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潘詠周:太極拳內和外的行功要訣

潘詠周:太極拳內和外的行功要訣(2010-03-11 12:56:39)

轉載

標籤: 文化 分類:太極拳

一、心靜用意

(一)以意行氣

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中,有運動氣機圖,說明心如將軍發令,意為傳令,氣為兵;將軍一出令,則士卒皆聽命;清氣上升行於手,濁氣下降行於足,氣皆行到指頭,乃正氣之上行下行似兩橛,其實一氣貫通也。因之謂以意行氣,所以練太極拳要用意,行氣,不能用力。每一動作,先要意動,然後形動,這樣纔能做到所謂︰「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所以說︰太極拳的鍛煉方法是用意不用力的。

我們日常用語所說的心,如說心裡想要怎樣怎樣,做事要用心等等,這個「心」字可以說指的就是「腦」,有時把「心意」連稱為一詞,因之以意行氣,也可以說以心行氣。所以太極拳的用意,可以解釋為腦的想像作用。「心」古稱主思慮,也就是腦的代稱,「意」字可解釋為「意識」,即精神現象,所有如知覺、記憶、想像,都是「意識」,與「心」字同義,所以「用意」就是用腦來想像。因之太極拳的用意,如果說意欲行氣,就要作行氣的想像,久而久之,這個想像力就能支配生理作用,真的有氣在行,這就是以意行氣的方法,說來很簡單,但是實行起來,不太容易,先要心靜,心靜則意專而誠,纔能見功。因此練太極拳的天天盤架子,天天想像氣隨著動作的屈伸向外內收,經過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作用,由腦脊髓神經的發出衝動作用到達肌肉,使之放鬆與收縮。這樣日日鍛煉,先由用心注意而成自然,漸漸練架子每一動作,祇要意念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產生氣的活動,這就是做到了意到氣到。

陳鑫說︰「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又說︰「打拳上場後,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之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這是陳鑫從太極拳方面來解釋「無極」和「太極」,也就是說明心靜用意。練太極拳時,在未動之前,要端正姿勢,呼吸自然,意存丹田,摒除雜念,耳如不聞,視而不見,是處於一種無思無慮的狀態,然後覺得全身都安排妥了,俗語所說的都「落位」了,同時自己覺得已經心平氣和了,然後可以開始動作。既動之後,要全神貫注地不斷用意來引導每一動作;動作過程中,內部與外形的開合虛實,和旋轉變換時要上下相隨與內外合一,都是用意來指導完成的。

初學拳時,由於要邊想邊做,往往顧此失彼,精神容易緊張,經過相當時間的練習,等到動作熟練以後,思想就能專一,心意自然會靜下來,達到心靜用意地步,不論在健身和技擊方面,纔能得到效果,所以這個心靜用意的原則,在太極拳鍛煉過程中,始終要遵守的。

(二)以氣運身

心靜用意是練太極拳的首要原則,上面已經把如何叫作「意」,和用意的方法說明了。如果能夠用意,就能行氣,再進一步講以氣運身,先要說明的,「氣」是什麼﹖所謂︰「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氣」,不是我們平常那種肺呼吸的空氣的「氣」,是一種內氣,是在人身經絡中通行的氣,中醫稱作「元氣」或「正氣」,認為是從母胎中秉承下來的一種先天氣。

這種「氣」陳鑫稱作「中氣」,他解釋為人所秉受於天,本來之元氣,稱之謂「太和元氣」,是一種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氣」,是一種不剛不柔,至當卻好的「正氣」。陳鑫又說︰「氣之在體,無不充周,而其統率在心,心氣一發,能先聽命者,腎中之志;心機一動,志則順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隨之而往焉。」此即說明「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道理。

練習拳架時,如意欲將手向前按時,就先要有向前按的想像,如要欲沉氣,就要有氣沉到腹腔深處的想像。這樣認真地天天心靜用意練習,功夫日久就會使有關部位的神經有著相當程度的興奮狀態,導致氣血循環加速,經膜和毛細管擴張,開始覺得發熱、發脹或出汗,手指肚平時比較飽滿;漸漸手臂也覺得軟綿膨脹,有時有麻酸的感覺,指尖有時有針刺的樣子,這是開始換勁的階段,所謂舊力漸去,真勁漸生的開始。再下功夫,手前按時指尖覺有無數微針似乎從指尖內往外透發,背脊和臂腿中似有氣流在流轉,這就是到了所謂「意之所至,氣即至焉。」的境界。也就是做到了「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亦就能意到氣到,氣到勁到了。勁是從鍛煉中得來的,是無力的力;人的本能用力的力,是無須鍛煉的,但是力是呆拙的;鍛鍊出來的勁是靈活的,力是僵硬的,勁是有彈性的;力是像鐵棒,勁是像鋼煉,這是大概的比喻。勁是從功夫中產生,不是勉強可以獲得;因為功夫的深淺是無限量的,所以勁的究竟也就很難說了,因此上面所說的一些感覺,不過說明練太極拳已經走上了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正途,進入了心靜用意的大門,功夫的深淺,尚在自己的練習。

二、身法中正

(一)虛領頂勁

身法中正是指打拳動作時,身軀要中正不偏。陳鑫說︰「身必以端正為本」,「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故不懼他推倒。」身法中正的標準和方法,是以頭頂百會穴與月當內會陰穴要始終保持著垂直線,即所謂︰「上下一條線」,使身法在任何變換狀況下,始終保持中正,那就重心穩當而能支撐八面,經得起敵力的打擊而立於不敗之地。要做好身法中正,保持上下一條線,要注意虛領頂勁和尾閭正中。

虛領頂勁照字面上講是︰虛虛領起頭頂的勁,也叫做「提頂」,與「吊月當」相提對稱的。百會與會陰的上下一條線是身法中正的標準,虛領頂勁是頭頂百會穴用勁的方法,是要輕輕虛虛地往上領起。所謂「頂勁」是前面所說的「中氣」,即以意行氣的氣,向上行於頭之謂,這一股氣要用意來領到頭頂,不領則氣塌,但是也不能領得太過,太過了全身之氣都在上面,足底不能穩當,而且頂部失之於硬,轉動不靈,顯露笨象;因之要虛領,要在有意無意之間,不輕不重,似有似無,祇要以意有一些些領住即可。領其全體之精神,令其不偏不倚,頭容正則全身端正矣。

