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一百句(下)
六十一何為四攝?
四攝是佛教我們,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往來,必須要遵守的四條原則。
第一條是「布施」,佛家講布施、意思恰如中國古時儒家教人的禮尚往來。我們與人見面,無論是初次見,還是老朋友,乃至家中夫妻、父子、兄弟姊妹,禮不能少。中國古時候稱禮儀之邦,這個禮是表示關懷,很重要,特別是人的彼此關懷。
第二條是「愛語」,愛語不一定好聽,是真正愛護對方的話。比如對方有缺點、有過失,他自己不知道。我們看到一定要勸勉,要幫助他提升德行,這是對他真正的愛護。
第三條是「利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作所為,對他們決定是有利益,決沒有損壞。對家庭、親戚朋友、鄰里鄉黨、對國家社會,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的,決定沒有破壞,名曰利行。
第四條「同事」,同事是共同生活在這個社會,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我們對地球方方面面、事事物物,都要真誠的愛護。四攝,是與一切人事物交往,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六十二什麼是四依法?
「四依法」是佛陀教導弟子們隨順教誨的原則。學佛信眾,在沒有取得正覺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隨順佛陀的教誨;但要有智慧才能隨順佛陀教誨,感情的隨順是錯誤的,要理智的隨順。怎麼理智?
一、依法不依人。依法是依靠佛在經裡面,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方法。不依人是不管你多麼有名、有地位,如果你所講的與佛法不一致,要應以佛法為準則,不能依你某個人。
二、依義不依語,這一句話幫助我們解除了許多疑惑。讀過歷史的人知道,佛學所有的經都不是釋迦牟尼佛自己寫的,而是釋迦牟尼佛當時說的,釋迦牟尼佛圓寂之後,由弟子們回憶寫出來的,這到底可靠不可靠?佛經翻譯成中文及其它文字對不對?是不是翻譯人自己的意思?疑慮太多了。所以佛這一句話破除了我們的疑慮。「依義不依語」,只要意思對,言語上多說少說、怎麼說,沒有關係。只要意思翻譯對了就行,不一定句句要照原意翻。羅什大師翻譯就是依據這點,羅什大師是義譯,玄奘大師是直譯,把梵文一句一句的翻譯出來。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是意思,沒有順著經文,義譯更容易契機。
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真有利益,真有好處,我們學了之後真管用,這就是了義。每一個人根性不相同,每一個人愛好不一樣,所以一切經由自己選擇,適合你的對你是了義,不適合的對你是不了義。要說哪一個了義,哪一個不了義,沒有一定。一定要適合自己的根性,對自己才是了義。這是教我們如何選擇。
四、依智不依識,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的選擇決定有錯誤,佛教我們要理性,不要用感情,依智不依識。
六十三何為「引業」與「滿業」?六十三何為「引業」與「滿業」?
人道,天道是善道。不善的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人天雖說是善道,但人天裡面也有沒福報的。我們要問沒有福報為什麼會生天?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的是兩個業因,法相唯識裡面講得清楚,第一個業因名「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投胎;第二種名「滿業」,滿業是投胎之後的一生所受的果報。像我們今天世界人口七十億人,我們都到人道來,引業相同;雖得人身,有的人一生富貴享福,有的人一生貧賤受苦,這是什麼原因?業報不同。業就是善惡業。六道十法界都超不出這個定律,現在世間人對於這一件事不了解,他也不信。何為善業,惡業?善惡沒有標準,一定要看果報。善果,因就善;果不善,因就不善。從果我們就想到因,修因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果報,因果永遠在循環。我們把這個問題搞明白了,一定修善業,修善業必然得善果,造作惡業,一定遭惡報。
六十四別人對我們不善怎麼辦?
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對中下根性眾生教因果。十善業道就是屬於因果,我們在經上看到,佛講能夠斷十惡、修十善,得種種殊勝的果報。要不肯修善,還是造十惡業,就得種種的惡報、不善報。這是自己造成的,與別人不相干。但是世間有一些迷惑顛倒的人,他認為自己的苦難是別人給的,怨天憂人。這是罪上加罪,往後果報更苦,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別人對我們不善,毀謗、侮辱、陷害,沒有智慧的人懷恨在心,常常想著報復,這就錯了。
別人為什麼對我不好?這裡有因果關係。我雖然對他很好,但他對我不好,這是過去世的業因。能想到這方面,我們的心就平了,不再有怨恨,什麼樣的陷害我們也都能夠忍受,歡喜忍受,這個帳結掉了;也就是說過去我造的不善業,我在這一生中報掉了。我們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凈,智慧天天在增長,我們知道將來果報殊勝,死了以後有好去處。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決定得生。這樣做往生凈土就有把握。
六十五什麼是修道人重要的原則?
