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轉載]轉載:藍天白雲的臨床病例分析淺談(連載)

本文來自民間中醫網的藍天白雲

補脾益腎淺析肌肉萎縮症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三者與疲勞的產生有密切聯繫。肝臟可通過疏泄作用調節脾胃運化,調暢氣機與情志,因此與體力的疲乏、精神的疲憊關係密切。肝脾腎三臟功能異常,可導致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發生,出現長期極度疲乏無力,精神疲憊、工作效率降低,並可伴有疼痛,抑鬱或煩躁易怒等精神情志癥狀。治療應抓住肝脾腎失調這個病機,以健脾疏肝理氣補腎為主。重症肌無力是一種神經肌肉接頭傳遞功能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徵為受累肌肉極易疲勞,經休息後可部分恢復,全身均可受累,以眼肌最常見,呼吸肌受累則出現肌無力危象,可危及生命。認為,本病以有關肌肉無力為突出的表現,根據「脾主肌肉」的理論認識,本病之根在於脾胃。脾胃氣虛為本病臨床的主要表現,並有確切的病理學基礎。本病纏綿難愈,易於複發,認為本病不是一般的脾胃氣虛,而是由虛致損的虛損病,並常損及五臟傷肝則肝血不足,肝竅失養而致復視、斜視;傷腎則致吞咽困難;傷及心血則致心悸、失眠;損及肺腎,可致構音不清、氣息斷續。 在臨床辨證治療,應抓住脾胃虛損這一病理環節,顧及五臟兼證,在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使其他次要矛盾迎刃而解。故立「補脾益損,兼治五臟」的治療大法,以強肌健力飲(黃芪、雞血藤、党參、白朮、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甘草)一方統治。隨證加減:復視斜視者加何首烏以養肝血,或加枸杞子、山茱萸同補肝腎;抬頸無力或腰脊?軟者加枸杞子、杜仲、狗脊以補腎壯骨;畏寒肢冷者加巴戟天、淫羊藿以溫壯腎陽;吞咽困難者以枳殼易陳皮,加桔梗一升一降以調氣機;口乾舌苔花剝者加石斛以養胃陰;舌苔白厚或白濁加茯苓、薏苡仁以化濕;咳嗽多痰者加紫菀、百部、橘絡以化痰;夜寢多夢,心煩失眠者加酸棗仁、夜交藤養心寧神。根據臨床經驗,強調本病因虛損難復,治療不要隨便改弦易轍,即使治癒後,還需堅持服中藥2年左右,方能根治。 在後天失養脾氣虛弱脾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及四肢。正常生理狀態上,能過胃之受納腐熟水谷,脾之運化功能,攝取營養精微物質,變化而為氣血。脾臟健運,氣血生化有源,肌肉筋脈,得其所養而筋健肌充,體健無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中兒患者較多是因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加之先天之不足,脾氣虛弱,脾失健運,不能生化氣血,則氣血虧虛不能濡養肌肉四肢,日見肌肉萎縮無力。肌營養不良之本在腎、脾,但其標則在肝,治療需要標本兼顧,故應從肝、脾、腎進行有效調理,以達到臨床治癒。[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5/25 09:36編輯 ]

調理脾胃治十二指腸潰瘍

胃、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和較突出的癥狀為胃部疼痛,認為可概括於胃痛症中進行辨證論治。其病因病機可概括為:①飲食不節,包括暴飲暴食、過食燥熱生冷、偏嗜食、饑飽無常等,使胃氣受損不能自復,脾胃陰陽失調,變生此病。

②七情所傷,主要指憂思、惱怒。憂思傷脾多屬虛證;惱怒傷肝、橫逆犯胃多屬實證;肝氣鬱結又兼脾胃虛弱,或脾胃虛弱又兼濕困,甚至郁久成瘀等,均見虛實錯雜之證。③勞倦過度,包括體力過勞與腦力過勞,甚至久坐、久卧,亦能傷氣損脾而致病。本病胃為病位之所在,但從病機來看,熱證、實證多因胃所致;虛寒痰濕多因脾所致;虛寒過甚則往往由於脾腎陽虛所致;氣鬱、氣滯多由肝失條達或肝氣太盛所致。辨證論治均應注意胃脾與肝腎之間的相互關係。  對於本病的辨證分型,主張分4型。①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和胃,一般用四逆散加茯苓、白朮、大棗。兼噯氣可加砂仁;兼反酸可加煅瓦楞、海螵蛸;若胃部刺痛,脅痛易怒,偏肝鬱甚者,宜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合左金丸(前方用於肝鬱偏寒,後方用於肝鬱偏熱);若肝鬱化火或胃熱過盛者,宜三黃瀉心湯加川楝子、延胡索、鬱金等;兼吐血者加側柏葉、生地黃、白及、阿膠、三七之屬。②脾胃虛寒型,治宜健脾溫中,方用黃芪建中湯。若遇寒痛甚,四肢不溫者,用附桂理中湯或加高良姜;若兼見嘔吐清水冷涎,胃部有水聲者,用平胃散加桂枝、茯苓、法半夏。③脾虛肝鬱兼瘀型,治宜健脾舒肝兼祛瘀,方用四君子湯加黃芪、柴胡、白芍、紅花、桃仁、海螵蛸之屬。若大便潛血,可用四君子湯加黃芪、側柏葉、阿膠、白及、血餘炭之屬。④胃陰虧損型,治宜益胃養陰,用麥門冬湯加減;若兼兩手脈虛大者,宜加吉林參以大補元氣。本病雖成因多種,但必因脾胃元氣受損至不能自復而後成病,常常是慢性反覆發作,故不能滿足於癥狀的緩解而終止治療。既然脾胃氣虛為本病之根本,因此不管原屬何證型,最後均需健脾益氣或兼養胃陰,鞏固治療2~4個月,乃可停葯。[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19 11:23 編輯 ]

注重養胃陰治萎縮性胃炎中醫認為萎縮性胃炎實為本虛標實的虛損病。本病之虛,主要為脾胃虧虛,脾虧虛於陽氣,胃虧虛於陰液,此為病發的前提和本質。本病之實,多為虛損之後所繼發,脾氣虧虛,血失鼓動,血滯成瘀阻絡,此為一;脾失健運,濕濁不化,痰濕停聚,此為二;瘀阻濕郁加之陰液虧損,則易引致虛火妄動,此為三。其中胃陰受損是本病較為突出的病理表現。臨床上本病患者多見胃病病史較長,形體消瘦,胃納甚差,納後胃脘脹悶疼痛,有灼熱感或低熱,易反酸,舌苔花剝,甚則光剝無苔,脈細弱。認為剝苔是胃陰不足的重要指征,它的變化標誌著病之進退。故認為,胃陰虧損加之胃絡瘀阻,胃失於滋潤濡養,是導致胃萎縮重要病機。  在治法上,補脾氣,養胃陰,是治療之根本。但活絡祛瘀,除濕化痰,清退虛熱,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措施。用藥頗有講究,無論治本或治標,都注意胃陰的恢復。認為,此病是傷於後天,消化吸收功能甚差,故培補不要急於求成而驟投大溫大補之厚劑,否則會滯其胃氣,灼其胃陰;救護胃陰亦不能過於滋膩,以免壅阻脾之陽氣,反令胃陰不易化生;而活絡祛瘀要防破血太過,清退虛熱要防傷陽。故培元宜用太子參、山藥、茯苓、炙甘草等,雖補力不及党參、黃芪,但不會滯氣助火;再佐以麥芽使之易於受納,這對於消化吸收功能甚差,胃陰已傷的患者大有裨益。鄧老在使用人蔘時亦頗有考慮,脾胃大虛,不求助參力不行,故選用補力稍緩之參須,並根據脾胃漸復的情況逐漸增加投藥次數,不圖急功,

俟其胃陰漸復之後再用黃芪。至於救胃陰,特別是舌苔光剝者,石斛、小環釵、山藥最為相宜。活絡通瘀,清降虛熱,丹參配鱉甲較為妥貼。至於化濕濁,宜選用藥性較平和之扁豆、茯苓、雞蛋花、麥芽等,切忌用溫燥之品。此外,患病日久,「窮必及腎」,脾胃屬土,肝屬木,脾虛往往肝氣乘之,故治療時不能忽視肝腎,於適當之時加調養肝腎之品。

注重益氣除痰治胸痛---冠心病

胸痛、冠心病是一個本虛標實之證,正虛(心氣虛和心陰虛)是本病的內因,痰與瘀是本病繼發因素。氣虛、陰虛、痰濁、血瘀構成了冠心病病機的四個主要環節。一般的冠心病以氣虛(陽虛)而兼痰濁者為多見,當疾病到了中後期,或心肌梗塞的患者,則以心陽(陰)虛兼血瘀或兼痰瘀為多見。故治療本病,特別是早、中期,多著重補氣除痰。 對數百例冠心病病人作調查發現,大多數患者都有心悸氣短、胸悶、善太息、精神差、舌質胖嫩、舌邊見齒印、脈弱或虛大等氣虛的證候;或同時兼有舌苔濁膩、脈滑或弦、肢體睏倦、胸翳痛或有壓迫感等痰濁的外候。故此,本人認為廣東人體質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嶺南土卑地薄,氣候潮濕,冠心病人以氣虛痰濁型多見。從病因來看,患者多因恣食膏粱厚味,勞逸不當,憂思傷脾,使正氣虛耗,脾胃運化失司,聚濕成痰,形成氣虛痰濁。可見「心痛者,脈不通」,不單是血瘀為患,而痰濁閉塞,也是其主要的病理機制。故此,提出「痰瘀相關」論,認為痰是瘀的初期階段,瘀是痰的進一步發展。此外,還認為氣滯可導致血瘀,氣虛亦可致瘀。現代血流動力學認為血液的推動力對流速流量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與中醫所說的氣的作用很相似。這就從另一角度提示我們,治瘀可通過益氣行血之法加以解決,寓通瘀於補氣之中。  冠心病的本虛,心虛為主,以全身之虛、五臟六腑功能不足和失調為背景。就心氣虛而言,則與脾的關係甚大,心氣虛,主要表現其主血脈的功能低下,而要提高其功能,則有賴於氣與血對心的濡養。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升運,能升騰清陽,從根本上起到益氣養心之效,故強調補益心氣重在健脾。此外,脾胃健運,則濕不聚,痰難成,亦為除痰打下基礎。除痰法在治冠心病的過程中,是一種通法,是針對標實而設的,通過除痰可以通陽,有利於心陽的恢復,這又有寓補於通之意。補法與通法是治療冠心病不可分割的兩大原則,臨床使用先通後補,或先補後通,通多補少,或補多通少,或一通一補,通補兼施,均應根據冠心病的各個類型,視具體情況權衡而定。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屬氣虛痰濁者,喜用溫膽湯加參。使用該方時,喜用橘紅代陳皮以加強開胸之力;輕用竹茹,不在清熱,意在除煩寧心,降逆消痞;用枳殼代枳實,意在寬中又防枳實破氣傷正。因本病是標實本虛之證,只顧通陽,並非久宜,故加參益氣固本,標本同治,不但補益了心氣,而且可使「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氣而順矣」。該方用党參一般不超過15~18g,多用反致補滯,不利於豁痰通瘀。如氣虛明顯加黃芪,或吉林參6g另燉,或嚼服人蔘0.5~1g;如心痛明顯,可合失笑散或三七末沖服。如心痛緩解,著重固本可合四君子湯,兼陰虛不足可合生脈散;兼高脂血症加山楂、何首烏、麥芽;兼腎陽虛加淫羊藿;兼血虛者加雞血藤。

[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19 11:26編輯 ]

頭痛頭暈淺析

頭痛, 雖然不至於讓您解囊至空無一物,也不會讓您即時走上靈車的機會, 但確實是神秘而又惱人的病。以頭痛為主的綜合症在臨床上是極為常見, 可涉及到神經精神科, 內科, 婦科,兒科, 外科, 眼科, 耳鼻喉科等多種科, 其中以血管性頭痛最為常見。 而頭痛有家族性和遺傳性,可因氣候、季節、勞累、酗酒、月經、飲食、情緒等因素誘發。尤其是血管性的頭痛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許多人也因此喪失工作,由此可見醫療的耗費是相當的可觀。血管性頭痛又稱血管神經性頭痛, 病因錯綜複雜,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是血管收縮及舒張的功能障礙及大腦皮質層功能失調所引起。在中醫學上素以"頭風"、"腦風"、"頭痛"、"偏頭痛"稱之。發病時疼痛厲害,痛處固定, 反覆發作, 久久不愈是特徵。通常可分為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和非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兩種型態。[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17 11:07 編輯 ]

頭風與偏頭型血管性頭痛典型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以女性居多, 通常以青春期開始發病, 呈周期性發作,至中年後逐漸減少。在頭痛發作前有所謂『前兆』,其中最多的為視覺障礙,例如重疊錯視, 暫時性偏盲或盲斑、亮光、色線、色點的閃耀,幻覺的發生亦是常見的先兆,這些飄渺虛幻, 海市蜃樓的景象,有時竟然成為文學家筆下的精采素材。殊不知讀者所咀嚼涵詠的竟是他人痛苦經驗。另外有些人會有復視、步履艱難、眩暈、嗅覺異常等。當先兆症持續約十至二十分鐘後,頭痛開始, 在一小時左右達到最高峰, 它是一種劇烈, 搏動性的疼痛, 通常位於一側的額顳部但每一次發作不一定是同一側,也有兩側同時發生的。而後轉為持續性頭痛。發作期間病人會有噁心、嘔吐、畏光、腹瀉、四肢冰冷, 頭臉部壓痛等。而顳淺動脈搏動增強,眼、鼻充血和分泌物增多。每次頭痛持續數小時, 有的可達一二天, 發作後大多疲倦思睡。發作的頻率各人不一,有人數天發作一次,亦有人一年才發作一、二次。女性病人頭痛發作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係。

一般性偏頭痛血管性頭痛:

無明確的前兆癥狀,有一些前驅癥狀發生在頭痛前數小時或數天包括精神障礙、消化系統癥狀在及體液平衡變化。頭痛發作持續數天, 雙側頭痛,伴有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通常有家族史。 叢發性頭痛:(組織胺性頭痛)多發於男性,約為女性患者的五倍之多,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20-40歲最多。叢發生頭痛無遺傳性, 也無家族性於春秋兩季發生的較多,與抽煙、喝酒、或吃血管擴張劑有關。它的發作是一連串密集頭痛, 每天一次或數次,持續數十分鐘至四十五分鐘。間歇期可數周甚至數年。其疼痛隻影響頭的一邊, 多位於眼匡周圍及額顳部;及伴有一側的臉紅與周側眼結膜充血、流淚、鼻黏膜充血、鼻塞、流鼻水, 偶有同側的瞳孔會縮小,很少有噁心、嘔吐。基底動脈偏頭痛:主要發生於少年或青年女性,與經期有密切關係,前兆癥狀為雙側視覺變化如黑蒙,時有短暫性遺忘、眩暈、耳鳴、步行不穩及兩側手足或口唇四周感覺異常。約在一刻鐘後有搏動性頭痛, 並伴有噁心、嘔吐等

血管神經性頭痛此病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為偏頭痛,又稱偏頭痛性血管性頭痛。它是一種由於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的發作性頭痛,往往可有視幻覺,偏盲等腦功能短暫障礙的先兆。頭痛發作時,常

有噁心,嘔吐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女性多見,常於清晨睡醒時或白天發病。典型的偏頭痛發作,開始首先出現由於頸內動脈分枝暫時性痙攣引起的腦局部缺血癥狀,例如眼前有「火星」或「五彩光」或有「飛蚊」閃動等感覺後,繼而出現面唇麻刺感或輕度失語等。這種先兆經10~20分鐘後消退,則又開始出現一側性頭痛。此種頭痛常自顳部、眼眶或前額部,擴展至半側頭或全頭。疼痛性質常為跳痛、鑽痛、刺痛或鈍痛,繼之1小時左有達到高峰。頭痛劇烈時常伴有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畏光。每次疼痛可達數小時,有時可達1~2天,有的女性疼痛發作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係。男性有時也發「群集性頭痛」,又稱「偏頭痛性神經痛」,多於中年發病,常在夜間入睡後起痛。其二為非偏頭痛性血管性頭痛,多數由於腦動脈擴張引起,呈現瀰漫性,深在的,兩側性鈍痛與跳痛者。但要除外動脈炎,腦腫瘤等其他器質性疾病等,則可確診。根據這些特點,當屬祖國醫學中「內傷頭痛」。內傷頭痛,考其病因,多與肝、脾、腎三臟相關。就其發病部位而言,以肝為甚,多囡情志不和,肝失條達,郁而化火,上擾清空發為頭痛。本病特點為偏頭痛者居多,故從其經絡循行觀之,更多與少陽、厥陰、陽明等經關係密切。

1.舒風散熱法

舒風散熱法,又稱涼肝安神法,或清肝安神法,用於木失調達、肝鬱化熱引起的血管神經性頭痛。其特點是情志變化易發頭痛、以側頭部為主,或伴以後頭、頸部串痛、甚而因痛而頸項發硬,睡眠不佳,二便正常,或小便色黃。或伴頭暈、易於激動,月經不調等,舌苔薄白,脈象沉弦、緊、細。頭痛方加清熱安神之柏子仁、合歡皮、夜交藤等。葯如:桑葉10g,菊花10g,連翹10g,黃芩10g,白茅根12g,夏枯草12g,薄荷10g,荷葉10g,藁本10g,苦丁茶10g,白芷10g,柏子仁10g,合歡皮15g,夜交25g

2.清熱和肝法

此法用於肝經鬱熱波及於胃,肝胃具熱,上擾清陽,以致偏頭疼痛,斷續不愈,每多突然增劇,痛處火辣熱感,伴以噁心嘔吐,大便乾燥,舌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有力,或弦滑,或伴以月經不調,經期提前,黃白帶下等。法宜清胃和肝法治之,常用三黃瀉心湯合四逆散出入:黃芩9~12g,尾連9~12g,大黃6~10g,柴胡10~15g,白芍10~25g,甘草6~10g,枳殼9~12g,青葉10~18g,烏葯10~20g,蟬蛻3~6g,蜈蚣3~5條。

3.舒肝解郁法此法用於肝鬱氣滯,每每頭痛發作多因七情所傷,以怒為甚,除偏頭痛外,往往伴以性情急躁,或精神過度緊張,脅痛、脈弦等。或氣滯久郁挾有瘀血,月經不調,紫色成塊,經期頭痛增劇,舌質暗紫,脈澀等證。前者用四逆散加味,後者可加服大黃廑蟲丸等以加強活血化瘀之功。若再伴以寒熱往來者又可用小柴胡湯加減,若伴以浮腫,或汗多者,則又可以四逆散酌加桂枝或玉屏風散等加減為治。[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10 編輯 ]

4.溫肝和胃法此法用於治「肝寒犯胃」之偏頭痛,患者每每頭痛伴以乾嘔,吐涎沫,舌苔薄白,脈弦緊者,用《傷寒論》吳茱萸湯:吳茱萸10g,乾薑5g,党參10g,大棗4枚

若病延久,或伴以胃痛吐酸冷水者,用《干金方》延年半夏湯加減:前胡1Og,吳萸10g,姜半夏10g,太子參12g,枳殼6g,乾薑6g,鱉甲6g,桔梗10g,焦檳榔3g每日煎服1劑.。[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17 20:39 編輯 ]

