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葦讀詩詞》系列一
好啦,言歸正傳,第一講:《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整理了自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距今差不多要三千年了),共計三百零五首。《詩經》的時間跨度約五百年,地域則基本覆蓋了中原地區(華中和華北)。《詩經》並非是創作詩集而是彙集而成,就是說其中的作品不是某一個人創作而成,相反,其中相當的作品是民歌、民謠。有人說《詩經》是孔子編撰的,不過這種說法好象讓否了。反正不管是誰編的,其中的作品精美、深邃、鮮活而富於哲理,不僅是千古名篇,更為後代的詩歌創作劃好了分類、指點了方法。 《詩經》把詩分成了三類,三個字:風雅頌——風是老百姓的詩歌,寫的是普通人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生產勞作,內容十分豐富繁雜;雅是王公貴族的詩歌,多是他們的起居飲宴之中所奏所歌,其中也包括一些精神、情感層面的東西;頌則是神仙們的詩歌,用於祭祀、祈禱。細想想,後世乃至如今的詩歌,大體脫不出這三類,無非「頌」比較少見。 《詩經》還把詩歌的創作手法分成了三類,三個字:賦比興——賦,正面描寫,鋪敘;比,側面描寫,比喻;興,隱性描寫,暗喻或者引申。這三種手法在詩詞創作中各有妙用缺一不可:沒有賦,你說不明白,說不明白就會影響作品的可讀性;沒有比,你說不活絡,說不活絡就會影響作品的生動性;沒有興,你說不深刻,說不深刻就會影響作品的含蓄性。而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會是至少兩種手法的巧妙結合,這個可以慢慢分析。 風雅頌、賦比興,這六個字幾乎成為中國三千年來所有詩歌創作的指導方針,所以《詩經》是我們必修之課,對《詩經》的分析與學習也是我們《精品賞析》欄目的必由之路。 在此我把我比較喜歡的挑出來三首——兩「風」一「雅」: 《國風·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音至)彼周行。 陟(音至)彼崔嵬,我馬虺隤(音灰頹)。我姑酌彼金罍(音雷),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音四公),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因居)矣,我馬瘏(音圖)矣。我仆痡(音撲)矣,云何吁矣! 這首作品入選的原因是因為它獨特的結構:四節,每節四句。妙的是這四節分寫兩人。第一節,采卷耳的,是女人,她在思念那個在外奔波的男人;後三節,寫的是男人,他騎著馬登山,累得要死,借酒澆愁。他的境遇著實不怎麼樣,爬山爬得馬也瘸了、僕人也趴了,他自己呢,一聲嘆息。詩寫的是離愁,但通篇未著一字,於女子,一個「嗟」;於男子,一個「吁」。創作手法上以賦為主,輔以興。大量運用側面的描寫,山高、馬乏、仆疲,這些足以從側面顯示出男主的生存狀態並足以讓我們想像出他的心情如何。這是一種極類戲劇的寫法,而且只展現一些很小的片段,你卻可以想像著編出個電視劇來。起得有懸念,結得有餘地,令人浮想聯翩。。。 《國風·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這首作品入選的原因在於它的短小俏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侄女的芳名便是「子衿」,自然是區區在下的傑作!詩作完全是個嬌憨的女子口氣,想著你那衣襟啊,我的心在顫抖。我不上你那去,你就不能來個信兒?(當世的姑娘給小伙兒發簡訊要弄這麼一句,那小夥子兒准得哆嗦。)姑娘又想那人兒的玉佩(看來也不是窮孩子,至少能佩上塊玉),抱怨我不去怎麼你也不來呢?最好玩的在第三節,姑娘大概是想得要發瘋了,跑到城牆上,看著下面販夫走卒的人來人往。讀到這裡,肯定我們都受到了感染,這小夥子大概得走了很長時間了,看把這姑娘急的。因為在那個年代,一個姑娘跑到城牆上,差不多就是她能到的最遠距離了,我們都要替那姑娘怒了——那混蛋是怎麼回事!結句的「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則讓我們憋了半天的氣,撲哧一聲跑了個光,一天不見如同三個月,兩天不見就是咱們這詩詞學校的一學期了,那可不是太長了嘛。其實不過兩天而已。姑娘的深情一個子噴涌而出,她的嗔她的思全都有了著落——同時,也從側面寫出了那一個「子」,那個著青衣佩青玉的男孩,得有多優秀啊! 《小雅·鹿鳴之什·棠棣》 棠棣之華,鄂(同萼)不(同拊)韡韡(同煒煒)。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音席)裒(音póu)矣,兄弟求矣。 脊令(鶺鴒)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求嘆。 兄弟鬩(音戲)於牆,外御其務。每有良朋,烝(音爭)也無戎。 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儐爾籩(音邊)豆,飲酒之飫(音遇)。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音希),和樂且湛。 宜爾家室,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這首作品入選的原因一是因為第一節的知名度,估計稍通文墨的人,提及「兄弟之情」的時候都會想到這首;二是因為這是一篇不多見的「論說文」,其結構、層次的複雜、全面,無論為文為詩特別是填詞中長調,這種多角度思維、全方位切入的筆法都是值得借鑒的。 第一節是總說,以棠棣花開時,花萼與花朵的關係來比喻兄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則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對於「悌」的最高解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血濃於水,沒有什麼能比得過兄弟的。(現在都獨生子女了,沒了親兄弟可以有把兄弟,劉關張當年已經做了示範。)這句是「論點」。接下來的論證過程有反正兩面,先說家裡死人了,兄弟與你同悲;再說你作為當事人死半道上了,兄弟替你收屍;再說你受困了,兄弟會來幫你;最後說你們哥倆就算掐架了,碰上外人挑釁也會一起上。