如果別人到我們這裡來說是非,古人講得好,「來言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能聽。修道的人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凈心、善心,決定不允許別人破壞。別人破壞最常見的是兩舌,挑撥是非。我們沒有親自聽到,傳聞而已。傳聞能靠得住嗎?靠不住。輕易相信傳聞,這是愚痴、沒有智慧,必受其害。
我們希望這一生中,永遠保持對人有善意、好意,我們與這些人相處,彼此都有恩德。我們的行為,別人偶爾有不滿意,這是情有可原的。哪個人做事能做到十全十美,都能使大家滿意呢?不大可能。連釋迦牟尼佛尚且不能令一切眾生個個滿意,我們怎麼能做得到?人家對我們不滿意,說幾句閑話,應當的,何必放在心上!所以有些人來傳聞,不管他是有意無意,他一開口,我們應立刻讓其終止,不讓其說下去。為什麼?不聽,決定不受污染,這很重要。
我們總是希望在這一生中所認識的人,過去、現在有過來往的人,心裡都是一片真誠善意,我們永遠懷念別人對我們的恩德。他曾經幫過我一次忙、照顧我一天,永遠感恩、不忘。決不能因小小的過失就恩將仇報,否則就大錯特錯!我們學佛學到哪裡去了?經論裡面教我們「知恩報恩」,這一句話佛一生講了多遍,我們要記住。「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只要守住一個原則:念人之善,不念人之惡;感人之恩,絕不埋怨任何一個人,做到這一點,心境多舒暢、多快樂。天天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事情過不去,是給自己找麻煩。生活在煩惱憂慮痛苦之中,來生哪裡會有好果報。
六十六.何為上根利智?
上根利智有兩種講法,都與過去生中業有關係。第一種,過去生生世世修善、積德累功之人,他一接觸佛法,就能夠相信、理解、奉行,這是上上根人,人數不多。第二種也算上根人,他能夠仰慕、尊重聖賢,雖然不能完全解其義,但是他信心堅定。在長時間的修學過程中,他很認真,很努力,緣具足的話時間可縮短;如果懈怠、懶散,時間就延長。時間的長短在乎精進,他不能精進時間就長、能精進時間就短、能夠依教奉行,他有信有解,這是上根人。上根人決定依教奉行,唯有依教奉行中才能得到真解。
六十七.何為供養、供養主?
供養是佛教信眾對佛、法、僧三寶諸方面的奉獻。這種供養,通常是指物質性的。即飲食物、香、花一類供養物。通常所講的四事供養,指衣服、飲食、卧具、湯藥四種。供養主,即施主。
六十八.在家信眾應如何供佛?
在家裡供佛,應根據各人及家裡的條件而定。可以在佛像前供鮮花、水果、繒蓋、幢幡、香、燈、飲食……。這裡一定要知道供佛的意義。如供養花和果,不是供佛吃的。花是因、有因必然有果,供養這些物品是表法的,看到供養的花果,時時讓我們想到因果的關係、因果的道理。如果家裡的條件比較差,也可以簡化,不要一味地照搬,一切隨緣而定。所以供佛,香可以不燒,燈可以不點,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水代表清凈信解。不是供佛菩薩喝的,主要是提醒我們,看到這杯水,我的心要象水一樣清凈、平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不被污染。
六十九.什麼是克念作聖?
克念作聖是把自己的妄念克服,才能成為聖人。法相經論告訴我們,我們起心動念,是心所的作用,善心所只有十一個,噁心所有二十六個,噁心所是煩惱,超過一倍多。所以多少出家、在家好心的修行人,何以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自己知道錯了,就是改不過來,什麼原因?善心所少,噁心所多,善的力量薄弱,惡的力量強大,所以怎麼能改得過來?如果要改正過來,需要相當的覺悟才能真正克服。儒家講「克己復禮」、「克念作聖」,把自己的妄想雜念克服,才能成為聖人。何等的毅力、決心!普通人不容易做到。
七十.何為總在遇緣不同?
佛法很少說因,強調緣。「緣生論」,和善導大師講的「總在遇緣不同」是一致的,所以我們要重視緣。我們冷眼旁觀,這個人明明是個普通人,他為什麼能作聖?他為何有這麼大的勇氣,決心克服煩惱習氣?第一靠善根,第二要靠緣分,緣分比善根還重要。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中,把這件事講的很明白,我們才點頭相信。善導大師說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往生的人「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好!從前沒有人說過。古來的大德總以為,上三品往生一定是菩薩,中三品一定是聲聞,凡夫往生只能在下三品。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不是的,「總在遇緣不同」。如果我們遇到的緣殊勝,我們這一生可以上上品往生。上上品的緣是佛法的熏修。譬如我們過去生中確實有善根,這一生遇不到緣也是枉然!如果我們遇不到好的老師教導,對佛法沒有辦法悟入。縱然遇到好的老師教導,遇不到好的修學環境,也是枉然!
七十一.何為緣?
緣,就是今天一般人所講的機會。機遇可遇不可求,在人生中往往剎那間就消失了,抓不住立刻就消失,以後再遇不到。世出世間成功的人,就是他在剎那之間把機會、把緣抓住了,所以能成就。不能抓住緣,縱有善根,也不能結果。
七十二.什麼是依報隨著正報轉?七十二.什麼是依報隨著正報轉?
