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王簡介六(元——清)

元朝皇帝譜1,太祖鐵木真(1162-1227)

1206年稱汗,在位22年太祖鐵木真,姓奇渥溫,名鐵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後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擴張,死於1227年,廟號太祖。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廟號太祖。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家。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游牧。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里汗出兵助金,於斡里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里汗為王(脫里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覺後,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併,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與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大戰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里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蒙古國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係。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諸子,形成左右手諸王。又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把怯薛(禁衛軍)擴充到1萬人,徵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怯薛,以此控制全國。設札魯忽赤掌管戶籍、詞訟等行政、司法事務。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傳統的草原貴族斡魯朵發展起來的游牧軍事封建國家機器。蒙古國建立後,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千戶中,許多部落的界限從而泯滅,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鄰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部分別在1207年、1209年、1211年歸附成吉思汗。勃興的蒙古貴族渴望佔有大量財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1211年,又率領大軍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佔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1218年,滅西遼。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侵略戰爭。他幾路進兵,分割包圍了各戰略重鎮,各個擊破,採用大規模屠殺、夷平城市、簽發被俘人眾打頭陣等殘酷手段震懾敵人,解除自己後顧之憂。戰場上的主動權全在蒙古一方。2,太宗窩闊台(1186-1241)

1229年即位,在位13年窩闊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後,由其四子拖雷監國一年,1229年才由窩闊台即位。1234年,聯合宋朝滅掉金國。又攻南宋,1241年,死時年56歲。昭慈皇后----(1242-1246)年稱制昭慈皇后,姓乃馬真,窩闊台的第六皇后。窩闊台死後,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稱制。大蒙古國第二代大汗。成吉思汗正妻孛兒台所生第三子。青年時代便隨成吉思汗征服漠北諸部。1213年與朮赤、察合台盡破太行山東西兩側諸州郡。成吉思汗分封諸子,窩闊台所得的封地在葉密立、霍博之地(今新疆額敏、和布克賽爾二縣境)。1219年窩闊台被確定為大汗繼承人。1227年,隨成吉思汗征西夏。1229年,成吉思汗死後第三年,窩闊台即大汗位。即位後,強化了國家機器,提高了大汗權威。始創朝儀,制定了皇族諸宗王見大汗時的跪拜禮節。再次頒行大札撒(法令),確定牧民賦額。始置倉廩,確立驛站制。任契丹人耶律楚材掌領漢人賦稅,牙老瓦赤掌領西域賦稅。1230年,在漢地設置10路徵收課稅使,推行丁稅、地稅法。賦稅制度的推行徵收得大批金帛,使窩闊台開始信任耶律楚材等儒士大夫,採用漢地傳統制度,以改進統治。1231年,與弟拖雷分道伐金,並留兵圍困汴京(今河南開封),然後北返。1233年,任宣差勘事官阿同葛等清查、登記中原戶口。同年,又在燕京創立國子學,選派蒙古子弟學習漢文。1235年分遣諸王拔都及皇子貴由、蒙哥大舉西征。窩闊台則留居蒙古本土,縱情享樂,創建和林城,建造萬安宮。1236年,完成中原漢地的戶口清查、登記工作,窩闊台把其中的大部分人戶分賜諸王、貴戚、斡魯朵為封戶。他開始在漠北建設城市,在缺水處鑿井,都對草原社會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他任命牙老瓦赤治理中亞地區,依靠耶律楚材等治理漢地。在他的晚年,任命一些回回人統治漢地,統治又趨混亂。窩闊台性喜奢豪,揮霍無度,嗜酒。後暴死。追上廟號為太宗。附1:朮赤成吉思汗正妻孛兒台所生長子。又譯拙赤、約直等。成吉思汗微時,蔑里乞部人以報仇襲擊其家,將孛兒台擄走,配與其部人為妻。後因得王汗的幫助,孛兒台得救。她在回國後,以蒙古百姓分封子弟,朮赤得分民9000戶。1211年,隨成吉思汗伐金,與察合台、窩闊台攻掠雲內、東勝、武、朔等州。1213年,再次大舉分道伐金,與察合台、窩闊台率右軍殘破太行山東西兩側諸州郡。1217年,吉利吉思部反抗蒙古徵兵,朮赤奉命出征,征服了吉利吉思及謙河(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西至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的森林中百姓諸部。成吉思汗便以西北諸部賜歸他領有。1219年,從父西征,受命與察合台、窩闊台留軍圍訛答剌。城破後,朮赤進至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與成吉思汗會合。成吉思汗又命他與察合台、窩闊台進攻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城(今土庫曼烏爾根奇)。因與察合台素不和,各行其是,城久攻不下。成吉思汗乃命窩闊台總領軍事,協調行動,終於取勝。玉龍傑赤城陷後,朮赤徑返其在也兒的石河旁輜重所在駐地。成吉思汗分封諸子,朮赤作為長子,封他最西,所有海押立以西征服地區均屬於他(見欽察汗國)。1223年,成吉思汗東還時,朮赤稱病,未入覲。有人告發他正在圍獵,成吉思汗懷疑他背叛,準備發兵親征。此時,傳來朮赤死訊。朮赤死的確切日期不清。稍後的穆斯林作家說他先成吉思汗六個月去世。次子拔都承襲汗位。附2拔都: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次子,欽察汗國的創建者。1227年朮赤去世,拔都受諸兄弟推戴,繼承父位,統領朮赤兀魯思。1229年,率朮赤系諸王赴怯綠連河(今蒙古克魯倫河)大斡耳朵參加忽里台,推舉窩闊台為大汗。1235年,窩闊台召集忽里台大會,決定由各系宗王居長者統兵遠征欽察(今俄羅斯烏拉爾河以西伏爾加河流域)、斡羅思、孛烈兒(波蘭)、馬札兒(匈牙利)等國,拔都為諸王之長,統率全軍。1237~1251年,拔都率軍征戰以上諸國。1251年,蒙哥即位,拔都因擁立有功,取得更大權力。又將斡羅思、塔剌思及河中地區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蒙哥又將谷兒只(喬治亞)授與拔都弟別兒哥為分地。朮赤兀魯思遂成為大蒙古國中領土最大的宗藩之國,其境域東起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西包斡羅思諸公國。斡羅思人稱拔都大營為「金帳」,穆斯林史家因拔都家族立國於欽察草原,稱之為欽察兀魯思,金帳汗國、欽察汗國之名即出於此。拔都對部下將卒頗寬厚,不吝賞賜,蒙古人稱他為「賽因汗」(意為好汗)。附3:察合台成吉思汗正妻孛兒台所生第二子。又譯察合帶、察哈歹、茶合、茶合帶。1211年,隨成吉思汗伐金,與朮赤、窩闊台攻掠雲內、東勝、武、朔諸州。1213年,再次大舉分道伐金。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隨後與朮赤,窩闊台奉命進攻花剌子模(中亞阿姆河流域的古國),陷其首都玉龍傑赤城(今土庫曼烏爾根奇)。成吉思汗把畏兀兒以西直至阿姆河之間的草原地區分封給他。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察合台受命留守蒙古大斡耳朵。他與長兄朮赤不和,與弟窩闊台相處較融洽。成吉思汗逝世後,察合台遵照遺命擁戴窩闊台即大汗位。親執臣屬之禮;平時亦守臣下禮節,維護大汗尊嚴。察合台熟悉札撒(法令),執法嚴峻。窩闊台對察合台極尊重,汗國大事,必先遣使咨商,徵得他的同意而後行。1241年5月,察合台先窩闊台七個月病逝。因窩闊台稱他為阿哈(兄),以後歷代大汗亦皆稱其繼承人為察合台阿哈。貴由即大汗位後,因與察合台第五子也速蒙哥友善,於是改命也速蒙哥嗣為察合台汗國可汗。3,定宗貴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定宗,名貴由,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欽淑皇后----(1248-1251)年稱制欽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附4:拖雷成吉思汗正妻孛兒台之第四子。常從成吉思汗征伐。1213年,成吉思汗分兵伐金,拖雷從成吉思汗率中路軍,殘破河北、山東諸郡縣。1219年,從成吉思汗西征,攻陷不花剌(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1221年,分領一軍進入呼羅珊境(今中亞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陷馬魯、你沙不兒,降也里。按照蒙古習俗,幼子繼承父業。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邊,繼承了父親所有在斡難(今蒙古鄂嫩河)和怯綠連(今蒙古克魯倫河)的斡魯朵、牧地及軍隊。成吉思汗去世後,拖雷監國。1229年推窩闊台即大汗位。1231年,與窩闊台分道伐金。11月,蒙古軍假道南宋境,沿漢水而下。用皮囊渡過漢水,北上進入金境。1232年初,與金軍在鈞州(今河南禹縣)遭遇,拖雷乘雪大敗金將完顏合達、移剌蒲阿於三峰山,盡殲金軍精銳,隨後同從白坡渡河南下的窩闊台軍會合。同年北返,病逝途中,後追謚為景襄皇帝,廟號睿宗。4,憲宗蒙哥(1208-1259)

1251年即位,在位9年憲宗,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父拖雷。即位後,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1257年佔領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大蒙古國第四代大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蒙哥」,蒙古語意為「長生」。1235~1240年,奉窩闊台命,與拔都、貴由西征,屢立戰功。貴由汗去世後,諸宗王在汗位繼承上發生爭議。朮赤子拔都以宗長身分首推蒙哥為大汗繼承人。窩闊台系諸宗王拒絕承認。於是拔都派弟別兒哥率軍衛蒙哥東還,並定於來年在斡難河(蒙古鄂嫩河)、怯綠連河(蒙古克魯倫河)召開大會。窩闊台系諸宗王拒不赴會。拔都不顧他們的抵制,於1251年夏,在闊帖兀阿闌(成吉思汗大斡耳朵所在地,今蒙古溫都爾汗西南克魯倫河與臣赫爾河會流處西)舉行大會,擁蒙哥即大汗位。隨即將反叛的窩闊台系諸王一一處死。蒙哥登大汗位,委其弟忽必烈領漠南漢地軍政事宜。頒發政令,革除前朝弊政。1252年,命忽必烈征大理,諸王也古征高麗。1253年,遣弟旭烈兀西征,塔塔兒帶撒里等征欣都思(印度)、怯失迷兒(克什米爾)等國。1256年諸王會議決定大舉伐南宋。蒙哥以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自率主力入四川。1259年二月,蒙哥率全軍渡雞爪灘,至石子山,猛攻釣魚山(今四川合川東),因宋將王堅恃險堅守,屢攻不克。天氣暑濕,軍中疫癘流行,兵士多病死,蒙哥亦染疾,七月逝世於釣魚山。後追謚桓肅皇帝,廟號憲宗。5,世祖忽必烈(1215-1294)

1260年即位,在位35年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溫,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滅南宋,定都大都。改國號「元」。死於1294年,時年80歲。元朝的創建者。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忽必烈為藩王時,便熱心於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裡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台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並以軍接應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台軍。這時,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徵兵圖謀汗位,忽必烈立即採納漢人郝經的獻計,與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於開平,建元中統。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於和林。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託,出兵擊敗阿里不哥。在與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中統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機叛亂,被忽必烈迅速鎮壓。李的叛亂引起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範。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中統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至元八年(1271),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確定以大都為首都。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並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如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後舊制。這些制度在元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元代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同時,忽必烈又積極著手消滅南宋的戰爭,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十三年,下臨安,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全國統一後,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都有了發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中統初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後阿合馬獨擅朝政。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而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6,成宗鐵木耳(1265-1307)

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7,武宗海山(1281-1311)

1307年即位,在位4年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後加強中央集權。死於1311年,時年31歲。8,仁宗,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後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並革除武宗的弊政。死於1320年,時年36歲。9,英宗(1303-1323)