這些都是「朋友」二字所不能替代的,是血親才會有的行為。真這麼做了,便不是兄弟,也是兄弟了!「喪亂既平,既安且寧」是個承上啟下的過渡,這在詩詞創作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轉下來則寫安定生活中的兄弟之情,欲揚先抑,起筆就寫雖有兄弟,其實有時可能不如朋友走得近。但兄弟們在一起吃飯喝酒時,多麼快樂和美;還有老婆孩子這些家人,大家這樣親密的在一起,是多麼快樂啊!正反兩面都說完後,作品並未結束,而是用了個巧妙的反問:你想家庭和睦嗎?你想老婆孩子都開心嗎?那麼,多琢磨琢磨兄弟之情吧,不是嗎?確實是!經過這麼一番論證,每個讀者對兄弟之情都會有了深刻的印象與思考,目的達到! 以此三首為例,我們對《詩經》中的作品進行了一個品讀與欣賞,我想就此三首作品,留下幾個問題,請諸位思考一下,咱們集中討論時再細聊: 1、 《詩經》的句式有什麼特點? 2、 《詩經》用韻有什麼特點? 3、 《詩經》中你喜歡哪首?說說理由。《一葦讀詩詞》第二講:辭賦 上一講咱們一起賞學了《詩經》中的幾個篇章,作為當今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以其質樸的語言、濃烈的情感、起伏的節奏和豐富的內容,成為我們中華詩歌的瑰寶,至今熤熤生輝。 但是,《詩經》主要以中原地區的作品為主,無論是內容還是語言風格,都代表著當時的「北方」社會。那麼,被中原地區稱為「南蠻」的楚越之地,他們有沒有詩呢?回答是肯定的,有!楚越詩歌的代表形式是「楚辭」,因代表作《離騷》之故,也稱「騷體」。與《詩經》的適合演唱不同,楚辭更適合吟誦。語氣詞「兮」的大量運用,形成的騷體詩舒緩、悠長、凝重的吟誦風格,這種風格影響了漢魏的賦體,隋唐時代的詩歌也是這麼吟的,直到今天,有些詩人在吟詠時,也沒脫出這個調調。更厲害的是,楚越不僅有詩,而且比北方更高級的是他們有了詩人——《詩經》中幾乎沒有能確定作者的篇章(有幾篇說是周公旦寫的,我瞅著也玄),故而也不存在詩人之說。而在戰國時期的楚國,誕生了我們中華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他是一位真正的文學家、詩人,其他那些在他之前文章寫的好的,不是哲學家就是思想家就是軍事家,文字之於他們,是表達他們思想、理論的工具,他們的作品不是文學作品,而是有一定文學價值的論文(相當的讀者是完全忽視其文學意義而直取其內核的);而屈原,他的文字是用來寫他的心、他的情、他的痛、他的怨、他的恨、他的愛。。。屈原寫的,首先是文學作品,其次是詩歌。在咱們中華民族的文學史上,這是第一個閃亮的名字! 屈原的主要作品也可以說是楚辭的主要作品,其中最為出名的是《離騷》,這是一首充滿浪漫、神話、想像的偉大作品,「香草美人」「爛草小人」的比興之法便是由此而起。另外有《九歌》《九章》等中短篇作品,文采華麗、恣意縱橫,取楚地祭歌之形,加以明顯的文人創作,章法婉然。因為《離騷》實在太長了,我的水平、篇幅、時間都有限,所以這裡就偷個懶,拿出我最喜歡的《九章》中的名篇《涉江》,來品味屈子之心、屈子之情、屈子之才華!《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奇裝異服、標新立異。詩人就是詩人。囗囗囗兮囗囗囗,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佩著寶玉駕著馬車,逃離濁世,去找姚重華先生一起玩。囗囗囗兮囗囗囗,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登崑崙比天地,豈是南夷之人可知哉?您跟別人不一樣,人家吃飯你吃玉英,那麼對不起,您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於是屈平同志去了「江湘」。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 。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鄂渚是真實地名(具體不詳,據說有學者照著《九章》里的詩篇給屈原畫了張行吟地圖)。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入沅水了,估計是逆流,容與不進。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苟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入漵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漵浦這地方自然環境不怎麼樣。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按說兩湖冬天不應該這樣雨雪交加的,這個應該照著虛實結合來理解。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讓我想起了《詩經-柏舟》,有些人,寧願選擇孤獨、固守孤獨,只因不能變心以從俗。囗囗囗囗兮,囗囗囗囗。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以古代義士作比。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再用兩典,這是名臣故事。《詩經》中是沒有典故的,因為它就是典故。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如今又何嘗不是這樣!可憐我們連涉江也找不著地方了!亂曰:——這種「亂曰」以下的文字便是「合唱」部分,是楚辭源於歌唱的明證。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高貴的練不過卑鄙的;香的練不過臭的;白的練不過黑的,只能一走了之!從此篇中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楚辭的特點:1、 押韻規整——兩句或者三句一韻,可以說很嚴格,平仄不互葉;2、 「兮」的運用——語氣舒緩、富於起伏;3、 換韻轉意——同一韻部的小段,其意思或者表達的情緒是統一的,整合的。4、 香草吉鳥——香的美的高貴的花鳥表達正方,臭的丑的低下的來表達反方,愛憎分明、好惡明顯!這種比興手法為後世的詩詞創作提供了極好的示範!
