外①事以剛日②,內③事以柔日④。【注釋】①外:出國界或廟外之意。②剛日:指的是單數日,即甲、丙等日。③內:在國內或是廟內做事情。④柔日:指的是雙數日,即乙、丁等日。【譯文】廟外舉行典禮,適宜用單數日;廟內舉行典禮,適宜用雙數日。【原文】凡卜筮日,旬①之外曰"遠某日②",旬之內曰"近某日"。喪事先遠日③,吉事先近日。曰:"為日,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④。"【注釋】①旬:十天之意。②某日:甲乙日等的某一天。③喪事先遠日:選擇喪事的日期時,幾次占卜,先選其最遠的一日;吉事則相反。④泰龜、泰筮:都是占卜時所用的器具。【譯文】凡用卜筮擇定吉日,在十日以外舉行的,則稱"遠某日",在旬內舉行的,稱"近某日"。喪葬之事,先卜遠日;吉祥之事,先卜近日。卜筮時應說道:"為占吉日,要借大龜或大筮,作個決定。"【原文】卜筮不過三,卜筮不相襲①。龜為②卜,策為筮。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③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④嫌疑,定猶與⑤也。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⑥之。"【注釋】①不相襲:龜卜、策筮兩種器具在占卜時只能用一種。②為:使用的意思。③信:相信確定的意思。④決:判斷決定之意。⑤與:與"豫"通假。⑥踐:與"善"通假。【譯文】無論是用卜或用筮,都不能超過三次,並且用了龜卜,就不要用策筮。卜用龜,筮用策。先聖王之所以要用龜策來卜筮,是因為要使人民信服擇定的日期,崇拜所祀的鬼神,恪守頒行的法令;亦就是使人能決定"是"或"不是","做"或"不做"。因此說:"為著懷疑而問卜,既已卜了,就不得三心二意。已定在那一日舉事,就得在那一日實行。"【原文】君車將駕①,則僕②執策立於馬前;已駕,僕展鈴③;效駕,奮衣④由右上,取貳綏⑤;跪乘,執策⑥分轡⑦,驅之五步而立⑧。君出就車,則僕並轡授綏,左右攘辟⑨。【注釋】①將駕:將要套馬車出行。②僕:駕馬車的仆侍。③展鈴:看車軸兩端的轄頭是否套牢。④奮衣:抖抖衣服上的塵土。⑤貳綏:車上有正、副兩根上車前拽的繩子,即兩綏,正綏是給主人或是君主準備的,副綏是給駕車的人準備的。⑥策:韁繩之意。⑦分轡:古人乘四匹馬前行時,車轅前後兩匹服馬,左右兩匹驂馬,每匹馬有兩根韁繩,共八根,駕馬的人兩手分別來握三根馬韁繩。另外的兩匹服馬上各自的一根綁在車轅上。⑧立:駕車人停好車後,站起來迎接國君上車。⑨攘辟:躲閃的樣子。【譯文】在國君的車馬將要套好出行時,仆侍要拿著馬鞭站在馬前;在已經套好時,仆侍要察看車軸兩端的轄頭是否套牢;然後撣去衣服上的塵土,從右邊上車,取過韁繩,半坐在車上,拿起鞭子,分開韁繩,向前驅趕五步後停下來。等到國君出來上車時,仆侍要一手握韁繩,一手遞上登車的繩子給國君,然後要使左右的人們避開,驅趕向前。【原文】車驅而騶①,至於大門,君撫僕之手,而顧命車右就車,門閭溝渠必步②。【注釋】①騶:與"趨"通假。②必步:指的是車右一定要下車步行。【譯文】馬車行駛到了大門口,國君握住僕人的手,而回過頭來命令衛士上車。經過大門、里門、溝渠的所在,衛士都得下車步行,防止發生危險事故。【原文】凡僕人之禮,必授人綏。若僕者降等①,則受,不然則否;若仆者降等,則撫僕之手,不然則自下拘之②。【注釋】①降等:地位低下之意。②自下拘之:從仆者手下自己取來綏,有謙恭之意。【譯文】凡是充當駕駛的人,一定要把登車繩遞交給乘車者。乘車者的身份地位若比駕車者高,則接受;如其不然,則不能接受。詳細地說,如果駕車者的身份較低,他遞綏時就要按住他的手,然後以另一手接取之,表示不敢當的意思;若身份相稱,就要從他的手下直接取綏。【原文】客車不入大門,婦人不立乘①。犬馬不上於堂。故君子②式黃髮,下卿位③;入國不馳④,入里必式⑤。【注釋】①立乘:站在車上。②君子:指的是人君之意。③卿位:指的是士卿朝見國君的地方。④馳:策馬快速前行的樣子。⑤式:軾禮之意。【譯文】賓客的車馬不能直接進入人家的大門,婦人乘車不可以站著。犬馬不可以牽到堂上。所以君子乘車遇到老年人要扶軾行禮;經過卿的朝位時要下車步行,進入國境時不要急速賓士,進入里門時要扶軾行禮。【原文】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御①之。介者②不拜,為其拜而蓌拜。祥車曠左③。乘君之乘車不敢曠左;左必式④。【注釋】①自御:親自出門迎接之意。②介者:指身上穿鎧甲之人。③祥車曠左:指的是死者身前所乘之車,在為其送葬之時,要將左邊的位子空出來,代表著死者之魂所在之處。④乘君之乘車不敢曠左;左必式:君王通常有玉、金、木、象、革五路車型。出行時,君王乘坐玉路,其餘四路由臣子乘坐。曠左猶如是祥車,所以要將憑軾橫在那裡。【譯文】如果國君有所召喚,即使派來的人身份較低,但為尊重國君,大夫、士人亦得親自出門迎接。披戴著盔甲不便於跪拜,因此只要蹲一蹲身,便算拜了。載魂的車空著左方尊位。所以,乘用國君的屬車時不敢曠左;只是左方既為尊位,故須憑軾為禮,表示妄自尊大。【原文】僕御婦人,則進左手,後右手①;御國君,則進右手,後左手而俯②。國君不乘奇車③。車上不廣咳④、不妄指,立視五巂⑤,式視馬尾,顧不過轂⑥。國中以策彗⑦恤勿驅,塵不出軌⑧。【注釋】①進左手,後右手:為了避嫌,駕車的人右手在後,左手在前。②俯:身體前傾,表示對國君的敬重之意。③奇車:樣式不對稱的車子。④車上不廣咳:坐在車上,由於離地面較高,不停地咳嗽會讓人覺得此人很是自傲。⑤巂:與"規"同音,指的是車輪碾過一圈的長度,一規為一丈九尺八寸,五規為九丈九尺。⑥轂:指的是車軸的最前端。⑦策彗:竹製的掃帚,此指鞭子的末稍。⑧塵不出軌:塵土不從車轍中飛揚出來。【譯文】凡為婦人駕車,須先以左手執轡,同婦人側背而立,然後用右手駕駛;為國君駕車,則面向國君,並稍俯身,以表敬意。國君不乘坐樣式不對稱的車。在車上不要大聲咳嗽,不可胡亂指點。站著,視線前及輪轉五圈(約為九丈九尺)的距離;憑軾行禮時,視線及於馬尾;轉頭看時,視線亦不超過車轂。進入國中就改用鞭子末梢摩擦著馬,讓它慢慢行走,以使灰塵不飛揚於轍跡之外。【原文】國君下齊①牛、式宗廟;大夫、士下公門②,式路馬。乘路馬③,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綏,左必式。步④路馬,必中道。以足蹙⑤路馬芻⑥,有誅;齒⑦路馬,有誅。【注釋】①齊:與"齋"通假。②下公門:在國君的門前要下車。③路馬:代指國君的車馬。④步:步行牽車前行。⑤蹙:踐踏之意。⑥芻:糧草之意。⑦齒:計算年紀。【譯文】國君乘車經過宗廟時要下車步行,遇到披彩繡的祭牛時要扶軾行禮;大夫、士乘車經過國君門口時要下車步行,遇到禮車用的駕馬時要扶軾行禮。在乘坐國君的馬車時必須穿著朝服,帶著鞭策,不能夠遞上登車的繩子,在左邊車上站著必須扶軾而立。在牽著禮車用的路馬行走時,必須走中間的大路。凡用腳踐踏路馬的食草的人要受到責罰;隨意估量路馬年齡的人要受到責罰。【原文】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①。執天子之器,則上衡②;國君,則平衡;大夫,則綏之;士,則提之③。【注釋】①帶:古人系在衣服外面的長帶子,離地大約四尺半的樣子。②上衡:高於心髒的位置。③提之:手放鬆提上就可以。【譯文】凡捧著東西時要捧到胸前,提著東西時,要提到腰帶。拿著天子的器用時要高舉過胸,拿著國君的器用時要平於胸口,拿著大夫的器用時要低於胸口,拿著士的器用時手放鬆提上就可以。【原文】凡執主器,執輕如不克。執主器,操幣①圭璧,則尚左手。行不舉足,車輪曳踵②。立則磬折③,垂佩。主佩倚,則臣佩垂;主佩垂,則臣佩委④。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⑤。【注釋】①幣:指的是行禮時所用的束帛,大約有二十丈。②車輪曳踵:像車輪滾動一樣不張揚。③磬折:彎腰的樣子。④佩委:指的是腰佩要垂到地上。⑤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古人行聘禮時用圭、璋、璧、琮之類的玉器。其中聘時獻圭、璋,禮物沒有襯托物,獻禮者要掩好正服的前襟,端莊敬獻。享時獻璧、琮,禮物有襯托物,獻禮者可以解開正服的前襟露出褐衣。藉,是襯托物的意思。【譯文】凡手裡拿著主人的器物,要小心,如同拿不動的樣子。拿著主人的器物,或束帛之類,左手在上;走路時如同車輪滾過一樣不張揚,拖著腳跟走。站立的姿勢,要如同磬一樣向前俯,腰佩懸垂。主人直立,腰佩倚附在身,那麼臣的腰佩要懸垂;主人的腰佩懸垂,那麼臣的腰佩要垂到地上。拿的是璧琮之類墊著束帛的玉器,袒衣相授受。拿的是圭璋之類沒有墊的玉器,則披外衣相授受。【原文】國君小名卿老①世婦②;大夫不名世臣③侄娣④;士不名家相⑤長妾⑥。君大夫⑦之子,不敢自稱曰"余小子⑧";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稱曰"嗣子⑨某"。不敢與世子⑩同名。【注釋】①卿老:是上卿之意。②世婦:指的是在夫人之下、眾妾之上的隨嫁者。一般指侄女或是妹妹。③世臣:父輩時的老臣。④侄娣:即夫人陪嫁來的侄女或是妹妹。⑤家相:家臣中最年長的。⑥長妾:生有兒子的妾。⑦君大夫:指的是在天子處得到分地的大夫。⑧余小子:指的是天子在喪的自稱。⑨嗣子:指的是諸侯在喪的自稱。⑩世子:在這裡指天子。【譯文】國君對上卿、世婦,大夫對世臣、侄娣,士人對家相、長妾,不稱其名字。國君或大夫的孩子不可自稱"余小子"。大夫、士的孩子不可自稱"嗣子某",不能和天子同名。【原文】君使士射①,不能,則辭以疾②。言曰:"某仃負薪之憂③。"侍於君子,不顧望④而對,非禮也。【注釋】①君使士射:古代射箭之時,兩兩配對稱為射耦。②疾:生病。③負薪之憂:背柴累病了。④顧望:看看四周是否有比自己強的人選。【譯文】國君讓士陪貴賓比箭,如果不能射,士就借口有病,說:"某有負薪之病。"侍奉君子,若不觀察有無比自己更強的人選就回答,就要失禮。【原文】君子行禮,不求變俗,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國之故①,謹脩其法而審行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若兄弟宗族猶存,則反告於宗後②。【注釋】①皆如其國之故:都還和在自己國家一樣。②宗後:指的是家族的後裔。【譯文】君子在國之外不要改變原來的禮俗。祭祀的禮儀,居喪的服制,哭泣的位置,都如同在自己國內的原樣,小心遵從法度而謹慎去做。離開國家已有三代,家中還有在朝廷做官的,或有來往的,以及兄弟宗族還有在國內的,就要回去告訴族長的後裔。【原文】去國三巨,爵祿無列於朝,出入無詔於國,唯興①之日,從新國之法。君子已孤②不更名;已孤暴貴③,不為父作④謚。【注釋】①興:指做了卿大夫。②孤:指去世父親的兒子。③暴貴:大富大貴的意思。④作:定、起之意。【譯文】離開國家已有三代時間的人,宗族中沒有官位俸祿在朝廷設列,與祖國沒有赴告往來的,自充任新國卿大夫之日起就要遵從新國的法度。君子在父親亡故之後就不要再改名字。父親已故,即使一下成為顯貴,也不要為亡父定美謚。【原文】居喪未葬,讀①喪禮;即葬,讀祭禮;喪復常②,讀樂章。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婦女。振書③,端書④於君前,有誅。倒⑤策側龜於君前,有誅。【注釋】①讀:研究之意。②復常:回到正常的生活。③振書:彈掉書上的灰塵。④端書:整理書。⑤倒:把……打翻。【譯文】居喪之禮,沒有出葬時要研究喪禮;已經埋葬,要研究祭禮;喪禮完畢恢復正常,可以讀詩歌。居喪不談樂事,祭祀不談凶事,在廳堂不談論婦女。在國君面前,用手指撣簿書上的灰塵或整理簿書,要處罰。在國君面前,把占卜用的龜顛倒,要處罰。【原文】龜策、几杖、席蓋①、重素②、袗絺綌③,不入公門。苞屨④、扱衽⑤、厭冠⑥,不入公門。書方⑦、衰⑧、兇器⑨,不以告,不入公門。公事不私議。【注釋】①席蓋:專指喪車上用的傘蓋和席子。②重素:穿一身白色的衣服。③袗絺綌:穿細葛布和粗葛布的衣服。④苞屨:草制的喪鞋。⑤扱衽:指的是把上衣的衣邊塞到褲子中。扱,與"插"同音。⑥厭冠:頭上戴著服喪期間的帽子。⑦書方:辦喪事時,記錄客人們贈送禮物的桌板。⑧衰:穿喪服之意。⑨兇器:指的是辦喪事時所用的器物。【譯文】龜是卜問吉凶用的,几杖是老者扶持用的,席蓋是喪車用的東西,衣裳皆素像喪服,穿細葛布和粗葛布的衣服,不可進入公宮之門。穿喪鞋,上衣邊塞入褲子中,戴喪冠,喪事打扮,不能進入公宮之門。記錄送死者物件數目的桌板,粗麻布喪服,喪葬用的器物,不通報經過許可,不能進入公宮之門。公家的事不可私下議論。【原文】君子將營①宮室,宗廟為先,廄庫②為次,居室為後。凡家造③,祭器為先,犧賦④為次,養器⑤為後。【注釋】①營:營造,修建之意。②廄庫:馬廄,倉庫。③家造:製備家中所用的器具。④犧賦:祭祀時用的牲口的棚圈。⑤養器:供生活之用的器具。【譯文】君子有準備營造宮室時,首先要建造宗廟祠堂,其次是馬廄倉庫,最後才是自己的居室。凡大夫在準備製造器具時,首先是祭祀用的器皿,其次是取賦斂做祭牲的棚圈,最後是自己用的飲食器具。【原文】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為祭服。君子雖貧,不粥①祭器;雖寒,不衣祭服。為宮室,不斬於丘木②。大夫、士去國③,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於大夫,士寓祭器於士。【注釋】①粥:變賣之意。②丘木:祖墳上的樹木。③大夫、士去國:在這裡指的是向國君進諫三次都以失敗告終的大夫和士一級的官員。【譯文】無田產俸祿的人,不設置祭器;有田產俸祿的人,先製作祭服。君子即使貧窮,也不賣祭器;即使寒冷,也不穿祭服。建造宮室,不敢砍伐祖墳上的樹木。大夫或士人離開國家,不可攜帶祭器過境。大夫和士人將祭器寄存在同一官階的人那裡。【原文】大夫、士去國,逾竟,為壇位鄉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徹緣,鞮屨①,素冪②;乘髦馬,不蚤鬋③,不祭食;不說人以無罪④;婦人不當御⑤,三月而復服⑥。【注釋】①鞮屨:是革屨之意。鞮,與"低"同音。②素冪:用白色的狗皮蓋在車上。③蚤鬋:與"爪剪"通假,是剪指甲、理頭髮之意。④不說人以無罪:大夫、士等人由於進諫不從才離開自己的國家,如果聲稱自己沒有罪過的話,顯然有冒犯國君之意,所以不能說自己是沒有罪過的。⑤當御:接近,服侍之意。⑥復服:恢復成原來的樣子。【譯文】大夫、士離開國門之時,不可將祭器帶出境外,可以把祭器寄存在大夫、士那裡。在大夫、士離開本國時,一過國境,就要在地上堆起土壇,設置廟位,望著祖國而哭泣,要穿著素衣、素裳,戴上素冠,去掉衣邊,拖著沒鼻子的草鞋,坐著白獸皮包欄的車子,駕著沒有剪剃鬃毛的馬,指甲不剪,頭髮不理,吃飯時不再行祭食禮,見到人不敢說自己沒有罪過,不用婦人服侍,三個月後恢復原來的裝束。【原文】大夫,士見於國君①,君若勞②之,則還辟,再拜稽首③;君若迎拜,則還辟,不敢答拜④。大夫、士相見,雖貴賤不敵,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注釋】①國君:在這裡指大夫和士隨本國國君出行時見到的他國的國君。②勞:賞賜、慰勞。③稽首:稽首禮是一種最正式最重要的禮節。④不敢答拜:不敢與國君抗禮之意。【譯文】大夫或士人見到他國國君,國君如果慰勞,就要退身避開,俯首至地再拜;如果國君迎接先拜,就要退身避開,也不敢回拜。大夫與士相見,雖然主客的身份不相當,主人尊敬客人,就先拜見客人;客人尊敬主人,就先拜見主人。【原文】凡非弔喪,非見國君,無不答拜者。大夫見於國君①,國君拜其辱。士見於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君於士,不答拜也;非其②臣,則答拜之。大夫於其臣,雖賤,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注釋】①國君:這裡指的是他國的國君。②其:自己國家之意。【譯文】大凡不是弔喪,不是朝見國君,就都要答拜。大夫見他國國君,國君拜其訪。士見大夫,大夫也拜其訪,同國之人第一次相見,主人拜其訪。國君對士,不回拜;不是自己的臣屬,就要回拜。大夫對自己的家臣,即使他地位低下,也要回拜。男女相互回拜。【原文】國君春田不圍澤①,大夫不掩群②,士不取麑卵③。歲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④,馬不食谷,馳道不除,祭事不縣⑤;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⑥。【注釋】①澤:打獵的圍場。②掩群:追捕成群的獵物。③麑卵:指的是鳥獸等動物未成形的幼卵。麑,與"迷"同音。④不祭肺:古人以肺為食前祭禮所用之物,不祭肺指的就是不殺生祭祀之意。⑤縣:與"懸"同,是指懸掛掛鐘之類的東西。⑥樂:演奏樂曲。【譯文】國君在春天田獵,不能包圍獵場;大夫不可獵捕獸群;士人不可獵捕幼獸和鳥卵。遇有水、旱年頭,收成不好,國君不殺生祭祀,馬匹不喂穀類,馳車的大道不除草,祭事不奏樂;大夫們不吃粟米,士人宴客不能用樂待賓。【原文】君無故玉①不去身。大夫無故不徹縣。士無故不徹琴瑟。士有獻於國君,他日,君問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後對。大夫私行②,出疆必請,反必有獻。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告。君勞之則拜;問其行,拜而後對。【注釋】①玉:指的是貼身所戴的玉配飾。②私行:為私事而出行。【譯文】如果不是遭到災患喪病,國君佩玉不離身。大夫不去掉判懸。士人不去掉琴瑟。士人獻禮物給國君,國君不接受,後來國君問士人說:"如何得到這些東西的?"士人先稽首再拜,然後回答。大夫私事出境,一定要申請,同來必定呈獻禮物。士人私自出境,必須申請,回來要報告。國君慰勞,要拜;問起私行事情,先拜而後答。【原文】國君去其國,止①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廟也!"士,曰:"奈何去墳墓也!"國君死②社稷,大夫死眾③,士死制④。【注釋】①止:勸告之意。②死:為……而死。③眾:指軍事之事。④制:執行君王的命令。【譯文】國君離開自己的國家,要勸阻他說:"為何放棄自己的社稷?"如是大夫,說:"為什麼拋棄自己的宗廟?"如是士人,說:"為什麼不顧及自己的祖墳?"國君應為國家而死,大夫應為軍事之事而死,士人應為執行君王的命令而死。【原文】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踐阼①,臨祭祀,內事②曰"孝王某",外事③曰"嗣王某";臨諸侯,畛④於鬼神,曰"有天王某甫⑤"。崩,曰"天王崩";復,曰"天子復矣"。告喪,曰"天王登假⑥";措之廟,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注釋】①踐阼:這裡除院子外,還指廟堂和郊壇等的阼階。②內事:指的是在宗廟祭祀。③外事:指的是在郊壇祭祀。④畛:與"疹"同音,是告訴之意。⑤甫:通常指男子的字。⑥登假:升天之意。假,與"遐"同音。【譯文】君臨天下的叫"天子";在朝會諸侯、分派職位、授予政事、任用以政務時,自稱"予一人";站在主人的地位,祭祖時稱為"孝王某",祭郊、社等外神時稱"嗣王某";巡視諸侯國,向鬼神致祭時稱為"天王某(字)"。天子死,稱"天王崩";為天子招魂,稱"天子王某"不稱名。為天子發喪,稱"天王登假";位附入宗廟,立牌位稱為某"帝"。天子未除去喪服,曰"予小子"。這樣的天子,活著時稱"小子王某";此時死去,也稱"小子王某"。天子宮內女性有王后、夫人、世婦、嬪、妻、妾等職位。【原文】天子建天官,先六大①,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②。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③。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④。【注釋】①大:與"太"同。②眾:指的是各自手下的官員。③職:事情、內務。④材:器材之意。【譯文】天子設立官位先設六官,為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掌管六類制度。天子設五官,為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各自掌管屬下官員。天子設六個府庫,稱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掌管各處的職能。天子設立六工,為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掌管各種器物的製作。【原文】五官①致貢曰享。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擯②於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謂之"伯父";異姓,謂之"伯舅"。自稱於諸侯,曰"天子之老"。於外③,曰:"公";於其國,曰"君"。【注釋】①五官: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②擯:輔佐之意。③於外:指的是自己的封地之外。【譯文】五官呈獻一年的功績稱"享"。五官之首叫"伯",是管之官。他輔佐天子,稱"天子之吏"。和天子同姓的諸侯,稱為"伯父";非同姓的稱為"伯舅"。他們對其他諸侯自稱為"天子之老"。對國外之人稱"公";對國內之人稱"君"。【原文】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①"。天子同姓,謂之"叔父";異姓,謂之"叔舅"。於外,曰"侯";於其國,曰"君"。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於內,自稱曰"不穀";於外,自稱曰"王老"。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於外,曰"子"。自稱曰"孤"。【注釋】①牧:指的是每州之長。【譯文】九州諸侯之首,進入天子的國內稱某州為"牧"。同姓的,天子稱他為"叔父";非同姓的,稱"叔舅"。國外之人稱他"侯";國內之人稱他"君"。那些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等地的諸侯,即使土地遼闊,爵位是子爵,稱他"子"。在國內自稱"不榖";對外自稱"王老"。其餘眾多的小諸侯,進入天子之國稱"某國之人";國外之人稱他為"子"。自稱為"孤"。【原文】天子當依①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天子當寧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諸侯未及期②相見,曰"遇"。相見於郤地③,曰"會"。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約信④,曰"誓"。蒞牲⑤,曰"盟"。【注釋】①依:與"扆"通假,類似屏風之意。②期:指的是事先約定見面的時間和地點。③郤地:兩國的邊界之地。④信:條文、書面的東西。⑤蒞牲:面對神靈殺生。【譯文】天子站在綉有斧紋的屏風前,諸侯面向北朝見天子稱"覲"。天子(朝南)站在屏風和門之間,諸公面向東,諸侯面向西稱"朝"。諸侯和諸侯未到約定的日期和地點相互見面稱為"遇"。約定日期在兩國之間的空隙地帶相互見面稱"會"。諸侯派遣大夫相互訪問稱"聘"。寫下商量確定的條文稱為"誓"。殺牲飲血以確實信守諾言稱"盟"。【原文】諸侯見天子,曰"臣某①侯某②"。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③",其在凶服,曰"適子孤"。臨祭祀,內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孫某侯某"。死曰"薨"。復,曰"某甫④復矣"。既葬,見天子,曰"類見",言謚曰"類"⑤。【注釋】①某:代之具體的國名。②某:代之具體的諸侯名。③寡人:古代君王的謙稱,表示言語少、學識淺之意。④某甫:代之諸侯的字。⑤言謚曰"類":指的是讓天子給將要入葬的人請謚號,因為它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德行,所以稱為"類"。【譯文】諸侯朝見天子稱"臣某侯某"。同人民說話自稱"寡人",若在服喪期內見國外的賓客,就稱"適子孤"。主持祭祀時在宗廟內自稱"孝子某侯某",外事稱"曾孫某侯某"。諸侯死,稱為"薨"。招魂時用"字"不用"名"。繼位的諸侯行過葬禮後朝見天子,稱為"類見";為父請謚也稱為"類"。【原文】諸侯使人使於諸侯,使者自稱曰"寡君之老"。天子穆穆①,諸侯皇皇,大夫濟濟②,士蹌蹌③,庶人僬僬④。【注釋】①穆穆:威嚴的樣子。②濟濟:莊重的樣子。③蹌蹌:走路有節奏的樣子。④僬僬:匆忙緊張的樣子。【譯文】諸侯派士人聘於諸侯,那個使者自稱為"寡君之老"。天子的儀容應顯出威嚴的樣子,諸侯的儀容應顯赫盛大,大夫的樣子應整齊莊重,士人走路的樣子應有節奏,庶人的樣子應匆忙急促。【原文】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自稱於其君,曰"小童"。自世婦以下①,自稱曰"婢子"。子於父母,則自名也。【注釋】①自世婦以下:指的是世婦下面的妻、妾。【譯文】天子的配偶稱"後",諸侯的配偶稱"夫人",大夫的配偶稱"孺人",士的配偶稱"婦人",庶人的配偶稱"妻"。公、侯有夫人、世婦、妻、妾。公侯夫人對天子自稱"老婦";對諸侯自稱為"寡小君";對自己國君自稱為"小童"。從世婦往下,都自稱為"婢子"。子女在父母面前,稱自己的名字。【原文】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①士";自稱曰"陪臣某②";於外③曰"子",於其國④,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稱曰"某"。【注釋】①某:代指特定的國家。②某:指代具體的臣子。③外:別國之意。④其國:本國之意。【譯文】各諸侯國的大夫,進入天子國內稱"某士";自稱"陪臣某";國外人稱他"子",國中之人對國外人說話,稱他"寡君之老"。出使之人自稱"某"。【原文】天子不言出①。諸侯不生名②。君子不親惡③;諸侯失地④,名⑤;滅同姓⑥,名。為人臣之禮:不顯諫⑦。三諫而不聽,則逃⑧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注釋】①天子不言出:天子以天下為家,天子出行某地,要說"居某地"。②諸侯不生名:指的是諸侯在世之時,史書上記錄時,不能直呼其名,要稱其爵位。③惡:指有罪惡的人。④失地:失去自己的國土。⑤名:史書記載時,要記錄他的真名。⑥同姓:指的是同姓國。⑦不顯諫:出於禮儀,不當眾指責之意。⑧逃:離開之意。【譯文】天子出奔,史書不用"出"字。諸侯生前史書不稱其名。君子不原諒作惡的天子和諸侯;諸侯失掉自己的國土,史書也直稱其名;或殘害同胞,史書也直稱其名。作為人臣的禮儀:不當眾指責國君。數次勸諫仍不聽從,就要離開國君而去。子女侍奉雙親,數次勸說仍不聽從,就大聲哭泣,聽任他們。【原文】君有疾,飲葯,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葯,子先嘗之。醫不三世①,不服其葯。【注釋】①醫不三世:行醫不到三代,指的是沒有豐富經驗的醫生。【譯文】國君有病,服藥時侍臣先嘗。雙親有病,服藥時子女先嘗。如不是醫術精通、經驗豐富的醫生,不要服用他的葯。【原文】儗人必於其倫①。【注釋】①倫:身份地位之意。【譯文】形容一個人必須符合那個人的身份地位。【原文】問天子之年,對曰:"聞之,始服①衣若干尺矣。"問國君之年,長,曰:"能從宗廟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從宗廟社稷之事也。"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②矣";幼,曰:"未能典謁也。"問庶人之子,長,曰:"能負薪矣。"幼,曰:"未能負薪也。"【注釋】①始服:開始穿著之意。②典謁:主持宴請賓客之事。【譯文】問天子的年齡,回答說:"聽說開始穿多長的衣服了。"問國君的年齡,如果年長,回答說:"能主持宗廟社稷的事情了。"年幼,則回答說:"不能主持宗廟社稷的事情。"問大夫的兒子,年長,回答說:"能駕馭車馬了。"年幼,則回答說:"不能駕馭車馬。"問士的兒子,如果年長,回答說:"能替客人傳話了。"年幼,則回答說:"不能替客人傳話。"問庶人的兒子,年長,回答說:"能負薪了。"年幼,則回答說:"不能負薪。"【原文】問國君之富,數地以對,山澤之所出。問大夫之富,曰:"有宰①食力,祭器衣服不假②。"問士之富,以車數對。問庶人之富,數畜以對。【注釋】①宰:同"采",指的是封地。②假:借。【譯文】問國君的財富先計算國土,然後說山澤的出產。問大夫的財富,說:"有封地供給衣食,祭器、祭服不用借。"問士的財富,可答車數多少。問庶人的財富,可答牲畜的數目。【原文】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①,歲遍②。諸侯方祀③,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④。【注釋】①五祀:指的是對五種神靈的祭祀。②歲遍:一年祭祀一次。③方祀:祭祀國家所在的方位。④先:祖先之意。【譯文】天子祭天地之神,祭四方之神,祭山川之神,祭五祀之神,一年內祭祀一次。諸侯在封國內遙祭四方之神,祭山川、五祀之神,一年內祭遍。大夫祭五祀之神,一年之內祭遍。士人祭祀自己的祖先。【原文】凡祭,有其廢之,莫敢舉①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②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注釋】①舉:再次舉行之意。②非其所祭: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神靈。【譯文】凡是祭祀,有廢止的,不敢再次舉行;有的要舉行,不能廢止。不應該祭的而祭是無節制的祭祀,稱為"淫祀"。這種祭祀不會降福。【原文】天子以犧①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②牛,士以羊豕。支子③不祭,祭必告於宗子④。【注釋】①犧:指毛色純的。②索:選擇之意。③支子:指的是嫡長子以下的眾子,包括妾所生的兒子。④宗子:指嫡長子。【譯文】天子祭祀用純毛色的祭牛,諸侯要用特別餵養的祭牛,大夫則選擇普通的牛,士人只用羊、豬。庶出的子孫不能主持祭祀,祭祀必須告訴嫡長子。【原文】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雉曰"疏趾",兔曰"明視";脯曰"尹祭",槁魚①曰"商祭",鮮魚曰"脡祭";水曰"清滌",酒曰"清酌";黍曰"薌合,"粱曰"薌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豐本",鹽曰"咸鹺";玉曰"嘉玉",幣曰"量幣"。【注釋】①槁魚:指的是乾魚。