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愛我膝---騎行膝蓋(及腳髁)損傷與防護[ZT,From:bike.yournet.cn]

夏天時的一次騎行中看到有位仁兄穿著背心、短褲、拖鞋跟在隊伍里狂奔,顯得彪悍異常,我壯壯膽子上前探問:這樣裝束身體擦傷怎麼辦?這位仁兄的一句回答雷得我半天說不出話來:皮肉破了等長好就沒事了,衣服破了還得掏錢買。

咋一聽,也挺有道理的哦。可身上有兩樣零件是沒辦法象壁虎那樣可以經常自動更新的:一是腦殼一是膝蓋。

越來越多的朋友加入到騎行的行列中來,越來越多的「猛驢」湧現了出來,越來越多的膝蓋也開始疼了起來。膝關節的損傷已經使很多騎友不得不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騎行生活。

下面結合實際經驗體會,和大家探討騎行中膝關節的過勞損傷和保護

膝蓋過勞損傷 這些損傷的特徵是膝關節前方或側面感到疼痛,一般而言是膝蓋緩慢的被損傷,而和特定的傷害如扭傷或跌傷無關。 有許多種膝蓋過度損傷 1、前膝蓋疼(又叫髕股關節疼) 2、髕腱炎 3、髂脛束症候群(跑步膝) 4、四頭肌腱炎 5、滑囊炎

將座墊調到適當的高度 髕骨位於膝蓋前方,在腳伸直時呈現放鬆的狀態,當腳彎曲得越多時,髕骨就會越來越緊,壓力也跟著不斷上升;所以騎自行車時,由於腳反覆彎曲`伸直,讓膝關節不斷磨檫,髕骨軟骨就容易發炎。騎自行車時膝蓋越彎曲,壓力就越大,所以一般人為求安全感,習慣將座墊調整在雙腳可以同時著地的高度是不正確的。要預防髕骨軟骨發炎的第一步就是將座墊調到適當的位置,一般座墊高度的計算公式為:跨下長╳0.885=座墊高度(中軸中心至座墊),再依自己的騎乘感覺微調;由公式估算出的高度,約是踩踏到底時,大腿保持在80%伸直的狀態。 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用上臂腋窩跨在車座上,探出手以中間三指可以接觸到中軸為宜。調整區間在中指兩個指關節長度內。

保持適度的齒比和蹬踏頻率 用正確的踏頻騎車也可以有效防止膝蓋受傷。許多新手甚至包括騎車比較久的朋友,都喜歡用力度很大的高齒比來騎車,殊不知這樣每次蹬踏膝蓋的受力都比較大。如果用高踏頻,每次蹬踏膝蓋的受力將會減輕,從而可以有效的保護膝蓋。 如果膝蓋已經有受傷的跡象,應該減少爬坡的次數,等恢復後再進行爬坡鍛煉。 從事騎行應循序漸進 若是平常較少運動或是因受傷而使肌肉發生萎縮狀況時,那運動就特別要循序漸進,不可以一時性起就勉強運動。像車友如果只在周末騎自行車,而且騎的距離又很長,也容易使受傷機會增加;尤其是在年齡比較大的車友,並不適合一周一次的劇烈運動,一個星期應有三次以上的運動才是正確,如游泳`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有氧運動對身體都很好。

受傷時的臨時處理 如果騎車碰到膝蓋覺得不舒服時,建議車友可以先放慢速度,不要大出力,試著改變騎行姿勢,兩膝盡量併攏地「夾騎」著騎行,或向外側張開地「覘騎」,使膝關節受傷的部位減輕動作壓力。若繼續痛就要趕快休息並冷敷。冷敷可以消炎`消腫`止痛`降低乳酸堆積,是一項極有效的急救治療的方法;壓迫是穿上護膝或以繃帶綁緊來保護膝蓋,減少關節的作動;而抬高是要讓患部高於心臟。

受傷後的康復處理 休息――停止所有導致疼痛的運動,尤其是跑步、跳遠、上下樓梯 冰敷――每天兩三次,將裝有碎冰的塑料袋放在膝蓋上15分鐘 服用阿斯匹林或布洛芬――為了減輕炎症每天服用3次,每次650mg阿司匹林或400mg布洛芬,服用1-2周,注意服藥期間如果出現胃疼或血便,即刻停止服藥 力量練習――大腿或臀部力量不足是前膝蓋疼和髂脛帶徵群的主要原因

下面是翻譯 McKinley Health Center 的膝蓋過勞損傷的處理和自我康復

膝蓋外側髂脛帶疼治療方法: 1`臀部下蹲 2`側卧 3`雙手雙膝拉伸 4`交叉腿 5`拉伸後腿腱 6`拉伸小腿

膝蓋周圍前膝蓋疼治療方法: 1`單腿下蹲或臀部下蹲 2`半蹲牆根或壓腿 3`側卧 4`拉伸後腿腱 5`拉伸小腿 6`鶴立 7`下跪拉伸

膝蓋上方四頭肌腱炎治療方法: 1`鶴立 2`拉伸後腿腱 3`拉伸小腿 4`下跪拉伸

膝蓋骨上方或上脛骨內側滑囊炎治療方法: 1`鶴立 2`拉伸後腿腱 3`打坐 4`拉伸小腿

膝蓋骨下方髕腱炎治療方法: 1、鶴立 2、 拉伸後腿腱 3、 拉伸小腿

適度力量練習幫助你的膝蓋重新找回自信

半蹲牆根 背部靠牆,雙腳位於身前18-24英寸處(45-60cm) 慢慢的彎曲膝蓋至小於90度角 保持膝蓋不超過你的腳趾 保持一段時間後伸直膝蓋 為了鍛煉大腿內側,可以在膝蓋之間夾一個球