提到楚辭則很容易聯想到另外一種文體——賦。賦與辭淵源深厚又各不相同:一般來說辭興於楚而至漢差不多就已經消亡了;而賦脫胎於辭卻又有所發展變化,自漢而興(楚辭漢賦嘛),至唐而衰。賦與辭相比主要的區別在於:辭是詩,賦是文;辭抒情言志,賦敘事狀物;辭的句子字數不定,長短不一,而賦的句式則相對規整,後期發展到四六駢文而走入病區;辭總體比較短,而賦差不多都很長;辭起源於歌,形式上和結構上還都有用於演唱的痕迹,而賦則完完全全只能用於吟誦,節奏清晰。 賦的大家有很多,不少名字都可謂如雷貫耳,比如宋玉,算是賦的祖宗;司馬相如,小寡婦真不是空手套來的,人家是有才華墊底的;庾信,哀婉凄絕,用典用得找不著不用典的地方;江淹,妙筆生花在前、江郎才盡於後,一篇《別賦》寫得悲涼寫得惆悵,人間所有的離愁別緒莫不收羅於此。。。在這裡,我們一起節選一段庾信的《哀江南賦》進行賞學。 水毒秦涇,山高趙陘;十里五里,長亭短亭;飢隨蟄燕,暗逐流螢;秦中水黑,關上泥青。於時瓦解冰泮,風飛電散,渾然千里,淄澠一亂。雪暗如沙,冰橫似岸。逢赴洛之陸機,見離家之王粲,莫不聞隴水而掩泣,向關山而長嘆。 況復君在交河,妾在青波;石望夫而逾遠,山望子而逾多。才人之憶代郡,公主之去清河。栩陽亭有離別之賦,臨江王有愁思之歌。別有飄颻武威,羈旅金微;班超生而忘返,溫序死而思歸。李陵之雙鳧永去,蘇武之一雁空飛。 從這兩小段我們可能看出賦的許多基本特徵: 押韻——涇、陘、亭、螢、青;泮、散、亂、岸、粲、嘆;河、波、多、河、歌;威、微、歸、飛。起句入韻,隔句押韻,韻腳規整、嚴謹,平仄不互葉; 對仗——句子全為駢句,除了「於時」「莫不」「況復」「別有」等四個關聯詞之外,全部工整對偶,實對實、虛對虛、數字對數字、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我一度對駢文非常有興趣,就是為了對偶(當時若不是學詩,我早一頭鑽進楹聯里去了); 用典——無句不典,幾乎找不著不是典的地方。用典不是本事,用典要用得準確、貼切、自然才是本事。這兩段里用的典故有秦涇下毒、井陘破趙、尋燕逐螢、陸機王粲、望夫望子、才人公主、栩陽亭臨江王、班超出使、溫序歸葬、李陵蘇武。。。這一系列的典故,加上中間凄冷陰鬱的環境景物描寫,把亡國之悲、喪家之痛、思鄉之愁、流離之苦,多角度多層面,有男的、有女的、有活的、有死的、有實情、有舊事。用典能用到這個份上,絕對是登峰造極了! 嚴格來說,賦這種文體並不在『詩詞精品」之列,賦是韻文的一種,但是屬於文一類的,不是詩詞。只是說到辭的時候總是會想到賦,也就順便提兩句而已。 問題:1、 您讀過楚辭嗎?您知道最早的楚辭作品是什麼?2、 請隨便讀一篇屈原作品(哪怕一小段也行),不必求甚解,但要讀出聲來,體會他的語言、他的情感、他的韻律之美;3、 賦這種文體現在幾乎見不著了(想搞仿古建築也搞不來,這個難度太大了),您覺得賦對咱們的詩詞創作有什麼幫助嗎?2013-11-7《一葦讀詩詞》第三講:樂府 我們在前面討論了《詩經》與《楚辭》之後,詩歌隨著歷史一起進入秦漢朝代。隨著秦帝國對六國的統一,語音、文字在這一階段都進入了整合期。但秦朝立國並不長,加上連年戰亂,直到漢朝安定下來以後,詩歌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由於地域、音樂、語言等習慣的差異,中原以及北方地區對以《詩經》為代表的四言詩進行改進,形成五言為主的詩歌;而南方地區則在《楚辭》的基礎上發展了七言詩。我那著名的老鄉劉邦先生所唱之《大風歌》便是比較早的七言詩,因為當時的徐州沛縣是屬於楚國的。不過後來漢朝定都長安之後,北方詩歌對皇家影響更為深遠,這種五言詩因為句式規整、適合演唱而越來越受到官方的注意,進而在漢朝時進入宮廷,最終在武帝時期形成了「皇家唱詩班」——樂府。 「樂府」最早由漢武帝劉徹設立,主要用於頌聖、採集民間詩歌、譜曲以及演奏、演唱、培訓,跟後來清廷的「昇平署」有類似之後。後世把以樂府歌詞為代表的兩漢時期的詩歌統稱為「樂府」,以北宋時期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為大成,有一百卷之多,四五千首,囊括了兩漢、魏晉乃至隋唐時期的樂府歌詞,還有許多民歌民謠。樂府詩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民間收集來的,沒有作者,最出名的兩首被稱為「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南朝作品)和《木蘭辭》(北朝作品);另一類則是文人創作作品,最出名的是辛延年的《羽林郎》、張衡的《同聲歌》。還有後來到魏晉時期曹操爺仨,他們創作了大量的高水平的樂府作品,其中曹植則是集大成者,他不僅創作了諸如《洛神賦》這樣華美瑰麗的賦,更創作了《白馬篇》《野田黃雀行》《七哀詩》等優秀詩篇。曹植開創了文人詩的先河,天下才氣他一人獨佔八分,不服不行啊! 漢樂府的代表詩集就是《古詩十九首》,南朝梁國蕭統編撰,收錄了十九首由民歌加工而成的五言古詩。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語言質樸、講究比興、抒情為主——這都明顯的還有《詩經》的痕迹,但用韻和句式則更為規整:用韻是明顯的隔句韻;句式則是五言一句。 《古詩十九首》里也算得上是字字珠璣了,我想挑選兩篇與大家共賞: 其一:《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開門宗義,這是一首別離的歌。「生」才會痛!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走得還挺遠。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離開了,便難得再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以馬與鳥作比,秉性不同,便會各有各的道路。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別離的久了,衣帶漸寬。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雲都遮了日頭了,你還不回來!有走便要有留,有去便要有守。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忽」字令人動容,多麼可怕的驚醒啊!「你再不回來,我都老了!」,根兒在這裡!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啥也不說了,你我都好好保重吧! 