【譯文】祭宗廟的禮有特殊禮號:牛稱為"一元大武",豬稱為"剛鬣",豚稱為"腯肥",羊稱為"柔毛",雞稱為"翰音",狗稱為"羹獻",雉稱為"疏趾",兔稱為"明視";干肉稱為"尹祭",乾魚稱為"商祭",鮮魚稱為"艇祭";水稱為"清滌",酒稱為"清酌";黍稱為"薌合",粱稱為"薌萁",稷稱為"明粢",稻稱為"嘉蔬";韭稱為"豐本",鹽稱為"咸鹺";玉稱為"嘉玉",幣稱為"量幣"。【原文】天子死稱為"崩",諸侯死稱為"薨",大夫死稱為"卒",士死稱為"不祿",庶人稱為"死"。在床曰"屍",在棺曰"柩"。【譯文】天子死稱為"崩",諸侯死稱為"薨",大夫死稱為"卒",士死稱為"不祿",庶人稱為"死"。死人在床稱為"屍",已在棺內稱為"柩"。【原文】羽鳥曰"降",四足曰"漬"。死寇曰"兵"。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譯文】飛禽的死叫做"降",走獸的死叫做"漬"。死於敵寇的人叫做"兵"。祭祀時,祖父稱"皇祖考",祖母稱"皇祖妣",父親稱"皇考",母親稱"皇妣",夫人稱"皇辟"。活著時稱"父"、稱"母"、稱"妻";死後稱"考"、稱"妣"、稱"嬪"。【原文】壽考①曰"卒",短折②曰"不祿"。【注釋】①壽考:正常的老死。②短折:夭折而亡。【譯文】壽終老死的叫做"卒",年少夭折的叫做"不祿"。【原文】天子視不上於袷①,不下於帶②。國君綏視③。大夫衡視④。士視五步。凡視,上於面則敖,下於帶則憂⑤,傾⑥則奸。【注釋】①袷:與"借"同音,指的是衣領。②帶:系在衣服外面的長帶子。③綏視:視線向下。④衡視:目光平視。⑤憂:拘謹。⑥傾:歪著腦袋斜視。【譯文】瞻視天子,視線不能高於衣領,不低於系在衣服外面的長帶子。瞻視國君,視線稍向下。瞻視大夫,可視線平直面對面。士人,視線可及五步左右。凡是注視對方,視線超過面部就顯得傲慢,低於對方腰部就顯得不自然,斜眼看,顯得心術不正。【原文】君命,大夫與士肄①。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馬。【注釋】①肄:研習之意。【譯文】國君有命令,大夫與士應研習。在版圖文書之處應討論版圖文書;在寶藏財帛處應討論寶藏財帛;在車馬甲兵處應討論車馬甲兵;在君臣議事之處,應討論政事施為。討論政事不可涉及犬馬之類。【原文】輟朝而顧,不有異事,必有異慮。故"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①。在朝言禮,問禮對以禮。【注釋】①固:無理的樣子。【譯文】中止朝見,各自散歸時,回頭看望,沒有題外之事,一定有不正當的念頭。所以"輟朝而顧",君子視之為粗魯無禮。朝廷上到處講禮,問話有禮,答話也要有禮。【原文】大饗①不問卜②,不饒富③。凡摯④,天子鬯⑤,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摯匹⑥。童子委摯⑦而退。【注釋】①大饗:國君宴請諸侯。②不問卜:饗禮用在祭祀時是需要占卜的,在天子宴請時,不用占卜。③不饒富:不再增加已經備好的禮物。④摯:古人見面時拿的禮物。⑤鬯:與"唱"同音,是酒的一種。⑥匹:家養的鴨子。⑦委摯:放下禮物之意。【譯文】大饗之禮,不用卜定日期,禮數完備,不用增益。凡是禮品,天子用酒,諸侯用圭,卿用羔羊,大夫用雁,士人用雉,庶人用鴨子。童子放下禮物就可以走。【原文】野外軍中無摯,以纓①、拾②、矢可也。婦人之摯,椇③、榛、脯、脩④,棗、栗。納女於天子⑤,曰"備百姓"⑥。於國君,曰"備酒漿",於大夫,曰"備掃灑"⑥。【注釋】①纓:指的是馬纓。②拾:射箭時套在胳膊上的臂套。③椇:與"舉"同音,一種味甜的乾果。④脯、脩:都是指的干肉。⑤納女於天子:送女子嫁給天子之意。⑥備百姓:同"備酒漿"、"備掃灑",都是謙詞。【譯文】野外軍中找不到禮品,用纓、拾、矢也行。用於婦女們的禮物,有椇、榛子、肉乾、棗、栗子。送女子嫁給天子稱為"備百姓"。到國君那兒稱為"備酒漿",到大夫那兒稱為"備掃灑"。【評析】《曲禮》是《禮記》第一篇,因篇首引"曲禮"而命名。《曲禮》分上下兩篇,記錄了具體細小的禮儀先秦儒家關於各種禮義制度的言論。《曲禮》上下篇共計5722字,內容繁雜,大致包括五個方面:1闡述"禮"的重要性和為人處世之道。如"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等。何謂"君子"?《曲禮》云:"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2記錄卿大夫和士日常生活中所應遵循的禮儀。主要有出入君門之禮、迎接賓客登堂之禮、授受之禮、為長者掃除之禮、布席之禮、弟子侍奉先生和君子之禮、男女和父子異席之法、取名之避諱、男女冠笄取字之禮、卿大夫燕食賓客之禮、侍奉長者飲食、飲酒之禮、為親屬報仇之法、卿大夫和士之責任等。3記述有關的喪葬、祭祀禮儀。如父母有疾病和家有喪事時兒子應守之禮、向人獻物之禮及為使者之禮。又記立屍、居喪、弔唁、送葬之禮和處理祭祀用品之禮、避諱之法、卜日之禮、喪葬時應做之事、相關禁忌之事等。亦雜記天子至士祭祀的對象、祭祀的原則、祭祀用牲之異、支子祭祀之法、祭祀所用牲和酒等物的美稱、天子至庶人不同身份人和鳥獸"死"的稱謂與祭祀時的稱謂等。4記述了君臣之禮和軍禮。如營造宮室當以宗廟為先、君臣相見答拜之禮、春獵禁忌、災荒之年君臣應守之禮、君臣平時應守之禮、大夫和士獻國君之禮、國君等去國時臣民勸阻之詞與國君、大夫、士當死其所守及國君和大夫的相關稱謂、士辭國君使射之詞、臣子之間處理君命之禮和輟朝之禁忌、大饗禮的注意事項。又雜記臣持物和裼襲之禮、君子居他國之禮、大夫和士去國之禮等,也記兵車和德車之異、國君率軍出行之禮、為國君駕車及乘坐國君車之禮。5記述天子、諸侯之禮和相關職官制度、稱謂。具體記述天子在不同情況下的稱謂、天子的女官、朝廷之官、方伯州牧和遠近諸侯的稱謂、諸侯朝見天子的不同名稱、諸侯相見和盟誓之名稱、諸侯在不同場合的稱謂,天子至庶人的舉止、天子以下妃妾和臣子的稱謂以及史書對天子、諸侯書"出"、"名"的原則,又記述臣和子勸諫君與父之禮、臣和子侍奉君與父吃藥之禮、儗人之法、問天子至庶人之子年齡時應答之詞及問國君至庶人之財富時應答之詞等,兼記天子至庶人和婦人所用見面禮物之異,以及嫁女於天子、國君和大夫時之謙稱。由此可見,《曲禮》上下篇記載的內容,包含了先秦禮制的諸多方面。禮記·月令【原文】孟春之月:日在營室①,昏參中②,旦尾中③。其日甲乙。其帝大皞④,其神句芒⑤。其蟲鱗。其音角⑥,律中太蔟⑦。其數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⑧,祭先脾⑨。【注釋】①營室:二十八星宿之一,即室宿。②昏參中:傍晚參星在南天的正中。③旦尾中:早上尾星在南天的正中。④大皞:"大"與"太"同音,大皞是傳說中東方部落的首領,死後成為東方之帝,主司春季。⑤句芒:與"勾蒙"同音,是東方的神靈。⑥角:是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⑦太蔟:古代的十二律之一。⑧戶:古代五祀之一。⑨祭先脾:祭祀的時候最先用脾臟作為祭品。【譯文】孟春正月:太陽在星宿的位置上,黃昏時參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時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此時的日名是甲乙,此時的主宰是大皞,此時的神明是句芒,此時的動物是有鱗類。此時的聲音是角音,音律正當太蔟。此時的數目是八。此時的口味是酸味,此時的氣味是膻味。此時的祭祀對象是門戶,祭品以脾臟為先。【原文】東風解凍,蟄蟲①始振,魚上②冰,獺祭魚,鴻雁來。【注釋】①蟄蟲:冬眠的動物。②上:動詞,到上面來。【譯文】這個時節,東風化解了寒冷,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魚上游到冰面下,水獺驅魚舉行魚祭,鴻雁從南方飛回來。【原文】天子居青陽①左個,乘鸞路②,駕倉龍,載青旂③,衣青衣,服倉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④。【注釋】①青陽:指明堂東部的堂室。②路:與"輅"同,即輅車。③旂:與"旗"同音。④疏以達:雕刻的線條稀疏並且多為直線。【譯文】春天,天子居住在明堂東邊名為"青陽"的部分,正月則住在青陽的左個。為順應時氣,乘的是系有鸞鈴的車,駕的是蒼龍之馬。打起青色旗號,穿著青色衣服,佩著青色玉佩。食物以麥和羊為主,用的器皿都要粗疏而容易透氣的。【原文】是①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謁②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齊③。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④反,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命相⑤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貸⑥,毋失經紀,以初為常。【注釋】①是:這。②謁:參見,拜見。③齊:與"齋"同,齋戒。④還:與"旋"同音。⑤相:指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⑥貸:與"忒"相通,差錯。【譯文】這一個月定立春的節氣。在立春之前三日,太史拜見天子,報告說:"某日立春,為木德當令。"於是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那一天,親自帶領三卿、諸侯、大夫往東郊舉行迎春之禮。禮完畢回來,乃在朝中賞賜公卿、諸侯、大夫。同時命三公發布恩德命令:褒揚好人好事,周濟貧乏困窮,普及於全民;實行褒揚賞賜,要事事做得恰當。乃命太史之官,依據探測天文的方法與技術,從事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工作,務使其運行的位置度數以及軌道沒一點差錯,務使一切都和往常一樣。【原文】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①,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②之於參保介之御間,帥③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反,執爵於大寢④,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命曰"勞酒"。【注釋】①元日:好日子,指第一個辛日。②措:夾雜在……中間。③帥:與"率"相通。④大寢:天子處理政事的房子。【譯文】這個月,天子要在第一個辛日進行祭祀上帝,祈求豐收。然後選擇第一個亥日,天子要親自載著耒耜農具,放在車右和御者之間,再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自耕耘藉田。天子推耜三下,三公推耜五下,卿、諸侯推耜九下。回來時,天子要在大寢殿舉行宴會,三公、九卿、諸侯、大夫都參加,宴會命名為"勞酒"。【原文】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千命布農事,命田舍①東郊,皆修封疆②,審端③經④術⑤。善相丘陵、阪險、原隰⑥、土地所宜、五轂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田事既飭⑦,先定準直,農⑧乃不惑。【注釋】①舍,與"涉"同音,蓋房子居住。②封疆:田地的分界線。③端:使平直。④經:與"徑"相通,田間的小路。⑤術:與"遂"相通,田間的溝渠。⑥隰,與"習"同音,低濕的地方。⑦飭:完畢。⑧農:農民。【譯文】這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互混合,草木便亦開始抽芽。天子乃發布農事的命令,派遣農官住在東郊,把冬天荒廢下來的耕地疆界全都修理起來,把小溝及小徑重新查明,修理端正。好好地斟酌地形,如高地應種植適宜於高地的作物,低地應種植適宜於低地的作物,還要把各類農作物的培植方法,教給一般農民。農民一定親自學習掌握。等到田地皆已清理整齊完畢,則預定平均的直線,使農民照這個標準種植而不至於混亂。【原文】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①用牝。禁止伐木,毋覆窠②,毋殺孩蟲③、胎夭、飛鳥,毋麑毋卵④。毋聚大眾,毋置城郭。掩骼埋胔⑤。【注釋】①毋:不要。②窠:鳥巢。③孩蟲:幼蟲。④毋麑毋卵:指不要捕殺小獸,不要掏取鳥卵。麑、卵用作動詞。⑤胔:與"自"同音,腐爛的肉。【譯文】這個月里,命令樂正進入國學教授舞蹈,要修訂祭祀的典則。命令祭祀山林川澤的犧牲祭品不要用雌的。禁止砍伐樹木,不要毀壞鳥巢,不要殺死幼獸、胎獸、剛出生的動物、初飛的小鳥,不要捕殺小獸,不要掏取鳥卵。不要聚集大眾,不要建置城郭。要掩埋枯骨腐肉。【原文】是月也,不可以稱兵①,稱兵必天殃。兵戎②不起,不可從我始。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紀。【注釋】①稱兵:發動軍隊作戰。②兵戎:戰爭。【譯文】在這個月里,不可以舉兵征伐,舉兵必遭天殃。不可以發動戰爭,不可以從我方發起戰爭。不要改變天道,不要斷絕地理,不要混亂人倫綱紀。【原文】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①,草木蚤②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其民大疫,猋風暴雨總之,藜莠蓬蒿並興。行冬令,則水潦為則,雪霜摯③,首種不入。【注釋】①不時:不按照正常的時令。②蚤:與"早"相通。③摯:與"至"相通。【譯文】若在正月里發布夏天的命令,將有風雨不按時到來,草木早落,國時有驚恐之禍事出現。若發布了秋天的命令,則有大瘟疫、旋風暴雨、藜莠叢生等禍事出現。如果發布了冬天的命令,就有洪水泛濫、霜雪大至、頭番的種子無法播下的禍事出現。【原文】仲春之月:日在奎①,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夾鍾。其數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注釋】①奎:奎星,西方的第一星宿,屬於仙女座。【譯文】仲春二月。太陽在奎星宿的位置上,黃昏時弧星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時建星在南天中的位置。此時的日名是甲乙。此時的主宰是大皞,此時的神明是句芒。此時的動物是鱗類。此時的音聲是角音,音律正當夾鍾,此時的數目是八。此時的口味是酸味,此時的氣味是膻味。此時的祭祀對象是門戶,祭品以脾臟為先。【原文】始雨①水,桃始畢,倉庚②鳴,鷹化為鳩。天子居青陽大廟,乘鸞路③,駕倉龍,載青旂,衣青衣,服倉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是月也,安萌牙④。養幼少,存諸孤。擇元日,命民社。命有司,省囹圄⑤,去桎梏⑥,毋肆掠,止獄訟。【注釋】①雨:這裡用作動詞,指降雨。②倉庚:黃鸝鳥。③路:與"輅"同,輅車。④萌牙:初生的植物。⑤囹圄:與"靈雨"同音,監獄。⑥桎梏:枷鎖。【譯文】這是雨水的節氣,桃李始著花,黃鸝囀聲,鷹鳥變為布谷鳥。天子居於青陽之大廟,出則乘鸞車,駕蒼馬,載青旂;著青衣,佩蒼玉。食麥和羊。用粗疏通達的器皿。這月,生物剛剛開始萌芽。對於人,亦特別要保養幼小者,撫恤遺族子弟。選擇第一個甲日,命人民舉造福祭。使司法之官減少拘捕的囚徒,除去其腳鐐手銬,也不可拷問,並停止訴訟。【原文】是月也,玄鳥①至。至之日,以太牢祠於高禖②,天子親往。后妃帥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韋蜀,授以弓矢,於高禖之前。【注釋】①玄鳥:燕子。②禖:與"煤"同音。【譯文】這個月,燕子飛來了。在燕子飛來的日子,要用牛羊豕三牲太牢禮拜尊貴的禖神,天子要親自前往。后妃也要率領九嬪同去參加。要對懷孕的嬪妃行禮,在禖神的面前給她戴上弓衣,交給她弓矢。【原文】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咸①動,啟戶始出。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②,必有凶災。"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③,角斗甬④,正權概。【注釋】①咸:都。②不備:不完整,有缺陷。③石:與"旦"同音。④甬:與"斛"同。古代十斗為一斛,南宋的時候改成五斗一斛。【譯文】這個月,白天同黑夜的時刻逐漸相等,可聽到打雷、閃電。蟄蟲都蠕動,開始從土洞里爬出。在沒有發雷之前三日,先搖動著木舌的鈴,警告天下萬民說:"將要打雷了,大家的舉止必須檢點,不然,將會生下殘缺不全的小孩,而且父母亦將遭災。"在那日夜平分的日子,可校正日用的各種度、量、衡。【原文】是月也,耕者少舍①,乃修闔扇,寢廟畢備。毋作大事,以妨②農之事。【注釋】①少舍:稍得休息。②妨:妨礙。【譯文】這個月,耕作的人要稍加休息,於是就要修理門扇、窗戶,寢室、廟堂都要整理完備。不要大興土木,以免妨礙農事。【原文】是月也,毋竭川澤,毋漉①陂池,毋焚山林。天子乃鮮②羔開冰③,先薦寢廟。上丁④,命樂正習舞,釋菜;天子乃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仲丁⑤,又命樂正入學習舞。【注釋】①漉:使……乾涸。②鮮:應作"獻"。③開冰:開窯取冰。④上丁:第一個丁日。⑤仲丁:第二個丁日。【譯文】這一個月,不可用干河川、湖泊之水,不可用漁網在陂池中撈魚,也不可用火來焚燒山林。天子先在寢廟舉行薦禮,用小羊和新發的冰為獻。在第一個丁日,命樂正練習舞蹈,舉行祭祀先師的釋菜之禮;那日,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一同到國學裡參觀。第二個丁日,又命樂正往國學裡練習樂舞。【原文】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①。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總②至,寇戎來征③。行冬令,則陽氣不勝,麥乃不孰④,民多相掠。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蟲螟為害。【注釋】①皮幣:指毛皮和布帛。②總:突然。③征:侵犯。④孰:與"熟"相通。【譯文】這個月,祭祀不用犧牲,改用圭璧與皮幣來替代。仲春而行秋令,則國內將有大水災,寒氣突然來了,而且有敵人侵犯邊境。仲春而行冬令,則陽氣抵不住陰氣,麥子不會結穗,引起饑荒,乃至人民互相掠奪。行夏令,則火氣太大,國內快要乾旱,熱浪早來,植物發生病蟲害。【原文】季春之月,日在胃①,昏七星②中,旦牽牛③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姑洗④。其數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⑤,萍始生。天子居青陽右個⑥,乘鸞路,駕侖龍,載青旂,衣青衣,服侖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注釋】①胃:西方的第三個星宿。②七星:南方的第四個星宿。③牽牛:北方的第二個星宿。④姑洗:十二律之一。⑤見:與"現"同。⑥右個:青陽的南室。【譯文】季春三月,太陽在西方的第三個星宿,天將黑時,七星在南方天中,天快亮時,牽牛星在南方天中。其日為春,屬於天干之甲乙。主宰是大皞,神名句芒。動物以"鱗"當令。音是清濁中和的角音,十二律與姑洗相應(即氣候與姑洗辰律相諧通)。數木(三)加土(五)為八。口味為酸,嗅味為膻。祭祀以戶為對象,祭品以脾臟最珍貴。桐樹開花,田野里的土老鼠變成鵪鶉。這時陰晴不定,可看見彩虹。池塘里開始生了浮萍。這個月,天子居住在明堂東部青陽的南室,乘的是有鸞鈴的車子,駕的是青色的大馬,車上插的是青色的繪有龍紋的旗,穿的是青色的衣服,冠飾和所佩的玉,都是青色的。食品是麥和羊。使用的器物,鏤刻的花紋粗疏,而且是由直線組成的圖案。【原文】是月也,天子乃薦鞠衣①於先帝。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於天子焉。天子始乘舟,薦鮪②於寢廟,乃為麥祈實③。是月也,生氣④方盛,陽氣發泄,句⑤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⑥。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開府庫,出幣帛,周⑦天下;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注釋】①鞠衣:禮服,為黃色的絲織衣服。②鮪:與"尾"同音。③實:飽滿,結實。④生氣:有助於生長的氣息。⑤句:與"勾"同,彎曲,捲曲。⑥內:與"納"同,收納財貨。⑦周:周濟。【譯文】這個月,天子要貢獻黃色的禮服給先帝,命令掌管船隻的官吏翻看船底,要五翻五正地檢查,然後報告天子船具齊備,天子才開始乘船。要貢獻鮪魚在宗廟,為麥子祈求飽滿。在這個月,生長正盛,陽氣發泄,苞芽都已萌出,萌芽全都伸展,此時不可以有所收納。天子要布德行惠,命令主管官吏打開倉廩,賜予貧窮,賑濟斷絕;打開府庫,發放財貨,周濟天下。要勉勵諸侯,聘用名士,禮遇有賢能的人。【原文】是月也,命司空曰:"時雨將降,下水上騰。循行國邑,周視原野,修利堤防,道達溝瀆,開通道路,毋有障塞。田獵罝罘①,羅罔畢翳,倭獸之葯,毋出九門。"【注釋】①罝罘:與"皆伏"同音。捕捉鳥獸的器具。【譯文】這個月,命令司空之官說:"雨季快要來臨,地下水開始往地上涌。趕快巡視各地,看看原野的形勢,必須修整的堤防馬上趕修,淤塞的溝渠立即疏導,並開通道路,使路路相通,沒有障礙。同時,捕捉鳥獸用的器具和有毒的藥物,都不許帶出城門。"【原文】是月也,命野虞①無伐桑柘②。鳴鳩拂其羽,戴勝③降於桑。具曲植籧筐④。后妃齊戒⑤,親東鄉躬桑,禁婦女毋觀,省婦使,以勸蠶事。蠶事既登⑥,分繭稱絲效功,以共郊廟之服,無有敢惰。【注釋】①野虞:看守田野山林的官員。②柘:與"這"同音,一種樹木。③戴勝:一種鳥。④曲、植、籧、筐:都是養蠶的用具。蘧,與"舉"同音。⑤齊戒:即齋戒。⑥登:完成。【譯文】這一個月,要命令看管田野山林的官吏禁止砍伐桑柘樹木。在斑鳩振動翅膀,戴勝降落桑樹的時候,就要準備養蠶的用具。后妃要齋戒,面向東親自躬身採桑,要禁止婦女過分打扮,減少婦女的雜事,以專心採桑養蠶。到養蠶結束時,要分配蠶繭,根據繅絲的多少來確定成績,以此來供給做郊廟祭祀的禮服,不要有所怠惰。【原文】是月也,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之量: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干、脂膠丹漆,毋或不良。百工咸理,監工日①號:"毋悖②於時,毋或作為淫巧③,以盪上心。"【注釋】①日:每天。②悖:違背。⑤淫巧:投機取巧,欺詐。【譯文】這個月,命工人的領班,讓百工檢查材料庫里的儲藏,例如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桿、脂膠丹漆等,都要品質良好的。然後各種工匠從事製作,而監工的,每日發出號令提醒他們:"一切應按照製造程序,不得投機取巧,並且不可徒具美觀討人歡喜。"【原文】是月之末,擇吉日,大合樂①。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注釋】①合樂:許多樂器合奏。【譯文】這個月末,擇定吉日,舉行聯合大舞會。天子帶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參觀。【原文】是月也,乃合①累牛騰馬、游牝於牧。犧牲駒犢,舉②書其數。命國難,九門磔③攘,以畢春氣。【注釋】①合:使……交配。②舉:全部。③磔:與"哲"同音,分裂物體。【譯文】同時,在這個月,將許多好的種牛、種馬都找來,把母牛、母馬散放在牧場上,讓其交配。生下了小牛、小馬以及純色的備作祭祀用的牛羊,全要記載其數量。於是全國舉行儺祭,在各個城門砍碎牲體以驅除邪惡之氣,以結束春之季節。【原文】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國有大恐。行復令,則民多疾疫,時雨不降,山林不收①。行秋令,則天多沉陰,淫雨②蚤③降,兵革並起。【注釋】①山林不收:高地的農作物顆粒無收。②淫雨:連續三天以上的降雨。③蚤:與"早"相通。【譯文】在季春三月施行冬季的政令,就會寒氣時常發作,草木蕭條,國家有大的恐慌。施行夏季的政令,會使民眾多有疾疫,到天時而不下雨,高地的農作物顆粒無收。施行秋季的政令,就會天氣多有陰沉,淫雨提前到來,有兵革戰事在各地並起。【原文】孟夏之月:日在畢①,昏翼②中,旦婺女③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④。其蟲羽。其音徵,律中中呂⑤。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注釋】①畢:西方的第五個星宿。②翼:南方的第六個星宿。③婺女:也叫須女,北方的第三個星宿。④祝融:火神。⑤中呂:十二律之一。【譯文】四月為孟夏:太陽在金牛座附近,黃昏翼宿的星出現於南天正中,清晨婺女星出現在南方正中。夏季屬於丙丁火。炎帝為其主宰,其神叫祝融。夏季的動物為羽類。五音合於徵音,十二律應於中呂。其數是火之生數二,合土之生數五,為七。口味是苦的,嗅味是枯焦的。祭祀以灶為對象,祭品用肺為上。【原文】螻蟈①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②。【注釋】①螻蟈:與"樓郭"同音,蛙類。②秀:開花。【譯文】這個時節,螻蟈鳴叫,蚯蚓出土,王瓜結果,苦菜開花。【原文】天子居明堂左個,乘朱路,駕赤騮①,載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②與雞,其器高以粗。【注釋】①騮:與"留"同音。②菽:與"書"同音,大豆。【譯文】天子應時而居於明堂之南一部分,四月則居於明堂之左個;順應夏火之色,車馬旗幟和服飾皆用大紅色;吃羽類的雞和豆食。用的器皿高而粗糙。【原文】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齊。立夏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反,行賞,封諸侯。慶賜遂行,無不欣悅。乃命樂師,習合禮樂。命太尉,贊①桀俊,遂賢良,舉長大,行爵出祿,必當其位。是月也,繼長增高,毋有壞墮②。毋起土功,毋發大眾,毋伐人樹。【注釋】①贊:幫助。②墮:與"隳"(與"灰"同音)相通,毀壞。【譯文】立夏定在這個月里。立夏前三天,太史拜見天子,報告某日立夏,從此交到五行的火運。天子便即齋戒。到了那天,親率三公九卿大夫往南郊迎夏;禮畢歸來,乃大行賞賜,便定此時進封諸侯以爵位土地。切實施行慶賜,大眾無不歡喜。命樂師聯合諸國學的學生練習禮樂。又命太尉之官,幫助特別優秀的人,引進賢德善良並選擇魁梧高大的人,依其爵位授以俸祿,使人才爵祿,配合恰當。這個月,所有生物都在繼續生長增高,不可有毀壞的行為;不要在此時舉辦大工程,徵召群眾,亦不要砍伐大樹。這不但是順應"繼長增高"的天時,也防止妨害人民耕作。【原文】是月也,天子始締。命野虞出行田原,為天子勞農勸民,毋或失時。命司徒巡行縣鄙①,命農勉作,毋休於都②。【注釋】①縣鄙:縣,兩千五百家為一縣;鄙,五百家為一鄙。②都:國都。【譯文】這個月中,天子開始穿夏裝;要命令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吏巡行田地平原,代表天子慰勞勉勵農眾。不要有失時令;命令司徒巡行王畿,鄉鄙,安排農眾勤勞耕作,不要停息在國都。【原文】是月也,驅獸,毋害五穀,毋大田①獵。農乃登②麥,天子乃以彘③嘗麥,先薦寢廟。【注釋】①田:與"畋"相通,畋獵。②登:進獻。③彘:與"制"同音,豬。【譯文】這個月,要經常驅趕家禽野獸,不使之傷害五穀結實,也不可舉行較大規模的畋獵。農官獻上新麥,天子乃配合以豬,先獻於寢廟為嘗新麥之禮。【原文】是月也,聚畜①百葯。靡草死,麥秋至。斷薄刑,決小罪,出輕系。【注釋】①畜:與"蓄"相通,積蓄。【譯文】同時,要積儲各種藥物,預防疾疫。這時薺菜之類野生的植物都已老死,而為麥子成熟的季節。在司法方面,大凡應處以輕微體罰的或罪情不太嚴重的,以及短期拘留的犯人,這時判決後皆給予釋放。【原文】蠶事畢,后妃獻繭。乃收繭稅,以桑為均①,貴賤長幼如一,以給②郊廟之服。【注釋】①均:準則,參照。②給:供給。【譯文】飼蠶的工作既已結束,后妃們就舉行獻繭之禮。不管貴賤長幼之人,都依照其所用桑葉之多寡作為比例而抽取繭稅,收納繭子,以備繅成絲綢,以備祭天祭禮的禮服之用。【原文】是月也,天子飲酎①,用禮樂。【注釋】①飲酎:向宗廟進獻好酒。【譯文】這個月,天子在宗廟舉行"飲酎",用樂伴奏著行禮。【原文】孟夏行秋令,則苦雨數①來,五穀不滋,四鄙②入保。行冬令,則草木蚤枯,後乃大水,敗其城郭。行春令,則蝗蟲為災,暴風來格③,秀草不實。【注釋】①數:與"碩"同音,屢次、頻繁。②四鄙:邊境的人民。③格:致,來到。【譯文】孟夏之月施行秋季的政令,就會使淫雨頻來,五穀不能生長,邊境的民眾都躲進城堡。施行冬季的政令,就會使草木提前枯萎,然後有大水發生,沖毀城郭。施行春季的政令,就會使蝗蟲成災,風暴襲來,草木不結果實。【原文】仲夏之月,日在東井①;昏亢②中,旦危③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徵,律中蕤賓④。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注釋】①東井:南方第一星宿。②亢:東方第二星宿。③危:北方第五星宿。④蕤賓:十二律之一。蕤與"銳"同音,二聲。【譯文】仲夏之月,太陽的位置在東井宿;傍晚亢星,清曉危星,現方天中。日屬丙丁行。炎帝為其主宰,祝融為神官。蟲為羽類。音屬徵,律應十二律之蕤賓。其七為數。味主苦,嗅主焦。祀灶,祭品以肺為上。【原文】小暑至,螳螂生,鵙始鳴,反舌①無聲。天子居明堂太廟,乘朱路,駕赤騮,載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粗。養壯佼②。【注釋】①反舌:蛤蟆。②佼:與"狡"相通,強壯英美。【譯文】節氣交到小暑,螳螂生長,百舌鳥開始鳴叫,但蛤蟆卻不做聲了。天子應時而居於明堂之左室,出則順應夏火之色,車馬、旗幟以及服飾都用大紅色,食物以雞和豆食為主。用的器皿是高而粗糙的。仲夏養幼小,順時到了仲夏就養壯佼。【原文】是月也,命樂師修鞀①鞞②鼓,均琴瑟管簫,執干③戚④戈羽,調竽笙篪⑤簧,飭鐘磬柷⑥敔⑦。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⑧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農乃登黍。【注釋】①鞀:與"淘"同音,一種長柄的手搖鼓。②鞞:與"脾"同音,一種軍用小鼓。③干:盾牌。④戚:斧子。