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三陰三陽」與易經八卦
06-03
易經八卦中有「兩儀生四象」即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然則,何以中醫經絡學說中出現「三陰三陽」?即比四象多出「厥陰」和「陽明」。不是說醫易同源嗎?此種現象有沒有高人注意過?余在醫學與易上,乃後學末進。斗膽談談自己學習心得。 首先,從易學來看:《周禮》載:周,朝堂設有「太卜」官職,依據「三易」掌管占卜。「三易」者,曰《連山》、曰《歸藏》、曰《周易》也。據《御覽》學部引《新論》云:「《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今獨見《周易》,《連山》、《歸藏》惜已佚!傳說《連山》為神農氏所作,流行於夏,視為「夏易」,由「艮」卦開始;傳說《歸藏》為黃帝所作,流行於殷商,視為「商易」,由「坤」卦開始。而《周易》由乾坤二卦開始。雖然《連山》、《歸藏》已佚,但從文化傳承角度看,其基本思想必然會在後世著述中有所反映。 周易繫辭上,孔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當是孔子研究周易之發明或感悟。非文王、周公所原述,況神農、黃帝、皰羲氏乎?而邵雍氏於太極之上更立無極,有雲蛇足,卻非孔子所言。今人研周易,當視文王、周公之經為本,孔子之彖、象、系、文、序等十翼都為名也。況後世京、王、朱、邵、魏諸子乎? 故此,愚以為,《內經》之三陰三陽疑有「古易」之影。從西漢人歸納整理出來的《內經》(包括《素問》與《靈樞》)來看,除人體的五臟六腑用地球的「五行」來喻指外,人體筋胳中的許多穴位還直接用山形水勢來比附。如梁丘、三里、巨虛、豐隆、厲兌、商丘、陵泉、大包、承山、崑崙、湧泉、內關、風池、丘墟、天泉、外陵、鶴頂、地機、陷谷、天柱、靈台、曲垣、陶道、玉田、支溝、金門、風岩、珠頂、岩池、下關、地倉、石門、地甲、梁門、石關、四連、外丘等,有如隨筋絡進入蜿蜒起伏的山脈,巡視一處處勝境,這些穴名的最初來歷極可能同《連山》、《歸藏》有關。 如果說太極陰陽圖揭示了我們大千世界的本質,即老子所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而萬物的差別,僅僅在於不同的層次與空間,所含的陰陽比例和純度的不同;那麼無論關係多麼複雜,由於都是陰陽體,它們之間總是在相互吸引著、排斥著、結合著的,也就是說宇宙中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不外三種基本方式:相生、相剋、相合。或者說促進、抑制、調和。 然太極八卦圖有「先天八卦圖」講對峙,《周易說卦傳》中將乾坤兩卦對峙,稱為天地定位;震巽兩卦對峙,稱為雷風相薄;艮兌兩卦相對,稱為山澤通氣;坎離兩卦相對,稱為水火不相射,這些均是講不同事物之間的對峙。「先天八卦」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起於艮(在西北),順時針列有坤、震、離、兌、乾、巽、坎止於西方。「先天八卦」似與二十四節氣不對應,實古代先民以農曆九月為正,即秋分之後為一月,如此震便到了四月,實乃冬至之後了。 又有「後天八卦」講流行,形容周期循環,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陰陽的依存與互根和五行的母子相生。後天圖是從四時的推移,萬物的生長收藏得出的規律,即萬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構成了按順時針方向運轉的。「後天八卦」上南下北,左東右西,起於乾(在西北),順時針列有坎、艮、震、巽、離、坤、兌止於西方。震為立春,起於乾,乾卦仍為秋分前後。 先天、後天都有了,相生、相剋也有了。那麼有中天八卦嗎?有相合嗎?於是後人試演「中天八卦」的。「中天八卦」左乾為南,右坎為北,上艮為西,下震為北。起於坤位東南為立春,順時針列乾、兌、艮、離、坎、巽、震止於北方。並言「中天八卦圖」包含了五行制化的規律,講陰陽調和。 果如此,則可認為:「先天八卦」源於《連山》;「中天八卦」根於《歸藏》;「後天八卦」對應《周易》。果如此,則《淮南子·天文訓》曰:「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就反映了古代先民基於天文觀察,對八卦或曆法的兩次革命。「天傾西北」當指「後天八卦」的乾位移到了西北;「地不滿東南」則指「中天八卦」坤位在東南,後又移至西南(後天八卦)了。 觀乎「後天八卦」之太極兩儀四象,眾人皆明其本質,然如何四象配「六經」,「六經」配八卦呢?四時(春、夏、秋、冬)為天之四象,分別以少陽、太陽、太陰、少陰名之。天之四象,人可察之,而正所謂天人合一,人身之「少陽」和「太陰」好像沒有天之「厥陰」和「陽明」可配。卻「厥陰」與「陽明」在《周易》中似乎也未提及,故愚以為「三陰三陽」可能出自《周易》之前的「古易」;或者是後人對《周易》之發揮? 其二,從《內經》來看,三陰三陽之說見於《內經·陰陽離合論》,《內經》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似乎「樞」字最好理解,即陰陽轉換之樞紐。開闔有人理解為打開、關閉。然結合篇名理解,「離」不是分離的離,而是後天八卦中「相見乎離」的離,所以《內經》所指的離應為「顯」為「明」。故以門戶比喻之,則門開可見,「太陰、太陽」顯也。門之有樞,「少陰、少陽」謂也。閉門則隱,乃「厥陰、陽明」也。又陽之極,明也,當向其反面轉換——闔也;然厥陰之「厥」多認為是陰之極,從卦象上看到是對稱了,但陽之極「陽明」可配「太陰」,陰之極「厥陰」如何配得「少陽」?其實「厥」仍作「閉」講,即陰之始也。故此段文字可理解為:太陰、太陽比較明顯;厥陰、陽明隱而難見;少陰、少陽為陰陽轉換之樞。後人為理解方便,將三陰三陽配以三爻,則有:厥陰一陰爻;少陰二陰爻;太陰三陰爻;少陽一陽爻;太陽二陽爻;陽明三陽爻。雖不盡善,但簡單明了。可能有人會問,那由太陰到少陽是否有「闔」,當然應該有。但古人著述簡潔明了,同理之事物,恕不贅述。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三到萬,你說省略了多少?這樣,人體六經便有了:「少陽配厥陰」、「太陽配少陰」、「陽明配太陰」。細察其本質發現:春之「少陽」當配人身「厥陰」風木之氣;夏之「太陽」當配人身「少陰」君火之氣;秋之「太陰」當配人身「陽明」燥金之氣;冬之「少陰」當配人身「太陽」寒水之氣,可謂吻合得天衣無縫。 曰:我們先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萬物,乃作八卦。近取諸身何解?此成一說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