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幹權謀兼具的爭議人物袁世凱崛起之路
歷史上的事發生了就發生了,沒有太多為什麼,更談不上多縝密的邏輯,如果每一件事發生前都要相關人等聚在一起開個會,少數服從多數才通過,那估計人類還在生吃牛羊肉呢。
每個歷史人物,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都真實存在過。
圍繞慈禧、李鴻章的爭議已經夠多了,可是,和晚清另外一個人物比起來,這兩人實在是過於輕量級。
關於慈禧、李鴻章是不是「賣國賊」,還沒有定論,但史書上已經清晰地將一位重量級人物界定為「竊國大盜」。
好像,被安上這頂帽子的,歷史上也就袁世凱一人。
古代的帝王們,真龍天子,不是一般人兒,出生時紅光滿地,長大了英武不凡,直接奔龍椅而去。
袁世凱的起點沒那麼高,出生那天恰好袁家第一位大名人——時任漕運總督的叔祖袁甲三與捻軍作戰的捷報傳來,袁老爺子心花怒放:這是好兆頭啊,袁家這位新男丁也就有一個很響亮的名字:袁世凱!
看來,這一輩子都要穿軍裝了。
老袁一輩子的頭銜確實很多,經歷也相當豐富,幫朝鮮人看過場子,給李鴻章打過工,替清政府賣過命,後來擔任中華民國的第一任正式大總統,臨終前還客串了83天的皇帝。
但在譜寫這傳奇般的史詩之前,小袁的主要目標還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走一條科舉發家的道路。
有主就有次,袁世凱應試教育的壓力不是太大,小小年紀興趣就很廣泛,刀槍劍戟,樣樣喜歡,兵法謀略,個個在行,別的小夥伴還在家門口捏泥巴,袁世凱就曾放言: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儼然另一個常遇春在世。
有點兒小悲劇的是,和常遇春有著共同目標的袁世凱在北京辛辛苦苦四年寒窗,兩界鄉試,功名卻一無所獲。
四年,在「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的長河裡,也不算啥,找到不足,迎頭趕上,從頭再來就是。
但這不是他袁某人的風格。
袁世凱嚮往的是縱橫沙場,叱吒風雲的生活,既然科舉的道路看不到希望,就一定有別的途徑來實踐這人生目標。
「洋務運動」已經紅紅火火地展開,那隆隆的機器轟鳴聲也在時刻敲打著這個年輕人的內心,為國、為民、為自己,似乎都不應該寂寥地度過一生。
下定決心,整理行裝,22歲的袁世凱帶領家僕舊將奔向山東,投靠老叔的至交——淮軍「慶軍」首領吳長慶。
晚清政壇與軍界的一顆新星即將劃亮長空。
吳長慶很照顧這位文武雙全的世侄,盡最大努力予以照顧、栽培。
1882年朝鮮一群缺餉少糧的士兵發動兵變,趕跑了明成皇后,莫名其妙地擁戴大院君執掌政權,落魄的明成皇后只好派人找清政府搬救兵。
如果在一兩百年前,這不是個事兒,隨便派些人過去就能平息政變,可這些年由於多了日本這個鄰居對朝鮮虎視眈眈,清廷不敢懈怠,立即安排吳長慶等人水陸並進趕赴朝鮮。
吳長慶很長志氣,袁世凱的表現也很搶眼,帶領500人的突擊隊衝鋒在前,順順噹噹地把局勢穩定下來。
論功行賞,又有吳長慶的極力保薦,袁世凱被清廷任命為「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成為藩國朝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物。
這一年,袁世凱才23歲。
這幾年,袁世凱的事情並不是太多,協助朝鮮人搞好治安與城防,出於國際主義的精神再幫人家訓練下軍隊,說是訓練,其實也無非是站站隊形、踢踢正步,沒有一點兒高科技含量。
不需上場作戰,也不要啥技術成分,當朝鮮國王看到這批新兵蛋子經袁大人短短几個月的調教之後,可以「步伐進退前後左右如之,舉槍放響亦如之」,已經對袁世凱佩服得不行了。
這教官,有前途。
訓練場上顯示不出真本事。1884年,朝鮮又發生了政變,親日派系「開化黨」在日本人的唆使下,挾持朝鮮王室,麻煩面前,袁世凱倒是沒有著急,先向李鴻章請求指示,同時走外交程序,向日本大使表達抗議與責問,前者來不及回復,後者不可能給答覆,袁世凱開始大展拳腳了,「號召中國駐防各營,並策動朝鮮左右兩營勤王,在軍事上,甚至外交上做詳盡周密的部署,發號施令,統馭中韓聯軍,擊潰日軍,摧毀政變集團的勢力,拯救韓王,恢復李熙政權,同時維持漢城的治安」。
千里之外的李鴻章還沒弄明白怎麼回事兒,朝鮮政變已經被平息,還是這個袁世凱,想不對這個25歲的小夥子刮目相看都不太可能了。
感到震撼的不僅是李鴻章,日本人醞釀多日的計劃毀於一旦,心裡肯定是格外的不平衡,可人家也承認「袁世凱當日之謀,實有令人可驚可畏者,使清政府與李鴻章能明斷敏速,出師圖韓,一躍而登,真令我日軍無從措手……袁之外交,誠有彪悍之手腕哉」。
甲午戰爭,大清國慘敗,袁世凱在朝鮮的逍遙日子也到了盡頭,逃回國看看能不能找個新的工作崗位。
國勢危艱,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又那麼高,到哪兒謀業呢?