⑤篪:與"遲"同音,一種樂器。⑥柷:與"祝"同音,一種打擊樂器。⑦敔:與"雨"同音,一種打擊樂器。⑧雩:與"余"同音,祈雨的祭祀。【譯文】這個月,命樂師修整各式的小鼓、大鼓,清理所有的弦樂器、管樂器,修整那些文舞、武舞的道具,調和許多吹的管樂並揩抹鐘磬和柷敔等物。防備大雩祭於上帝時使用。於是命典禮的官替老百姓向那山川百源禱告,舉行大雩之祭,用隆盛的音樂。同時又命各地方官民舉行雩祭,祭禱於古昔有功德在民間的百官卿士,而祈求好的收成。這時農官獻上剛熟的黍。【原文】是月也,天子乃以雛①嘗黍,羞②以含桃③,先薦寢廟。令民毋艾④藍以染。毋燒灰,毋暴⑤布。門閭毋閉,關市毋索。挺⑥重囚,益其食。游牝別群,則縶騰駒,班⑦馬政。【注釋】①雛:小雞。②羞,與"饈"同,用作動詞,進獻食物。③含桃:櫻桃。④艾:與"刈"相通,割。⑤暴:與"曝"相通,暴晒。⑥挺:減緩、緩刑。⑦班:與"頒"相通,頒布、公布。【譯文】這個月,天子乃配以小雞,首先獻於寢廟,並且進櫻桃果實。命令人民不要刈割藍草來染布。也不要燒灰來煮布,亦不要在這陽氣最盛之月曬布;同時順著陽氣的發散,不要關閉門閭,也不要搜索關市。重囚給予緩刑,增加其食品。散在外面的母牛、母馬此時已懷孕,得把公馬系在另外的地方,並公布訓練馬匹的辦法。【原文】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戒①,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耆欲②,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③陰之所成。鹿角解④,蟬始鳴,半夏生,木堇榮。【注釋】①齊戒:即齋戒。②耆欲:即嗜欲。③晏:與"驗"同音,安靜、穩定的意思。④解:脫落。【譯文】這個月,到了夏至,是一年裡最長的一天。陽氣到達極點,陰氣接著起來,恰成陰、陽互爭的局面。陽氣生物,陰氣殺物,陰、陽互爭的時候,亦是萬物死、生之界。這時大人們必須齋戒,在家裡亦不可裸露身體,安靜而不可急躁;停止聲色娛樂,不再講究口味,節嗜欲而平心靜氣;百官也各靜謀所事,毋動刑罰;來穩定陰、陽的分野。這時,鹿將脫角,而夏蟬開始鳴叫,半夏草生,扶桑花開得最為茂盛。【原文】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①高明②,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台榭。【注釋】①居:居住。②高明:地勢高、明亮清爽的地方。【譯文】這個月,不要在南方用火。可以住在高爽明亮的地方,可以向遠處眺望,可以攀登山丘,可以住在台榭上。【原文】仲夏行冬令,則雹凍傷穀,道路不通,暴兵來至。行春令,則五穀晚孰①,百螣②時起,其國乃飢。行秋令,則草木零落,果實早成,民殃於疫。【注釋】①孰:與"熟"相通。②螣:與"特"同音,吃草葉子的小蟲子。【譯文】倘於仲夏之月行冬令,則天下雨雹,凍壞了田裡的穀物,並且道路不通,盜賊橫行;行春令,則五穀不能按時成熟,各種害蟲發作,導致當地的饑荒。倘行秋令,則草木都跟著零落,果實早熟,人民為時疫所傷害。【原文】季夏之月,日在柳①;昏火②中,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徵,律中林鐘③。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注釋】①柳:南方第三個星宿。②火:也叫心宿,東方的第五個星宿。③林鐘:十二律之一。【譯文】季夏六月,太陽的位置在柳宿;傍晚火星,黎明奎星,現於南方天中。日屬丙丁行。炎帝是其主宰,祝融為神官。其代表蟲為羽類,其代表音是徵,律應在林鐘。以七為數。味主苦,嗅主焦。祀祭在灶,祭品以肺為先。【原文】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腐草為螢①。【注釋】①腐草為螢:腐朽的草里生出了螢火蟲。【譯文】這個時候,暖風開始吹了,蟋蟀還只是躲在牆罅里,雛鷹開始學習飛,腐草堆里生出螢火蟲。【原文】天子居明堂右個,乘朱路,駕赤騮,載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粗。命漁師①伐蛟,取鼉②,登龜、取黿。命澤人納材葦。是月也,命四監大合百縣之秩③芻,以養犧牲。令民無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祠宗廟社稷之靈,以為民祈福。【注釋】①漁師:負責漁業的官員。②鼉:與"駝"同音,鱷魚類。③秩:常。【譯文】天子應時而居於明堂的右室,出則順應夏火之色,車馬、旗幟以及服飾都用大紅色,食物以雞和豆食為主,用的器皿是高而粗糙的。命漁師打蛟捕鼉,登龜、捉黿。命看管湖盪的人繳收可用的蒲草。這一個月,命令那監督山林之官徵集各地經常應繳的芻秣,用以飼養祭祀的犧牲。並使人民各自努力采刈,來供應祭祀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神衹以及宗廟社稷之用,而為人民祈求福利之用。【原文】是月也,命婦官染采,黼黻①文章必以法故,無或差貸②。黑、黃、倉、赤,莫不質良,毋敢詐偽。以給郊廟祭祀之服,以為旗章,以別貴賤等給之度。【注釋】①黼黻:與"府伏"同音,彩色的花紋。②貸:與"忒"相通,差錯。【譯文】神農這一個月,命令主管女工的官吏負責彩繪染色,黼黻、文章,配合必須按照舊有的方法,不能有些許的差錯。黑、黃、青、紅無不品質優良,沒有虛假。以供給做郊廟祭祀的禮服、旗幟,用來區別貴賤等級的不同。【原文】是月也,樹木方盛,乃命虞人①入山行木,毋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合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毋舉大事,以搖養氣②。毋發令而待,以妨神農之事也。水潦盛昌,神農將持功,舉大事則有天殃。【注釋】①虞人:負責山林的官員。②養氣:養生的氣息。【譯文】這一個月,是樹木長得最茂盛的時候,就命虞人前往林區巡查,不許有盜採濫伐的事情發生。同時不可鏟地挖溝,也不可會合諸侯或興兵動眾。因為地上有這些大規模的行動,會搖蕩養生的氣息。亦不可亂髮悖時的命令,來妨害土神的工作。由於這時水潦方盛,土神正在水潦的協助下竭力培養萬物,如果舉大事而搖蕩土氣,妨害土神的工作,就要受到上天的責罰。【原文】是月也,土潤溽①暑,大雨時行,燒薙②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注釋】①溽:與"入"同音,濕。②薙:與"制"同音,割。【譯文】這個月,泥土非常潤濕,天氣又很熱,時刻下著大雨,如果先割掉野草,讓其晒乾,等到大雨來時,淹沒那些野草,烈日晒、水潦,就像熱湯一樣,草根泡在那樣的熱湯里,使得斬草除根的工作甚為便利。因為這是屬於土的月份,所以應對土壤施肥,並修整耕地。【原文】季夏行春令,則穀實鮮落,國多風咳①,民乃遷徙。行秋令,則丘隰水潦,禾稼不孰,乃多女災。行冬令,則風寒不時,鷹隼蚤鷙②,四鄙入保。【注釋】①風咳:得風寒咳嗽的病。②鷙:與"至"同。【譯文】若在夏末施行春令,則谷實散落,境內多患風寒咳嗽,人民多遷徙流散。行秋令,則高地、低地經常遭水淹,莊稼不得成熟,還常有失女之災。行冬令,則熱天而時有風寒,鷹隼之鳥,早就開始搏殺,而邊境也時常被敵寇侵掠。【原文】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其蟲倮。其音宮,律中黃鐘之宮。其數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①,祭先心。【注釋】黃帝①中霤:五祀之一,霤與"六"同音。【譯文】一年之中央屬土行:其日亦居天干之中央為戊己。土色黃,因此以黃帝為主宰,其神叫后土。動物為倮蟲。五音比於宮,律應十二律之黃鐘。其數五。口味甘,嗅味香。祀則中霤,祭品以心臟為上。【原文】天子居大廟大室,乘大路,駕黃騮,載黃旂,衣黃衣,服黃玉,食稷與牛,其器圜以閎①。【注釋】①圜以閎:圓而高大。【譯文】這時,天子居於明堂正中央之大室,乘大輅之車,駕黃色之馬,載黃色之旗,穿的黃袍,佩的黃玉,吃的是穀子和牛肉,用的器皿要圓並且高大。【原文】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①中,旦畢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②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夷則③。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祭先肝。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天子居總章左個,乘戎輅,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④以深。【注釋】①建星:北方的第一星宿。②蓐,與"薅"同音。③夷則:十二律之一。④廉:有稜角。【譯文】孟秋之月,太陽在巨爵座附近;黃昏鬼宿星出現在南方天中,拂曉星出現在南方天中。其日庚辛,依五行屬金。少皞帝為主宰,其神為蓐收。當令動物是獸類。五音比於商,律應在夷則。其數金四土五為九。口味辛辣,嗅味腥臊。祭祀對象為門神,祭品以肝最珍貴。七月涼風吹來,白露初降,寒蟬哀鳴,鷹隼祭鳥,開始在長空搏擊殺鳥。天子應時居於太寢西堂南偏,出則乘戎輅車,駕白駱馬,掛白色旗幟,穿白色衣服,佩戴白色玉佩,食品以芝麻和狗為主。用的器皿深而平直有邊角。【原文】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齊。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還反,賞軍帥武人於朝。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①兵②,簡練桀③俊,專任有功,以征不義,詰④誅暴慢,以明好惡,順⑤彼遠方。【注釋】①厲:與"礪"同,磨鍊。②兵:兵器。③桀:與"傑"相通。④詰:責問。⑤順:使……順服。【譯文】立秋定在這個月里。在立秋的前三日,太史謁見天子,報告說:"某日立秋,為金德當令。"天子便開始齋戒。到了立秋那一天,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同往西郊舉行迎秋之禮。禮畢回來,乃在朝中賞賜軍隊長官和戰士。秋為金行,寓有肅殺之氣,天子順此時氣,於是命軍隊的長官,挑選戰士,磨淬刀槍,提調精銳的幹將,全權付與曾有戰功的人,使他出征不義的人,責罰暴虐、悖慢之人,辨清好歹,然後遠方的人民始能聞風敬服。【原文】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繕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務搏執①。命理瞻傷察創、視折②審斷;決獄訟,必端③平;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不可以贏④。【注釋】①搏執:拘捕。②折:斷案。③端:直。④贏:放縱、懈怠。【譯文】這個月,要命令司法官吏研修法制,修繕牢獄,置備鐐銬,禁止姦邪,慎察罪惡,及時拘捕犯人;命令治獄官吏檢查受刑後有創傷、折斷的囚犯;判決刑訟,必須正直公平;殺戮有罪,要嚴格定刑。這個時節,天地氣象開始整肅,不可以寬緩懈怠。【原文】是月也,農乃登①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②。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修宮室,培牆垣,補城郭。【注釋】①登:報答。②收斂:收取賦稅。【譯文】這個月,農官報告百穀收成,天子品嘗時鮮的東西,必先進於寢廟。這時,命令百官開始行收斂之政。修補堤防,細檢堵塞之處,以防備水潦之泛濫。修理宮室,增補牆垣,補葺城郭。【原文】是月也,毋以封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幣①。【注釋】①幣:財物。【譯文】在這個月里,不要封諸侯、設立大官,不要割讓土地、派出大使,出贈幣帛。【原文】孟秋行冬令,則陰氣大勝,介蟲敗榖,戎兵乃來。行春令,則其國乃旱,陽氣復還,五榖無實。行夏令,則國多火災,寒熱不節,民多瘧①疾。【注釋】①瘧,與"要"同音。【譯文】若孟秋行冬令,則陰氣太重,甲蟲害稼,無收成,有盜賊之警。行春令,則天干不雨,而陽氣乘之又來,使五穀不能結實。行夏令,那麼境內時有火災,寒熱亦失去調節,人民多患瘧疾。【原文】仲秋之月:日在角①;昏牽牛中,旦觜觿②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南呂③。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祭先肝。盲風④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天子居總章大廟,乘戎輅,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注釋】①角:東方第一個星宿。②觜觿,與"姿悉"同音,西方的第六個星宿。③南呂:十二律之一。④盲風:颶風。【譯文】仲秋八月:太陽在室女座附近;黃昏牽牛星,清曉觜宿星,出現在南方天中。其日庚辛,依五行屬金。少皞帝為主宰,其神為蓐收。當令動物是獸類。五音比於商,十二律與南呂相應(即天氣與南呂酉律相諧通)。其數金四土五為九。口味辛辣,嗅味腥臊。祭祀對象為門神,祭品以肝最珍貴。八月颶風迅至,鴻雁自北同南,燕子也都南歸,群鳥開始儲存食物。天子應時居於太寢西堂南偏,出則乘戎輅車,駕白駱馬,掛白色旗幟,穿白色衣服,佩戴白色玉佩。食品以芝麻和狗為主,用的器皿深而平直有角。【原文】是月也,養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飲食。乃命司服,具飭①衣裳,農綉有恆,制有小大,度有長短,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帶有常。乃命有司,申嚴百刑,斬殺必當,毋或枉橈②,枉橈不當,反受其殃。【注釋】①飭:整治。②枉橈:冤枉,彎曲。【譯文】這個月,順天時而養護衰老的人,用几杖扶助其坐立,並賜以麋粥,調節其飲食。這時命司服之官,集中所有的祭服而整飭之。上衣用繢畫,下裳用刺繡,其花紋以及大小、長短,都有一定的制度。其他日用的衣服尺寸、冠帶樣式,亦皆須依循以往的情形。同時又命司獄之官,重申戒令,使屬下之人謹慎用刑,或斬或殺,必求至當,不可使有絲毫枉曲;倘有枉曲不當之處,司法者就要反受其罪。【原文】是月也,乃命宰祝①,循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小大,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當,上帝其饗②。天子乃難③,以達秋氣。以犬嘗麻,先薦寢廟。【注釋】①宰祝:負責祭祀的官員。②饗:享用。③難:與"儺"相通,驅除災害的祭祀。【譯文】這個月要派遣大宰大祝察看祭祀用的犧牲,看其毛色是否純一;肢體是否完整;所吃的草谷等飼料是否足夠;還要看它肥瘦的情形及顏色之為黃或黑;然後預計祭祀的種類及用牲的種類,二者一定相;量度其大小、長短,以期合乎標準。亦即,必使其體型、肥瘠、物色、小大、長短,五者皆合,始可獻於上帝享用。此時,天子舉行儺祭,以通達秋氣。並品嘗新熟的芝麻,配以犬,先進於寢廟。【原文】是月也,可以築城郭,建都邑,穿竇窖①,修囷②倉。乃命有司,趣③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乃勸種麥,毋或失時,其有失時,行罪無疑。【注釋】①竇窖:地窖。②囷:與"逡"同音,圓形的倉庫。③趣:與"趨"相通,敦促、催促。【譯文】這個月,可以修築城郭,建置都邑、挖掘洞窖,修葺倉廩。要命令主管官吏督促民眾收藏穀物,加緊儲存蔬菜,積聚糧食。鼓勵種植麥子,不要誤失時令,有失時令,就要論罪無疑。【原文】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聲,蟄蟲坯戶①,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②。【注釋】①坯戶:增添洞口的泥土。②甬:與"斛"相通。【譯文】這個月,白天和黑夜時刻相等,不再有雷聲了,昆蟲增添洞口的泥土預備蟄藏;這時肅殺之氣漸漸加深,而陽氣一天比一天減少,水也日漸乾涸。當這日夜平分之時,正好校正度量衡的尺寸長短及重量與容量等器具。【原文】是月也,易①關市,來②商旅,納貨賄,以便民事。四方來集,遠鄉皆至,則財不匱,上無乏用,百事乃遂③。凡舉大事,毋逆大數④,必順其時,慎因⑤其類。【注釋】①易:寬減賦稅。②來:使……到來。③遂:成。④大數:天道。⑤因:因循、順著。【譯文】這個月,應該寬減關口的稽查與市廛的租稅,來招徠各地的商人和旅客,收進他們攜來的財物,使人民日用充裕。因為四方的人來趕集,遠方的人都來觀光,則財用不致缺乏,政府經費充裕,則任何公益的事都可辦成了。凡是舉行勞民動眾的事,不可違反天道,必須順時行事,並且要找到相適當的時期舉行類似的大事。【原文】仲秋行春令,則秋雨不降,草木生榮,國乃有恐。行夏令,則其國乃旱,蟄蟲不藏①,五穀復生。行冬令,則風災數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注釋】①藏:入土蟄伏。【譯文】仲秋行春令,則一秋無雨,草木又復開花,國內常有火警的恐懼。行夏令,那麼國內乾旱,昆蟲不蟄藏入土,五穀又複發芽,敗壞谷實。行冬令,則常起風災,時又打雷閃電,草木早死。【原文】季秋之月,日在房①,昏虛②中,旦柳③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無射④。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祭先肝。鴻雁來賓⑤,爵⑥人大水為蛤,鞠⑦有黃華⑧,豺乃祭獸戮禽。天子居總章右個,乘戎輅,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注釋】①房:東方第四個星宿。②虛:北方第四個星宿。③柳:南方第三個星宿。④無射:十二律之一。⑤賓:到。⑥爵:與"雀"同。⑦鞠:與"菊"同。⑧華:即"花"。【譯文】季秋九月,太陽在天蠍星座附近,黃昏虛星,清曉鶉火星,出現在南方天中。其日庚辛,依五行屬金。少皞帝為主宰,其神為蓐收。當令動物是獸類。五音比於商,十二律與無射相應。其數金四土五為九。口味辛辣,嗅味腥臊。祭祀對象為門神,祭品以肝最珍貴。鴻雁來到南方,麻雀人海變為蛤。這月,菊開黃花,豺祭獸而殺獸。天子應時居於太寢西堂南偏,出則乘戎輅車,駕白駱馬,掛白色旗幟,穿白色衣服,佩戴白色玉佩。食物以芝麻和犬為主,用的器皿深而平直有邊角。【原文】是月也,申嚴號令。命百官貴賤無不務內①,以會②天地之藏,無有宣③出。乃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穀之要,藏帝藉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注釋】①內:與"納"相通,收斂儲藏。②會:會同配合。③宣:與"渲"相通,渲瀉。【譯文】這個月,嚴明各種號令,命令大小百官都從事於收繳的工作,以配合天地即將入藏的季候,不可再有宣出的行為。同時命令冢宰,於農作物全數收齊之後,登記五穀收入總簿,並以藉田的收穫儲藏於神倉,但要特別謹慎和嚴肅。【原文】是月也,霜始降,則百工休①。乃命有司曰:"寒氣總②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上丁③,命樂正入學習吹。【注釋】①休:休息。②總:突然。③上丁:第一個丁日。【譯文】這個月,霜開始降落,要使百工休整停止工作。命令主管官吏說:"寒氣襲來,民眾體力不能忍耐,就讓他們都回到家裡去"。在第一個丁日,命令樂正到國學教授吹奏樂器。【原文】是月也,大饗帝,嘗①,犧牲告備於天子。合諸侯,制百縣,為來歲受朔日,與諸侯所稅於民輕重之法,貢職之數,以遠近土地所宜為度,以給郊廟之事,無有所私。【注釋】①嘗:舉行秋祭。【譯文】這個月,舉行人饗五帝及遍祀群神的"嘗祭"。所使用的祭牲完備,收以告於天子。天子乃命諸侯和畿內的縣官,頒布新年的朔日。同時,諸侯國內稅率之輕重,貢獻物品之多寡,應依其距離的遠近與土地大小的情形而制定其等差,並用以祭神、祭祖,不得由個人妄作主張。【原文】是月也,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①,班②馬政。命仆及七騶咸駕,載旌旐③,授車以級,整設於屏外,司徒搢④撲⑤,北面誓之。天子乃厲飾,執弓挾矢以獵。命主祠祭禽於四方。【注釋】①五戎:泛指各種兵器。②班:與"頒"相通,公布。③旐:與"照"同音,畫有龜和蛇的旗子。④搢:與"晉"同音,插在腰間。⑤撲:鞭子。【譯文】這個月,天子舉行田獵而教人民以戰陣,使用各種兵器,以及公布馭馬、養馬的規則。命令戎仆及御者將七種馬車都駕起來,車上豎起旗幟,後依職位的高低而分派車輛,整隊排列於獵場的屏障之外。司徒把鞭子插在腰間,朝著北面發誓。這時,天子披戴盔甲,執弓挾矢,首先發射。命主祭者向四方祭禽與獸。【原文】是月也,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蟄蟲咸俯在內,皆瑾①其戶。乃趣獄刑,毋留有罪。收祿秩之不當,供養之不宜者。【注釋】①瑾:與"緊"同音,用泥土塗塞。【譯文】這個月,草木枯黃凋落,就可以砍伐燒成木炭。冬眠的動物都藏在洞穴中,用泥土封住洞口。這個時節,要加緊處理刑獄,不要留下有罪之人。要收繳不適當的俸祿和不適當的供養。【原文】是月也,天子乃以犬嘗稻,先薦寢廟。【譯文】這個月,晚稻登場,天子乃以犬嘗稻,先進之於寢廟,孝敬祖宗。【原文】季秋行復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①。行冬令,則國多盜賊,邊境不寧,土地分裂。行春令,則暖風來至,民氣解惰,師興不居②。【注釋】①鼽嚏:與"球涕"同音,鼻塞打噴嚏。②不居:沒有休止。【譯文】若在秋季施行夏令,內有災,冬藏的東西都將敗壞,並且人民常患傷風鼻塞。行冬令,則國內多盜賊,邊境時受侵擾,且為敵人所侵佔。行春令,則暖風到來,人民感到睏倦,而且時有戰爭,不得安寧。【原文】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①,其神玄冥。其蟲介。其音羽,律中應鐘②。其數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腎。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虹藏不見。天子居玄堂左個,乘玄輅,駕鐵驪,載玄旂,衣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其器閎以奄③。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齊④。立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反,賞死事,恤孤寡。【注釋】①顓頊:與"磚虛"同音。②應鐘:十二律之一。③奄:收縮,即中寬而上窄。④齊:齋戒。【譯文】孟冬十月,太陽在寶瓶座附近,黃昏危星,清曉七星,出現在南方天中。其日壬癸,依五行屬水。顓頊帝為主宰,其神為玄冥。當令動物是以龜為首的甲殼類。五音比於羽,十二律與應鐘相應。其數水一加土五為六。口味咸,臭味如腐水。祭祀以往來的道路為對象,祭品以腎最珍貴。河水開始結冰,大地開始凍結,野雞入淮而化為大蛤,虹則藏而不見。天子應時居玄堂之西偏,出則乘玄輅車,駕鐵驪馬,掛黑色旗幟,穿黑色衣服,佩戴黑色玉佩,食物以黍子和豬為主。用的器皿中寬而上窄。這個月里定立冬。在立冬的前三天,太史謁見天子報告說:"某日立冬,為水德當令。"天子便開始齋戒。到了立冬那一天,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同往北郊舉行迎冬之禮。禮畢回來,乃在朝中賞賜為國捐軀者,周濟為國捐軀者的妻子和兒女。【原文】是月也,命大史釁龜策占兆,審卦吉凶。是察阿黨①,則罪無有掩蔽。【注釋】①阿黨:阿諛奉承以及結黨營私的人。【譯文】這個月,命太卜之官禱龜和策,並查龜所顯示的"兆"和策所布列的"卦",視其為吉或凶。於是檢舉朝里是否有逢迎上意或朋比為奸的人,使其不能有所蒙蔽。【原文】是月也,天子始裘①。命有司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命百官謹蓋藏。命司徒循行積聚,無有不斂。壞②城郭,戒門閭,修鍵閉,慎管龠③,固封疆,備邊境,完要塞,謹關梁,塞篌徯。飭喪紀,辨衣裳;審棺槨之薄厚、塋丘壟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貴賤之等級。【注釋】①裘:動詞,穿上裘衣。②壞:與"培"同,培土增築。③龠:與"月"同音,鑰匙。【譯文】這個月,天子開始穿裘皮衣服。命令主管官吏說:"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地互不通達,閉塞成冬天。"命令百官謹慎從事倉廩的覆蓋收藏。命令司巡查各類堆積,不可有沒有收斂的財物莊稼。要修築城郭,戒備門閭,修理栓鎖,當心鑰匙,鞏固疆界,守備邊境,修繕要塞,注意關口,封鎖小路。要整頓喪事的規格,辨別衣裳,審看棺槨的厚薄和營造墳墓的高低、大小、厚薄的程度和貴賤的等級。【原文】是月也,命工師效功①,陳祭器,案度程。毋或作為淫巧,以盪上心,必功緻為上。物勒②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注釋】①效功:呈獻所作器物的記錄,以便檢驗成果。②勒:刻錄。【譯文】這個月,命令百工之長呈驗工作成績,陳列祭器,考察其樣式法度。不準以淫巧討好在上者的歡心,必以功夫細緻為佳。製作的器物都刻著工匠的姓名,用以考驗其真功夫。如果成績不合,必處以應得之罪,而追究其責任。【原文】是月也,大飲烝①。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注釋】①烝:舉行冬祭。【譯文】這個月舉行大飲烝之禮。天子向天宗祈求來年,禱祠於公社門閭和先祖五祀諸神。並行大宴會,慰勞農民的辛苦,而且讓其休息。同時,天子命諸將帥講習武功,操練射御並較量勇力。【原文】是月也,乃命水虞①、漁師,取水泉池澤之賦,毋或敢侵削眾庶兆民,以為天子取怨於下,其有若此者,行罪無赦。【注釋】①水虞:負責水上事務的官員。【譯文】這個月,要命令主管湖泊的官吏水虞和漁師收取水泉池澤的賦稅,不可有敢於侵害民眾利益而使民眾抱怨天子,如有這樣的官吏,就要論罪行罰不能赦免。【原文】孟冬行春令,則凍閉不密,地氣上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則國多暴風,方①冬不寒,蟄蟲復出。行秋令,則雪霜不時,小兵時起,土地侵削。【注釋】①方:正,到。【譯文】孟冬如行春令,則凍閉不得完密,而地氣隨而發泄,人民也多流散。行夏令,則國內時時起風暴,到冬天仍不寒冷,蟄蟲又復出土。行秋令,則雪霜都下得不及時,並有刀兵之警,國土時被侵削。【原文】仲冬之月:日在斗①;昏東壁②中,旦軫③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蟲介。其音羽,律中黃鐘④。其數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腎。冰益壯,地始坼⑤,鶡旦不鳴,虎始交。天子居玄堂大廟,乘玄輅,駕鐵驪,載玄旂,農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其器閎以奄。飭死事。命有司曰:"土事毋作,慎毋發蓋,毋發室屋及起人眾,以固而閉。"地氣沮泄,是謂發天地之屋,諸蟄則死,民必疾疫,又隨以喪。命之曰"暢月"。【注釋】①斗:北方第一個星宿。②東壁:北方第七個星宿。③軫:南方第七個星宿。④黃鐘:十二律之一。⑤坼:與"撤"同音,裂開。【譯文】仲冬十一月:太陽在仙女座及飛鳥座附近;黃昏壁宿星,清曉軫宿星,出現在南方天中。其日壬癸,依五行屬水。顓頊帝主宰,其神為玄冥。當令的動物是以龜為首的甲殼類。五音比於羽,十二律與黃鐘相應(即氣候與黃鐘樂律相諧通)。其數水一加土五為六。口味咸,臭味如腐水。祭祀以行神為對象,祭品以腎最珍貴。水面結成硬冰,地面也凍裂,山烏鶡旦瑟縮不鳴,老虎開始交尾。天子應時居於北堂之太室,出則乘玄輅車,駕鐵驪馬,掛黑色旗幟,穿黑色衣服,佩戴黑色佩玉,食物以黍子和豬為主,用的器皿中寬而上窄。命諸主管人員說:"凡屬土地之事,不可興作;有蓋藏的地方以及房屋宮室都不可揭開其覆蓋,也不可發動群眾。如果揭開蓋藏,發動群眾,則地氣即將泄漏。"那就是"發天地之藏",因而諸多蟄蟲皆因泄氣而死,毒氣泄出傳染於人,則成瘟疫以致死亡。應名之為"暢月"。【原文】是月也,命奄尹①申宮令,審門閭,謹房室,必重閉。省婦事,毋得淫,雖有貴戚近習,毋有不禁。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麴櫱②必時,湛熾③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④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之,毋有差貸。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注釋】①奄尹:官名,內宰。②麴櫱:與"曲聶"同音,釀酒的酵母。③湛熾:清洗燒煮。④齊:與"祭"同音,火候。【譯文】這個月,命宮中的太監頭目重申宮裡的法令,稽查門閭的開闔。房室內的封閉情形,一定要達到嚴密的程度。同時,減少婦女們的勞動,不要從事奢華的工作,以保養陰氣。哪怕是高貴的戚屬或親昵的嬖人,都需遵從這禁令。命令釀酒的大酋,監督釀造過程的六個項目:第一,選擇秫米一定要純凈。第二,混和麴櫱一定要適度。第三,清洗燒煮一定要清潔。第四,使用的泉水一定要甘甜。第五,裝貯的瓮一定要完好。第六,釀造的火候一定要充分。這六項由大酋負責監察,不可有一點差誤。天子命典禮的官分別祭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以及井泉的神祇。【原文】是月也,農有不收藏積聚者,馬十畜獸有放佚者,取之不詰①。山林藪澤,有能取蔬食田獵禽者,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奪者,罪之不赦。【注釋】①詰:追查。【譯文】這個月,農眾有不加收藏積聚的穀物,有馬牛牲畜放在外面時,就任人取獲,不加追究。山林藪澤中有可以收穫的蔬菜果實,可以田獵的禽獸,主管山林的官吏就要指引民眾收穫獵取,有互相侵犯爭奪的,就要論罪不赦。【原文】是月也,日短至,陰陽爭,諸生盪。君子齊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耆欲①,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芸②始生,荔挺出,蚯蚓結③,麋角解,水泉動。