1320年即位,在位4年英宗,性奇渥溫,名碩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後進行革新政治。頗為振作。執法嚴明。於1323年,宮廷政變被殺。時年21歲。10,泰定帝(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泰定帝,名也孫鐵木兒,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孫,父甘麻拉。1323年被擁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於1328年,時年53歲。11,天順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個月天順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兒子。在位1月,戰敗逃亡,不知所終。12,文宗(1304-1332)

(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與擁立天順帝的倒刺沙進行內戰,勝利後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13,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長子。在位八個月被毒死。時年30歲。寧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餘14,寧宗,名懿磷質班,元明宗次子。

15,順帝(1320-1370)

(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順帝,名妥歡帖睦爾,明宗長子。其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譴大將徐達率領明軍攻入大都,順帝出逃,元亡。1370年,順帝病死,時年51歲。元朝皇帝譜2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始於太祖鐵木真,終於元順帝,共15帝。元朝是蒙古族的王朝,疆域寬廣,但統治殘暴,致使王朝短命。太祖鐵木真(1162-1227)1206年稱汗,在位22年太祖鐵木真,姓奇渥溫,名鐵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後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擴張,死於1227年,廟號太祖。太宗窩闊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窩闊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後,由其四子拖雷監國一年,1229年才由窩闊台即位。1234年,聯合宋朝滅掉金國。又攻南宋,1241年,死時年56歲。昭慈皇后----(1242-1246)年稱制昭慈皇后,姓乃馬真,窩闊台的第六皇后。窩闊台死後,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稱制。定宗貴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定宗,名貴由,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欽淑皇后----(1248-1251)年稱制欽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憲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憲宗,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父拖雷。即位後,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1257年佔領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溫,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滅南宋,定都大都。改國號「元」。死於1294年,時年80歲。成宗鐵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武宗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後加強中央集權。死於1311年,時年31歲。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仁宗,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後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並革除武宗的弊政。死於1320年,時年36歲。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英宗,性奇渥溫,名碩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後進行革新政治。頗為振作。執法嚴明。於1323年,宮廷政變被殺。時年21歲。泰定帝(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泰定帝,名也孫鐵木兒,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孫,父甘麻拉。1323年被擁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於1328年,時年53歲。天順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個月天順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兒子。在位1月,戰敗逃亡,不知所終。文宗(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與擁立天順帝的倒刺沙進行內戰,勝利後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長子。在位八個月被毒死。時年30歲。寧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寧宗,名懿磷質班,元明宗次子。順帝(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順帝,名妥歡帖睦爾,明宗長子。其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譴大將徐達率領明軍攻入大都,順帝出逃,元亡。1370年,順帝病死,時年51歲。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1206太祖鐵木真(1206)452266也速該之子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被蒙古尼倫部擁戴為汗。後擊敗塔塔兒、乃蠻、克烈等部,統一漠北,南宋開嬉二年(1206年)被蒙古各部酋長推為蒙古大汗,尊號為成吉思汗,蒙古帝國正式誕生1228監國拖雷(1228)1229太宗窩闊台(1229)441356鐵木真第三子1227年成吉思汗死,以第四子拖雷為監國。1229年耶律楚材以太祖遺詔召諸王畢會,清立窩闊台,拖雷與諸王即奉窩闊台即汗位。即位後與南宋聯合滅金1242乃馬真後稱制1246定宗貴由(1241)41343窩闊台長子1241年太宗死,遺詔立皇孫失烈門為嗣,皇后乃馬真氏不從,乃自稱制。1246年七月,乃馬真氏會諸王、百官、立皇子貴由為大汗1249海迷失後稱制1251憲宗蒙哥(1251)44952成吉思汗孫,拖雷長子定宗卒,皇后海迷失稱制,皇子失烈門,諸王不服。1251年在忽里勒台大會上,蒙哥被諸王擁立為大汗,蒙哥汗八年,派大軍攻宋。九年(1259年)七月,死於攻宋軍中中統1260世祖忽必烈(1260)463580拖雷第四子、蒙哥弟蒙哥汗元年,受命總管漠南漢地,蒙哥汗九年(1259年)率軍攻南宋鄂州,聞蒙哥汗死,於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率軍迎蒙哥靈輦,收皇帝璽,十年(1260年)抵開平,廢除由忽里勒台大會選舉大汗之制,由部分貴族支持,即大汗位,建年號中統。後自和林遷都於燕京,改稱大都。至元八年(1271年),定國號為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南宋至元1264元貞1295成宗鐵木耳(1294)301443真金之子因其父皇太子真金早卒,故於至元三十年被立為皇太孫,太祖死,即帝位大德1297至大1308武宗海山(1307)27531答剌麻八剌之長子即位前封懷寧王。大德十一年正月成宗卒,二月,成宗兄子愛育黎拔力八達監國,迎其兄海山,五月,海山即帝位皇慶1312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1311)271036答剌麻八剌之子武宗即位初立以位皇太子,武宗卒,遂即位延祐1314

明簡介1明代年表1,洪武朱世珍之子

太祖朱元璋,字國瑞,生於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年輕時曾入寺為僧。1352年率眾投紅巾軍,參加元末的農民起義,攻下南京後運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壯大軍力,前後擊破陳友諒,張士誠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建元「洪武」。朱元璋稱帝後半年,北伐軍攻克大都,元亡。統一全國後,朱元璋採取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措施。改革中央的地方的行政機構。廢除丞相制,設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負責。調整軍事機構,推行科舉制度,加強法制。加強了皇帝的統治。朱元璋稱帝後,開始大肆誅殺有功之臣,並大興文字獄。對明處文化思想起了嚴重的束縛作用。朱元璋在位31年,死於1398年時年71歲。2,建文惠帝 朱允文朱元璋之孫

明惠帝朱允炆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諮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朱標長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 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番,當時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番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可以說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針對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軟弱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一個錯誤。他並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即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最初的戰鬥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勢,但由於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但由於兵力所限,燕軍佔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在此期間明軍中湧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聖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 經過四年的拉鋸戰之後,燕王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麼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於是燕軍繞過大城市、一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親王與某些將領又擅自開門投降,南京終於被佔領,建文帝不知所終,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朱棣的靖難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號永樂。 而在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做皇帝不一樣,皇帝註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3,永樂成祖 朱棣朱元璋之第四子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母馬氏。生於1360年,1402年推翻明惠帝自立,改元「永樂」。朱棣1421年遷都北京,他注意興修水利和發展生產,是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有很快的發展。他還派鄭和出使西洋,最遠到達非洲西海岸和紅海海岸。在位期間還下令編纂了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朱棣在位23年,死於1424年,時年65歲。窗體頂端窗體底端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只有眾人自己把握了。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就藩北京,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並不安寧,他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番。在先後削奪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採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發動靖難。由於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殆盡,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輕將領挂帥。但由於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一個拉鋸戰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於它的一些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搗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佔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餘黨,朱棣採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殺十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殺十族。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並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也是明朝宦官專政的禍根。永樂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因為當時有人傳說建文帝從海上逃跑了,朱棣擔心建文帝會捲土重來,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監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另一個原因就是朱棣為人好大喜功,當時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應該來朝賀,因此他派鄭和下西洋去接各國的國王來朝賀,以襯托盛世。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荊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四庫全書》卻有很多內容被編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壞。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永樂十年以後,朱棣開始了北爭,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爭的頻率越來越快。朱棣一生共發動了五次北爭,除前兩次有所斬獲外,其餘多為勞民傷財,使得剛剛恢復的經濟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爭時,病逝於榆木川,在位22年,終年65歲,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4,洪熙仁宗 朱高熾朱棣之長子

明仁宗朱高熾明仁宗朱高熾,成祖朱棣的長子,生於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熾就被立為燕王世子,而且由於它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的喜愛。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靖難之役爆發以後,朱高熾曾與母親徐氏成功地阻擋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此後由於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後方,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文臣的力量實在太大了,在和平時期,掌握了文臣就相當於掌握了國家,武將的本嘴拙舌怎麼也抵不上文臣的筆和嘴,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這與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異曲同工之妙。朱高煦並沒有就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然後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后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高煦與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成祖,然後矯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後,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成祖總算沒有再追究。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六十五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在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朱高熾即位後,改元洪熙,開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他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採辦珠寶;他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採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於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洪熙皇帝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於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洪熙皇帝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北四」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由於心臟病突發猝死,終年四十七歲。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對於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爭,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不愧為一代仁主的稱號。5,宣德宣宗 朱瞻基,朱高熾之長子

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熾的長子,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徵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難之役勝利以後,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代在身邊,讓他了如何解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捲入了這場爭鬥,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座熱,十個月之後就暴病去世了。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準備在半路截殺太子,然後自立為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預料到前途的險惡,因此當得知父親病重後,馬上日夜兼程趕到了北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早。 回到北京之後,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後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明年為宣德元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登基之後,擺在宣宗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宣宗即位之後,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分封樂安之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終於機會來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國家動蕩,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於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後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早已準備就緒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架親征,在聲勢上一下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投降,這次戰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敵酋而告終。宣宗也網開一面,沒有殺皇叔朱高煦,而是將他軟禁在了逍遙城。宣宗朱瞻基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後,宣宗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作衛),朱高燧並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於得到了解決。 安南問題也是宣德朝的一個重要問題。早在永樂時期,由於安南內部的爭鬥,使得安南原來的統治者絕嗣,安南一片混亂,成祖派大將張輔率兵平叛,並在安南正式建衙,並派人管理,但是由於一些貪官污吏的壓榨,加之歷史淵源,安南幾乎沒有斷過兵燹,這使得明初的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到了宣宗即位,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朝廷軍隊不斷在安南遭遇敗績,在這種情況下,宣宗毅然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佔領。這在當時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現在看來,宣宗皇帝的決策是正確的,起碼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遠征安南不僅空耗國庫,而且使得中國許多的家庭遭受喪子,喪夫的痛苦,既不利於經濟的恢復,也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因此放棄安南是明智之舉。 宣宗朝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鬥蟋蟀,即位之後他曾經讓各地採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前些年還專門有這麼一個動畫片是專門敘述這段歷史的。 宣宗朝的廢后風波也是他的一個污點,這將在英宗的文章中詳細介紹,總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家稱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於宣宗來講都並不誇張,只是宣德皇帝享壽不長,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寰,終年三十八歲。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嘆。6,正統英宗 朱祁鎮朱瞻基之長子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朱祁鎮,宣宗皇帝的長子,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后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還有一位貴妃,姓孫,這位孫貴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愛,唯一遺憾是沒有得到皇后的寶座,於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后而自立。機會終於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沒能為宣宗生下一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棟的計策,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了身孕,於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後買通御醫,對外號稱懷孕,並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由於當時孫貴妃深的皇帝的寵愛,因此無人敢透露半點風聲,就這樣十月懷胎,宮女順利產下一子,孫貴妃馬上派人將孩子抱到身邊,秘密處死了宮女,然後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裝出一幅產後非常虛弱的樣子。就這樣這個小男嬰就成了孫皇后的親生兒子,而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大明英宗朱祁鎮。孫貴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後宮,胡皇后被迫讓位。由於宣宗皇帝一手導演了廢后的鬧劇,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點上了一個很大的污點。這樣一個宮女的孩子,在七歲時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年號正統,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隨著仁宣朝重臣「三楊」的相繼去世與引退,加之後宮宦官勢力的急劇上升,正統朝的政治日趨腐敗,著名的大太監王振就是正統朝宦官專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對他言聽計從,他也依仗皇帝的威嚴排除異己,樹立朋黨。當時的元朝在漠北的勢力已經一分為二,瓦剌與韃靼,兩個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強大了起來,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邊,瓦剌部當時的實權掌握在太師也先的手裡,他經常派人以向朝廷進貢為名,騙取賞賜,因為當時明朝對進貢國家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要有非常豐厚的賞賜,而且是按人頭派發。也先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派出的使臣不斷增加,最後竟加到3000多人。王振對此忍無可忍,下令減少賞賜,也先以此為名對明朝發動戰爭。英宗年少氣盛,想御架親征,王振也想耀武揚威,名留青史,於是極力攛掇英宗親征,但是由於當時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戰,一時難以調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勸阻英宗不要親征,但最後還是沒有改變英宗的態度,於是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了50萬大軍,在英宗的指揮下浩浩蕩蕩開始親征。由於連天大雨,加之糧餉接濟不上,軍隊的士氣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見被也先殺的屍橫遍野明軍屍體,英宗和王振都動搖了,於是決定撤軍。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離大同非常進,於是他決定大軍繞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議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對,認為這樣會耽誤撤退的時機,但是王振那裡聽的進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給王振衣錦還鄉的機會,於是大軍開始朝蔚州方向移動。這時,王振又心血來潮,怕大軍經過會踩壞家鄉的莊稼,自己就會背上罵名,於是建議按原路撤軍,就這樣寶貴的時間被耽誤了。當大軍行到懷來附近時,由於輜重還沒有趕到,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待。如果這時英宗能夠進懷來城駐守,那麼歷史將被改寫,不過歷史就是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假設,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明軍被也先軍趕上,並包圍。也先切斷了明軍的水源,明軍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議和,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大臣戰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變。英宗也開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英宗被俘後,也先也覺得非常難辦,是殺是留無法決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認為英宗奇貨可居,勸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議得到了也先的認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時間,也先總是帶著英宗到處招搖撞騙,但都遭到了明朝邊將的回絕,不久之後孫皇后與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這樣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來,同時皇帝也明發詔諭,不許私自與也先聯繫。這樣,也先想靠英宗大撈一把的計劃失敗了,於是氣急敗壞的也先率領瓦剌精銳騎兵浩浩蕩蕩殺奔北京,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準備,北京軍民在兵部尚書于謙的帶領下給也先軍以沉重的打擊,也先率隊敗回蒙古。與明朝的戰爭不僅使也先損兵折將,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賞賜以及與明朝交易的機會,當時的瓦剌是一個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眾的生活將是非常艱苦的,北京大敗之後,也先開始著手與明朝講和並宣稱「迎使朝來,大架西去」,可是當時景泰帝已經座穩地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眾大臣的不斷建議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聽情報,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楊善,他變賣家產買了許多奇珍異寶,並靠著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沒有聖旨的情況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終於結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7,景泰代宗朱瞻基之次子