在袁世凱忙著找工作的同時,清廷也沒有閑著,痛定思痛,不斷反思甲午敗績。1894年11月,清政府下令成立「督辦軍務處」,以恭親王奕為督辦,慶親王奕劻為幫辦,翁同龢、李鴻藻、榮祿等人為會辦,「參酌中外兵制」,著手編練新軍。
看得出來,這是一幫大佬的遊戲,根本沒有袁世凱的位置。
軍務處有了,但這些王公大臣的軍事水平低得可憐,找不到發展方向。
這時,有人建議要進行軍制改革,別多想,這個人不是袁世凱,而是和軍事八竿子打不著的一個征糧官:廣西按察使胡燏棻。
胡兄先是把舊軍隊批成垃圾中的戰鬥機:「軍需如故,勇額日缺,上浮開,下折扣,百弊叢生」,「同屬一軍,而此營與彼營之器不同,前膛後膛,但期備數,德制奧制,並作一家」,進而指出當務之急是建立一支在武器裝備和軍制上都借鑒西方軍隊的新型陸軍,最好是在北洋轄區訓練5萬人,在南洋轄區訓練3萬人,廣東和湖北各訓練2萬人,其餘省份各練1萬人。
下定決心,整理行裝,22歲的袁世凱帶領家僕舊將奔向山東,投靠老叔的至交——淮軍「慶軍」首領吳長慶。
晚清政壇與軍界的一顆新星即將劃亮長空。
吳長慶很照顧這位文武雙全的世侄,盡最大努力予以照顧、栽培。
1882年朝鮮一群缺餉少糧的士兵發動兵變,趕跑了明成皇后,莫名其妙地擁戴大院君執掌政權,落魄的明成皇后只好派人找清政府搬救兵。
如果在一兩百年前,這不是個事兒,隨便派些人過去就能平息政變,可這些年由於多了日本這個鄰居對朝鮮虎視眈眈,清廷不敢懈怠,立即安排吳長慶等人水陸並進趕赴朝鮮。
吳長慶很長志氣,袁世凱的表現也很搶眼,帶領500人的突擊隊衝鋒在前,順順噹噹地把局勢穩定下來。
論功行賞,又有吳長慶的極力保薦,袁世凱被清廷任命為「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成為藩國朝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物。
這一年,袁世凱才23歲。這幾年,袁世凱的事情並不是太多,協助朝鮮人搞好治安與城防,出於國際主義的精神再幫人家訓練下軍隊,說是訓練,其實也無非是站站隊形、踢踢正步,沒有一點兒高科技含量。不需上場作戰,也不要啥技術成分,當朝鮮國王看到這批新兵蛋子經袁大人短短几個月的調教之後,可以「步伐進退前後左右如之,舉槍放響亦如之」,已經對袁世凱佩服得不行了。
這教官,有前途。
訓練場上顯示不出真本事。1884年,朝鮮又發生了政變,親日派系「開化黨」在日本人的唆使下,挾持朝鮮王室,麻煩面前,袁世凱倒是沒有著急,先向李鴻章請求指示,同時走外交程序,向日本大使表達抗議與責問,前者來不及回復,後者不可能給答覆,袁世凱開始大展拳腳了,「號召中國駐防各營,並策動朝鮮左右兩營勤王,在軍事上,甚至外交上做詳盡周密的部署,發號施令,統馭中韓聯軍,擊潰日軍,摧毀政變集團的勢力,拯救韓王,恢復李熙政權,同時維持漢城的治安」。
千里之外的李鴻章還沒弄明白怎麼回事兒,朝鮮政變已經被平息,還是這個袁世凱,想不對這個25歲的小夥子刮目相看都不太可能了。
感到震撼的不僅是李鴻章,日本人醞釀多日的計劃毀於一旦,心裡肯定是格外的不平衡,可人家也承認「袁世凱當日之謀,實有令人可驚可畏者,使清政府與李鴻章能明斷敏速,出師圖韓,一躍而登,真令我日軍無從措手……袁之外交,誠有彪悍之手腕哉」。
甲午戰爭,大清國慘敗,袁世凱在朝鮮的逍遙日子也到了盡頭,逃回國看看能不能找個新的工作崗位。
國勢危艱,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又那麼高,到哪兒謀業呢?