(二)尾閭正中

尾閭在人體的部位上,原來是中正的,如果在打拳動作中身法不能保持中正,前俯、後仰、左歪、右斜,那尾閭部位就呈顯不能正中,身體就要失去重心垂直平衡了。因此尾閭正中成了保持身法中正的標誌,它的作用好像一條船在航行中的舵,保持平衡與轉動方向都是靠舵的運用。打拳時尾閭作為動作定向的舵手,並且尾閭負擔著人體的上體重量,有著穩定重心的作用。

尾閭正中在練習拳架時的練法訣竅,就是要將尾閭脊骨根向前托起小腹部(也就是丹田),脊骨根並且要向前對準臉部中間至臍的一條垂直線;凡動作向何處轉動,脊骨根便須直對何處,等於對動向起著舵手的作用。這樣,在轉動時也就能夠處處保持尾閭正中,那就能保持身法也始終中正了。

三、呼吸自然

(一)氣沉丹田

練太極拳要把動作與呼吸配合,這是指太極拳功夫已經有了相當熟練的程度,纔能夠做到的。倘使一位初學者連照顧手足的動作都照顧不周,那能再要求配合呼吸呢﹖再說呼吸是始終要保持自然的,所以無論練太極拳到如何程度,呼吸一定要自然。

初學時祇要在每著勢成時,盡量呼氣呼盡,同時放鬆腹部(包括小腹)肌肉,用意想像氣沉入小腹深處,那就初步已經做到了氣沉丹田。以後練習日久,功夫漸進,丹田沉氣自然日漸充實,那就是陳鑫所說的︰「勢到成時,氣歸丹田。」,也就是他說的︰「至於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這樣呼吸任其自然,決無流弊。否則著意逼降硬將小腹鼓氣,以為如此氣沈丹田,必致百病叢生,練拳原想健身,未得其益,反受其害,慎之慎之。

丹田的部位在臍下小腹,相傳說在臍下三寸,但是也因人而異,所以無法說出確實的地位,祇有學者練習日久,自己覺得在小腹有充實的情形,那就是他的丹田所在。所以陳鑫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

練拳時如果能夠刻刻留心意守丹田,腰部松沈直豎,那下部自然會有穩重的感覺;胸背部份的骨節和肌肉,用意來盡量放鬆下沉,則自然就會形成含胸拔背的姿勢。含胸拔背時內部橫膈膜向下舒張,自然形成橫膈膜升降的腹部呼吸,有助於氣沉丹田,可使上體輕靈,下體穩重。但是必須知道,練拳時不是自始至終采含胸拔背的姿勢,祇有在手法引勁回收和手法運勁前進的時候,纔要用這種姿勢,在定式時胸背必須平正。這樣就為了要配合開合呼吸來使胸背部的肌肉、骨節和韌帶在伸縮的情形下鍛煉。至於氣沉丹田也不能理解為始終氣聚腹部,也是要通過一呼一吸,起著鼓盪的作用,纔不致於有把氣硬壓到丹田的毛病而生流弊。

拔背是兩肩中間的背脊骨有著微微鼓起上提之意;嚴格按照練拳的要求來做,脊柱在中正不偏的狀態下,就可得到微微的屈伸運動,就可以有暢通經絡,調和氣血,開通閉塞的作用,對促進機體的消化機能和新陳代謝等都有顯著的益處。

沉肩墜肘能幫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肩部聳起,肘部上抬,就會破壞了含胸拔背的姿勢,因而影響到氣沉丹田。因之氣沉丹田與含胸拔背和沉肩墜肘都有關連的影響。含胸拔背在技擊作用上有加強蓄勁與發勁的功能,在沉肩墜肘的配合下,可以充分發揮蓄髮相變的技巧。

(二)腹部呼吸

練拳時,在全身松靜,虛領頂勁,立身中正的姿勢下,口唇輕閉,齒輕合,舌舐上顎,進行腹式呼吸。緩緩從鼻孔吸氣,用意引導著氣好像有徐徐下行的感覺,送入腹部臍下;力求自然,不能使氣硬壓。在吸氣過程中,橫膈膜下降,壓擠腹腔內臟器官,腹部隨之隆起,肛門也自然收縮,隨即緩緩從鼻孔呼氣,呼氣時橫膈膜上升,下腹部隨之回縮,肛門括約肌自然隨著呼氣而放鬆,一呼一吸,毫不勉強。呼吸時肛門括約肌隨著一松一緊,松的時間比較長,緊的時間比較短,有助於防治內痔、便秘和遺精等病症。經過氣沉丹田的呼吸運動,橫膈膜的一上一下,帶動內臟作輕微的按摩運動,可以促使生理機能活躍而得保健袪病的效果。

上面所說的腹部呼吸,吸時橫膈膜下降,腹部隆起,呼時橫膈膜上升,腹部回縮,這是所謂腹部呼吸的正呼吸;如果吸時橫膈膜上升,腹部內收,呼時橫膈膜下降,小腹外凸,這是腹部呼吸的反呼吸;因為吸時腹部雖內收,但氣聚于丹田,而呼時部份氣從鼻孔呼出,部份氣沉入丹田,部分氣流行於臍部神闕穴,氣在腹部鼓盪滔滔不絕,丹田始終充實,因之這種腹部反呼吸,亦叫丹田呼吸;打太極拳到功夫深時,能夠做到這種呼吸法,發勁亦可以滔滔不絕。陳氏太極拳是主張用腹部反呼吸的。

打拳動作要與呼吸配合,但是要自然的配合,不能有絲毫勉強。初學時祇要在動作過程中覺得呼吸通暢,毫無憋氣的感覺,那就做到了呼吸自然也就對了。等到動作熟練正確以後再逐漸做到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動作熟練,呼吸順遂後,就能夠調節呼吸,控制呼吸。所謂調節控制,就是到那時能夠依拳勢速度的快慢和幅度的大小來把呼吸配合得很自然。

打拳練架用腹部呼吸,呼吸要自然,能自然配合動作後,也就能依著動作的開合虛實來提高呼吸的強度與深度,在呼氣時動作能沉著,在吸氣時動作能輕靈,那就能達到太極拳的輕靈與沉著,這是與呼吸有莫大的關係的,但是要切切記住呼吸要自然,纔能避免發生弊病而步入成功之途。

四、輕靈貫串

(一)一氣呵成

太極拳動作要輕靈,神氣要貫串。陳鑫說︰「打拳者,手極虛極靈,物有挨著即知,即能隨機應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儘是虛靈。」「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揚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又說︰「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令神氣間斷。」陳鑫所說的虛靈是比輕靈更為深奧,輕靈的輕字,尚可以意會到動作不要用力滯重,至於虛靈的虛字,不易捉摸,或以為即是與實字對稱之虛字,那就不對了。陳鑫又說︰「能敬能靜,自葆虛靈。」又說︰「且心一虛,則全體皆虛,惟虛則靈,靈足以應敵。」可知陳鑫所說的虛字是從敬和靜來的,打拳上場心中能敬能靜,自然心意虛而全體皆虛,動作輕靈了。