這首詩中的句子,被無數言情劇引用過,大家都十分熟悉了。讀到「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的時候,我總是會覺得傷感,那個「忽」字是對鏡攬鬢時的驚覺,是杏子滿枝時的感嘆,又驚又怕,怕的是那個「晚」字!在道路阻且長的古代,一座山、一條河都可能是永遠無法逾越的,何況天涯——真的是你再不回來,我都老了!不要太遲啊,要來不及了!當你的眼睛已經開始發酸的時候,那個形容憔悴的女人卻幽幽一嘆:不說了,說也沒用。。。還是好好吃飯,保重自己吧!多麼明白的一個人,她讓人心疼不是她的孤寂、她的執著、她的等待,而是她的明白。陳繹在《詩譜》中評價此作: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這四個「真」字給這首作品定了性:現實主義力作! 此作韻律優美,節奏舒緩:前八句四韻,平聲。寫的是別離之情,疊字起筆,纏綿復唱(《古詩十九首》中疊字相當多,很有特點)。接下來層層深入,漸行漸遠,最後以胡馬與越鳥比喻與生俱來的差異(這也許是分別的原因)。後八句五韻,起句入韻,一體的上聲韻,讀來婉轉柔美。這八句寫的是別離之後的情景,思念還是思念,有些埋怨有些擔憂。但恰恰在女主的情感噴涌欲出的時候,一切都戛然而止:她十分理智(幾乎過於理智)的停止了哀怨,對面現實!這種創作手法我們是可以借鑒的——話別說完,情別說透,留一點兒念想。而且此作的結句亦廣為傳唱,而且各有其解:有的說是讓對方多吃點,好有力氣早點回來;有的說是自己多吃點,好保持容顏(胖人不容易生皺紋);有的說是都多吃點,各自保重身體以期重見。。。反正甭管誰多吃,這位離婦的情感都被壓抑了下來,沒有真的爆發出來,沒有說破,含住了! 其九:《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這首作品非常短小,八句,隔句押韻、一韻到底。文字亦十分淺顯: 院子里有棵奇妙的樹,綠綠的葉子繁花起舞。 攀下一根枝條折下一朵花,我真想把它送給心中的那個他。 芬芳沾染著袖梢,可是中途遙遠我送也送不到。 這麼朵花有什麼稀罕?只不過讓我想起他,年復年年! 這也是一首精緻的思念離人的小詩,這位女子對著院子里一棵花團錦簇的樹抒情。順著她的動作,我們能體會到她的情緒;順著她的情緒,我們可以想像她的思念;順著她的思念,我們讀懂了她的愛戀。 上面是民歌部分,當然肯定也已經經過文人的加工與潤色,但其至誠、純樸的情感含而不露、憂而不傷,達到了民歌創作水平的巔峰。文學作品往往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緊接著真正的文人創作的到來,從格調上對《樂府》有了質的提升。《同聲歌》首次把君臣之義作夫妻之道作比,開了此類作品的先河;而《白馬篇》則是遊俠壯士詩篇的鼻祖——有比有興、有情有景、有人物有事件、形制規整、音韻協美,在五言詩的早期絕對是個示範級的作品。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人物出場借著白馬的聲勢,洒脫帥氣。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這小伙好本事!這幾句有實有虛、有賦有比,超贊! 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遊俠的英勇事迹。保家衛國,男兒本色!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夾敘夾議,令人景仰、感佩! 曹植生活的時代,是個動蕩的戰爭的時代,普通男兒尚有保家衛國之心,曹植身為王子,以公以私他都有著濃烈的報國情懷——此作情緒飽滿,情感深沉,字句鏗鏘,形象生動。特別是結尾處,那種悲壯,那種英勇,怎麼都令人動容。 最後我想再扯遠一點說說曹操——魏武大帝,大家都很熟悉很熟悉了,我們不提梟雄、也不提軍事、甚至不提建安文化,我只想說說作為詩人的曹操。他的作品形式多樣:四言、五言、七言、雜言全有;他的詩作長短不一,短的幾句,長的十數句(說叫《短歌行》,其實並不短);他的詩作內容廣泛:有軍事,有政治,有文化,有愛情(那首酸兮兮的《塘上行》也有人說是偽托的,因為實在太酸了)——這裡我說我最喜歡的那首《短歌行》。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警句連連,經典!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免費廣告,杜康酒廠現在還在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化用《詩經》,但把愛情題材轉為對人才的渴求。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借物起興,盪開一筆。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人才如月,此非小憂,憂於政事也。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想像著人才前來的情景。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以烏鵲作比,明主難尋。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連用兩典,以示求賢若渴之情。 此作我認為是《詩經》以後最贊的一首四言詩,我非常喜歡!四句一換韻,有的起句入韻有的不入,結構清晰、層次豐富,作者的主題很明確:招攬人才!作者的胸懷很廣博,惦記的是天下;作者的學識很淵博,化用《詩經》自然妥帖、結句是套用了《管子》中的章節,從多個角度寫出為人主者求賢若渴的心情。 另外曹操的《觀滄海》(四言)、《步出夏門行》(五言)也都非常經典,篇幅所限,就不一一羅列了。 問題:1、 請讀一下《古詩十九詩》,說說你喜歡的篇章。2、 文人詩與民歌的區別在哪裡?你喜歡哪種風格?3、 從曹操作品來體會」視野高度決定思維高度「的問題!《一葦讀詩詞》第四講:五言巔峰 上次咱們講了《樂府》,《樂府》興於西漢武帝年間,最初也就是歌詞或者說歌謠,慢慢的脫開了其音樂性質而轉入純文人創作,漸漸形成了五言詩(七言詩以後單說)。 目前有史料證明,西漢時期就有了五言詩——甚至有人說《古詩十九首》中有幾篇是枚乘(讀「剩」)所作,但又被別的考據家給否了——反正不管怎麼說,現存史書中記載漢成帝時的歌謠: 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桂樹華不實,黃雀巢其顛。