佛在經論中常常教導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依報隨著正報轉」,這都是講到很高層的原理原則。我們的心是正報,我們的身是依報,心清凈身就清凈,清凈就沒有病。心不清凈身就不清凈,不清凈就會生病。所以要想身體好,學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身體自然健康。
七十三.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七十三.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佛從綱領上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是講空間,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諸佛就是現在的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有佛性皆當作佛」,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的開示。每個人都有佛性,我們每個人都是未來佛。法身是一切諸佛的根源,是一切諸佛的根本。法身是能生,一切諸佛是所生,所以稱共同一法身。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是真實永恆的。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迷了法身就稱眾生,悟了法身就稱成佛。過去悟入法身的人稱過去佛;現在悟入法身的人稱現在佛;我們這些眾生,是未來佛,未來要悟入法身,就成佛。
七十四.什麼是法身?
佛在經上講,法身沒有相,法身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但是心法與色法都是法身所產生的。法身是大乘經上常講的真心、本性、法性、第一義諦,名詞術語很多,都是說一件事。一件事,佛為什麼說那麼多的名詞?用意是教我們不要著相。只要懂得這個意思,用什麼名詞沒有關係。於是我們就能體會到,基督教、天主教講的上帝就是法身。為什麼?因為他們講,法身能變,萬物所變;兩個一配合,原來他們講的上帝就是我們講的法身,名詞不一樣,實際上是一件事。從《華嚴經》得到了證明。《華嚴經》中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甚至於天龍鬼神,全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各個平等,無有高下。從這裡我們能體悟到,現前的世界芸芸眾生,飛蠕動、草木沙礫,試問哪一樣不是如來的化身?沒有錯,全都是如來的化身,全都是法身的現相。
七十五.何為量大福大?
古德常說量大福大,佛菩薩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愈小的人得福愈少,絕對不是佛菩薩不加持,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加持。怎樣知道平等加持?譬如我們每個人手上都有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平等加持。但將這一部經,從頭到尾看一遍,能體悟多少,各人不相同。因為各人心量不一樣,所體悟的就不相同,得的受用也就不一樣。如果你的心量大,經一展開,原來全是自己的境界,講的就是自己,你成佛了。心量小的把《華嚴經》當成一本小說看,看完什麼也沒能體會到,與自己毫不相關,心量太小了,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所以學佛,第一個條件:「拓開心量,包容別人」,這是佛家最殊勝的教義。若不相信,你走到佛教的道場,只要是正規的道場,一進山門,首先看到彌勒菩薩,滿面笑容,法喜充滿。法喜從哪裡來的?肚皮很大,什麼都能包容,表示量大,所以他法喜充滿。這個造像因果都在其中,量大是因,歡喜是果報。量小的,處處與人過不去,生活可憐,相貌都帶苦相。
七十六.什麼是願解如來真實義?
釋迦牟尼佛是好老師,善師,善巧方便教導我們悟入,幫助我們自己成佛,不是教我們永遠跟在他後面。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教導我們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講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是引導我們契入法界、圓滿成佛,佛的恩德才大,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善師,善友,才真正令人尊敬。我們跟他學,如果永遠脫離不了他的範圍,就是我們自己不善學,不是他不善教。果然肯依教奉行,我們這一生能成就。
修學並不很困難,中國人自古以來,為什麼那麼喜歡讀《金剛經》?《金剛經》言簡意賅。凡夫成佛的重要原理原則都在其中,這很難得。如果我們捨去了四相,煩惱障就破了。《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能夠舍四相,就入佛門;不能舍四相,沒有入門。四相最重要的是我相,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就想到我的利益,完了!入不了佛門。什麼時候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打掉,真的沒有了,起心動念都想到一切眾生的利益,絕對沒有想到自己的利益,那恭喜你,入佛門了。在大乘裡面講,是初信位的菩薩。沒有捨棄我相,初信位都沒有證得。離四相是斷煩惱。《金剛經》下半部講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比前半部的意思深。破掉四見,破所知障。四相就脫離六道輪迴,破四見就脫離十法界,恭喜你,你證得了一真法界,《華嚴經》上的初住菩薩、歡喜地。
七十七.何為解行相應?