明代宗朱祁鈺明代宗朱祁鈺,宣宗皇帝的次子。談起景泰帝,大家不免想起任用于謙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英宗復辟等一些傳奇經歷,下面就讓我們來大致了解一下明代宗的一生。朱祁鈺的生母,本是漢王府邸的一位侍女,這位漢王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對叔父漢王朱高煦用兵,御架親征生擒朱高煦父子,並將漢王宮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宮侍女吳氏,並深深被吳氏的美貌與聰靈所打動,於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 回京後,由於封建禮教的阻撓,身為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為嬪妃的,於是宣宗皇帝將她安排在了一個緊貼宮牆的大宅院中,並時常臨幸,終於,吳氏珠胎暗接,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鈺,這就是後來的景泰帝。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但繼續住在宮外。宣德八年,宣德皇帝病重,派人將朱祁鈺母子召進宮,並託付自己的母后張太后善待朱祁鈺母子,託孤之後,一代帝王朱瞻基架鶴西去,由於時逢皇帝的大喪,無人顧及吳氏母子的身世,他們就這樣被大家接受了。孫皇后也並沒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鈺為成王,並為他們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 本來成王母子可以平靜地度過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煙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先是成王奉命在御架親征期間擔任監國,後來由於英宗被俘,太子朱見浚(即後來的朱見深)才兩歲,國無長君,成王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孫太后的受意下成王繼承了皇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浚為太子。早在朱祁鈺擔任監國的時候,就爆發了關於「南遷」的爭論,翰林院侍講徐呈(即後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了南遷,並得到一些膽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於祖宗的宗廟,陵寢都在北京,于謙當即否決了他的提議,並得到了朱祁鈺的支持。朱祁鈺非常欣賞于謙的能力與魄力,于謙也很欣賞眼前這位年輕人的當機立斷,兩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產生了對對方的傾慕。緊接著發生的午門血案,更加深了兩人的這種感情。 英宗皇帝寵信宦官王振,搞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大臣凡是有不利於王振者,非死即貶,群臣的心中早已醞釀著一股洪流,終於,英宗被俘,王振被殺,群臣的怨氣得以傾吐,眾大臣跪在午門哭諫,要求成王懲治王振的黨羽,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 成王見狀唯恐發生嘩變,準備逃走,這時于謙站了出來,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對成王解釋大臣門並不是沖著成王來的,只要成王能夠懲治王振的黨羽,群臣願意輔佐成王供圖大業。於是,朱祁鈺下令將宮內的兩個王振的死黨帶出來,交給群臣,這兩人也被群臣當場打死,由此可見王振積怨之深。景泰帝即位之後,許多被王振排擠的忠志之士得以重歸廟堂,吏治為之一新,同時在於謙的指揮之下,開始了京城保衛戰的準備工作,通州的糧食被搶運進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圍的防禦工事都被加固,于謙還親自遍練了新軍,並放出了石亨參加戰鬥。 同時景泰帝下明詔,各邊守將不得私自與也先接觸,這樣,也先妄圖利用英宗騙取明朝財物,城池的計劃失敗,於是氣急敗壞也先率領大批瓦剌騎兵鋪天蓋地向京城湧來。由於于謙戰前準備非常充分,北京軍民的空前團結,領兵將帥作戰勇猛,終於在北京城外給瓦剌騎兵以沉重打擊,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風雨飄搖的明政權終於在這一戰之後穩定了下來。景泰朝的政治與正統朝相比應該說是比較清明的,但是景泰帝在處理英宗與太子的問題上犯了重大的錯誤,這也導致了他後來悲劇性的結局。景泰帝在座穩帝位之後,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願迎接上皇回京,生怕會影響自己的地位,並因此與朝臣發生了一些齷齪之事。這時又是于謙站了出來,他保證上皇歸來不會影響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終於被說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並沒有提出迎接。 誰知派去的使臣楊善隨機應變,竟將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飯,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禮儀上,景泰帝也減了又減,將英宗迎回了北京,並軟禁在南內。在處理英宗回歸的問題上,景泰帝表現的心胸過於狹窄,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點。英宗回歸之後,景泰帝派人嚴加看管,果然如于謙所說英宗的回歸沒有影響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見浚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於是他一手導演了賄賂朝臣的鬧劇。 景泰帝授意太監去賄賂當時的重要大臣,希望他們在重建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朝臣門不願公開反對景泰帝,只好對此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太子朱見浚被廢為沂王,景泰帝的親子朱見濟被立為太子。誰知,天背人願,朱見濟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過好在景泰帝還在壯年,子嗣的問題對他來講還不用非常發愁。轉眼已是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儲的問題又成了熱點問題被擺上了朝堂,可眾大臣的意見也並不統一,有的主張復立沂王朱見浚,有的主張立襄王,突然內宮傳來景泰帝病體好轉的消息,於是眾大臣準備第二天上朝與景泰帝商議,但是景泰帝由於大病初癒,第二天早上起床後不久就又睡著了,這一覺即改變了景泰帝的一生,也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命運,更改變了歷史車輪的走向。 群臣沒有等到景泰帝,於是相約明天早朝再來,誰知就在這天夜裡,爆發了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景泰帝也於不久後去世,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于謙、王文被殺,明朝歷史上景泰帝的統治時期就這樣宣告結束。 景泰帝支持于謙反對南遷,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重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瀾於即倒,並對明朝戰後的恢復做出了貢獻,但對待迎回英宗的問題上他顯得過於小氣,同時在太子問題上他又顯得得寸進尺,最後景泰帝的一生以悲劇告終,他的功過只能留給後人評說了。8,天順英宗 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宣宗死後繼位。他兩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死,終年38歲,葬於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朱祁鎮,宣宗皇帝的長子,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后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還有一位貴妃,姓孫,這位孫貴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愛,唯一遺憾是沒有得到皇后的寶座,於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后而自立,機會終於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沒能為宣宗生下一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棟的計策,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了身孕,於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後買通御醫,對外號稱懷孕,並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由於當時孫貴妃深的皇帝的寵愛,因此無人敢透露半點風聲,就這樣十月懷胎,宮女順利產下一子,孫貴妃馬上派人將孩子抱到身邊,秘密處死了宮女,然後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裝出一幅產後非常虛弱的樣子。就這樣這個小男嬰就成了孫皇后的親生兒子,而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大明英宗朱祁鎮。孫貴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後宮,胡皇后被迫讓位。由於宣宗皇帝一手導演了廢后的鬧劇,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點上了一個錯誤。這樣一個宮女的孩子,在七歲時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年號正統,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朱祁鎮繼位初期,由三楊及張輔等人輔政,國家比較安定,社會經濟也有所發展。但他年幼貪玩,寵信太監王振,隨著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楊」的相繼去世與引退,後宮宦官勢力急劇上升,著名的大太監王振就是正統朝宦官專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對他言聽計從,他也依仗皇帝的威嚴排除異己,樹立朋黨。大臣下獄者不絕,正統朝的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并日益嚴重,激起了葉宗留、鄧茂七等起義。而當時的元朝余部(即北元)在漠北的勢力已經一分為二,瓦剌與韃靼,兩個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時期,瓦剌強大了起來,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邊,瓦剌部當時的實權掌握在太師也先的手裡,他經常派人以向朝廷進貢為名,騙取賞賜,因為當時明朝對進貢國家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要有非常豐厚的賞賜,而且是按人頭派發。也先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派出的使臣不斷增加,最後竟加到3000多人。王振對此忍無可忍,下令減少賞賜,也先以此為名對明朝發動戰爭。英宗年少氣盛,想御架親征,王振也想耀武揚威,名留青史,於是極力攛掇英宗親征,但是由於當時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戰,一時難以調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勸阻英宗不要親征,但最後還是沒有改變英宗的態度,於是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了50萬大軍,在英宗的指揮下浩浩蕩蕩開始親征。由於連天大雨,加之糧餉接濟不上,軍隊的士氣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見被也先殺的屍橫遍野明軍屍體,英宗和王振都動搖了,於是決定撤軍。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離大同非常進,於是他決定大軍繞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議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對,認為這樣會耽誤撤退的時機,但是王振那裡聽的進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給王振衣錦還鄉的機會,於是大軍開始朝蔚州方向移動。這時,王振又心血來潮,怕大軍經過會踩壞家鄉的莊稼,自己就會背上罵名,於是建議按原路撤軍,就這樣寶貴的時間被耽誤了。當大軍行到懷來附近時,由於錙重還沒有趕到,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待。如果這時英宗能夠進懷來城駐守,那麼歷史將被改寫,不過歷史就是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假設,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以東20里處),明軍被也先軍趕上,並包圍。也先切斷了明軍的水源,明軍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議和,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大臣戰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變。英宗也開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英宗被俘後,也先也覺得非常難辦,是殺是留無法決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認為英宗奇貨可居,勸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議得到了也先的認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時間,也先總是帶著英宗到處招搖撞騙,但都遭到了明朝邊將的回絕,不久之後孫皇后與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這樣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來,同時皇帝也明發詔諭,不許私自與也先聯繫。這樣,也先想靠英宗大撈一把的計劃失敗了,於是氣急敗壞的也先率領瓦剌精銳騎兵浩浩蕩蕩殺奔北京,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準備,北京軍民在兵部尚書于謙的帶領下給也先軍以沉重的打擊,也先率隊敗回蒙古。與明朝的戰爭不僅使也先損兵折將,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賞賜以及與明朝交易的機會,當時的瓦剌是一個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眾的生活將是非常艱苦的,北京大敗之後,也先開始著手與明朝講和並宣稱「迎使朝來,大架西去」,可是當時景泰帝已經座穩地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眾大臣的不斷建議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聽情報,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楊善,他變賣家產買了許多奇珍異寶,並靠著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沒有聖旨的情況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終於結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英宗回到北京,並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短暫的儀式之後英宗被軟禁在南內,開始了他7年的軟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還是不放心,他將南宮的大門上鎖並灌鉛,加派錦衣衛看守,食物由一個小洞遞入,就是這點食物有時還被剋扣,英宗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紅,派人帶出去變賣了以補家用。景泰帝為了避免有人與英宗聯繫,還派人將南宮的樹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驚恐與飢餓中度過了7年的軟禁生活。公元1457年(即景泰8年)正月,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儲嗣的問題還沒有確定下來,眾大臣決定在第二天上朝時進諫,請求皇帝早建儲君。誰知就在這天夜裡爆發了震驚華夏的「奪門之變」,原來五清侯石亨,徐有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謀幫助英宗復辟,希望成功後能夠飛黃騰達。事有湊巧,當時北邊傳來了瓦剌騷擾邊境的戰報,於是石亨藉機以保護京城安全為名調兵進城,這時忽然天上烏雲密布,伸手不見五指,眾人以為遭到天譴,都非常害怕,徐有貞站出來勸大家不要退縮,眾人繼續前進,並很順利地進入了皇城,直奔南宮,石亨派人撞開了宮門,並請英宗登輦,這時烏雲突然散盡,月明星稀,眾人的士氣空前高漲,簇擁著英宗直奔大內。守門的軍卒本想阻攔,這時英宗站了出來,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門的兵卒傻了眼,眾人兵不血刃進入了皇宮,朝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先殿而來,並將英宗扶上了寶座。這時已是天色微亮,眾朝臣已經等在午門外準備朝見,聽到鐘鼓齊鳴,眾人按序走入奉獻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們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統皇帝,正在眾人猶豫之際,徐有貞站出來大喊「上皇復辟了」,眾朝臣見此,只好跪倒山呼萬歲,英宗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後宮梳洗,聽到這個消息後險些癱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經完了。英宗復辟後,改元天順,景泰帝在一個月後病死,以親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極力勸說下,英宗以謀逆罪冤殺了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大學士王文等。這是英宗即土木堡之變後的人生又一大污點。但是天順朝的政治比起正統朝來,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社會還是向前發展的,英宗也應算是一代仁君,他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兒子),恢復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使得明朝帝王以活人殉葬的殘酷習俗得以結束。他的這些舉措被史學界稱為「盛德事可法後世者矣」。公元1464年(天順八年)正月,朱祁鎮病逝於文華殿,享年38歲。朱祁鎮就這樣走完了他複雜的人生道路。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崩,遺詔罷宮妃殉葬。謚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廟號英宗。葬北京昌平裕9,成化憲宗 朱見深朱祁鎮之長子