動作輕靈了,進而注意每一著姿勢的起承轉合,起是發勢,承是接筍,轉是變換,合是勢成。其中的主次先後要細心體會,辨別清楚,尤其在動作中間不可有停頓之處。內外、上下、左右、前後都要和順一致,不先不後,做到著著貫串一氣呵成。

練習拳套開始起勢極為重要,起勢起得好,以下一著一著接連下去,其間各著的起承轉合便可覺得機勢靈活。每著如何起,如何落,如何變換,如何接筍,須要仔細揣摩。這是祇可以意會,無法言傳的地方,務須注意。到每著定式時,要似停非停,停而不停;前著將停要靜止時,下著之機已動,這就是所謂「陰極陽生,陽極陰生。」和「陰陽互為其根」的理論具體表現。著與著之間的動作承接連貫,能夠連續不斷,不呈現僵滯,這是在內先要用意來綿綿不斷地指揮著動作,纔能使動作也綿綿不斷地動著毫不間斷,而在外顯露著神氣貫串。因之打太極拳自始至終有一氣呵成之勢。

(二)勁斷意連

上著與下著之間的接連,在內固然有意來指揮著,但是在上著發勁之後,勁是要有瞬息間的中斷,在這瞬息間的勁斷,怎樣接續下去呢﹖那就是在手法上要有折迭,在步法上要有轉換。纔可以使在勁斷意連的狀況下斷而復連,滔滔不絕。

在手法上一個動作運勁到盡頭,將要做下一個動作之先,如果下一動作是要向下和往前,那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後一迭,這樣就可以與下一動作的勁很自然地連接上了,這就是折迭。也就是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後的理論。在步法上的前後動作以及進步和退步,不能直進直退,要走弧形進退,纔可以把腿部的勁連接起來而成為連貫的圓勁,可以使步法的進退自如。這樣步法的進退,就是轉換。

練架在全套動作的過程中,由圓而方,方而圓,方圓之間,上肢以折迭,下肢以轉換來連接得天衣無縫。因之動作可以做到圓滿、靈活、不凹、不凸、無有缺陷、不起稜角。在應敵時再配合身法的中正不偏,不越界限,就可以走化粘依,不丟不頂,處處圓滿靈活,這就是勁斷意連,神氣貫串的效果。陳鑫所說的勁只能貫到九分,神氣要貫到十分,其中就含有折迭轉換的意義和勁斷意連的境況。其關鍵就在留下的一分勁之變換,也就是內勁轉換不令人知,運動圓滿,毫無缺陷,神氣鼓盪貫串,是操勝算的練法。

五、運轉纏絲

(一)順逆纏絲

太極拳的所以異於其它拳術的,不在於動作的緩慢,因為太極拳也有動作快的時候,也不在於手法用勁的柔和,因為太極拳也有手法用勁剛的一面,其不同特出的是一種運轉螺旋的纏絲勁。大家都知道太極拳的動作是走弧線成圓形的,但是單純的弧線圓形是沒有螺旋的作用的,一定要在圓圈之中,蘊藏著一種好像螺絲似旋轉的勁道,才能稱之為纏絲勁。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精華,太極拳的能夠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勝快,全在於有了纏絲勁。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的一種獨特的練法,陳王廷的拳經總歌開首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就是指這個纏絲勁。

螺旋形的動作,由內往外轉而向前進的是順轉,由外往內轉而向後退的是逆轉,因之纏絲勁在基本上分為順逆纏絲。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動作,都是由這順逆兩種纏絲勁,錯綜複雜地變化著;因為各手的動作動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大纏、小纏;進纏、退纏等五對,這是根據陳鑫的分類。纏絲勁的分類雖有多種,但除上述的順逆纏有關纏絲的實質外,其餘的分類不過依照拳勢而形成,在方位大小上說起來有這些分類而已。

陳鑫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中氣就是平素練習拳架鍛鍊出來的內勁,內勁發源於丹田,動則勁由丹田發,靜則勁歸入丹田。由內而外的順纏,內勁隨著動作運轉纏繞到四梢(兩手尖與兩足尖),由外而內的逆纏,內勁又隨著動作循原路運轉纏繞而歸入丹田。順纏大部是蘊藏於掤勁之內,是屬於呼氣、發放;逆纏大部是蘊藏於手履勁之內,是屬於吸氣、蓄收。

太極拳於對敵時,搭到敵方能夠隨屈就伸,能夠避實就虛,微微轉動,隨化隨發,以及有一種絞來絞去的勁,拿住對方不能轉動,進不得進,退不得退,都是纏絲勁的妙用。陳鑫說︰「耍拳纏絲勁作何用﹖蓋硬與人直接者則人易躲閃,易離去,惟以柔接之,則人易其柔軟而心不懼,心不懼故不躲閃,惟以其柔軟纏絲法接之,未粘住人身則已,如粘住人身,則人不能躲閃;躲則以手跟之,如漆膠粘硬物,物自不能躲閃,離則以纏法纏繞其肱,如蜘蛛以絲纏蠅,又如已上之螺絲,欲硬拔去不得。故未粘住人之肱則已,如既粘住,則吾以纏絲法捻住其肉,當纏而繞之、沾之、連之、粘之、隨之,令其進不得進,進則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則恐我擊搏,故不敢硬離去。此纏絲勁之在拳中最為緊要妙訣也。」由此可知纏絲勁的奇妙,至於操練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每一動作中,除走弧線的圓形外,四肢和身體各部都像螺絲般地旋轉著,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無數的圈;做起來是非常錯綜複雜,非筆墨所能盡述。至纏絲內勁之運行,如陳鑫所舉懶插衣右手例︰「由心發起,過右乳,越中府(手太陰肺經穴,在乳上第三肋與四肋間。)踰青靈(手少陰心經穴,在肘上三寸許。)沖少海(手少陰心經穴,在肘後五分處。)經靈道(手少陰心經穴,在掌後一寸半處。)渡列缺(手太陰肺經穴,在腕側一寸半處。)至中冼(手厥陰心胞絡經穴,在中指尖端。)少沖(手少陰心經穴,在小指內側。)少商(手太陰肺經穴,在大指端內側。)諸穴止。」是由內向外翻轉的順纏絲勁,上述經過各穴,亦不過說一大概,實際操練起來是視功夫的深淺,由粗而細一層深一層,所謂沿路纏綿,極其細緻。