佛法的教學旨趣,在讓我們悟入。我們不肯放下,怎麼能悟入?要悟入,勢必要放下。為什麼不肯放下?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沒有不肯放下的。為什麼?放下就得大利益,大自在,放下之後事事如意,放不下事事都生煩惱。煩惱是自己找來的,自作自受。放下就自在,放下就成佛,所謂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
我們今天還是不能放下,就是對佛所講的半信半疑,沒有真正通達明了,難在這裡。真正通達明了,一定老老實實去做。不肯做,只有聽與思惟,沒有用處。解與行要相應,清涼大師講:「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都不能成就。真正成就,要解行相應。解行是同時的,懂多少,就做多少,做到這麼多,所解的又會提升。懂得這麼多,不肯去做,解沒有辦法提升。所以這兩個是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離開這個原則。所以學了之後,決定要落實在生活之中,要用在處世待人接物,這是菩薩行。
七十八、什麼是悟後起修? 悟後起修是覺悟之後全明白了,才知道把自己的惡習氣,惡業舍掉,這是修行。這才真正能發大慈悲心,真正的愛心。愛心的對象是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真誠的愛心去幫助他們覺悟。幫助的事很多,核心是幫助他覺悟,唯有覺悟才真正解決問題。煩惱習氣要自己常常去檢點,要時時刻刻反省,為什麼?人很難知道自己的毛病,而非常容易覺察到別人的毛病。於是一個真正會修行的人,看到別人的毛病,回過頭來反省自己。把別人的毛病放在自己心上,那就錯了;說別人的毛病,自己造口業,也錯了。見到別人的毛病,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有沒有?拿別人做自己的一面鏡子。修行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在這裡用功夫。修什麼?沒有一樣不是修行處。我們一舉一動,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那個人站的樣子不太好看,坐的樣子不太好看,我們看得不順眼,馬上想想我坐、我站是不是他那個樣子?我要是這個樣子,別人看我能順眼嗎?真正用功在這些地方,把自己的毛病習氣全都修正過來。
七十九、要想成就該怎麼辦? 現在的時代與古代不一樣了,古代的社會保守,做晚輩對長輩都很尊重,有父母教誨,有教師教導,修學環境好。現在這個世界倫理道德沒有了,每個人都一般大,所以父母不能教兒女,教兒女他也不聽。老師不能教學生,現在的時代沒有父子、師生,只有朋友;你把兒女當朋友看師把學生當朋友看待,這樣關係才能處得好。現今沒有長幼尊卑,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誰也不能管誰。在這種狀況之下,修行產生了大的障礙,為什麼?自己的一身毛病無人敢說,說了你也不會接受,反到成了冤家對頭,別人何必與你結怨?那怎麼辦?我們要想真正成就,只有找聖賢典籍,常常讀誦聖賢們的書,在聖賢書中找到標準。現在社會上常講,人生價值觀,自己去尋找。找到之後,自己要真干。一個人的成就,在從前還可以靠老師,同參道友,今天的成就完全要靠自己真正覺悟,要靠自己天天反省。
八十、什麼是覺迷在一念之間? 如果我們對於一切人,有不滿意,還有怨恨的念頭,這是極重的罪業。還有嫉妒、傷害。傷害最嚴重的是破壞眾生法身慧命,也就是說破壞眾生學佛的機會。《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說,有兩個人對於講經的法師嫉妒,想方設法去破壞,散播無根的謠言,讓這些信眾,對於講經的法師失去信心,不來聽經,把這個法會給破壞了。佛在經上講,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這是果報。一千八百萬年是我們人間的時間,現在我們都知道有時差,在地獄所感受的不知道有多少劫,度日如年。他在地獄的感受是無量劫。而在我們人間來看是一千八百萬年,太重太重了,何必造這個業?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真正覺悟的人,他決定不毀謗,他讚歎隨喜,那個功德福報無量無邊,稱說不盡。禍福都在一念之間,一念迷苦報無邊。
八十一、何為冤冤相報?
我們要懂得一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如果別人毀謗、陷害我們,我們不可以有怨恨心;若有怨恨心,大錯特錯!我們以慈悲心、真誠心來對待,為什麼?別人毀謗、陷害是消我的業障,不是壞事,這是在成就自己的德行。平常我們消業障消不掉,這些人來幫助我們消業障,我們感恩、感激。我們每天念佛,修行,把這些功德都迴向給他們,為什麼?他們造了重罪,替我消業障,他們將來要受苦罪,替我消業障,他們將來要受苦報,我們一定要以功德迴向給他,希望他的果報能減輕。所以覺悟與迷惑,對待一切人事物的心行完全不同。世間一般人,遇到被陷害了都有報復的心,錯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不是好事情,所以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一生中不跟任何人結冤讎,我們的心地清凈坦然,念念別人的善,不要想別人的過失,應該把別人的過失都忘得乾乾淨淨,不要放在心上。別人對我們的好處,我們念念不忘,成就自己的德性。所謂積功累德,要從這裡做。