單腿下蹲 把傷腿放在台階上 慢慢彎曲膝蓋至另外一條腿碰到地面 慢慢伸直膝蓋

側卧 雙腳併攏,膝蓋彎曲90度,側卧 將上面一條腿的膝蓋緩慢向上舉起,直到膝蓋分離一掌寬 保持一段時間,緩慢放下 注意腳不要動,也不要把臀部翻倒平躺

.臀部下蹲 靠牆用沒有傷的腿站著 收臀提臀 保持臀部收縮到極限 慢慢彎曲傷的膝蓋至45度 保持一段時間,慢慢伸直膝蓋

壓腿 調整踏板讓你的膝蓋成直角 把腳放在踏板上 推你的腳讓膝蓋伸直,然後緩慢屈腿 不要完全伸直膝蓋,讓腳保持在踏板上

拉伸小腿 雙腳正對牆,雙腿前後開立,雙手扶牆 腳踵著地,後面一條腿伸直 慢慢彎曲前面一條腿的膝蓋,直到感覺後面一條腿的小腿被拉伸

下跪 單腿下跪 收臀,臀部向前移動,直到感到一股力量作用在前面的大腿上 不要前傾和扭曲臀部

拉伸後腿腱 平躺在墊子上,一腿伸直,一腿舉起,大腿和臀部呈90度 緩慢伸直舉起腿的膝蓋,直到感覺大腿後側被拉伸 保持5秒,放下,作10-15組

雙手雙膝拉伸 平躺在墊子上,傷腿舉起,大腿和臀部成90度 推拉膝蓋和踝關節,越過另外一條腿 保持,直到感到臀部外側被拉伸

拉伸後腿腱 直坐保持一腿伸直,一腿彎曲在一側 身體向前緩慢傾斜,直到感覺大腿後側被拉伸 注意這個過程中手不要前移

交叉腿 平躺,傷腿跨在另外一條腿上面 用和傷腿相對的手向肩膀方向拉傷腿膝蓋 保持腳平放在地上 保持直到感到臀部外側被拉伸

鶴立 站直 把一隻腳向後放在椅子或桌子上,大腿保持正直 收臀向前,感到大腿前側拉伸 不要前傾,也不要扭曲臀部

打坐 正直坐下,膝蓋彎曲 雙腳腳底正對 把膝蓋往下壓,直到感到大腿內側被拉伸 不要前傾


有關腳髁疼痛的自我康復 —— 膝蓋疼痛免費奉送的腳髁疼痛

諮詢了幾位資深醫師:

腳髁疼痛一般是跟腱勞損引起的,如果不是斷裂等大問題,只要注意運動強度並休息一段時間就可以恢復了。

自我康復的方法:

如何發生跟腱疼痛通常發生在小腿肌肉經常緊繃的人身上。當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緊繃時,跟腱上就承受了較大的壓力,這會誘發癥狀的出現。同時也和體育運動中過度使用奔跑和爆髮式動作有關。

感覺如何最常見的癥狀就是腳跟後面或者小腿下部的疼痛。疼痛會在早晨變得更加嚴重,因為患者通常會在睡覺的時候將他們的腳背伸直。當患者起床之後將他們的雙腳放在地上時,他們的跟腱就從整晚的放鬆狀態轉變到了牽拉狀態,這就產生了疼痛。這種疼痛也會在一些奔跑或者爆髮式運動中加重,例如各種形式的舉重運動以及提踵運動。當情況很嚴重時,患者即使是在行走的時候也會感到疼痛。

如何解決物理治療是關鍵。最關鍵的方法是在膝關節伸直的情況下讓腓腸肌伸展,以及在膝關節略彎曲的情況下讓比目魚肌伸展。消炎藥物可以加速痊癒。用一個腳跟抬高器來對局部進行矯形有時可以幫助跟腱的放鬆。將踝關節固定在自然狀態(90度)的夜間夾板可以幫助你防止小腿肌肉的緊繃。在一些嚴重的情況下,行走時可能需要藉助一些器械的幫助來減少跟腱上的張力。

如何恢復患者通常可以從跟腱疼痛中得到完全的恢復,但是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跟腱在每一步的行走中都會受到牽拉。活動狀態的改變非常重要。雖然大多數的病例不需要通過手術解決,但是這可能需要患者重新回到他或者她的普通生活狀態中來。

如何防止〉熱身運動 在運動之前用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進行熱身。〉加強力量 重負荷小腿運動能夠讓跟腱承受更大的力量。〉身體強化 增強式訓練可以提高小腿和踝關節處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運動水平。〉伸展運動 像圖中所示的小腿伸展運動可以提高肌腱的柔韌性。〉平衡能力 進行一些提高你身體平衡能力的運動,鍛煉你的身體感受能力。



下面再貼一篇超長文,只要您有足夠的耐心讀完它,應該會給您帶來幫助的。

==============================================================================================