(二)手足纏勁

纏絲勁在基本實質上分為順纏和逆纏,手足的配合是一順的,就是右手順纏,則右足亦為順纏,如果手是逆纏,則下面的足亦是逆纏。因之在全套拳架動作中,雖則纏絲勁變化複雜,但是手足的纏絲,總是一順一逆,或是雙順,或是雙逆,祇有此三種情形,但是此三種纏絲,在全套拳架中不斷地錯綜複雜變化著,絞來絞去的運轉,連貫地纏繞著。右手與右足和左手與左足的纏絲必須要分別上下相順,不容相逆;如果發現了相逆,那勁道就彆扭不順,這是檢查走架是否正確的最好的方法和標準。

手足順逆纏絲勁的辨別,最簡明的標準是,手心往外轉向上為順纏,手心往內轉向下為逆纏,這是手的順逆纏絲;膝蓋往外轉為順纏,膝蓋往內轉為逆纏,這是足的順逆纏絲。走架時手足纏絲的運行,以運手為例如下︰

由單鞭接演運手,假定面向南,右手從西收至右乳,順轉而上,復運到西轉一圈,右足收至左足邊;左手即從東起,下轉半圈,收到左乳邊,不停,左手即由左乳上而順轉半圈至東方,是時左足向東開一步;右手即再從西收回到右乳邊,下面右足隨右手自下轉半圈,收到左足邊;右手到西,左手即到左乳邊,左手運到東,右手即收到右乳邊;左足向東慢彎開步到東,右足即由下轉收到左足邊;如是左足向東開三步,右足隨之跟三步。關於纏絲勁是雙順轉雙逆的纏絲,並且是左右、上下和略向里外的雙順雙逆纏絲,成一個立體圈。纏絲勁的運行,手是前半圈是由腋裡邊向外斜纏到指,後半圈是由運出回來自外斜纏到腋下;足則前半圈由腿根內向外纏到趾,回來自外向里纏至腿根。

纏絲勁的運行,陳鑫在他的著作中是以經絡穴位來說明,可見對於人體經絡的暢通和氣血的流轉有很大的益處,可以達到增強體魄和強健體質的目的,至於技擊方面,可以提高纏繞粘隨,引進落空的技巧。

初學時對於纏絲的轉圈幅度要大,練習日久後轉圈可視功力逐漸收小,小至沒圈;所謂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到沒圈,所謂沒圈,仍有圈意。是由極小的圈練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沒有圈的形式,是由有形而歸於無的境界,這種境界祇有下苦功經長時鍛煉纔能做到。

六、開合變換

(一)腰脊為主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分就是開,是離心力的作用;合是向心力的作用。腰與脊在人體活動中,具有中軸的功能,因為腰脊居於人身的正中部份,身體的左右旋轉和上下彎動,都由於腰和脊的活動。打拳向外開展的開和向內收縮的合,都是以腰脊為主,開的離心力從腰脊發端,合的向心力歸向腰脊。

陳鑫謂︰「開合虛實,即為拳經。」可見太極拳的動作,在式勢上分開合,在質量上分虛實,可以盡之。開則俱開,合則俱合;開則開之以意,合則合之以神。拳勢之開者不在手足伸張之大,要在心意之開,所以謂之開之以意,做到內外俱開。拳勢之合者,不在手足收合之密,要合之以神,所以謂之合之以神,做到內外俱合。開不以意,手足伸開雖大,仍不能謂之開,轉換不靈;合不以神,手足收合雖密,仍不能謂之合,有隙可乘。開時不但手足之開,身體各部都開,所謂開則俱開,合時亦是不但手足之合,身體各部亦是都合,所謂合則俱合。

打拳最要者為立身中正,因之走架或應敵時,必須注意身法中正,所以打拳時不論左旋右轉,身體四肢如何動作,一定要保持腰部的靈活和塌直,脊骨的節節虛虛對準。在這樣腰脊配合的情況下,來帶動四肢的上下左右作螺旋纏絲的伸縮動作,形成拳勢的一開一合。

(二)胯為輔

人身上下兩大關節,肩與胯;肩關節開了,則肘腕等節隨之俱開,所以陳鑫說︰「肩膊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自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攻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胯關節能夠鬆開,那腰腿的動作就能靈活;並且部的能否開圓,全在於胯部的能否鬆開。胯部的開在外形上雖然要把大腿根岔開,但是真正的開胯,仍在用意。所以陳鑫曾說︰「兩大腿根要開,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即開矣。不會開者,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是在學者細心參之。」  

肩和胯兩個大關節要鬆開,在姿勢的要求一章中已經講過應注意各點;此處討論的是關係著全身的開合轉換,除了上面所說的腰脊是全身開合轉換的主要關鍵外,要以胯來輔助達到這個要求。每一動勢有周身的大開合和無數的局部小開合,其間主從的關係,層次非常清楚,腰脊發動開或合,胯隨之輔助,能夠充份發揮所謂離心力或向心力,使內勁從丹田達於四梢或回歸於丹田。這樣纔能做到所謂提之使來不得不來,放之使去不得不去,捨己從人而擒縱在我。

在周身大開合中,還要講究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和開中再開,合中再合。開是表現於掤勁中,合是表現於勁中︰亦即是開為順纏,合為逆纏。例如有些動作,手臂外掤向前引伸是為開,因為有纏絲螺旋的作用,到引伸到頭,在將到未到時,肘以下已經向著合,這就是叫做開中有合;手臂內向後向左或右走化是為合,也因為有纏絲螺旋的作用,到盡頭將到未到時,肘以下已經向著開,這就是叫做合中有開。至於開中再開和合中再合︰是在與對方搭手時,在我為愈進而愈長,對方愈退而愈促,我連步趕進而得機得勢,我的開勢繼續不斷地延展伸長,是為開中再開;在與對方搭手時,對方一再進逼,我順應對方的動向一再粘化,我的合勢繼續不斷地收斂縮小,我連步躍退而對方不及粘隨,我想還擊,即可應手而去,而且還擊力必可增強,是為合中再合。這種開中再開和合中再合的身法手法,是太極拳高深的技巧,要有深厚的功力,才能做到,纏絲勁極為細緻,所謂細膩熨貼,柔中寓剛,全身沉著松靜,真所謂︰渾身柔軟若無骨,忽然放出都是手。

由於開合的變換,腰脊和胯的旋轉,因為動作螺旋的關係,很自然地胸腹部的肌肉呈松沉作弧形地經小腹翻出,做到蓄髮相變的勁由內換,同時在手法上有了折迭,步法上有了轉換,達到真正的開則俱開,合則俱合的周身一家。