在袁世凱忙著找工作的同時,清廷也沒有閑著,痛定思痛,不斷反思甲午敗績。1894年11月,清政府下令成立「督辦軍務處」,以恭親王奕為督辦,慶親王奕劻為幫辦,翁同龢、李鴻藻、榮祿等人為會辦,「參酌中外兵制」,著手編練新軍。
看得出來,這是一幫大佬的遊戲,根本沒有袁世凱的位置。
軍務處有了,但這些王公大臣的軍事水平低得可憐,找不到發展方向。
這時,有人建議要進行軍制改革,別多想,這個人不是袁世凱,而是和軍事八竿子打不著的一個征糧官:廣西按察使胡燏棻。
胡兄先是把舊軍隊批成垃圾中的戰鬥機:「軍需如故,勇額日缺,上浮開,下折扣,百弊叢生」,「同屬一軍,而此營與彼營之器不同,前膛後膛,但期備數,德制奧制,並作一家」,進而指出當務之急是建立一支在武器裝備和軍制上都借鑒西方軍隊的新型陸軍,最好是在北洋轄區訓練5萬人,在南洋轄區訓練3萬人,廣東和湖北各訓練2萬人,其餘省份各練1萬人。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康廣仁、林旭五個人捧著泣血的詔書,分析、研討了大半天,仍然想不到一個好對策。
沒有辦法,只好痛哭。
五個爺們兒或是伏在桌上,或是捶胸頓足,或是抱成一團,鼻涕一把淚一把,將慈禧咒罵了一千八百遍。
眼淚哭幹了,人哭累了,譚嗣同有了個提議:現在只有訴諸武力才可以一挽頹勢,而能夠提供軍事幫助的,眼下只有袁世凱一個人,老袁平時並不排斥變法,這時只要能出示皇帝的密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他爭取過來,或許還有翻盤的希望。
坦率地講,袁世凱的為人並不太讓人放心,可是,無計可施的維新派,手中也找不到第二張可以替代的牌。
姑且一試吧。
9月18日,夜深人靜的時候,譚嗣同來到法華寺,與袁世凱秘密會晤。
老譚直性子,時間也緊迫,沒有繞彎子,直接切入主題:「袁將軍,您覺得咱們的皇上怎麼樣?」
「皇上是個曠世名主」,地球人都曉得。
「那您是否知道天津閱兵的陰謀?」
「這個有所耳聞。」
譚嗣同也不掩飾,掏出光緒皇帝的兩份密詔交給袁世凱,把皇帝的聖明和慈禧的歹毒順勢列舉了一下。
譚先生很激動:「現在皇上身處險境,能夠救皇上的,只有將軍您了,您要是不想救皇上,大可以現在砍掉我的腦袋,去找西太后邀功請賞,到時您肯定可以加官晉爵!」
這不是侮辱老袁的「人格」嘛。
「皇上是咱大清臣民共同的皇上,您想求助皇上,難道我會置身事外嗎?不過,我現在還沒想出什麼好辦法,說說您的想法吧。」
譚嗣同的心情多雲轉晴,趁熱打鐵向袁世凱講解了自己的計劃:在天津閱兵的當天,由老袁揮軍對付榮祿,誅殺此賊後,保護皇上回宮,掃平逆黨,掌握大權,這功勞,名垂青史啊。
袁世凱當場表態:「只要閱兵時皇上能來到我軍中,殺榮祿就像殺一條狗那麼容易!」
很遺憾,熱血青年譚嗣同看錯了人。
袁世凱支持變法,這是不假,可他貪戀手中的權力,也並不認為憑手中這些力量真的可以對付得了榮祿,所以,最終袁世凱還是站在了頑固老太婆慈禧的隊伍里,間接造成六君子喋血街頭。
在個人利益面前,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出賣的,這就是袁世凱的準則。
義和團運動鬧騰得正火熱的時候,袁世凱第一次在重大問題上沒有與慈禧保持一致,老佛爺打算利用義和團對抗洋人,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對義和團不抱任何同情心,毫不留情地打壓,洋人的利益沒有受到絲毫侵犯。
各國列強對這個肥頭大耳、留著八字鬍須的地方大員抱有極大的好感。
李鴻章去世後,給洋人們帶來的最大困惑是,到哪裡還去找這麼一個好的夥伴?