關於漆部的傷害

引 言 膝關節外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舉凡從簡單的走路、慢跑,到激烈的接觸運動,如足、籃球、柔道等,均可能發生膝關節的狀況。因此,對於膝本身的正常解剖及功能,有正確的認知,不僅對於運動技巧的提升,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有所助益,另外,對於常見的膝關節毛病,如果有一點概念,這樣一來,如果本身或周遭的朋友,發生有關的病情,你也有一個健全的概念,到底怎樣來處理。 以下我們依序為各位從基本的解剖到常見的膝關節毛病的常識,作一個連貫的介紹。 解 剖 及 功 能 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大的關節,運動傷害與退化性關節炎經常發生在造個關節。膝關節由許許多多複雜的構造所形成,簡單的說,造些構造包括骨頭、關節面軟骨、關節囊及其絨毛、半月軟骨、十字韌帶、側韌帶、囊韌帶、臏骨韌帶、四頭肌韌帶及肌肉等。首先,讓我們從最簡單的骨頭談起。 一、構成膝關節的骨骼: 主要包括臏骨、股骨、脛骨等,腓骨雖不直接構成膝關節,但因其為許多膝關節重要韌帶與肌肉的附著點,因此一般常將其視為膝關節的一部分。此刻,相信您正坐著看我的文章,請您把您的膝關節完全伸直,不要彎曲,並且用力壓直膝蓋,順著大腿從下滑,就可以摸到壹塊有些圓又有些三角形的骨頭,它就是所謂的臏骨,它上連四頭肌肌腱,下接臏骨韌帶,您也可順便摸摸這兩條韌帶,感覺一下他是多麼的強壯與堅硬。當您放鬆您的膝關節,使其彎曲成九十度時,您再摸摸這條韌帶與肌腱,便會發現它們竟變得如此柔軟。由於這塊臏骨的存在,使得四頭肌的力臂增加許多,因而減少了四頭肌的負荷。在臏骨的下面直接與臏骨構成關節的,便是股骨遠程的內髁與外髁了。內髁與外髁恰形成一個 U 型的凹槽,與臏骨的凸出,恰形成一楔合的關節。外髁比起內髁較為凸出,使得臏骨不易向外脫位,與股骨內外髁形成關節的,便是脛骨平台,而脛骨平台與股骨內外髁與臏骨的表面,都是由非常光滑的透明軟骨所形成(它的摩擦係數只有冰塊與冰塊互相摩擦時的八分之一)。這樣的光滑特殊構造,使得我們人體可以有平滑且不痛的正常關節運動。而被俗稱為〝骨刺〞、〝風濕〞的退化性關節炎,其根本的問題元兇,便是出在這種特殊關節面軟骨的磨損與功能的喪失。 二、半月軟骨: 介於股骨內外髁軟骨與脛骨平台軟骨之間,還有一種特殊的會活動的軟骨,我們因其形狀似半月形,特稱其為半月軟骨。它是一種纖維軟骨與前述的關節面軟骨構造不同,這個特殊的構造,吸收了我們跳躍或行動跑步所產生的巨大震動與能量(受力的半月軟骨可由5.0mm被壓縮成2.5mm厚),而減少了關節面軟骨的傷害。但若這些巨大的震動或能量超出了半月軟骨的極限,便會產生半月軟骨的破裂,引起關節疼痛、膝伸不直、蹲不下來或膝關節腫脹。此外,半月軟骨的外側較厚,內側較薄,因而加深了關節的接觸,也加大了關節面的接觸,增加了膝關節的穩定度,此外,半月軟骨也幫忙了關節滑液的循環與潤滑。若無半月軟骨存在,則膝關節的潤滑度會減少五分之一,人體膝關節的負荷將增加30﹪-55﹪,可見其重要性。 三、十字韌帶: 我們的膝關節內,含有兩條互相交叉的重要韌帶,因彼此的相關位置,恰如國字的〝十〞而得名。前十字韌帶由股骨外髁的後方,一直延伸至脛骨平台的前方,若喪失此韌帶,則脛骨平台會向前方滑動,因而得名。而後十字韌帶由股骨內髁的前方,延伸至脛骨平抬的後方,若喪失此韌帶,則脛骨平抬會向後方滑動,因此而得名。若前十字韌帶的功能喪失,則阻止脛骨平抬向前滑動的負擔便落在半月軟骨的身上。因此慢性前十字韌帶傷害的病人,百分之九十會合併有半月軟骨的傷害,就是這個道理。前十字韌帶的傷害常發生於各種運動傷害中,籃球、網球、足球、排球、滑雪、滑草、跆拳道等都是常見的運動傷害,受傷的瞬間,有些人可以聽到〝啪〞一聲,接下來便無法繼續運動,若勉強運動,便會產生膝蓋不穩的感覺。直直的站立時還好,若稍微走的不對,便會感覺好象扭到,膝快要跪下去一般。我的病人常用一種手勢來形容他們的感覺,那就是以左右拳頭分別代表他們的大腿與小腿,兩個拳頭間彼此滑行,好比膝關節的不穩定感覺。若合併了半月軟骨的傷害,常會有膝痛或膝關節好比被什麼卡住,伸不直的感覺,十字韌帶傷害若沒有好好治療,膝不穩定繼續存在,久而久之,便會引起關節軟骨傷害,進而形成退化性關節炎。 四、肌肉: 環繞膝關節四周的眾多肌肉,以位於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與位於大腿後方的大腿後肌,最為重要。這兩群肌肉,彼此協同合作,在各種膝關節的彎曲與伸直的活動與不同的速度中,此兩群肌肉有一定比例的貢獻,若此比例不正常,例如大腿後肌太強或太緊,便會造成臏股骨關節間壓力上升,引起疼痛。此外,膝關節受傷造成膝腫脹,以致引起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太弱,也會引起相同的結果。此外,股四頭肌與後十字韌帶,共同合作,防止脛骨後移,因此後十字韌帶傷害或膝關節受傷的病人,醫師常要求病人訓練加強股四頭肌,就是這個道理。 