七、虛實分清

(一)上下相隨

太極拳的虛實與開合同樣的重要,對全身言,有全身的虛實,左實則右虛,右實則左虛,這是說如果左半身實則右半身虛,右半身實則左半身虛;又要把全身以腰為中界,腰以上實則腰以下虛,腰以上虛則腰以下實,也就是上半身實則下半身虛,上半身虛則下半身實。是把全身分為左右上下錯綜的虛實,那就形成了所謂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與實中之實,虛中之虛。並且身體各部也各有其虛實,因之更加複雜,難於把握;不論全身的虛實和各部的虛實,都不是固定的,是隨動作而隨時變換的。大概言之,右半身當令為右實左虛,左半身當令為左實右虛;勢之上起者為虛,下落者為實,下半身則為虛中之虛和實中之實;身體各個部份都有其各別的虛實,總歸於全身的虛實;武禹襄十三勢總說略所謂︰「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初習太極拳是無法理會虛實,要等到姿勢動作初步熟練之後,漸漸地注意到身、手、步的虛實變換,起先可以從大虛大實上入手,慢慢動作愈練愈細緻,那就很自然地可以做到小虛小實,甚至祇有些微虛實,動作極為靈活,同時身法步法和手法的虛實變換要上下相隨,不但是外形上的相隨,並且要求內里的虛實和外形的虛實相應。

手和足的虛實上下相隨,足在動步時是手隨足,其餘為足隨手;至於手和足的虛實配合,除獨立一足時,如左足獨立為實,則左手亦為實,其餘為上面手虛時,下面足為實;上面手實時,則下面足為虛。關於內外虛實的相應,這是有關於呼吸,開合了,大致說起來,呼吸在呼時是開和實,吸時是合和虛,這是要練習日久,有相當功夫後,拳勢的開合虛實,自然能與呼吸配合了。

(二)穩定重心

太極拳的氣沉丹田是使重心下降,可使身軀穩當;立身中正是使重心不要偏歪;但是打拳不是一個固定靜的姿勢,是千變萬化的動作所組成的,因此必須以虛實來平衡重心,因為人身下面兩條腿是支持全身的重量,所以步法的轉換虛實是對於平衡重心起著重要的作用。固定的姿勢是容易做到穩定重心的,但在動作轉換前進後退中,因為方向角度和步法變動,要上下左右來維持平衡是不太容易,原來很穩定的重心,不免發生不穩定,所以要以虛實來平衡重心的穩定。

人體在打拳動作時,是好像一架天平,尾閭是像天平上的一根指針,所以始終要求正中的,四肢左右好像是天平的左右兩個盤,手足的虛實就是天平用來權衡重量的砝碼。因之無論在如何狀態下,右手與右足和左手與左足的虛實的和數,一定是各為一百,才能保持平衡。與人對敵時,一手粘貼,察知對方之虛實而捨己從人,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其餘一手兩足隨之調整虛實而求整體之平衡,重心穩,立於不敗之地。陳鑫謂︰「手即權衡稱物而知其輕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權衡,因他之進退緩急,而以吾素練之精神臨之,是無形之權衡也,以無形之權衡,權有形之象,宜輕宜重,而以兩手斟酌,適得其當,斯為妙手。」所謂「權衡」就是量輕重的器具,也就是天平一類的稱物器具,無形之權衡,猶言虛實的變換,是一具無形的天平,與人接觸,輕重斟酌,適得其當,就是虛實靈換,求得平衡,才稱妙手。

打拳時要步隨身換,是說身法有轉換,那步法上的虛實必定要隨著變換,使前後左右的勁道相互拉緊,而得平衡來穩定在動作中的軀體重心;但是要使步法的虛實轉換得靈活,還要靠腰月當勁的變換,祇要同時把腰月當勁輕輕地一挪,就可很迅速地使四肢的動作協調,得到平衡,可在任何角度上都能保持重心的穩定。

八、剛柔相濟

(一)由松入柔

太極拳的練法是不能用力,要求柔和,這是學習太極拳者都知道的,並且以為不用力就是松,因之練成一味不用力軟綿綿地周身骨節蜷縮的樣子。打太極拳不是不能用力,不用力四肢如何運動﹖祇是只能用力將手或足舉起即可,用能將四肢運動之力即可,少則無法運轉,多則就成拙力或僵力了,同時要把骨節處處鬆開,不但是骨節,連同皮膚肌肉也要鬆開,這樣才能算是鬆了。所以陳鑫說︰「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學太極拳者能在上面所說的情況下用力運動四肢,能將皮膚肌肉骨節處處鬆開,那就可得到松字的真意,這樣練習,一動手能毫無一些拙力或僵力,那就可以漸漸地進入到柔的階段了。這個階段經過的時間總要一、兩年,甚至要三年,由於積年累月的鍛煉,動作逐漸和順協調,手足屈伸運轉自如,慢慢就能產生一種極輕靈而又沉著的含有彈性和韌性的力量,這就是一種柔勁,這是由松而來的,所以叫作「由松入柔」。因之初學太極拳者動作要求輕緩,化除人體原有的僵勁,所以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纔能把人體的僵勁去凈,而入佳境。

(二)積柔成剛

上面所說的一種輕靈而又沉著的柔勁,是先從輕靈入手的,所以在初學時切不可用拙力,也不可使氣,用力和使氣,都可使手犯僵硬的毛病,轉動就不能輕靈了。要等到四肢動作,連同身體各部,確實達到輕靈了,再加以鍛煉,到真正極為輕靈的程度,也就是極柔軟,然後練沉著,即所謂︰「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練沉著是在每著停勢時用意微微貫勁,是要自然的貫勁,亦不能用力,也不用使氣,要純出乎自然,用功日久,自能在輕靈中含有沉著,這就漸漸進入積柔成剛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是輕靈與沉著交互地鍛煉,使全身各部份充滿著掤勁,也就是覺得有彈性與韌性,手臂極為柔軟而又極為沉重,周身動作極為輕靈而又極為穩重。到了積柔成剛的階段,再加用功,要使剛復歸柔,以至剛柔相濟,達到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的地步。陳鑫說︰「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

太極拳的動作是螺旋形的圓圈,內含有陰陽,以成太極,就是在一個圓圈中,有開合,有剛柔,也就是畫一個圈,就有剛有柔。不論剛與柔都包含著一種彈性和韌性的力量,在平時鍛煉用功,是在運轉時要做到輕靈,在定式時要做到沉著;把這個含有彈性和韌性的力量,加強而集中於肢體的某部份的一點,而以心意使之顯發於外的一剎那,這就是太極拳的積柔成剛的剛勁,也就是所稱的發勁,當之者不可抵禦,真所謂無堅不摧。陳鑫說︰「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小無內之境,不遇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陳鑫所謂︰「造到其小無內之境」即集中於一點之意,古今用詞之不同而已。