明憲宗朱見深明憲宗朱見深,原名朱見浚,英宗土木堡之變後,兩歲的朱見浚就被孫太后立為太子,誰知命運與他開了個玩笑,他的叔叔景泰帝即位後,隨著政局的逐漸穩定,就開始考慮如何廢掉他,而用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經過一番精心的謀劃,朱見浚被廢為沂王。但是上天好像只垂青於他,此後不久先是被立為太子的朱見濟早夭,然後是著名的「奪門之變」,這樣不僅他的父親奪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復得,他父親改元天順,也將他改名朱見深。但由於幼年卷在皇位之爭的漩渦中,精神壓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天順八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見深繼承了皇位,改元成化,成為了明朝第八位皇帝。憲宗即位之初任用李賢為相,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可謂是人才濟濟,朝政也曾比較清明,但只是曇花一現。不過最值得一題的是,憲宗皇帝的撥亂反正做的還是不錯的,他先是為于謙昭雪,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之後,他又不顧景泰帝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報怨,恢復了景泰帝的帝號,對景泰帝的陵寢進行了整修。由於名相的輔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成化皇帝在即為之初還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現的。但是隨著明朝土地兼并的嚴重,官吏對百姓的壓榨,許多農民流離失所,大規模的內亂正在醞釀之中。成化朝,這種情況不斷惡化,百姓終於忍無可忍,荊襄爆發了劉千斤起義,廣西爆發了少數民族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歸於失敗,但已經為明朝的政治敲響了警鐘。更值得一提的是廣西的少數民族起義雖然被鎮壓了,但是它的影響卻非常「深遠」。因為成化朝最顯眼的兩位人物都出自這次戰鬥的俘虜,其一就是一手遮天的大太監汪直,另一個就是孝宗皇帝的生母紀氏。先說大太監汪直他本是廣西少數民族,由於起義的失敗成年男子被殺,小孩與女人被送往宮中為奴,汪直就這樣進宮做了太監,由於他善於鑽營,而且又攀附上了當時宮中的實權派萬貴妃,因此官運亨通。成化十三年,憲宗皇帝設立了著名的特務機構「西廠」,使得明朝的廠衛制度達到頂峰,而汪直就掌握著西廠的實際指揮權。汪直也憑藉特務機構不斷排除異己,樹立親信,朝廷被他搞得烏煙瘴氣。汪直還多次作為監軍隨軍出戰,所到之處官吏都小心侍奉,加緊搜刮百姓,購買大量珍寶取悅汪直,可以說汪直所到之處,就像鬧了一場蝗災。由於汪直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野的交相彈頦,憲宗皇帝也因此對他失去了興趣,在汪直的最後一次監軍過程中索性將他留在了邊關,之後又將他貶到了南京,大太監汪直漸漸在歷史中消失了。汪直走後,朝廷並沒有安定下來,憲宗皇帝開始寵信佛道,任用奸佞,許多社會無賴,騙子打著XX法師、XX真人的旗號得以混進宮中,而朝廷的重要官吏也腐敗到了極點,當時百姓就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的說法,將這些朝廷的蛀蟲貶得一錢不值,這些大臣不但貪贓枉法,而且為了取悅憲宗經常以房中術進獻,明朝政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成化皇帝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就是他竟喜歡一個比自己大19歲的宮女,而且終其一生都沒有改變。這位宮女就是萬貴妃。她的出現造成了明朝第一個外戚亂正的局面,他的親戚在她的庇護下到處搶佔民田,而且許多官吏也通過賄賂她而得到了提升,不過萬氏對於朝廷的控制比其他對內宮的控制就可謂小巫見大巫了。她緊緊籠絡住成化皇帝,使得後宮無人敢觸犯她的勢力。成化皇帝的正宮皇后吳氏,就是由於與萬貴妃發生口角,並動手打了萬氏,被打入了冷宮。新皇后王氏也只好曲意逢迎,才得以報住了皇后的位子。由於萬貴妃的親生子的早夭,為避免失寵,他開始控制被皇帝臨幸的宮女,一旦發現宮女懷有身孕,不是強迫打胎,就是致死。險些使成化皇帝斷了子嗣,好在上文提到的紀氏在太監的幫助下偷偷產下一子才為憲宗保住了一點骨血。成化二十三年萬貴妃暴亡,憲宗皇帝也因悲傷過度於數月後去世,為太子朱佑樘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江山。10,弘治孝宗 朱佑樘朱見深之第三子 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佑樘,憲宗皇帝之子,生母紀氏。孝宗皇帝有著多難的童年,她的母親是在萬貴妃的陰影下偷偷生下了他,而且直到六歲才敢站出來與憲宗相會。當時的憲宗皇帝正苦於沒有子嗣,突然一個皇子從天而降非常高興,並馬上冊立為太子,正位東宮。當時孝宗的太子之位並沒有因此而穩定下來。萬貴妃當然不會善罷甘休,由於當時的萬貴妃已經過了生育的年齡,為了報復孝宗母子,她又想出了一條毒計。從此他一改對憲宗後宮生活的控制,讓憲宗去臨幸後宮的妃子,許多妃子都為憲宗生下了皇子,於是萬氏就天天在憲宗耳邊說太子如何不好,讓他改立其他皇子。憲宗對萬貴妃一向言聽計從,於是馬上著手準備,可是眾大臣極力反對,他們據理力爭,但這絲毫也沒有影響憲宗換太子的決心。這一次是老天幫了朱佑樘,正當宮中為改易太子的事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泰山地區發生地震,當時的泰山是皇太子的象徵,奇異的天象一出,群臣立刻上奏「上天已經示警了,如果改立太子,必將引起動亂」。篤信佛教的憲宗皇帝這次服軟了,朱佑樘的地位也得以穩定下來。 成化二十三年,憲宗皇帝架崩,朱佑樘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弘治元年。他即位之初,就著手改革弊政。由於成化時期,憲宗皇帝寵信佛道,致使許多社會無賴都冒充法師混進宮中,搞的朝廷烏煙瘴氣,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術、房中術進獻皇帝得到寵幸,然後與太監梁芳狼狽為奸禍亂朝政,打擊忠臣,扶植朋黨,是當時朝廷中的第一大害。 孝宗即位之後立即逮捕了兩人,使文武百官彈冠相慶。接著,孝宗皇帝開始整頓吏制,將成化朝通過賄賂,溜須拍馬發跡的官員一律撤換,改革首先從內閣開始,當時著名的「紙糊三閣老」都先後被「請」出內閣,孝宗皇帝重新啟用了一些在成化朝由於直言被貶的官吏,其中著名的有王恕、懷恩、馬文升等人,使得無論是朝中還是宮中都為之一新。孝宗對自己的要求也比較嚴格,他勤於政事,不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開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機會協助皇帝辦理政務。同時,他又重開了經筵侍講,向群臣諮詢治國知道。弘治皇帝還開闢了文華殿議政,其作用是在早朝與午朝之餘的時間,與內閣共同切磋治國知道,商議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終於得到了回報,朝廷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出現了歷史上的「弘治中興」的局面。 孝宗統治進入中期以後,許多問題又爆發了出來,孝宗開始逐漸走上了父親的老路,對佛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由於孝宗皇帝多難的童年使得他的身體一直不好,加之身邊許多人的感染,孝宗皇帝開始信佛,希望能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孝宗皇帝對佛教的篤信程度也並不亞於其父,因此少不了奸佞之輩再次混入宮中,再次禍亂朝政。好在朝中忠志之士較多,大臣們前仆後繼,總算扳倒了當時靠佛教發跡的權宦李廣。 孝宗朝另一大弊病就是外戚勢力的膨脹,孝宗可能是歷史上唯一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非常喜歡自己的皇后張氏終其一生沒有臨幸過其它嬪妃,而且對張氏一家都非常好,但是張氏偏偏是那種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的人。他先是強迫孝宗封自己的父親為伯爵,不久又進封位侯爵。張氏的兩個弟弟也被受爵。而且他的這兩個弟弟比姐姐更加貪婪,他們仗著自己外戚的地位,到處為非作歹,兼并了大量的土地,使得許多農民都流離失所,位農民運動買下了禍根,他們倒賣官鹽,當時的鹽是國家壟斷產品,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張氏兄弟以此牟利,極大地影響了國庫的收入,弘治皇帝看在皇后的面子上也只好聽之任之。 孝宗統治的後期,李廣事件喚醒了那個沈睡多年的勵精圖治的孝宗皇帝,他開始了生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勤政時期。他任用劉大夏、戴珊等人,重新整頓朝政,並親自告誡張氏兄弟收斂他們的惡行,但是這段曇花一現的時光隨著弘治皇帝的駕崩被帶走了,終明一朝再沒有回來。弘治皇帝的統治時期被史學家們認為是明朝回光反照的時期,大明王朝好像一個人,在成化年間已經得了重病,經過孝宗皇帝的治理,這個病人精神為之一振,然後隨著孝宗的駕崩,病人的病情急劇惡化,一步一步走11,正德武宗 朱厚照朱右樘之長子