簡單的說明了膝關節解剖及功能,希望對各位讀者就醫時,與醫師能有較好的溝通。 膝 關 節 脫 臼 一般人常有一個錯誤觀念,認為關節脫臼的治療比骨折還容易,只要敷敷藥,把脫臼推回去就可以了。事實上,關節脫臼的治療,往往比骨折的治療還更須費心,因為脫臼意謂著關節囊以及附近相關重要韌帶的斷裂,若治療不當,不是引起關節黏連僵硬,就是引起關節的不穩定。而且韌帶的傷害常常造成其本身結構的永久變形,甚或斷裂,無法自行癒合,或者自行癒合也無法恢複本來的功能,而被一些疤痕組織所取代。因此常須借用身體其它組織的移植,來取代這個受傷的韌帶,以恢復其功能。 膝關節是一相當穩固與強韌的關節,要造成膝關節的脫臼須有相當大的力量,把前十字韌帶與後十字韌帶拉斷,才會發生膝關節的脫臼,事實上,要扯斷前十字韌帶,約須180公斤的力量;而要扯斷後十字韌帶,則須350公斤以上的力量。此外,在韌帶上還有一種特殊的感受器,萬一韌帶被扯到的一剎那,會馬上有一個感覺反射到脊髓,並且立即傳導到膝關節附近的肌肉,使得這些肌肉馬上收縮,來保護韌帶與膝關節,使其免受傷害。因此,可想而知,會造成膝關節脫臼的力量,必定相當快速,超過這個反射的時間,或者相當巨大,大過肌肉與韌帶的總合。在台灣車禍常是造成膝關節脫臼的元兇。此外,由高處跌落或各種運動傷害,也會引起膝脫臼,由於重要的血管神經皆環繞在膝關節的後方,發生膝關節脫臼時,非常容易同時傷到這些血管神經,甚或引起截肢的危機。 根據大腿骨與小腿骨的相對位置,膝關節脫臼可以分成向前、向後、向內、向外,以及旋轉式的脫臼。當小腿骨脫臼到大腿骨前方時,我們稱這種脫臼為向前脫臼;而當小腿骨脫臼到大腿骨後方時,我們稱這種脫臼為向後脫臼。在各種脫臼中,以向前脫臼最為常見,約佔40%;向後脫臼次之,約佔33%;其次為向外側脫臼,約佔18%;向內側脫臼,約佔4%,而旋轉式的脫臼,只佔5%。各種脫臼的傷害機轉及所引起的韌帶傷害也不盡相同,向前脫臼時,前十字韌帶一定斷裂,後十字韌帶不一定會斷;而向後脫臼時,後十字韌帶一定斷裂,且經常合併前十字韌帶也斷。向後脫臼經常發生在車禍時,小腿骨撞上汽車的儀錶板,使得小腿骨向後脫臼而發生。而向內或向外脫臼,除了內外側韌帶的傷害外,至少一條十字韌帶也會完全斷掉。 除了脫臼後不能複位而被送往急診處的病人外,另有一部分病人,在發生脫臼的霎那,又自動複位了。這樣的病人膝關節往往沒有什麼腫脹外觀,也無異樣,因此很容易被忽略。但無論如何,一旦發現有膝關節脫臼,一定要立刻送往急診,找骨科專科醫師,好好地評估與治療。 膝關節脫臼後的治療及重建,有許多爭論,但目前的趨勢,大多數人同意,若脫臼後加以複位而仍有相當程度的膝不穩定存在,應儘早施以手術、修補或重建受傷的韌帶。由於近年來,在韌帶手術及復健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治療結果相當令人滿意。 膝 關 節 韌 帶 傷 害 認識人體的膝蓋 膝關節是身體內最大的關節,是由大腿骨、脛骨、腓骨和剩骨(俗稱膝蓋骨)幾塊骨頭所組成,支撐著人體的重量、膝蓋的屈曲和伸直。在大腿骨和脛骨之間有半月軟骨,厚約3-9毫米,這個軟骨的功能,就是吸收了來自外力的衝擊,並使關節能圓滑的進行活動,相當於靠墊的功能。此外,尚有幾條韌帶,負責膝關節的穩定及運動。 以下是膝關節的複雜構造,然而本文章內容,將介紹大家對膝韌帶的進一步認識。 十字韌帶 位於大腿骨和脛骨間呈交叉狀,而得此名。十字韌帶厚且堅韌,根據它們依附在脛骨的部位,由〝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所組成。此韌帶具有維持膝關節前後方向安定性之功能。 副韌帶 位於膝關節二側,各有一條副韌帶,分別稱為腓側(外側)副韌帶及脛側(內側)副韌帶。其功能為保持著膝關節橫向運動的安定,預防膝部的側面脫位。 造成膝部問題的誘因 是否有些人較易罹患膝部外傷與問題? 1.小孩若出現膝內翻及膝反屈,假使持續至青少年時期皆未加矯洽,則較易出現韌帶問題。 2.肥胖亦是膝關節的大敵,膝部負擔著人類大部的體重。以一般情況而言,走在平路上,膝要承擔的是體重之四倍壓力。而在下樓梯或走斜坡時,膝要負擔的是體重的七倍之重。故可說,肥胖是膝關節的大敵。 3.運動員,其超量的運動量,或是不當的運動方式,皆會造成膝部的損傷。 常見的膝關節韌帶疾患 1.內側副韌帶損傷 在膝蓋內側連結大腿骨和脛骨,並防止膝部之左右分離的重要負責者,即是內側副韌帶,除了有膝關節的橫向安定作用外,也有固定半月板並控制膝關節活動的功能。此韌帶,常在膝部外側受到加強的外力或過度扭轉時,極易受傷。例如:滑冰時,不經意的扭傷或打橄欖球、足球時,爭球被拉扯等狀況下,也容易使內側副韌帶受傷。當內側副韌帶受傷時,膝的內側會腫痛,並且在內側副韌帶斷裂部分輕壓時,會感覺創痛,如果受傷嚴重時,膝部會缺乏安定感,並動搖不穩,有時亦會有積血現象。當副韌帶受傷時,可先將患部舉到比心臟高的部位,並以冷濕布輕敷患處,使腫脹減至最小程度,若是癥狀輕微者,則可用彈綳等,將患部固定,先以冷濕布再改用溫濕布方法,作二至三周局部固定後,在患部不會痛的範圍內,作膝部伸屈及大腿四頭筋的肌力訓練工作。 