八十二、何為清凈比丘不踏生草? 我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接受一切宗教神聖的教誨,我們學到些什麼?學到用真誠心,真誠是決定沒有虛妄、虛偽;有清凈心,清凈心是決定沒有污染;絕不夾雜自私自利,貪嗔痴慢;用平等心,平等心決定沒有貢高我慢。從真誠、清凈、平等流出來的愛心,就能感動一切萬物。不能感動,是這份心沒盡到。最明顯的,與小動物溝通,然後就能覺察到,也能跟天地鬼神溝通,這稱為「福廣名高」。福是幫助別人,幫助一切動物、植物。愛花的人,雖然也天天澆水、天天照顧,它長的並不好。你沒那份愛心,雖然照顧都做到了,心沒有做到,愛護花草樹木,戒經講得很清楚,「清凈比丘不踏生草」。草長得那麼好看,從它身上走過,踐踏它,怎麼能忍心?除非這個地方沒有路,必須從這裡通過,才可以,這是開緣。如果這裡有路,一定要從路上走過去。或者是有非常緊急的事情,趕時間,那可以,佛法稱開緣。在一般情況下,一定要從道路上走,不可以踐踏生草。愛護它、尊重它,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八十三、我們的本能為什麼會失掉? 《金剛經》上佛說得很好,度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為什麼度那麼多眾生,一個眾生也沒有得度?眾生成佛是他自己成佛的,是他恢複本能,釋迦牟尼佛決定沒有絲毫意思去幫助他成就,而是恢復他自己本能而已。自己本能之外,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他加一點,也不可能有人能把本能拿去一點。我們自性的本能,包括了「智慧、德能、相好」,這三大類都是不生不滅的,我們要知道、要相信、要肯定。如果你相信肯定了,我們相信你一定希求恢復你的本能,佛家教學沒有別的,恢復自己本能而已。 佛告訴我們,我們的能力為什麼會失掉?我們本來是覺悟的,為什麼會迷了?什麼道理迷的?何時迷的?這是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提的問題,在《楞嚴經》第四卷。佛答得好,本來沒有迷悟,為什麼會迷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佛一語道破。「知見」就是你的本能。你的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壞在你在本能裡面,自己又建立一個能,這就迷了。這句話不大好懂,換一種講法比較好懂,「我自以為是,我覺得怎樣」,這稱為「知見立知」。 起這個念頭就把你的智慧德能變成意識,變成見分,把你自性本具的相好變成相分,變成阿賴耶的見分與相分。這是失去本能的根本原因。
八十四、感應道交的原理是什麼? 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在睛朗天空的夜晚,看到空中許多星星,這些星星實際上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有幾百光年、幾千光年,甚至於幾萬、幾十萬光年。我們今天看到它的光,實際上它是在遙遠的年代發出來,現在才達到地球。這個星球現在存不存在?很難講。這就說明色相、光波周遍法界。這些全是物理的現象,物理現象波動的速度緩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念頭是心理,不是物理,不是色法,念頭一動,心念的波動剎那之間就周遍虛空法界。所以上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下能與一切鬼神眾生也起感應,這是事實真相。所以絕對不要以為,我們起心動念,造作沒有人知道,這是自己欺騙自己,是自己無知。不要說言語造作起心動念盡虛空、遍法界,一絲毫隱瞞都沒有,都知道。不知道的是凡夫,迷了自性的人不知道。覺悟自性的人沒有不知道的,這是感應道交的原理。
八十五、怎樣起感應作用? 當我們求感應的時候,要用真誠的心。為什麼?真誠心中沒有界限,真誠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就通了,界限就沒有了。才一起念分別,障礙就來了。不是障礙佛菩薩,佛菩薩對我們清清楚楚,不障礙虛空法界,只是自己障礙自己。《了凡四訓》講到,畫符的人,一筆點下去之後,一道符畫成功,心中不存妄想分別執著,符就靈。念咒也如此,為什麼有人念咒靈。古人常常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經長,不起妄想分別執著太難了!咒短,咒雖然短,比起佛號還是長。《楞嚴咒》相當長,短一點的《大悲咒》,八十多句,念下來,中間不夾雜一個妄念就很困難。一句佛號短,蓮池太師講得更妙,他只念四個字,六個字比四個字就長,愈簡單愈容易攝心。因為它時間短,在這麼短時間中一個妄想雜念都沒有,這個佛號就靈。所以真誠、純凈是求感應的最好方法。
八十六、什麼是追頂念佛? 追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不夾雜一個妄念。凈空老和尚提倡十念法,念四個字,時間很短,很相似追頂念佛。十念法每天規定念幾次,每次念十句阿彌陀佛,當然有時間次數愈多愈好。就是決定不夾雜妄想雜念,符合大勢至菩薩念佛的標準,「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一句接著一句,這十句就是凈念相繼。它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自己的心光與佛光融合在一起。常常這樣修,不知不覺三昧就現前,不知不覺智慧就開,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八十七、何為佛放光明? 這一句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應當要學習。「佛放光明」,我們看到這一句就會想到佛在那裡放光,這個想法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對。為什麼不能說錯?佛確實放光。你要執著佛放種種光,有這個分別執著,錯了。大經常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是色法,後面意根是心法。什麼是放光?身心充滿了智慧是放光。放些什麼光?放真誠的光,我們以真心、誠意處事待人接物,別人與你一接觸,這個人很誠實,沒有虛偽,「見聞歡喜不搪捐」;人家與你接觸是生歡喜心,覺得你這個人可以信任,很可靠。「誠於中則行於外」,如果裡面是虛偽的,裝出誠實的樣子,一眼就被人看穿了,那個不行。 真誠是光、清凈是光、平等是光、慈悲是光,《地藏菩薩本願經》一開端講十種光明雲,有事有理。我們做事情樣樣守法,守法是光,守法是持戒的光明;我們念念中樂意幫助別人,成人之美,助人成善,這是布施光明。由此可知,佛經常說的無量無數光明雲,我們就知道了,都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切心行,這個心的念頭是光、言語是光、行為是光,這些應當要明白。