上面所說的太極拳的鍛煉方法,第一步是由松入柔,是化除僵力階段,第二步是積柔成剛,要輕靈與沉著交煉,第三步剛復歸柔,到此地步就能柔中寓剛,剛柔相濟了。到此地步愈練愈精密細巧,輕沉兼備,剛柔內含,似柔而剛,似剛而柔,以至練到連剛柔的跡象也看不出來,至虛至靈,一片神行。要訣祇在多練,陳鑫謂︰「打拳熟而又熟,無形跡可擬,如神龍變化,捉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測度,技至此,真神品矣。」自古名家,都是經過勤學苦練成功的。

九、快慢相間

(一)先從慢練

太極拳初學時,切記要慢,因為手足的動作,尚不能熟練;打拳時一面要顧到身體各部份的動作,往往顧此失彼,因之在此初學階段,事實上欲快也不可能,所以要慢慢地運轉,動作慢可以求得姿勢的正確,但是慢不是漫無標準的,決不能慢到意滯神呆,動作顯有呆板遲鈍,因之決不可誤會越慢越好,要在所謂神氣鼓盪和意氣靈換的條件下求慢。

通常練習拳架經過一、二年後,姿勢就可漸趨正確,也就是說在初學的一、二年時間內盤架子要慢。姿勢逐漸正確了,就可漸漸地加快。這裡所說的慢和快,都是指練一趟架子的時間而言。通常在不快不慢的情況下練一趟架子,假定說需要八分鐘,如果從第一著開始到最終收式要費十五分鐘,那就是練得慢,如果僅需五分鐘,那就是快。練快了,再要回復到緩,這是練一趟拳套從開始到收式的慢、快、緩三個步驟,必須循序而進,纔可以練到應敵時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練快是要隨著練架子熟練的程度逐漸提高,那就能在速度上逐漸加快,這樣練法能夠動作雖快而姿勢仍舊可以正確不錯亂,而且能夠仍顯出沉著,不致有飄浮;因為拳套打快了,很容易犯飄浮的毛病。用功練拳自己覺得練得快,動作也不散亂了,那就可以注意到在一趟拳中每一個動作本身的快慢,要配合上面所講的剛柔來分別快慢,就是該柔的就該慢,該剛的就該快;也就是說轉關折迭處要慢,過了轉關後,要漸漸加快,到盡頭落點處要快,過了落點再轉慢,如此慢而快,快而慢,就是快慢相間的練法,這是與柔而剛,剛而柔,及開而合,合而開等太極陰陽相濟同樣的道理。

(二)快後再緩

緩與慢不同,在套子沒有練得正確熟練時,在心理上總不免有些緊張,動作起來慢慢地當心運轉,在這個階段欲快也不能,如果動作一快,就有錯亂。要在注意沒有錯亂情況下打拳,其動作一定要放慢,這也是自然的慢。等到動作熟練了,姿勢也相當正確了,那就能漸漸向快的方面練,這也是自然的快;練的快時,姿勢仍舊可以保持正確,快練有相當的時間,對於每一動作的快和慢,也可以把握了,到這個時候,就應當由快再緩。緩是在動作方面已熟之又熟,姿勢已相當的正確,心理上已經毫無顧此失彼的顧慮,在和順毫不緊張狀態下,動作向細緻方面發展,要做到陳鑫所說的沿路纏綿,靜運無慌的緩。

打拳到了緩的階段,功夫精進,拳勢方面亦由開展漸入緊湊,運轉在圓形弧線上極為輕緩柔和,可使外來之力,化為烏有;而轉向方點時的速度更快,外力遇之,可使立即彈出。

上面所說的先慢後快,快而復緩,這慢、快、緩三層步驟,是練太極拳的一定程序,必須順序漸進,切不可強進求速。同時要注意每一動作的快和慢,做到快慢相間地運轉,也就是慢到方時快,快到圓時慢,這就是要在方圓互變情形下分快慢。所以太極拳不是單純的慢,而是要既能慢,又能快的。陳鑫謂︰「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也要快到別人跟不上我。」又說︰「此拳之運,不貴速而貴緩,緩則可以細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運勁可以自知運到指頭與否﹖能如此運,將來功夫成時,其速無比。」陳氏家傳真學,決非虛語,學者宜深思之。

十、內外相引

(一)以外引內

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外面是肢體的屈伸,內里是以意以行氣;是以外動來引內,又以內動來引外,內外相互引發的,以達內外合一。陳鑫說︰「外之所形,莫非內之所發。」余師陳發科福生先生亦常言︰「內不動,外不發。」太極拳的鍛煉方法是每一動作,先要意動,再是氣動,然後形動。這是練拳已經有相當功力,意、氣、形三者已經練成一體;每一動作,必有此三步而分先後而已。

初學時對於用意行氣,一片茫然,僅能手足照樣比劃運轉,先是手足屈伸,均不合法度,漸漸正確;姿勢正確後,操練既熟,應當注意開合,開則俱開,合則俱合。開的動作形於手足為順纏,合是逆纏;手足的纏絲,引發內勁。開的順纏,內勁由丹田達於四梢;合的逆纏,內勁由四梢回歸於丹田。

外形之開合與纏絲順逆既明,進而注意呼吸,呼吸是氣之形於外者,開者為呼,合者為吸,內則為橫膈膜之升降;再進而注意虛實,虛實是意之顯於外者,內則為內勁運行之輕與沉。此形於外的開合、呼吸、虛實,是引內之纏勁達於四梢與回歸丹田,橫膈膜之升與降,及內勁之輕與沉;同時此外與內互為因果,相互為用,以至內外合一。

(二)由內及外

打拳練架,熟練既久,動作輕緩,緩能生柔,柔至極,剛自生。剛為實,柔為虛;實為開,虛為合;開為呼,合為吸;均是顯於外者。蘊於內者是虛為內勁之輕,實為內勁之沉,是為用意;吸為膈膜升,腹部微收,而氣聚于丹田;呼為膈膜降,部份氣由鼻出,部份氣沉入丹田(臍下中極穴),部份氣流行於中丹田(臍部神闕穴),小腹自然外鼓,是為行氣;開為內勁出自丹田運於四梢,合為由四梢回歸入于丹田,是為練形。