若是韌帶完全斷裂的情況,則要接受專門醫師的手術,將斷裂的韌帶縫合。不管輕傷或重傷,事故後運動時,不要忘了加上護膝等裝備。 2.上端脛骨突起症 負責膝關節伸展的大腿四頭筋的未稍部分,膝蓋韌帶往脛骨的附著部發生病痛,即是此病症之癥狀。通常是由於青蛙跳等過度的給予膝部壓力而產生的。其特徵,是骨的成長不及肌肉或肌腱的緣故,成長中的青少年所常發生的。 由於韌帶拉緊,而前方脛骨的上端脛骨突起,並看得見骨的隆起,用手壓的時候會隱隱作痛。和運動膝一樣是起因於跑步或跳躍的無節制,而o或X型腿的人,也被認為他們膝蓋承受著比正常人重的負擔,所以容易得到此病症。 用一隻手抵住牆壁,以支撐身體,另一隻手則抓住同腳,往後拉,將籍由屈曲的膝蓋節向後牽引的作用力量,使得大腿四頭筋能因而伸直的訓練,皆為預防此病症的良方。 3.跳躍膝 因為在慢跑或打排球、籃球等經常反覆跑步或跳躍時,所容易發生的,故叫做〝跳躍膝〞,其正式的名稱叫〝膝韌帶炎〞,由名稱可了解到,在跳躍後著地時,其所受來自地面的撞擊力,積聚於膝蓋下端,膝韌帶因而引起發炎或受傷,即稱為膝韌帶發炎。 初期的癥狀,是於跑步之後,膝蓋骨下端會感覺痛,嚴重時運動中也會痛,到最後不只是運動無法進行,就連走路都覺得困難。再加上膝蓋骨下端,會有〝嘰哩嘰哩〞的聲音,或出現僵硬現象。當癥狀一出現時,最好停止跳躍或跑步等,用到膝蓋的運動,並完全休息靜養,休養的同時,直接用冰塊冰敷,使患部冷卻或塗消炎止痛劑,且一邊作按摩。然後用熱毛巾或溫濕布等進行熱敷,如果還無法收效時,就要考慮動手術了。 一般的預防方法,是在運動前作大腿四頭筋的強化運動,使膝部確實地〝暖和〞起來。 4.前十字韌帶 在大腿骨和脛骨間呈十字形狀態連結兩骨的兩條韌帶之一,從脛骨前面連到大腿骨後面的韌帶,稱之為〝前十字帶帶〞和膝原有彎曲呈反方向的固定作用,使膝關節得以伸直且成安定狀態。 此韌帶常是在作體操著地時或打籃球、排球等激烈的跳躍動作時,膝蓋發生〝嘰哩〞的韌帶斷裂聲後,就會覺得膝關節好象脫離分散了一般,這時,膝部會出現少許出血而呈瘀血腫脹現象,是此韌帶受傷時的特徵。 在韌帶斷裂一個月後,腫痛均消除了,看起來彷佛是治癒了,但卻往往由於同一種動作而再度受傷,而如果反覆這樣的傷害,則前十字韌帶的損傷,就會變成慢性化,慢慢地膝關節就會動搖而無力。軟骨會受傷,且膝關節的水分會逐漸滲完,而最後導致影響日常生活的障礙。所以,當一有癥狀發生時,就要一次完全治癒,而不要讓它變成慢性化,這是最重要的。 大腿四頭筋的直線運動和強化練習 在前面我們一直提到大腿四頭筋的強化運動,現在,我們就來仔細研究一番。 和膝關節痛的產生最有關係的是大腿四頭筋(即大腿前面的肌肉),強化大腿四頭肌的第一步驟,便是步行的訓練。若在激烈使用膝部運動的時候,能作好以下所說的訓練肌肉的準備運動的話,對於膝關節痛的預防是很重要,且效果很大的。 首先,是大腿四頭筋的直線運動,將膝關節屈曲,以一隻手抓住足部,慢慢地向背部伸展,同時,大腿四頭筋也會跟著伸直,另一隻手扶著牆壁支撐身體,較有安全感之情況下,也較能使訓練收到效果,一次大約支持30秒,如此二腳交互地作四、五次。 其次,則是大腿四頭筋的強化訓練,將膝伸直而腰接觸於地面上,以兩手置於身體後,並接觸地面,以支撐身體。在伸直的膝下放著浴巾等摺疊成的東西,並使腳不碰到地面,將腳伸直,並好象用膝的力量壓這些毛巾般,維持約十秒後,再換另一腳。大約兩隻腳如此地交互做了十次之後,可在勝任得了的範圍內,稍微增加次數。若經過多天的訓練後,亦可在足踝上加些重量以加強訓練,然而這些可依個人的狀況而定。最初只是放著捲毛巾等的重量即可,而到後來更可增加足踝上的負擔,肌肉的強化也可因而更順利。 此外,同樣將腳伸直坐著,將伸直的足部,以大腿的力量再將腳尖前壓,使得腿伸得更直的訓練也有,這時膝蓋骨周圍的筋肉,似乎呈緊縮的狀態,而使得足部能不著於地面並且伸直,約用力五秒,用力後即可放鬆,如此重複左右各五、六次,一天約進行五回合,等到這種訓練進行到某一種程度後,在足踝上一樣加些小東西,以加強訓練,而達到更完全的運動。 過 度 使 用 症 候 群 - 跳 躍 膝 關 節 (Jumpers" Knee) 所謂『跳躍者的膝痛』,指的是發生在膝蓋肌腱(patellar tendon)及其附著在膝蓋骨上、下緣的疼痛,以下緣的疼痛較常見。最常出現於跳躍項目的運動員,因此被稱為『跳躍者的膝痛』。但是這種毛病不僅只是出現在跳躍項目的運動員,舉凡跳躍、踢球及其它須用力使用膝蓋伸展機轉(extensor mechanism,指用力收縮股四頭肌及膝蓋肌腱)的運動人員,都可能發生這種疼痛。 發生的原因: 大多數是由於膝蓋肌腱反覆拉扯或過度運動所造成,但也可能由於一次不當的跳躍或局部的撞擊而引起癥狀。1973年Blazina等學者認為,導致『跳躍者膝痛』的原因可能有下列三種: 1.由於一次或多次過度的牽引性作用力造成膝蓋肌腱的受傷。 2.由於膝蓋肌腱的局部循環不良。 3.膝蓋肌腱受傷後所引起的不良免疫性或代謝性的反應而發生髮炎的現象。 病理變化: 反覆微小的長期損傷,造成膝蓋肌腱的局部黏液樣退化變性、磨損及肌腱纖維束的斷裂現象。