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和式太極拳之三直五順


和式太極拳是中國太極拳六大流派之一,除了具有太極拳的基本要領之外,還有其獨特之處,三直五順就是其中之一。

一、三直

  

所謂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

1.頭直

  在行功走架或站行坐卧時,下頦微內收,豎頸順項,不低頭仰面,使頭部正直,頭頂百會穴似有一線輕輕上提,也稱頂頭懸(或稱懸頂、提頂、虛領頂勁)。頭直時,注意頸不要僵硬,也不能軟塌,要自然豎直。脊髓、血管、氣管等彙集頸部,頭直可使氣血通達、神能貫頂、意能下達,時時處處做到精神鼓盪、周身輕靈,可使頸椎及頸部肌肉得到較好鍛煉,對防治頸椎病有很好的作用。頭正則頸直,頸直則氣血暢通,頭腦清醒,可使外界情況變化及各種信息彙集大腦後得到迅速的加工處理,及時準確作出判斷,及時反應,並發出信號使身體各部協調配合,動作穩健準確。

2.身直

  這裡的「身」,指人體的軀幹。軀幹不能左歪右斜,不能前俯後仰。身直,還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胯裹臀等。身直使腰脊中正,可使上部所受重力迅速下傳,經骶髂關節傳至骨盆,通過骨盆及胯的轉換,根據所處狀態及受力情況下傳於雙腳或一側腳,在走化對方來力的同時或進步反擊,或退步卸力,或長身起發。軀幹也是下體產生的勁力達於掌指的傳遞樞紐,軀幹不直,勁不順達。腰脊是督脈通行的部位,督脈下起骶骨尾部中央長強穴,沿督脈上行至頸部背面的大椎穴。腰脊中正有利於氣血的暢通。腧穴都在背部,是人身氣血的總匯,臟腑精氣由腧穴而相互貫通,身直可促使經絡、氣血暢通,增強體質。

3.小腿直

  小腿,即膝關節以下、踝關節以上的部位。在行功走架時,膝不過曲,也不能不及,小腿與地面垂直。膝不過曲,能很好防治膝關節損傷和膝關節受力過重引起的疼痛。膝關節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它的基本運動方式是曲和伸,在膝關節適當曲時,小腿可做小幅度內旋和外旋,但不可做外撇或內扣運動,否則極易引起膝關節韌帶拉傷。人體在站立時,膝關節彎曲超過90度,膝關節受力明顯加重,彎曲度與膝的受力成正比。膝關節彎曲過度時,突然起身發力或旋轉不當,都極易造成膝關節損傷。同時,膝彎曲過度,下肢氣血流通不暢,造成小腿活動受限而使步法遲滯。但是膝彎曲不及就達不到練功的效果,因此要求小腿直,並在招式運行中更要注意適時調整。身體重心移動時,要注重調整承重小腿使其直;在膝關節彎曲時,要盡量不使小腿部有過度內扣或外撇。

  

三直是和式太極拳在練架時綜合形成的態勢,不可或缺。三直,能促使身體重心保持在垂直線上,從而保證運行中身體的穩定。

二 五順

頭、身、腿分別為人體的三節。《九要論》第三中說:「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自空。下節不明,自家吃跌。」明三節,拳規矩,練功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順就是順身、順腿、順手、順腳、順意。

在行功走架中,順手時,手與小臂直,不能坐腕、折腕。手腕不順則氣血不暢,氣力不能達掌指。同時,手向左去時,身順之去。腿向左去時,腳也要順之去。順腳時以後腳跟為軸,擺動腳尖隨勢而動。腳、腿、身、手在運動中要相互配合,特別是在轉換方向時更要注重周身協調一致,無論前後左右,沒有抽扯凹凸之形。拳論中說:「以心行氣,務令順遂。」形以意統之,只有意順才能形順,形順氣自順,氣順周身順遂,內外一體,處處勁力通達。周身氣血順暢,自可達到健身養生和技擊防身同修的效果。

五順是太極拳周身之勁成為一家的先決條件。

  

順,則周身通達自然。拳論中說:「其跟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子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腳、腿、身(腰)、手是主要的勁力源泉和通路。只有勁力通達,角度適當,才能專註一方,發勁時才能無堅不摧。如果在走架或技擊時身體有一個部位不順,就會造成相互牽扯而散亂,使周身難成一家。只有身體處處順遂,才能隨對方之勢而進退,才能黏隨不脫,聽、引、化、發才能隨手奏效。

  

周身順遂也是實現太極拳四兩撥千斤、借力打人的重要因素。和敬芝在《高手武技論》中說:「順來橫擋順著進,橫來順擋順著進。」只有順,才能做到周身內外在前進後退中無絲毫散亂,得機得勢一瞬把握時機,才能實現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最省力之技擊效果。

  

和式太極拳在練習時,要求勢勢處處規矩到位,三直與五順合而為用,使身體各骨節位置處於有序擺放狀態,通過認筋識穴使人體處於順遂自然的最佳狀態,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在技法上達到以順制逆、我順人背、避實擊虛、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推薦閱讀:

太極拳(十八式)
武當趙堡丹功太極拳(上)
楊式太極拳的風格是什麼?
長篇大論 | 武派郝架太極拳拳譜、理論、探討(下部)注意收藏!
習練太極拳的九松十要一輕靈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