以意行氣,帶動外形,同時外以引內。外之虛實、呼吸、開合,相互與內之輕沈、升降、出入配合;如此以外引內,由內及外,內外兼練,總歸以意,內外合一,表裡一致。

心靜則意專,氣斂則神舒,因之打拳要心靜氣斂。用意要心靜意真,行氣要呼吸養氣,練形要運動肢體,學者能夠做好靜和動的姿勢要求,並且做好內和外的動作要求,那就能把握著太極拳的鍛煉方法,但必須依照一定的步驟漸進,始能逐步有功,以至於成。  

太極拳的內外兼修的鍛煉,橫膈膜升降的腹部呼吸,對於腹腔和肝臟使受到時緊時松的腹壓運動,有助於輸送血液與促進肝臟機能的活動。陳氏太極拳獨特的纏絲勁的練法,極為細緻的,使內勁的從丹田達於四梢,再回歸於丹田,是循人體經絡自然的路線,對於調和氣血,增強體質是極有效果的,同時在技擊方面主張勁由內換,內不動,外不發;內氣潛轉,外發則無堅不摧,使技擊達到最高的境界。因為太極拳是健身與技擊並重的,所以能夠流傳不替。一、頭部

(一)頭

頭為一身之首,諸陽之會,五官所在,頭容正直,則一身皆正,打拳尤關重要,陳鑫謂︰「頭為六陽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拳諺謂︰「低頭彎腰,傳授不高。」所以頭要正直,不可低頭或昂首,左右斜歪,轉動時要自然,切勿搖頭晃腦,以為靈活。要在頭上似有一條線懸住的樣子,則無論靜時或動時頭部不致有俯仰歪斜之病。面部肌肉放鬆,表情自然,不能故作精神抖擻。功力到了相當程度,面部或顯現各種形狀,或發勁出聲,這是功夫高深後,有之於內而顯之於外,亦是自然的現象,初學者切不可勉強學習。

眼要平視,目光要向遠處看。意欲向何處,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動作隨著去;動作時,眼神應當隨著主要的手或足轉動,不可旁視,旁視則神散,志亦不專;定式時,目光應視前方。所謂眼隨手轉,光兼四射,就是說目光應有定向而又不可呆視,眼神並應照顧著周圍各方。

口唇要輕閉,齒要輕合,舌要輕舌底上顎(也有不主張舌底上顎的),這樣就能口腔津液分泌較多,可以隨時潤喉,喉頭不致乾燥,同時有較多的津液咽入胃臟,有利於消化。

鼻司呼吸要和平常一樣自然,切不能做作,刻意深呼深吸。初學時不要去理會呼吸,呼吸自會自然;習拳日久逐漸做到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動作時,如感覺呼氣不暢,可以張口徐徐吐氣,吐畢隨即合唇,切不可彆氣。練陳氏太極拳是有快有慢,並有發勁,所以有張口吐氣發聲,但這是出於自然,不可強學。

頷要微向內收,不可向前仰起,以致頭部不能正直,因之收頷是頭部正直的標準,同時也是頭部真正正直的一個尺度;但是必須知道的頷祇要微收即可,不能太過,太過了頭部向前沖反而不正直了。

兩耳要靜聽身後兼顧左右,平心靜氣,則聽覺自然靈敏。

(二)頂

陳鑫說︰「拳自始至終,頂勁決不可失,一失頂勁,四肢若無所附麗,且無精神,故必領起,以為周身綱領。」「虛領頂勁」一語在太極拳中為最重要之口訣。頂勁的要求是要頭頂百會穴輕輕上提,如同頭頂上有條繩索懸住著,百會穴與會陰穴(位於兩陰之間)要保持垂直的姿勢。

「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是相互配合的,前者有利於提起精神,後者有利於穩定身軀重心。頂勁和沉氣的上下對稱,可以幫助產生「似松非松」,富於彈性的掤勁,促使精神自然提起,加速神經的靈活使全身自然鬆開,達到神氣鼓盪的景象。

頂勁不可領得太過,也不能不及,陳鑫謂︰「頂勁領過則上懸,領不起則倒塌。」都影響立身穩當。頂勁要虛虛領起,在若有若無之間,不可硬往上頂;正像「氣沉丹田」不可硬往下壓一樣。能夠正確地掌握了「頂勁」與「沉氣」,則全身動作可以輕靈,圓活,沉著。

頭頂部份虛虛領起,對於全身中正不偏起著莫大的作用,呼吸亦可順遂,與會陰穴上下一條線,任督二脈自然可以通暢,對於健身方面,有莫大的益處。

(三)頸項

頸項要端正豎起,而且要松,切不可強硬,頸項要靈活,靈活則左右轉動自易。如果用力則成強硬,就會影響到左右轉動的靈活,也會影響到「虛領頂勁」和「面容自然」。如果過分注意放鬆而變成軟塌,同樣也會影響到左右轉動的靈活和面容。因此頸項要端正自然地鬆鬆豎起,不能犯強硬,不能犯軟塌,總以自然為要。

頸項的松豎和頂勁的虛領,有著相互的關連。如果頂勁領得太過,頸項就會連帶地強硬;頂勁領不起來,頸項也會連帶地軟塌。頸後中間的兩條大筋之中的闇門穴,下與長強穴(尾閭骨附近)要呼應,好像一線貫通。闇門是頸椎的第一節,頸椎可以迴旋活動。闇門和尾閭是陳氏太極拳身弓的弓梢,對於引化發有調節和透發的作用,可以運用自如。動作時,眼神向何處轉動,頸項也隨著向何處轉動,再加上鬆鬆地端正豎起,那就能與虛領頂勁相配合,達到輕靈而運用自如的地步。

二、上肢部

(一)肩

太極拳的手臂伸縮轉圈要鬆柔靈活;手臂能不能鬆柔靈活,關鍵在於肩部關節的能不能鬆開。關節的鬆開是要在用意來引導,要經過一段長的時間鍛煉才能漸漸做到的。經長期的操練,肩部自然能松而下沉。肩關節能夠充分地鬆開,則全部手臂的伸縮纏繞轉圈,就能從心所欲,像風吹楊柳,靈活自然,毫無獃滯了。

「沉肩墜肘」是太極拳的重要法則之一。沉肩墜肘能幫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並有利於氣沉丹田。肩部的松沉和旋轉活動,能夠起舒展肩部的肌肉和韌帶,並能牽引背部兩側的肌肉,形成氣貼脊背的作用。能松肩,自然就能沉肩。所以陳鑫對於肩的指示是要鬆開,肩節松不開,則轉關不靈,有時說「松下」、「塌下」、「壓下」,其中尤以「壓下」為最妙,是有似被壓下的意思,不能上聳,聳則浮而不沉了。