現在,似乎有答案了。
憑藉戊戌政變前的效忠表演,袁世凱的地位得以進一步提升,新建陸軍的控制權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可是,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在慈禧去世之前,袁世凱已經有了種種隱憂,在給其兄袁世勛的信中他曾談道:「朝中公正老臣都已謝世,朝政盡入貴胄之手,弟此次得躋高位者,賴有太后之寵眷耳。然而慈宮春秋已邁,猶如風中之燭,一旦冰山崩,皇上獨斷朝政,豈肯忘懷昔日之仇,則弟之位置必不保」。
袁世凱的大靠山是慈禧,老佛爺畢竟不是「無量壽佛」,1908年因慈禧、光緒的去世,滿清王朝重新洗牌,光緒的弟弟載灃獨攬朝政,袁世凱終於知道了什麼叫秋後算賬。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康廣仁、林旭五個人捧著泣血的詔書,分析、研討了大半天,仍然想不到一個好對策。
沒有辦法,只好痛哭。
五個爺們兒或是伏在桌上,或是捶胸頓足,或是抱成一團,鼻涕一把淚一把,將慈禧咒罵了一千八百遍。
眼淚哭幹了,人哭累了,譚嗣同有了個提議:現在只有訴諸武力才可以一挽頹勢,而能夠提供軍事幫助的,眼下只有袁世凱一個人,老袁平時並不排斥變法,這時只要能出示皇帝的密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他爭取過來,或許還有翻盤的希望。
坦率地講,袁世凱的為人並不太讓人放心,可是,無計可施的維新派,手中也找不到第二張可以替代的牌。
姑且一試吧。
9月18日,夜深人靜的時候,譚嗣同來到法華寺,與袁世凱秘密會晤。
老譚直性子,時間也緊迫,沒有繞彎子,直接切入主題:「袁將軍,您覺得咱們的皇上怎麼樣?」
「皇上是個曠世名主」,地球人都曉得。「那您是否知道天津閱兵的陰謀?」「這個有所耳聞。」
譚嗣同也不掩飾,掏出光緒皇帝的兩份密詔交給袁世凱,把皇帝的聖明和慈禧的歹毒順勢列舉了一下。
譚先生很激動:「現在皇上身處險境,能夠救皇上的,只有將軍您了,您要是不想救皇上,大可以現在砍掉我的腦袋,去找西太后邀功請賞,到時您肯定可以加官晉爵!」
這不是侮辱老袁的「人格」嘛。
「皇上是咱大清臣民共同的皇上,您想求助皇上,難道我會置身事外嗎?不過,我現在還沒想出什麼好辦法,說說您的想法吧。」
譚嗣同的心情多雲轉晴,趁熱打鐵向袁世凱講解了自己的計劃:在天津閱兵的當天,由老袁揮軍對付榮祿,誅殺此賊後,保護皇上回宮,掃平逆黨,掌握大權,這功勞,名垂青史啊。
袁世凱當場表態:「只要閱兵時皇上能來到我軍中,殺榮祿就像殺一條狗那麼容易!」
很遺憾,熱血青年譚嗣同看錯了人。
袁世凱支持變法,這是不假,可他貪戀手中的權力,也並不認為憑手中這些力量真的可以對付得了榮祿,所以,最終袁世凱還是站在了頑固老太婆慈禧的隊伍里,間接造成六君子喋血街頭。
在個人利益面前,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出賣的,這就是袁世凱的準則。
義和團運動鬧騰得正火熱的時候,袁世凱第一次在重大問題上沒有與慈禧保持一致,老佛爺打算利用義和團對抗洋人,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對義和團不抱任何同情心,毫不留情地打壓,洋人的利益沒有受到絲毫侵犯。
各國列強對這個肥頭大耳、留著八字鬍須的地方大員抱有極大的好感。
李鴻章去世後,給洋人們帶來的最大困惑是,到哪裡還去找這麼一個好的夥伴?
