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現本草】「不死葯」——麥門冬

發現本草 第【59】期 麥冬

反璞歸真,回歸自然,一起發現本草的奧秘

麥門冬,《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心腹結氣,腸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吳普本草》稱其為「不死葯」。張山雷說它「味大甘,膏脂濃郁,故專補胃陰,滋津液,本是甘葯補益之上品......」

編輯|微塵

中藥麥門冬

又名虋[mén]冬(《爾雅》)

不死葯(《吳普本草》)

禹餘糧(《別錄》)

為百合科沿階草屬植物麥冬

或沿階草的塊根

麥冬

又名羊韭、馬韭、羊薺、愛韭、禹韭、

忍陵、仆壘、隨脂(《吳普本草》)

羊蓍、禹葭(《別錄》)

階前草(《綱目》)

書帶草、秀墩草(《群芳譜.葯譜》)

沿階草(《江西通志》)

是多年草本,

鬚根中部或先端常膨大形成肉質小塊根。

生於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陰濕處、

林下或溪旁,或栽培。

分布於華東、中南及

河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

浙江、廣西、四川有大量栽培。

栽後2-3年收穫。

沿階草

形態與麥冬相似

主要區別在花上

麥冬花葶比葉短、花被片不展開,

花柱基部寬闊,略呈圓錐形。

而沿階草花葶通常稍短於葉或近等長,

花被片在花盛開時多少展開,

花柱細長,圓柱形,基部不寬闊。

藥性

甘、微苦,微寒。歸肺、胃、心經。

  1. 《本經》:「味甘,平。」

  2. 《吳普本草》:「黃帝、桐君、雷公:甘,無毒。李氏:甘,小溫。」

  3. 《別錄》:「微寒。」

  4. 《醫學啟源》:「氣寒,味微苦、甘。」

  5. 《湯液本草》:「入手太陰、少陰。」

  6. 《本草經疏》:「入足陽明。」

  7. 《長沙葯解》:「味甘,微涼,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

功用主治

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主治肺燥乾咳,肺癰,陰虛勞嗽,津傷口渴,消渴,心煩失眠,咽喉疼痛,腸燥便秘,血熱吐衄。

1.《本經》:「主心腹結氣,腸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

2.《別錄》:「(主)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

3.《藥性論》:「治熱毒,止煩渴。主大水面目肢節浮腫,下水。治肺痿吐膿,主泄精。」

4.《本草拾遺》:「止煩熱消渴,寒熱體勞,止嘔開胃,下痰飲。」

5.《日華子》:「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時疾熱狂,頭痛,止嗽。」

6.《本草衍義》:「治心肺虛熱。」

7.《珍珠囊》:「治肺中伏火,生脈,保神。」

8.《醫學啟源》:「《主治秘要》云:治經枯,乳汁不下。」

9.《用藥心法》:「補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引自《湯液本草》)

10.《長沙葯解》:清金潤燥,解渴除煩,涼肺熱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

【宜忌】

虛寒泄瀉、濕濁中阻、風寒或寒痰咳喘者均禁服

1.《本草經集注》:「惡款冬、苦瓠,畏苦參、青蘘。」

2.《藥性論》:「惡苦芙,畏木耳。」

3.《品彙精要》:「寒多人不可服。」

4.《雷公炮製藥性解》:「忌鯽魚。」

5.《本經逢原》:「風熱暴咳,咸非所宜。麻疹咳嗽,不可誤用。」

復方選錄

1.治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者:沙參三錢,麥冬三錢,玉竹二錢,生甘草一錢,冬桑葉一錢五分,扁豆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溫病條辨》沙參麥冬湯)2.治肺癰涕唾涎沫,吐膿如粥:麥門冬(去心,焙)二兩,桔梗(去蘆頭)五兩,甘草(炙,銼)三分。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青蒿心葉十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稍輕者粥飲調下亦得。(《聖濟總錄》麥門冬湯)3.治骨蒸:麥門冬(去心)一升,小麥二升,枸杞根(切)三升。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煮小麥熟,去滓。分溫日三服。(《外台》引崔氏方)4.治肺痿咳逆上氣,咽喉不利: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蔘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金匱要略》麥門冬湯)5.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飲下小便即利:麥門冬、黃連、冬瓜干各二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柤(渣),溫服。如無干者,用新冬瓜一枚,重三斤,去皮、瓤、子,分作十二片,為十二服。(《衛生寶鑒》麥門冬湯)

6.治虛熱上攻,脾肺有熱,咽喉生瘡:麥門冬一兩,黃連五錢。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麥門冬湯下。(《普濟方》麥門冬丸)7.治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素陰虛不可行承氣者:元參一兩,麥冬(連心)八錢,細生地八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口乾則與飲,令盡,不便,再作服。(《溫病條辨》增液湯)

8.治吐血、衄血不止:生麥門冬汁五合,生刺薊汁五合,生地黃汁五合。相和,於鍋中略暖過,每服一小盞,調伏龍肝末一錢服之。《聖惠方》麥門冬飲子)9.治小便閉淋:鮮沿階草根90g(干品30g)。水煎成半杯,飲前服,日2~3次。(《建民間草藥》)10.治中耳炎:鮮麥門冬塊根搗爛取汁,滴耳。(《廣西本草選編》)11.治熱湯滾水泡爛皮肉疼痛呼號者:麥冬半斤,煮汁兩碗,用鵝毛掃之,隨掃隨干,隨干隨掃,少頃即止痛生肌。(《本草新編》)