非偏頭型血管性頭痛(內治法)討論

這類型的頭痛多數由腦內動脈血管擴張引起,有兩側性鈍痛與跳痛。常因頭部的振動或搖動而更加疼痛。此類型的頭可由高血壓、腦部血循環異常供血不足、感染、缺氧、一氧化碳中毒、重金屬中毒、慢性酒精中毒等引起。辨證施治 頭痛雖有輕重之分, 但症性似乎相似, 寒熱虛實錯綜複雜,證候也是繁複而多樣, 其變化遠不如其它病證涇渭分明, 所以在辨證施治方面很難有統一的格式,只能從臨床主證的具體表現來進行論證及治療。有關血管性頭痛的治療, 宜熄風止痙, 活血化瘀, 補氣益血為法則。 內治法: (1)典型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 治療方葯: 川芎12g、蔓荊子9g、牛膝20g、當歸18g、牛蒡子15g、 僵蠶6g、細辛3g,水煎服, 每日一劑, 重症之人每日可服二劑, 連服一周即愈。 (2) 一般性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 治療方葯: 夜交藤23g, 合歡皮20g,葛根18g、白芍15g、地龍各15g、川芎10g、蒼朮10g、柴胡10g、羌活10g、白芷10g、細辛3g,水煎服,每日一劑,五日即愈。 (3) 叢發性頭痛: 治療方葯: 牛膝18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0g、柴胡10g、黃芩10g、藏紅花10g、另包(沖服),青皮9g、生薑6g, 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一周, 效果良好。 (4) 基底動脈偏頭痛: 治療方葯:當歸、丹參、雞血藤各25g、熟地、赤芍、牛蒡子、葛根各18g、川芎、白芷、

藿香、枸杞子各9g、細辛3g、水煎服, 每日一劑, 連服十劑,少有發作。[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2:30 編輯 ]

外治法:治療方葯:川芎6g、白芷18g、細辛、羌活各3g、冰片3g、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甲法:用消毒紗布包少許葯末, 塞入鼻孔, 右側痛塞左鼻, 左側痛塞右鼻, 通常塞入後約5分鐘,頭痛逐漸消失。有人塞鼻後即會打噴嚏,嚏後自覺七竅通暢而通止。複發時再用亦十分有效。[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2:31 編輯 ]

針刺治法:

主穴:太陽透率谷、風池、合谷。配穴:前頭痛配印堂,後頭痛配後溪,身體虛弱配足三里。手法:平補平瀉, 先針主穴 ,再針配穴 ,留針約二十分鐘,針中必須捻針。[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26 編輯 ]

保健之法治療(一)宜常做伸頸轉頭運動:常做伸頸轉頭運動能改善頭部的血液循環,解除緊張性刺激,對血管性頭痛患者的治療有很大的幫助。伸頸轉頭運動的動作是:頭向左右來回各轉七次, 而後上下各運動七次, 頭再向右旋轉一周, 即適時向左旋轉回一圈, 如此方法各七次。(二)採用『笑笑保健法』:英國著名化學家法拉第年輕時,,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經常頭痛反失眠, 百葯不效。曾經有醫師議他用此法,經常看喜劇,每次都奉腹大笑而歸, 全身輕鬆舒暢無比, 久而久之, 法拉第的頑固性頭痛終於治癒。笑, 能調節大腦神經,消除緊張,促進食慾及睡眠,增進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道的功能, 能調節自主神經系統的機能。笑不僅能治頭痛, 也可以治療全身性疼痛。(三)控制食鹽的攝取量:食鹽會引起體內激素髮生反應, 以致導致周期性偏頭痛,或者引起血管性頭痛。

(四)調整注意力:選擇患者所喜歡的歌曲或音樂, 讓患者聽, 同時建議隨音樂打拍子或隨歌曲而自己哼唱,讓注意力不會一直放在頭部的疼痛上。這樣也能改善頭痛狀況而達到止痛的效果。(五)擦清涼劑:可在前額、太陽穴或痛處擦清涼劑、經過研究, 人體內的止痛物質在薄荷腦、梅片、冰片的刺激下, 可充分發揮它的止痛效果。(六)頭痛養身三忌:(1)忌緊張: 即使健康人凡事緊張, 久而久之也會引起頭痛。(2)忌失眠: 睡眠不足,難入眠之失眠, 常會引起頭痛。(3) 忌感冒: 感冒本來就有頭痛的症,狀若再過度勞累、透支體力,勢必使頭痛更加厲害。[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12 編輯 ]

眩暈,高血壓辨治高血壓病依其臨床表現,可分三個證型進行治療。1.肝陽上亢型:頭暈頭痛,情緒急躁,心煩易怒,口苦面赤々舌紅苔黃,脈弦有力,治宜清肝潛陽。肝火偏旺者,用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梔子、黃芩、川牛膝、夜交藤、石決明、桑奇生、茯神、杜仲、益母草。風陽偏亢者,用鎮肝熄風湯:玄參、麥冬、川楝、白芍、龜板、牛膝、赭石、生龍骨、生牡蠣、菌陳、麥芽、甘草。2.痰熱內盛型:頭重眩暈,脘悶泛惡,心煩不眠,口苦尿黃,舌苔黃膩,脈弦而滑,治宜滌痰清熱。體質肥胖者,用鉤藤溫膽湯:鉤藤、菊花、蒺藜、法夏、茯苓、陳皮、黃連、竹茹、川牛膝、地龍、甘草。體質偏瘦者,用羚角鉤藤湯: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生地、白芍、川貝、茯神、竹茹、甘革。3.肝腎陰虛型:頭暈頭痛,耳鳴目眩,腰膝酸軟,夜夢遺精,舌紅苔少,脈弦而細,治宜滋腎柔肝。肝陰偏虛者,用首烏延壽丹:首烏、牛膝、菟絲子、杜仲、桑葉、菊花、桑椹、女貞、旱蓬、胡麻仁、稀薟草。腎陰偏虛者,用杞菊地黃丸加味:枸杞、菊花、生地、淮山、茯苓、丹皮、澤瀉、萸肉、牛膝、龜板。以上所舉,三個證型、六個方劑,按法治之,每獲良效。[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14 編輯 ]

眩暈,高血壓辨治

高血壓病可分別歸屬於肝火、肝陽、肝風的範疇。其治療原則以調和陰陽為

總旨,而不能拘泥於高血壓的病名,單從降壓著手。本病初起,患者體盛性剛、煩躁易怒、口苦烘熱、目赤、頭痛、頭脹、大便乾結、脈弦勁、舌紅、苔黃,血壓升高常有波動,且以收縮壓為主,此為肝火上沖所致。治宜清肝瀉火為主。自以黃芩瀉火湯,方用黃芩、山梔、制軍清肝泄熱,白芍、甘草、生地酸甘化陰,柔肝涼血,鉤藤平肝熄風,懷牛膝補肝腎,引血下行。若病已經年,頭昏目眩欲仆、心煩、夜眠欠安、下肢酸軟、面頰紅赤發麻、脈弦、舌紅、收縮壓與舒張壓均持續升高,此為肝陽上亢,治宜平肝降逆。常用自訂降壓調肝湯治之。方用谷精草、夏枯草、野菊花涼肝疏風,擅清頭目,鉤藤平肝息風,決明子、地龍柔肝降壓,旱蓮草、桑寄生、懷牛膝補肝腎兼引血下行。若病久體虛,腎陰虧損習於能涵木潛陽,症見頭重腳輕、心悸失眠、四肢麻木、脈象弦細、舌紆乾燥,血壓舟高以舒張壓為著,此為下虛上實之症,治宜滋陰洽陽、清上實下,常用自訂杞菊地膝煎治之。方用杞子、熟地、萸肉、旱蓮草補虛培本、填精滋腎,滁菊花養肝散風、清上,決明子、鉤藤清肝降壓,澤瀉澤陰分、瀉虛火,桑枝涼肝散風通絡,懷牛膝引鬱熱下行。以上三方皆以清肝為主,為高血壓病的通治之方。但臨床上尚須根據其變症、兼症變通用藥。[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16 編輯 ]

眩暈,高血壓辨治臨症對眩暈(高血壓)可以總括為實熱證、虛證、虛中挾實證三類。由於眩暈(高血壓)的發病機制是以內因為主,其病變主要在肝,因此調肝是治療眩暈(高血壓)的關鍵。例如瀉熱鎮肝、平肝潛陽(鎮)、滋補肝腎、養血平肝、益氣養肝、溫腎養肝等治法,均為治療本病常用的法則。但值得提出的是,由於本病證候除實熱證外,虛證和虛中挾實證亦較常見。 因此臨症必須詳辨病機之虛實。實證為氣火上升,治宜降氣瀉火;虛證是氣血不足,治需益氣升清;切不可一見血壓偏高,不分虛實和有無肝旺為火熱之象,即用大量涼肝潛鎮和不加辨證的使用降壓藥(有降壓作用的中藥),尤以虛性和老年性眩暈更應注意此點。此外,由於「血虛肝旺」之病機是肝的陰血虧虛和肝火旺盛兩個方面(虛中挾實或實中有虛)並存,不僅老年人多見,中壯年亦可見到,眩暈(高血壓)症初、中、末期均可出現。「氣虛痰阻」證亦屬虛中挾實(以虛為主),多見於眩暈(高血壓)末期或年老體衰之人,又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脈動脈硬化。因此,治療往往在短期內證候雖有改善,但血壓常不易下降。患者也常因此而不能堅持服藥。對此要心中有數,應守法守方,進行較長時間地觀察,療程一般為3至6個月,可採取先服湯劑,後配丸藥鞏固療效的方法。[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18 編輯 ]

眩暈,高血壓辨治

高血壓病者,肝陽上亢者最多,以眩暈、兩腳輕浮如坐水中、舌紅苔黃、脈弦為主證。方用生石決明30g(先煎),夏枯草16g,滁菊花15g,黃芩9g,鉤藤12g(後下),桑寄生15g,炒白芍9g,牛膝9g,杜仲12g,地龍9g,川芎5g。如見口燥咽干,加生地18g,玄參L2g。上藥水煎,連服15帖,舒張壓與收縮壓可下降2~4kPa。其次為腎陽不足、腎陰虧虛、肝陽上亢者,症見眩暈腰酸下肢無力,舌淡紅,脈沉關弦尺弱。用杞菊地黃丸湯劑,加牛膝9g,川芎5g,淡附片3~5g,若不用附片則無降壓效能。主要為痰火內壅,亢陽上逆,症見頭暈且脹,食欲不振,四肢麻木,伴有咳痰色白而稠,口苦或膩,舌質紅,苔白厚膩,舌中心黃苔或黑燥苔,脈弦滑或數。用茯苓12g,竹瀝半夏9g,橘紅9g,竹茹12g,黃芩9g,膽星9g,石菖蒲3g,滁菊花9g,牛膝9g,桑寄生15g,龍膽草2g,7至10劑即可見效,血壓下降明顯。[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20 編輯 ]

結語眩暈應根據虛實兩大類辨證治療,若暴發性眩暈者,屬於實證,多以風、火、痰為主因;持久性眩暈者,性於虛症,多以肝腎陰虛,心脾兩虧為主因。因於風者,乃肝風、內風,治宜滋肝養肝腎,平肝熄風;因於火者,乃肝火上炎,治宜清肝瀉火;因痰者,乃痰濁中阻,治宜化濕除痰。若腎陰虧虛者,治宜補益腎陰;若腎陽虧虛者,治宜溫補腎陽,若心脾兩虛者,治宜補益心脾。若因外感六淫致暈者,應辨其病因而治療。[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21 編輯 ]

眩暈臨床舉隅----例一

吳XX,女,68歲,廣東汕頭市區人,於2005年10月6日就診。患者頭暈目眩,耳鳴如蟬,失眠多夢,噁心納呆,舌紅苔黃,脈弦細。血壓180/100mmHg。辨證:此為肝陰虧虛,浮陽上越所致。方葯:降壓治之。毛冬青30g,羅布麻30g,丹皮18g,麥冬18g,遠志9g,生白芍30g,炒棗仁30g,菊花9g,鉤藤18g,薄荷9g,珍珠母20g,玄參20g,甘草3g。

服上方五劑,頭暈明顯減輕,血壓下降至170/80mmHg。此後在上方基礎上羅布麻減10g,加丹參10g,天冬10g,去丹皮,繼服10劑,癥狀好轉有加,血壓降至120/70mmHg。[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23 編輯 ]

眩暈臨床舉隅---例二

黃XX,男,65歲,幹部,廣東佛山市區人,於2005年8月5日初診。 主訴:頭暈目眩,兩耳鳴已三年多之久。現症:頭重腳輕,頭暈目暗,安靜休息或仰卧時則輕,稍活動時即重。久坐猛起則頭暈目花。兩耳常鳴,易出虛汗,二目無神,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有腰腿酸痛。脈沉遲無力,舌質淡紅而苔少。血壓:90/50mmHg。 辨證:氣血兩虛,清陽不升。 治法:補氣養血,昇陽止眩。 方葯:參歸烏精湯加減。太子參20g,當歸12g,制首烏15g,制黃精30g,柴胡10g,升麻10g,夜交藤30g,黃芪20g,酸棗仁15g,蟬蛻10g,炙甘草10g,菊花12g,遠志10g,大棗10枚, 水煎服,每日一劑。8月15日二診:服上藥後頭暈,耳鳴,均有所減輕,精神好轉。繼服。9月2日三診:頭暈、目暗、耳鳴已基本消失。飲食正常。血壓:120/80mmHg。脈緩無力,舌苔薄白。上方繼服另加杞菊地黃丸,每日三次,每次一丸。2006年3月25日患者介紹其病人來佘醫治時,隨訪問患者未再有發作。 結語本例患者氣血兩虛,清陽不能上達而眩暈、血壓偏低。方用參、歸、黃精、首烏、黃芪等益氣養血;柴胡、升麻、黃芪昇陽益氣;菊花、蟬蛻止眩暈,熄耳鳴;夜交藤,遠志、棗仁,大棗寧心安神。使陽升陰長,血壓回升,諸症自愈。

[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25編輯

小兒麻痹症舉隅中醫稱為痿症

趙××、男、6歲、潮州市彩塘鎮人,於1989年4月10日初診。右下肢痿軟變細不用2年,曾在潮州醫院診為「小兒麻痹後遺證」。屢經中西醫治療無效,延余治療。證見:患兒不能自己行走,右下肢變細,涼無知覺,肌張力減弱,足尖微向內翻。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細無力。診斷:瘺證。證屬脾腎陽虛:氣血失養。處方:桑寄生15克、淫羊藿9克、炒白朮9克、菟絲子9克,茯苓9克、党參9克、陳皮3克、炒杜仲9克、懷牛膝9克、甘草3克、狗脊6克、黃芪10克、木瓜9克、川斷6克。上方共服九十劑,配合針刺懸鐘穴、陽凌泉穴、足三里等穴、患肢行走玩要如常,知覺溫度正常,患肢肌張力明顯恢復,粗細基本一樣,唯不耐疲勞。改用十全大補丸加減以鞏固療效。至今行路發育正常。[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11:33 編輯 ]

穴位注射治療牛皮癬

牛皮癬俗稱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原因不明的紅斑丘疹鱗屑性慢性皮膚病。對於尋常型牛皮癬病患者採用穴位注射治療效果顯著。 治療方法:取穴、曲池、血海、大椎、足三里、合谷三陽交。每一次2-3個穴位。穴位部皮膚常規消毒後進針、輕輕轉動針頭,得氣後回抽無血注入654-2<即鹽酸消旋山莨岩鹼>注射液5毫升及維生素B12/0.5毫升的混合液、每次每穴0.5-1毫升、隔日1次,十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典型病歷:黃××,男,40歲,患病3年全身泛發紅色丘疹、綠豆大小上覆成層銀白色鱗屑、刮降鱗屑後可見有點狀出血點。患處陣陣發奇癢,入夜更甚。確診為尋常型銀屑病。採用上述的藥物穴位注射治療5次後、丘疹漸小,鱗屑脫落、部分丘疹消失、留有暫時性結斑:尋常型銀屑病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病。

用654-2加維生素B12穴位注射療法,具有操作簡單易行、病人容易接受等優點、654-2具有解痙、調節微循環障礙的作用;維生素B12具有營養神經的功能;刺激曲池、合谷穴能驅風,清熱、解表邪;血海穴、足三里穴能養血行血;大椎穴宣肺衛、行營血;三陰交穴有調和氣血的作用、本治療的關鍵在於取准穴道其效顯著。[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33 編輯 ]

穴位注射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常見的類型,由神經血管功能障礙引起,以反覆發作的偏側或雙側頭痛為特點。自一九九二年以來應用穴位注射治療各種慢性病。神經痛與其它痹證。 曾收到良好的臨床效果。 治療方法: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維生素B12500毫克地塞米松5毫克及2%的利多卡因3.3毫升共約5毫升。選雙側的風池穴為進針點垂直進入穴位直達骨膜,回抽無血後進行注射。兩側穴位各注入混合藥液2.5毫升治療效果率達到90%以上, 結語:血管神經性頭痛主要表現反覆發作的偏側或雙側劇烈頭痛、自側眶後或額顳部或枕部開始、逐漸加劇、並擴展至半側頭部、或整個頭部。通常應用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治療、但治療效果不理想穴位注射法中地塞米松有減輕滲出水腫及抑制毛細血管擴張的作用;利多卡因起到局部的麻醉作用、它起效髓?完整的作用、三者聯用能改善神經血管功能。再加針刺風池穴的熄風止痛解痙、平肝潛陽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尤其對疼痛難忍的患者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38 編輯 ]

六神丸新用

馳名中外的六神丸,是家庭常備良藥之一,沿用至今已有250餘年歷史。它主要由牛黃、麝香、蟾酥、雄黃、冰片、珍珠6味葯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常用於咽喉腫痛等症,加之它有易服、高效、速效等特點,故深受人們青睞。近幾年來,通過藥理研究,發現它還有強心、抗驚、鎮靜與增強免疫力等作用,隨之又開拓了一些新的用途。 流行性感冒六神丸具有抗病毒作用,不論有無咽痛紅腫癥狀,均可應用。成人每次10粒,一日3次,一般服至次日體溫可降至正常,周身乏力等症也明顯好轉,若能合用復方撲爾敏片,則效果更佳。 流行性腮腺炎每次服六神丸5-8粒,一日3次,同時取六神丸10粒研碎成粉末,以食醋調和塗患處,,可超過腫脹範圍0.5厘米,用紗布固定,每日換一次。 哮喘3歲小孩每次服六神丸10粒,一日3次。服後1小時,癥狀減輕,3日痊癒。若成人患者伴有心衰,每次服六神丸20-30粒,每小時1次,連服2-3次,病勢可化險為夷。 牙痛凡齲齒合併感染、牙根周圍炎、牙齦炎、牙髓炎等引起的牙痛、或中醫辯證為實火牙痛,均可用六神丸治療。每次含服4粒,3小時1次。同時用10粒研末,以醋調成糊狀,塗於患者。對癥狀較輕者,可用藥棉將六神丸10粒裹成條狀嵌於患處,一日3次。中耳炎用六神丸60粒、枯礬6克、冰片3克,共研細末調勻,用藥棉捻干膿後,將葯末用潔凈塑料管或麥管吹入耳內,1日1次。乳癰孕婦產後,若發生乳房紅腫痛,觸之有包塊,伴有口苦幹喜飲,大便乾結,小便黃,可用六神丸治療,每次10粒,一日4次。 同時,取六神丸30粒研末,以適量凡士林調勻後,外敷患處。 靜脈炎由輸液引起的靜脈炎,局部紅腫熱痛,可見蚯蚓樣硬結,可取六神丸10粒研碎,以陳醋或米醋調成糊狀,連敷1周。軟組織損傷取六神丸90-180粒研碎,用白酒適量調勻,塗於患者,每日3-5次。 蟯蟲病患兒晚間入睡前,用溫開水清洗肛周,取六神丸5粒納入肛內,再六神丸10粒用水研磨溶解,塗搽於肛周。滴蟲性陰道炎病人臨睡前用溫開水清洗外陰,上床後呈仰卧位,自取六神丸15粒塞入陰道,每晚1次,經期停用。皮膚潰瘍取六神丸60粒,加適量枯礬、冰片研成細粉撒於潰瘍處,進行包紮,每日一次。 帶狀皰疹每次服六神丸5-10粒,一日3次。也可以同時取六神丸5粒,加醋2-3滴研磨成糊狀。外塗患處,一日2次,能提高療效。