八十八、學佛最重要的是什麼? 學佛最重要的先要學佛的存心,我們常講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好的標準是佛菩薩,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四好,佛用什麼心待人?我們要踏踏實實學佛的真誠,待人接物沒有一絲虛偽。學佛的清凈,佛心沒有一絲毫的染著,我們要學習。要懂得佛心就是自己的真心,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與我是一體,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是心外求法了。如果認為我與釋迦牟尼佛是兩個人,我向他學,他來教我,這個念頭是心外求法,是外道,這是錯誤的。佛與我是一體,諸佛如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這個身相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能變的是一不是二。所以向佛菩薩學習是向自性學習,要懂這個道理。這稱內學,不是外道。
八十九、我們從哪裡學起才能入進佛門? 我們從哪裡學起?這要看自己哪一個病最重,與治病一樣,要命的先治,輕一點的慢慢治,佛法修學與這個道理一樣。我們今天最嚴重的病就是自私自利,因為自私自利,才有虛偽、染污,才有高下,都是從自私自利流出來的。我們要學佛,佛將自私自利念頭放下了,決定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念念都為眾生。示現在世間,示現為眾生。 修行人講「不為我,我什麼時候成就?」「我」要修行,「我」要證果,能證得了嗎?大家就是這個「我」沒有放掉,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想「我要學佛」,「我要修行」,「我要證果」,結果全落空了。其原因有「我」在。讀《金剛經》應當要覺悟,連小乘彌陀洹都做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相、無壽者相」,他才證到須陀洹。我們從這裡明白了,有我就不行,無我就入門了,就能證到菩薩、佛的果位。有我,第一關小乘須陀果都通不過。見思煩惱中,第一條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不能入門。我們要把這件事看清楚,我到這個世間來是幹什麼的?不為我,是為眾生,念念想眾生、行行為眾生。我為什麼活在世間?為眾生;為什麼要穿衣、吃飯?為眾生。樣樣為眾生,沒有一樣為自己,才能入得了佛門。不論是大乘、小乘,要不把這個錯誤觀念糾正過來,就入不了門,這個道理要懂。
九十、護fa功德為何超過弘法? 歷代祖師大德常常講護fa的功德超過弘法,有些人聽了還感到疑惑,不能夠相信。實在說,最初說這個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涅盤經》中講的。為什麼護fa功德超過弘法?教員再有本事,有學問、有道德、有很好的教學方法,沒有人請他,他到哪裡教?他起不了作用。必須要有人辦學校,校長能認識人,聘請他,他的長處才能發揮。如果沒有人請,縱然有一身本事,在一生中沒機緣,定然用不上,這是我們古大德常說的「懷才不遇」,依舊是遺憾終身。然後才知道護fa功德不可思議!
九十一、沒有真實智慧為何護不了佛法? 護法確實需要具足真實智慧,真實德能,否則護不了佛法。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看到,唐朝禪宗惠能大師,他得法之後,由於年輕,對他嫉妒障礙的人很多,經過十五年之後,大家把他淡忘了,他才離開獵人隊伍,到現在的廣州光孝寺,去聽法師講經說法。當時印宗法師主持這個道場,這是位了不起的大德。這個寺廟前有個旗杆,旗杆上懸的幡,風吹幡,有人講是風動,有人說幡動,兩個爭論不休,惠能大師在旁邊看到這個現象,告訴他們,「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兩面都服了。印宗聽到之後,一問之下,知道他是從黃梅泰斗印宗,給惠能制度,剃了頭之後,又拜他為老師,把他捧上來,凡人做不到。這就是佛菩薩的示現,凡夫哪有這個心量? 印宗請六祖做弘法,他做護法。大家可以想想六祖一生的成就,這個機緣誰給他的?印宗給他的,沒有印宗,他出不了頭。他要搞個道場,讓別人相信,不是容易的事情;至少也要費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夠奠定基礎。而印宗法師在嶺南佛教界中,已奠定了很深厚的基礎,全部奉獻給惠能大師。所以惠能大師在嶺南弘法一帆風順,能夠影響中國一千多年,這個功德是印宗法師的。六祖的成就就是印宗的成就,我們要懂得,幫助別人就是真正成就自己,說明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
九十二、何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佛放光明,放的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什麼是寂而常照?寂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在心中,沒有起時候是靜的,但是它有,這是寂。照是什麼?起作用,對眾生,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智慧心對人,對人稱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雖然用這五種心對人,仍舊沒有一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照而常寂。與一切人事物交往,決不受人事物的干擾,這就常寂。什麼是干擾?在境緣中,順自己心意的就起貪愛,不順自己意思的就起厭惡,著相了,這就是干擾,照而不寂,沒有寂。