昔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 這應該是比較早期的五言詩,但已可見其端倪。自漢以後,三國、魏晉、南北朝,一代比一代亂,一年比一年鬧騰,民不聊生、國無寧日,期間蔡琰女士(蔡文姬)的傑作《悲憤》開長篇敘事詩之先河,這首自傳體詩歌很長,寫了她自己生逢亂世、身不由己、去國逼嫁又歸國別子的悲慘命運,這首敘事詩言辭悲涼、凄楚,卻並無後世作品的矯情,形容詞都不多,只以情敘事。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她別子那幾句,讀來酸楚難當: 。。。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 這期間玄學盛行(大家都沒安全感,想修仙,找點神秘力量支撐一下精神也是好的),而三國至魏晉時期的建安文化,為五言(包括七言)詩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謂「樞紐」。其中的王粲、劉楨等人堪稱翹楚,而最最頂尖的,非曹植莫屬(我其實是想單拿一講來講曹子建的)。 曹植是曹操的第五個兒子,少負才名,文武兼備,曹操很喜歡他。因為長子曹昂早逝(參看京劇《戰宛城》),曹操正室無子,所以曹操心中並未有一定要立嫡或立長之打算。曹沖少年聰穎(曹沖稱象的故事),曾是曹操的最愛,可惜也少年夭折。曹操心目中接下來中意的,便是子建曹植了,曹丕同學還差點。可惜,在這場奪位之爭中,最後的勝利者是曹丕,曹植在付出妻族一門的代價(崔琰冤案)之後,成了陳留王,屈居人下。古代奪位之爭是人類鬥爭中最為殘酷的一種,因為它不僅包含了其它鬥爭所有的一切,比如血腥、殺戮、滅門、誅連,最殘酷之處在於它往往存在於嫡親兄弟之間。昔日一奶同胞,一桌吃飯一床睡覺的親兄弟啊,拼得你死我活,甚至為求穩固而滅其滿門斬草除根,怎麼下得了手呢?但為了自己的野心、為了集團的利益,不得不為之。曹丕即位之後,曹植的日子益發難過,於是有了《七步詩》的傳說,真假姑且不論,至少從側面反應了曹丕對弟弟的猜忌與打壓。要知道,他們倆還有曹彰可是親兄弟,一個爹一個媽的親兄弟啊,相煎何太急哦!後來,曹丕召見弟弟任城王曹彰、陳留王曹植和白馬王曹彪入京晉見,此行直接斷送了曹彰的性命(他是公開支持曹植的,勇猛無敵「黃須兒」),成就了曹植的千古名篇《贈白馬王彪》,此作成為五言古詩的巔峰之作,震鑠古今。 今天我們來一起賞學這首名作。 《贈白馬王彪》 序曰: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後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序言說的很明白「憤而成篇」,這個「憤」字貫穿全篇。 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開篇先說起因,進京謁帝完畢,返回封地。 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早上離開洛陽,晚上就到了首陽山(今偃師境內)。 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伊水、洛水又寬又深,想過河又沒有橋。 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乘船渡河的時候,怨恨東歸之路那麼漫長。 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回頭看看那個令人眷戀的都市,引發了心中的哀傷。 幾乎所有的版本都在此斷開,說上面是第一段,我並不這麼看(理由後面說)。據說《古詩源》中就沒分開,可惜我沒有影印版的《古詩源》,我手上的TXT文本看不出來分段不分段。但為了尊重大多數典籍,我也從這兒分開吧。這一段就是簡單的記敘一下創作背景和原因,幾乎沒有形容詞,但有幾個字要特別注意一下:「濟」——濟川乎濟世也?「怨」——只怨路長么?「傷」——這個字是全詩之眼,小曹同學讓傷著了! 太谷何寥廓,山樹郁蒼蒼。——山谷遼遠空闊,樹木鬱郁蒼蒼。這裡「太谷」有說是山名有說就是「大山谷」之意,反正這是棄船登山了。 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塗」通「途」,「泥」作動詞。連綿的雨把路變得泥濘,泥水流得到處都是。 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岡。——山谷里是沒法走了,改道往山上走。 修坂造雲日,我馬玄以黃。——此句幾乎是《詩經-卷耳》的翻寫,「陟彼高岡,吾馬玄黃」,玄黃是生病的意思。這句是說長長的山道似乎要到雲天之上,可是我的馬累病了。 我個人認為至此才是第一段。這段是「行路難」的情景再現,谷深山高,泥濘路絕,這是他歸國之路,亦是他此際人生道路的實景,不可不知。 玄黃猶能進,我思郁以紆。——「頂針」,這是頂針的老祖宗!馬病著也得馱著我走,我的心裡卻抑鬱難耐。 鬱紆將何念?親愛在離居。——為什麼會鬱悶呢?因為我與所親所愛之人不能生活在一處。 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原本也是打算河蟹相處的,中途的變故卻使得這一想法變得不可能。 鴟梟鳴衡扼,豺狼當路衢。——貓頭鷹就在我車前面攔著叫,豺狼擋在我歸家的路上。 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蒼蠅顛倒黑白,一些奸諂小人則讓本來很近的關係變得很疏遠。 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想走卻找不到出路,我拉住馬結繩踟躊不已。 這一段以病馬寫起,反起一筆切入「我思」,所思者何?骨肉分離、兄弟睨牆,讒臣當道。他找不到的也不僅僅是東歸之路,更有他人生的前途。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再次頂針換韻!「相思」要廣意理解! 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秋風漸起(時值七月),寒蟬哀鳴。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景色一派蕭條,太陽也落了山了。 