丘疹性的蕁麻疹又稱細皮風疹,於四肢及軀幹起風團樣皰疹,色淡紅,呈紡錘形,頂端見針尖樣水皰,瘙癢異常。取六神丸30粒研成細粉,用冷開水調勻,外搽患部。 粉刺、痱子每日早晚各服6粒六神丸,待病癒後。每日服半量,鞏固療效7-10日。 尋常疣取六神丸5-10粒,用醋研成糊狀敷於患處,用膠布固定,一般5-7日可結痂脫落,最長至20日痊癒。 雞眼先用10%洗必泰液消毒,用利刀削去雞眼表面的角質層,以出少量血為度,然後用10%鹽水浸泡20分鐘,使其軟化,再取六神丸6粒研細粉,用陳醋調成糊狀敷患處,用膠布固定,3日換藥1次。 需要指出的是,六神丸除小兒慎用、孕婦與新生兒及過敏者禁用外,由於六神丸含有雄黃,不宜與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劑、富馬鐵片等用服,否則會降效或失效,更不宜與硫酸阿托品、山莨岩鹼(654-2)等合用,不然會促使雄黃氧化,增強毒性反應。[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0 21:47 編輯 ]

臨床治"面癱"淺淡

李局長,男,42歲,江門人。於2006年5月19日初診。

主訴:於2006年5月15日因工作外出,甚感疲勞,當晚飲小量酒,發現口角漏水,右側面頰骨部麻痹,當即第二天到醫院治療打針服藥三天,未見療效,反有加重之感覺。 現證:右眼閉合困難,右側不能鄒眉,口唇微歪向左側,不能鼓腮吹哨,在吃飯時稍不主意口角流涎。脈浮緊,診為面神經麻痹。 治療以取太陽穴、風池穴、頰車透地倉、睛明穴、陽白穴、四白穴、人中穴、承漿穴、合谷穴等,十次為一個療程,休息十至二十天再行第二療程,手法先用瀉後補,針灸注意麵部保曖,預防複發。 5月20日:經針灸五天,神志清爽,右面肌活動正常,額紋顯露,眼能閉合,鼻唇溝顯現,食物滯留頰內現象消失,胃納佳,苔薄潤,脈緩。再中藥,以天麻白朮鉤藤飲加減:菊花10 g,鉤藤10 g,羚羊10g, 全蠍15 g,炮山甲10 g,天麻15 g,石決明20g, 僵蠶10 g,地龍10g,薄荷10 g, 麥冬15g, 蜈蚣3條、葛根10 g,陳皮10 g,丹參10 g,金蟬10隻、白芷10 g,川芎6 g, 龍骨20 g ,牡蠣20 g,白芥子10 g ,雞血藤10g,川貝10 g,白疾藜10g, 甘草10g,水煎服。 經服中藥、針灸患者自感經絡已疏通,食慾增加,氣血運行得復,風邪已祛,經絡得濡養,故諸症得除。十天後患者稱:經十多次針灸後諸症若失,十天來自感病情已穩定,視之面部豐滿,活動自如,容光煥發,病已愈矣!按:口眼歪斜是一種癥狀,引起面神經癱瘓原因頗多,由於病因不同,療效與預後也各異,如屬繼發性(如乳突炎,腫物壓迫)療效較差,外傷性(面神經損傷)引起療效多不理想,且均需作針對病因治療。本例形氣本虛,加之感受風寒,遂致面部經氣失調,經絡、肌肉失養而致病,證與風邪中於臟腑或繼發於他病之口眼歪斜有別,針灸對此類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療效較滿意。祖國醫學早在《內經》就有記載,如《靈樞-經筋篇》記載:「足陽明之筋,……卒口僻。」張仲景《金匱要略》記載:「賊邪不瀉,在於絡,肌膚不仁」。隨-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口歪候記載:「風邪入於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歪僻。認為此病是內因身體虛弱,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外感風寒及外傷等所致。手足六陽經,以手足口眼歪斜。本例在治療原則上,應以扶正除邪,溫經散寒為主。祛風散寒而使面部經絡功能恢復正常,使面癱治癒。從穴性來講,是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頰車、地倉、上巨虛是胃經穴,能調理胃經的經氣,使胃經氣血暢通;合谷是大腸經原穴,本經多氣多血,能溫通經絡,以達氣血旺盛,致使面部受阻經絡功能恢復正常。[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3 12:19 編輯 ]

面神經麻木《面部痙攣》淺淡!二例

顏面神經麻痹大多數患者突然起病,主要癥狀是:表現肌鬆緩不收,前額及眉間皺紋消失,眼裂閉合不全,迎風流淚,鼻唇溝變平,口角向健側歪斜,鼓腮時患側口角漏氣,咀嚼咬鰓,唇頰溝積食,口角流涎。個別女性患者照鏡時,發現自己的面容變醜陋,害怕見人。多數前來就診的患者有情緒的變化,有的產生焦慮、恐懼、憂鬱的情感,有的心情緊張,激動,有的患者擔心治不好而留下後遺症而唉聲嘆氣,內心充滿苦惱。 根據患者不良的心理特徵,對患者耐心解釋、安慰、同情、關心,緩解患者緊張的心理狀態,穩定患者的情緒,克服焦慮、憂鬱感。並告知患者,如在患病期間心理上處於焦慮、緊張的狀態,可以導致體內病理生理的變化,促使病情發展。中醫學認為,良好的心理狀態能提高針刺的療效,在針刺療時要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使患者能保持鎮定的情緒,密切配合治療,獲得適宜的針感,提高針刺的療效。如果患者在焦慮、消極、緊張和不配合的情況下,就不能充分的發揮針刺的作用,影響針刺的療效。中醫辨證論治,二者也有共同之處。面癱,中醫古稱為「口僻」、「口」一般均列入「風門」類疾病論述,甚至均可論為中風病。但周圍性面癱與中樞性面癱,面癱與中風有本質的區別。 現代中醫對面癱病的含義系指西醫面神經麻痹,其中醫的正名稱為「口僻」面癱是口僻的慣用名,二者意義相同。本病多由風邪入中面部,痰濁阻滯經絡所致。以突發麵部麻木、口眼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瘺病類疾病。雖然現代將面癱歸於瘺病類,但指出了其病因為外風入中,故與古代將其歸於風門也是一脈相承的---。 例一:陳XX,女,38歲,潮州市區人,於2003年2月7日初診。主訴:右側面肌痙攣半年多。患者於半年前病口眼歪斜,在當醫院經針灸、維生素B1、B12穴位注謝,口服:華佗再造丸,西藥:維生素B1、B6,口眼歪斜有明顯好轉。半年前右側下眼面、面肌,口角抽動,次數頻繁,尤其吃飯、說話、陰天雨天明顯。自覺右側面肌拘緊,無疼痛,納可,失眠多夢,心跳,二便正常。 檢查:額紋存在,閉目,皺眉、聳鼻力弱,口角向右拘緊,不能鼓腮,右側面肌蔞縮,齒時口角向右歪,鼻唇溝存在。脈沉細無力,苔薄白,舌質紅。 辯證:風寒滯留,筋脈收引所致。 治宜:溫散寒邪,舒筋緩痙。 針取:完骨同側,行燒山火,外關雙側,重側行氣法,足三里雙側。每隔十天火針點刺四白,觀髎一次。治四次後,痙攣次數明減少,由發作頻繁變成一跳動10次左右,每次持續1~2分鐘,但跳動力增量加強。治療十次後,眼瞼、口角還抽動,但自已無感覺。治療二十次後,痙攣基本緩解,面部痙攣拘緊減輕。治療三十次後,陰雨天未出現痙攣。治療四十次後。停針觀察。2004年1月隨訪:現已停針八個月,病情基本穩定。[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3/23 23:15編輯

面神經麻木《面部痙攣》淺淡!二例

例二、許XX,女,46歲,廣州市白雲區人,2005年11月21日就診。主訴:右側面肌痙攣八年多。患者自1997年5月因著急而病劇烈前額疼痛,頭暈噁心。當時用毛巾熱敷,服止痛藥頭痛緩解。一個月後出現面肌抽動,始則一天抽動1~3次,以後病情逐漸發展為終日抽動,毫無間歇,甚至於出現長時間緊抽(強直性),使患者不能睜眼,夜間醒後亦抽看書、講話、天氣變化、經前抽動明顯,冬天重於夏天。曾先後去過五家醫院做治療,接受中藥,西藥,針,炙,電針,拔罐和藥物維生素B12、當歸注射液等封蔽等。在這些治療過程中,最短堅持2~3個月,長則半年~9個月,但均未能到收效。經常失眠,飲食、二便均正常,月經周期經血多。檢查:舌質胖大,舌邊有齒印,中有裂紋,舌苔白滑,脈沉細而弦,面部呈現出一種異常怪形。辯證:證屬於氣血兩虛,肝風內動。治則:補益氣血,熄風解痙。針灸:陽陵泉、足三里、百會、合谷行氣法,治療二十天後,痙攣減輕,夜間醒後已不抽了,痙攣已明顯次數減少,持續時間縮短,每日口角抽動僅出現1~2次。在前方加啞門,經四十五次的治療,癥狀基本消失,在48小時內未出現抽動。平素僅偶爾口角抽動一下,看書,看電視時間長,說話時抽動一下。前方加啞門、風府交替使用,治療五十次後,體質增強,能騎摩托車來余診室就診。前方加合谷、列缺交替使用,經六十次的治療,痙攣停止,經期,陰雨天僅有面部發緊,總共治療八一次,歷時一年,2006年2月份隨訪,遇過情緒激動或高興時,偶爾右側面部發緊的感覺,有時抽動一下,但無其它癥狀。 結語:上述兩例,雖然都是面肌痙攣,但其兩者的病因不同,故其取穴、治各異。陳XX系風寒客於少陽、陽明,筋脈收引所致,故取少陽經的完骨、外關,足陽明經的足三里以疏散少陽、陽明的風寒。因寒為陰邪,故用燒山火,火針,行氣法,使氣至病所「面部發熱」,以溫散寒邪。寒得散,筋脈則舒,故痙攣緩解。許XX病因著急,陰血暗耗,筋脈失養致使肝風內動。血虛故夜間醒後抽動,看書、講話、看電視、經期前抽動明顯。冬季寒冷,氣血凝滯,筋脈失養尤甚,故冬重夏輕。經血量多,舌質胖大,舌邊有齒印,此氣虛之徵。舌質淡,中有裂紋乃陰血不足之象。脈沉弦細,實由肝血虛所致。方中足三里用以補益氣血,百會、風府、陽陵泉、合谷、列缺、啞門用以熄風止痙,使病獲而愈。[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3/24 12:19編輯 ]

"血痹"黃芪桂枝湯主之……

患者性別:男,患者年齡:36歲,詳細病情及諮詢目的:運動神經元病,現證:神清,目明,舌質淡紅,苔白,舌中有裂紋,邊有齒印,脈弦細。大便正常,小便黃,渾濁。氣短,多汗。偶有肉跳,全身不定。食量較大,睡眠尚好。雙上肢虎口凹陷,小臂,上臂均有明顯肌肉萎縮,雙手無力,難舉過頭頂,手指不易伸直,伸直易抖動,以先起病左肢較重。雙下肢萎縮不明顯,感覺肌肉僵硬,無力,易摔跤,行動緩慢,邁不開步子,上下樓較吃力,平地行走感覺向後倒,需低下頭,已不能完全下蹲,以先起病右肢較重。舌肌有萎縮,構音不清,吞咽尚可。癥狀感覺早晚較重。患者一貫體健(幼時曾患過急性肝炎,治癒),從事電器安裝調試工作,病前有過幾次較強觸電史,病程約1年。請樓主幫忙辯證治療?感謝!!!現證:——神清,目明,舌質淡紅,苔白,舌中有裂紋,邊有齒印,脈弦細。大便正常,小便黃,渾濁。氣短,多汗。偶有肉跳,全身不定。辨證:(幼時曾患過急性肝炎,治癒),從事電器安裝調試工作,病前有過幾次較強觸電史,從癥狀分析肌表腠理開張,外邪乘虛而入局部血脈痹阻,循行不周而致血痹。治則:益氣固表,調和營衛。(黃芪桂枝湯主之)處方:桂枝10g,白芍15g,黃芪20g,雞血藤30g,當歸12g,川芎8g,防風12g,鉤藤15g,桑枝30g,大棗10枚,生薑10,水煎服;每日一劑。服藥期間可以適當活動與鍛煉。[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3/24 23:18編輯 ]

誤治辨析案例中醫學的誤診誤治案早在漢代就有記載。漢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里提出變證,壞病,亦是誤診誤治的總結,告戒後世醫家慎用。例如《金匱要略》里的:「太陽中喝,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此為溫針以助署邪的記載。又如《傷寒論》里的:「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這是誤用艾灸傷陰,導致壞病的記載。

針灸的辯證論治是一項既複雜又細緻的臨證辨治工程。例如問診不詳,診察不細,分析不周,或不會「探幽發微」,「見微知著」,或主觀認識違悖了客觀實際等等。雖然臨證力爭四真實診合參詳周詳,辯證分型嚴謹,論治力爭合乎法規和選用處方力求中病的,常謹防誤診誤治,但稍一疏忽誤診誤治即可發生。正如方孝孺在《深慮論》篇中所說:「……常圖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亦可發生禍患一樣。 本篇的病案是從1994年以來複查和總結的病歷中,發現誤診誤治之病歷,通過證侯辨析,糾偏補弊後取得療效的案例,篩選列舉出來的。 本篇舉出了基礎概念不清,檢查不細,問診不詳,辨證有誤,治則有悖,處方或補瀉不當和難免誤診誤治等五個方面的典型病歷進行辨析。嚴格來講,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繫。有互為因果,相互牽連,相互影響的關係,不能截然分開。為了便於讀書學習,深入探討,僅作為概括性劃分。[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4 23:07 編輯 ]

基礎概念不清緣由中醫基礎理論匱乏;或對腧穴功能認識不足,選穴組方不當;或多或對內傷雜病針治較少,習於症治療的簡單模式等等,都可導致誤診誤治。例如: 例一,病歷: 陽痿,早泄 患者張某某,男,38歲,1994年6月20日初診。 癥狀:患陽痿,早泄已2年。3年來夜間盜汗,五心煩熱,多夢多寐,心煩易怒,健忘,咽干,渴不欲飲。近2年來逐漸出現陽痿,雖有性慾要求,但陰莖起時短而不堅,勃起短暫而精液排出。舌尖紅,無苔少津,舌有裂紋,脈象細數。 治療經過:患者曾在本市某醫院針治10次,所取腧穴據患者講有關元(加灸),腎俞,三陰交,合谷,足三里等,醫生是按腎陽不足治之。不僅無效,反而盜汗,五心煩熱,多夢少寐,心煩咽乾等症加重。即來我院求治於針灸,以腎陰不足,心火亢盛直之陰虛火旺,熱愛耗陰津,宗筋失養之陽痿證侯施治。針瀉神門補復溜,配瀉風池,施用滋陰清火交通心腎,佐以清腦安眠之法。每隔1-2日針治一次,針治15次,不僅陰虛火旺證侯治癒,陽痿早泄亦隨之治癒。 辨證:本例陽痿早泄是繼於陰虛火旺1年之後而出現的。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則多夢少寐,心煩;陰液不足,水不上承,周圍咽干,渴不欲飲;心母火旺則養子氣,故肝盛易怒而心煩。「腎主封藏,又主五液」。腎陰不足,失其封藏,加之心火亢盛,迫液外泄,故而盜汗;盜汗日久,更傷陰液,陰液不足,宗筋失養,故而陽痿,陽痿繼於陰虛之後。陽痿,早泄並有性慾要求,則是陰虛火旺,相火妄動之故。舌尖紅,少津無苔,舌有裂紋,脈象細數,五心煩熱等,均屬陰虛火旺之徵。市某醫院以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治之,施用溫補腎陽以益宗筋之法,違悖病因病機,與治則相反,故而不僅無效反而加重,所取腧穴也繁多雜亂。這都是中醫基礎理論匱乏,尚未詳問伴有癥狀,而僅根據主訴治之。[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4 23:10 編輯

虛勞

例二,患者陳某某,男,48歲,於1997年9月12日初診。 癥狀:3年多來一直頭暈耳鳴,煩燥易怒,咽干舌燥,多夢少寐,腰膝酸軟,面部烘熱,顴紅,脈象細數。西醫曾以腦神經衰弱之不效,中醫曾以陰虛火旺久治,終不見效。 治療經過:3年多來曾在本市幾家醫藥經理化檢查無異常發現。多次更醫,西醫均以腦神經衰弱治療無效,中醫曾以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治之,給以「六味地黃湯」不效,改用「知柏地黃湯」,「杞菊地黃湯」等方加減化裁治之,復感虛火上炎加重。前來本科針治,又以陰虛火旺和陰虛火旺上擾陽明之證侯治之,針治6次諸恙依然。 本案多方會診,詳查舌脈,觀其舌苔薄白,按其寸脈顯現沉細數而無力;問及二便,溲清便溏,並感到下半身有冷感,性慾減退,冬季畏寒明顯於常人。確認屬於陰不斂陽,陽氣浮越,火不歸原之病機治之。針補關元,復溜,腎俞(時而改補太溪)溫補腎陽,滋陰攝納,使之火歸原,針治10次而病減大半,繼治10次而告愈。 辨析:本例誤治之因,主要是前醫其次概念不清,混濁了陰虛火旺,虛火上炎和真陽不足,但有其病理上的共性和個性。如果通過會診,僅以便帽癥狀施治,誤診誤治必然無疑,用以滋陰降火之法,當然無效。 本例在會診時的分析是:陰虛火旺和火不歸原二者共同具有頭暈耳鳴,煩躁易怒,多夢少寐,咽干舌燥,面部烘熱腰膝酸軟等癥狀。然其鑒別之處:本例還有溲清便溏,下半身感冷,冬季畏寒明顯於常人和性慾減退等腎陽虛於下之癥狀;其舌苔薄白不是舌紅少苔,其脈似屬細數,實屬沉細主里虛,西湖而無力是虛火不是真火,故確診屬於陰不斂陽,陽氣浮越於上,真火虛於下之火不歸原證侯。今改補關元用以溫補真陽,溫陽以安宅,配補復溜,腎俞(時而改補太溪),用以滋陰攝陽,引而歸之,以陰中求陽,使陰平陽秘,火安其宅,以回坎離之位收效。即所謂「導龍人海,據其窟宅而招之」。 例三,病例痹證 患者張某某,女,45歲,於1996年4月25日初診。 癥狀:3年親因睡卧潮濕新居之處,而患兩膝關節腫痛,下肢沉重,腫重於痛,局部微涼,活動欠靈,陰雨感寒加重,時輕時重。抗鏈球菌溶血素「O」,血沉均屬正常,局部X線拍片無異常。近3個月來曾以寒痹治之,微涼減輕,膝腫仍存;改用針灸治療不效反重;又更醫仍以寒痹治之,內服中藥,外貼寒氣膏藥,終成現證。即來求治於針灸。 現證;兩膝關節紅腫熱痛,觸之發熱,痛不可近,伸屈不利,僅能屈曲扶杖行走,並出現口苦咽干,渴不欲飲,脘腹覺熱,面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有力等癥狀和體征。 治療經過:詳問治療經過,方知用西藥無效,在外院以寒痹治之,給以川烏,草烏,桂枝,細辛,姜活,獨活等葯,連服了3劑後,膝部覺熱但濕腫未消。更醫針灸膝眼(加艾條)3次不效反重,又更醫認為前醫用藥效微,仍以寒痹治之,方葯基本同前,8劑之後,即出現現在證侯。 本案以燥熱傷及胃腸及膝,出現胃腸燥熱忽然膝關節由濕痹化熱已成為濕痹證治之。首先針瀉中脘,下脘,天嶇,足三里之「胃腸承氣方」,攻下腑實,針治4次後胃腸實證明顯好轉。再治濕熱痹證,改瀉曲池,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清熱化濕,活血和中之法,針治10次而告愈。 辨析:本例誤治之因,主要是前醫基礎概念不清,將痹證中的濕痹誤診為寒痹。患者兩膝關節腫痛,腫重於痛,下肢沉重,為濕邪下注所致。陰雨感寒加重,是為外濕痹之故。濕屬陰邪,故感膝微涼。濕痹癥狀非常典型,與寒痹,風痹很易鑒別。前醫草率以寒痹施治,給以燥熱之品治寒而未祛濕,故局部涼感減輕而濕腫仍存;針灸膝眼以增局部鬱熱;更醫又未詳查細問病患特徵,以為前醫用藥有效(涼輕),但未達到祛寒的目的,復以寒痹治之,復用溫燥之品,連服8劑,更增燥邪,更傷陰液,致使胃腸出現燥熱,膝關節濕郁化熱,以致最終造成膝關節紅腫熱痛之濕熱痹症。 《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氣有該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本案第一處方是「胃腸承氣方」攻下腑實,待胃腸腑實好轉,改用第二個處方,方中針瀉曲池,陰陵泉熱利濕,加瀉三陰交用以活血止痛,加瀉足三里既有整體治療的通腸和胃的作用,又有局部治療的消散膝部濕熱的功效,故而終告治癒。[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3/25 12:20編輯 ]