明武宗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長子,生母張皇后。兩歲被立為皇太子。由於孝宗一生只寵愛張皇后,而張皇后只為孝宗生了兩個兒子,次子又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視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聰明,老師教他的東西總是能很快學會,按理說他應該成為一個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為周圍的太監,毀了這個年輕的孩子。東宮的隨侍太監中,有八個太監號稱八虎,他們以劉瑾為首,為了巴結日後的新皇帝,每天都進一些奇特的玩具,還經常組織各式各樣的演出,各種體育活動,當時的東宮被人們戲稱為百戲場,試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禦這些東西的誘惑,於是就沈溺於其中,而且終其一生沒有自拔,學業和政事當然也就荒廢了。孝宗去世後,十五歲的武宗即位,改明年為正德元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這並沒有把他從玩樂中拉出來,而是在劉瑾的引導下,玩得越來越離譜。先是在宮中模仿街市的樣子建了許多店鋪,讓太監扮做老闆,百姓,武宗則扮做富商,在其中取樂。後來又覺得不過癮,於是又模仿妓院,讓許多宮女扮做粉頭,武宗挨家進去聽曲、淫樂,後宮搞的烏煙瘴氣,可急壞了當朝的大臣們。由於弘治時期政治還算清明,給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剛正廉潔的大臣班子,這些人不顧身家性命,聯名上書請求嚴懲八虎,武宗剛剛即位,還缺乏駕馭群臣的能力,見到如此聲勢浩大的進諫,有些支持不住,想與群臣妥協,除掉八虎。但就在千鈞一髮之際,老謀深算的劉瑾在皇帝面前聲淚俱下地哭訴使武宗心又軟了下來,第二天他懲治了首先進諫的大臣,內閣成員謝遷、劉健以告老還鄉相威脅,但是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領頭人,只好作罷。就這樣,一場反對八虎的運動,以八虎的最終勝利而告終。八虎在戰勝了群臣之後,氣焰更加囂張,劉瑾又建立了豹房,裡面有許多樂戶、美女供武宗享用,武宗玩得更加肆無忌憚,劉瑾也靠著武宗的寵幸權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監內部的爭權奪勢,最終,大太監劉瑾死於了另一個太監張永之手。劉瑾死後,後宮並沒有安定下來,又出了佞臣錢寧、江彬。武宗的胃口越來越大,他已經不滿足於在京城玩樂,他希望有更廣闊的天空,於是他至國政於不顧,開始西巡,到處巡花問柳,百姓怨聲載道。一次武宗來到一個小店,看上了老闆的妹妹鳳兒,於是就納鳳兒為妃,並封鳳兒的哥哥做官。誰知鳳兒福薄,在反京途中就死了,武宗非常悲痛。但不久之後,他又看上了一個樂工(當時的職業演員)劉氏,於是又納劉氏為妃,而且對劉氏寵愛至極,後宮都將劉氏稱為劉娘娘。在西巡的過程中,武宗曾遭遇蒙古的小股部隊,並與之交火,最後明軍以較大的代價斬蒙古軍16人,武宗非常高興,並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改名朱壽,遍觀中國歷史,放著皇帝不做而原做將軍的恐怕只有武宗一人。由於朝政的荒廢,大量百姓流離失所,一場動亂正在醞釀之中,而這場動亂的發起者不是百姓,而是出自明朝皇室。這個人就是寧王朱宸濠,他妄圖效仿永樂帝,趁武宗荒於政事,秘密準備叛亂,並於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並未因此而著急,這正好給了他一個南巡的機會,於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將軍朱壽的旗號,率兵出征,可誰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經平定了叛亂。這個消息絲毫沒有降低武宗的興緻,他又一手導演了一墓鬧劇,他將朱宸濠重新釋放,由自己親自在將他抓獲,然後大擺慶宮宴,慶祝自己平叛的勝利。之後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樂,一天,武宗在江上打魚,由於站腳不穩跌入江中,由於當時已經是九月天氣,江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經被女色掏空了身體,這一病就再也沒有起來,武宗一行匆匆回到京城,雖然太醫們盡心治療,可還是沒有挽回武宗的生命,數月之後,武宗病死於豹房,結束了他荒唐的一生。由於武宗沒有子嗣,皇位不得不落於皇室旁系之手,孝宗一脈從此結束。12,嘉靖世宗 朱厚璁朱右樘之侄

明世宗朱厚驄明世宗朱厚驄,年號嘉靖,明代第11位皇帝。嘉靖皇帝並不是武宗的兒子,也不是孝宗的孫子。由於武宗荒淫,沒有留下子嗣,孝宗則是單傳,只有武宗一個孩子,因此,孝宗一脈到了武宗駕崩也就斷了香火,皇位繼承人就要從最近支的皇族中選出。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次子興王朱佑沅被確定為最近支的皇室,當時興王已經去世,因此就又他唯一的兒子朱厚驄來繼承皇位,他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爆發了「議禮之爭」,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進京的時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與朝臣們就迎接的禮儀發生了爭執,結果以朝臣的妥協告終,緊接著,嘉靖皇帝的生母進京,又發生了類似的事情,最後朝臣又做了讓步。這兩件事可是說是議禮之爭的導火索,從嘉靖皇帝主觀來講,他從外藩即皇帝位,對朝廷的舊臣並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過繼給孝宗皇帝當養子的身份來入繼大統,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帝,這一點標榜尊崇先師孔子禮教的大臣門是無法同意的,眾大臣表現的空前團結,反對的奏章壓的世宗喘不過氣來,就在世宗準備讓步的時候,一個叫張璁的人站了出來,幫了嘉靖皇帝一個忙。 他寫了一篇文章,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許多理論依據,而且引經據典批駁了群臣的觀點,嘉靖皇帝看後深受鼓舞,張璁也得以加官進爵,成為議禮派的首領(當時的反對大臣們稱為護禮派)。朝中出現了議禮派與護禮派的對立,由於嘉靖皇帝的支持,議禮派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雙方的鬥爭也日趨激烈,經過幾回合的你來我往,終於爆發了「血濺左順門」事件。由於議禮派逐漸佔據上風,護禮派群臣決定集體向皇帝進諫,於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給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餘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哭聲,喊聲震天。 嘉靖皇帝派人將為首的幾為大臣押入監獄,群臣情緒更加激憤,左順門前出現騷動,世宗皇帝殺心頓起,將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一時間錦衣衛從四面八方圍來,左順門前血跡斑斑。左順門事件以皇帝的勝利,護禮諸臣的失敗告終,通過這件事,嘉靖皇帝不僅實現了追封自己父親為皇帝的願望,而且樹立了新皇的威信,開始了他的專制統治。 嘉靖統治時期的另一個重要事件就是「壬寅宮變」由於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好燒煉,求長生,因此凡是能夠延長壽命的方法他都喜歡嘗試,有人告訴嘉靖皇帝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煉丹效果很好,可以長生,於是,嘉靖皇帝組織了許多宮女清早為他去采露,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宮女們實在忍受不了,決定殺死嘉靖皇帝。一天清晨,宮女們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時,潛入干清宮,眾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繩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於緊張宮女將繩子系成了死扣,怎麼也收不緊,一個宮女害怕起來,他跑出干清宮呼救,方皇后馬上領人來救架,嘉靖皇帝大難不死,宮女們全部被捕,幾天後被凌遲處死。這就是震驚中國的「壬寅宮變」。 嘉靖皇帝對道教的崇拜並沒有因此而減弱,他到處搜羅方士,秘方,許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許多文人也因為給嘉靖皇帝撰寫青詞(道教儀式中向上天禱告的詞文)而入閣成為宰相,當時民間就有「青詞宰相」的說法。嚴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善於寫青詞,善於揣測皇帝的心思,因此儘管嘉靖皇帝對他的貪贓枉法瞭然於心,但就是不捨得處理他,嘉靖後期,皇帝專心燒煉,長時間不上朝,朝政把握在嚴嵩手中,他立朋黨,除異己,威風八面,後來由於年老,思維緩慢,不能再為嘉靖皇帝撰寫青詞,才被嘉靖皇帝找借口罷黜了。 嘉靖朝的軍事可謂喜憂參半,北邊蒙古不斷侵擾,一次竟打入京畿(史稱庚戌之亂),另外駐在邊關的兵卒一方面忍受不了將領們剋扣軍糧,另一方面厭惡了頻繁的戰鬥,因此經常爆發邊卒的叛亂。攪的明朝的北邊幾乎沒有安寧過。與此相反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湧現了像戚繼光、於大猷等著名抗倭將領,總督胡宗憲採取剿撫並重的辦法,幾乎徹底解決了長達百餘年倭寇問題。這也算嘉靖皇帝不多的功績吧。時間流到了嘉靖皇帝生命的最後幾年,由於長期服用丹藥,嘉靖皇帝不光身體越來越差,而且脾氣越來越壞,許多大臣動輒被殺頭或廷杖,人人自危。嘉靖皇帝為了修鍊,又大肆建造宮殿,國庫極度空虛。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嘉靖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將皇位傳給了他的三子裕王朱載後。13,隆慶穆宗 朱載後朱厚囪之第三子

明穆宗朱載後明穆宗朱載後,年號,隆慶,世宗皇帝的三子,三十歲登基,是為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朱載後可以說是明朝比較幸運的皇帝,在他統治期間,幾乎沒有爆發什麼重大的變故,他得以穩坐皇位六年。這與他的性情是分不開的,由於在作皇子期間處處小心謹慎,很少張狂,從小就養成了貞靜、仁義的性情。同時隆慶朝人才濟濟,文有徐階、張居正、高拱、楊博,武有譚綸、戚繼光、李成梁。這些人之所以出名,還要歸功於隆慶皇帝給了他們發展的空間,反觀歷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濟濟,但由於皇帝的限制,他們終究沒有在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筆。朱載後的一大優點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讓他的臣子去發揮才能,使得隆慶朝和萬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觀,可以說朱載後在使明王朝向最後一個繁榮時期發展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過渡作用。有人將萬曆前十年繁榮的功勞全部歸功於張居正,沒有朱載後放手讓張居正在政務中去鍛煉,沒有穆宗皇帝對嘉靖朝弊政的改革,萬曆朝的繁榮就無從談起,因此將朱載後歸於明朝比較好的皇帝之一。當然,人不是完美無缺的,朱載後也有自己的缺點,有人說他懶,的確他只召見過兩次閣臣,朝會,經筵也經常不發表意見,從這方面看他是很懶,但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不也是懶與政事,把朝政都託付給管仲嗎,他照樣不失春秋五霸的稱號。不過朱載後的懶於政事畢竟是不可取的,同時他貪色,整天在後宮裡忙來忙去,被人比作後宮中辛勤的小蜜蜂,最後他也是死於色,這不能不說是他人生的一大污點。隆慶朝也並非太平無事,「庚戌之變」就是在他統治期間爆發的,這也是土木之變也先率兵包圍北京城後,蒙古的又一次較大規模的入侵。蒙古騎兵從山西方向,土蠻部隊從盧龍、灤河方向進逼北京,隆慶皇帝急調邊兵放棄防地,入衛京師。好在蒙古人關心的並不是北京城,而是金銀財寶,壯丁工匠,因此這次蒙古人並沒有大舉進攻北京,而是大肆擄掠了一頓後,馱著戰利品回了老家,不過這次戰爭也著實嚇了隆慶皇帝一跳,從此他更加關心北邊的防禦,此時張居正在朝,戚繼光在邊,為鞏固明朝的邊防做了很多努力,使得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再爆發矇古大規模入侵的事件。隆慶六年五月,宮中傳出了皇帝病危的消息,被女色掏空了身子的隆慶皇帝,從此再沒有站起來,他匆匆走完了六天的帝王生涯,把大名江山留給了年僅9歲的皇子朱翊鈞,終年三十六歲。14,萬曆神宗 朱翊鈞朱載後之第三子