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歸鳥入林,羽翼頻扇。 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孤獸跑著找它同類去,叼著草卻吃不下去。 感物傷我懷,撫心常太息。——看著這些鳥獸我感慨頗多,手按胸口長長嘆息。 這一段幾乎全是寫景,但才高八斗的子建巧妙運用比興之法,以眾鳥歸林與孤獸索群為引,引出自己的思緒。 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頂針換韻!「天命」,命定要當弟弟,命定做不了皇帝,命定要遠離家人,命定要受人排擠不得開心!嘆息又有什麼用呢?這天命就是要跟曹子建擰著來!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怎麼辦呢,想起一母同胞橫死京師(曹彰是與曹丕、曹植一個爹一個媽的嫡親兄弟啊)。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他魂歸故國,靈柩卻只能寄存在京師里。 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能活著就不錯了。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人生短暫,不過就像太陽下的露珠一樣。 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我已行將就木(其時他只有32歲),這輩子也沒什麼好追憶的了。 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可是我的心是肉長的,不是鐵石心腸,這些嘆息聲搞得我內心十分的悲痛。 這一段追思暴亡的哥哥,感慨人生如朝露(他爸說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頂針換韻!悲傷催動我的心神,這些都沒用,先放放吧!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是不是想到王勃的詩了?但你看看這是什麼境界?丈夫志四海(曹丕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千里萬里也如同在一起! 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只要感情在,距離不是問題。 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也用不著非得同吃同住、殷切相待。 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疢」,音chen,四聲,如「襯」,熱病之意。為了憂思而病倒,也太兒女之態了。(再次展示丈夫抱負與胸襟) 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只是)倉卒別離的骨肉之情,怎麼能說放就放下呢?總是痛苦而悲傷的。 這一段揚起一筆,前面從背景寫到實景,寫到道路艱難人生苦短,情緒益發低沉抑鬱,如果一壓到底,一來後面壓無可壓,已經到底了;二來詩歌那樣就沒有可讀性了——這就是大家手筆,這一揚,使得全篇起伏有致、跌宕迴環。當然,揚是為了抑,此作乃悲憤之作,不可能開心收尾的。這一段前面互勉、自解,卻終究還是回到了「苦辛」之中。 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再換一韻!痛苦時都想些什麼呢?天命,真的有天命么?曹植由前面對天命的抱怨轉而質疑天命。 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求仙這路都是虛無縹緲的,赤松子這樣的老神仙也騙人騙了好久。 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大變說來就來,誰還能活多久啊? 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這次離別只怕咱們就永無會期了,下次握手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 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兄弟你要保重啊,我預祝你晚年幸福(此時曹植32歲,曹彪28歲)。 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擦乾眼淚咱們各自上路,就此擱筆以作訣別。 這一段情緒已經緩過來了,哀而不傷、語重心長。質疑天命,質疑仙人,對未來充滿了悲觀與無望,對弟弟關愛叮嚀,依依不捨,灑淚而別。(此作之後8年,曹植倍受打壓、幾同軟禁,鬱鬱而終;此後28年,曹彪因參與謀反被誅殺。帝王之路啊,不歸路也!) 《贈白馬王彪》的題目是後人起的,據專家考證,連「序」也是後人代筆的,因為四年之後曹彪才被轉封白馬王(當然也有人說他就是這次晉見才給封到白馬的)。但不管怎麼樣,此作作為五言古詩的巔峰之作,歷來倍受推崇。這是自《離騷》之後第一首抒情長詩,我覺得著重可以品味以下幾點: 1、 頂針換韻——這個韻法太有特點了,因為只換了六次韻,所以我認為第一段應該到「玄且黃」那段。不然沒法解釋他為什麼這裡沒換韻。用韻嚴謹、規整,韻腳以平聲為主,夾雜著一個入聲韻腳。 2、 層次豐富——先寫背景再寫實景;接下來是小人當道、動輒得咎的處境;然後再寫景,筆意含蘊、比興結合;接下來思念突然死去的哥哥,他內心裡充滿了憂懼;再下來一段語氣一揚,豁然開朗,一意可達四海,一念只觀內心。昂揚是短暫的,沉鬱是主基調,所以第六段尾處要拉回來;最後長歌作別,有悲有憤有驚有懼有無奈有擔心,款款收住,筆住意未住。 3、 情感豐富——其實詩中幾乎沒有幾個形容詞,都是在用平白的文字在描摹,但鍊字精妙、遣詞造句準確、善於運用比興手法,通過外部景物來映襯內心情感。所以鍾嶸的《詩品》中對此作的評價極高:「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總之曹植作為建安文化的集大成者,佳作多多。南北朝時謝靈運放言:「天下才共計一石(十斗),子建獨得八斗,我一斗,天下人分一斗!」言中狂放自矜自不必說,但狂放如斯也還是這樣推重曹植,子建大才可知了——才高八斗就這麼來的! 問題:1、 請聯繫曹植的身份解讀他的詩篇,體會他的特殊命運對他作為一個詩人的砥礪與成全;2、 曹植作品中你最喜歡哪一篇?3、 強力推薦《胡笳十八拍》,雖然基本可以確定此作為後世偽托蔡文姬之口,但好是真的好!2013-11-21《一葦讀詩詞》第五講:古詩沒落