它會使肌腱纖維失去連續性,然後造成局部的組織退化、壞死,併產生結節狀的瘢痕,使肌腱纖維的彈性及強度都減少。 臨床癥狀: 以其癥狀的嚴重程度,約略可分成四個時期: 第一期:只有在運動後才出現癥狀,不影響其運動表現。 第二期:在運動中即出現癥狀,停止運動後仍會疼痛,但不是很厲害,仍有運動的能力。 第三期:在運動中即出現癥狀,停止運動後仍會疼痛,且疼痛程度嚴重到無法維持原有的運動水準。 第四期:膝蓋肌腱斷裂。大多數患者皆在第三期才求診,若於該其仍為治療或治療不當,就會演變成第四期的嚴重後果。 診斷方法: 典型的病例是在膝蓋肌腱接於膝蓋骨的地方有明顯壓痛,也有些病人是在股四頭肌接於膝蓋骨處有壓痛,偶爾伴有局部腫脹的現象。理學檢查上通常膝蓋的伸直沒有問題,但彎曲則會受影響,亦即有關於牽扯股四頭肌及膝蓋肌腱的運動,即會引發疼痛。例如:跳躍、跑步、上下樓梯…等。器械檢查上,膝蓋骨正面、側面和切面 X-光照像是基本檢查,有助於鑒別診斷其它膝病疾患。在疾病早期X-光上,可看見受影響的膝蓋骨緣出現透光線(radiolucency),此現象可能是由於骨肌腱交界處黏液樣退化所造成。長期的癥狀可能造成膝蓋骨下緣延長或肌腱鈣化的現象。 治療原則及計晝: 對於這種肌腱炎,根本的治療方法為去除可能引起癥狀的原因,亦即不再從事以跳跑為主的運動。若無法不從事該類運動,則一般以保守治療為主,當保守治療無效或出現肌腱斷裂時,則須進行手術治療。 第一期、第二期的病人仍可運動,但須減少會引發疼痛的動作。在運動前須充分熱身,運動後冰敷,局部消炎止痛藥及口服消炎止痛藥。物理治療上須做股四頭肌等長運動(isometric exercise)及股四頭肌與腿後肌(hamstring)的伸展運動。第二期的病人除充分暖身外,在運動前甚至需要某型態的熱療來幫助,以達到暖身的效果,且運動後需要一段時間休息。第一期及第二期的病人,為了迅速減輕疼痛,運動前最好熱敷,或泡在攝氏四十度的溫水中30分鐘,然後再開始運動。運動後最好迅速冰敷,用冰塊按摩,或泡在攝氏十度的冷水中,每次約20分鐘。口服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也很有效,必要時可注射局部麻醉劑,以達到迅速止痛的目的。第三期的病人,須暫時停止會引發疼痛的運動,以物理治療及藥物來減輕癥狀,直到癥狀完全消除後,才可以再開始運動,且須以漸進的方式,恢復肌力及運動量,否則突然的運動及不當的收縮,即可再次造成相同癥狀。 第三期病人保守治療無效及第四期的病人,即須接受手術治療,將病變部份肌腱切除,縫合斷裂處,再配合完整的術後復健,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在治療過程中,非不得巳,盡量不要局部注射類固醇,該類藥物雖然可以延長消炎止痛的效果,但也會造成局部組織的萎縮變性,增大肌腱斷裂的機會。 任何一種疾病皆是『預防勝於治療』,我們衷心希望每位從事運動的人員,不管專業或非專業者,都能注意自己的狀況,早期接受治療,不要因為一時疏忽或沒有耐性接受完整的治療,而影響運動興趣,甚至縮短運動生命。 脛突牽引骨膜炎(Osgood schlatter Disease)傅再生 醫師 小朋是個剛上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平日酷愛運動,尤其在籃球方面。小學時,便是校隊的主將之一,也為母校爭得了不少的榮譽。雖然如此,有件事卻困擾著他。每當在比賽後,練球時或在劇烈的跑跳後,其右腳前膝蓋部位便會隱隱作痛, 起初由於偶而才發生,而且在休息之後,疼痛便會自動解除,所以他並不是很在意這件事。但由於最近疼痛越來越頻繁,且癥狀更加劇烈,使得他不得不放棄心愛的籃球,而由父親帶他到骨科門診求洽。經由醫師詳細地詢問病史、理學及X-光檢查後,發現小明是罹患了右脛骨粗隆的病變,即所謂的Osgood- Schlatter disease,在經過了休息、冰敷及止痛消炎藥劑的治療後,癥狀已有明顯改善,且已慢慢地重拾起以前心愛的籃球運動。 一般的青少年朋友,由於年輕好動,且正處於成長時期,常常會抱怨骨骼肌肉關節的不適,而膝關節部位的疼痛,便是一個常見的問題。造成此癥狀的原因相當多,由膝關節的內至外,包括所有的軟骨、硬骨、半月板、滑囊、韌帶至外層肌肉、肌腱、皮膚等等,任何一部位出問題,都有可能造成膝關節的疼痛。而小明所患的 Osgood-Schlatter disease便是一個在膝蓋脛骨粗隆處所發生的病變。 Osgood-schlatter disease發生的機轉,並不是相當清楚,但較常為人所接受的說法,是在脛骨粗隆處,由於長時間在運動時,受到來自髕骨下的髕韌帶拉扯後,形成缺血及炎性變化而造成疼痛。因為其常發生於10-15歲,正在成長發育的青少年身上,其脛骨粗隆處的生長板尚未癒合,所以Osgood-Schlatter disease亦被認為是一種生長板炎。 病患到門診求治時,最常見的抱怨,即是在膝蓋部位,靠近脛骨粗隆處疼痛,且此疼痛與活動量的多寡有關,常於跑、跳或爬樓梯後,癥狀加劇。初期可藉由休息或止痛消炎藥劑的使用,而暫時緩解。