明神宗朱翊鈞明神宗朱翊鈞,穆宗皇帝長子,6歲立為太子,10歲即皇帝位,年號萬曆。神宗皇帝的生母李氏本是宮中一宮女,後被當時還是裕王的朱載後看中,多次臨幸,不想竟珠胎暗結,為裕王生下了一位王子。朱翊鈞從小聰慧過人,讀經史則過目不忘,有一次還在幼齡的他竟勸諫父皇不要騎馬,恐萬一傷了聖體,會使百姓擔心,穆宗皇帝聽後深受感動,從此更加喜愛這個孩子了。 穆宗皇帝在位六年,去世時年僅三十六歲,於是皇太子朱翊鈞即位,成為了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穆宗皇帝去世時,為朱翊鈞留下了很好的內閣班子,大學士張居正、高拱、高儀都是正直之士,善謀略,此時的內宮也非常安定,穆宗正宮陳皇后與神宗生母李太后相處地非常融洽,而且當時的大太監馮保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好太監之一,他與張居正配合默契,使得萬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經濟飛速發展,這當然要歸功於張居正的改革,但是與李太后、馮保的支持十分不開的。 同時,張居正非常注重對小皇帝的教育,小皇帝也與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之情。冬天上課的時候,小皇帝總是囑咐小太監將厚厚的毛毯放在張居正的腳下,以免凍著他的腳。張居正生病後,朱翊鈞更是親自為他熬藥,張居正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更是加緊努力,事必躬親,霄旰瀝膽,將一個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條。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張居正由於操勞過渡,於萬曆十年去世,終年五十八歲。張居正為人非常正直,因此得罪了不少大臣,他的改革也觸動了不少守舊勢力,萬曆皇帝在張居正嚴格的管理下也有些厭倦了,因此有些大臣趁機彈劾張居正,這時太監馮保已經失寵,皇帝成年李太后又不好再干涉朝政,形勢對張居正非常不利。 開始萬曆皇帝還並不忍心對張居正下手,但是經不住大臣一浪又一浪的攻勢,張居正終沒有逃脫抄家,家人蹢戍的厄運,許多讀史之人看到此處,都不免為之遺憾。當萬曆皇帝徹底擺脫了張居正的束縛之後,就開始了他獨裁的統治,萬曆貪財,徵稅的項目千奇百怪,無物不稅、無地不稅,真是苛政猛於虎;萬曆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開始著手為自己修建壽宮(陵寢);萬曆懶,二十八年不臨朝聽政,高唱「天下無一時可憂之事」,衙門內嚴重缺員,而候補的官員卻又得不到提升,以至於終生候補。因此後人評論「明之亡,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神宗之怠惰。」 萬曆朝有三件大事,援兵朝鮮、國本之爭、梃擊風波,先說說援兵朝鮮。要說張居正去世之後萬曆皇帝還干過什麼好事,那就算援兵朝鮮了。當時的日本處於分裂後的統一時期,當時的統治者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後,就將矛頭對準了朝鮮,朝鮮本是中國的藩屬,萬曆皇帝對此表現出了非常的重視,毅然決定派兵援助。明軍一到朝鮮,就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先後收復了平壤,開城,平壤之戰體現了明軍頑強的戰鬥精神,一舉取得了此次攻堅戰的勝利。但是日本人很快緩過了氣,明軍的繼續前進受阻,雙方進入了對峙的局面。當時由於國內很不穩定,軍費開支很大,日方也想回國整頓,因此雙方很快達成了議和協議,各自罷兵。誰知日本人一向說話不算,三年後又挑起了戰爭,萬曆皇帝此時宛如一代英主,毅然決然再次派兵,本來吝嗇的他,此次也動了血本,向朝鮮戰場輸送了大量的銀兩、糧草。但這次日本的進犯是有備而來,明軍在戰場上沒有佔到一點便宜,除了零星的小勝利之外,難有大的作為。好在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將領率兵回國搶佔地盤,朝鮮戰爭以明軍的不戰而勝畫上了句號。不管怎樣,萬曆皇帝在這件事上處理的還是不錯的。 再來說說國本之爭,萬曆年輕之時,偶爾行到母親的寢宮,發現了一個宮女長的非常可人,於是私下臨幸,誰知宮女竟懷了龍種,萬曆的母親本就是宮女,因此,並沒有為難這個宮女,反倒讓萬曆皇帝封他為妃,十月懷胎,生下了一個皇子,他就是光宗朱常洛,萬曆皇帝對王宮女的臨幸只是一時興起,並不當真,新勁一過便不想負責任,因此他對王氏、朱常洛都沒有什麼感情。另外一點,當時的鄭貴妃,寵冠後宮,是萬曆皇帝的心尖,鄭貴妃是邀寵的好手,把個萬曆皇帝弄的神魂顛倒,對她言聽計從。鄭貴妃也有兒子,朱常洵。這個小孩長的也招人愛,出身也好,萬曆皇帝在鄭貴妃的慫恿下,總想藉機立他為太子,於是就想出了種種辦法,但遭到正直大臣們的極力反對,當時太子又叫國本,因此,皇帝與大臣間的這次鬥爭又稱為國本之爭。國本之爭是繼嘉靖朝「大議禮」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皇帝與大臣的衝突,不過這次的勝利者應該是眾大臣,因為朱常洛畢竟登上了皇位。 梃擊風波可以說是從國本之爭演變而來,他也是鄭貴妃為了能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所做的孤注一擲的最後進攻,國本之爭大臣的勢力佔了上風,鄭貴妃心中非常著急,於是派自己的心腹太監僱人,行刺太子,被雇的人明叫張差,在太監的配合下,他順利地到達了太子寢殿的門口,當他手持木棒殺進去的時候,被守門的太子宮中太監當場抓住。 這就是著名的梃擊案。以上只是對此案的一家之言,關於案件的說法還很多,總沒有一個定論,因此此案被列為了明宮三大疑案。此案也說明了當時太子朱常洛的地位是多麼危險。萬曆四十八年七月,萬曆皇帝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他曾作為一代英主,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他也曾窮奢極欲,橫徵暴斂,背負了千古罵名,在他五十八歲的這一年,他終於回到了天上,他終於可以擺脫心中善與惡的鬥爭了。15,泰昌光宗 朱常洛朱翊鈞之長子

明光宗朱常洛明光宗朱常洛,年號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個月。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萬曆皇帝並不喜愛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後,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這位剛要展翅高飛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朱常洛的身世和他父親萬曆皇帝差不多,也是父皇偶然臨幸宮女而生,不過雖然都是臨幸,朱載後要比朱翊鈞負責任。朱翊鈞是打心眼裡不喜歡這位皇子,認為這個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醜事。這一觀念持續了三十九年,直到萬曆皇帝去世。皇長子朱常洛出生後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更是將鄭貴妃的兒子福王朱常洵視若掌上明珠,加上鄭貴妃整天在萬曆皇帝枕邊吹風,萬曆皇帝早就有廢長立幼的想法。萬曆先是封了鄭氏為貴妃,而長子的母親卻還是妃子,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長大後遲遲不讓他上學,然後又想出了三王並封的主意,將眾皇子都封為王以降低長子的地位,好在這些伎倆被大臣們識破,總算沒有得逞。之後爆發國本之爭,眾大臣用生命和鮮血為皇長子朱常洛爭來了這個太子之位。當上太子之後的朱常洛並沒有就此安定下來,宮內、宮外的鬥爭始終都在威脅著他的地位,甚至生命。好在朱常洛在殘酷的鬥爭中已經漸漸成熟,各方面表現中規中矩,讓萬曆皇帝也無話可說。就在太子之位漸漸穩定下來之時,最著急的要算鄭貴妃了,為了讓他的兒子能夠座上皇帝的寶座,他不惜孤注一擲。梃擊案就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發生了。一天中午,一個壯漢手持棗木棍闖入太子宮,準備行刺,好在被值班太監當場抓住,朱常洛才算躲過一劫,一個農民如何能闖進戒備森嚴的皇宮,又如何能輕易找到太子居住的宮殿,看來此中必有內情。經過反覆審理,案情牽涉到了鄭貴妃,但沒有進一步追查,兩個太監做了替死鬼,此案草草結束。不過究竟此案是否為鄭貴妃指使,沒有定論。此案成為了明宮三大案之一。不管如何,萬曆四十八年,朱常洛歷盡千辛總算登上了皇位,成了君臨天下的帝王。在他即位的前十幾天,朱常洛進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發內帑犒勞邊關將士,雖則杯水車薪,也是萬曆朝很難見到的。他罷了萬曆朝的礦稅,這種稅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叛亂疊起。他撥亂反正,將由於進諫而得罪皇帝的言官都放了出來,恢復了官職。面對萬曆中後期官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他重振綱紀,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補足了缺額,使國家機器能夠正常運轉。正當百姓望治之時,皇帝卻突然病倒了。什麼原因呢?泰昌帝未即位的時候就好女色,即位之後鄭貴妃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向皇帝進獻美女,泰昌帝的身體本來就不好,年齡又不饒人(40歲左右),即位之初處理政務非常繁忙,加上回到後宮的縱慾,他終於倒下了。本來不是什麼大病,吃幾副補藥,靜心調養一段時間因該可以復原,但是掌管御藥房的太監崔文升向皇帝進了一濟瀉藥,泰昌帝當天晚上腹瀉三四十次,身體一下就垮了下來,再也起不了床了,而且病情日趨惡化。就在這時,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兩粒紅丸,泰昌帝用了第一粒後後,病情稍見好轉,用了第二粒後泰昌帝昏昏睡去,於第二天清晨駕崩。由於皇帝服用紅丸斃命,紅丸到底是什麼葯,是否有毒,崔文升為什麼要向皇帝進瀉藥,這些都已無法弄清,這件事史稱紅丸案,此案最後不了了之,成為了明宮又一大案。泰昌帝就這樣不明不白的走了,沒當皇帝之時處處小心,當了皇帝沒幾天又抱憾而終;生前命運坎坷,死後陵寢也是採用當年景泰帝的廢陵,命運對帝王竟也如此捉弄。16,天啟嘉宗 朱由校朱常洛之長子