上一講我們聊了魏晉時期的五言詩,以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把五言詩推向藝術的巔峰(真抱歉,到這裡我才發現曹植的光芒完全覆蓋了建安七子),敘事、抒情、詠志、言事不一而足,佳作疊出。 到了晉朝,玄學盛行,於是繼「建安七子」之後的「竹林七賢」走入視野。他們七個人曾經一起在竹林里喝酒彈琴作詩罵朝廷,結果有了點名氣之後,讓朝廷瞧見了。。。於是七人風流雲散,沿著他們各自為自己選擇的路,走向迥然不同的人生。這七人里詩歌造詣最深、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首推阮籍,他的運氣不僅僅在於以半瘋癲狀態與司馬氏虛與委蛇居然能活到老,他的運氣更在於他的《詠懷》作品居然有八十二首存世,成為七子中留作最多的一位(還不算文、賦)。後人研究阮籍的藝術成就主要就是分析、研究他這八十多首《詠懷》,這些詩首先是政治相關,甭管他寫出來的是啥,他想說的,都是與政治相關的事情;其次這些詩全都「寄託遙深」,這種曲折的筆法一改建安之前的悲壯、慷慨,變得一次讀不懂了,你要讀兩次看三次再琢磨四次,然後才能大約體會出來他想表達什麼(有些作品甚至只能理解其情緒而非字句)。這種寫法在阮籍無非是個保命之法,卻成了後世為詩的一個圭臬,從這兒往後,詩都不好好寫了,一定要「含蘊沉鬱」的才好,讓人一遍就能看明白的詩經常被鄙視,直到今天;再次阮籍這批作品的創作手法多樣,技巧繁雜,可以作為修辭手法的題庫用,今天我們能想得到的手法,他全練過:比、興、用典(正著用、反用、藏字用、換頭用、組合用、連環用)、假託(神仙、鳥獸、古人)。。。其實運用如此繁多手法的目的,還是為了隱晦,他就誠心不想把話說明白——這跟現在有人說話說不明白是兩回事哦——因為說明白了,下場看嵇康就是,廣陵絕響換來一篇《思舊賦》而已。阮籍還是想活著的,所以他就要寫得讓人看不明白(至少讓絕大多數人看不明白,跟白香山正好相反)。 在此,我們共同學習一下他的《詠懷第三十八首》,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一篇: 炎光延萬里,洪川盪湍瀨。彎弓掛扶桑,長劍倚天外。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 視彼莊周子,榮枯何足賴?捐身棄中野,烏鳶作患害。豈若雄傑士,功名從此大! 詩作起筆恢宏大氣,太陽啊,光芒萬丈;大河啊,浩浩蕩蕩!寥寥兩筆營造出一個雄傑生長、存在的環境,人未出,勢先勝。接下來的四句被後人翻寫、借用了無數次,如果說李白的作品中充滿了雄奇恣意,那麼阮籍這四句怎麼著都是太白的師傅了(李白詩云「將欲倚劍天外,掛弓扶桑」是不是這兒學的?)!雄傑之士什麼樣呢?他把弓掛在太陽升起之處的樹上,把長劍靠在天外邊立著;泰山不過是磨刀石,黃河就是條束衣帶。這得是多麼高大威猛、不可一世的英雄啊?筆鋒到此一轉,突然開始說莊子——打斷一下,「竹林七賢」他們的玄學理念也不盡相同,嵇康、阮籍、劉伶和阮咸是老莊一路的,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所以阮籍對老莊還是很有研究的——莊子算是參破生死的,他說死了反正要讓蟻蟲啃了的,與其這樣不如乾脆省個棺材板兒,直接扔荒郊里去,讓禿鷹啄食得了(也省得他老婆劈棺)。這種態度比之當時的人算是豁達得多了,但在阮籍這兒,還是差一層。阮籍認為,讓禿鷹吃也還是在意肉體的存在,沒有到「本來無一物」的境界。阮籍認為更高一層的境界是什麼?是像雄傑士這樣,什麼天地,什麼大小,什麼生死,都無所謂的,他留存的,是功名。人會死,屍體會讓蟲吃鳥啄,榮枯也只是瞬間而已。那麼什麼是永恆的?是功名!大英雄不可一世的功名,偉業,光照四海,彪炳千秋! 隨著晉朝政局的穩定,司馬氏「大棒加胡蘿蔔」的策略顯現效果,竹林七賢死的死、降的降、從政的從政、從軍的從軍,這個「狂士」小團體自然解體了。隨著西晉逐步走向安穩繁榮,文學上亦趨向繁瑣、綺麗,形成著名的「太康文學」。太康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天下第一美男潘安和才子陸機,後世形容某人才華橫溢時說的「潘江陸海」便此二位。太康文學的特點一是由朴轉麗、由簡入繁;二是由散入駢——此二端為後世詩歌迴環復唱、駢體對偶、聲韻協調開了先河,促進了詩歌的發展與成熟。 總體來說,陸機的詩歌成就要高於潘岳(小潘是悼詞專家),他寫過不少《擬古詩》,在此咱們就來對比一下「擬古詩」與「古詩」的區別: 《西北有高樓》——《古詩十九首》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西北有高樓》——陸機 高樓一何峻,迢迢峻而安。綺窗出塵冥,飛陛躡雲端。佳人撫琴瑟,縴手清且閑。 芳氣隨風結,哀響馥若蘭。玉容誰能顧,傾城在一彈。佇立望日昃,躑躅再三嘆。 不怨佇立久,但願歌者歡。思駕歸鴻羽,比翼雙飛翰。 這兩首詩說的是同一件事兒(聽佳人在西北那高樓上彈琴),但這兩首作品的表現風格、表達情感、意境、和效果都是完全不同的,文字並不難懂,故不多說。 總體來說晉朝出產的大詩人並不多,佳作亦有限(光那兒琢磨著怎麼啰嗦了),到後期貴族生活奢靡、不思政務,百姓窮困不堪、水深火熱。自公元420年東晉亡國到公元581年隋朝建國,這160年的時間,整個中華版圖變成了一鍋粥,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其實遠不止十六國)塗炭生靈;中原和南方的南北朝,政權交替、互相傾軋;宮廷里是血流成河、老百姓是民不聊生。因為戰亂頻仍、政權不穩,官員們都朝不保夕,黎民更是命如螻蟻。但就是在這個多次發生「人相食」慘劇的階段,從夾縫裡生長出幾位了不起的詩人,為這段悲催的歷史添加了一抹亮色。 第一位:陶淵明,如雷貫耳的大名。他是「隱士」職業的代言人,他是文人避世的先鋒,他開創了田園詩這一詩體,並成為隱逸詩一脈的鼻祖。因為他愛菊,一到秋天的詩詞作品裡他的名字便被多次引用;因為他家靠東邊一溜籬笆下面長了幾棵菊花,於是「東籬」成了個詩意的專用名詞;因為他家門外頭有五棵柳樹,搞得「五柳」成了「隱士生活」的代稱;因為他歸隱不仕,搞得一些啃老族的孩子動不動就說「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你是不折腰了,他爸媽還那兒為了你這五斗繼續折著呢(陶淵明亦如此,他能放棄公務員職務也是因為家底子厚,有老可啃)。。。