現在,似乎有答案了。
憑藉戊戌政變前的效忠表演,袁世凱的地位得以進一步提升,新建陸軍的控制權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可是,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在慈禧去世之前,袁世凱已經有了種種隱憂,在給其兄袁世勛的信中他曾談道:「朝中公正老臣都已謝世,朝政盡入貴胄之手,弟此次得躋高位者,賴有太后之寵眷耳。然而慈宮春秋已邁,猶如風中之燭,一旦冰山崩,皇上獨斷朝政,豈肯忘懷昔日之仇,則弟之位置必不保」。
袁世凱的大靠山是慈禧,老佛爺畢竟不是「無量壽佛」,1908年因慈禧、光緒的去世,滿清王朝重新洗牌,光緒的弟弟載灃獨攬朝政,袁世凱終於知道了什麼叫秋後算賬。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康廣仁、林旭五個人捧著泣血的詔書,分析、研討了大半天,仍然想不到一個好對策。
沒有辦法,只好痛哭。
五個爺們兒或是伏在桌上,或是捶胸頓足,或是抱成一團,鼻涕一把淚一把,將慈禧咒罵了一千八百遍。
眼淚哭幹了,人哭累了,譚嗣同有了個提議:現在只有訴諸武力才可以一挽頹勢,而能夠提供軍事幫助的,眼下只有袁世凱一個人,老袁平時並不排斥變法,這時只要能出示皇帝的密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他爭取過來,或許還有翻盤的希望。
坦率地講,袁世凱的為人並不太讓人放心,可是,無計可施的維新派,手中也找不到第二張可以替代的牌。
姑且一試吧。
9月18日,夜深人靜的時候,譚嗣同來到法華寺,與袁世凱秘密會晤。
老譚直性子,時間也緊迫,沒有繞彎子,直接切入主題:「袁將軍,您覺得咱們的皇上怎麼樣?」
「皇上是個曠世名主」,地球人都曉得。
「那您是否知道天津閱兵的陰謀?」
「這個有所耳聞。」
譚嗣同也不掩飾,掏出光緒皇帝的兩份密詔交給袁世凱,把皇帝的聖明和慈禧的歹毒順勢列舉了一下。
譚先生很激動:「現在皇上身處險境,能夠救皇上的,只有將軍您了,您要是不想救皇上,大可以現在砍掉我的腦袋,去找西太后邀功請賞,到時您肯定可以加官晉爵!」
這不是侮辱老袁的「人格」嘛。
「皇上是咱大清臣民共同的皇上,您想求助皇上,難道我會置身事外嗎?不過,我現在還沒想出什麼好辦法,說說您的想法吧。」
譚嗣同的心情多雲轉晴,趁熱打鐵向袁世凱講解了自己的計劃:在天津閱兵的當天,由老袁揮軍對付榮祿,誅殺此賊後,保護皇上回宮,掃平逆黨,掌握大權,這功勞,名垂青史啊。
袁世凱當場表態:「只要閱兵時皇上能來到我軍中,殺榮祿就像殺一條狗那麼容易!」
很遺憾,熱血青年譚嗣同看錯了人。
袁世凱支持變法,這是不假,可他貪戀手中的權力,也並不認為憑手中這些力量真的可以對付得了榮祿,所以,最終袁世凱還是站在了頑固老太婆慈禧的隊伍里,間接造成六君子喋血街頭。
在個人利益面前,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出賣的,這就是袁世凱的準則。
義和團運動鬧騰得正火熱的時候,袁世凱第一次在重大問題上沒有與慈禧保持一致,老佛爺打算利用義和團對抗洋人,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對義和團不抱任何同情心,毫不留情地打壓,洋人的利益沒有受到絲毫侵犯。
各國列強對這個肥頭大耳、留著八字鬍須的地方大員抱有極大的好感。
李鴻章去世後,給洋人們帶來的最大困惑是,到哪裡還去找這麼一個好的夥伴?
現在,似乎有答案了。
憑藉戊戌政變前的效忠表演,袁世凱的地位得以進一步提升,新建陸軍的控制權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可是,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在慈禧去世之前,袁世凱已經有了種種隱憂,在給其兄袁世勛的信中他曾談道:「朝中公正老臣都已謝世,朝政盡入貴胄之手,弟此次得躋高位者,賴有太后之寵眷耳。然而慈宮春秋已邁,猶如風中之燭,一旦冰山崩,皇上獨斷朝政,豈肯忘懷昔日之仇,則弟之位置必不保」。
袁世凱的大靠山是慈禧,老佛爺畢竟不是「無量壽佛」,1908年因慈禧、光緒的去世,滿清王朝重新洗牌,光緒的弟弟載灃獨攬朝政,袁世凱終於知道了什麼叫秋後算賬。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康廣仁、林旭五個人捧著泣血的詔書,分析、研討了大半天,仍然想不到一個好對策。