臨床檢查上可於脛骨粗隆處有壓痛及腫脹感,而其餘關於膝關節的理學檢查,則無異常現象。光檢查,有時可發現脛骨粗隆周圍的軟組織較為腫脹,且於脛骨粗隆處有異質骨產生。 在治療方面,主要還是以保守療法為主,急性發作時,可藉由休息、冰敷、止痛消炎藥劑的使用,而得到緩解,或進一步藉由打上三至六個星期的石膏來限制膝蓋活動,而得到不錯的療效。通常很少需要開刀,但若保守治療無效,或癥狀一直持續時,開刀將脛骨粗隆處的異質骨拿掉或取骨片塞入脛骨粗隆處,大致上亦可獲得不錯的效果,但一般手術治療常在青少年骨頭生長成熟、生長板癒合後,才考慮施行,以避免併發症的產生。 總之,青少年的關節疼痛,可能的致病原因相當多。問題發生後,應儘快尋求醫師的協助,藉由其專業知識的檢查及治療,來解決問題,千萬不可自作聰明,延誤治療時間而使病情加劇惡化,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前 膝 痛 前言 前膝痛是骨科門診常見的病例。以年齡層分布而言,活動力較強的青少年為最多。其實前膝痛包含了許多膝關節附近的病變,正確的鑒別診斷以及妥善的治療,才能提供良好的愈後以及恢復正常的膝關節功能。前膝關節主要由肌四頭肌(Quadriceps)、髕骨(Patellar)、股骨(Femur)、脛骨(Tibia)以及髕骨韌帶(Patellar Tendon)所構成。藉由這些完整而穩定的解剖構造,彼此間的協同作用,使得前膝關節功能得以健全。一旦其中任何一部分發生組織上的病變,或者相對位置不正常,就會引起前膝疼痛,甚至功能障礙。以下就常見的病因,逐一做討論。 過度使用(overuse syndrome) 過度使用是相當常見的運動傷害。其原因是,正常的組織受到密集的壓力(Stress),沒有得到適當的休息所引起。例如運動員為追求成績進步,而過度訓練,就會引起這類的疾病。如果有充分的時間讓組織消化這些外來的壓力,就不致於造成過度使用這類的傷害。 診斷過度使用最重要的是病史的詢問,特別是病人的活動或運動情況。一般而言,過度的活動或訓練,是最常見的原因。就治療方面而言,可以包含兩方面:第一是調整活動方式或訓練計劃,如果病情嚴重,甚至必須暫停活動及訓練;第二是止痛,例如消炎藥、冰敷、抬高患肢等。 奧斯戈德氏病(Osgood-Schlatter Disease) 這種病變通常發生在十幾歲的小朋友,一般而言,男生比較多。病人通常自覺活動後在脛骨隆突(Tibia Tubercle)附近有疼痛發生,甚至會有腫脹的情形發生。兩側的脛骨隆突摸起來明顯,有壓痛(Tenderness),但是通常有一邊比較明顯。造成奧斯戈德氏病的原因,是發育中的脛骨隆突受到過度密集的外來壓力所造成的。X-光檢查,有時可以發現脛骨隆突有變形,甚至有遊離骨產生。治療方面,多採取保守療法,一般需要一年,甚至二年的時間,才能完全解除癥狀,但是預後相當良好。就發病初期而言,冰敷、消炎藥、限制活動是必須的,但是類固醇的注射是禁忌。如果保守療法無法改善癥狀,將遊離骨及附近的炎性組織拿掉,通常可以達到療效。 Slinding-Larsen Johnsson氏疾病(Slidung-Larsen Johnssen Disease) Slinding-Larsen Johnsson氏疾病是由於髕骨韌帶與髕骨接合處,受到持續性的張力所引起的病變,其疼痛的部位大約是在髕骨的下緣。這種病變通常好犯於活動力較強的男孩。疼痛以及髕骨下緣的壓痛是主要的癥狀,其它的理學檢查則多為正常。X-光可見的變化為不同大小及形狀的鈣化出現於髕骨韌帶靠近其髕骨接合處附近。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大約在一年到一年半以內,可以解除癥狀。對於一些少數的病患,當保守療法失敗時,可以考慮利用手術的方式,將髕骨韌帶內的一些壞死組織清除掉,使患部的炎性反應得以緩解。 跳躍者膝病變(Jumper"s Knee) 過度的跳躍運動也會引起前膝疼痛。其病灶與Slinding-Larsen Johnsson氏疾病類似,不過好犯年齡slinding-Larsen Johnsson氏疾病大,而且X-光亦不見髕骨韌帶有那麼多的鈣化。治療原則仍以保守治療為主,調整運動及活動方式以及頻率,適當的復健以及止痛劑是基本的原則。 分割性髕骨(Multipartite Patella) 分割性髕骨偶而也會引起前膝痛。一般而言,分割性髕骨可分為三型,以第三型為最多。第一型是在髕骨下端分割;第二型是在髕骨外緣分割;第三型是在髕骨外上緣分割。男性與女性的分布比例大約是9比1。這類病人如果髕骨長期承受壓力或受到急性的壓迫或張力,就會引起前膝疼痛。X-光檢查必須小心地與髕骨骨折做鑒別診斷。理學檢查可以發現在髕骨分割處有壓痛的情形,治療方面,在急性期以固定及保護膝關節為原則,一般約需三個星期,始可解除癥狀。對於慢性期的病人,如果調整活動習慣亦不能解除症的話,可以考慮施行手術,將分割出來的小塊髕骨切除,以解除長期的前膝疼痛。 膝關節皺褶病變(Pathologic Plica) 膝關節皺褶是膝關節檢查中常見的解剖構造,大部分不會引起癥狀。偶而會因壓迫到關節而引起一些癥狀,包括疼痛、膝關節彎曲時有響聲等等。