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從因果的角度看待失業
失業了,最難的事情不是再找個事做,而是首先平靜下來。看清楚,做好選擇,不再失業。
人很容易受外境的影響而失去自己的平和,小到別人的一個眼神,大到失業。受影響是正常的,問題是如何處理這種影響。有人心情煩躁,焦慮不安,使自己失去正常的判斷力,不僅不能於事有益,反而使事情惡化。有人坦然接受事實,調整心態,從容應對,逐漸走出困境。其實,最困難的不是如何做的時候,而是如何想的時期,想不清楚,就不要輕舉妄動,做大的,長期的決定。
作為佛教徒,應該想到這個身份的珍貴。佛陀倡導的是利己利人,圓滿,智慧的教法,他的目的是讓人們暫時究竟都得到快樂,而且無數人也印證了這一點。我們依教奉行一定是可以獲得快樂的。那麼在面對失業的煩惱時,我們是否真的想到了教法並以之為準繩而來決定自己的身口意呢?
因果不虛是學習佛法的基礎,更是普遍存在的真理。通過因果法則,可以從前世今生兩方面來思維失業這個問題。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萬般皆由命,半點不由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都是從前世的因緣決定今生的角度來看的。我們此生的富貴貧窮,健康病苦無一不與前世息息相關。不管是佛經上,現實生活中以及大量的催眠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失業了,就是因果報應,自作自受,它不是老天爺對我的不公,不是社會對我的不公,而是我應得的。這樣說,絕對不是一種阿Q精神,自我安慰。我們因為看不見前世而否認因果法則的話,是一種愚痴之見,應好好研讀諸如慈誠羅珠堪布所著《前世今生論》及一些因果例證類的資料,有機緣的話,能做催眠也許就更容易了解(要謹慎)。修行到一定高度也能現量照見這一事實。
有這種認識非常重要,因為一旦落入失業的境地,人心宛如崩著的一根弦,著急上火,沮喪,無助,不良的心態使自己更加迷茫,看不清自己和外境,給自我,家庭,周圍甚至健康蒙上一層灰暗。以如此的心念去從業,結果一定不會好。所以,要放鬆!要知道這就是果,自己種的果,不管自己是否能想起,它今天來了,這一切都是應該來的,我是沒辦法迴避的,我今天不面對,明天還得面對,今年不面對,明年還得面對,不坦然面對,沒有了結的一天。知道如此,緊崩的弦才可能松,心態才可能松,思維才可能客觀,才能周全的考慮問題。一般人在痛苦或快樂的時候,內心是收縮的,只盯住眼前的這個情緒,這一個點,心量極其狹小。所以要首先平和下來,心胸才能開闊,思維才能客觀。佛陀說,定生慧。
另一方面的因果是從今生的角度來看。因變成果,需要緣。種瓜之所以能得瓜,是有陽光土地等的因緣。改變因緣就能改變未成熟的果。《了凡四訓》中袁了凡的經歷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既往不咎,但從今往後,我的命運我做主。佛陀一直都說眾生皆有佛性,我們必定是可以成功的,每個人的生命都如此珍貴,如此不可思議的偉大。佛是實語者,訣不欺誑我們。當我們沮喪時,或者開心時,都應該知道,一切都會過去的。只要按照正確的道路走,按照正確的方法做,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因此要從內心升起「天下之大,捨我其誰」的氣概,從今天開始,我要斷惡,從善。
斷惡首先從自身的性格缺點斷起。佛陀教導我們,不挑他人錯,只看自己過,多檢點自身的不足,分析以往工作中不成功的教訓,不怨天尤人,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導致自己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在思維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避免自責心態,要接受自己,要對自己溫柔,一個對自己都不慈悲的人,不會對他人慈悲,不會於他人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個緊張兮兮的人,自己不會快樂,別人也會遠離。要相信,以往我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今後是可以改過來的。往一瓶水上貼個「愛」字,都能立刻改變水的結晶形態,何況心念作用於自身。心念一動,自身就立刻改變,而且是剎那就變的,心念一直向善的方向變,我們心的氛圍,體態都持續向善的方向變,這是絕定的,不虛的,因與果的,法爾如是的。
斷惡還要看自己以往,以後的所作所為是否與殺,盜,淫,妄,酒等惡業相連。佛陀制定的所有戒律,目的只有一個:為我們自己好。我們可以安靜地想一想,所有與那些惡業相連的行為,最終會有好結果嗎?所以,如果以往是造惡業而失業,那很好,那是佛菩薩對我們慈悲。以後可以選擇的話,堅決不選擇惡業。這一生如果平平安安還就有幾十年,比起漫長的輪迴,太微不足道,只是一瞬間,而這一瞬間又極具意義,決定了以後生生世世的快樂或痛苦。在這個問題上要堅定,這一生再苦再窮,再被他人唾棄,輕賤,也訣不造惡業了。不以邪命養活,這是佛教徒的底線,失去這一底線,意味著我們毫無原則,不能堅持正確的意見,這也許就是我們以往不成功的教訓之一。
斷惡的反面就是行善。佛陀講訴了許多功德廣大的行善方法,作為學佛者,我們是多麼幸運。其中針對財富的,佛說其近取因是布施。說白了就是舍,得。沒有上供下施的因,不可能有財富的果。上師,三寶,父母,貧困者,病痛者等等都是人間福田,往裡種上供下施的因,必定結出財富的果。還有放生,念佛,做財神儀軌等等,都是功德很大。在行持這些善法時,應發菩提心,心懷廣大眾生,願同他們一道離苦得樂。要避免自私自利,僥倖,做生意的心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想想我們此生行過大布施嗎?我們怎敢奢望大財富?能做的就是從今天起,種下善因,精進行持,希望早結善果。
《入行論》云:「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可能以往在選擇或做工作時,都是從自身出發,一切以我為主,當以我的專業,我的形象,我的面子,我的感覺,我的。。。。。。這些角度去考慮時,選擇面就自然非常小。心底無私天地寬,當懷著利他心,多想想社會,市場,企業需要什麼,我能為之付出什麼的時候,選擇範圍立刻就大了。自我的特點就是狹小的,封閉的,突破了,就自由了。這一點可以思維得很廣,很深。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有了方向,就有了努力的目標。這裡還有個隨緣的問題。有些事情自己雖不情願,但因緣際會,就是降臨到身上,那就隨緣。隨緣不是無奈,消極,而真正是積極主動的精神,它是坦然接受,欣然前往,做了,便了了。儘管心裡明白這不一定適合自己,但身體上不懈怠,這是了緣,不了不得結。「佛教在線」的安總在解釋「隨緣」時,從「隨」字的字形上理解成「聽見有緣來了,就趕緊跟上」,這個心態非常好!
失業很痛苦,其痛苦的根源還是我執。
願我能以我的痛苦來承擔所有失業者的沮喪,絕望,無助,迷茫,自卑,自閉,焦慮,不安,矛盾,躁動等等,願上師三寶加持,早日走出心靈的陰霾,讓我們得到平和安詳,內在的勇氣與智慧,以及利益眾生的心!
推薦閱讀:
※你怎麼看待午夜巴黎這部電影?
※如何評價走a怪?
※如何看待《我是大明星》中選手李根的爆紅與晉級?
※如何看待「遼以釋廢,金以儒亡」的說法?
※你怎麼看待《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