日短至,則伐木取竹箭。【注釋】①耆欲:即嗜欲。②芸:用於驅蟲的香草。③結:捲曲於土中。【譯文】這個月,白晝時間最短,正是陰陽互為消長的時節,各種生物因而動蕩,將要發芽。君子要齋戒,居住深密的地方,休息身體,摒除聲色的娛樂,禁止一切嗜好慾望,穩定身心,不妄動作,聽候陰陽之消長。這時節,芸草始生,馬薤抽芽,蝗蚓捲曲於土中,麋角脫落,水泉流動。白天最短,可伐木,取竹箭。【原文】是月也,可以罷官之無事,去器之無用者。塗闕廷①門閭,築囹圄,此以助天地之閉藏也。【注釋】①闕延:城牆。【譯文】這個月里,可以罷免無事的官吏,去除無用的器具。要關閉宮闕和門閭,修築牢獄,用以順助天地封閉收藏的氣勢。【原文】仲冬行夏令,則其國乃旱,氛霧冥冥①,雷乃發聲。行秋令,則天時雨汁,瓜瓠不成,國有大兵。行春令,則蝗蟲為敗,水泉咸竭,民多疥癘②。【注釋】①冥冥:朦朧模糊的樣子。②疥癘:皮膚病。【譯文】若仲冬行夏令,那麼國內將有大旱,霧氣沉沉,時或打雷。行秋令,是雨雪交加,瓜瓠不得結實,國內有大戰役發生。行春令,那麼蝗蟲毀壞莊稼,水泉枯涸,人民多患皮膚病。【原文】季冬之月,日在婺女①;昏婁②中,旦氐③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蟲介。其音羽,律中大呂。其數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腎。雁北鄉,鵲始巢,雉雊,雞乳。天予居玄堂右個,乘玄輅,駕鐵驪,載玄旂,衣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其器閎以奄。命有司大難④,旁磔⑤,出土牛以送寒氣。征鳥厲疾。乃畢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之神祗。【注釋】①婺女:北方第三個星宿。②婁:西方第二個星宿。③氐:東方第三個星宿。④大難:即大儺,臘月驅災的祭祀。⑤旁磔:在國門的旁邊磔裂牲口用來祭祀。【譯文】季冬十二月,太陽在金牛座附近;黃昏婁星,破曉氐星,出現在南方天中。其日壬癸,依五行屬水。顓頊帝主宰,其神為玄冥。當令的動物是以龜為首的甲殼類。五音比於羽,十二律與大呂相應(即氣候與大呂丑律相諧通)。其數水一加土五為六。口味咸,臭味如腐水。祭祀以行神為對象,祭品以腎最珍貴,鴻雁飛向北國,喜鵲開始做巢,野雞鳴叫,家雞抱蛋。天子應時居於北堂東偏,出則乘玄輅車,駕鐵驪馬,掛黑色旗幟,穿黑色衣服,佩戴黑色玉佩,食物以黍子和豬為主。用的器皿中寬而上窄。命典禮舉行大儺,磔牲於國門之旁,並且制土牛來送寒氣。鷹鳥變得兇猛而矯捷。於是結束一年中之山川神鬼的祭祀。【原文】是月也,命漁師始漁,天子親往,乃嘗魚,先薦寢廟。冰方盛,水澤腹堅①,命取冰,冰以入。令告民,出五種②,命農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命樂師大合吹而罷。乃命四監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注釋】①腹堅:凝結厚厚的冰。②五種:五穀的種子。【譯文】這個月,命掌漁的官打魚,天子親自前往,並在嘗魚之前,先供獻於宗廟。這時天寒地凍,凡是有水的地方皆凝結很厚的冰,天子乃命取冰,用窖藏之。待至仲春之月,獻羔開冰,同時又命農官布告人民,挑出五穀的種子,計度耦耕之事,修繕耒耜,備辦耕田的用具。命令樂師舉行一次大演奏。並命監管山林川澤的官,收繳人民應供之薪柴,以充祭天、祭祖以及各種祭祀所用的薪燎。【原文】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專而農民,毋有所使。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①國典,論時令,以待來歲之宜。乃命太史次諸侯之列,賦之犧牲,以共皇天上帝社稷之饗。乃命同姓之邦,共寢廟之芻豢。命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土田之數,而賦犧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無不咸獻其力,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寢廟山林名川之祀。【注釋】①飭:整飭。【譯文】到了這個月,日月星辰都運行了一周匝,一年的日數即將告終,然後就是新年的開始。專任農民,不使他們更有別的勞役。這時,天子和公卿大夫整飭國家的法典,討論四時的政綱,使能適合來年的運用。命太史之官序次大小諸侯,而使其如數獻上犧牲,以供給皇天上帝和社稷之祭。並命同姓之國,供給祭祀宗廟所用的犧牲。又命小宰序次卿大夫的祿田以及百姓土田多寡之數,讓其供給祭祀山林、名川所用的犧牲。總之,在一年中祭祀皇天上帝、社稷宗廟以及山林名川所用的物品,天下九州之人,都需竭力奉獻。【原文】季冬行秋令,則白露蚤①降,介蟲②為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則胎夭多傷,國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則水潦敗國,時雪不降,冰凍消釋③。【注釋】①蚤:與"早"相通。②介蟲:帶殼的蟲子,即甲蟲。③消釋:消解融化。【譯文】在季冬十二月施行秋季的政令,就會使白露提前降落,各種甲殼動物興妖作怪,四境民眾都躲入城堡。施行春季的政令,就會使懷孕中的動物多有夭折傷亡,國民多患難治的疾病,這就叫做"逆"。施行夏季的政令,就會使水澇毀壞國家,到時候不降雪,冰凍消解融化。【評析】《月令》是戰國陰陽家的一篇重要著作。呂不韋編《呂氏春秋》時,將全文收錄,作為全書之綱。漢初儒家又將其收入《禮記》中,其後遂成為儒家經典。它把世界補描繪為一個多層次的結構。太陽最高,具有決定的意義。太陽的盍形成了四時,每時又分為三個月。四時各有氣候特徵,每個月又有各自的徵候。與四時相對應,每時都有一班帝神,與時月、神的變化相對,每個月各有相應的祭祀規定的禮制。五行與四時的運轉相配合,春為木,夏為火,秋為金,冬為水,土被放在夏秋之交,居中央。四時的變化不但受太陽的制約,還受五行的制約。再下一個層次是各種人事活動,如生產、政令等。上述結構基本是同向制約,特別是人事,要受到太陽、四時、月、神、五行各種力量的制約。在作者看來,人,包括帝王在內,不能是絕對自由的。人的自由不但表現在利用自然,而首先表現在遵循自然。政令應以生產規律為依據,應有益於生產的發展和正常的進行,不能站在它的對立面破壞它。禮記·禮運【原文】昔者仲尼與於蠟①賓,事畢,出遊於觀②之上,喟然③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注釋】①蠟:與"咋"同音。年末之時進行的隆重的祭祀活動,又叫做蜡祭。②觀:與"灌"同音,指的是古代在宗廟門外的小樓。③喟然:深深地感嘆。喟,與"潰"同音。【譯文】先前,孔子曾經參與蜡祭,充任蜡祭飲酒的賓客,蜡祭完畢,他外出到門樓上遊覽時唉聲嘆氣。仲尼嘆氣,是為魯國嘆氣。【原文】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①之行也,與三代之英②,丘未之逮③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④,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⑤。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⑥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⑦而不閉。是謂大同。"【注釋】①大道:社會安定時期的行為規範。②三代之英:在這裡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中開明、有豐功偉績的君王。③逮:趕得上。④矜寡、孤獨、廢疾者:老而無妻、無夫的人;年幼無父、年老無子的人;身體殘疾的人。矜,與"鰥"同。⑤歸:出嫁之地。⑥謀:陰謀計策之意。⑦外戶:指的是屋門外的大門。【譯文】當時子游在旁邊,問道:"老師為何嘆氣呢?"孔子說:"大道通達於天下的時代和夏、商、周三代,德才出類拔萃的幾位當政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沒法看到,所看到的只是一些記載了。大道通達於天下時,把天下作為大家所共有的。選舉賢能之人,講究誠實,重視親睦,因此人們不只是愛自己的親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當做孩子,要使社會上的老人的安享天年,壯年之人能貢獻自己的才力,年幼的人可以得到撫育成長,鰥寡孤獨和殘廢、有病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人恪守自己的職責,女人各有自己的家庭。人們兢兢業業,把錢物拋棄在地面不管,但也不讓他人為自己收存,據為己有;人們厭惡自己有力而不肯出力的人,但也不讓別人為自己出力。因此各種圖謀都杜絕了而不發生,也沒有去做劫掠偷竊的盜賊,因而屋門外的大門不用關閉。這就叫做大同世界。"【原文】"今大道既隱①,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②世及③以為禮,城郭④溝池⑤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⑥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⑦,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⑧作,而兵⑨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⑩也。此六君子者,未有小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注釋】①隱:退去、消散之意。②大人:代指國君。③世及:古代傳位的兩種主要方式,分別指的是父傳子和兄傳弟。④郭:外城之意。⑤溝池:城外的護城河。⑥篤:深厚之意。⑦田裡:包括所種田地和所住之處。⑧用是:由此。⑨兵:戰爭。⑩選:表現出色、能成就大事之人。著:表現出來,展露。義:符合禮數之事。考:考驗。刑:範式,優秀。勢:擔負職務。去:辭去,驅逐。【譯文】"三代以來,大道已經衰微,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財產。人們只親愛自己的親人,各人也只把自己的孩子當做孩子。財物或出力全是為自己。諸侯把國家傳給兒子,沒有兒子傳給兄弟當做禮,把城郭溝池搞得更堅固,把禮制仁義作為綱紀,用它來確定君臣名分。專一父子的慈孝,親睦兄弟的友愛,調和夫妻的感情,並使用禮義來設立制度,劃分田地和居宅,尊重勇力才智,把功績作為個人所有。所以圖謀從這兒產生,戰爭也從這兒興起。夏禹、商湯、文王、武王、成王和周公用這種禮義治理天下,從而成為才德出眾的人。這六位君子沒有一人不嚴守禮制的,用它來表現義,考驗信實,昭示過錯,效法仁愛,講究謙讓,昭示民眾以正常的行為。如果出現不按照禮義去做的,擔任職務的人也要被驅逐,人人都視他為災禍。這就叫做小康。"【原文】言偃復①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②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③於地,列④於鬼神,達⑤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注釋】①復:再次。②遄:與"傳"同音,立即、馬上的意思。③殽:與"效"相通,仿效的意思。④列:使動用法,使……有順序的意思。⑤達:表現、顯現。【譯文】子游又問道:"禮,真像這樣急需嗎?"孔子說:"禮是先代君王用來承奉自然法則,來控制人們的行為的,所以人們失去這自然法則就會死掉,得到它方可以生存。《詩》曰:『看那隻老鼠還有個形,人卻沒個人樣的禮貌!若人沒有人樣的禮貌,為什麼不立即去死!』由此看來,禮必須依據著天,效法著地,使鬼神有序順,而表現在喪、祭、射、御、冠、婚、朝、聘禮上。所以聖人就用禮來昭示天道人情,而天下國家才能做到合乎規範。"【原文】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①,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②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③,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④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⑤,汙⑥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⑦,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後飯腥⑧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⑨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⑩。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士,以為台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浣帛;醴盞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注釋】①杞:古代的國家名,是夏禹的後代所建。②《夏時》:夏代通用的曆法書。③宋:古代的國家名,是商湯的後代所建。④《坤乾》:古代占卜算卦的書,主要依託陰陽理論來進行推算。⑤捭豚:捭,與"擘"通假。豚,指所有的獸肉。⑥汙:小水坑,這裡指的是挖水坑。⑦蕢桴而土鼓:摶土成桴,築土成鼓。⑧腥:指的是生米。⑨天望而地藏:指的是人死之後對天告訴前來招魂,之後不加棺木直接埋葬。⑩營窟:古人用土堆壘成的住處。槽巢:用薪柴搭建成的巢室。火化:在古代指的是用火燒食物吃。范:製造器物是所用的模具。牖:與"有"同音,指家中的窗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炮,用土將生食包裹起來進行烘烤。燔:燒製成熟食。亨:與"烹"同,煮熟之意。炙:烤制之意。酪:用新鮮水果調成的汁,此指酒。醴醆:與"禮盞"同音,指的是除去澄渣的甜酒和盛在盞中的蔥白色的酒。粢醍:與"齊緹"同音,指的是一種淺紅色的酒。澄酒:指的是帶有殘渣的赤紅色稍清的酒。越席:結蒲為席。燔炙:指的是將肉烤製成肉乾。合亨:之前的製作過程並未將食物完全做熟,所以要再加烹制。體其犬、豕、牛、羊:動物的身體各個部位有貴賤之分,右貴於左,前貴於後,上貴於下。【譯文】子游又問道:"老師如此極力推崇禮,可以讓我聽聽吧?"孔子說:"我曾想看看夏朝的禮,因此到杞國去,年代久遠,無法驗證了;我得了他們的曆書《夏時》。我又想看看殷朝的禮,所以到宋國去,也是無法得到驗證;我得到他們的易書《坤乾》。我從《夏時》《坤乾》中看到的是陰陽的功用和禮的區分等次,並從此看到了禮的演變道理及周轉的程序。原本禮最初是開始於飲食行為的。他們將黍米用水淘洗後,放在燒石上燒熟;把豬肉分開放在燒石上烤熟,在地上鑿個小水坑當做酒樽,用手捧著酒來喝。用土塊做鼓槌敲打土做的鼓,像可以按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來敬鬼神。到他們死的時候,活著的人就登上屋頂向天空大聲喊叫,他們喊:『啊——,某人你回來呀!』但死者不能復生,他們就用生米舉行飯含之禮並且在下葬時給死者包裹一些熟食,不讓他挨餓。因此招魂時望著天而隱藏屍體於地下,身體埋到地下,靈魂卻在天上,北方是陰,所以死人的頭朝北;南方是陽,所以活著的以南為尊,這都是由最初的傳下來的。先前先代君王沒有宮殿房屋,冬天就居住在四周都是用土做成的土窟里,夏天就居住在用柴木聚集而成的巢里。當時不知道用火燒食物,生吃草木的果實以及鳥獸的肉,喝動物的血,連毛也吃下去。當時未有麻絲,穿羽毛和獸衣。後世有聖人出現,然後利用火的熱力,用模子澆鑄金屬,調和泥土燒制磚瓦,用以建造台榭、宮室和門窗。同時用火來炮烤煮炙食物,釀製醴酒。製作麻絲,來供養人們的生活,料理喪事和祭祀鬼神上帝。後世的人在這些方面都遵守原始時候的做法。由於遵從原始,所以祭祀時,玄酒最古,放在地位最尊的屋內,醴、醆放在戶內,粢醍放在行禮的堂上,而澄酒卻放在堂下。擺列出那些犧牲,備齊那些鼎俎,安排琴、瑟、管、磬、鍾、鼓,撰寫祝辭嘏辭,用來迎接上神及先祖的降臨。在祭祀進行中要辨正君臣的意義,專一父子的慈孝,親睦兄弟的友愛,溝通上下的聲氣,夫婦各有自己應處的地位,這就稱為承奉上天的福佑。作壇祝辭的名號,用玄酒來祭神,進獻牲血和毛,然後進獻俎上的生肉,還要進獻半熟的牲體。行禮時,主人主婦都要親自踩踏蒲草結的席,端著用粗布覆蓋的酒樽,穿著新織的綢衣,獻上醴酒和酪酒,進獻將肉烤製成的肉乾。主人和主婦相互交替進獻,讓祖先的靈魂十分歡娛,這叫做人神感通,合而為一。祭祀以後退下,把半生不熟的牲體合在一起烹煮,再區別犬、豕、牛、羊的牲體,盛入簠簋、籩、豆之中。祝辭將主人孝順告訴鬼神,嘏辭把神的慈愛轉達主人,這叫做大祥。這是禮的大功告成。"【原文】孔子曰:"於呼哀哉①!我觀周道,幽、厲②傷之,吾舍③魯何適④矣!魯之郊禘⑤,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注釋】①於呼哀哉:表示深深嘆息的語氣詞。②幽、厲:周幽王和周厲王,他們是西周末年的兩個昏君。③舍:離開。④適:到……去。⑤禘:與"第"同音。是古代的祭祀名,指帝王諸侯祭祀始祖或者夏季宗廟中舉行的祭祀。【譯文】孔子說:"唉,太可悲啊!我考察周代的制度,自幽王、厲王起周禮就敗壞了,如今只有魯國秉承周禮,我捨棄魯國到什麼地方去呀!可是,魯國舉行郊禘之祭,不合乎周禮,周公之禮衰微了!"【原文】"杞①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②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祝嘏③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④。"【注釋】①杞:杞國,是周代的諸侯國,在今河南杞縣。②契:與"謝"同音。傳說中商的始祖。③嘏:與"假"同音,或者與"鼓"同音,福祿的意思。④大假:與大祥意思相通。"假"也是"大"的意思。【譯文】"杞國人祭天是祭禹,宋國人祭天是祭契,這是天子分內之事。只有天子可以祭天地,諸侯只能祭自己國內的社稷之神。祝辭嘏辭不敢更改舊有制式,這叫做大假。"【原文】"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醆①斝②及屍君,非禮也,是謂僭③君。冕④弁⑤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⑥君。大夫具官⑦,祭器不假⑧,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仆。三年之喪,與新有昏⑨者,期⑩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弔喪而入諸臣之家,是為君臣為謔。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注釋】①醆:與"盞"同,一種酒器。②斝:與"假"同音。一種銅製的酒器,圓口,三隻腳。③僭:與"見"同音,超越本分的意思。④冕:大夫以上的貴族所戴的禮帽。⑤弁:與"變"同音,皮革做成的帽子。⑥脅:威脅,脅迫。⑦具官:完備的執事官吏。⑧假:與"借"相通。古代規定,凡是沒有采邑封地的大夫,不能私自製造祭器;有采邑封地的大夫可以製造祭器,但是並不完備,必須向他人去借。⑨昏:與"婚"相通。⑩期:與"雞"同音,一年。處:使動用法,使……居住,安置的意思。適:到……去。謔:戲謔。儐:與"賓"同音,接待、招待。倍:與"背"相通,背叛的意思。肅:嚴峻。敝:敗壞。【譯文】"祝辭嘏辭不藏宗廟而藏到宗、祝、巫、史的家,這不合於禮,這叫做典禮幽暗不明的國家。醆斝是先王重器,諸侯用來獻屍,這不合乎禮,這叫做僭越君王。冕弁是國君有命才可穿的尊服,兵器甲革是國家的武衛,卻藏在大夫家中,這不合於禮,這叫做威脅國君。大夫家中有完備的執事官吏,祭器自備不用去借,聲樂全具備,這不合禮,這叫做綱紀悖亂的國家。為國君效力的官叫臣;為大夫效力的官叫仆。父母的喪事要守喪三年,新婚就給假一年,在這期間,不因公事而使用他們。在這期間,穿著喪服入朝,或是和家僕雜居一起平等並列,這都不合禮。把朝廷當做他的家,這叫做君臣共國。所以天子有田來安置自己的子孫,諸侯有國來安置自己的子孫,大夫有封地來安置自己的子孫,這叫做制度。因此天子到諸侯國去,必須止宿在諸侯的祖廟,如果不按典章禮制進入祖廟,這叫做天子敗壞法紀。諸侯不是探問病人或弔喪,卻隨便進入諸臣的家中,這叫國君與諸侯相戲謔。所以,禮是國君用來治理國家的重要工具,用禮來判別是非,洞察幽隱、接待鬼神、孝敬祖先、劃分等級、規定秩序、建立倫常、區別尊親、禮是使政事得到治理、國君能夠安樂的東西。因此政事不能行正道,那麼,國君的地位就危險,國君的地位一危險;那麼大臣就悖逆犯上,小臣就非法據有權力。刑罰嚴峻,卻習俗風氣敗壞,那麼法令就經常變化;法令經常變化,禮就秩序紊亂;禮的秩序紊亂。那麼士人就無所事事。刑罰嚴峻卻習俗風氣敗壞,則民眾不歸順。這叫疵國。"【原文】"故政者君之所以①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②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殽地,降於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③之謂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④也。"【注釋】①所以:用來……的人,用來……的食物,用來……的地方。②殽:與"效"相通,仿效。③五祀:指戶、灶、中雷、門、行。④固:穩固。【譯文】"政治是國君託身用來保安定之處。因此政治的原理,必定依照天理來制定政令。政令應用到地上叫做效法,應用到祖廟中叫做仁義,應用到山川叫做興建,應用到五祀行叫做制度。這就是聖人託身之處穩固的緣故。"【原文】"故聖人蔘①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②也。處其所存③,禮之序也;玩④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於無過之地也。"【注釋】①參:參考。②治政:制定各項政策法規。③所存:指天地運行的道理。④玩:研習。【譯文】"因而聖人參考天地,與鬼神一起,來制定各項政策法規。天地運行的道理,是禮制的秩序;研習所喜好的,是民眾的作為。因此天有四季,地有資財,人的身體是父母生養,知識才能是老師教給。這四者國君用來使它們各得其正。所以做國君的必須正身立於無有過錯之地。"【原文】"故君者,所明①也,非明人②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③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④而分⑤定,故人皆愛⑥其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⑦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故國有患,君死⑧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注釋】①明:指讓別人效仿,給他人做榜樣。②明人:指仿效別人。③則:以……為準則,效仿。④達:暢達。⑤分:職分。⑥愛:吝惜。⑦知:與"智"相通,智慧。⑧死:這裡用作動詞,為……而死。【譯文】"所以國君是別人所仿效的,而不是仿效別人。國君是別人所供養的,而不是供養別人。國君是別人所服侍的,而不是服侍別人。若國君仿效別人就會有差錯,供養別人就會有不足,服侍別人就會失去自己的地位。百姓仿效國君來管理自己,供養國君以安定自己,侍奉國君來顯揚自己。禮通達天下而且職分得到確定,人們習慣於安定生活而捨不得去死。國君用人們的智慧而去掉作假的成分,用人們的勇氣而去掉衝動情緒,利用人們的仁心而去掉貪慾。所以國家有危難,國君為國家去死叫做義;大夫為宗廟去死叫做變。"【原文】"故聖人耐①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②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③於其患。然後能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④、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⑤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⑥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⑦之,舍禮何以哉?"【注釋】①耐:能。②意:與"臆"相通,隨意猜測。③達:明白,知道。④弟:與"悌"相通,敬愛、順從兄長。⑤修:提倡。⑥大端:最基本的表現徵兆,主要內容。⑦窮:窮盡。【譯文】"聖人能把天下當做一家,把天下人看作同自己一樣,這不是隨意猜度出來的,他一定要懂得人情,通曉義理,明白利害所在,然後才可能做到這個地步。何為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情不學就會。什麼是仁義?為父須慈,為子須孝,為兄須良,為弟須悌,為夫須義,為婦須聽,為長須惠,為幼須順,為君須仁,為臣須忠,這十種叫做仁義;講究誠實,提倡親睦,叫做人利;爭奪而互相殘殺,叫做人患。所以君子要協調人們的七情、卜義,講究誠實,提倡親睦,推崇辭讓,摒棄爭奪。捨棄禮制,用什麼去協調呢?人最強烈的慾望存在於飲食男女之中,人最畏懼的,存在於死亡貧苦之中。因此慾望和畏懼是人們心理的主要內容。人們為某種原因隱藏自己的感情,別人無法猜測。喜愛與厭惡都藏在心裡,而不表現在神情上。要想整個窮盡人們的心理,捨棄禮制用什麼呢?"【原文】"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①于山川。播②五行於四時,和③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④而盈⑤,三五而闕⑥。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注釋】①竅:動詞,形成洞穴、貫通。②播:散播,分散。③和:協調、和諧。④三五:十五天。⑤盈:滿。⑥闕:與"缺"相通。【譯文】"人類是天地的客觀規律造就的,交錯著陰陽性,會合著過去與未來,是五行的靈秀之氣。天秉持陽性,太陽與群星從天空照臨到大地;地秉持陰性,貫通著山川大河。把五行分散到四季之中,陰陽兩氣交融而後生出各種月形。所以月亮十五日充盈圓滿,又十五日趨於殘缺。五行的消長,輪流承載;五行四時十二月,旋轉著互相為主,各有所本。五聲六律十二管,旋轉著互相為宮。五味六和十二食,五色六章十二衣,也都肇轉著互相為主。因此人類順從自然法則而生,是五行消長的起始,是飲食有不同口味,能辨別各種聲音,穿彩色衣裳的動物。"【原文】"故聖人作則①,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②,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③,人情以為田④,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⑤也;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⑥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⑦也。"【注釋】①則:法則、制度。②徒:同伴、伴侶。③器:工具。④田:指治理對象。⑤考:成。⑥奧:主體。⑦由:由來。【譯文】"聖人製作法則,一定以天地作為根據,陰陽為大端,四時為總綱,太陽和群星為準則,月亮為限度,鬼神為伴侶,五行為主體,禮義為工具,人情為治理對象,四靈為家畜。以天地作為根據,因此包羅萬物;以陰陽為大端,因此兩方的情形都可以看見。以四時為總綱,所以可勸勉人們做事;以太陽和群星為準則,所以事情有條有理;以月亮為限度,所以做事有界限;以鬼神為伴侶,所以循守職事;以五行為主體,所以事情可以終而復始;以禮義為工具,所以做事情就有成效;以人情為治理對象,所以把人作為主要對象;以四靈為家畜,所以飲食有所由來。"【原文】"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①;鳳以為畜,故鳥不獝②;麟以為畜,故獸不狘③;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④。"【注釋】①淰:與"審"同音,魚驚走的意思。②獝:與"敘"同音,鳥驚飛的意思。③狘:與"謔"同音,獸驚走的意思。④失:失誤。【譯文】"何為四靈?麟、鳳、龜、龍諸動物之首叫做四靈。所以養了龍,水生的大魚、小魚就不會被驚走;養了鳳和麟,鳥獸就不會受到驚嚇而亂飛亂竄;養了靈龜,可以預卜人情真偽卻不失誤。"【原文】"故先王秉蓍①龜,列祭祀,瘞②繒③,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也,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④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⑤侑⑥,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故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⑦也。"【注釋】①蓍:與"詩"同音,用來占卜的草。②瘞:與"意"同音,掩埋的意思。③繒:與"增"同音,絲織品的總稱。④儐:接待、招待。⑤瞽:樂師。⑥侑:勸人酒食。這裡特指飲食的時候陪侍的人。⑦藏:歸宿,寄託。【譯文】"因此先王秉持眩筮用的蓍草和龜甲,安排鬼神的祭祀,埋帛以降神,宣示祝辭,訂立制度。於是國家有禮制,官吏有執掌,事情有職分,禮制有秩序。先王憂慮禮不能通達天下,因此在南郊祭上天,用來明定天的陽位;在國中祭地祇,陳列土地的養人之功;祖廟的祭祀是依照親尊關係的差等;祭祀山川目的是接待鬼神;祭祀戶、灶、中溜、門、行五祀之神,是本著制度之所出而報答。所以,宗祝在廟裡幫助君王行禮,三公在朝談論其道,三老在學以乞言,君王前有接侍鬼神的巫,後有記錄言行的史,卜筮、樂師和侑都守在身旁,君王處於中心無所作為,來保持最純正的態度,作為萬民的仿效對象。