12.治一日太陽溫病,頭項痛,腰脊強,發熱作渴者:浮萍三錢 麥冬三錢 甘草二錢,炙 元參三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生薑三錢,切 大棗三枚,劈(黃元御《四聖懸樞》玄霜丹)

各家論述

  1. 《本草蒙筌》:「按天、麥門冬併入手太陰經,而能驅煩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實亦有偏勝也。麥門冬兼行手少陰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於賊邪,故止咳立效;天門冬復走足少陰腎,屢屢滋陰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氣,故消痰殊功。蓋痰系津液凝成,腎司津液者也,燥盛則凝,潤多則化。天門冬潤劑,且復走腎經,津液縱凝,亦能化解。麥門冬雖藥劑滋潤則一,奈經絡兼行相殊。故上而止咳,不勝於麥門冬,下而消痰,必讓於天門冬爾。」

  2. 《醫學人門》:「麥門冬,瀉肺火,生肺金,治咳嗽煩渴、血熱妄行及肺痿吐膿,安心神,清心熱及心下支滿。夫伏火去則金清自能生水,而陰精日長日固:心神安則血有所統,而客熱自散。又脈失(一作大)及痿躄必用者,心肺潤而血脈自通也。大抵後人治心肺多,古人治脾胃多。」

  3. 《藥品化義》:「麥冬,主潤肺清肺。蓋肺若氣上逆,潤之清之肺氣得保,若咳嗽連聲,若客熱虛勞,若煩渴,若肺痿,皆屬肺熱,無不悉愈。同生地,令心肺清則氣順,結氣自釋,治虛人元氣不運,胸腹虛氣痞滿,及女人經水枯,乳不下,皆宜用之。同黃芩,扶金制木,治臌脹浮腫。同山梔,消金利水,治支滿黃疸。又同小荷錢,清養膽腑,以佐少陽生氣,入固本丸,以滋陰血,使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心腎相交之義。」

  4. 《本草新編》:「麥門冬,瀉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熱邪,補心氣之勞傷,止血家之嘔吐,益精強陰,解煩止渴,美顏色,悅肌膚,退虛熱,解肺燥,定咳嗽,真可持之為君而又可借之為臣使也。但世人未知麥冬必須多用,力量始大,蓋火伏於肺中,爍干內液,不用麥冬之多,則火不能息矣。更有膀胱之火,上逆於心胸,小便點滴不能出,人以為小便火閉,由於膀胱之熱也。必得上焦清肅之令行,而火乃下降,而水乃下通。夫上焦清肅之令下行,而膀胱火閉,水亦閉矣,故欲通膀胱者,必須清肺金之氣,清肺之葯甚多,皆有損無益,終不若麥冬清中有補,能瀉膀胱之火,而又不損膀跣之氣,然而少用之,亦不能成功,蓋麥冬氣味平寒,必多用之而始有濟也。」

  5. 《本經疏證》:「麥門冬,下焦實證,非見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不可用也。上氣因於風,因於痰,不因於火,咽喉不利者不可用也。虛羸氣少,不氣逆欲吐,反下利者,不可用也。脈非結代,微而欲絕者,不可用也。」

  6. 《衷中參西錄》:「麥冬,津液濃厚,能入胃以養胃液,開胃進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於肺,定喘寧嗽。即引肺氣清肅下行,統調水道以歸膀胱。蓋因其性涼、液濃、氣香,而升降濡潤之中,兼開通之力,故有種種諸效也,用者不宜去心。」

  7. 《本草正義》:「麥冬,其味大甘,膏脂濃郁,故專補胃陰,滋津液,本是甘葯補益之上品。凡胃火偏盛,陰液漸枯,及熱病傷陰,病後虛羸,津液未復,或炎暑燥津,短氣倦息,秋燥逼人,肺胃液耗等證,麥冬寒潤,補陰解渴,皆為必用之葯。但偏於陰寒,則惟熱熾液枯者,最為恰當。而脾胃虛寒,清陽不振者,亦非陰柔之品所能助其發育生長。」

  8. 《長沙葯解》:「麥冬清涼潤澤,涼金瀉熱,生津除煩、澤枯潤燥之上品。然無益中虛肺熱之家,率因陽衰土濕,中氣不運,胃膽上逆,相火刑金,原非實熱之證。蓋土濕胃逆,則肺膽不得右降,以土者四象之中氣,轂敗則軸折,輪輻不轉,自然之理。戊土上壅,濁氣填塞,肺膽無下降之路,此相火刑金之原也。金受火刑,失其清肅降斂之性,嗽喘吐衄,於是生焉。但服清潤,陰旺濕滋,中氣愈敗,胃土更逆,上熱彌增。是以虛勞淹滯,非無上熱,而清金潤肺之法,絕不能效,以救其標而傷其本也。此宜金土同醫,故仲景用麥冬,必與參、甘同劑。麥冬而得人蔘,清金益氣,生津化水,霧露泛灑,心肺肅涼。洗滌煩躁之法,至為佳妙也。其諸主治,安魂魄,除煩悸,療喉瘡,治肺痿,解消渴,平咳嗽,止吐衄,下痰飲,利水濕,消浮腫,下乳汁,通經水。」

溫馨提示:中藥用藥需辨證,本文僅供參考學習之用,具體用藥請諮詢當地專業中醫師。


推薦閱讀:

堆糖 發現生活
顧墓的發現歸功於李根源
驚人發現:北京猿人是食人族
暗戀——及時發現愛的訊號,讓愛情之神降臨在你身上 [一點資訊]
周 易 卦 序 新 探──發現易經六十四卦本義卦序

TAG: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