明熹宗朱由校明熹宗朱由校,明代第十五位皇帝,在位七年,年號天啟。熹宗的皇帝名號可以說子承父業,順其自然的得到了,但真的要座上干清宮的皇帝寶座還頗費了一番周折。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卻留下了一個禍害李選侍,這個女人跟鄭貴妃如出一轍,整天捉摸著怎麼將皇后位子弄到手,此時的鄭貴妃也對皇太后的位子垂涎已久,就這樣,兩個臭味相投的女人湊在了一起,互相配合,在皇帝面前軟磨硬泡,非要將封號討下來不可,即使在光宗病危的幾天,他們也沒有停止過。光宗突然駕崩,使鄭李二人失去了保護傘,群臣對他們並沒有好感,兩人感到自己的地位很不穩固,於是李選侍想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由於熹宗生母早逝,李選侍成了熹宗的實際看護人,此刻正好利用這層關係,將熹宗扣留。 先皇已經駕崩,熹宗已經被宣布即皇帝位,但小皇帝遲遲沒有從後宮走出來,群臣非常著急,紛紛上書請李選侍放還熹宗。但是李選侍根本不聽,仍舊將新皇扣留,幸虧太監王安,從大局出發,將皇子騙了出來,交給了群臣。李選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賴在干清宮不走,以此要挾群臣給他皇太后的封號。按古制皇帝即位後,應該立即遷入干清宮居住,但是無人奈何的了李選侍,群臣非常著急。勸李移宮的奏章如雪片飛來,李選侍根本不理,群臣終於被激怒了,楊漣代表眾大臣向李選侍下達最後通牒,讓他即日離宮,新皇朱由校也下旨,讓李移宮,加上大太監王安對李選侍百般威嚇,李選侍終於帶著宮女灰溜溜的遷出了干清宮。史稱此事件為「移宮案」,明宮三大案之一。 熹宗即位之初,東林黨勢力較大,公正盈朝。楊漣、左光斗、趙南星、高攀龍,許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方從哲等奸臣已逐漸被排擠出去,吏制稍顯清明。由於楊漣等人在幫助熹宗即位時出了很大的力氣,因此,熹宗對這些東林黨人也是非常信任,言聽計從。群臣能治外,但是管不了皇帝家裡的事,此時後宮有兩顆毒瘤正在悄悄的生長,一旦他們成了氣候,大明王朝這個彌留之際的病人,就將被掏空最後一滴精血。這兩個毒瘤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賢與容氏。 魏忠賢大字不識,卻善於鑽營,很快攀上了大太監王安的關係,地位直線上升,容氏熹宗皇帝的乳母,其奸詐並不亞於鄭、李,客魏兩人很快結成了同盟,成為了後宮不可一世的力量。王安等太監在後宮逐漸被排擠,客魏首戰告捷,權利覆蓋了整個後宮。但魏忠賢並不滿足,他要向他的先輩王振,劉瑾那樣,成為權傾朝野,名副其實的大太監。一方面,魏忠賢引誘熹宗玩樂,使熹宗整日沈浸在木工活之中,成了名副其實的木匠皇的,從不過問朝政;另一方面,魏忠賢與朝堂上的一些文臣敗類(崔呈秀之流)結成聯盟,排擠東林黨人,逐漸掌握了內閣、六部。 東林黨人被貶、被殺不計其數,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楊漣、左光斗為首的東林六君子,他們為了能夠扳倒魏黨,作了很多努力,也是魏忠賢最痛恨的人,他們有的已經告老,有的還在任上,均被魏忠賢先後投入監獄,嘗盡了人間酷刑,最後慘遭殺害,卻始終沒有向閹黨曲膝,不僅為一代文人的表率,也被百姓傳為佳話。魏忠賢不僅殘酷地排除異己,而且加深了對百姓的盤剝,使得民不聊生,各地起義不斷。就在整個大明王朝搖搖欲墜的時候,一手製造了客魏專政的熹宗皇帝還在後宮玩樂,做木工活之餘他也臨幸嬪妃,遊山玩水,想盡了人間富貴。天啟五年,皇帝外乘舟遊玩的時候不慎落水,雖被人救起,但落下了病根,到了天啟七年,病情加重,一命嗚呼,終年二十三歲。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兩位少年天子武宗、熹宗,一個喜歡打仗,一個喜歡木工,均不問朝政,都是落水得病而死,都沒有子嗣,都培養出了明朝最壞的太監——劉瑾、魏忠賢。歷史竟驚人的相似,試想如果沒有這兩個皇帝,大明江山應能再多堅持幾年。17,崇禎思宗 朱由檢朱常洛之第五子

明思宗朱由檢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明代第十六位皇帝,光宗朱常洛之子,熹宗朱由校之弟。崇禎皇帝,幼年被封為信王,熹宗皇帝駕崩之後,由於沒有子嗣,按照古代兄終弟及的說法,信王坐上了本不屬於自己的皇帝寶座。皇帝的位子本來是人人嚮往的,但是此時的大明江山已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雖有明君能臣在世亦難扭轉其頹勢了。何況朱由檢自幼生長在深宮,既不了解官場的勾心鬥角,派系之爭;更不了解戰場排兵布陣,殺伐攻略。但是毫無經驗的朱由檢,硬是憑著自己中興的決心,將大明江山延續了17年之久,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了。歷史上對崇禎皇帝的評價褒貶不一,現簡單記錄其生平事迹。熹宗駕崩之際,正是克魏集團活動最猖獗的時期,克氏、魏忠賢互為表裡,禍亂後宮,把持朝政,不僅害死了熹宗皇帝,也將大明王朝推向了毀滅的深淵。信王朱由檢自然瞭然於心,因此,在宣布信王即位之後,朱由檢由信王府搬入大內,竟不敢食用為他準備的膳食,硬是憑藉自己從家裡偷偷帶來的乾糧度過了最危險的幾天,宮中的險惡可見一斑。崇禎皇帝即位之初,雖然深惡魏忠賢的專權,但是畢竟自己羽翼未豐,不敢輕舉妄動,於是韜光隱晦,等待時機,正值巔峰的魏忠賢並沒有把這個孩子放在眼裡,認為不過是和他哥哥熹宗一樣的年輕後生,不會有多大的作為,於是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為他建立生祠,罪惡已經招然於世。朝內朝外怨聲載道,崇禎皇帝抓準時機,先以迅雷之勢除掉了魏忠賢倚為左右手的崔呈秀,然後對魏忠賢的爪牙痛下殺手,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魏忠賢自知罪惡深重,在途中上吊自盡了。崇禎皇帝談笑間剷除了魏忠賢集團,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興成為了可能,但是隨後的一系列錯誤使得他最終沒有實現中興的夢想。當時明朝最大的敵人還是東北的後金,即後來的滿清政權,此時清太祖努爾哈赤已經去世,太宗皇太極在位。雙方多次爆發戰爭,而戰爭的結果多是以明軍的潰敗告終,諾大的一個朝堂上竟找不出一個象樣的元帥,崇禎皇帝對此當然不能甘心,於是他想到了袁崇煥,這個被百姓稱為『袁長城『的人物。當初在寧遠城用大炮打傷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就是這個袁崇煥。由於閹黨的迫害,他被迫離職,這次被崇禎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躊躇滿志,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恢復大明的江山。一經上任,他就把東北的防務布置的井井有條,使後金不敢窺盱寧錦一線。但袁崇煥的敵人畢竟是蒸蒸日上的後金政權,是多謀善斷的皇太極,更重要的,袁崇換的主子是崇禎皇帝,心急、多疑是崇禎的致命弱點,這就決定了袁崇煥不可能有充分的時間去施展他的抱負,更可悲的是皇太極的一個小小的反間計,就毫不費力地致他於死地了。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從京畿的北面越過長城,威脅北京,袁崇煥率部回京勤王,正當袁崇煥部開到北京城下的時候,清軍突然鬼使神差的出現了,給崇禎造成了假像,是袁崇煥部引清軍來攻城的。因此,城上的守軍堅決不準城外的部隊進城,千里奔襲而來的袁軍此刻已是筋疲力盡,即不能進城休整,又要面對強大的八旗軍隊,但是袁軍還是成功的打退了清軍的進攻。是夜,皇太極派手下心腹將領在明軍俘虜面前大肆宣揚如何與袁崇煥約定獻城投降,然後故意放俘虜逃跑。俘虜怎知是反間計,回城後一五一十地向崇禎皇帝作了彙報。本就多疑的崇禎將幾見事聯繫到一起,便認定袁崇煥必是漢奸無疑,於是將袁崇煥誑進城內,打入大牢,並於數月後凌遲處死。從此,明朝失去了唯一的東北屏障,八旗軍隊得以馳騁東北大地如入無人之境。明朝末年,出現了三日並舉的局面,一個,北京以崇禎帝為首的明政權,第二,瀋陽以皇太極為首的清政權(天聰十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第三,西北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說到李自成,農民軍起家,本在舅父老闖王高迎祥手下為將,舅父被俘就義之後,被公推為新闖王。明朝對農民軍戰績要遠遠好於對清軍的戰績,明軍的將帥如洪成疇、陳奇瑜、孫傳庭、盧象升、熊文燦都有對農民軍的輝煌勝利。陳奇瑜曾將農民軍逼入車廂峽,險些讓李自成、張獻忠困死其中;孫傳庭潼關大敗農民軍,並活捉了老闖王高迎祥;熊文燦追得農民軍走投無路,紛紛投降,張獻忠、羅汝才(曹操)亦在其中;盧象升滁州大捷,農民軍屍橫遍野。更有大將左良玉、賀人龍、曹文詔、曹變蛟、高傑衝突左右,本來撲滅農民軍的星星之火不是沒有可能,但就是崇禎皇帝的性急,在關鍵時刻幫助了農民軍,明軍將帥稍有敗績,非死即貶,明朝的棟樑之才損失待盡,陳奇瑜被貶,熊文燦被斬,孫傳庭入獄,一個個將星的隕落,註定了明朝的滅亡。李自成被熊文燦追得無處藏身,被迫躲進了商洛山中,當李自成再一次從山中走出來的時候,熊文燦已經成了冤死之鬼,李自成再次組成了自己的軍隊,吸收了李岩、宋獻策、牛金星等知識分子,洗去了農民軍固有的匪氣,一股天將降大任於斯的氣勢,目標直指紫禁城中的蹯龍寶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年號大順南明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Z}(n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g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清清朝:l644――l9ll 共268年,歷十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年號天聰不計在內)。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北京。清朝簡介1入關前1,努爾哈赤,

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瀋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2,愛新覺羅。皇太極,

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松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入關後一、世祖福臨,為順治,在位l8年。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瀋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二、聖祖玄燁,為康熙,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玄燁儘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三、世宗胤禛,為雍正,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複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幹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紮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儘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四、高宗弘曆,為乾隆,在位6O年。

乾隆帝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誌。五、仁宗顒琰,為嘉慶,在位25年。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曆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六、宣宗旻寧,為道光,在位30年。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七、文宗奕詝,為咸豐,在位1l年。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並不任戰,「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於是沉湎於聲色,縱慾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於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八、穆宗載淳,為同治,在位l3年。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係。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後,死於天花。清穆宗 載醇 同治 (1856 - 1875)同治帝 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病逝於承德,六歲的載淳即位,為同治帝,因同治尚幼,故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至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鎰號「穆宗」。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洋務新政」。所謂「同治中興」。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係。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因貪玩而學業長進緩慢,後因選皇后之事和母親慈禧太后意見不合,彼此都不快,因此慈禧藉「帝行將親政,國是繁頤,宜節慾,勿時宿內寢」,結果同治時常獨宿干清宮,不敢與皇后相聚。日子一長,在一些貼身太監的導引之下,同治竟干出微服出遊風月場所的事。親政以後,實際權力仍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雖已親政,但仍常微服出遊,肆義尋歡作樂,有時竟通宵達旦,以致耽誤次日上朝,雖有大臣勸諫,他卻依然如故,毫無節制。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次年,死於天花。九、德宗載湉,為光緒,在位34年。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十、溥 儀,為宣統,在位 3年。