沒有辦法,只好痛哭。
五個爺們兒或是伏在桌上,或是捶胸頓足,或是抱成一團,鼻涕一把淚一把,將慈禧咒罵了一千八百遍。
眼淚哭幹了,人哭累了,譚嗣同有了個提議:現在只有訴諸武力才可以一挽頹勢,而能夠提供軍事幫助的,眼下只有袁世凱一個人,老袁平時並不排斥變法,這時只要能出示皇帝的密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他爭取過來,或許還有翻盤的希望。
坦率地講,袁世凱的為人並不太讓人放心,可是,無計可施的維新派,手中也找不到第二張可以替代的牌。
姑且一試吧。
9月18日,夜深人靜的時候,譚嗣同來到法華寺,與袁世凱秘密會晤。
老譚直性子,時間也緊迫,沒有繞彎子,直接切入主題:「袁將軍,您覺得咱們的皇上怎麼樣?」 「皇上是個曠世名主」,地球人都曉得。「那您是否知道天津閱兵的陰謀?」
「這個有所耳聞。」
譚嗣同也不掩飾,掏出光緒皇帝的兩份密詔交給袁世凱,把皇帝的聖明和慈禧的歹毒順勢列舉了一下。
譚先生很激動:「現在皇上身處險境,能夠救皇上的,只有將軍您了,您要是不想救皇上,大可以現在砍掉我的腦袋,去找西太后邀功請賞,到時您肯定可以加官晉爵!」
這不是侮辱老袁的「人格」嘛。
「皇上是咱大清臣民共同的皇上,您想求助皇上,難道我會置身事外嗎?不過,我現在還沒想出什麼好辦法,說說您的想法吧。」
譚嗣同的心情多雲轉晴,趁熱打鐵向袁世凱講解了自己的計劃:在天津閱兵的當天,由老袁揮軍對付榮祿,誅殺此賊後,保護皇上回宮,掃平逆黨,掌握大權,這功勞,名垂青史啊。
袁世凱當場表態:「只要閱兵時皇上能來到我軍中,殺榮祿就像殺一條狗那麼容易!」
很遺憾,熱血青年譚嗣同看錯了人。
袁世凱支持變法,這是不假,可他貪戀手中的權力,也並不認為憑手中這些力量真的可以對付得了榮祿,所以,最終袁世凱還是站在了頑固老太婆慈禧的隊伍里,間接造成六君子喋血街頭。
在個人利益面前,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出賣的,這就是袁世凱的準則。
義和團運動鬧騰得正火熱的時候,袁世凱第一次在重大問題上沒有與慈禧保持一致,老佛爺打算利用義和團對抗洋人,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對義和團不抱任何同情心,毫不留情地打壓,洋人的利益沒有受到絲毫侵犯。
各國列強對這個肥頭大耳、留著八字鬍須的地方大員抱有極大的好感。
李鴻章去世後,給洋人們帶來的最大困惑是,到哪裡還去找這麼一個好的夥伴?
現在,似乎有答案了。
憑藉戊戌政變前的效忠表演,袁世凱的地位得以進一步提升,新建陸軍的控制權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可是,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在慈禧去世之前,袁世凱已經有了種種隱憂,在給其兄袁世勛的信中他曾談道:「朝中公正老臣都已謝世,朝政盡入貴胄之手,弟此次得躋高位者,賴有太后之寵眷耳。然而慈宮春秋已邁,猶如風中之燭,一旦冰山崩,皇上獨斷朝政,豈肯忘懷昔日之仇,則弟之位置必不保」。
袁世凱的大靠山是慈禧,老佛爺畢竟不是「無量壽佛」,1908年因慈禧、光緒的去世,滿清王朝重新洗牌,光緒的弟弟載灃獨攬朝政,袁世凱終於知道了什麼叫秋後算賬。
嗅覺敏銳的袁世凱從中察覺出一絲與眾不同的氣息:瑞徵、張彪都是無能之輩,怎麼能夠平定叛亂?攝政王載灃少不更事,內閣總理大臣奕劻昏庸貪鄙,沒有奠定大局的能力。
順便說一下,近幾年袁大人的錢流向最集中的就是這位「貪鄙」的奕劻大人,錢照送不誤,該罵人的時候也決不手軟。
奕劻不是順風耳,聽不到袁世凱的「問候」,拿人手短,鞍前馬後地為袁世凱跑腿,在起義軍佔領漢陽的當天,清廷內閣召開緊急會議,要求袁世凱出山帶兵。
載灃這裡就是袁世凱的禁區:起用袁宮保?下輩子吧。
袁世凱的耐心有限,不願意去計劃投胎轉世後的事情,把握住眼前的機遇是正解。
袁大人這下更加忙碌了,搜集信息、辦公、會客,時常要忙碌到第二天早上三四點才得片刻安歇,效率不知要比清廷高出多少輩。
袁世凱的努力朝廷看不見,更不會認可,載灃堅持任命陸軍大臣蔭昌帶領先鋒部隊奔赴前線。
蔭昌的優點很多,字寫得好,待人不錯,心眼兒也活,缺點,代表性的缺點只有一個:軍事經驗不足。
一個不懂打仗的人率領的恰恰又是不聽從於自己指揮的士兵,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不靠譜!