照而常寂是順自己意思的決定不起貪愛的念頭,不順自己意思的決定沒有嗔恚的念頭,在境界里決定是平等的,沒有高下的,這是常寂。 我們眼見色是照,見性在照;耳聞聲,聞性在照;鼻呼吸嗅氣,是鼻性在照;吃飯的時候,舌嘗味,舌性在照,照是起用,照而常寂這是功夫。照的時候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決定不起分別,執著,妄想,這稱為常寂。寂與照是一體,寂是體,照是用,照是體,寂是用。何謂體?何謂用?其中也有區別,特別對初學佛的人,我們每天都起作用,不論覺悟還是迷惑,迷人張開眼睛也會看,不過與覺悟的人看法不一樣,覺悟的人看了,不起妄想分別執著;迷的人看了之後,起妄想分別執著,迷與覺差別在這裡。 如果真正會用功,照的時候寂,寂的裡面有照,這是真功夫。如果寂而不照,那就死了,就入了斷滅。照而不寂,亂了,這是聖人與我們的判別,活活潑潑,絲毫不紊亂,這是真功夫。要在日常生活中去練,吃飯,這個菜很好吃,多吃一點,已經亂了,照而不寂。比如說要修行,一個老修行者,天天苦修,看到外面這些菜肴,理都不理,動也不動,那是寂而不照。大家從此處慢慢去體會,就知道修行就在生活穿衣吃飯中用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是照,不變是寂。照而常寂就是不變隨緣,照而常寂就是隨緣不變,話隨便怎麼說,意思都是一個。從這相合起來看,自己就知道怎麼用功,就能真得受用,真得自在,常生歡喜心。此歡喜心決定不從外得,自性本來歡喜。
九十三、什麼是見聞歡喜不唐捐? 「見聞歡喜」是雙關語。第一個是諸佛菩薩見聞歡喜,諸佛菩薩看到你用功得法,不久也會成佛,諸佛菩薩歡喜。凡夫眾生也歡喜,歡喜你是個好人,你以善心待他,不欺騙他,他有苦難你會幫助他,他從這裡歡喜。諸佛菩薩,一切眾生都歡喜。「不唐捐」,意思很深。你的功夫沒有白費,一定有成就,成就你的德行、智慧、相好,智慧就是光明,所以稱不唐捐。唐捐是古時候的術語,就是我們很辛勤的工作,到後來沒有收穫,功夫白費了,稱唐捐。不唐捐就是你一定有成就。
九十四、如何不違背眾生的意願又能把他導向正規? 我們要將佛法,活活潑潑的應用在生活上,這是真學佛,這是入華嚴境界;應用在工作上、日常應酬中,與一切事物往來,我們全用得上。沒有障礙,這才是「佛放光明照世間」。 所以我們想幫助現代人,一定要懂得現在人喜歡的是什麼,我們不能違背他的愛好,就他的愛好幫助他改邪歸正,這就好教。正如孔老夫子所說的「思無邪」就對了。他們現在種種的娛樂,充滿邪知邪見、惡知惡見,我們如何就在他不舍娛樂中,幫他改邪歸正,去惡向善,教化的目標就達到了,這就是「佛放光明照世間」。 今天世間人貪而無厭,不擇手段的在貪財、貪名、貪利,我們教他貪,幫助他貪,滿足他貪,但是,是正法的貪,讓他能得到財寶,能夠得到富貴。決定不是用惡的手段,用惡手段是在造業,他決定貪不到,所得到的仍舊是命中所有的。用欺騙的手段能不能賺到錢?賺不到錢,欺騙的手段折福。我們要教他用正當的手段,賺得會更多,心會更踏實。為什麼?行善不造業。我們不防礙他發財、貪,還幫助他發財、長智慧、健康長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有理論,方法。這會使世間人歡迎接受。絕對不是說,「發財不行,發財是造罪業」,人家馬上就拒絕,根本不會理你。所以不可以違背眾生的意願,怎樣把他導向正規,這是真實智慧,這是真實功德。滿一切眾生的心愿,理論方法一定要透徹。
九十五、學佛應如何選擇法門? 現在世尊滅度了,距離我們已經相當遙遠,中國典籍記載已經三千多年,我們生活在佛滅度之後三千年,選擇法門就不容易了。這麼多的經論擺在面前,門門都想學,我們沒有這麼多的時間,也沒有這麼大的智慧,接受不了。而選擇一個法門未必有效果,所以我們對於法門的抉擇,總是用相當長的時間去嘗試、試驗,這是有必要的。試試看,不行趕快換,不要勉強。如果遇到好的老師,對於老師確實有信心,請老師觀察我的根性,替我選擇。老師替我選擇之後,我還是要試驗,看合不合自己根性。因為我們親近的老師,他並不是聖人,他也是凡夫,他修學比我們的時間長一點,經驗比我們豐富一點,確確實實是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但是也未必完全可靠。這些都是真實的,所以他的選擇我們可以試驗。試驗如果覺得有困難,我們再重新去請教,或者是請教另外一個老師,這在現前修學佛法都是正確的態度。 如果實在感到困難,對老師的信心不足,我們相信佛的話,佛給我們指示了一個原則,《大集經》上講「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成就」。我們現在處在末法時期,依照佛陀指示的原則,凈土成就,我們就選擇凈土法門。
九十六、學佛得不到殊勝成就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現在修學情況如何?每天還是生煩惱。依舊是迷惑顛倒,疑慮重重,得不到經典里所說的殊勝成就,原因是什麼?必須把原因找到、消除,我們學習的障礙就沒有了。這些功夫不能不做,這種功夫在《華嚴經》裡面就是「懺悔法門」,普賢大願的第四願。每天要反省,要檢討,要把自己的毛病找到,要改過自新,天天改過,稱作學問,在佛法稱真實功夫。我們反省、檢點,我們的毛病都是出在沒有認真依教奉行。我們這一生雖然天天在學習,而實際上陽奉陰違;甚至於連陽奉陰違都做不到。陽奉是表面還能照做,我們有的連表面都沒做到。這是學與行脫節,學的是佛法,行的是煩惱,兩個不相干,怎麼會有成就?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關鍵是煩惱習氣不肯放。真正肯改,哪有改不過來的道理?不肯改就沒有辦法了,起心動念,處世待人接物,隨順無始劫來的煩惱。發心來學佛,實際上對佛法抱著懷疑的態度,信心若有若無;說沒有,好象也挺自信的;說有,佛的教誨一句也沒做到。這是我們的病根之所在。