在郊外行禮,那麼天之群神就各率其職;在社中行禮,那麼孝順、慈愛就可施行;在五祀行禮,則法就可以匡正。在郊、社、祖廟、山川、五祀這些地方的祭祀中修飾了義,而禮又寄托在其中。"【原文】"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①,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②。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③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④也。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⑤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注釋】①大一:即太一,最至高無上的,天地未分之前混合統一的狀態。②協於分藝:和各種各樣的事情相契合協調。③大端:最根本點。④大竇:最基本的情理。⑤已:停止。【譯文】"由此可見,禮必定本於天地未形成以前的混沌物質之元氣,這元氣分化而成天地具體的世界,旋轉而成為陰陽對立的事物,演化成為四季之輪流交替的現象,排列成為過去未來屈伸變化的世界。天理運行而賦予萬物的就是命,它是取法天理,禮出自於天,應用於地上,就成為朝、廟、鄉、黨之異;羅列於事物中,就成為吉、凶、軍、賓之分;演變就依照四季的更替,並且必須合於分界。體現在人身上便是理性之『義』,藉助財貨、物力和辭讓精神來推行,具體表現為飲食、冠、婚、喪祭、射、御、朝、聘等項禮儀。所以說,禮義是人類的最根本的特徵,人類依據禮義,才能講究誠實,重視和睦,如同肌膚之會、筋骸之束對人的作用一樣,使社會上的人們融洽相處在一起。人類憑藉禮義來供養自己生活,料理死者身後諸事、祭祀鬼神等重大事情;人類用禮義通達天理,溝通人類的感情,是最基本的情理。所以,只有聖人知道禮是不可廢止的,那些敗壞國家和亡命的人,肯定先拋棄了禮義。"【原文】"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櫱①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王之田②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③之,本仁以聚④之,播樂以安之。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⑤而耕也;為禮不本於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以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不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⑥,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⑦,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⑧,並行而不繆⑨,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⑩於順,然後能守危也。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注釋】①櫱:釀酒制醬發酵時候用的曲。②田:操作的場所。③耨:除草。④聚:團結、聯合,收穫。⑤耜:與"四"同音,古代一種類似於鐵鍬的農具。⑥篤:忠信。⑦相與:相交、相處。⑧苑:彙集、堵塞。⑨繆:悖謬、不合情理。⑩明:明白、通曉。豐:過度。殺:減少。【譯文】"因此禮對於人來說,就像酒麴對酒一樣,酒麴厚重酒就美,酒麴輕薄酒就劣。禮義厚重就成為君子,禮義輕薄就變為小人。聖人遵照義的根本,禮的秩序,來培育人情。所以人情是聖王的田地,用修禮耕田,用陳義種田,用講學鋤田,用仁愛來收穫,用播樂來習慣禮義的行為。禮是義的果實,凡是合乎事情之義的行為,要加以協調。如先王沒有禮,那麼可以依據義來制定。義是人類天賦的才分,仁心的節次。協調人們的才能,講究仁愛之心的人是非常強大的。仁是義的依據,順的主體,能做到的人,無人不尊崇他。因此說,治理國家不用禮,就像沒有農具卻要耕田一樣;制定禮制不依據義,就像耕田而不播種;有義卻不加以研習,就如同播種以後卻不去鋤草;研習不把仁合於義,就像鋤草卻沒有收穫;把仁合於義而不能做到以樂來安定生活,就像收穫了卻不能享受果實;做到以樂來安定生活,而不能通達於禮的終極,就像享受到了果實,卻沒有能使身體健康起來。四肢正常,皮膚豐潤,這是健康的身體;父子忠信,兄弟和睦,夫婦相愛,是健康的家庭;大臣守法,小臣廉法,官吏配合有序,群臣互相匡正,這是健康的國家。天子用德行作為車,用樂來推行德政,諸侯之間以禮讓互相交往,大夫們用法令相配合,士人們把信用作為成效,百姓們用和睦來相處生活,這就是健康的世界。這才叫做大順。大順是供養人們生活、料理死者身後之事、祭祀鬼神的法則。因此諸事堆積卻不鬱結窒塞,兩事並行去做卻不悖謬,微末小事也不會遺忘,深奧卻可通曉,繁茂卻有條理,連接運動卻不互相侵害,這是順的至極。因此了解『順』的意義,然後方可守住高位而不危亂。禮是講究尺度差別的,既不過度,也不減少,用來維持人情,和合上下,不使危亂。"【原文】"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①者居中原,而弗敝②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③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凶飢妖孽之疾。故天不愛④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⑤,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注釋】①渚:水中小洲。②敝:凋敝,敗落。③頒:頒賜。④愛:吝惜。⑤器車:這裡指製造車輛所用的材料。【譯文】"聖王用天地人的和順來制禮。因此不讓居住在水中小洲的人到平川居住生活,也不讓居住在海島水邊的人到平原地區生活,這樣人們的生活不會感到疲憊、衰敗。使用水、火、木材和金屬都不同,飲食順應天、地、人等條件。男女之間嫁娶、頒賜爵位,必使其年德相適。用民必須這樣,則不會有水、旱、昆蟲等災害,也不會發生饑荒怪異禍事。天不吝惜自己的道,地不吝惜自己的寶,人也不吝惜自己的情。所以,天才降下甘露,地才湧出甘美的泉水,山才出現製造車輛所用的材料,河才躍出龍馬馱著河圖洛書,鳳凰、麒麟都在郊外草澤,龜、龍供奉畜養在宮殿、池沼,其餘鳥獸的卵和胎,都可俯身而看。這沒有其他原因,這是先王能夠遵循禮而通達義,依循信誠而通達和順的緣故,這是順應天理的結果。"【評析】《禮運》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根據鄭玄的話,認為"名《禮運》者,以其記五帝、三王相變易,陰陽轉旋之道"。《禮運》實際上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歷史觀點,尤其是書中的"大同"思想,對歷代政治家,改革家都有深刻的影響。康有為曾為《禮運》作注,在註解中發揮了他有關變法維新的政治主張。禮記·哀公問【原文】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①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禮。"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②。有成事,然後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嗣。其順之,然後言其喪算,備其鼎俎,設其豕臘,修其宗廟,歲時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節丑③其衣服,卑其宮室,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注釋】①大禮:禮的用處特別多,包含的禮數特別繁雜,故稱為"大禮"。②會節:行禮的日期。③丑:正,整理的意思。【譯文】魯哀公向孔子請教,說:"大禮的內涵是怎樣的?為什麼有知識的人都把禮說得那樣重要呢?"孔子謙遜地答道:"我孔子是個平凡的人,識見還不足以知禮。"哀公說:"不!請先生儘管說吧。"孔子這才答道:"就我所聽到的,在人類生活中,禮是至關重要的。沒有禮,便不能儀式莊重地崇拜天地神明;沒有禮,便不能分出誰是君長誰是臣下,以及貴賤長幼的輩分;沒有禮,便不能區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情,以及在婚姻上和人際間的關係。有知識的人因而把禮看得十分重要。然後以其所了解的來教化百姓,不廢除行禮的日期。到了有成效的時候,再雕刻祭器,製作服飾,來區分出長輩和晚輩的等級。並且依照這些等級來討論喪祭之事,如何置備祭品,陳列牲體,修建祠廟,按時節舉行嚴肅的祭祀,從而安定親屬的秩序。就自己來說,要習慣於這種禮俗,整理的衣服,住矮小的房子,乘用的車不雕飾圖案,用具不鏤刻花紋,吃簡單的飯食,以實現和人民共享利益。從前有知識的君長,便是這樣行禮。"【原文】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實無厭,淫德不倦,荒怠傲慢,固民是盡①,午②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③。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後。今之君子,莫為禮也。"【注釋】①固民是盡:頑固竭盡民財。②午:與"忤"字相通假,忤逆,違背的意思。③不以其所:不問道理如何,不擇手段。【譯文】哀公說:"現在的君長為什麼沒有人行這禮呢?"孔子說:"現在做君長的人,只圖眼前的物質享受,而且貪慾無度,沒有滿足的時候,過分貪求,又從不肯收斂罷手。心荒體懶而又態度傲慢,頑固地要搜刮盡民脂民膏,而且違反大眾的意志去侵犯好人,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肆無忌憚,不擇手段。是的,從前的君長,他們是按照前面所說的去做,現在的君長,則是按照剛才所說的去做。現在的君長,自然沒有行這禮的。"【原文】孔子侍坐於哀公。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然①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注釋】①愀然:擔憂、悚動的樣子。【譯文】孔子陪伴哀公談話。哀公說:"請問做人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麼?"孔子聽了擔憂而興奮地答道:"君長能提出這個問題,真是老百姓的福氣啊!臣雖鄙陋,敢不認真回答嗎?要說做人的道理,當然要以政務最為重要。"【原文】公曰:"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公曰:"寡人雖無似也,願聞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聞乎?"孔子對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矣,大昏①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②,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是遺親也。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注釋】①大昏:指國君的婚禮。②冕而親迎:身穿冕服親自迎接。【譯文】哀公說:"那麼『政』的信息含義是什麼呢?"孔子說:"『政』就是『正』。國君做得正,百姓就跟著做正了。因為國君是百姓的榜樣,國君守正而做,百姓就跟著做。國君不做,那百姓從哪裡去學呢?"哀公又說:"那麼政務究竟應該怎麼辦呢?"孔子說:"夫婦有分界,父子相親愛,君臣相敬重。這三件事做好了,其他的事情相應地也都會做得很好。"哀公深情地說:"像我這樣,儘管不是個賢明的人,但是很願意聽你說一說怎樣實現那三句話,你能說給我聽嗎?"孔子回答說:"古代負責政務的人,最重要的在於愛他人,要做到愛他人,最重要的則在於禮。要行禮,最重要的則在於敬。能夠盡敬,最重要的乃在於婚姻上。婚姻,確是敬意中最難做到的一點啊!因為婚姻大事,要穿戴大禮服,親自往女家迎娶,這是表示對女方的愛。所謂愛女方,首先應該尊敬她。所以做君長的對自己的配偶,要以敬慕之心與她相親相愛,如果拋棄敬意,那也就失去了愛慕的誠心。沒有愛慕便不能相親熱,親熱而沒有敬意,那自然就不是正當的婚姻了。在愛他人之中,第一個就是愛自己最親近的妻子,對妻子能有愛有敬,這才是愛他人的起點,其實質就是政務的根本吧?"【原文】公曰:"寡人願有言。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地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乎?"公曰:"寡人固①!不固,焉得聞此言也。寡人慾問,不得其辭,請少進②!"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③也,君何謂已重焉!"【注釋】①固:頑固。②少進:"少"字與"稍"字相通假。進,繼續,往下說的意思。③萬世之嗣:關係到萬世代的繁衍和興亡。【譯文】哀公說:"我還想請教。像你所說的,王侯娶親,也應穿戴大禮服去迎娶一個女人,豈不太過於隆重嗎?"孔子聽了嚴肅地回答道:"婚姻之事是結合不同的血統,為前代聖主傳宗接代,產生天地宗廟社稷的主人,您怎麼能說是太過隆重呢?"哀公趕忙說道:"我真頑固,若是不頑固,怎能聽到這些話。剛才因我想問,一時找不到適當的話說,現在請你繼續講吧!"孔子便接著說:"氣候土壤不相配合,萬物就不能生長。王侯婚禮,是要傳宗接代以至於繁衍萬萬代的,您怎能說它太隆重啊!"【原文】孔子遂言曰:"內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明①;出以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與?"【注釋】①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夫婦有日月之象,夫配日,婦配月。天地,指的是日月。【譯文】孔子於是更進一步說:"在內,則主持宗廟之禮,彼此能夠互相敬禮天地的神明;在外,則主持號令之禮,彼此能夠做上下相敬的楷模。有了這楷模,臣子失職,就可憑此來糾正;國君失職,也可憑此來輔導。為政治國必先有此禮,所以說,夫婦之禮該是政務的基礎吧?"【原文】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①。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②。傷其親,是傷其本③。傷其本,枝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則國家順矣。"【注釋】①有道:是很有道理的。②傷其親:損傷了血脈,損傷了血統。③本:關鍵,根本。【譯文】孔子又往下說:"從前,夏商周三代的賢明君主,他們執政治國,同時必定敬重他們的妻子,這是很有道理的。所謂『妻』,乃是侍奉宗祀的主體,能夠不尊重她嗎?所謂『子』,乃是傳宗接代的人,能夠不尊重他嗎?所以君子無不尊重,而尊重自己尤為重要。因為自己是承前啟後的關鍵,能夠不敬重嗎?如果不能敬重自己,就等於損傷了血統。損傷了血統,就是鏟掉根本,鏟掉根本,枝屬也必然隨之滅亡。這三項——身、妻、子,國君有,百姓也一樣有。由自己之身推想到百姓之身,由自己之子推想到百姓之子,由自己的配偶推想到百姓的配偶,所以國君行此三敬,影響所及,普天下都必行此三敬,這就是周的祖先太王所實行的道理。如果能如此,則國家就臻於安樂了。"【原文】公曰:"敢問何謂敬身?"孔子對曰:"君子過言,則民作辭①;過動,則民作則。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則能敬其身②;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注釋】①作辭:說話既符合語法,又符合邏輯,說得很正確。②敬其身:敬重自己。【譯文】哀公說:"請問怎樣才叫做敬身?"孔子回答說:"君長說錯了話,人民會認為說得很正確而跟著說錯話;君長做錯了事,人民會跟著仿效。因此做君長說話不能有過錯,做事不能沒有原則,這樣,則不需發號施令而老百姓已跟著敬而恭了。這就是敬;能敬自身,也就能成就上代人的名譽。"【原文】公曰:"敢問何謂成親①?"孔子對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為君子也,是為成其親之名也已!"【注釋】①成親:不同於現在的成親,這裡是成就父母的名聲的意思。【譯文】哀公問:"什麼稱為成就上代人的名譽呢?"孔子答道:"君子這個美稱,是人們所加給的。百姓敬仰而歸向於他,加給他的名稱叫做『君子之子』。那麼他的上代人就是君子了,這就成就了上代人的名譽!"【原文】孔子遂言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①。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②。不能安土,不能樂天③。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注釋】①不能有其身:自己不能成活,指會遭到別人的迫害。②不能安土:為避免受到迫害而流徙搬移,不能安於固定的居所。③樂天:順其自然,自以為樂。【譯文】孔子接著往下說:"古代負責行政的,莫不把愛他人放在首位。如果不能愛他人,別人也就不能成就自己了。別人不能成就自己,就不能使百姓安居;不能使百姓安居,就不能祭饗天神;不能祭饗天神。也就不能成就自己。"【原文】公曰:"敢問何謂成身①?"孔子對曰:"不過乎物。"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②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③,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注釋】①成身:成就自身。②不已:不停止。③不閉其久:不閉塞而能永恆地承載萬物。【譯文】哀公說:"請問什麼稱為成就自己呢?"孔子答道:"自己的一切作為,都不逾越事體的分界,這就叫做成就自身;不逾越事體的分界,這也是自然的法則。"哀公又問道:"請問君子為何要尊重自然的法則呢?"孔子答道:"是尊重它的運動不息。譬如太陽和月亮從東到西運行不息,這是自然法則。既流通無阻又永遠如一,這同樣是自然法則。不顯出能幹的樣子而能幹成一切的事,這同樣是自然法則。再者,干成了一切的事又無不清晰明了,這同樣是自然法則。"【原文】公曰:"寡人蠢愚,冥煩①,子志之心②也。"孔子蹴然辟席而對曰:"仁人不過③乎物④,孝子不過乎物。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公曰:"寡人既聞此言也,無如後罪何!"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注釋】①冥煩:昏聵,不能明白道理。②子志之心:這是您心裡所知道的。③不過:不逾越。④物:事體。【譯文】哀公說:"我實在很愚昧,昏聵幸好麻煩你給我灌輸了您心裡所知道的。"孔子聽了恭敬地離開座位回答說:"有德行的人不逾越事體的分界,孝子不逾越事體的分界。因此,有德行的人孝敬父母就像孝敬天一樣,孝敬天就像孝敬父母一樣,所以孝子能成就自身。"哀公說:"我聽了這些道理,獲益很大,只怕將來還有過失,該怎樣辦?"孔子說:"您能慮及將來,正是臣下的福音啊。"【評析】孔子因該篇首句是"哀公問於孔子曰",故名《哀公問》。鄭玄《目錄》曰:"名曰『哀公問』者,善其問禮,著謚顯之也。此於《別錄》屬通論。"《哀公問》是魯哀公與孔子問答之詞,用魯哀公問、孔子答的形式記錄。具體說,所問所答者乃關於禮、政兩件事。魯哀公先問:大禮是怎樣的?君子為什麼談到禮時,態度那樣恭敬?孔子回答說:禮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魯哀公又問:人生之道何事最為重大?怎樣為政?孔子回答說:人生之道,政務是最重大的。"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為政時,要恭敬愛人,依禮而行,其中國君的"大昏禮"很重要,重視它,才能愛敬。同時,還要尊敬自身,成就雙親名聲,尊重天道等。禮記·聘義【原文】聘禮,上公七介①,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質②,敬之至也。三讓而後傳命,三讓而後入廟門,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注釋】①介:數量詞。②質:怠慢。【譯文】舉行聘問之禮時,上公用七個為賓主傳話的介,侯伯用五個介,子男只用三個介,所以用介數量的多少是用來分別貴賤的。使介一個接一個地傳達聘君的話,而賓主不明講,因為君子不敢對所尊重的人有所怠慢,這是最尊敬的表示。賓推讓三次然後傳命,推讓三次然後入廟門,揖拜三次然後走至階前,又推讓三次後上階,是極尊敬謙讓的表示。【原文】君使士迎於竟①,大夫郊勞②。君親拜迎於大門之內而廟受③,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④。【注釋】①竟:邊境地方。②勞:慰問。③廟受:在廟中接受使者所傳的來意。④侵陵:侵略欺凌。【譯文】主君使士在邊境迎接賓,又使大夫在郊外慰勞他們。賓到達後,主君親自在大門迎接,然後在廟中接受使者所傳的來意,面朝北而拜受使者帶來的禮物,又拜謝使者的主君特遣他們前來的盛意。這些都是用來表示謙讓的。敬與讓,是君子交往的方法。所以諸侯之間彼此以敬讓交往,就不會互相侵略欺凌了。【原文】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紹擯。君親禮賓①,賓私面②,私覿③、致饔餼④、還圭璋、賄贈、饗食燕,所以明賓客君臣之義也。【注釋】①君親禮賓:主君親自執甜酒以敬賓。②賓私面:賓客以個人身份私自會見主國的卿大夫。③私覿:以個人身份私自進見主國之君。④致饔餼:向人致送熟肉和生牲。【譯文】接待賓時,用卿為上擯,用大夫為承擯(承上擯),士為紹擯。行聘結束,主君親自執甜酒以敬賓。賓客則以個人身份私自會見主國的卿大夫,以個人身份私自進見主國之君。主君又使卿往賓館致送熟肉和生牲,不但退還賓所執以為信物的玉器,同時用一束紡綢贈給賓。主君又以饗禮、食禮及燕禮接待賓。這些都是用於表明賓與主、君與臣之間的道義的。【原文】故天子制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厲①以禮。使者聘而誤,主君弗親饗食也,所以愧厲之也。諸侯相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內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②也。【注釋】①相厲:相互勉勵。②正之具:自相匡正的工具。【譯文】所以天子對諸侯訂有制度,諸侯每年要使大夫互行小聘,三年使卿互行大聘,目的是要使他們之間以禮互相勉勵。如果使者來聘問時,禮節有差誤,主君就不親自對使者行饗食之禮,這樣做,是要使來聘問的人感到慚愧,而自知勉勵改正。諸侯間若能以禮互相勸勉,對外就不會侵略,對內就不會相欺凌了。這聘禮,就是天子用來教養諸侯,不需動武,而諸侯都自相匡正的工具。【原文】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①矣。主國待客,出入三積,餼客於舍,五牢之具陳於內,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乘禽日五雙,群介皆有餼牢②,壹食再饗,燕與時賜無數,所以厚重禮也。古之用財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於禮也。盡之於禮,則內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爾。【注釋】①作讓:指興起謙讓之風。作,興起。讓,謙讓。②餼牢:生牲,指生食。【譯文】用圭璋這樣珍貴的物品作聘,是重禮的表示;已聘之後,主君將圭璋歸還給賓,是表示輕視財物而重視禮的意思。諸侯間能以輕財重禮的道理互相鼓勵,他們的人民就會興起謙讓的風尚了。做主人的國家,對待客人,無論入境、出境,都將芻米之類的物品致送三次,致送熟肉和生牲至客人所住的館舍,將五牢擺在賓館大門之內,另供三十車米,以供給其徒卒,三十車禾,芻薪糧草則又加倍,以供給馬,這些都陳列在賓館的門外。又每日送鵝、鴨禽類五對。一般做陪客的都有生牲。在朝廷上舉行食禮一次,饗禮兩次。而在寢宮舉行燕禮,以及賞賜時新食物,就沒有一定的次數了,這都是由於尊重聘禮的緣故。古時使用財物,並非事事都這樣豐厚,但聘禮的用財,則絕不吝惜,這是為了極盡於禮義。能夠極盡於禮義,然後在國內不會有君臣相欺凌,在國外不會有諸侯相侵伐的事發生。所以天子創立這種禮制,而諸侯都樂於致力於此。【原文】聘射之禮,至①大禮也。質②明而始行事,日幾中而後禮成,非強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強有力者,將以行禮也。酒清③,人渴而不敢飲也;肉乾,人飢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齊莊正齊④,而不敢解惰,以成禮節,以正君臣,以親父子,以和長幼。此眾人之所難,而君子行之,故謂之有行。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能以立義也;所貴於立義者,貴其有行也;所貴於有行者,貴其行禮也。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敢行禮義也。故勇敢強有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於戰勝。用之於戰勝則無敵,用之於禮義則順治。外無敵,內順治,此之謂盛德。故聖王之貴勇敢強有力如此也。勇敢強有力而不用之於禮義、戰勝,而用之於爭鬥,則謂之敵人。刑罰行於國,所誅者敵人也。如此,則民順治而國安也。【注釋】①至:最,特別。②質:到了。③酒清:酒已清冷。④齊莊正齊:容貌肅庄,班列整齊。【譯文】聘禮和射禮,是最隆重的禮節。到了天亮就開始行禮,差不多到中午才完成,若不是堅強有力的人便做不到。因此凡是堅強有力的人,都應該行此二禮。酒已清冷了,人們雖都口渴卻不敢飲;佐酒的肉乾已切好,人們雖都飢餓卻不敢吃;時至黃昏,人們睏倦,但仍容貌肅庄,班列整齊,而不敢有所懈惰。大家齊心共同完成這禮節,用以使臣君正位,父子相親,長幼和睦。這是普通人所難行的,而君子獨能行之,所以稱君子為有行,有行就是有義,有義就是果敢。故果敢之所以可貴,就貴在能樹立正義;樹立正義之可貴,就貴在其有行;有行之可貴,則貴在其能行禮。故果敢之所以可貴,乃貴在其能夠果敢地實行禮義。所以勇敢堅強有力者,當天下太平之時,則用於禮義方面;當天下有事之時,則用於戰爭而克敵制勝。能用於戰爭而克敵制勝,則將無敵於天下,用之於禮義,則天下亦必和平順治,到了外無敵人敢來侵犯,國內和平順治,這就叫做大德。所以聖明的先王高度重視勇敢、堅強有力。倘若勇敢、堅強有力,不用在禮義戰勝方面,而用在爭鬥逞強方面,那就叫做作亂的人。國家制定刑罰而行於全國,所要依法誅殺的正是這種作亂的人。這樣,人民就順從治理,而國家也就得以安定了。【原文】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琘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琘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琘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①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②,知也;廉而不劌③,義也;垂④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⑤,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⑥,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⑦,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注釋】①比德於玉:有德行的人的美德可與玉相比。②栗:結實。③廉而不劌:方正有稜角而於物無傷。④垂:比喻意,用來指君子的謙抑善下。⑤詘然:沒有任何聲響。⑥孚尹旁達:色彩外露,而不遮隱。⑦圭璋特達:圭璋十分貴重,進獻時不需要藉助他物的包裝,而是直接奉獻上去。【譯文】子貢向孔子問道:"為什麼有德行的人都看重玉而輕視似玉非玉的珉石呢?是由於玉少而珉石多的緣故嗎?"孔子說:"並不是由於珉石多所以鄙賤它,玉石少所以寶貴它。而是因為以前有德行的人,可將玉與美德相比。君子認為玉有很多美質,如說玉溫和柔潤而又瑩澤,像德行中的仁;細緻精密而又堅實,像德行中的智;方正有稜角而於物無傷,像德行中的義;玉的體重垂而下墜,謙抑善下,像君子謙卑守禮;敲擊而發出清脆悠揚而情韻悠長的聲音,當終止的時候,絕無餘音。玉的疵點掩蓋不了固有的光澤,玉的光澤也掩蓋不了它的瑕疵,如德行中的忠,絕無隱情,善惡盡露,毫無掩飾。玉色似竹上的青色,光彩外發,而通達四旁,如德行中的信,發自內心。玉的光彩,如天上太陽的白光一樣,因而又有如天無所不覆之美;玉蘊藏於地下,它的精英神氣表現於山川之間,英氣之中有蘊蓄而形之於外,因此它又有地無所不載之美。朝聘時,聘禮都是以玉制的圭璋為信物,不需要藉助他物的包裝,是由於玉有似人之德的特出於眾之美。天下都以玉為貴重,有如天下都尊重真理一樣,所以玉又如真理般光輝可貴。《詩經·秦風·小戎》云:『真想念那可愛的人,他溫柔可親,就像玉一般。』因為玉有許多美質,所以有德行的人都十分寶愛它。"【評析】《聘義》因該篇主要解釋聘禮的意義,故名。鄭玄《目錄》曰:"名曰『聘義』者,以其記諸侯之國交相聘問之禮,重禮輕財之義也。此於《別錄》屬吉事。"鄭說近是。聘者,訪問也。聘禮是西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與諸侯間經常舉行的一種外交活動。《周禮·秋官·大行人》曰:"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即諸侯之間每年一次訪問、稱問,隔幾年一次稱聘,新君聘問他國或他國來聘問稱朝。