蔭昌大人也有些自知之明,清楚自己在戰場上有幾斤幾兩,不忘記去湖北前先找有經驗的人士取經,學些經驗。
放眼天下,不用說,符合此條件的只有袁世凱一人。
老袁正規意見一條沒給,廢話嘮叨了不少,比如:機遇難得,各位一定要爭取藉此建功立業;這次革命黨來勢洶洶,不能輕視。
蔭昌倒是想輕視,能輕視得了嗎?北洋軍有精神領袖在,誰肯聽他的調喚?
當清廷任命馮國璋為第二軍統帥,協同對付革命黨時,這種難處就表現得更加突出。因為,馮國璋上戰場前,做了一件與蔭昌相同的事:到安陽,有差別的只是目的,馮國璋是特地找老領導請求行動方案。
袁世凱的指示只有簡簡單單的六個字:慢慢走,等等看。
葬送滿清王朝的也正是這六字方針。
名義上,裝備優良、陣容整齊的各路大軍奔赴前線,迎擊革命軍,但清政府的大部隊目標很明確:到湖北看熱鬧去。
無論是蔭昌還是馮國璋,都沒有看成熱鬧,沒等他們到達湖北,革命軍已經全部佔領了武漢三鎮。
朝廷憂心不已,禍不單行的是,洋人也不甘寂寞,來湊個熱鬧,在武昌起義發生的第二天,四國銀行團的美國代表司戴德與法國代表賈思納一致認為:如果清朝政府請一個像袁世凱那樣強有力的人出來協助它,並同意一些憲法改革,則叛亂將失去它的矛頭而不久就會被粉碎。
看起來這像是一個建議,可載灃心裡明白得很,自己哪還有什麼選擇空間。
打仗得花錢,現在清政府國庫空虛,掏不出幾兩銀子,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四國銀行貸款,而四國銀行的條件則是再明確不過的——重新起用袁世凱。
10月14日,載灃做出一個不情願的決定: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帶著你的人和槍到前線去!
在任命通知書下達之前,王公大臣進行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一邊是奕劻、徐世昌、那桐等袁世凱的忠實盟友,一邊是溥偉等皇室貴胄,支持者把袁世凱當成大清王朝唯一的救星,反對派則認為起用袁世凱是引虎驅狼。僵持不下的關頭,那桐急了,一個箭步衝上前去:「大勢今已如此,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復亡尚希稍遲,或可不亡!」
載灃沒什麼高智商,可小聰明還是有點兒的,他的想法是:讓袁世凱給大清國賣命,打輸了,沒什麼好說的,直接砍頭,打贏了,也要找借口殺掉。
九泉之下的努爾哈赤、皇太極的要是知道冒出這麼一個後代,估計能氣得直接從地下跳出來。
隱忍的回報
皇宮很平靜,載灃想像著袁世凱接到任命通知書後會多麼多麼的激動。
誰知,袁世凱更加平靜,給朝廷上了份奏摺,大意是:沒想到朝廷還記著俺這個山野村夫,俺很激動,理當聽從祖國的召喚,替皇上分憂解難。可是,您也知道,三年前您讓俺回家養病,到現在身體還沒完全康復,想征戰沙場也是有心無力。不過,請組織放心,俺已經加快治療步伐,只要身體狀況有所好轉,立馬奔赴前線。
載灃明白,這小子現在還記著仇呢,但對抗革命黨這齣戲離開袁世凱還真演不下去,只有不斷說些好話,催促袁先生早日上任。
袁世凱沒有最終表態,他的兒子和眾幕僚沉不住氣了:這算什麼事兒?!用不著的時候一腳踢得遠遠的,朝廷有事情了,才想得起來俺們袁大人,而且還只給湖廣總督這麼一個不入流的官兒,堅決不去。
去不去,還真不是廣大觀眾朋友說了算。
開個會先。
10月15日,北洋軍的高級將領,幾乎齊聚安陽(病假和事假者除外),在袁老闆的召集下,共同為未來的發展獻言獻策。
外面重重把守,屋內一個大桌案,外加20多個男性公民,這個場景有點兒新奇,他們所討論的事,更是直接影響了大清國的命運。
部分與會人員建議,當前形勢一片大好,清廷實力不濟,南方的革命黨一時還成不了氣候,應該果斷出擊,北可推翻滿清,取而代之,南可消滅革命軍。
這對任何一個野心家來說都是不可抗拒的,然而,沒有現實基礎的野心是野蠻。