激素依賴型哮喘病機特點及演變規律

近年來,隨著對哮喘發病機制中氣道炎症學說的建立,具有強大抗炎作用的糖皮質激素被認為是治療哮喘最有效的藥物,吸入型糖皮激素已成為哮喘治療的一線而廣泛應用臨床。但並非所有哮喘患者對此治療都敏感,還有部分哮喘患者需要長期大劑兩口服糖皮質激素來控制癥狀,停葯或減量即可導致哮喘複發或加重,嚴重甚至可導致死亡,此類被稱為激素依賴型哮喘。激素依賴型哮喘屬於難治哮喘範疇,是臨床醫師面臨的一大難題。目前對本病的治療,西醫多採用免疫抑製劑為主的非激素類藥物進行替代或部分替代激素治療,但療效並不可靠,且毒副作用較大。導師武維屏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針對本病病機特點及演變規律,以烏梅丸加減化裁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將激素依賴型哮喘的中醫病機特點及辨證論治闡述如下。

激素依賴型哮喘歸屬哮證範疇,同樣具有哮證風盛,氣逆,痰阻,血瘀,正虛的基本病機特點,而激素依賴型哮喘患者因病程長,病情重,存在激素應用的不同時期,因此其病機特點及演變規律更為複雜。陰虛火旺,痰熱互結:此證多見於激素應用之初,激素可視為中醫純陽壯火之品,大劑量長期應用的易使陽氣陽氣亢盛,火熱之邪內生,尤其是患者素體陽盛,或平素肝氣鬱滯,氣鬱化火者。可出現滿月臉,水牛背,妊娠腹以及壯熱,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燥動不安,失眠多夢,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或浮滑大等火熱炎上癥狀。而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長期大量應用激素易灼傷腎水,日久多由實熱證轉化為虛熱證或實陰虧證,多表現為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口渴,盜汗,耳鳴,小便短赤,大便乾結等陰虛火旺之證。同時熱邪煉液為痰,若患者素有痰濕中阻,寒痰熱化,則可見胸憋,喘息難以平卧,氣粗痰鳴,痰黃黏量不多,排吐不利,兩肺散在干啰音,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等症。

陰陽兩虛,寒熱錯雜;此證多見於撤減激素過程中,應用激素後哮喘癥狀得以緩解,開始逐步撤減激素,由於外來助陽物作用力,加之本病遷延日久,陰損及陽,出現陰陽失衡,寒熱錯雜之勢。在這一時期患者本虛標實之證愈加明顯,患者既有氣急,煩躁,口苦,舌苔厚膩之氣譯郁化火之熱象,又有手足厥冷,痰液稀,脈沉之寒象;既有氣急,痰鳴,脈滑之邪實徵象,又有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動則喘甚,汗出,舌胖邊有齒之正虛徵象。

腎陽虧虛,痰瘀互阻:此證多見於撤減激素後,陽虛失去純陽之品的支持而更加明顯,表現為肺脾腎心陽俱虛,腎陽虧損尤為突出。腎陽為一身陽氣根本,陽氣虧虛則布津行血無力,故痰阻血瘀。痰瘀郁久,蘊而化熱,2瘀熱互阻,內伏於肺,患者出現胸憋,動則尤甚。面色咣白,形寒怕冷,腰酸腿軟,心慌氣短,乏力自汗,尿多便溏,極易外感等症,

辨證論治

激素依賴型哮喘總的病即特點為虛實夾雜,寒熱兼見,陰陽俱損,氣血同病。虛以氣虛,陰虛,氣陰兩虛,陰陽俱虛為多見,實周圍以絡瘀,痰阻,風伏,氣滯為關鍵。在激素撤減過程中,存在著撤前陰虛火旺證侯為主,撤中以陰陽兩虛證侯為主,撤後以腎陽虧虛證侯為主的病機演變規律,而痰瘀互阻則貫穿整個激素撤減過程的始終。因此對於本病的治療應以補虛為主,兼以祛邪。而《傷寒論》厥陰證主方烏梅丸寒熱並用,陰陽雙調,清補兼顧,散收結合的特點與激素依賴型哮喘病機特點甚相吻合。根據各期病機特點,制訂激素撤減前滋陰降火,清熱化痰,激素撤減中寒熱中寒熱同調,陰陽雙補,激素撤減後溫腎助陽,降逆平喘的基本治療原則,以加減烏梅丸治之。具體辨治與用藥如下:

滋陰降火,清熱化痰:對於激素撤減前以陰虛火旺,痰熱互結為主要證侯特點者,當治以清補,故以滋陰降火,清熱化痰為法,擬養陰烏梅丸治之。藥用烏梅,當歸,細辛,附子,桂枝,黃芩,太子參,黃柏,白芍,生地等。在烏梅丸基礎上,重用烏梅之大酸,以酸屬木,先人肝,取其斂肝熄風,養陰生津而有柔之功;加知母,生地以滋陰降火,白芍養陰和營,黃芩清瀉肺熱,共奏滋陰降火,清熱化痰之功。

寒熱同調。陰陽雙補:對於激素撤減中以陰陽兩虛,寒熱錯雜為主要證侯特點者,當治以調補,故以寒熱同調,陰陽雙補為法,多守烏梅丸原方以氣血雙調,寒熱互濟。藥用烏梅,細辛,黃芩,當歸,附子,椒目,桂枝,太子參,黃柏等。烏梅丸是《傷寒論》厥陰證主方,集酸苦甘辛於一方,陰陽雙補,氣血同調,寒熱並施,標本兼顧,與激素依賴型哮喘呈現的寒熱兼見,陰陽俱損,氣血同病,厥陰風動氣逆的病機特點甚相吻合。烏梅丸調肝正可以理肺,使厥陰風木復其條達之性,肝氣能生髮上達,則肺氣自可從容兼降,理法方葯可謂絲絲入扣。

溫腎助陽,降逆平喘:對於激素撤減後以腎陽虧虛,痰瘀互阻為主要證侯特點者,當治以溫補,故以溫腎助陽,降逆平衡為法,擬溫陽烏梅丸治之。藥用烏梅,當歸,細辛,乾薑,附子,補骨脂,仙靈脾,肉桂,黃芩,赤芍,太子參,黃柏等。激素停用後,由於久病及腎,且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因此腎陽虧虛更為明顯,此時應溫陽補腎以培補根本,重用附子,乾薑,細辛,同時以肉桂代桂枝,並加用仙靈脾,補骨脂等甘溫補腎之品,以達溫腎助陽之效。

典型病例 靳XX,44歲,支氣管哮喘史10餘年,每逢季節交替或情緒波動時發作。曾口服強的松2年,後開始逐漸撤減激素,但減至強的松5mg/d後就不能再減量,減量即複發哮喘,此次因受涼感冒後哮喘加重來診。症見:喘憋不能平卧,咳痰黃白相兼,痰不易咳出,氣短,動則汗出,心煩口苦,口唇紫紺,腰酸膝軟,四肢厥冷,夜寐不安,納呆,大便乾結,小便尚調,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細略數。證屬寒熱錯雜,痰瘀互阻之哮證,擬加烏梅丸治之。處方:烏梅15,當歸10g,太子參15g ,仙靈脾12g,黃柏9g,地龍10 g,黃芩12 g,椒目10 g,桂枝9g,赤芍10 g,生地12g。水煎服,每天1劑。 服藥5劑後喘憋好轉,痰色變白易咳出,夜能安卧。隨症加減1月余,將口服激素給為普米克都保100mg,一日三次吸入。繼服中藥半年,諸症皆平,但激素不能完全撤停。後採用調整腎中陰陽,活血化痰,止咳平喘等法間斷調治一年余,激素停用。結語 激素依賴型哮喘總的病機特點為虛實夾雜,寒熱兼見,陰陽俱損,氣血同病。虛以氣虛,陰虛,氣陰兩虛,陰陽俱虛為多見,實則以絡瘀,痰阻,風伏,氣滯為關鍵。烏梅丸寒熱並用,陰陽雙調,清補兼顧,散收結合的特點與激素依賴型哮喘病特點甚相吻合,根據各期病機特點,以烏梅丸加減化裁辨證治療激素依賴型哮喘可獲良效。[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3/28 22:19 編輯 ]

古方治療乳腺放化療併發症

放射治療和化療是目前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二者在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它我一把雙刃劍,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會將正常細胞殺死,造成機體的氣血耗傷,臟腑功能失調,使有的病熱不能耐受其毒副反應,被迫中斷治療。相當部分的病人未死於癌症,而死於放化療,這樣的悲劇時有發生。而合理運用中藥則有助於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減輕患者癥狀,使患者順利完成治療,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庸俗可以避免癌症的轉移和複發。筆者就臨床中放化療常見癥狀的治療歸納如下。  放化療後常見癥狀及治療  如暖氣呃逆,噁心嘔吐,心煩不寧,神疲體倦,大便失常,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苔薄,脈細弱。中醫認為是邪毒內侵,脾失健運,胃內濁氣不降上逆所致。治以健脾益氣,和胃降逆。方用六君子湯加減:太子參15g,白朮9g,苻苓10g,黃芪15g,陳皮9g,半夏9g,佛手9g,木香9g,瓜萎20g,竹茹9g,旋覆花9g,焦三仙9g,水煎服,每日二次。  如厭食,噁心,四肢酸睏乏力,嗜睡。證屬濕阻中焦,脾失健運。治以利濕化濁,健運脾氣。方用藿朴夏苓湯加味;藿香9g,厚朴9g,半夏9g,苻苓15g,佩蘭9g,紫蘇9g,蒼朮9g,陳皮9g,石菖蒲9g,水煎服,每日二次。  如頭暈眼花,口乾唇燥,牙齦,咽喉疼痛,虛煩不寐,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無苔,脈細數,證屬陰虛津傷。治療宜益氣養陰。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10g,麥冬10g,知母12g,天花粉30g,太子參15g,生龜板(先煎)30g,鱉甲(先煎)15g陳皮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二次。  放化療使機體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白細胞數下降,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毛髮脫落,四肢酸困,月經延期,量少色淡,舌苔薄白,脈細弱無力。證屬氣血兩虛。治則氣血雙補,滋補肝腎。方用十全大補湯加減:黃芪15g,党參20g,當歸10g,熟地10g,黃精15g,龜板膠(烊化)10g,阿膠(烊化)10g,補骨脂9g,枸杞子10g,茜草9g,女貞子9g。水煎服,每日二次。同時囑咐患者不必驚慌,要對白細胞下降心理準備,要知道這一現象的必然性和可恢復性。  放化療並發患肢水腫。由於局部脈絡阻滯,血行不暢,而出現上臂刺痛,舌紫暗等症,證屬瘀血內阻。治宜疏通經絡,散瘀行滯。方用身痛逐瘀湯加減:桃仁9g,紅花9g,當歸10g,川芎6g,白芍12g,姜活9g,獨活9g,沒藥6g,香附9g,地龍6g。水煎服,每日二次。同時可以用中藥煎湯熏洗,療效甚佳,方劑如下:姜活,獨活,紅花各15g,雞血藤30g,細辛3g。水煎熏洗,每日一次。  討論  目前化療藥物還存在著選擇性差,毒副作用大等缺點,特別是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有的還有遠期毒性,療效不理想。針對上述這些問題,中醫應以扶正固本治療為主,可促進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淋巴細胞增殖,保護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並增強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乳腺癌患者明顯存在內分泌激素及受體異常,化療對患者的質料作用一部分是通過干擾患者機體內分泌機制而實現。扶正固本方葯對乳腺癌患者體內激素水平具有調節作用,對患者卵巢功能有保護作用,與化療造成的對機體內分泌機制的影響具協同作用,減輕了化療的毒副作用,提高了療效。在放化療過程中,患者宜飲食清淡,應選擇富有營養,清淡,少渣,細軟食物,如半流食及新鮮瓜果汁,忌辛辣等刺激食物。恢復後,可適當增加一些高蛋白,高營養食物,但不可過於滋膩。乳腺癌患者還應適量運動,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把臟腑的代謝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

針刺治療腎絞痛50例

在臨床治療50例中,男40例,女10例;年齡10-19歲者10例,20-29歲者30例,30-39歲者5例,40-45歲者4例48歲者1例;尿常規紅細胞(+)10例,紅細胞(++)15例,紅細胞(+++)25例;尿路X線平片提示,左腎結石10例,右腎結石5例,左輸尿管中段結石12例,右輸尿管中段結石8例,膀胱結石10例,未發現陽性結石5例。治療方法針刺取穴;患側耳穴膀胱,輸尿管,腎區的壓痛點,體穴取外關,陰陵泉,至陰。手法:依次針刺患側至陰,陰陵泉,外關,耳穴膀胱,輸尿管,腎區的壓痛點。以山峰穴位均直刺留針,按穴位所在部位的肌肉豐厚情況決定針刺的深淺度,得氣後留針15min,期間用捻轉手法加強刺激1次。 治療結果50例患者在腎絞痛發作時,經針刺至陰穴後疼痛立即緩解10例,針完全部穴位並行捻轉手法後疼痛緩解者40例。其中10例用杜冷丁疼痛仍不緩解者,經針刺諸穴得到緩解。在4次後2-3h疼痛複發者,可再刺上訂述穴位,仍可使疼痛緩解。本組腎絞痛患者針刺鎮痛有效率為100%。 典型病例陳某,女,30歲。劇烈運動後,致右腎絞痛,伴噁心嘔吐。尿常規紅細胞(++)

經肌注杜冷丁100mg,阿托品0.5mg,1h疼痛不減,後改用針刺,5min後疼痛緩解,4h後疼痛複發,再刺,疼痛緩解,未再發作。 討論疼痛的產生是由於氣機受到干擾而致。臟腑經絡血阻塞不通,發生「脈滿」「血少」等病理變化,從而產生疼痛。「脈滿」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炎症引起病邊部位的充血;「少血」相當於病變局部組織缺血而產生疼痛。《內經》指出:「用針之道,在於調氣。」針刺可以使臟腑經絡的氣血通暢,運行正常,通則不痛,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至陰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脈氣所出的井穴,可治胎位不正,難產,胞衣不下等症,有改善泌尿生殖器官的血液供應和緩解痙攣的作用。陰陵泉為足太陽脾經脈氣所入的合穴,可治腹痛,水腫,黃疸,小便不通,失禁,膝痛等症,該穴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主治脅肋痛。耳為宗脈之所聚,通過有關耳穴的針刺,能調理內臟諸氣。故針刺以上各穴能起到緩解腎絞的作用。

針刺治療失眠51例

一般資料本組對符合納入標準而又不在排除標準之列的51例失眠患者進行觀察。病人均系門診病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9例;年齡最大的62歲,最小的20歲;病程最長者21年,最短者2個月;有29例曾經中西藥物治療。 診斷標準:失眠症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CCND-2-R)1996年修訂標準中失眠症診斷標準制定:1以睡眠障礙為幾乎唯一的癥狀,其他癥狀均繼發於失眠,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後不易再睡及醒後感不適,疲乏或白天睏倦;2上述睡眠障礙每周至少發生3次,並持續1個月以上;3失眠引起顯著的苦惱,或精神活動效率下降,或妨礙社會功能;4不是任何一種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癥狀的一部分。中醫辨證標準:根據《中藥新葯治療失眠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治療以屬陰虛火旺證為主。必備癥狀:失眠或多夢易醒。次備癥狀:頭暈耳鳴,口乾咽燥,手足心熱,心悸,健忘,煩燥易怒,舌紅或舌尖紅少苔,脈數或脈細數。凡必備癥狀加次必備癥狀3項,辨證即成立。 治療方法主穴;大椎,風池,神門,內關,三陰交。配穴頭痛頭暈甚者,加百會,太陽,印堂;性情急噪易怒,加肝愈,太沖;善驚易恐者,,加心愈,膽愈;體虛,腹脹,納差,加足三里;頭暈耳鳴,腰酸,遺精者加腎愈,太溪。得氣留針30min,期間行針2次,用提插捻轉運氣手法,每日針治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3-5天,繼針第2個療程。治療過程中暫停服安眠藥。 治療結果療效評定標準:經針灸治療後,患者入睡容易,且睡眠時不易醒覺,睡眠時間達7-8h者痊癒:患者睡眠時間達5-6h者為顯著;睡眠較治療前好轉者為有效;經治療7次以上,失眠無好轉者為無效。本組痊癒32例,佔63%;顯著13例,佔25%;有效3例佔6%;無效佔3例,佔6%,總有效率為94%。其中經針灸1個療程治癒者13例,經2個療程治癒者12例,經3個療程治癒者7例。 典型病例鄧某,女55歲,2003年5月24日初診。主訴:失眠10年,近1年加重。伴頭痛,健忘,神疲乏力,多夢,心悸,耳鳴,腰酸。長期服用安定,夜間睡眠時間2-3h,舌淡紅少苔,脈細。證屬心腎不交。取大椎,風池,三陰交,內關,神門,足三里,安眠穴,心愈,太溪,太陽,印堂,懸灸百會。每日1次。經治療1個療程後,病情改善,自覺癥狀明顯好轉,夜間能睡4-5h。經治療40次後,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每日睡眠7h,隨訪半年未複發。 討論 中醫學稱失眠為「不寐」,西醫稱之為「神經衰弱」。中醫認為失眠與許多病症有關,其中心,肝,脾,腎的虛損為主要原因。由於氣血,臟腑失於調和,陰陽逆亂而使陽不入陰,陰不斂陽,神不守舍,故而發病,西醫則認為腦功能的紊亂,植物神經的異常興奮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故「養心安神,恢復腦功能的平衡協調,抑制植物神經的興奮性」是治療失眠的關鍵所在。主穴中,三陰交,內關,神門養心調神;百會系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之會,具有溫養諸臟,安神健腦,鎮驚熄風等作用;印堂,太陽,大椎調暢腦部氣機,針之可以刺激大腦皮質,改善局部微循環,抑制植物神經的異常興奮。背愈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之所,可以調節臟腑的功能,促進陰陽的平衡。故對於思慮勞倦太過,傷及心脾者,針其心俞,脾俞可補養心脾;陽不交陰,心腎不交者,針其心俞,腎俞,使水火相濟以補益心腎;陰虛火旺,肝陽上亢者,針肝俞以清瀉肝火;心虛膽怯,心神不安者,針其心俞,膽俞,大陵,丘噓以安神定志。安眠穴屬經外奇穴,針刺之能鎮靜安神。諸穴相伍,針灸並施,使陰血得生,心神得養,共奏「養心安神,鎮靜安眠」之功。針灸治療失眠見效快,療效顯著,經濟,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藥酒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364例