初練拳時先從全身放鬆上著想,對於肩部關節也是從放鬆上著想。練拳日久後,懂得虛實的變換,要從沉著上著想,對肩關節也要從沉著上著想,這就是沉肩,使內勁由鬆柔趨於沉著;手臂極為輕靈圓活,但又極為柔軟沉重。這樣就產生了「剛柔內含」,「似松非松」富有彈性的掤勁。

每著定式時,肩要與胯成一垂直線,兩肩松沉並有微向前合之意,氣貼脊背,兩肩骨節似有一線貫通,互通呼應。這樣舒展中就有團聚之意。動作過程中不論前進後退,左旋右轉,肩與胯也須保持上下對準的垂直線,符合立身中正的要求,達到正確的拳架姿勢。

動作時兩肩要平齊,不能兩肩有一高一低,破壞了身法的中正不偏,是要刻刻留心的。

(二)肘

太極拳的肘是要始終微曲,而有下墜之勁,即所謂「墜肘」或謂「沉肘」。如果使用肘部擊人,亦要以下墜勁擊出;如果手臂上臂超過了肩部,像白鵝亮翅的右手高舉,但是肘的內勁仍舊是下墜而沉的。倘若肘尖向上抬起,有了上抬的勁,這是與墜肘的勁相反了,是太極拳的病手,也就是不正確的姿勢了。

沉肩墜肘是相輔相成的,運用纏絲勁伸縮旋轉,能發揮力量,倘若肘部過份向外,就影響沉氣,連帶妨礙了沉肩,並且兩脅暴露太大,在防禦上是不利的;可是也不能貼身,術語叫做︰「肘不貼肋」。

每著在定式時,肘尖要與膝蓋上下呼應,兩肘在前後、左右、上下也要互相合住勁,是最要注意的。

(三)腕

人體有九個主要的關節︰是頸、脊、腰、胯、膝、踝、肩、肘、腕;這九個關節有大有小,平常吾人操作是最小的「腕」關節轉動最多而亦最靈活;但是打太極拳要反過來,腕關節不要讓它靈活轉動,要固定著,不能亂動,術語叫做「坐腕」。

坐腕是手臂的纏繞屈伸,腕部不強硬、不軟弱,動度極小而柔活地隨著手臂動作,而可擴大身法呈顯鼓盪,達到一動俱動的目的。坐腕能使內勁貫注到手的尖端,並可避免內勁的斷續或丟失。

如果練拳時腕關節的轉動,和平常吾人操作時同樣地靈活轉動而動度大,則打拳會變成舞蹈,腕節軟弱,整個手臂也失掉掤勁,無法用來作技擊上之攻防,練拳也是白練的了。

(四)手

手在太極拳中,有手指張開的掌,手指握緊的拳,和五指撮在一起的鉤手(亦稱吊手)三種形式。在太極拳套路中用掌的最多,拳次之,金勾最少,有些著式中掌拳可以活用,並不絕對一定,總以隨勢自然為要。掌的手指要松舒,大指微直與食指分開後彎,其餘四指輕輕地併攏微直,指端微向後彎,可使手指鬆開伸張。這樣在開合時可以引導內勁達向指梢,並可免手臂有鼓勁的拙力。大指以外的四指併攏後彎,各指的彎度是不一樣的,食指的彎度最大,依次漸漸縮小彎度,形成螺旋式,好像鑿井的鑽頭,起螺旋的作用,加強纏絲勁力量。掌的手指有時作蘭花形,則以食指為定向,這是運用拿勁時的一種指法,有時用擒拿法則五指均屈。

初學拳時,出掌與收掌都以自然舒展為主,手指不要用力並緊或用力張開,掌心不要故意做成窩形。等到功夫較深時,動作懂得分虛實,掌上自然亦有虛實。到那時向前伸手,在未伸時,手掌微帶窩形,這是蓄而不張之虛掌;在前伸的過程中,由於用纏絲勁的螺旋形的旋轉著前伸,手掌逐漸舒展,即窩形逐漸減少,這是由虛而漸實;到伸達終點時,窩形近於消失,微微展指,坐腕,掌根微微著力前凸,以助前伸之勢,使意勁貫足於指尖,這是實掌;再將掌收回時,亦是用纏勁旋轉著後縮,手掌逐漸由舒展而復歸於含蓄,仍成了微窩形,這是由實而虛,又為虛掌。掌的動作虛實是要與其它各部份的虛實相互配合。

每著定式時眼神應注視主手的中指,徐徐貫足內勁,一指貫足勁,其餘四指自然也會貫勁,內勁貫足,下一著的機勢就接著引起了。又每著定式時,手尖與腳尖上下前後相呼應,兩手尖亦要互相呼應,在大部份的姿勢中手尖與鼻尖相對的。又手尖、腳尖、鼻尖的對齊是叫作︰「三尖照」,這是正確姿勢的一個準則,很少有例外。

雙掌前按時,不可太過於膝,否則易失重心,為敵所乘。手臂要屈而不直,有蓄勢就可滔滔不絕的粘走化發。

握拳的形式,四指併攏,用中指尖領勁一齊捲曲,指尖貼著掌心,再用大指肚貼於中指中節上握成拳形,是為實心拳,不是空心拳,但是不要握得太緊,鬆鬆地握住即可。握拳要有氣團聚在拳中的想像,要有分之不開,擊之不散的意念。陳鑫說︰「去時撒手,著人成拳。」就是握拳發勁的一瞬間才把拳握緊迅速儘力擊出,一擊之後立即松握。

拳的握松握緊和由掌變拳或由拳變掌,都要與開合虛實配合來動作,其中細節,難以筆述,要習者留心體會。

金勾手是五指撮在一起,手指向下,通常是由掌變金勾,是在纏勁轉圈中乘勢變金勾,先是小指,依次無名指,中指,食指卷攏,大指貼於食指和中指梢節,無名指與小指輕貼於大指根旁,各個手指亦要輕鬆地撮住,不能用力。

金勾手在技擊上是擒拿的手法,有刁、拿、鎖、扣的作用,也可以用金勾手的手背腕骨處擊人。金勾手是練習腕力和指力。陳氏拳套內有些地方有擒拿的方法,如演手肱拳在握拳過渡動作中有四指金勾屈作刁拿動作的金勾手,有些著法隨著纏絲勁有無名指和小指金勾屈,食指伸直向前的金勾手,這些都是擒拿手法,有節膜、拿脈、抓筋和閉穴等作用。


推薦閱讀: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的源流 —— 佚名
學 | 太極推手的發勁七原則
戚建海的《太極拳與十三式》
太極拳演練歌訣秘笈
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八)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