九十七、學佛與別人有什麼相干? 學佛是我自己學佛,與別人不相干。千萬不要把念頭搞錯了,「別人都沒有照做,我做幹什麼」?這個念頭不善,這是自暴自棄,毀掉了自己。佛教我的,不是教他們的,我要學佛。那決定要放棄自己的知見,要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日常生活、工作,對人、事、物都要遵守佛陀的教是學佛。十善是初學,佛教我們存心:無貪、無嗔、無痴,我們有沒有照做?沒有照做!我們每天用心還是應貪嗔痴。佛教給我們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我們有沒有做到?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我們還是隨順煩惱習氣,這不是學佛。佛教導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最基本的教誨,教誡初學,我們從這入門。如果連這幾條都做不到,我們學佛實際沒有入門,「大歡喜」怎麼生得出來?大歡喜,至少要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佛陀的教誨,佛教我們怎麼存心,怎麼說話,怎麼做人,這十條要做到。別人不做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為什麼?他不學佛。
九十八、如何報師恩、報佛恩? 在過去求學的時代,老師對同學的希望是一回事,能否成就又是一回事。老師對同學有殷切的期望,有幾個同學能真正做到來尊從老師的願望?教師的願望是希望你有成就,你真的成就了,就真正報了師恩。老師決不要你對他奉承,也不要你對他供養,你只要能尊從他的願望就是報恩。報佛恩也如此,佛對我們什麼願望?希望我們早一天成佛。所以只要我們走的是佛道,路子、方向正確,就決對沒有偏差。 世尊當年在世教誡出家的學生「半月誦戒」,也就是反省一次,能夠保持半個月,很難得!中國古人常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那時反省一次能保持三天,現在這個社會誘惑力量太大了,三天保不住。要天天反省,天天認真努力做功夫,我們道業才能成就。真正成就了,這就是報佛恩。
九十九、怎麼理解帶業往生? 凈土講的「帶業往生」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決定不能誤會,「我煩惱習氣不斷也行」。經論講得很清楚,帶業只帶業習,不帶現行。煩惱根沒有斷,可以帶去。現行不能帶。現行是煩惱習氣發作,這個帶不去,這件事是在關鍵的時候,就是一個人在舍報的一剎那,人死斷氣的時候,煩惱不起現行,稱帶業往生,所以這是帶業往生的真正意思。平常起煩惱可不可以?可以,但平常煩惱習氣不斷,到臨終的時候恐怕也斷不了,怕的就是這個。所以佛祖教我們在平常就要斷、要控制,控制就是伏煩惱。平常盡量控制,目的希望臨終的一剎那不起煩惱。最後這一剎那等於打仗,平常等於是訓練、操練,操練不認真,打仗的時候決定打敗仗,所以操練要認真。平常我們要認真盡量的控制自己的煩惱不起現行,安安全全往生,這才有把握。平常不認真努力去做這個功夫,臨命終時沒有把握。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往生的人,在病重的時候,縱然神智清楚,他沒有體力,完全受別人擺布,自己做不了主,這時是真正可憐!看到別人受折磨、受苦難,就要想到,我將來也有這一天,太可怕了!這個時候煩惱習氣最容易起現行,為什麼?看看環境,一切人與事,都不是自己願意做的,平素要沒有相當修養功夫,很恐怖!最穩當的方法,予知時至,沒有病苦,知道怎麼走,走的時候不生病,不受這些折磨。
一百、一向專念是修持的重要關鍵嗎? 《無量壽經》講到「三輩往生」,不管你上輩、中輩、下輩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一貫如此,一如既往。「專念」就是專一的念,不是又念佛號又念其它咒。或者雖然念佛號,可是心裡總胡思亂想,這都屬於不夠一向專念,不管你是不是達到「一心了」,都能往生。這就比《阿彌陀經》是打一個突擊,剋期取證,規定一個時期內專心的修,修到能達到「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這樣最後一定能往生。而這裡講的要比《阿彌陀經》講的要放寬一點,只要求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達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夠做到的當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或者「實報莊嚴土」。而咱們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對同居土」所以並不需要你非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亂,不是想這想那,不是亂七八糟的妄想就行。念佛只要一心不亂,清清凈凈,一心一意的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奘大師翻譯的經中用的是「繫念名號」這几上字,一心就專念名號就可以。所以《無量壽經》中也是「一向專念」,一慣的念就是專念。也就是說,不管你自己能否達到「一心不亂」,你都可以往生。因為我們只要求能生到「凡聖同居土」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這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如果你能夠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對於往生有很多人誤解了,以為念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這是理解不深。夏蓮居老師說過:念不到一心不亂,一樣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專念就不能往生,一般來說,必須要有一定的修持,一定的念,接近這個境界才成。 念佛往生,不光是到臨終時佛才來接引!如果能一向專念,自然能垢障清除,心中的污垢障礙都可以清除。所以說,「一身專念」是修持的重要關鍵。
推薦閱讀:
※招生遇瓶頸怎麼辦?學會這個效率翻番
※{賢舍助力}語文閱讀理解24個滿分秘笈
※大數據下的個性化教育
※「我們需要培養怎樣的校外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