一般資料本組364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160例,女204例;年齡28—82歲;病程10天—5年,平均1.5年,有扭傷勞損者254例,無明顯誘因者110例;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其中25例兼有下肢肌肉萎縮。全部患者均經腰椎X線,CT或MRL確診。 治療方法藥酒配製:川烏15g,草烏15g,懷牛膝15g,白花蛇1條,雙花15g,加紅糖125g,50ml度以上白酒1500泡7天即得。以上1個療程劑量。 治療結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後臨床癥狀消失,腰部活動功能正常,隨訪1年以上無複發;有效:臨床癥狀消失,劇烈活動後腰痛發作,休息後可緩解;無效:治療後癥狀略減輕或無改善。經過1—3個療程治療,本組患者中198例獲顯效,158例有效,8例無效,總有效率97.8%。 典型病例1.患者,女,51歲。左臂伴左腿劇痛半個月,咳嗽時加重。查體見L4—5椎旁神經根壓痛,向左腿外側放射,直腿抬高∠60角度。CT顯示L5 ~S1椎間盤左後緣見軟組織有緻密陰影,向椎管內突出4mm,壓迫硬膜囊,椎管矢徑分別為14mm,12mm,神經根受壓扭曲範圍內見椎體有結節狀骨質增生。即予上述藥酒治療,6天後疼痛減輕,連服3個療程後,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隨訪2年無複發。2.患者,男,35歲。主訴腰痛3個月,加重5天,查體見Ls,S1,椎旁壓痛向左下肢放射,直退抬高∠70角度。CT示Ls-S1,椎間盤向左後突出20mm,硬膜囊及左側神經根受壓,S1許氏結節形成。服藥酒7天後腰痛減輕,連服3個療程後,癥狀消失。隨訪1年未見複發。體會 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症屬中醫痹症範疇。多因瘀血積聚使局部經絡氣血循環受阻;或因風寒濕邪注入經絡,使氣血痹阻運行不暢,脈絡不通從而出現一系列癥狀。本組所用藥酒方中雙花清熱解毒,以減輕炎性水腫;川烏,草烏,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可較快地改善局部微循環,消除水腫,改善壓迫癥狀,經364例臨床觀察未出現毒副作用,效果滿意[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7 20:45 編輯]

中醫外治療法

風寒性膝關疼痛75例 一般資料75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齡28—52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7年;其中單側膝關節痛者27例,雙側痛者48例,臨床表現為惡寒喜暖,遇風寒則疼痛加重,屈伸困難,行動不便。 治療方法中藥舒經活血止痛液: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生南星各25g,樟腦20g,冰片10g,將4味中藥加工成粗粉後加入75%酒精500ml浸泡7天,所得藥液經紗布過濾後加樟腦,冰片溶解,儲存備用。 使用時將藥液塗在患者疼痛部位,每日為一個療程。 治療效果療效評定標準:治癒:疼痛癥狀全部消失,活動恢復正常;顯效:疼痛癥狀基本消失,活動輕微受限。75例患者經治療後均獲效。其中治療1個療程痊癒者20例,2個療程痊癒者26例,3個療程痊癒者21例;餘8例獲效顯效。  典型病例   李某,男,51歲。患雙膝關節痛6餘年,勞累受涼後疼痛加重,活動受限,應用上述方法治療1個療程疼痛完全消失,活動自如。   體會  風寒性膝關節疼痛主要是感受風害濕邪而致。我們應用舒經活血止痛液祛風散寒除濕,溫經消腫散結,使經絡暢通,氣血流動,改善了患處局部的血液循環,起到散瘀結,行氣血,消腫止痛的作用,使疼痛癥狀得以緩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本法操作簡單,安全無副作用,療效很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7 20:46 編輯]

瀉下兼顧調和扶正治療

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24例 臨床資料本組24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齡13~57水,平均33歲;均有確診的結核病史,本次患病病程6天~40天,平均12天;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痛,氣急,心悸,發熱等癥狀。實驗室檢查:WBC升高者15例,血沉(ESR)28~80mm/h,平均48mm/h,血清結核抗體均為(+)。X線超聲波檢查顯示少量胸腔積液者13例,有中等量以上胸腔積液者11例。治療方法全部病例均用自擬新制逐水丸和調和扶正湯配合常規抗結核西藥治療。自擬逐水丸:生大黃30g,甘遂30g,大戟30g,白芥子30g,神曲100g,共研細末,製成黃豆大小丸子。清晨隔日服用1次,每次10~15粒,將劑量調整至令患者每日腹瀉稀水便8~10次,最大服藥量不超過30粒。自擬調和扶正湯:党參15g,茯苓15g,薏苡仁25g,半夏15g,蒼朮15g,陳皮10g,蘇子10g,杏仁10g,香服10g,旋覆花10g(包煎),日服1劑,可作為引子與上述丸藥同服。 治療與結果本組患者經自立後全部獲效,其中臨床治癒19例,癥狀和體征消失,胸腔積液全部吸收;顯效5例,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胸腔積液大部分吸收。 典型病例陳某,男,27歲,主訴:咳嗽,胸痛,發熱1周。病人1年前曾患結核,經過抗癆治療半年後自認為已痊癒。一周前感冒,自服抗感冒藥物未效,出現咳嗽,胸痛,發熱癥狀而入院。檢查:38.5℃,右側胸部第三肋以下叩診濁音,呼吸音減弱。X線堅持示:右胸腔大量積液。ESR60mm/h。舌紅,苔白膩,脈弦數。入院後給予常規抗核治療,並服用自擬調和扶正湯1劑,隔日清晨空腹自擬新制逐水丸20粒。患者每天瀉稀水便10次左右。15天後自覺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X線檢查提示:胸水已明顯減少。1個月後複查,胸水完全吸收,癥狀,體征均消失。 討論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繼發於肺結核或胸膜附近的結核病變,屬中醫「咳嗽」,「懸飲」,「協痛」等範疇,《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篇》這個紅指出:「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說明懸飲病宜用下法治療。但國內的文獻報道提出,在治療懸飲證時,十棗湯的藥力尚顯不足,且連續使用後可因患者產生適宜性而失去其瀉下作用。比筆者自擬新制逐水丸具有明顯的攻逐水飲,促進新陳代謝,排泄毒素,消炎抑菌等作用;自擬調和扶正湯則可在治療過程中起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緩解攻下藥的毒副作用等輔助治療作用。兩者同時運用,互助兼顧,像得益彰,胸腔積液一經消除就不再複發,比西醫反覆抽水而類抽不盡相比具有明顯的優越性,且療程短,安全性強,費用低,無痛苦,無副作用,確為一種有效而安全的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的輔助療法。

中西醫結合治療

消化性潰瘍56例一般資料根據12版《實用內科學》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標準,排除合併其他疾病的可能性,經電子胃鏡檢查,明確診斷,單用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者,共篩選門診患者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齡27~68歲;病程最長28年,最短8個月。胃潰瘍23例,十二指腸潰瘍33例。 治療方法西藥用雷尼替丁膠囊150mg,每日2次口服、;復方鋁酸鉍片2片,每日3次口服;30天為1個療程。甲硝唑0。2,每日3次口服;阿莫西林膠囊0.5,每日3次口服,服用15天。中藥用自製瀉心膠囊。藥物組成:半夏80g,黃苓60g,黃連20g,党參60g,乾薑60g,甘草60g,烏賊骨60g,吳茱蓃20g,大黃40g,木香40g,枳殼40g。上藥共為細末,裝0.5g膠囊。每次口服10粒,每日3次,30天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停葯後2周進行胃鏡檢查,觀察療效。 治療結果療效評定標準:痊癒:癥狀全部消失,胃鏡檢查未見潰瘍或潰瘍區域呈疤痕狀態;好轉:癥狀大部分消失,胃鏡檢查潰瘍癒合50%以上;無效:癥狀未減輕,胃鏡堅持病變部位癒合不足50%。治療結果:痊癒29例,好轉2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 討論消化性潰瘍屬祖國醫學「胃癰」的範疇。多因肝胃不和,脾胃虛弱,或感受寒邪,飲食不節而致。因本病屬於慢性病,且呈反覆發作,日久鬱積化熱,而出現虛實夾雜,寒熱並見,濕痰瘀阻相兼等較為複雜的病理狀況。臨床以胃腕部疼痛,納差,脹滿,吞酸,嘈雜,噁心嘔吐,口苦等為常見癥狀。治療不可急攻,只宜緩圖。因此,選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辛開苦降,寒熱並用。配吳茱蓃祛寒,大黃瀉火,木香,枳殼理氣,烏賊骨制酸收斂。諸葯和用,並與西藥聯合應用,共同達到養胃護胃,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從而彌補了單用西藥治療效果差,複發率高,不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不足,明顯提高了遠期療效。製成膠囊,宜於患者堅持,省功價廉,便於推廣。

重症肝炎治療研究進展

重症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之危重型,病死率高達70-95%,嚴重威脅人民健康和生命。如何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癒率,是一項重要研究課題。近年來,我國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死率有所下降,治癒率有所提高。 中醫對貫症肝炎的認識 重症肝炎以深度黃疸、腹水、出血、昏迷等嚴重癥狀為主要特徵。屬於祖國醫學的「急黃」、「瘟黃」範疇,因其發病急驟,症情兇險,病死率高,也有人將其列入溫病範疇。有人指出,祖國醫學對本病早有認識,在中醫文獻中不乏對重症肝炎的癥狀及預後的描述。如《諸病源候論》云:「脾胃有熱,谷氣鬱蒸,因為熱毒所加,故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傾刻,故云急黃也。有得病即身體面目發黃者,有初不知是黃,死後乃身面黃者。其候,得病但發熱心戰者,是急黃也。」 《外台秘要》云:「此病始得,與前天行病不多異,五六日但加身體黃,甚至沸淚汗唾小便如柏色,眼白睛正黃,其更重癥狀,與天行病候最重無別」。《聖濟總錄》對急黃的臨床表現描述更詳:「病人心腹急悶,煩躁身熱,五日之間便發狂走,體如金色,起卧不安」。《沈氏尊生書》云:「天行癘疫以致發黃者,俗謂之瘟,殺人最急」。《醫宗金鑒》云: 「天行疫癘發黃,名目瘟黃,死人最暴也」。 對重症肝炎的病因病機,古人曾有「毒熱玫竄,濕熱互結,波及心肝,脹滿躁擾,神昏而死」的記載。常德成根據臨床觀察認為重症肝炎多系濕熱結痰,痰熱蘊毒,毒火攻心,以致內閉。諶寧生認為本病系濕熱毒盛,瀰漫三焦,侵犯脾胃,損傷肝膽,甚至深入營血,內陷心包所致。時振聲認為系濕熱熾盛化火所致,病變先在脾胃,而後波及他臟蚋。根據王文正對重症肝炎的癥候分析,認為初病在氣,多表現為陽明熱結,便干溲赤,如熱那鴟張,上擾心包,則出現神誌異『常,或躁怒不安,或意識模糊,甚則昏迷不醒。熱邪侵入營血,臨床即見出血傾向。血結阻絡,或血敗為水,或濕熱傷中,脾傷水聚而發為水臌。所以,昏迷、出血、腹水為急黃的主要見證。[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7 12:07 編輯]

針對主症的治療研究

一、退黃疸 黃疸的急驟加深是重症肝炎病情加重的重要標誌之一。因此阻止黃疸的加深和儘快消退黃疸是重症肝炎臨床治療的重要環節。退黃的途徑不外利小便、遙大便兩法(汗法很少用)。利小便重用茵陳、黃柏;通大便則重用大黃。林守銓主張茵陳須用至60-120克,大黃須用至50克,病情減輕後減量。對黃疸較深,濕熱久滯的患者,多採用瀉下祛淤法,用茵陳蒿湯合桃仁承氣湯加減,使患者每日大便2-3次,對減輕臨床癥狀和退黃都有較好的作用,尤其對重症膽汁鬱積型肝炎退黃的效果更為理想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重用.大黃消退黃疽具有重要作用,吳才賢主張每天用生大黃50克,一次頓服。入黃昧苦氣香性涼,能入血分,治療肝炎,應用甚廣。古代用於治療黃疸的百餘方中,三分之一含有大黃,可見大黃為退黃之要葯。重症肝炎、肝昏迷,因其病機以陽明為樞紐,所謂「陽明為濕熱之蔽」,多有陽明腑實,故常用承氣湯或牛黃承氣湯通腑逐淤利膽。王崇國報道,在用中藥治療重症肝炎的基礎上,加重大黃粉的劑量,既通便,又清熱消炎,解毒祛濕,退黃作用較好。北京市第一傳染病醫院認為大黃注射液能改善肝功能和臨床癥狀,即使停葯,亦無反跳現象。臨床上重用赤芍,亦能收到良好的退黃效果,特別是對於淤熱交結髮黃之淤膽型肝炎,重用赤芍有明顯的退黃作用。 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加用牛黃,也有較好的退黃效果。時振聲報道,當黃疽繼續加深,患者出現精神萎靡,極度無力,倦卧不語,但脈象弦大有力,舌質較紅,苔黃膩,為陽極似陰之證,而非陰黃,當以太劑清熱解毒之劑(如梔子金花湯合五味消毒飲加茵陳、蚤休等),再加入附子,有時對扭轉病情有一定幫助。 汪承柏認為,重症肝炎早期制止黃疸上升是防止肝細胞壞死的關鍵,故主張早期即使用大劑量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品,並酌情配合應用活血化淤葯及消導之品。早期用清熱瀉下退黃藥物能蕩滌熱毒之邪,減少腸道有毒物質吸收,有利於保護肝臟,防止腸道氨進入血內。藥用生軍、玄明粉、枳實、厚朴等。對陽黃初起有表證者,可用麻黃連翹赤小直湯,對熱重於濕可用茵陳蒿湯或梔子柏皮湯、大黃硝石湯、甘露消毒丹、菌苓四物湯等,並主張重用茵陳。茵陳與大黃配伍,除能加強退黃作用外,並有止血、消淤、化症之功。 黃輝釗報道,四種退黃中藥方劑的綜合合理運用,能增強退黃效果。這四種中藥方劑,其中三種均基於茵陳蒿湯加味。具體方葯為:1肝炎I號煎劑(茵陳,當歸,黃芬,黃柏,龍膽草,鬱金,川楝子,茯苓,山藥,車前子,大黃,焦三仙,2茵梔黃注射液3茵陳蒿湯合小陷胸湯加味。4黛礬散。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報道,用熊膽粉治療經西藥治療無好轉的重症肝炎3例,連續服藥20-30天,黃疸消退,癥狀減輕,肝功能明顯恢復。 陳漢京用參三七注射液4-10毫升稀'釋後靜滴,治療重症肝炎17例,有12例遇黃作用明顯,認為可能與肝微循環改善有關,血流量增加,肝細胞炎症消退,從而阻斷肝細胞進一步壞死。[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7 12:11 編輯]

重症肝炎出現腹水後

二、消退腹水 重症肝炎出現腹水,、般先脹氣,繼之脹水。如腹脹厲害,予以適當的利水,以減輕腹脹,這對患者的情緒、胃納都有幫助,但不宜大劑利水,否則容易傷陰,·使病情惡化。中藥利尿劑如五苓散、疏鑿飲子、五皮飲等,再配合小劑量西藥利尿劑,一般即能利尿消脹。腹水如屆熱重,可清熱滲利,用二金湯加茵陳;腹水屬濕重者,宜溫化滲利;用胃苓湯。本病晚期肝腎功能衰竭,腹脹嚴重而利小使又無效時,可用通下逐水的方法,也能奏效於一時,較緩和者,可用大承氣湯;峻烈者,可用舟車丸、十棗湯等,使稀薄大便日行2-3次即可。 但因患者此時多正氣虧損,故用通下後應予獨參湯扶正固本的。汪承柏認為,通下祛淤葯對改善腹脹(消退腹水),有獨特療效,有改善腹圍、增加胃納和利尿退黃等好處,因此對用通下祛淤法不必拘泥於大便乾結與否,只要患者小便短赤、古赤或絳、苔黃等熱毒熾盛、正氣未衰或大便日行一次但不暢即所謂濕熱壅盛、氣滯血淤之證,均可應用大承氣湯。陳漢無(認為,重症肝倪忠背多有沾滿燥實之證,主張用大黃、亥明粉、舟參、枳實、川朴、茵陳、金錢草煎服,配合茵梔黃注射液綜合治療,可使腹水消退,病死率大為下降。周慶鈞主張對腹水較多患者,用雙氫克尿噻、車前草、金錢草等治療,療效可望提高。[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7 22:36 編輯]

重症肝炎出現出血的癥狀

三、防治出血 重症肝炎出現出血的癥狀是一個危候。初見齒齦、鼻腔出血或皮膚淤血,繼之出現消化道出血(嘔血、黑便)。孟憲益認為,如患者有出血傾向,脈見浮數而洪大的,要注意有大出血的可能性。 在上海市傳染病醫院用抵當湯治療重症肝炎的消化道出血,療效尚好。諶寧生認為,重症肝炎邪毒侵入營血,宜清營解毒涼血止血,用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茵陳、大黃。齊英傑認為,茵陳與大黃協同使用,有止血、消淤、化症、退黃之功。朱世楷等認為,出血傾向明顯著,要重點解決「火毒」,用犀角地黃湯、三黃解毒湯、茵陳蒿湯意化裁。王文正認為,在黃疸迅速加深,並見齒衄、鼻衄、皮下淤血時,即宜技大劑清熱利濕、清營涼血之劑,方用菌陳,黑梔子,炒大黃,銀花,紫花地丁,黃連,夏枯草,丹皮,赤芍,犀角粉。 如見嘔血黑便,急用犀角地黃湯加童便、紫珠革、三七粉i出血量多,再加益氣攝血之品,以防血脫之患。高寒認為,參三七在重症肝炎的治療中作為常規用藥,每次3克,每日1-3次,口服或鼻飼。此法亦系針對出血傾向而設。陸純亦強調重症肝炎患者血小板在8萬以下,有鼻衄便血者,應每日口服三七液,每日1-2次。[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7 22:38 編輯]

防治肝昏迷

四、防治肝昏迷 就重症肝炎的整個病情而言,早期制止黃疽的加深是防止肝壞死進展的關鍵,而消退腹水、止血、扭轉肝昏迷等,均旨在幫助忠考渡過亟症肝炎的極期階段,爭取肝臟修復再生的時間。 對肝昏迷患者,孫景振主張用中藥醒腦合劑鼻飼,加紫雪散、安宮牛黃丸,直至清醒為止。王德敏主張對重症肝炎熱盛者早期即用安宮牛黃丸,配合用大劑量維生素C、降血氨等。時振聲發現通腑瀉火對重症肝炎肝昏迷有一定療效。3例昏迷和3例昏迷先兆患者均在用瀉下藥後神志恢復,認為通腑瀉火能減少腸內毒素的吸收,有助於肝功能的恢復。孟憲益等均認為導瀉法可防止肝昏迷。薛濤等根據「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採用導瀉療法(導瀉方葯口服或灌腸)治療重症肝炎,收效較好。其作用為:①排出腸腔細菌分解代謝之有毒產物,減少毒素來源,減輕昏迷發生。②導瀉法可增加腸蠕動,誘導排便,從腸腔可排出多量水分,或起到結腸透析之作用。③導瀉方葯中清熱解毒之品可通過結。腸吸收,加強消炎解毒之效,尚可發揮其他中藥本身的藥理作用。④太黃等對消化道出血尚有止血作用。 施維群提出的肝昏迷先兆癥狀,對提施維群提出的肝昏迷先兆癥狀,對提高臨床醫生對重症肝炎昏迷的警惕性具有重要意義。肝昏迷的先兆癥狀為:頻繁嘔吐,頻繁呃逆。現代醫學認為,肝功能嚴重損傷,異常代謝物質(內毒素)的產生、吸收、彌散和血液生化平衡改變,故致嘔吐頻作,繼則可出現肝昏迷。現代醫學認為頻繁呃進與重症肝炎患者肝細胞大量壞死、內毒素迅速堆積、代謝障礙而引起膈肌痙攣有關。[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7 20:43 編輯]