清廷雖然腐敗無能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可仍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6年後的張勳復辟就充分印證了這點;而且,這個時候袁世凱自立門戶,道義上也走不通,畢竟袁世凱是吃皇糧長大的;第三,就憑袁世凱自個兒的家產,在局勢未明朗的情況下養活偌大的北洋軍,撐不了多久非申請破產保護不可;再者,老袁當皇帝,即便是在北洋軍內部,也沒多少人做好思想準備啊;最後,革命黨折騰了那麼多年就是要推翻帝制,舊的剛走,新的又來,革命黨和老百姓應該都接受不了。
袁世凱不愧是有眼光的野心家,他的觀點是:目前我還不適宜出去,等時機成熟時再說。
老袁不是載灃,除了被動的等待,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啥也幹不了,他給馮國璋、段祺瑞兩大心腹安排的任務是:前者去迎擊革命軍,「剿撫並用」,既注意保證軍事上的優勢,又不能貿然進攻;小段嘛,密切注意北京及附近各地的動向,京城是全局的核心,那裡不出亂子,一切才有保障。
布置妥當了,袁世凱才裝模作樣地又上了一份奏摺:目前俺的身體狀況依然不是太好,可是看到局勢惡化到這個地步,也顧不了許多,只有竭盡全力,報效朝廷。當然,困難也是有的,您讓俺統帥湖北的軍隊對付革命軍,可是現在湖北已經落入革命黨的手中,俺成光桿司令了,看看朝廷能不能下令從各地緊急招募兵勇,以供調遣。
在那段風雨壓城的日子裡,袁世凱像個上了發條的齒輪,高速飛轉著。
清廷、革命軍,一個都不能少。
四年前,革命運動鬧得還沒這麼凶,老袁依然位高權重的時候,對革命黨那是恨到骨子裡,他曾上書慈禧對革命黨實施殘酷無情的鎮壓,連方案都擬好了:一、與日本政府秘密合作,壓縮孫中山等人在國外的活動空間;二、加強國際輿論宣傳,削弱革命黨在海外的影響;三、進一步限制年輕人出國留學,因為好多年輕人出國逛了一趟後,思想立即變得難以控制;四、查禁各革命刊物,扼殺各「喉舌」。
這些主張很合老佛爺的胃口,老袁因此也被倚重為對付革命黨的骨幹。
袁世凱和革命黨遠日無怨,近日無仇,家裡也沒什麼值錢的古董珍玩曾被革命黨搶去充當軍費,咬牙切齒、義憤填膺都是表演給觀眾看的。
世界在變,立場、主張也不能在原地打轉,那樣會落伍的。
1908年,慈禧還沒翹辮子的時候,袁世凱已經追加了未來投資的砝碼。
有一天,一個陌生人造訪黃興,來人聲稱是受直隸總督楊士驥所派,轉達袁世凱的意思,這個話題很有誘惑力。
來人說,袁世凱大人以前缺乏對革命的理解,現在決心棄暗投明,為推翻滿清統治而努力奮鬥,爭取早日復我漢人河山!
黃興愣住了,這是圈套還是全新的機遇?傻子才輕易答應呢。
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我們很高興看到袁大人覺悟有了顯著提高,可是,希望您能明白,我們的革命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民主共和的新國家,如果袁大人能接受這點,雙方可以進一步溝通。
短暫的交流結束,黃興要做的就是等待對方的回復。
杳無音訊。
很快就是慈禧去世載灃上台,接著老袁被一捋到底,生計問題都解決不了,哪還有心情考慮革命黨的事兒?
挫折是暫時的。
待袁世凱在安陽穩住腳跟,又萌動與革命黨合作的念頭,這一次,他直接派人找到孫中山,目的更加明確:大伙兒一致行動,共同反清。
這麼多年,中山先生顛沛流離,什麼樣的花招沒見過,能相信不明來由的三言兩語?
絕對不能。
客套話都沒說,中山先生直接把來人打發走了。
受到這樣的冷遇,老袁為此鬱悶了好幾天。
沒有收穫,也談不上什麼損失,袁世凱不允許自己前進的步伐因任何事而羈絆。
老袁不合作,清廷沒法自奏自演,革命之火熊熊燃燒。10月27日,載灃再也顧不得與袁世凱間的種種過節,匆忙任命老袁為新一任欽差大臣,全權節制所有赴鄂作戰的清軍。
這個結果,和袁世凱的期望值,還是有些距離。
老袁自認耐力不算差,想著再等等看,挑一個更合適的機會。
清廷是一代不如一代,道光、咸豐、慈禧,以驚人的速度退化,載灃更絕,土生土長的革命黨離他有千里之遙,就在皇宮裡坐不住了,要跑。
得到消息,袁世凱比載灃還要著急:您走了,我找誰玩去?
老袁掀起被子,踢開藥箱,出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