事實上,聘、問、朝三者常通稱。一般來說,禮節隆重稱聘,差一些稱問;大國之臣來聘稱聘,小國之君來聘稱朝。有時天子派使臣到諸侯國也可稱聘,諸侯派使臣朝見天子也稱聘。天子與諸侯的外交禮節也稱聘,這是廣義之"聘"。《聘義》內容有三方面:第一,解釋聘禮的意義,這是《聘義》的主體。第二,講解射、聘禮是大禮,只有身強力壯者才能完美無缺地行完這兩種禮的所有禮節,如此則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外無敵,內順治,這是盛德;第三,記孔子為子貢講玉的美德。禮記·中庸【原文】天命①之謂性;率性②之謂道;修道③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④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懼乎其所不聞⑥。莫見乎隱,莫⑦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⑧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⑨。發而皆中節,謂之和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注釋】①天命:天賦,指人的自然稟賦。也指天理,命運。②率性:統率並規範人的自然本性。率:統率,規範。遵循。③修道:修養道德,探求事物的本源,研究世界發展變化的規律。道:道德。④須臾:片刻。⑤不睹:看不見的地方。⑥不聞:聽不到的事情。⑦莫:在這裡是"沒有什麼更……"的意思。⑧獨:獨處或獨知時。⑨中:指不偏不倚的狀態。⑩中節:符合法度。和:和諧,不乖戾。達道:天下古今必由之路,也指普遍規律。致:達到。位:安於所處的位置。育:成長發育。【譯文】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可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隱蔽時也會被人發現,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慎重。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合於法度,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了。【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①,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②也。"【注釋】①中庸:中和之美。庸,敦厚、溫和之意。②忌憚:畏懼、顧忌之意。【譯文】仲尼說:"君子能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合度適中;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無所顧忌、肆意妄為。"【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①能久矣。"【注釋】①鮮:極少的意思。【譯文】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最好的德行了吧!但人們極少能夠做到,這種狀況已經很久了。"【原文】子曰:"道①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②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③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注釋】①道:指中庸之道。②知者:與"智者"同,指那些有著超常智慧的人。③不肖者:不賢之人,與賢者相對。【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彰顯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過了分,不賢的人又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東西,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出滋味。"【原文】子曰:"道其不行①矣夫!"【注釋】①不行:不能施行。【譯文】孔子說:"恐怕中庸之道是不能實施的了!"【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①,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②!"【注釋】①邇言:容易讓人理解的話。②其斯以為舜乎:這就是舜之所以被尊稱為舜的原因吧。【譯文】孔子說:"舜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歡詢問且喜歡審察那些淺近的話,他隱瞞別人的壞處,表揚別人的好處。他掌握好兩個極端,對人民使用折中的辦法,這就是為何他被尊稱為舜啊!"【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①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②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③守也。"【注釋】①罟:與"古"同音,專門用來捕獲獵物的網。攫:與"獲"同音,有機密裝置,專用來捕獲獵物的籠子。②辟:與"避"同,躲避、躲閃之意。③期月:一個月。【譯文】孔子說:"人們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被驅使而落入魚網、木籠和陷阱之中,卻不知道躲閃。人們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選擇了中庸之道,卻不能堅持一個月。"【原文】子曰:"回①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②,而弗失之矣。"【注釋】①回:孔子的弟子,顏回。②拳拳服膺:深深地銘記在心。拳拳,真誠、用心的樣子。服膺,放在心間之意。【譯文】孔子說:"顏回的處世為人是這樣的,他選擇中庸之道。每有所得,就牢牢切記不忘,並在行為上躬行實踐,養成自己的美好品德,而不讓它失去。"【原文】子曰:"天下國家可均①也,爵祿可辭②也,白刃可蹈③也,中庸不可能也。"【注釋】①均:公賓士理之意。②爵:爵位,官職。祿:官吏從朝廷獲得的俸祿。辭:捨棄之意。③白刃:鋒利的刀刃。蹈:踩踏之意。【譯文】孔子說:"天下國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祿是可以捨棄的,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只是中庸之道不容易實行。"【原文】子路①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②而③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④之。衽金革⑤,死而不厭⑥,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⑦,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⑧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注釋】①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②抑:連詞,"還是"之意。③而:指你。④居:屬於之意。⑤衽:枕著。金:鐵制的兵器。革:皮革制的甲盾。⑥死而不厭:戰死了也不後悔。⑦和而不流:要有平和的心境,但絕不隨波逐流。⑧變塞:變節、變志之意。【譯文】子路問什麼是剛毅果敢的品質。孔子說:"你是指南方人的精明強幹呢?還是指北方人的剛健強悍呢?還是指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厚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枕著兵器鎧甲睡覺,即使戰死也在所不惜,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鬥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清明,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能堅持操守至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原文】子曰:"素隱行怪①,後世有述②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③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④而不悔,唯聖者能之。"君子之道,費而隱⑤。夫婦⑥之愚,可以與⑦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⑧焉。《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⑨,"言其上下察⑩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注釋】①素:與"索"同。隱:隱蔽之意。怪:荒誕不經之意。②述:記錄、訴諸之意。③已:停止。④見知:被知道。⑤費而隱:廣大而又精微。⑥夫婦:指的是平民老百姓。⑦與:參與,實行。⑧破:破裂、分開,此指理解之意。⑨鳶飛戾天,魚躍於淵:此句詩出自《詩經》。鳶,老鷹。⑩察:通顯,顯豁的。造端:發軔、發端之意。【譯文】孔子說:"追求生僻的道理,行為荒誕不經,後代對此會有所稱述,但我不這樣去做。君子依循中庸之道行事,半途而廢,而我是不會停止的。君子依靠中庸之道行事,雖然在世上聲跡少聞,不為人知,但不後悔,只有聖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君子所奉行的道既廣大又精微。黎民百姓雖然愚昧但還是可以知道它的,但至於最高境界的道,即使聖人也有不知曉的地方。普通百姓雖然不賢明,但還是可以實行它;但至於最高境界的道,即使聖人也有不能做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仍有不滿意的地方。因此,君子說的"大",天下都載不起;君子說的"小",天下都不能夠理解。《詩經》上說:"鳶在天空上飛翔,魚在深水處跳躍。"這是說君子的中庸之道在天地上下之間都是顯豁的。君子所奉行的道,發端於普通百姓,在達到最高境界時便彰顯於天地之間。【原文】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①。』執柯以伐柯,睨②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③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④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⑤爾!君子素其位⑥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⑦;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⑧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⑨下;在下位,不援⑩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小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注釋】①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出自《詩經·豳風·伐柯》。伐柯,製作斧柄之意。則,所製作的斧柄的樣式。②睨:斜著眼睛看的意思。③違道:與道相背離之意。④庸:平常。⑤慥慥:與"造"同音,真誠敦厚的樣子。⑥素其位:滿足於現在所處的位置。⑦夷狄:都是指少數民族。夷,東部的少數民族。狄,西部的少數民族。⑧無入:不論在什麼樣的位置下。⑨陵:欺凌之意。⑩援:攀登向上之意,在這裡指的是靠權勢向上。居易:待在平常人的位置上。俟命,聽從天意的安排。【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不遠離人。人去實行中庸之道卻遠離了人,他就不是在實行中庸之道。《詩經》上說:『砍伐斧柄,砍伐斧柄,斧柄製作的方法就在手邊。』手握斧柄伐木製斧柄,斜著眼審度兩者,仍然覺得相差太遠。所以,君子應以對待人的方式治理人,直到他們改正為止。忠恕與道不遠,不願施於己身的,也不要施予別人。君子所奉行的道有四條,我孔丘一條都做不到:對侍奉父親的兒子所要求的,我尚未做到;對侍奉國君的臣下所要求的,我尚未做到;對侍奉兄長的弟弟所要求的,我尚未做到;要求朋友做到的自己先做,我尚未做到。在日常德性的實施方面,在日常語言的慎重方面,我做得還不好,不敢不繼續努力,即使有做得完滿的地方也不敢把話說盡。言語要照顧到行為,行為要照顧到言語,君子怎麼能不篤實忠厚呢?君子安於目前的地位做他所應該做的事,不羨慕自己地位以外的東西。地位富貴,就做富貴人做的事;地位貧賤,就做貧賤人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的地位上,就做患難時應該做的事。如此,君子無處不感覺到悠然自得。居上位,不欺凌下級。在下位,不攀附上級;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這樣就沒有怨恨,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所以,君子安於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小人則冒險求得本不應該獲取的東西。"【原文】子曰:"射①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②,反求諸其身。君子之道,辟③如行遠,必自邇④;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⑤。』"子曰:"父母其順矣乎!"【注釋】①射:射箭。②正鵠:都指的是箭靶子。正,是畫在布上的。鵠,與"姑"同音,是畫在皮上的。③辟:與"譬"同。④邇:近。⑤妻子好合……樂爾妻帑:出自《詩經·小雅·常棣》。好合,和睦相處之意。翕,與"西"同音,和諧相處之意。耽,安貧樂道之意。帑,與"孥"通假,子孫後代之意。【譯文】孔子說:"射箭的道理與君子的行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沒有射中靶子,就應反過來責求自己。實行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遠路,必須從近處開始;就如同是登高,必須從低處開始。《詩經》上說:『夫妻情投意合,協調有如琴瑟,兄弟和睦相處,快樂安順長久。家庭美滿,妻兒愉快。』"孔子說:"這樣父母是多舒暢啊!"【原文】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①,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射思②?』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③如此夫。"【注釋】①齊:與"齋"通假,齋戒之意。明:乾淨。盛服:正式的服裝。②神之格思……矧射思:出自《詩經·大雅·抑》。格,到來之意。思,沒有實際意義的語氣詞。度,揣摩。矧,與"審"同音,"況且"之意。射,與"意"同音,懈怠之意。③掩:隱藏。【譯文】孔子說:"鬼神所做的功德那可真是大得很啊!雖然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的功德卻體現在萬物上無所遺漏。使天下的人都齋戒凈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來祭祀它。這時鬼神的形象流動充滿其間,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的左右。《詩經·大雅·抑》說:『神的降臨,不可測度,怎麼能夠怠慢不敬呢?』鬼神從隱微到功德顯著,是這樣的真實無妄而不可掩蓋。"【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①之②,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③而篤④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⑤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入,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⑥。』故大德者必受命。"【注釋】①饗:古代一種隆重的祭祀儀式。②之:這裡指的是舜。③材:個人天生的資質。④篤:忠厚、誠懇地對待。⑤覆:顛覆,此指淘汰。⑥嘉樂君子……自天申之:出自《詩經·大雅·假樂》。嘉樂,即詩名"假樂",快樂之意。憲憲,即"顯顯",光明顯盛的意思。【譯文】孔子說:"舜可以說是個大孝之人了吧!論德行他是聖人,論地位他是尊貴的天子,論財富他擁有整個天下,後世在宗廟裡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壽數。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才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才的就遭到淘汰。《詩經·大雅·假樂》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會承受天命。"【原文】子曰:"無憂①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②之,子述③之。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注釋】孔子①無憂:沒有憂慮。②作:開創。③述:繼承。【譯文】孔子說:"沒有憂愁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了吧!他有王季這樣的父親,有武王這樣的兒子。父親開創了帝王的基業,兒子繼承了他的事業。武王繼承了太王古公宣父、王季、周文王的功業,身著戰袍討伐商紂王,一舉奪取了天下,他本身沒有失掉顯揚天下的美名。成為尊貴的天子,擁有四海之內的疆土。社稷宗廟祭祀他,子子孫孫永保周朝王業。武王晚年才承受天命,及至周公才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業,追尊太王、王季為王,又用天子之禮祭祀歷代祖先。而且將這種禮制,推行到諸侯、大夫、士和庶人。按照這種禮制,如果父親身為大夫,兒子身為士,父親死後,用大夫禮安葬,用士禮祭祀。如果父親身為士,兒子身為大夫,父親死後,就用士禮安葬,用大夫禮祭祀。服喪一周年的喪制,從庶民通行到大夫為止。服喪三年的喪制,從庶民一直通行到天子,為父母服喪,不論身份貴賤,服期都是一樣的。"【原文】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①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②其裳衣,薦③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④。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褅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注釋】①達孝:特別孝道,最守孝道。②設:擺設。③薦:供奉,貢獻。④燕毛,所以序齒也:宴飲時按頭髮的黑白次序坐,這樣就使老少有次序。【譯文】孔子說:"周武王和周公,是真正做到大孝道的人了吧!這樣的孝,指的是善於繼承先人的遺志,善於繼承先人未竟的事業。每逢春秋舉行祭祀之時,修整祖廟,陳列祖先遺留的重器,擺設先人的衣裳,供奉時令食品。宗廟中的祭禮,是用於序列左昭右穆各個輩分的;序列爵位,是用於辨別身份貴賤的;安排祭祀中各種職事,是用於判斷子孫才能的;祭後眾人輪流舉杯勸酒時,晚輩向長輩敬酒,是用於顯示先祖的恩惠下達到地位低賤者的身上的;祭畢宴飲時,依照頭髮的黑白來排列座次,是用於區分長幼次序的。供奉好先王的牌位,舉行先王留下的祭禮,演奏先王時代的音樂,敬重先王所尊敬的人,愛護先王所愛的子孫臣民,侍奉死者如同他在世時一樣,侍奉亡故的如同他活著時一樣,這就是孝道的極致了。祭祀天地的禮節,是用來侍奉上帝的;祭祀宗廟的禮節,是用來祭祀自己祖先的。明白了祭天祭地的禮節和四時舉行禘嘗諸祭的意義,那麼治理國家就如同觀看手掌上的東西一樣清楚簡易了。"【原文】哀公①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③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④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⑤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⑥,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注釋】①哀公:春秋時期魯國國君。"哀",是謚號。②布:展示、顯露之意。方、策,書寫用的木板和竹簡。③其人:這裡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④敏:致力之意。⑤蒲盧:指蘆葦。柔軟、可塑性強。⑥殺:與"曬"同音,親疏之分。【譯文】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說:"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寫在木板和竹簡上,像他們那樣有賢臣,政令就會得到貫徹施行;沒有賢臣,政令就會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會迅速昌明,這就像用沃土植樹,樹木會迅速生長。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葦。因此,治理政事取決於賢臣,賢臣的獲得取決於明君的修德養性,修養德性取決於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決於仁愛之心。所謂仁,就是人,親愛親人是最大的仁。所謂義,就是相宜,尊重賢臣是最大的義。親愛親人時的親疏之分,尊重賢臣時的等級劃分,是從禮制中產生出來的。處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養性;想要修德養性,不能不侍奉親人;想要侍奉親人,不能不知賢善用;想要知賢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原文】"天下之大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①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注釋】①昆弟:指兄弟,包括親兄弟和堂兄弟。【譯文】"天下共通的人倫大道有五條,用來實行這五條人倫大道的德行有三種。有: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這五項是天下共通的大道。智、仁、勇三種是天下共通的品德,用來履行這五條人道,這三種品德的實施效果都是一致的。對這些道理,有的人生來就知曉,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曉,有的人經歷了困苦才知曉,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對於這些道理的實行,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因為名利去做,有的人被迫勉強去做,等到他們都這樣做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孔子說:"愛好學習就接近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羞恥就接近勇了。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治理他人;知道怎樣治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原文】"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①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②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③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④,則財用足;柔遠人⑤,則四方歸之;懷⑥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眼,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⑦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⑧,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⑨,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⑩,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注釋】①經:原則之意。②體:體恤之意。③子:以……為子。④來:召集。百工:各種類型的工匠。⑤柔遠人:優待異族來的人。⑥懷:安撫之意。⑦讒:指說別人壞話的人。⑧官:下官。盛:多。任使:隨便地調用。⑨時使:使用老百姓時,不佔用他們的農忙時節。薄斂:少收賦稅。⑩省:訪視之意。試:考察之意。既:與"西"同音。既廩:贈給別人糧食。稱事:與其所乾的公事相符合。矜:憐憫之意。繼絕世:將已經斷開的家族世系繼續的延續。舉廢國:將行將沒落的國家重新整治。朝聘: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是有時間規定的。小聘是每年朝見一次,大聘是三年朝見一次,朝聘是五年朝見一次。【譯文】"治理天下國家大凡有九條準則,是修養德性,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民如子,招集各種工匠,優待邊遠異族,安撫四方的諸侯。修養德性,大道就能夠順利實行;尊重賢人,就不會被迷惑,親愛親族,父、兄、弟就不會抱怨;敬重大臣,處事就不會恍惚不定;體貼眾臣,士就會以重禮相報;以百姓為子,百姓就會勤奮努力;召集各種工匠,財富用度就充足;優待邊遠異族,四方就會歸順;安撫各諸侯,普天下就會敬畏。清心寡欲,服飾端正,無禮的事不做,這是修養德性的方法。摒棄讒言,遠離美色,輕視財物重視德性,這是勉勵賢人的方法。尊崇親族的地位,重賜他們俸祿,與親族有共同的愛和恨,這是儘力親愛親族的方法。為大臣多設下官以供任用,這是鼓勵大臣的方法。以忠誠信實、最重俸祿相待,這是勉勵士的方法。根據節令使役,賦稅微薄,這是鼓勵百姓的方法。日日訪視,月月考察,贈送給他們的糧食與他們的工作相稱,這是鼓勵工匠的方法。盛情相迎,熱情相送,獎勵有才幹的,同情才幹不足的,這是優待邊遠異族的方法。承續中斷的家庭世系,復興沒落的國家,整治混亂,解救危難,定期朝見聘問,贈禮豐厚,納貢微薄,這是安撫諸侯的方法。"【原文】"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①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注釋】①豫:與"預"同,預謀之意。②跲:與"夾"同音,言語不通順。【譯文】"總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但實行這些原則的方法卻只有一個。任何事情,事先有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語言不暢;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出現困窘;行動先有準備,就不會後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原文】"在下位不獲①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②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注釋】①獲:得到信任的意思。②諸身:自己的心。【譯文】"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途徑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徑的,不順從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順從父母是有途徑的,自己心不誠就不能順從父母;心誠是有途徑的,不知曉善就不能心誠。誠實是上天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的法則。誠實,不必努力就能達到,不必思考就能獲得,從容不迫地達到天道法則,這就是聖人。做到誠實,就是選擇善並堅持做到它。"