辨證分型論治

辨證分型論治 -龔家林把重症肝炎分為四型。①熱陷心包,痰火內閉型:治以清熱解毒!退黃開竅。方用千金犀角散加減:犀角、茵陳、黃連、山梔子、紫革、板蘭根寸黃芩、丹皮、蒲公英、石菖蒲、大黃、川貝。②濕熱蘊結,熱毒熾盛型:治宜清熱解毒,燥濕退黃,涼血開竅。方用茵陳三黃湯加減:茵陳、梔子、黃芬、黃相、黃連、大黃、犀角粉、石菖蒲、販醬草、龍膽草等。③濕困中焦,陽氣虛衰型。治以溫陽退黃,化濁開竅。方用茵陳術附湯加味:茵陳、白朮、熟附片、乾薑、党參(或人蔘)、黃芪、茯苓、菖蒲、遠志等,或蘇合香丸。④陰虛陽亢,肝風內動型:治以育陰潛陽,養肝退黃,開竅熄風。方用一貫煎加羚角鉤藤湯加加減:羚羊角、鉤藤.菊花、生地、麥冬、川楝子、『構袍子、茵陳、龍膽草、石決明、珍珠母、白芍、石菖蒲等。薛濤將重症肝炎也分為四型:①濕熱熾盛型:茵陳消黃湯合甘露消毒丹化裁:茵陳、橘紅、連翹、黃芩、鬱金、草蔻、枳殼、山楂、滑石等。②淤熱阻滯型:治以清肝化淤,涼血解毒。藥用茵陳、黃芬、連翹、三七、當歸、丹皮、紅花、赤芍、澤蘭、藕節等。③肝脾虛弱型:治以扶正祛邪,用附龍舒肝湯加減:附片、龍膽草、丹皮、女貞子、党參、白朮、茵陳、鬱金、甘草等。④熱毒內陷型:治以清熱涼血,熄風開竅等,犀角地黃湯鼻飼,並用醒腦靜靜脈滴注。盂憲益將重症肝炎按黃疽、出血、昏迷論治。黃疸又分為五型:①熱重於濕型,用茵陳蒿湯合梔子相皮湯加減。②濕重於熱型,用茵陳平胃散合五苓散和化疽湯。③氣血淤滯型,用茵陳湯加桃紅化濁湯合桃仁承氣湯加減。④肝腎陰虛型,用一貫煎合知柏八味丸加減。⑤脾腎陽虛型:用附子理中湯合真武湯加減。出血分為三型:①濕熱化火,迫血妄行型:用清瘟敗毒飲加減。②肝脾受損,藏統失司型,用移山參、仙鶴革、生地、沙參、當歸、臼芍、參三七粉等。③熱毒交結,淤血蓄血型:用抵當湯加紫雪丹。昏迷分為三型:①濕熱疫毒化火,上擾心神型:用清瘟敗毒飲加大承氣湯。②熱毒交結,淤血蓄血型,用大承氣湯加安宮牛黃丸。③胃腸熱毒腐濁,上沖陽明型:用大承氣湯加安富牛黃九,牛黃粉等。浙江中醫學院附院將重症肝炎分為熱盛邪實型、胃熱熾盛型、脾濕壅帶型等三型。中醫治療冱症肝炎趵幾點經驗體會 —、採用外治法,彌補內治法的不足。在右脅肝臟相應的體表部位貼葯,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名老中醫龔志賢治療本病,除內服藥外,兼施外治,用生梔子、滑石,研為細末,用菜油或蜂蜜調和,貼在肝區部位8~12小時,外用油紙、紗布包紮。對肝區刺痛,可用桃仁、紅花、三棱、莪術、沒藥各12克,乳香10克,煎煮後盛布袋內,熱敷肝區,有一定的效果的。對於鼻衄,可用黑山梔粉噶鼻,或以消毒藥棉蘸黑山梔粉塞鼻。對於齒衄,可用地骨皮煎湯漱口。關於退黃,可用甜瓜蒂噶鼻,使鼻孔流出黃水,退黃效果也甚好。經上海市傳染病院觀察,甜瓜蒂畜鼻,能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調節機體免疫狀態,從而起到免疫作用的。對於肝昏迷,可採用紫雪散鼻飼。鼻飼紫雪散,較口服安官牛黃丸效果為優。因紫雪散內含芒硝、硝石,可瀉熱散結,石膏、寒水石、滑石清瀉實火,有人認為,臨床上應用開竅葯治療重症肝炎肝昏迷時,應將紫雪散列為首選葯。 二、採用靜脈滴注,彌補口服湯藥的不足。重症肝炎在消化道癥狀嚴重的情況下?再給予大劑量苦寒葯組成的清熱解毒方,患者很難忍受,或不能飲服,或服後即吐,達不到治療效果,如採用靜脈滴注,例如靜滴茵梔黃注射液,大量清熱解毒藥通過靜脈注射途徑進入人體,免除了對胃的刺激,使藥物作用得以充分發揮。關於茵梔黃注射液,不僅具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的作用,而且具有較強的內源性干擾素的誘生作用,是治療重症肝炎有希望的藥物之一。寧波市傳染病醫院用茵梔黃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稀釋靜滴,並配合用肝素等治療重症肝炎25例,存活17例,效果較好。

急性腎功能衰竭治療研究進展

急性腎功能衰竭我(以下簡稱急性腎衰)是臨床常見的急重症之一。近十年來,採用中西結合的非透析療法防治急性腎衰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就中醫藥對急性腎衰竭的認識和臨床研究,進行歸納介紹。中醫對急性腎衰的認識 現在醫學依據尿量的有無多少,將急性腎衰分為少尿與非少尿兩型,而以前者為多。急性腎衰的一個信號。急性少尿是急性腎衰的一個信號,也是急性腎衰若干原發病危急癥狀之一。中醫正是抓住少尿、無尿這一突出癥狀,將急性腎衰歸屬於「癃閉」、「小便不通」、和「關格」等病證範圍。加<<景岳全書>>說:「小便不通是為癃閉,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則上犯脾胃而為脹,外侵肌肉而為腫,泛及中焦則為嘔,再及上焦則為喘。數日不通,則奔迫難堪,必致危殆。」 少尿期是急性腎衰的危急階段,以邪實為主,徐志瑛觀察急性腎衰14例(原發病為流行性出血熱,野蘑菇、磺胺過敏,急性腎炎,多囊腎繼發感染,蛇咬傷等),除小便不通外,伴見胸悶氣粗、面浮跗腫,甚則全身腫脹,腹脹或痛,噁心,嘔吐不止,口乾舌燥,大便乾結不下,舌紅苔黃厚膩,脈胘滑等證候,認為系因「膀胱氣閉」造成。王今達等報告由各種內科、外科、婦科等疾病導致的急性腎衰26例,屬於血淤、熱邪和濕熱。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分析急性腎衰53例,認為多屬「熱毒」和「血淤」。它如急性腎衰由創傷所致者為血淤氣滯,水停內閉;由急性腎炎導致者為熱毒未盡,水濕內蘊;由流行性出血熱引起者多見熱毒,腑實、蓄血、畜水等。這與過去一般醫家多重本虛而忽略標實,有著根本的區別。 急性腎衰的發病機理因原發病不同而不盡一樣,但多是在幾種病因、病理因素作用下,多臟腑病變的結果,其中腎臟受損,水濕濁邪不能排出體外,是發病的關鍵。下面,以文獻中探討較多的流行性出血熱為主,加以說明。 流行性出血熱是急性腎衰最常見的原發病。薛濤等認為,本病為疫毒侵襲,瀰漫三焦,常見濕、熱、毒、淤互相交熾,互為因果,從而出現厥證、血證、尿閉等危候,在少尿期,病變己波及腎與膀胱。腎臟損害是由毒火攻竄於腎而致,一則毒火燎原,熾熱損陰;二則毒淤交結,壅塞腎絡。腎陰虧耗則化源不足,腎絡淤阻則化氣化水功能障礙,故臨床常見腰痛、少尿、甚或無尿,皮膚尿霜等症。其發病過程:疫毒首犯重創少陰,兼襲陽明,回竄心肺,重者那實移於中下,腑實之證顯露者多,是時熱毒內陷,迫血妄行,血淤氣滯,腎水不能運轉,驟現少尿無尿。 周仲瑛提出少尿期的病理機制,主要表現為三實(熱毒、血毒、水毒錯雜為患)一虛(陰津耗傷)的觀點,熱毒入里與血搏結,是為淤熱在里的蓄血,這是少尿期的主要病理基礎。蓄血病位有腸腑、腹腔、心包絡和腎與膀胱的不向,少尿、尿閉系因淤熱壅阻腎臟和膀胱,瞎關開合失常,下焦氣化不利之故。由於津血同源,水血相關,故蓄血與蓄水互為因果七一般多以蓄血為因,蓄水為某。但在病程中也可化果為因。也可因熱在下焦,水熱互結,出蓄水導致或加重蓄血。如水毒內犯五臟,凌心則神昏心悸,犯肺則喘咳氣迫痰鳴,侮脾進胃則脘痞腹滿嘔惡,傷肝則肢痙抽搐古若水毒泛溢肌膚,還可見面膚浮腫,形如戶胖之證,甚則水毒瀦留,腎氣表竭,趨向不可逆轉之危候。而肺為水之上源,如肺熱氣壅,通調失司,亦可成為導致蓄水的病理環節之一。又由於溫病有餘者火,不足者水,在熱與血結的同時,必然耗傷陰血,而為「陰虧蓄血」。總之,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為淤熱水毒壅結與傷陰並存,為本虛標實之候。 蘭克信等根據《傷寒論》的論述,結合臨床及實驗室檢查分析,初步結論是:凡有DIC及急性腎衰表現者,依六經辨證,屬蓄血範疇,蓄血部位在下焦、膀脫,即現代醫學腎的部位,故蓄水、蓄血部位相同,關係密切。當蓄血的某些病理環節影響到膀胱氣化功能,則致小便不利,此時蓄血證反不典型。在菁血、蓄水基礎上,還可並髮結胸,即肺水腫、高血容量綜合症等。劉志浩等也指出,若出現急性腎衰或並發DIC者,即屬蓄血,按蓄血治療可獲良效。 擠壓綜合征是局部擠壓傷後引起的一種嚴重全身證候,其之所以發生急性腎衰,遼寧中醫學院通過實踐,結合中醫理論認為,是因局部血流不暢,造成血淤氣滯,淤久化熱、化毒,結於下焦,腎病則不能化氣行水,熱毒之那蘊於三焦,則為口渴、噁心、便秘、溲赤。水濁進犯五臟,則發生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等合併症. 多尿期以正虛為主。邪氣雖表,而正氣亦損。陰損及陽,腎陰腎氣虧乏,下無虛憊,固攝無權,故現小便清長而頻數,人夜尤甚,伴見口渴多飲9神倦乏力,舌紅少津,脈細無力等氣陰不足證象。恢復期則為邪退正衰,元氣未復,以脾腎兩虛為主。|[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7 22:27 編輯]

臨床治療研究

一、少尿期 隨著中醫對急性腎衰少尿期熱正關係和發病機理認識的化,在治療上從以扶正為主轉為以攻邪為主,如通里導瀉、活血化淤、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等。其中清熱解毒、利尿除濕常與它法合用,而包括扶正在內的多種治法的綜合應用,尤其值得重視。(一)通里導瀉急性腎衰少尿期尿少、尿閉每與大便秘結並見。根據中醫治療癃閉理論「二便不通、先通大便」,「通大便而利小便」和「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採用通里導瀉法治療。通里導瀉法具有瀉熱、祛邪、逐水、排毒等作用,大多數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利尿反應。由於水份和毒素的排出,對緩解高血容量綜合征,解除或減輕肺水腫、腦水腫,降低血鉀與NPN,減輕腎周圍水腫,改善腎血流,均有積極意義。 徐志瑛用導瀉法治療急性腎衰,主要採用三(物)白散,宣通肺氣,瀉下逐水,及大承氣湯急下存津。前者用於神志恍惚,呼吸急促,無尿的重症病例;後者宜於舌質紅,苔厚燥,屬邪熱熾盛,胃津受劫9勢已頻危者。14例中,顯效10例,好轉3例,元效死亡1例。葯後排除大便時間最短30分鐘,最長36小時,平均5尤6小時。排尿時間:最短3小時,最長2天。進入多尿期時間,最短14小時,最長7天,多數為2~3天。王連輝等採用大承氣湯治療效果滿意。一既能清熱解毒,又能通暢氣機,達到不利尿而小便自利的妙用。朱啟貴對由於熱灼傷陰,出現少尿、尿閉、口渴舌干,唇燥,便秘腹滿,心煩嘔惡,舌質紅絳,苔黃燥,脈細有力,甚至熱入營血,神昏動血,常因腎小管廣泛性壞死,單用利尿法難奏效者,用增液承氣湯,療效滿意。豐城縣醫院用葶桃京氣湯(大黃、芒硝、桔梗!瓜婁、貞母、葶藶子、紅棗、炙甘草、桃仁),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病人因素體心肺虛表或補液不慎而並發急性肺水腫,8例中6例痊癒,2例死亡。贛榆縣人民醫院用十棗散治療出血熱急性腎衰11例,有效9例,未見尿量陡憎、稀便失控和內熱又盛,或陽明結熱的現象。 導瀉法較放血法易被患者接受;與腹腔透析比較,更為安全可靠9簡便易行,減輕病入痛苦,節省人力物力。禁忌症遠較西醫導瀉法為少。對低血壓與少尿期重疊者,可並用獨參湯或生脈散,並注意體液及電解質平衡b對伴有消化道出血屬陳舊性,帶少量黑糞者,仍可用中藥導瀉。也有人認為,能下與不能下,不在有無出血,而在有元下證,特別是有_無下脈,有則可下,在緊急情況下還要大下。由於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舌苔一日數變,應勤加觀察。舌上微現黑苔,往往是NPN大幅度上升及高血容量綜合征出現之前奏,此時應予攻下,可防止危證出現。少尿期血漿回收,水腫消退,血壓升高時,也應攻下,情況緊急者,在應用硝黃同時,還要用藥物降壓和耳背放血,力求在瀉水前把血壓控制在安全範圍內。服下藥後欲嘔吐者針內關,同時在膀胱部按摩。服下藥2小時左右無便意,或腸鳴音減弱者,急用新斯的明肌注,常可收急下大下之效。[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7 22:40 編輯]

活血(二)活血化淤淤血不但是造成創傷後急性腎衰的主要原因,而且血淤於腎與膀脫,是引起少尿無尿的重要機制之一。應用活血化淤之品,可獲活血祛淤,通利脈絡的功效,藉以疏通腎與膀胱等臟腑脈絡壅結的淤熱,促使淤毒排除,改善因淤致毒的病變,達到利尿止血的目的。據研究,活血花淤宥改善賴循環,抗細胞缺氧和濫抽血小板凝聚,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功能的作用,因而有利於改善腎缺血,防治DIC及清除內毒素。 徐敬才等治療創傷後急性腎衰少尿無尿期採用活血化淤通絡為主(丹參、桃仁、紅花、赤芍、雞血藤、木瓜、車前草、桑枝、牛膝、澤瀉、茯苓、豬苓),隨證加減。16例中,12例治癒,4例死亡。王今達對感染性休克合併急性腎衰屬腎性者,用活血益腎湯(党參、黃芪、赤芍、川芎、桃仁、益母革、水蛭、三棱、載術、仙茅、甘草),有助於加速腎實質損害的修復。蘭克信等對流行性出血熱有DIC及急性腎衰表現者屍採用桃仁承氣湯,或桃仁承氣湯加水蛭主治。通過臨床和實驗看到,桃仁承氣湯可奏破血下淤,改善腎微循環的功效。他們認為,適時的使用桃仁承氣湯改善腎小球動脈痙攣狀態,改善腎小球濾過率,排除體內毒素及抗原抗體複合物,是迅速改變氮質血症和緩解全身中毒癥狀的必要措施。對在著血基礎上發生的大結胸證,如合併肺水腫、高血容量綜合征及內臟出血者為「血結胸」,應用大陷胸湯與桃仁承氣湯、豬苓湯等合方。 若為肺水腫者,則提示為「水結胸」,可用大陷胸湯導水下行。遼寧中醫學院通過實驗發現,較大劑量的活血化淤葯有增加血鉀、降低尿素氮的作用,而通里攻下藥(大黃、芒硝)則有顯著降低血鉀,增加尿素氮的作用。閉此提出,活血化淤葯不宜單獨應用,必須與通里攻下藥合用,方能收到降低血鉀及尿素氮的作用。或先用通里攻下藥排鉀利水,病情緩解後,再用活血化淤葯較為通宜。周世鈞等再實踐證明,活血化淤與通里攻下合用,可以控制高血鉀和水中毒,使病人安全渡過少尿期。王今達等則採用離宇交換樹脂以去中藥中的鉀,藉以防止高血鉀。[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7 22:42 編輯]化淤