最常引起癥狀的皺褶是位於膝關節內側,由於長期與關節軟骨摩擦,引起炎性反應,造成皺褶纖維化及增厚,並引起關節軟骨之磨損與退化。理學檢查可發現膝關節有局部性的壓痛,膝關節彎曲時,會感覺到有聲響出現。另外,將髖骨推往外側時,會因為內側皺褶的張力變大,而引起更明顯的癥狀。大部分的膝關節內,皺褶並不會引起任何的癥狀,但偶而會因為直接的撞擊或重複性的過度刺激,引起皺褶的炎性反應,滑液囊發炎,甚至膝關節腫脹等等,這時即可稱為膝關節皺褶病變。治療方面,大部分病人可藉由保守療法而獲得緩解,這包括:冷熱敷、消炎藥以及肌力訓練。對於有持續癥狀的病人,可以利用關節鏡將膝關節皺褶病變切除,一般而言,預後相當良好。 原發性前膝部疼痛 前膝部疼痛的原因,曾被歸咎於是髕骨關節面的問題。然而,有相當多的證據指出,從青年期起,幾乎都會有無癥狀的髕骨內側關節面的變化;而且大多數有前膝部疼痛的青少年們,他們的關節面和滑膜組織也都還好。像這種前膝疼痛的原因,仍是未知的。有些人嘗試提出解釋,包括髕骨側面支持帶的神經變化造成疼痛;或者是因為膝外側肌在膝部附著處有問題,造成外側面太緊,因而壓迫到髕骨的外側緣,引起所謂的過度側壓症候群。 如果有個孩童或青少年有前膝部疼痛的問題,在找尋到滿意的原因之前,應該稱呼為原發性前膝部疼痛才是。診斷上應該排除引起疼痛的一些特定原因,譬如:關節內病變,髕骨不穩定,過度使用,解剖位置不良,腫瘤及感染等等。詳細的病史及包含髖關節的理學檢查,通常就可以做出正確的診斷,因為有些髖關節的疾病會引發膝關節的疼痛,也就是所謂的轉移痛。另外利用一些放射線檢查,例如x-光,對於診斷也有所幫忙。 當我們請病患用手指出不舒服的地方時,他們通常會用整隻手抓住膝蓋,這個動作我們叫做抓取徵候。病患會提到久坐亦會不舒服,這叫做劇場徵候。這也是一項常見的癥狀。 有關理學檢查方面,下列幾項需要特別注意:步態、下肢關節的活動範圍和下肢骨骼的排列關係、膝關節穩定度、髕骨動態的解剖位置、局部壓痛癥狀以及有否關節滲出液或腫脹產生。膝部的壓痛癥狀通常位於前部,這並不同於半月板損傷時,來自中間部或後部的壓痛感。股四頭肌、腿後肌及臀肌的強度,應該予以測試。當我們要檢查髕骨動態軌跡時,最好坐在病患前方,並且在膝關節做主動性和被動性活動範圍測試時,全程抓住受測膝部,以便於觀察。因為前膝部疼痛通常是兩側性的,所以對側膝部也要評估。 膝關節內的爆裂音,並不意味著膝部一定有病變,尤其是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時。非膝部本身問題,卻會影響髕股骨關節者,包括脛骨本身過度旋轉、足部及踝部力學異常,尤其是當足部有過度旋前運動時。但有人對同年齡群的學齡兒童做研究,卻發現在病患與非病患之間,有關關節的穩定度、Q角、膝內翻及股骨頭部的前傾角度上,都沒有差異,唯一的不同點,只在於病患多是較熱衷於運動者,另外也有一些是過重且不喜參加活動者。 普通的X-光片,對於評估前膝部疼痛的原因並無幫助,然而這些x-光片有時可以顯現解剖構造異常等病因。找出前膝部疼痛的原因之後,接下來討論的是治療方式。大部分的研究顯示,非手術性的治療對百分之七十五至九十的患者有效,這些處理方法,表列如下: 1.屈曲運動:股四頭肌、腿後肌、股筋張肌、腿腹三頭肌。 2.強化運動:股四頭肌。 3.物理治療:冰敷、熱敷。 4.矯肢器具:膝部套管、鞋插入物。 5.藥物:阿司匹靈、非類固醇性消炎藥。 在手術治療方面,為了改善輕微軌跡異常所做的髕骨外側支持帶放鬆術,術後的X-光片顯示,髕骨位置,傾斜度及移位程度似乎都沒有改變。至於關節鏡的運用方面,不應該只為了疼痛就做這項處置,而應該在有其它客觀佐證時,才能考慮使用,因為關節鏡檢查有著相當高的併發症比率。包含了感染,持續性關節內出血,膝動脈破裂,反射交感性失養症及神經損傷等。 安慰患者及其家屬,並且說明這些癥狀本質是良性而且預後良好,乃是原發性前膝部疼痛治療上的一大重點。對於參與劇烈運動的運動員而言,修正訓練計劃, 參與持續治療計劃,以及了解疾病本身,可以讓他們早日繼續參與原先的活動,乃是治療的目標。 結論 總結來說,這類患者在骨科門診相當常見,診斷上必須找尋疼痛的原因,在確定診斷之前,應先當做是原發性來看。至於軟骨軟化症一詞,是指髕骨關節面軟骨病變,而非一特定的疾病。 必須注意的是,對一個骨骼發育尚未成熟的患者而言,膝部疼痛必先考慮髖關節病變,如此像股骨頭脫位這類問題,就不會漏失了。另外,對任何膝痛的兒童而言,都必須考慮到反射交感性失養症的可能性,尤其是當疼痛感與損傷程度不成比例時,尤應注意? 尤其是當疼痛感與損傷程度不成比例時,尤應注意。對大多數的前膝部疼痛的患者而言,只要找出正確的病因,配合適合的治療,預後一般都不錯。

推薦閱讀:

700Bike-后街,不是一輛好自行車!
中國經典五大騎行路線排行 川藏線上榜!
20170520十三陵水庫騎行
騎行課堂 | 這個懶可偷不得 晒傷可不止變黑那麼簡單
摩托車駕駛姿勢規範,騎行瀟洒安全。

TAG:騎行 | 膝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