【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①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人;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注釋】①弗措:不厭倦、不罷休之意。【譯文】"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審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實地實踐。要麼就不學,學了沒有學會就不罷休;要麼就不問,問了還不明白就不中止;要麼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麼就不辨別,辨別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麼就不實行,實行了但不夠忠實就不中止。別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別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剛強。"【原文】"自誠明①,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②;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③;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④矣。"【注釋】①自:從。明:通曉之意。②盡其性:充分展示自己的天性。③贊:幫助之意。化育:養育。④天地參:與天地並列之意。【譯文】"由真誠達到通曉事理,這叫做天性。由通曉事理達到真誠,這叫做教化。真誠就會通曉事理,通曉事理就會真誠。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天賦的本性,能發揮天賦的本性才能發揮所有人的本性,能發揮所有人的本性才能充分發揮事物的本性,能夠發揮事物的本性才能幫助天地養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養育萬物,才可以與天地並列。"【原文】"其次致曲①。曲能有誠,誠則形②,形則著③,著則明④,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⑤。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至誠之道,可以前知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⑦;國家將亡,必有妖孽⑧。見乎蓍龜⑨,動乎四體⑩。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注釋】①其次致曲:次於"自誠明"的下一等的人,可以賢人相稱。致曲,致力於細微之處。②形:表現出來。③著:顯著之意。④明:遠大光明。⑤化:感化之意。⑥前知:預測未來。⑦禎祥:吉祥的前兆。⑧妖孽:異於常態的動植物。妖,多指草木類。孽,多指蟲豸類。⑨蓍龜:都是用來占卜的器物,分別指蓍草、龜甲。⑩四體:兩手兩足此指身體儀態。如神:像神靈一樣。【譯文】"次一等真誠的人從細微處入手。細微之處也能達到真誠的境界,達到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昭然顯著,昭然顯著就會遠大光明,遠大光明就會感動萬物,感動萬物就會發生變革,發生變革就會感化人們。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感化人們。最高境界的真誠可以預知未來。國家將要興盛,必定有吉祥的前兆;國家將要衰敗,必定有異於常態的動植物。它呈現在蓍草龜甲上,體現在身體儀態上。禍福要來臨時:好事一定會提前知道,不好的事也一定提前知道。因此,最高境界的真誠如同神靈一般。"【原文】"誠者,自成①也;而道,自道②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注釋】①自成:成全自己、完善自己之意。②自道:自己引導之意。【譯文】"真誠是自我完善的;道是自我引導的。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不過,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心懷以誠,就是中道。"【原文】"故至誠無息①,不息則久,久則征②,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③。如此者,不見而章④,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注釋】①息:停止。②征:檢驗、校驗。③無疆:沒有窮盡。④見:與"現"同音,顯露之意。章:與"彰"同,彰顯。【譯文】"所以,至誠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經受檢驗,經受檢驗就會悠久長遠,悠久長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能以承載萬物;高大光明,能以覆蓋萬物;悠遠長久,能以成就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配,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配,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這樣的境界,不顯現也會自然彰顯,不運動也會自然變化,無所作為也會有所成就。"【原文】"天地之道,可一言①而盡也:其為物不貳②,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③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④而不重,振⑤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⑥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⑦,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⑧,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注釋】①一言:一字之意,在這裡是指前面說到的"誠"字。②不貳:始終如一的意思。③斯:這。昭昭:明亮、光明。④華岳:地名,華山。⑤振:與"整"通假,治理、改善之意。⑥一卷石:指的是拳頭大的石頭。卷,與"拳"通假。⑦不測:深不可測之意。⑧不顯:不,與"丕"通假,大的意思。顯,光明之意。【譯文】"天地的法則,可以用"誠"字的意思涵蓋:作為物它純一不二,因而它化生萬物就不可測度了。天地的法則,博大、深厚、高大、光明、深遠、長久。現在來說天,(論小)這不過是一小片光明,而它(的整體)無窮無盡,日月星辰懸掛在天上,覆蓋著萬物。現在來說地,(論小)這不過是一小撮土,而它(的整體)廣大深厚,負載著華山不覺得重,治理著江河湖海沒有泄,負載著萬物。現在來說山,(論小)這不過是一塊拳頭大的石頭,但它(整體)高峻厚重,草木生長在上面,飛禽走獸居住在上面,寶藏從裡面開發出來。現在來說水,(論小)它不過是一小勺水,但它(的整體)深不可測,裡面生活著黿鼉、蛟龍、魚鱉,繁殖著貨物財富。《詩經》上說:『只有上天的定命,深遠不止。』這大概是說天之所以成為天的原因。啊,難道大光明!文王的德性這麼純潔,這大概是說文王之所以被尊奉為文王,是因為他純一,而且永無止境。"【原文】"大哉聖人之道!洋洋①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②大哉!禮儀③三百,威儀④三千,待其人⑤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⑥,至道不凝⑦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⑧,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小倍⑨。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⑩。《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注釋】①洋洋:浩浩蕩蕩之意。②優優:充足、富庶之意。③禮儀:古代社會中的各種禮節。④威儀:古代典禮中接待賓客或是程式化的禮儀動作,也叫做曲禮。⑤其人:專指聖人。⑥苟不至德:假如說沒有很高的德行。苟,假如說。⑦凝:聚集之意,在這裡包含有成功的意義。⑧問學:善問好學之意。⑨倍:與"背"通假,背叛之意。⑩容:保全自己。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出自《詩經·小雅·烝民》。哲,智慧、聰穎,通曉事理之意。【譯文】"偉大啊,聖人的道!浩浩蕩蕩,生長發育萬物,與天一樣高峻。充足而且偉大啊,三百條禮儀,三千條威儀,等待聖人出現後才能實施。因此說,假如說達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會成功。所以,君子應當尊奉德性,善學好問,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過去所學習過的從而獲取新的認識,用樸實厚道的態度尊崇禮儀。這樣,在上位時不驕傲,在下位時不背棄。國家政治清明時力爭主張被接受採納;國家政治黑暗時以沉默保全自己。《詩經》上說:『既明達又聰慧,這樣才能保全自身。』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原文】子曰:"愚而好自用①,賤而好自專②,生乎今之世,反③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④,不考文⑤。今天下車同軌⑥,書同文⑦,行同倫⑧。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注釋】①自用:剛愎自用之意,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過於武斷專行。②自專:一意孤行。③反:與"返"通假,恢復、重新回來之意。④制度:作動詞用,制定、制度之意。⑤考文:考核文字。⑥車同軌:車輪之間的距離相等。⑦書同文:書寫文字的字體、字形相同。⑧行同倫:言行遵從相同的倫理道德規範。【譯文】孔子說:"愚蠢但又只憑主觀意圖行事,卑賤但又好獨斷專行。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卻要恢復古代的做法;這樣的話,災難就要降臨在他身上了。不是天子,就不議論禮制,不制定製度,不考核文字。現在普天下車轍統一,文字統一,倫理觀念統一。雖然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沒有天子的德性,就不輕易制禮作樂;雖然有天子的德性,但是如果沒有天子的地位,也不輕易制禮作樂。"【原文】子曰:"吾說夏禮①,杞②不足征③也;吾學殷禮④,有宋⑤存焉。吾學周禮⑥,今用之,吾從周。"【注釋】①夏禮:夏朝的禮法制度。傳說是禹建立的。②杞:古代的國名,周武王給夏禹的後代的封地,在今河南杞縣。③征:檢驗、證明之意。④殷禮:殷朝的禮法制度。歷史上,商朝都城從盤庚遷至殷直到商紂王亡國,稱為殷代歷史,商朝又叫做殷商或商殷。⑤宋:古代的國名,商湯後代居住地,在今河南商丘縣。⑥周禮:周朝的禮法制度。【譯文】孔子說:"我解說夏代的禮法,但杞國的文獻不足以驗證;我學習殷朝的禮法,僅僅有宋國保持著它。我學習周代的禮法,現在正實行著它,因此,我遵從周代的禮法。"【原文】"王天下有三重焉①,其寡過矣乎!上焉者②,雖善無征,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③,雖善不尊,小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④而不繆,建⑤諸天地而不悖,質⑥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⑦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⑧,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斁。庶幾夙夜,以永終譽⑨。』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⑩有譽於天下者也。"【注釋】①王天下:在天下稱王,統治國家之意。王,與"望"同音,用作動詞。三重,三件重要的大事,分別指儀禮、制度、考文。②上焉者:處在高堂之上的人,指君王。③下焉者:處在下位的人,指臣子。④三王:通常是指夏、商、周三代君王。⑤建:立,樹立之意。⑥質:問詢之意。⑦俟:等到。⑧道:法則。⑨《詩》曰……以永終譽:出自《詩經·周頌·振鷺》。射,與"義"同音。"斁"是其本字,厭恨之意。庶幾,差不多的意思。夙夜,從早到晚。⑩蚤:與"早"通假。【譯文】"統治天下要做三件重要的事情,做好了就會減少損失。作為君王,品德雖好但沒有驗證,沒有驗證就不權威,不權威百姓就不會服從。作為臣子,品德雖好,但不尊貴,不尊貴就不權威,不權威百姓就不服從。因此,君子的道,根本在自身,在黎民百姓那裡得到驗證,考察到三代先王不顯現出錯誤,樹立在天地之間沒有悖理的地方,卜問鬼神沒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到來不感到困惑。卜問鬼神沒有可疑的地方,這是了解了天;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到來不感到困惑,這是了解了人。因此,君子的舉動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則,君子的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談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離得遠使人仰慕,離得近也不讓人厭煩。《詩經》上說:『在那裡無人厭惡,在這裡不遭人厭恨。幾乎是日夜操勞,這樣永遠保持大家的稱讚。』君子沒有不先做到這一點,就早已聞名於天下的。"【原文】仲尼祖述①堯舜,憲章②文武,上律天時,下襲③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④。辟如四時之錯行⑤,如日月之代明⑥。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⑦,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注釋】①祖述:遵循之意。②憲章:效仿、模仿之意。③襲:符合、相配之意。④覆幬:覆蓋之意。幬,與"倒"同音。⑤錯行:更替交錯運行。⑥代明:循環交替綻放光明。⑦敦化:淳樸、敦厚。【譯文】孔子遵循堯、舜的傳統,模仿文王、武王。上遵從天時變化,下符合地理位置,好像天地沒有什麼不能負載,沒有什麼不能覆蓋的;又好像四季的更替運行,日月交錯光明,萬物同時生長發育互不傷害,天地的道同時運行而互不違背。小德如江河流行,大德敦厚化育,這就是天地之所以為大的原因。【原文】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①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②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③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對④,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注釋】①有臨:能夠居上位而統治下民。②有執:有很強的決斷能力。③有別:能夠分辨區別是非曲直。④霜露所對:霜雪墜落的意思。"對"與"墜"相通假。【譯文】唯有天下最聖明的人,才能達到既聰明又睿智,能居於上位而治理天下;廣大寬舒,溫和柔順,足以包容天下;奮發強勁,剛健堅毅,足以決斷大事;整齊莊重,公平正直,足以敬業;文章條理,周詳明辨,足以分辨是非。聖人道德廣博深沉,隨時表現於外。廣闊得如同天空,深沉得如同潭水。他出現在民眾面前,人們沒有不敬重的;他說的話,人們沒有不相信的;他的行為,人們沒有不喜歡的。因此他的名聲洋溢中原之地,傳播到南蠻北貊等邊遠地區。凡是車船能到的地方,人力能通的地方,天所覆蓋的地方,地所承載的地方,日月所照臨的地方,霜露所降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氣的人,沒有不尊敬他、親愛他的,所以說,聖人的美德可以與天相配。【原文】唯天下至誠①,為能經倫②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注釋】①至誠:最高的真誠。②經倫:主宰,治理。【譯文】唯有天下最誠的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大綱,樹立天下的根本道德,知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除了至誠還有什麼可依傍的呢?至誠的人,他的仁德是那樣的誠懇!他的思想像潭水一樣深沉,他化育萬物的胸襟像藍天一樣廣闊!假如不是確實具有聰明睿智,通達天德的人,又有誰能夠知道這個道理呢?【原文】《詩》曰:"衣綿尚①。"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②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③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④。"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⑤。"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⑥。"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⑦。《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⑧。"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曰:"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⑨。"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⑩。"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注釋】①衣錦尚:出自《詩經·衛風·碩人》。衣,用作動詞,穿衣之意。錦,有花紋裝飾物的衣服。尚,添加之意。,與"迥"同音,與"裟"同,指的是用麻布做成的外衣。②暗然:隱蔽起來,避免外露。③的然:指的是鮮艷顯著的意思。的,與"地"同音。④潛雖伏矣,亦孔之昭:出自《詩經·小雅·正月》。孔,很、特別之意。昭,明顯、顯眼之意。⑤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出自《詩經·大雅·抑》。相,觀看、查看。不愧於屋漏,指人光明磊落,不做壞事,不愧對神靈。屋漏,古代房屋西北角,專為神靈空出。代指神明。⑥奏假無言,時靡有爭:出自《詩經·商頌·烈祖》。奏,貢獻、敬獻之意。假,與"格"通假,與神靈相溝通、對話。靡,無。⑦鈇鉞:在古代執行法令時使用的大斧。⑧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出自《詩經·周頌·烈文》。不顯,與前同,大顯之意。辟,指稱諸侯。刑,與"型"通假,典範、效仿之意。⑨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出自《詩經·大雅·皇矣》。聲,發號施令。色,專指容貌。⑩德輶如毛:出自《詩經·大雅·傑民》。輶,與"有"同音,古代一種輕型的小車,這裡有輕的意思。倫:比。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出自《詩經·大雅·文王》。臭,與"袖"同音,指氣味、味道。【譯文】《詩經》上說:"內穿錦緞,外罩麻衣。"這是討厭錦緞衣服的花紋太艷麗了。因此,君子的道,暗淡無光但日見彰顯;小人的道,鮮艷顯著但日趨滅亡。君子的道,平淡但不令人厭惡,簡約但文彩熠熠,溫和但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知道教化是來自哪裡,知道微弱的會變得顯著,這樣就可進入到聖人的德性行列中去了。《詩經》上說:"儘管潛藏隱匿在水下,仍然清晰可見。"因此,君子內心省察自己而不感到內疚,無愧於心。別人不及君子的原因,大概是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詩經》上說:"看你獨自一人在室,應當無愧於神靈。"所以,君子即使沒有行動也能表現出他的恭敬態度,即使沒有言談也能表現出他的忠誠。《詩經》上說:"默默祈禱,不再有爭執。"因此,君子不用賞賜,百姓就會受到勉勵,不用發怒,百姓就會比看到鈇鉞還要畏懼。《詩經》上說:"讓上天的德性大放光彩,凡諸侯都來實行。"因此,君子忠厚恭敬天下就會太平。《詩經》上說:"我懷念文王的美德,但不聲張宣揚。"孔子說:"用聲張宣揚來感化百姓,這是最不根本的啊!"《詩經》上說:"德性猶如羽毛。"但羽毛仍是可比的。"上天所承載的道,無聲無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評析】《中庸》因本篇主要內容是講中庸之道,故名。鄭玄《目錄》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極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此於《別錄》屬通論。"何為"中庸"?中庸之義主要指折中、適當、不走極端。中庸即以中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如孔子反對過頭或不及:"過猶不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主張執中、中行:"允執厥中","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捐乎";力戒片面:"我叩其兩端而竭焉"。《禮記·中庸》本此而作,但發揮中庸思想不全符合孔子本意。孔子中庸思想的社會實踐標準是禮義,如非禮不得視、聽、言、動,"恭而不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蔥,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纔則絞","禮樂不興,則刑法不中","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等。《中庸》一篇計3593字,主要闡述"中庸"之道和"誠"的觀念。《中庸》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中、和的概念及其相互關係。性即天命。鄭玄曰:"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也就是天所賦予人的秉性。遵循天所賦予人的秉性而為就是道,修明此道而加以推廣就是教,道是不能須臾離開的。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未曾發生叫中,喜怒哀樂的感情表現出來叫和。中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只有達到了中和,天地就各正其位,力物發育生長。此章所說是全篇的綱領,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子思引用孔子言論,進一步闡述首章之義。朱熹說:"此下十章,皆論中庸以釋首章之義。文雖不屬,而意實相承也。變和言庸者,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自"君子之道費而隱"至"察乎天地"是第十二章,自"子曰道不遠人"至"剛柔必強"是第十三章至第二十章,這是第二部分。第十二章說君子之道廣大精微,發端於夫婦而昭著於天地。後八章又引孔子言論加以闡釋。故朱熹說:"子思之言,蓋以申明首章道不可離之意也。其下八章,雜引孔子之言以明之。""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這是第二十一章。自"唯天下至誠"至篇末,是第二十二章至第三十三章。這是第三部分。第二十一章在孔子論述的基礎上,指出"誠"的概念有兩種:一是出於天性,二是教而得之。前者是聖人,後者是賢人。鄭玄曰:"自,由也。由至誠而有明德,是聖人之勝者也。由明德而有至誠,是賢人學以知之也。有至誠則必有明德,有明德則必有至誠。"後十二章又反覆論述第十二章之義。禮記·大學大學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親民③,在止於至善。知止④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⑤。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注釋】①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的最終目的。大學,在古代其含義有兩種:"博學"之意;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古代兒童八歲上小學,主要學習"洒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十五歲後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兩種含義雖有明顯的區別之處,但都有"博學"之意。道,本指道路,在這裡指的是在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規律和原則。②明明:第一個"明"是動詞,彰顯、發揚之意;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含有高尚、光輝的意思。③親民:一說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棄惡揚善。引導、教化人民之意。④知止:明確目標所在。⑤得:得到成果。【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向新,在於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夠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神思安穩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同詳才能有所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①。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④。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⑤。其本亂而末⑥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⑦,未之有也⑧。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注釋】①齊其家:將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務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諧,家業繁榮的意思。②修其身:鍛造、修鍊自己的品行和人格。③致其知:讓自己得到知識和智慧。④格物:研究、認識世間萬物。⑤壹是:全部、都是之意。本:本源、根本。⑥末:與"本"相對,末節之意。⑦厚者薄:該厚待的卻怠慢。薄者厚:該怠慢的反倒厚待。⑧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未有之也"。是說還不曾有過這樣的做法或是事情。【譯文】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性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太平。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品德作為根本。人的根本敗壞了,末節反倒能調理好,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這樣的事情,還未曾有過。這就叫知道了根本,這就是認知的最高境界。【原文】所謂誠其意①者,毋②自欺也。如惡惡臭③,如好好色④,此之謂自謙⑤。故君子必慎其獨⑥也。小人閑居⑦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⑧,掩⑨其不善而著⑩其善。人之視己,發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注釋】①誠其意:指意念真誠。②毋:不要。③惡惡臭:指的是討厭惡臭的氣味。第一個"惡"與"誤"同音。④好好色:喜愛容貌出眾的女子。第一個"好"與"號"同音。⑤謙:心滿意足。⑥慎其獨:在獨處時要慎重。⑦閑居:單獨在家中。⑧厭然:遮遮掩掩、躲避之意。⑨掩:隱藏之意。⑩著:彰顯出來。中:指內心。外:指外表。潤屋:裝飾住所。潤身:修鍊自己。心廣體胖:心胸寬廣,身體舒適。胖,與"盤"同音,舒適之意。【譯文】所謂意念真誠,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難聞的氣味,喜愛好看的女子,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滿意足。所以君子在獨處時一定要慎重。小人單獨在家閑居時什麼壞事都可以做出來。