多種治法的綜合運用

(三)多種治法的綜合運用急性腎衰少尿期病情錯綜複雜,如能針對多個病理環節進行治療,可望提高療效。主要是將通里攻下、活血化淤、清熱(營)解毒、利尿除濕、養陰增液等治則,以不同的方式有機配合,充分發揮中藥復方通腑去濁、消淤止血、養陰挾正、排泄水濕、中和毒素等綜合作用,消除機體一切不利因子,增強抗病能力。 對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周世鈞等用通里攻下、活血化淤、養陰生津、清熱解毒法(大黃、厚朴、枳殼、`萊菔子、芒硝,煎湯頓服,赤芍、紫草、丹皮、丹參、川芎、當歸、益母革、玄參、麥冬、生地、連翹、蒲公英、白茅根,煎湯頻飲)。用後隨著排便,病人腹脹、腹痛明顯好轉,尿量增加9對腎臟損害嚴重因而使用利尿藥效果不佳者亦有效。 北安縣石泉衛生院採用有清熱解毒、泄熱通結、活血化淤、止血利尿的加味桃仁承氣湯(大黃、芒硝、炙甘草、桃仁、桂枝、白芍、丹皮、雙花、山梔、澤瀉、竹葉、茅根、藕節~生地等),收到改善腎功能的作用。縱端森等用化淤導滯湯(生地、茅根、廣角粉、梔子、丹皮、赤芍、丹參、桃仁、枳實、大黃、元明粉、麥冬、玄參、滑石、車前子)治療82例重症患者,對解決急性腎衰危象,較西藥導瀉為優。用仲瑛以瀉下通淤為主,兼以滋陰利水,以桃仁承氣湯、增液承氣湯、導赤承氣湯、豬苓湯、犀角地黃湯等合方化裁6基本方葯為:大黃、芒硝、枳實、生地、麥冬、白茅根、桃仁、牛膝,水邪犯肺加葶藶,淤熱壅盛加水牛角、丹皮、赤芍,津傷明顯加玄參,小便赤少不暢加阿膠、豬苓、澤瀉、車前子。治療8例曾用大劑量西藥利尿、導瀉無效患者,七例轉危為安。 唐稚三以清熱、瀉火、解毒、涼血(散血)、養陰、攻下為法,用清瘟販毒飲加大黃、芒硝,治療19例危重型病人,痊癒16例。舒友元對邪實正衰(尿少、尿閉,口渴引飲,嘔惡頻繁,煩躁不安,昏譫或狂躁,頭目眩暈或驚厥抽搐,肚腹脹滿,氣息迫促,大便秘結,腹痛拒按,舌質紅絳枯萎,苔黃黑起芒刺,脈沉弦細數)用釜底抽薪、攻補兼施法,以增液承氣湯加味,瀉下以硝黃為主,與滋陰生津配合,有利於患者安全渡過少尿期,降低死亡率。楊瑞清治療腎陰枯涸型(少尿或無尿,伴有精神萎靡嗜睡,口乾欲飲,嘔吐,舌繹無苔少津,脈細數無力者),用滋陰清熱,攻下逐淤,通利下焦,增水行舟,方用桃核承氣湯合豬苓湯加減,達到了祛邪瀉熱,逐水利尿的目的。 丁培植等對急性腎炎合併急性腎衰少尿期用升清降濁,清熱解毒(生大黃、山梔、澤瀉、竹瀝、半夏、知母、冬瓜皮、鴨跖革、槐米),佐以活血化淤(紅花、丹皮、赤芍、虎杖),使5例患者全部渡過了少尿期。對個別陽虛濕濁內蘊者,應溫陽降逆,攻補兼施,可用大黃附子細蘋湯的、或大承氣湯合真武湯″。 在運用綜合治法時,結腸給葯是一條重要途徑。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採用清熱解毒、活血化淤和益氣利尿的治則研製的「中藥結腸灌注液I號」(大黃、黃芪~丹參、紅花),對急性腎衰有良好療效。該院和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蓬安縣人民醫院等單位用「灌注液I號」治療各種原因所致急性實質性腎功能衰竭97例,用常規西藥治療隨機對照組76例。重度病人前者為70.10%,後者為56.32%(P<0.05),臨床治癒率前者為90。72%,後者為69.74%(P<o。o1)。瀘州凌獸院用灌注液I號治療10例,用人工腎治療9例為對照組,治癒率前者為90。0%,後者為88。90%,兩組臨床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時間無顯著差異(P>0。05)。充分說明,本療法療效肯定,使用方便、安全,價格低廉,易於推廣,在治療過程中,無一例腹瀉,除個別病人出現腹脹、腹痛外,未發現其它毒副反應。其療效機制,主要與清熱解毒、活血化淤、益氣利尿及消炎、抑菌、解除腎小管痙攣,改善微循環有關,並非全系透析、導泄作用。基礎實驗研究結果也證明:「中藥結腸灌注液I號」對氯化汞、甘油及藏紅花所致的小鼠、大鼠、家兔中毒性和缺血性腎功能衰竭,均有明顯的防治效果和保護作用,能使實驗動物血清尿素氮明顯減少,腎腫脹減少,腎小管壞死減輕,管腔內管型大為減少,壞死的腎小管再生修復增強,細胞再生更完全,脾區T淋巴細胞增生更明顯,可明顯降低急性腎衰動物的死亡率,延長生存時間。急性和亞急性毒性實驗結果表明,「中藥結腸灌注液I號」對動物生長、肝功能及血象均無明顯影響。 鄒良成對兩例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神志不清,伴有消化道出血,不宜作導瀉的極重型患者,用桃仁承氣湯加減(桃仁、芒硝、前住、滑石、大黃、枳實、梔子、丹皮、赤芍、木通),保留灌腸,收到了利尿、穩定內平衡的作用,使病人較快渡過少尿期而得到治癒。應用藥物口服、灌腸、熱敷晤區和針灸等多種療法,是治療急性腎衰少尿期又一有效方法。 喬富渠等對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熱結陰虧,證見口乾舌燥,不欲飲水,噁心嘔吐,腹脹便結,或大便色黑,舌質紅絳,苔黃燥或黃厚膩,脈細數或弦數者,採用以增液通便、活血利床為主的中醫綜合治療獲效。主方用加減增液承氣湯(生地、麥冬、玄參、生大黃、梔子、丹參、芒硝、桃仁、白茅根),同時可配合番瀉葉、灌腸湯及腎區熱敷(丹參、桃仁、佩蘭、忍冬藤、車前子、桂枝、木香、細羊)、利尿合劑(葶藶子、車前子、大腹皮、茯苓、白茅根)等。 岑錫棠等用中醫綜合治療急性腎炎合併急性腎衰21例,全部有效。方法是:1、五味方(大黃、槐花、白頭翁、黃柏、細羊)保留灌腸,2、內服新腎1方加減(茯苓、『澤瀉、滑石、車前革、大腹皮、土牛膝、仙茅、白茅根、黃柏、益母草、五靈脂),或浮萍連翹茅根湯(浮萍、連翹、白茅根、茯苓、車前子、滑石、冬瓜皮、生地、茜草),如為高血鉀者不宜用;3、埋耳針(降壓溝配神門),必要時加電針曲池。 遼寧中醫學院用通里攻下、活血化淤法為主,治療擠壓綜合征少尿、無尿患者10例,8例有效。用增液承氣湯加減(玄參、生地、枳競、花粉、桃仁、紅花、大黃、芒硝),同時對腫脹的肢體外敷紅花酒或乙乙膏,以達到內消外散的作用。如小便能通利者則用利尿法,因勢利導,使毒熱之邪從小便而解,藥用五苓散。如水濁之邪進犯心肺或心肝,又熟二使不通利者,則本著「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急用大黃、芒硝沖服,使水濁毒熱之邪及時由二便排出。 此外,也有採用分型治療者。王今達等對急性腎衰少尿期分為三型論治:血淤阻絡型用桃紅四物湯加減,以活血化淤;熱邪熾盛型分別用犀角地黃湯、清瘟販毒飲、承氣湯加減,以清熱、解毒、涼血;濕熱內蘊型用菌陳蘺湯或免疫I號方(廣木香、當歸、益母革、川芎、白芍),他們認為,本組渚熱解毒、活血化淤中藥有促進缺血性損害修復的作用,結合透析治療,對本病療效可能起到有益的作用的。各地還有運用辨證個案治驗的報告。[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7 22:45 編輯]

多尿期與恢復期

多尿期以補腎益陰固攝為主,如右歸飲、增液湯、六味地黃湯、菱味地黃湯等,加縮泉丸等田攝方葯。恢復期則以補益脾腎為主,如六味地黃湯、益目湯、養胃湯等。,對餘熱未盡淤血滯留者,則須佐用清肅余邪,活血通絡之品。 防治經驗一:積極治療原發病證。各地經驗表明,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治療原發病,可以減少或避免急性腎衰的發生。徐德先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1233例,跳期率為71.9%,明顯高於西藥組525例的跳期率15.0%。其治療原則是: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在衛應兼清氣,在氣應先顧血,早投清營解毒涼血之劑,使邪不內傳,或雖有內傳亦有所制約。 發熱期就有輕度微循環障礙,應適當伍用活血化淤之品。低血壓期注意通利小便,尿仍不通,加硝黃通後陰以導前陰,以防急性腎衰的。喬富渠等認為,流行性出血熱抓緊發熱期的治療是決定整個病程的關鍵,早期給予全程足量的解毒、祛濕、化淤、導瀉、養陰、利尿,則是扭轉與截斷病情發展,提高療效的主要措施。徐長桂等使用有清熱解毒、涼血化淤、消腫利水的清解4號(大青葉、金銀花、半邊蓮、草河車、龍膽草)為主,治療發熱期病人235例,越過少尿期者佔81.75%陶。此外,還有提出早期重劑解毒,早用涼血化淤,早期疏通腎絡,刻刻顧護腎陰伙的和發熱期下法與瀉火解毒配合,均可縮短病程,減少急性腎衰的發生二、重視祛邪,綜合治療。 有人在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危重型中,總結出.失之清下遭失敗,重用清下挽危亡的經驗教訓,未用清下的18例,死亡16例,僅2例治癒。用清下的19例,治癒16例,死亡僅3例。前述各家報告,基本土也是以祛邪治療而獲效。這是因為,一方面急性腎衰少尿期多以邪實為主要矛盾,就是正虛較明顯者,也因邪氣傷正所致,故祛邪即所以扶正,釜底抽薪即所以養陰增液。另一方面,在某些處方製劑中,配伍養陰益氣之品,也寓有祛邪之意,如增水行舟,益氣活血9益氣利尿等。在祛邪治療中,既要注意復方組成後各葯多種作用的複合效果,產生協同增效,牆抗毒副作用,又要注意發揮中醫多種治療方法的綜合效應。大黃及其復方製劑在祛邪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除了發揮其下熱結、下水毒、下淤血等作用外,還注意吸收後產生的解毒、消淤等作用,從而正確使用大黃製劑,防止醫源性毒副作用。 三、清肅余邪,注意善後。急性腎表在渡過少尿期的危重階段進入多尿期後,除了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固腎攝納外,對余邪未盡孝,應清肅之,以免功虧一簣。唐稚三經驗,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危重型經攻下進入多尿期而餘毒未盡,黑苔不退者,應繼續用清瘟販毒飲,以收全功。岑錫棠等對急性腎炎合併急性腎衰多尿期的治療,主張加用涼血止血,活血化淤,清化餘熱。徐敬才等對創傷後急性腎衰多尿期和恢復期,也注意活血化淤,舒筋活絡治療。[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7 22:47 編輯]

慢性腎功能衰竭治療研究進展

自從透析療法和腎移植問世以來,慢性腎衰的治療有了很大進展。 但因限於條件,尚不能普遍推廣,再加上適應症的限制和併發症的影響,病人需求內科治療的仍然不少。大量臨床實踐說明,通過中醫辨證施治及保留灌腸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措施,對慢性腎衰患者,確有改善癥狀,緩解病情的作用,對部分患者還可以保護殘存腎單位,改善腎功能,從而延長病人生命。 中醫藥與透析療法合併應用,可起協同作用;對解決腎移植過程中的排斥反應,已顯露苗頭。中醫藥防治慢性腎衰中的療效日益受到醫藥界同仁的注視。[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4/8 21:48 編輯 ]

病證範圍

根據慢性腎衰常見的原發病、演變經過、臨床表現和預後情況,一般認為中醫古代文獻中有關本病的描述,散見於水腫、嘔吐、癃閉(小便不通)、虛損、關格等病證中。本病多是水腫以及淋證、尿血等日久遷延的結果;水腫消退時,可里虛損表現,其嘔吐常與癃閉並見;再結合本病的嚴重預後,故應屬於中醫關格範疇。如《傷寒論敘例》說:「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證治匯補》說:」既關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間,陡增嘔惡。此因濁那壅塞三焦,正氣不得升降,所以關應下而小便秘,格應上而生嘔吐,陰陽閉絕,最為危候。」病機探討 慢性腎衰是多種腎臟疾患的後期表現,皆屬本虛標實。正虛包括氣、血、陰、陽諸虛,實那有濕濁,淤血和疚,可伴有水停為患,有時兼夾外邪。其演變過程,往往因實致虛,繼而在「虛」的基礎上又產生實那。如導致本病最多的腎小球腎炎,病初多因感受風濕、濕熱或風熱,其他的原發病如腎盂腎炎、腎動脈硬化、腎結石、腎動脈栓塞等,亦因濕熱、痰淤、砂石等邪氣。造至腎功能不全,正氣已嚴重受損,濕濁不得下泄,甚至成痰、生淤、化熱、動風,或使原有痰、淤、水停的病變加重。這裡必須注意,在腎功能失代償前的「水濕」,是指外來濕邪或體內津液化生障礙的病理產物;而慢性腎衰的「濕濁」,則是指氣化過程中產生的「內生之毒」,兩者的涵義不同。 慢性腎衰病位廣泛,可波及五臟和胃、腸、膀胱等多個臟腑。其中脾腎衰敗,濕濁水毒瀦留,是本病病機的關鍵。由於脾腎衰敗,二便失司,氣化嚴重障礙,濁陰難從下竅而出,尿素氮、肌酐等代謝產物瀦留體內,濁陰不泄,或上犯脾胃,或蒙蔽心竅,或惹動肝風,或入營動血,或水氣凌心犯肺,從而顯出種種危急病象。 一些人認為,慢性腎衰脾腎虛的陰陽屬性有主次之分。一種認為以陽虛為主,間或有脾腎陰陽俱虛者,亦由陽損及陰所致,而純屬肝腎陰虛者頗為鮮見的。尤以腎陽虛最為主要。有人在研究原發性腎小球腎炎中醫辨證規律時發現,腎陽氣虛的證候,與腎功能減損存在密切的相關性。動物實驗也證實溫腎益氣能提高實驗性腎炎的腎小球功能,改善腎臟病理變化,延長動物存活時間。因此證候辨析應抓住腎陽氣虛這一關鍵,治療應注意溫補腎中陽氣。另一種看法是,慢性腎衰的中醫辨證明氣陰兩虛為多見。認為慢性腎炎到腎功能損害的基本病理變化和過程是:濕熱是貫穿始終的病邪;氣陰俱虛導致後期營血亦虧,是本病的主要病理變化;而脾腎兩臟則是損害的主要病位。在個別病例和病程的某個階段,可陰損及陽,時或顯示陽虛的某些癥狀,但非主要矛盾。總的發展符合「氣病及血」、「陰損及陽」的規律。治療不主張投紅參、附子等溫熱葯,以防傷陰助火。 以上兩種不同的看法,除了師承影響,臨床經驗差異和學術觀點不同外,可能還與地域、就診患者的職業、病情、原發病的類型等有關。在北京一組53例中,氣陰兩虛型31例,脾腎氣(陽)虛者11例,肝腎陰虛和陰陽兩虛分別為6例、5例。而在江蘇常熟縣一組73例病例中,農民占粥。3%,其中陽虛寒濕型30例、氣陰兩虛型7例,其餘35例為濕熱互結型。上海兩個單位報告,一組為30例,脾腎陽虛者17例,脾腎氣陰兩虛者11例。另下組78例中,氣陰兩虛47例,非氣陰兩虛者28例,前者病程較短,腎功能輕度損害為多的。西苑醫院通過對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41例的臨床觀察發現,如由腎病型引起者,多與脾腎陽虛有關,如由高血壓型和普通型引起者,多見肝腎陰虛及氣陰兩虛,而且各種證型可互相轉化。

病機探討

有人根據「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胃為生化之源」,「中運則為升降之樞」,以及五臟相關等理論,結合臨床觀察所見,∶十分強調脾胃和氣機升降在慢性腎衰發病中的意義。 尿毒症患者常以嘔惡,口粘納呆,便秘或溏等脾胃功能紊亂為突出表現,據一組30例統計,佔90%。消化系癥狀的輕重,與腎功能毀損程度及尿素氮數值的高低變化基本土是下致的,它是腎氣表憊,病及於脾的結果。濕濁內停,干於脾胃,影響胃納牌運升清降濁的功能,繼之波及它臟,變證叢生。另一方面,由於脾氣衰敗而生化不及,谷不生精,血失化源,而致氣血雙虧,血漿蛋白及血色素下降;樞機滯塞,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致溲閉噦進,腹滿鎮脹,多屬於「氣虛而閉」的升降失衡⒓的。再者,腎受五臟六腑之精以藏,而五臟六腑之精,皆來自脾胃所化之水谷精微,故補腎亦需注意調脾。 此外,淤血病變在慢性腎衰時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蓋因病久臟器虛損,氣虛,氣滯均可導致血淤。臨床在辨證方葯中加活血之品,或以活血化淤為主進行治療,對早、中期病人有助於改善腎功能,利尿消腫,減輕消化系統癥狀;對慢性終末期腎衰也有一定療效,均說明淤血是慢性腎衰中存在的一個重要病理因素。[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8 21:52編輯

辨證分型治療

按各家所分型別的名稱,以虛實為綱進行歸類,主要有:1)突出正虛。如傅燦冰分為脾腎陽虛、脾腎陰陽俱虛偏陰虛、肝腎陰虛三型,認為治療不應忽視其本,而重標實。以腎氣化則二陰通,氣化水行,濁邪自能不泄而降。主張不用通利二陰之葯。時振聲等按正虛之臟和陰陽受損之不同分為四型,張淑玉等分為三型,前者將在正虛基礎上產生的濕濁、水停、淤血、濕熱及新感風熱等作為夾雜證另列,後者將腑氣不利等列為應急處理的「標」。2) 突出邪實。陳學忠等分濕濁壅盛、濕熱互結、濕濁內蘊、水濕泛溢四型,認為治療應急則治標,治標時間宜短;緩則治本,用藥時間寶長或標本蒹治。3)分別突出正虛或邪。如許玉山將尿毒症列入慢性腎炎後期虛損範圍,除了腎陽衰竭,真陰虧損,肝腎兩虧、心血不足外,專列濕濁犯胃一型,提出和胃是治標的關鍵4.)正虛邪實並重。如李學銘等分為陽虛寒濕內蘊、陰虛濕熱內阻,陽虛水濕泛溢、陰虛⒎濕熱內蘊四型,主張扶正祛邪同時應用。5)將以上兩種方法合併應用。如王球華分為陽虛水泛、濕濁飛內阻、陽亢風動三型,認為這三型依次相似於尿毒症發展階段之尿毒症前期,尿毒症期和尿毒症晚期。 以上多種分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家不同的治療思想,有的還從型別與病期預後等關係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分型方法和名稱有的與實際證治並非完全一致,如突出實邪的分型中,各型均有若干虛的表現,治療多改補兼用。有的按虛實不同分型,但各型都加大黃復方灌腸,或在辨證分型治療的基礎上又加入大黃。同時也有各家型別相同而治療方葯不同的情況。故上述分型治療,不能只看分型的方法和型別的名稱,還應結合實際證治進行具體分析。

辨證分型治療

為便於讀者臨床應用,茲將各家分型治療按證與方以虛實分類歸納如次。 l、本虛:1)脾胃陽(氣)虛,用真武湯、附子理中湯、附子湯、保元湯、補中益氣湯等。2)脾腎氣陰兩虛,用參芪地黃湯、麥味地黃湯、保真湯(黃芪、党參、白朮、甘草、生地、白芍、丹參、石斛、知母、黃柏、續斷)、大補元煎、生脈散等。3)脾腎陰陽兩虛,用桂附地黃湯、參芪桂附地黃湯、濟生腎氣湯、租菊地黃湯、知相地黃湯等。4)氣血虧耗,用八珍湯、人蔘養營湯、歸脾湯等。5)陰竭陽脫,用生脈散、參附龍牡激進湯等。 2、標實:l)濕濁犯胄,寒化用小單復加茯苓湯、二陳湯、旋覆代赭湯、吳某萸湯、香砂六君子湯等;熱化用黃連溫膽湯、半夏瀉心湯、黃連蘇葉湯、甘露消毒丹、三仁湯等。2)、水濕泛溢,一般用五苓散、五皮飲、胃苓湯等。氣(陽)虛用實脾飲、防己黃茂湯、濟生腎氣丸、苓桂術甘湯等,氣滯用大橘皮湯、茯苓導水湯等;陰虛用六味地黃湯加牛膝、車前子等。3)淤血內停,用桂破茯苓丸、補陽還五湯、血府逐淤湯、解毒煎(紅參、連翹、葛根、桃仁、紅花、丹參、赤芍、當歸、枳競、半夏、益母草、醋炙大黃、伏龍肝)、抵當丸、丹參注射液等。4)腑氣不利,用溫脾湯、大黃附子湯,或加入大黃,或用大黃復方製劑灌腸。5)陽亢風動,用羚羊鉤藤湯、天麻鉤藤飲、建瓴湯、三甲復脈湯,大、小定風珠等。6)濕濁化燥,入營入血,迫血妄行用清曹湯、犀角地黃湯;蒙蔽清竅,熱盛昏譫用牛黃清心丸、安富牛黃丸等;抽搐用紫雪丹;濕盛昏迷者用至寶丹、蘇合香丸等。[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8 22:06 編輯]

辨證分型治療

根據各地辨證分型治療459例統計,平均有效率為64。9%,亦有低於50%和高於80%者。張淑玉等報告一組慢性腎衰尿毒症50例,一年、二年、三年存活率分別為70%、40%及12%。屠森觀察到,濕熱互結型比陽虛寒濕型及氣陰兩虛型難治,李學銘等的療效亦以陽虛寒濕型為優。時振聲等發現,病至濕濁化燥,入營入血,而致血熱妄行,肝風內動,蒙蔽心包,用清營涼血,鎮肝熄風,清心開竅等法,治療未必能控制病情,故應早期治療,以提高療效。 有人認為,中醫對慢性腎衰的辨證論治與西醫有某些共同之處,而且「證」在某些方面確能反映慢性腎衰機體的內在改盤。本病中醫認識的脾腎等芷氣虛損與西醫認識的腎單位大量損害都是正氣(功能)不足,而濕濁內蓄與氮質瀦留均為邪氣(病理產物)有餘,治療應消其有餘,補其不足。由於濕濁內阻發生的嘔惡,應用通腑泄濁治療可暫時緩解。在血肌酐,尿素氮明顯好轉後,一系列消化道癥狀亦見好轉。 隨著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接近正常,「證」可以從脾腎陽虛轉為脾氣虛。尿毒症腎虛在內分泌方面有下丘腦一垂體一甲狀腺軸的變化,不單T3降低明顯,而且T4及TSH也明顯下降。似說明尿毒症不僅使甲狀腺本身功能受到抑制,而且在下丘腦(或更高中樞)的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抑制。T細胞功能缺陷及免疫反應異常是尿毒症腎陽虛病人在免疫功能方面的改變,隨訪中發現反覆感染率特別高,佔90%左右。說明元氣精氣虛甚,故抗邪能力極差。其原因可能是尿毒症毒素抑制T細胞免疫功能,並影響B細胞體液抗體的形成。[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8 22:29 編輯]