總之,陶老師成為一座豐碑是絕對沒說的。他的詩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他最為出名的「田園詩」,如《歸園田居》系列、《飲酒》系列、《擬古》系列,此類作品描寫田園風光、農耕生活、自足怡然,大有老莊遺世獨立之風,格調高曠、逸遠,後世諸多詩詞大家跟在他後面追,也只得一星半點的味道;另外一類則是一些政治抒情詩,詩意悲憤、剛猛,魯迅先生說的「金剛怒目」一詞便是形容老陶的這類詩,代表作品有《讀山海經》《詠荊軻》等,情緒飽滿激蕩,用另外一種方式關心著政治局勢——我懷疑老陶是不是雙子座的,嚴重的分裂啊。 我從他《擬古》系列裡挑了一首與大家分享: 《擬古——其五》 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東方有這麼位高士,穿的破破爛爛的;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三十天吃九頓飯(不知道是怎麼分配的),十年戴同一頂帽子(還摘得下來么?); 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這句最出神:雖然又窮又辛苦,但他心情很好,怡然自得。所有的一切都抵不上有個自由、輕鬆的靈魂! 我欲觀其人,晨去越河關。——我想去看看他,一大早就翻山越嶺的去了。 青松夾路生,白雲宿簷端。——青松長在他們家的路邊上,白雲睡在他們家房檐邊。「高士」的居住環境不錯哦! 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他知道我是慕名而來時,就把琴拿下來彈給我聽。 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別鶴》《孤鸞》是兩首古曲的名字,曲調清絕悲凄,抒高士之志,現高士之姿。 願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讓我留下來跟你一起住吧,從現在一直到冬天。 詩中先聲奪人,給我們看了一位「高士」的速寫,他食不果腹、衣不敝體,需要自己勞作(當時的貴族是不用勞作的),卻始終甘之如飴(這個觀點是超越了時代的,很贊!)詩人羨慕高士的生活狀態,希望能留下來同住。。。這種以「高士」為假託對象的作品其實不少,那高士無非是想像中的自我,或者說是老陶追求的終極目標。這是道家的老陶。 再來一首老陶的《讀《山海經》 其十三》,這是我自己比較偏愛的: 岩岩顯朝市,帝者慎用才。——「岩岩」語出《詩經-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岩岩。「帝者慎用才」這句不僅是這首詩的詩眼所在,我們甚至可以據此揣測全部《讀〈山海經〉》系列的基調。所以我說老陶分裂,一邊嚷嚷著要歸去來兮,一邊又叫喊著「帝者慎用才」,你歸隱你的,他愛用誰用誰就是,卻不能。「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老陶一邊當著隱居的名士,一邊懷著一顆名臣之心。矛盾嗎?其實也不矛盾。正因為他心懷天下,朝廷昏庸黑暗,他才掛冠而去的。不肯同流合污之意也! 何以廢共鯀,重華為之來。——重華這樣的明得不能再明的明主,也有用錯人的時候。再用兩典。 仲父獻誠言,姜公乃見猜;——這句是齊桓公和管仲的典故,為結句張目。 臨沒告饑渴,當復何及哉!——快讓奸佞之徒給餓死的時候,是不是什麼都來不及了?這句緊承上句,管仲臨終時向齊桓公進言,說小人不能用。齊桓公不聽,結果讓人給關了禁閉、硬是餓死了。 這首詩語句很簡單,用典卻很多,當然典並不冷,細品一下完全看得懂。老陶這組詩一共寫了十三首,其中不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這樣的陽剛之句,但壓卷之作卻是反覆的在強調「帝者慎用才」,話外之意有二:其一,現在的帝者用人不當;其二,優秀人才卻沒有被真正用起來,比如老陶自己。由此可見其功名之心,還是很切的。歸隱,不得已而已;一旦能有合適的機會,他還是願意把自己的才華「賣與帝王家」的。這些系列作品展示的是儒家的老陶,他還是希望能「達則兼濟天下」,不成再「窮則獨善其身」就是。所以我們在賞學陶淵明作品的時候,要道儒結合的看他,才會比較全面、完整。 總之,陶淵明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田園詩的大門,在他之後的幾十年里,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是謝靈運——此人愛旅遊,是驢友鼻祖,估計要開個博也能有眾多「跟著靈運走天下」的粉絲,謝靈運開啟的是山水詩的寶庫。自謝靈運以下至今,山水詩成為詩詞創作中相當重要的一類,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大量的優秀作品。謝靈運對詩歌的貢獻不僅限于山水詩一派,還有他的語言風格益發華美、精緻幾乎是工於繁瑣,同時形式上越來越明顯的趨向對偶句,用韻嚴密,音韻諧美。他的代表作便是《登池上樓》: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祿反窮海,卧痾對空林。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由此作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形式上的不斷發展變化,自漢以來的古詩越來越工整、越來越繁瑣、越來越細膩,曾經的那種質樸、自然、清水芙蓉般的古意則越來越淡,越來越遠。五言古詩到南北朝末期漸入沒落,詩歌進入了格律詩的「新時代」。問題:1、阮籍「猖狂「么?試著讀幾首阮籍作品,體會一下他的心情(不必字句斟酌,只求揣摩其大致情緒即可);2、「太康文學」你喜歡么?還是更喜歡「古詩」?3、謝靈運這首詩與我們熟悉的律詩有多少差別?2013-11-28凌晨 |
推薦閱讀:
※我喜歡的古典詩詞 / 陽台一隅 / 第44頁
※杜甫戰爭詩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樣的?
※殘荷點評當代七絕400首(一)
※母親節 十首詩詞讀懂母愛
※舊文字·春風閣詩並序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