當他們看到君子後,才會遮掩躲閃,藏匿他們的不良行為,表面上裝作善良恭順。別人看到你,就像能見到你的五臟六腑那樣透徹,裝模作樣會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是所說的心裡是什麼樣的,會顯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說:"一個人被眾人注視,被眾人指責,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華麗,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寬廣,能體態安適,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誠。【原文】《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暄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誼兮①。""如切如磋"者,道②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侗兮"者,恂慄③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菉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④!"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⑤。《康誥》⑥曰:"克⑦明德。"《大甲》⑧曰:"顧諟天之明命⑨。"《帝典》⑩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注釋】①瞻彼淇澳……終不可誼兮:出自《詩經·衛風·淇澳》。淇,古代的水名,在今河南北部。澳,與"玉"同音,水邊之意。斐,才華、文采之意。②道:說、談論。③恂慄:驚恐、畏懼之意。④於戲前王不忘:出自《詩經·周頌·烈文》。於戲,與"嗚呼"同音,感嘆詞。前王,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⑤此以:所以。沒世:過世之意。⑥《康誥》:《尚書·周書》中的一篇。⑦克:能夠。⑧《大甲》:即《太甲》,是《尚書·商書》中的一篇。⑨顧:顧念之意。諟:此。明命:坦蕩正義的稟性。⑩《帝典》:即《堯典》,是《尚書·虞書》中的一篇。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俊,與"峻"通假,是崇高之意。湯之《盤銘》:湯,歷史上的商湯。盤銘:刻在金屬器皿警示語言或是箴言。這裡的金屬器皿指的是商湯的洗澡盆。苟:假如。新:本義指洗澡時除去身上污濁的東西,清潔身體,在這裡是精神層面的棄舊革新。作:激發。新民:使民新的意思,棄舊從新,棄惡從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出自《詩經·大雅·文王》。舊邦,舊有的國家。其命,在這裡指周朝所秉承的天命。維,助詞,無意義。極:完善、極致。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出自《詩經·商頌·玄鳥》。指都城和周邊地區。邦畿,畿,與"及"同音。止,停止、棲息,在這裡是居住之意。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出自《詩經·小雅·綿蠻》。緡蠻,鳥叫聲。隅,角落,此指山丘。止,棲息。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引自《詩經·大雅·文王》。穆穆,雍容莊重的樣子。於,與"誤"同音,感嘆詞。緝,接著。熙,光明、光亮。止,助詞,無意義。無情者:有違實情的人。辭:花言巧語。民志:指民心。【譯文】《詩經》上說:"看那彎彎的淇水岸邊,綠竹蒼鬱。那文質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樣治學修身。他莊重威嚴,光明顯耀。那文質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難以忘記!"所謂"像切磋骨器",是說治學之道;所謂"像琢磨玉器",是說自身的品德修養;所謂"莊重威嚴",是說君子謙遜謹慎;所謂"光明顯耀",是說君子儀錶的威嚴;"那文質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難以忘記",是說君子的品德完美,達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會忘記他。《詩經》上說:"哎呀,先前的賢王不會被人忘記。"後世君子,尊前代賢王之所尊,親前代賢王之所親,後代百姓因先前賢王而享安樂,獲收益。這樣前代賢王雖過世而不會被人遺忘。《尚書·周書》中的《康誥》篇上說:"能夠弘揚美德。"《尚書·商書》中的《太甲》篇中說:"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尚書·虞書》的中《帝典》篇中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德性。"這些都是說要自己發揚美德。商湯的《盤銘》上說:"如果一日洗刷乾淨了,就應該天天洗凈,不間斷。"《康誥》篇上說:"勸勉人們自新。"《詩經》上說:"周朝雖是舊國,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的。"因此,君子處處都要追求至善的境界。《詩經》上說:"京城方圓千里,都為百姓居住。"《詩經》上說:"啁啾鳴叫的黃鶯,棲息在多樹的山丘上。"孔子說:"啊呀,黃鶯都知道自己的棲息之處,難道人反而不如鳥嗎?"《詩經》上說:"儀態端莊美好的文王啊,他德性高尚,使人無不仰慕。"身為國君,當努力施仁政;身為下臣,當尊敬君主;身為人之子,當孝順父母;身為人之父,當慈愛為懷;與國人交往,應當誠實,有信用。孔子說:"審斷爭訟,我的能力與他人一般無二,但我力爭使爭訟根本就不發生。"違背實情的人,不能盡狡辯之能事,使民心敬畏。這叫做知道什麼是根本。【原文】所謂修身①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②,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注釋】①修身:指的是修養良好的品德。②忿懥:憤怒之意。懥,與"至"同音。【譯文】所謂修養良好的品德要先端正自心,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偏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被不端正念頭所困擾,就會心不在焉;雖然在看,但卻看不明了;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不知道食物的滋味。這就是說,修身必須要先端正自心。【原文】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①其所親愛而辟②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③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④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注釋】①之:"對於"之意。②辟:親近、偏愛之意。③哀矜:同情、憐憫之意。④敖:輕視。惰:懈怠。【譯文】所謂治好自家在於先修養自己,是因為人們會有種種情感和認識偏差: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過分偏愛;對於自己輕賤和厭惡的人,往往會過分輕賤、厭惡;對於自己敬畏的人,往往會過分敬畏;對於自己同情的人,往往會過分同情;對於自己輕視和怠慢的人,往往會過分輕視和怠慢。因此,喜愛某人同時又知道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同時又知道那人的優點,這種人天下很少見了。所以俗話有這種說法:"由於溺愛,人不知道自己孩子的過失;由於貪得,人看不到自己莊稼的茁壯。"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治好自家的道理。【原文】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①者所以事長也,慈②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③。"心誠求之,雖不中④,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⑤如此。此謂一言僨⑥事,一人定國。堯舜⑦率⑧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⑨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⑩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注釋】①弟:與"悌"通假,指弟弟對哥哥要尊重服從。②慈:長輩對晚輩的仁愛。③如保赤子:出自《尚書·周書·康誥》。如,與"若"同,好像。指的是作為國君保護老白姓就要像保護自己的嬰兒一樣。④中:與"重"同音,指的是達到預期的目標。⑤機:古代弓箭上的機關,這裡指的是關鍵。⑥僨:與"奮"同音,敗壞之意。⑦堯舜:古代仁君的代表。⑧率:帶領、領導。⑨桀紂:桀,與"傑"同音。夏代的最後一位君主,殘暴至極。紂:商代的最後一位君主。兩人與堯舜相對,是古代暴君的代表。⑩諸:"之於"的合音詞。恕:恕道之意。孔子曾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指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讓別人去做,這種推己及人的品德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喻:知曉、明白。桃之夭夭……宜其家人:出自《詩經·周南·桃夭》。夭夭,鮮美的樣子。蓁蓁,與"真"同音,濃密茂盛的樣子。之子,與"之女子于歸"同,是說女子出嫁。宜兄宜弟:出自《詩經·小雅·蓼蕭》。是尊敬兄長、愛護兄弟之意。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出自《詩經·曹風·鳲鳩》。儀,儀容。忒,差錯。【譯文】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族,因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國之民,這是從來不會有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門而能施教於國民。孝順,是侍奉君主的原則;尊兄,是侍奉長官的原則;仁慈,是控制民眾的原則。《康誥》中說:"像愛護嬰兒那樣。"誠心誠意去愛護,即便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也相差不遠。不曾有過先學養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愛相親,一國就會仁愛成風;一家謙讓相敬,一國就會謙讓成風;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大亂——它們的關鍵就在於此。這就叫做一句話可以敗壞大事,一個人可以決定國家。堯、舜用仁政統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們實施仁愛。桀、紂用暴政統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們殘暴不仁。他們命令大家做的,與他自己所喜愛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從;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後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壞事,然後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恕道的行為,卻能使他人明白恕道,這是不會有的事情。因此,國家的治理,在於先調整好家族。《詩經》上說:"桃花絢爛,枝繁;姑娘出嫁,合家歡快。"只有合家相親和睦後,才能夠調教一國之民。《詩經》上說:"尊兄愛弟。"兄弟相處和睦後,才可以調教一國的人民。《詩經》上說:"他的儀容沒有差錯,成為四方之國的準則。"能使父親、兒子、兄長、弟弟各謀其位,百姓才能效法。這就叫做治理好國家首先要調整好家族。【原文】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①而民興孝,上長長②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③。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④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⑤。"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⑥。"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⑦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⑧。"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注釋】①老老:尊敬老人之意。第一個"老"是動詞,指的是把老人當做老人看待的意思。②長長:敬重長輩之意。與"老老"的結構相同。③恤:體恤憐愛之意。孤:指的是幼年喪父的孤兒。倍:與"背"通假,背離、背叛之意。④絜矩之道:是儒家的倫理思想,指一言一行要有模範作用。絜,度量之意。矩,畫矩形所用的尺子,是規則、法度之意。⑤樂只君子,民之父母:出自《詩經·小雅·南山有台》。樂,歡快、喜悅之意。只,助詞,無意義。⑥節彼南山……民具爾瞻: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節,高聳的樣子。岩岩,險峻之意。師尹,指的是太師尹氏,太師是周代的三公之一。瞻,瞻仰、仰視之意。⑦僇:與"戮"通假,殺戮之意。⑧殷之未喪師……峻命不易:出自《詩經·大雅·文王》。師,人民大眾。配,與……相符。儀,應該。監,警戒,鑒戒。峻,大。【譯文】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因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會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長,百姓就會敬重兄長;居上位的人憐愛孤小,百姓就不會背離信義。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範作用。厭惡上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下級;厭惡下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上級;厭惡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後的人;厭惡在我之後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前的人;厭惡在我右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左側的人交往;厭惡在我左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右側的人交往。這就是所說的模範作用。《詩經》上說:"快樂啊國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愛的,他就喜愛,百姓厭惡的,他就厭惡,這就是所說的百姓的父母。《詩經》上說:"高高的南山啊,重巒疊嶂。光耀顯赫的尹太師啊,眾人都把你仰望。"統治國家的人不能不謹慎,出了差錯就會被天下百姓殺掉。《詩經》上說:"殷朝沒有喪失民眾時,能夠與上天的意旨相配合。應以殷朝的覆亡為鑒,天命得來不易啊。"這就是說:得到民眾的擁護,就會得到國家;失去民眾的擁護,就會失去國家。【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①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②。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③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④。"舅犯⑤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⑥。"【注釋】①此:才。②爭民:民眾互相爭鬥之意。施奪:搶奪財富。③悖:逆、反。④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出自《楚書》。《楚書》是楚昭王時編寫的史書,後世史書中對此也有記載。王孫圉受楚昭王之命出使晉國。晉國趙簡子問楚國珍寶美玉之事。王孫圉回應說:楚國從來不把美玉當珍寶,而只是將那些和觀射父一樣的大臣看作珍寶。⑤舅犯:晉文公重耳的舅舅,名狐偃,字子犯。⑥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亡人,逃亡之人,特指重耳。子犯對重耳說這些話的歷史情形是,晉僖公四年,晉獻公因聽信讒言,逼迫太子申自縊而死。重耳避難逃亡在狄國時,晉獻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勸重耳回國執政。子犯得知此事,認為不能回去,隨即對重耳說了下面的話。【譯文】所以,君子應該謹慎地修養德性。具備了德性才能獲得民眾,有了民眾才會有國土,有了國土才會有財富,有了財富才能享用。德性為根本,財富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眾就會互相爭鬥、搶奪。因此,財富聚集在國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離散;財富疏散給百姓,百姓就會聚在國君身邊。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別人,別人也會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獲取的財富,也會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奪走。《康誥》上說:"天命不是始終如一的。"德性好的就會得天命,德性不好的就會失掉天命。《楚書》上說:"楚國沒有什麼可以當做珍寶的,只是把德性當做珍寶。"舅犯說:"流亡的人沒有什麼可以當做珍寶的,只是把摯愛親人當做珍寶。"【原文】《秦誓》①曰:"若有一個臣,斷斷②兮無他技,其心休休③焉,其如有容④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⑤,其心好之,不啻⑥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⑦之俾⑧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⑨之,迸諸四夷⑩,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注釋】①《秦誓》:《尚書·周書》中的一篇。②斷斷:心地誠實之意。③休休:胸懷寬廣之意。④有容:指能夠包容人。⑤彥聖:德才兼備之意。彥,美好。聖,開明。⑥不啻:不只是。啻,與"特"同音。⑦違,阻礙之意。⑧俾:使得。⑨放流:流放。⑩迸:與"屏"同,驅逐之意。四夷:東、南、西、北各方之夷。夷,古代東方的百姓。中國,指的是國家的中心地區。命:是"慢"之誤字,輕慢之意。逮:等到,降臨之意。夫:助詞,無意義。驕泰:放肆驕奢。【譯文】《尚書·周書》中的《秦誓》上說:"如果有這樣一個大臣,他雖沒有什麼才能,但心地誠實胸懷寬廣,能夠容納他人。別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誠心誠意喜歡,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能夠留用這人,便能夠保護我的子孫百姓,這對百姓是多麼有利啊!如果別人有才能,就嫉妒厭惡;別人德才兼備,就阻攔使他不能施展才幹。不能留用這樣的人,他不能保護我的子孫百姓,這種人也實在是危險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這種嫉妒賢人的人流放,驅逐到邊遠地區,使他們不能同位中國。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夠愛人,能夠恨人。看到賢人而不舉薦,舉薦了但不儘快使用,這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卻不能摒棄,摒棄了卻不能放逐到遠方,這是過錯。喜歡人所厭惡的,厭惡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了人性,災害必然會降臨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所有的高尚德性,一定要忠誠老實才能夠獲得,驕縱放肆便會失去。【原文】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①,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②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③曰:"畜馬乘④,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⑤,不畜牛羊;百乘之家⑥,不畜聚斂之臣⑦。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⑧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⑨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注釋】①發身:修鍊身心。發,發起之意。②府庫:存放國家貴重器物的地方。③孟獻子:魯國的大夫,姓仲孫,名蔑。④乘:與"勝"同音,是四匹馬拉的車。古代大夫級的待遇。⑤伐冰之家:辦喪事時能夠用冰來保存屍體的人家。卿大夫以上的大官能享受的待遇。⑥百乘之家:家中有一百輛車。是古代的大家族,通常是有封地的諸侯王。⑦聚斂之臣:聚斂民財的家臣。⑧長國家:成為一國之長,指的是帝王。長,與"漲"同音。⑨無如之何:無濟於事。【譯文】發財致富有這樣一條原則:生產財富的人要多,消耗財富的人要少;幹得要快,用得要慢,這樣就可以永遠保持富足了。有德性的人會舍財修身,沒有德性的人會捨身求財。沒有居上位的人喜愛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完不成自己事業的;沒有國庫里的財富最終不歸屬於國君的。仲孫蔑說:"擁有一車四馬的人,不應計較一雞一豬的財物;卿大夫以上的大官家不飼養牛羊;擁有馬車百輛的人家,不豢養收斂財富的家臣。與其有聚斂民財的家臣,還不如有盜賊式的家臣。"這是說,國家不應把財物當做利益,而應把仁義作為利益。掌管國家大事的人只致力於財富的聚斂,這一定是來自小人的主張。假如認為這種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來為國家服務,那麼災害就會一起來到,縱使有賢臣,也無濟於事啊!這就是說國家不要把財利當做利益,而應把仁義當做利益。【評析】《大學》因篇首有"大學之道"四字,故名。鄭玄《目錄》曰:"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矣。此於《別錄》屬通論。"初唐大儒孔穎達曰:"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於天下,卻本明德所由,先從誠意為始。"《大學》先明確提出博學的宗旨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接著提出了達到天下太平的八大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最重要的一環。後面引用《詩》《書》,對前面提出的論點進行逐段甚至逐句的解釋和闡發。禮記·冠義【原文】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①,顏色齊②、辭令順③,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④。【注釋】①容體正:指容貌體態端正。②顏色齊:表情、神態得當。③辭令順:言辭和順。④重冠:重視冠禮。【譯文】人之所以成為人,歸根結底,是因為有禮義作規範。實行禮義的基本要求,在於容貌體態,端正,態度端莊,言辭謙恭。容貌體態,端正,態度端莊,言辭謙恭,之後禮義才算齊備。用這些要求來約束,以期使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親,長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都能相親,長幼都能和睦,然後禮義的基礎才算建立好。所以男子到二十歲,戴上標誌成人的帽子,然後服裝才算齊備;服裝完備了,然後能夠行動合乎禮法,態度端莊,言辭謙恭。所以說:冠禮,是男子成人之禮的開端。因此古代聖王都非常重視冠禮。【原文】古者冠禮筮日①筮賓②,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故冠於阼③,以著代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⑤,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玄冠玄端⑥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注釋】①筮日:通過占卜確定日期。②筮賓:通過占卜確定為子弟加冠的人員。③阼:指阼階。④著代:指父子世世代代相傳。⑤字之:指為冠者取字。⑥玄冠玄端:指頭戴玄色的冠,身穿玄色的衣服。【譯文】古時行冠禮,選擇日子和主持人,都要占卜一下,看看是否吉利,這是用來顯示重視加冠的事。重視加冠的事,是用來顯示重視禮法。重視禮法,則是立國的大本。在主人之階(阼階)之上加冠,是表明被加冠者是傳宗接代的人。又要請他在客位上,向他敬酒,是說他已到成人的時候了。加冠三次,所加的冠一次比一次貴重,是鼓勵他成人之後當努力奮進,顯親揚名;加冠之後,稱呼他的別號而不叫名,是以成人的道理來對待。加冠之後,見了母親,拜母親,母親要答拜;見了兄弟,兄弟要再拜;因為他已成人,大家應當向他行禮。穿戴起黑色的冠及朝服去見國君,將禮物放在地上,表示不敢直接交給國君,又帶了禮物去拜訪鄉中有官位的人及已退休的官員,都表示自己已有成人的身份。所謂造就他成為一個大人,則是要求他在加冠之後時時都能行成人之禮。所謂要求他能行成人之禮,就是要求他具有做人子、做人弟、做人臣、做人後輩的合乎禮的德行。這樣嚴格要求一個成年男子具有這四種合乎禮的品行,對冠禮能不隆重嗎?【原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①,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嘉事②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於廟③。行之於廟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注釋】①行立:德行確立。②嘉事:指嘉禮。古代冠禮、婚禮、燕饗之禮、射禮等都屬於嘉禮。③行之於廟:冠禮的重要儀式都在祖廟舉行。【譯文】為人子能孝,為人弟能悌,為人臣能忠,為人後輩能順,之後才可以德行確立;能做人,才能管制別人。所以聖明的先王都特別重視冠禮。所以說:冠禮,是成人之禮的開端,是嘉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因此古代很重視冠禮,因為重視它,所以要在祖宗廟裡舉行;在祖宗廟裡舉行,是表示尊崇嘉事;尊崇嘉事,便不敢專擅;不敢專擅嘉事,是用以表示輩於低下,要尊敬祖先。【評析】《冠義》因論述加冠禮的意義,故名。鄭玄《目錄》曰:"名曰『冠義』者,以其記冠禮成人之義。此於《別錄》屬吉事。"鄭說是也。任銘善曰:"『冠禮』謂《儀禮·士冠禮》也。《士冠禮》云:『無大夫冠禮。古者五十而後爵,何大夫冠禮之有?公侯之有冠禮,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蓋冠禮主士而通於天子諸侯大夫,惟主人與加服宜異耳。公冠四加玄冕,天子五加袞冕是也。此篇亦主士禮為言,惟《士冠禮》亦曰《冠義》,《郊特牲》『冠義』文與《士冠禮》同,而與此篇異。"《冠義》在《儀禮·士冠禮》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士冠禮》內容,闡述成人加冠禮的重要性和一些具體禮節的意義。古代貴族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加冠禮後,表示其已經成人,可以享受成人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冠者,禮之始也。"重視冠禮就是重視禮,故舉行冠禮時,必須筮日、筮賓,然後在宗廟中舉行加冠禮。只有在緇布冠、皮弁、爵弁三次加冠後,貴賓為冠者擬定表字,冠者才可以拜見父母兄弟,並與他們互行成人禮,即正式開始享受成人的待遇。


推薦閱讀:

禮記·月令
《禮記》講義
周:《禮記?內則》(節選)
禮記   學記

TAG:譯文 | 原文 | 禮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