以大黃為主的祛邪治療

自五十年代末南京中醫學院運用大黃救治尿毒症獲效以來,用大黃等祛除濕濁水毒己成為治療慢性腎衰的一種重要方法,一般稱為通腑瀉濁,也有叫排毒、解毒,其應用方式主要有口服和保留灌腸兩種。 楊如哲等用生大黃水浸劑治療氮質血症10例,服藥三天後,7例尿素氮下降,與治療前有顯著差異。項景明用自擬硝黃附子湯(芒硝、大黃、二丑、附子、一党參、黃芪、茯苓、澤瀉、陳皮、焦三仙、甘革)攻逐瀉下為主,伍以益氣溫陽,利尿和胃,隨證加減,一般服藥三劑後,自覺癥狀即黨改善,近月即可見大效,治療尿毒症百餘例,取得較好療效。沈福娣等運用通腑泄濁法治療慢性腎功不全71例次,糧據患者的寒熱證候和水濕腫滿程度,分別選用巴豆、甘遂~番瀉葉、大黃和甘露醇,或大黃一40%甘露醇,大部份患者配合中藥湯劑以調整腎中陰陽為主,一般開始每周應用1~2次,以後視反應決定延長或縮短時間,有效率75。8%。王克健等用制附子、蒲公英、半被連∴生大黃煎湯,加入甘露醇及電解質等口服,同時服健脾和胃的香秒六君子湯,治療6例,5例有效。患者服藥半小時後開始腹瀉,一日瀉4-6次。 經治一周後,食慾開始增加,乏力有所減輕。成都市第一工人醫院用硫酸鎂、活性炭與大黃作口服透析,治療本病三例,對降低非蛋白氮,尿素氮均獲明顯效果。李學銘等在辨證分型治療的同時,對換有濕濁內阻,腑氣上進,舌苔黃膩,脈沉實者,先予己椒藶黃湯合附子大黃湯加減,通腑降逆。 盧森輝等對高度浮腫或合併感染而有濕濁熱毒壅盛者,投以大劑大黃、附子、甘遂、大棗,以攻下逐水,使水毒和氮質加速從腸道排出。劉銳等用單服附子大黃湯(制附子、生大黃、益母草、黃芪、芒硝)治療14例,有效率85。7%,與辨證分型治療加附子大黃湯灌腸的34例(有效率87。5%)的療效無顯著差異。[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8 22:28 編輯]

以大黃為主的祛邪治療

保留灌腸除個別單用大黃外,多以之為主配伍成復方。錢廣平等用生大黃30克煎水200毫升,上下午各一次保留灌腸,治療慢性腎炎腎衰3例,於用藥30分鐘後,排稀便2-6次,用藥7天,患者臨床癥狀逐日改善,神志清楚,嘔吐消失,非蛋白氮較治前明顯下降。畢增祺等用大黃、煅牡蠣、蒲公英煎水600~800毫升保留灌腸,保留時間一般20分鐘,每日一次,個別病重者日2次,以病人日瀉便3亠4次為宜。 治療20例中,16例癥狀獲得緩解,乏力、厭食、瞘吐土般3~7天即可消失,有出血傾向者一般均可減輕或消失,而瘙癢手足麻木、淡漠,嗜睡等常要·3-4周方消失,個別病人治前胸片示「尿毒症肺」,治療後消失,心臟縮小。張仁秀等用生大黃、生牡蠣、地榆、廣木香保留淮腸,連用3-7天,治療11例,明顯改善5例,好轉4例,無效2例。胡龍才等用熟附片、生大黃、炒槐花、生牡蠣濃煎100毫升,每晚一次保留灌腸,觀察30例,可使血非蛋白氮下降,改善臨床癥狀,有較好的近期療效。 吳光華和趙淑穎等在運用中藥保留灌腸時,按辨證應用不同方葯。吳氏對濕濁內蘊、骨寒停飲者,用熟附子、生大黃、益母草;屬熱毒入血、胃熱上逆者用生大黃、煅牡蠣、山梔、益母革,每日一次,4天一療程,必要時休息2-4天,:可繼續第二療程,臨床癥狀減輕時,改用中藥維持。所治10例中,顯效3例,好轉6例,無效1例[。趙氏等對濕熱重者用單味大黃,一般用大黃、桂枝,每日1—-2次,重者每日4次,每10次為一療程,對保留灌腸有困難者,卜改口服大黃膠囊。若患者出現納呆、脘腹脹滿←嘔惡等濕濁困脾癥狀,給和胃降逆、升清降濁的方葯。待氮質血症癥狀緩解後,用溫腎挾脾,補養氣血。,共治50例,非蛋白氮下降30毫克%者23例(46%)。有人在辨證論治時,對嶇惡頻繁,腑氣不利一或非蛋白氮升高明。 顯者,分別用生大黃、黃芩、銀花、|瓜蔞和中藥排毒湯(大黃、黃芩、槐花Ⅲ白頭翁、蘇葉、生牡蠣,陽虛加附子)保留灌腸。也有採用分型論治加用生大黃、熟附子、牡蠣,生大黃、生牡蠣,大黃、附子陌「,生大黃、六月雪、生牡蠣,徐長卿、皂夾子等保留灌腸,有效率為58.3%~69.4%。[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8 22:26 編輯]

以大黃為主的祛邪治療

以大黃為主的祛邪治疔能增加腸道氮質清除值。沈福姊等曾測定1例治療前後糞便和血液氮質的變化情況,治前糞液尿素氮174毫克%,朋!酐16。5毫克%,治後尿素氮和肌酐第一次分別為2240毫克%和540毫克%,第二次分別為4320毫克%和204毫克%;血尿素氮和肌酐由治前的43毫克%和5。68毫克%降至21毫克%和2。45毫克%。但其作用機制與西醫的日月艮、結腸透析不盡相同。 王克健等對採用大黃等中藥與甘露醇等混合服用獲效的病例進行停葯觀察,其中3例血尿素氮明顯上升,2例去掉中藥僅口服透析液,血尿素氮上升,加入中藥後又可使之下降,提示該組所用藥液里中藥的作用是主要的。劉慰祖曾試用大黃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2例獲效,大黃生藥劑量相當於口服的6-11倍,並未見致瀉作用凈的。鄭平東與日本學者合作,先後用大黃、溫脾|湯、大黃甘草湯、二黃瀉心湯等對慢性腎衰動物模型進行實驗性治療研究,都獲得不同程度療效,復方中以溫脾湯療效最好。用該方治療慢性腎功不全的大白鼠?鼠血中尿素氮、肌酐明顯降低,高磷、高鉀、低鈣血症得到改善,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水平上升,被公認為尿毒症的「毒素」胍類化合物產生受到顯著抑制,患慢性腎功不全的大白鼠延長了生命。 由上可知,以大黃為主的祛邪療法,儘管確切機制尚未闡明,但作用確是多方面的,非只通腑泄濁排毒而已,無論口服或灌腸,除局部作用外,還有通過腸壁吸收而產生的全身作用。再加上溫涼補瀉的不同配伍,其治療作用亦復多種多樣。有人觀察到,使用單味大黃治療腎功衰竭患者,可降低肌酐、尿素氮及甲基呱、呱基琥珀酸等尿毒症毒素,但使用30天後,患者胃寒明顯,而在改用大黃配伍附子、人蔘的溫脾湯後,則作用可持續較久而無畏寒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大黃等祛邪治療時,仍以辨證配伍應用為宜。[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4/8 22:24 編輯

大黃是法療"慢性腎衰"中西醫綜合療法的有效措施之一

以大黃為主的祛邪療法,是治療慢性腎衰中西醫綜合療法的有效措施之一,對年中期療效尤為明顯。畢增祺等單用保留灌腸治療20例的療效與血中氮值的增加程度呈負相關。 其中血肌酐<10毫克%或尿素氮<100毫克%者10例,治療後癥狀均緩解,治後血肌酐、尿素氮下降值,二氧化碳結合力上升值與治前有非常明顯差異;血肌酐10-15毫克%6例,有5例癥狀緩解,肌酐和尿素氮有所下降,但下降值與治前無顯著差異,二氧化碳結合力有3例上升;血肌酐>15毫克%4例,只有1例臨床癥狀緩解,血肌酐、尿素氮下降,二氧化碳結合力上升。本法製作簡便,葯價低廉,易為病人接受,引起腸粘膜水腫而致腹痛腹瀉者極少。 在具體應用時,應根據病情、體質|血壓高低、電解質情況和排便次數等,掌握好配伍劑量和間隔時間,注意電解質平衡,切忌操之過急。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可酌情配服調理脾胃之品,血氮降低後應注意補脾益腎、活血養血等治療,以期改善腎功能。[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於 2007/4/8 22:23 編輯 ]

以扶正、活血為主的治療

為了探索治療慢性腎衰的新路子,有人針對本病病機的某些環節9著重於扶正、活血法的運用,取得一定療效。陳以平等用冬蟲夏草為主,同時服用原辨證施治方案的中藥,治療已經中西藥治療而無效,或亠度有效但繼續治療無法再提高療效的慢性腎衰患者28例,肌酊和尿素氮治療後的均值較治療前下降,兩者有明顯差異的。沈壯雷提出慢性腎衰是脾腎虛損,升降失衡,進而形成臟腑組織間相互卉降出入運動進亂的設想,認為濕濁基滯系因「氣虛而閉」所致,試用升清降濁法,以保元湯加大黃為主,治療慢性腎衰22例,顯效6例,好轉9例,無效7例。此外,張德星用北黃注射液,方國祥等用溫補脾腎法加小劑量強的松,廣安門醫院以益氣溫陽為主,盧森輝等用「補腎泌濁湯」(党參或人蔘、淫羊萑、構杞、白朮、山藥、補骨脂、黃芪、澤瀉、茯苓、大黃、甘草),分別治療″漫性腎炎氮質血症和尿毒症;均獲不同程度療效。 從臨床實踐已知,補益脾腎方葯對改善整體狀況,平衡陰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腎功能均有一定療效。調節腎衰病人內環境平衡可能是重要機制之—。陳以平等在冬蟲夏草治療曾表過程中發現,部份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提高,腎功能改善,血色素升高;也有病人尿素氮雖然下降,但肌酐並未明顯下降,甚至處於一個較高水平上,患者症情卻明顯好轉,在不用透析和靜脈補液情況下,由不能進食到順利進食,由不能起床到下床,可以維持正常生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似提示慢性腎衰病人內環境不平衡情況得到某種程度的改善,從而使患者健康狀況有所好轉。沈壯雷通過對18例紅細胞膜Na+K+—ATP酶研究,發現慢性腎衰升降失衡患者細胞膜離子運轉功能普遍存在障礙,升清降濁法有可能對這種障礙起到調節。 張鏡人等用丹參注射液治療本病48例廣單用者40例次,加中藥灌腸者13例次,有效率分別為62。5%和76。9%。作者觀察到)丹參注射液除能改善腎功能外,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盧君楗等以活血化淤(當歸、川芎、丹參、桃仁、紅花、玄參等)為主,同時配伍清熱解毒、益氣溫腎、祛風化濕(大青葉、黃芩、黃芪、仙靈脾、忍冬藤、自術、豬苓、烏梅、山栓等),西醫用小劑量肝素,治療50例慢性終末期腎表病人,結果顯效7例(14%),其中隨訪一年以上3例,存活者2例;有效7例(14%),總有效率為28%(14例)。見效的14例血尿素氮和肌酐治療後均明顯下降。有效的7例治療後血紅細胞電泳時間和血漿粘度明顯下降。樊友娓等對16例曾發生過急性或慢性腎功衰竭的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患者,在堅持免疫抑制治療的同時,重用活血化淤的中藥,腎功能均逐漸恢復並達到完全緩解標準,停葯後隨訪期間療效穩定。 動物實驗證明,活血化淤方葯有改善腎血流,增強腎小管排泄,增加纖維蛋白的溶解性,減少血小板凝聚,抗凝血等作用,有利於增生性病變的轉化和吸收,促進已損組織的修復。活血化淤葯與清熱解毒藥合用,可以抑制腎小球萎縮和纖維組織增生,促進廢用的腎單位逆轉。[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8 22:21 編輯]

小結與展望

本文臨床資料中的診斷、治療和療效判定,多是採用中西醫結合的形式。已有的資料表明,中西醫結合的療效較單用西醫同類保守療法為高。同時也提示,各家療效上的差異,除了病例構成,療效標準不一致外,還和中、西醫診治方案的針對性強弱及兩者是否有機地結合有關。隨著中西醫學術的發展和臨床經驗的積累,不斷探索新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值得繼續深入研究。 目前,中醫對本病的病名和病機認識已基本趨向一致,但在具體證治上,各家不盡相同。由於慢性腎衰可由多種原發病症導致,屬多臟腑損害,再加上體質、合併症等諸多因素影響,以及各人的臨床經驗不同,從多方面提出新的認識,探索新的治療方法?以期提高臨床療效?既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從已有資料看,以大黃為主的祛邪對於治標,補益脾腎、活血化淤對於治本的療效,已為多數人承認。今後應進一步總結處理標本關係,用藥組方,防治並發病和藥物副作用以及各種中醫療法有機配合的經驗,充分發揮中醫綜合治療的作用。此外,還應注意中西醫學術思想的相互滲透。 加強對原發病如慢性腎炎等的防治研究,注意早期維護和恢復腎功能,更屬必要。王永鈞等對慢性腎炎重視腎功能衰竭前的治療,把維護和恢復腎小球功能作為治療的主要環節,把它視為比消除水腫,減少蛋白尿更有現實意義的經驗,值得重視。對晚期病人,也應注意保護殘存的腎單位,儘可能地恢復腎功能。 近幾年來,隨著腹膜和血液透析以及腎移植等新技術的發展和臨床應用,如何提高其療效,防治合併症,又成為中醫治療研究的重要問題。已有的實踐表明,中醫在這方面也是很有潛力的。腹膜透析與中醫藥合併應用,可提高其療效;中醫藥與血透同時應用,可延長透析間隔時間嶺駒,應用中醫藥治療不卧床持續性腹膜透析合併症和血液透析常見合併症,取得了初步療效。對腎移植在使用西藥的同時,運用中醫藥治療術後排斥反應和併發症也初見成效,中醫藥在這方面的應用研究,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方向。[ 本帖最後由 藍天百雲 2007/4/8 22:20 編輯]

急死枉死的急救

急救弔死弔死者千萬不可割斷繩索,用手裹布緊抵肛門,如是婦女,連陰戶一併抵住,抱住將繩索解下。令一人腳踏其兩肩,手提其發,不可使其頭垂下,一人輕捻其喉嚨,搓其胸口及肚腹,一人捻其手足,輕輕活動,又以腳緊抵住糞門陰戶,不使氣泄出。手足如已僵硬,可輕輕扭曲,以兩人用空竹管吹其兩耳,或用雞冠血依男左女右滴入鼻中,男用雄雞,女用雌雞,約一頓飯的功夫,必有氣從口中出來,此時,不可鬆手,速以薑湯或清粥喂之,潤其喉嚨,至蘇醒能活動為止。一切照前法救治,將其兩手大姆指並排平定,用小帶捆好,在兩指縫中離指甲根前一分半處,又叫鬼哭穴,用艾火燒三七次,兩腳心各燒三次(一炷艾絨為一次),凡是無故自縊者,應多燒鬼哭穴。急救溺死先將溺水死者牙齒撬開,橫銜一筷,使水流出,再用生平夏末約豆大,男左女右吹入鼻孔,以皂角末以空管吹入肛門,又用鴨血灌之。然後將溺水者橫伏卧在牛背上,兩邊令人扶住,牽牛慢行,使水從口中流出,再用生薑汁灌之,以活人對溺者嘴接氣,又用生半夏擦牙齒。若無牛,則一人覆卧躬腰,使溺者肚臍伏在人背上,微微搖動之,水自會流出流出;或是用大鍋一口覆於寬凳上,將溺者之肚臍對鍋覆上,手提其發。如系冬月,急將濕一換去,一面炒鹽用布包熨肚臍,一面厚鋪被褥。取灶中草灰多多鋪置於被褥上,將溺者覆卧灰上,臍下墊一個棉枕,再取草灰,多多蓋在身上,不可使灰進入眼內,再蓋被褥,其它的一切,都照夏天的方法救治。冬天醒後宜少飲湯酒,如是在夏天,溺者醒後應少飲湯粥,溺者如微笑,迅速掩住其口鼻,如不掩住,則笑不止,以至斷命;又不能見火,見火則會大笑而死。打牆泥一堵,將溺者仰卧其上,身上再蓋泥土,只露出口眼,水氣吸入泥中,溺者即可救活。燒燙傷輕微之燒燙傷,可用GMP 之科學中藥單位葯,混合後藥方使用。銀花五公克,薄荷十公克,生石膏十公克。需求量大時,可加倍調配。使用方法:直接灑於傷處,需完全覆蓋傷處。用水或米酒,調成集糊狀,直接敷於傷處,需覆蓋傷處。寄生蟲一般眼白若有藍色斑點,即顯示其腸子里有寄生蟲,尤其是幼童。簡易消蟲法:可吞食新鮮木瓜子,幾歲吞幾粒,如六歲吞六粒。但最多可吞食十二粒,一天一至二次;癥狀較輕者,兩天見效;難治者二周左右可愈,眼白藍色斑點隨之消失。失音演講、唱歌、唱頌、教學引起聲音沙啞或聲帶長繭,均可服用聲響破笛散,也可自行購買中藥;服用方法參考毒蛇咬傷經驗方。(份量單位:公克)桔梗 2、生甘草 2、胖大海 1、黃芩 1、枇杷葉 4、桑白皮 4、薄荷 3、五味子 1、麥門冬 4、天門冬 4、射干 1 、牛蒡子2、赤芍 2以上二方可預防,也可治療。半夜肛門搔癢大蒜切半,在肛門邊沾一下,再用衛生紙輕拭一下,以降低蒜辣濃度,避免肛門過刺激。大蒜搗爛,拌色拉油或麻油、香油,再用棉花棒或牙籤裹棉花,沾少許蒜油在肛門邊塗擦。急救穴位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機交叉點。頰車穴:下額(?)角前方一橫指,用力咬牙時,在咬肌隆起處。曲池穴:側腕屈肘,於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印堂穴:兩眉之間中點。迎香穴:鼻翼兩側鼻唇溝處。人中穴:鼻唇溝上三分之一處。風池穴:枕骨下兩側凹陷處。合谷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在第二掌骨之中點。血海穴:屈膝,臏骨(膝蓋骨)內側上緣上二寸。足三里穴:外犢鼻下三寸。闌尾穴:在足三里穴下二寸。上巨虛穴:在外犢鼻下六寸。委中穴:於腘窩橫紋中央。環跳穴: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和胝骨之聯機上,外三分之一點上。陽陵泉穴:於腓骨小頭前緣凹陷處。三陰交穴:內踝高點上三寸。太溪穴:內踝高點與跟腱水平聯機中點凹陷處。尺澤穴:手肘內側橫紋外三分之一點上。間使穴:仰掌,在腕橫紋上三寸。神門穴:掌後銳骨端凹陷處。內關穴:仰掌?腕橫紋中央上二寸。天突穴:胸骨切跡上方凹陷處。豐隆穴:犢鼻與外踝高點聯機之中點。神闕穴:肚臍中脘穴:在肚臍上四寸。天樞穴:在肚臍旁開二寸。氣海穴:在臍下一寸半。關元穴:在肚臍下三寸中極穴:在肚臍下四寸。少商穴:在大拇指橈側距指甲根角0.1寸處。命門穴:在十四椎下陷中間,與腹部之臍相對。腎俞穴:在命門穴旁開一寸半。後頂穴:強間穴:腦戶穴:風府穴:啞門穴:承漿、廉泉、天突、璇璣、華蓋、紫宮、玉堂、_中、中庭、鳩尾、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


推薦閱讀:

命理解析:六十甲子五行強弱分析
《神峰通考》中八字分析(二十七)
九宮飛星——10星盤分析
財卦的分析

TAG:轉載 | 病例分析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