簡介1我國前朝遜清末代皇帝.-遜清醇之子.-日軍中尉長兄.-愍皇帝.愍,悲傷.[生平]-天資尚算聰慧,幼時待其長輩和善.-有傳其行龍陽之道,難以查證.-對深痛惡絕,對其他下屬以力相待.[政治]-前清時期,由其父載灃任攝政王,不問政事.-張勛復辟時期,曾頒布十餘條詔書,但不被軍閥所承認.-時期,由日本人擬政,名義上卻是康德皇帝裁決.-一生中三次登基,三次退位.(前清登基,張勛復辟,滿洲國執政)[軍事]-民國時期,曾翻閱前朝奏章,力主海軍建設.-民國時期,沿用前清帶刀侍衛駐紮禁宮.-滿洲國時期,曾組織三百人以上的護軍,後被解散.[文化]-不拘泥儒家學說,卻喜好西洋文化.-擬文多章.[輿論]-民國時期,活動頻密,為熱點之人物.-張勛曾誇耀幼帝"謙遜有禮,廣識大體"等若干.-滿洲國時期,曾希望藉助國聯擺脫日本人控制,不果.[婚姻]婉容,文綉,他他拉,李玉琴,李賢淑簡介2清末代皇帝、偽「滿洲國」皇帝。姓愛新覺羅,字浩然。滿族。醇親王載灃之子。1908年11月14日,3歲時被立為嗣皇帝,授載灃為攝政王,年號「宣統」。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登基不滿3年的溥儀由隆裕太后於2月12日代行頒布《退位詔書》。根據清室退位優待條件規定,不廢帝號,仍居宮禁。1917年7月1日,溥儀在紫禁城召見張勳,接受他的奏請,復辟帝制,恢復宣統年號,但只做了12天皇帝,隨著張勳的失敗而被迫退位(見張勳復辟)。1924年馮玉祥等發動北京政變後,攝政內閣決定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廢除皇帝稱號並將其驅逐出宮。溥儀先搬進原醇王府,不久逃入日本公使館。1925年2月由日本便衣警察護送到天津日租界,繼續進行復辟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侵華日軍的策划下潛往東北。次年3月,當上偽「滿洲國」執政,1934年3月又改稱偽「滿洲帝國」皇帝,改元「康德」。溥儀於1935年4月和1940年6月,以偽「滿洲國」皇帝的身分,先後兩次訪問日本。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溥儀於8月17日逃往日本途中被蘇軍俘獲,押到西伯利亞,在集中營里關押五年。1950年8月溥儀與其他偽「滿洲國」戰犯一起被蘇聯政府移交給中國政府,先後在哈爾濱和撫順兩個戰犯管理所關押10年,1959年12月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根據特赦令予以釋放。後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1964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我的前半生》。溥儀生平簡介溥儀(1906~1967)清朝末代皇帝、偽滿洲國皇帝。姓愛新覺羅,字浩然。 1906年2月7日(清三十二年正月十四)生於北京。滿族。醇親王載灃之了。1908年11月14月光緒帝載湉病死,慈禧太后患病不起,立三歲的傅儀為嗣皇帝,授較灃為攝政王,年號「宣統」。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登基不滿三年的溥儀由隆裕太后於2月12日代行頒布《退位詔書》。根據清室退位優待條件規定,不廢帝號,仍居官禁。1917年7月1 日,傅儀在紫禁城召見張勳,接受他的奏請,復辟帝制,恢復宣統年號,但只做了十二天皇帝,隨著張勳的失敗而被迫退位。1924年馮玉祥等發動北京政變後,攝政內閣決定修正清室優待年件,廢除皇帝稱號並將其驅逐出宮。溥儀先搬進原醇王府,不久逃入日本公使館。1925年2月由日本便衣警察護送到天津日租界,繼續進行復辟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侵華日軍的策划下潛往東北。次年3月,當上偽滿洲國執政,1934年3月又改稱偽滿洲帝國皇帝,改元「康德」。博儀於1935年4月和1940年6月,以偽滿洲國皇帝的身分,先後兩次訪問日本。抗日戰爭勝利後,溥儀於1945年8月17日逃往日本途中被蘇軍俘獲,押到西伯利亞,在集中營里關押五年。1950年8月,溥儀與其他偽滿洲國戰犯一起,被蘇聯政府移交給中國政府,其後在哈爾濱和撫順兩個戰犯管理所關押十年。1959年12月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根據特赦令予以釋放。後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1964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我的前半生》。清朝簡介21、順治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瀋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2、康熙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玄燁儘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3、雍正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複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幹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紮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儘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4、乾隆乾隆帝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誌。5、嘉慶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曆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6、道光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7、咸豐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並不任戰,「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於是沉湎於聲色,縱慾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於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8、同治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係。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後,死於天花。9、光緒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10、宣統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宣統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清庭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划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日軍戰敗後被服,經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11、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瀋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12、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松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13、慈禧(垂簾聽政)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咸豐帝死後,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於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後的近50年里,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慾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終於釀成了她死後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不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清朝皇帝的死因——據清宮檔案透露自清軍入關,多爾袞攝政,定都北京到清朝滅亡。大多數皇帝早夭,使人們引起各種猜測,眾說不一,那麼,這些皇帝究竟死於什麼原因呢?福臨帝(順治)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從此清王朝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歷史正式開始了。順治帝本來就身體羸弱,經常心悸失眠,他常嘆自己「骨瘦如柴,壽命難過卅。」順治十四年,皇貴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對其是沉重打擊,順治十七年寵妃董鄂氏又逝,使順治萬念俱灰,聲稱要出家為僧,終日鬱鬱寡歡,精神不振,每況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於初七日半夜死在養心殿,時年24歲。玄燁帝(康熙)玄燁政績非常突出,但立儲,幾立幾廢,身心受到嚴重刺激,開始患病,從他數次發病情況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壓、心臟病。當時他「傷心不已」,「漸覺虛弱」,「胸中有結」「日日不能釋然於懷」。到五十一年再廢太子時,就已「心思用盡,容顏清減」。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燁去南苑行圍,時值天寒地凍,他已近七十高齡,體弱多病,於十一月初七「偶冒風寒」,當日回到暢春園,傳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靜養齋戒」,但這次患病,來勢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禮有五子允祺前往孝東陵典祭,實際是支走其子,便於向隆科多口授遺囑,致使心力憔瘁,氣力不支,於十三日丑時病情突然惡化,遂將其八個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時,耗盡心血的玄燁結束了生命,終年69歲。胤禛帝(雍正)胤禛繼位時年四十五歲,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體狀況雖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驍悍強健。即位以後,面臨著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動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務中去,日久天長,健康必受影響。雍正四年即承認精力不足,疲勞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於調治。雍正八年三月,間日時發寒熱,飲食大減,夜不能寐,歷時兩年有餘。五月間一度好轉,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過險關。這場將近一年的寒熱病,幾乎送了胤禛的命,一個53歲的人,患了這樣一場大病(似瘧疾),使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於圓明園。對於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從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諭中分析。乾隆在胤 死後的三天內,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與葬禮直接相關。其中一件是傳諭給宮中的道士的。言:「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爐火修鍊之說,聖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實際上,胤禛生前曾諭幾路總督、巡撫為其尋找道士,甚至不顧夏日炎炎,在宮內、宮外辟靜之處用萬斤灰炭煉丹。年老體弱的胤禛豢養道人,為治病強身這個目的顯而易見,道士推拿煉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盲目迷信卻走向反面,從胤禛對道士的重視態度與乾隆果斷的驅道行動聯繫起來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與長期服用丹藥引起重金屬中毒有關。弘曆帝(乾隆)弘曆在幾個兄弟當中,不論在才華或政治上都處於優勢地位,胤禛死時他年方25歲,有較好的文化基礎,有一定的統治知識和幾年參與軍事機務的經驗,所以極為順利掌握了政權。弘曆天資聰慧,青年時代受到精心培養。從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曆登極至做太上皇以後的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業穩定,政績卓著,其前提條件是其壽命長,政策當。他個人對繪畫、文玩、音樂、體育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也是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養心殿斷氣,才被人抬著離開了寶位,享年89歲。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鍛煉,反對進補,常自稱為「長壽老人」,看來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死而已。顒琰帝(嘉慶)顒琰六歲就傅,十三歲即通五經,文章「援筆立就,動成典則」。十五歲大婚後仍日居書室,寒暑罔聞。 琰經過從建儲到即位加訓政的二十多年裡,更臻於成熟。為後來從政奠定了牢固基礎。度過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宮廷內部的鬥爭,八卦教、捻子軍的造反,同母弟慶親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內心憂鬱,負擔加重。嘉慶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莊,準備去木蘭圍獵,在去山莊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莊後即「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漸。戌刻,崩於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旻寧帝(道光)旻寧,於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時生於大內擷芳殿,為顒琰的第二子,六歲就傅,十五歲與鈕祜祿氏成婚,嘉慶十三年正月鈕病死,十二月又與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后妃20人。他即位順利,崇尚節儉,但清已處未落時期。晚年,聖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於圓明園慎德堂,召見部分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密議傳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硃諭,立皇四子奕 為皇太子,並將另一個寵兒封為親王。關於旻寧死於何疾,因無原始資料故難以推斷。奕詝帝(咸豐)咸豐執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焚,北京條約的簽定都給咸豐以沉重的打擊,他所患的肺病癒來愈重,熱河行宮不斷傳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帶血益發嚴重,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虛勞的咸豐終於死在避暑山莊內的「煙波致爽」殿寢宮,終年31歲。載淳帝(同治)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治。載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典禮。兩宮皇太后於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捲簾歸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干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對於他的死,儘管清代宮庭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並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壇,莫衷一是。據《桃花聖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后縱帝遊盪,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后代執國政。至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聞》中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藥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意說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並且把這件事與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繫在一起。說明由於西太后專權,同治憂鬱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夜間常出沒於宮禁森嚴的大內,至整夜不歸,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其實。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葯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載湉帝(光緒)載湉親政典禮於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舉行,光緒十五年正月舉行了大婚典禮。這時慈禧才「交權」並移居到頤和園,但是鬥爭仍在激烈的進行,最後終於導致了戊戌宮廷政變。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載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苦悶,使本來就患有多種疾病的載 身體越發不支,成為一個被慈禧拋棄的傀儡,加上久病纏身,使他再也無力奮起抗爭。載湉於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四歲入宮,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與慈禧鬥爭了十幾年,最後落了個傀儡皇帝,這一切都是造成從小多病而且越來越重的真正原因。他從小體弱,感冒發燒,胃病時作,大婚前經常遺精而使「腎經虧損太甚」,接著腦鳴、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戊戌變法失敗後,政治上的打擊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後更為嚴重,宮中御醫已束手無策,不得已召江蘇名醫陳秉鈞和曹元恆入京診視,到了四月份仍無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過軍機處向各地發出電文:「入春以來皇上聖躬時有欠安。在京名醫,診治無效。希尊處精選名醫,資送迅速來京,恭候傳診」。這次保送來京的名醫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人。其中江蘇名醫(浙江候補知縣)杜仲駿對吏部尚書陸潤癢說:「……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希望全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由此證明光緒病情之嚴重使諸臣失掉了信心。進入十月,光緒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歲生日,皇上勉強來到殿上哭著對大臣說:太后「萬壽在即,不能行禮,奈何?」大臣們也陪著落淚。慈禧見他非常可憐,馬上命太監扶轎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動,胃中隆起」「上疾劇增」,再次向全國發布上諭,急調名醫來京,可是在這道上諭沒有完全發出去之前,於酉正二刻三分,就崩於瀛台涵元殿,享年38歲,死於肺病。溥儀(宣統)作為清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一生的經歷可算是坎坷而豐富了。關於他的一生,大量的書籍、影視劇已使人們對他並不陌生了。1967年溥儀因患癌症病逝於北京。中華民國中華帝國中華帝國皇帝 袁世凱,年號洪憲
推薦閱讀:

【傳統文化】中國古代瑞獸你知道多少?
中國10大頂級黑幫
中國,請別給那些老外太多
聯合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不是維護公平的!
第5周之2:中國食禮簡介

TAG:中國 | 古代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