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漫漫「西遊」路(文學新觀察·四大名著在「一帶一路」)

何明星 何抒揚《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5月19日 第09 版)

195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動畫片孫悟空形象《西遊記》這部充滿燦爛文學想像力的偉大作品,自明代面世至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貢獻給全人類的一個瑰寶。梳理《西遊記》400多年間的傳播歷史,有兩條不同的軌跡,一條是在中國周邊地區的傳播,基本上是伴隨著華人的腳步走向海外,最初是以漢文原著閱讀、接受,再到以當地語言文字改寫、翻譯、改編的傳播路徑;另一條則是通過來華傳教士、漢學家的文本翻譯、廣泛傳播,最終形成了被東西方不同國家、地區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文學經典。伴隨著華人的腳步走向海外根據全球圖書館資料庫的檢索發現,截至2015年12月,仍然在「一帶一路」國家流通的《西遊記》翻譯語言為16種,版本多達60個(見圖表)。根據圖示,除俄語、阿拉伯語、羅馬尼亞語、斯洛維尼亞語、希伯來語、匈牙利語、波蘭語、波斯語、捷克語等9種語言為中亞、中東歐地區之語言外,其餘7種語言均處在亞洲地區,有些屬於中國周邊國家。《西遊記》在亞洲的傳播,主要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伴隨著中國人與亞洲周邊國家的商貿往來,甚至是伴隨著移民的步伐而實現的。如上圖顯示,被譯成的語言有越南語、泰語、寮國語、印尼語、馬來語、哈薩克語、蒙古語等7種,此外,根據相關學者研究,還有柬埔寨語、泰米爾語、烏爾都語、印地語、僧伽羅語等多種語言。《西遊記》先是在當地華裔和能夠讀懂漢文原著的上層精英圈子流行,然後再以本土語言進行改編和翻譯,這條傳播路徑在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寮國等國家表現得最為典型。《西遊記》傳播到泰國,根據泰國學者黃漢坤的研究,大約是從1802年開始,曼谷王朝拉瑪一世命當時的財政大臣、著名文學家昭披耶帕康與華人合作,主持翻譯改寫《三國演義》等作品。改寫方式是先由在泰華人口譯成泰文,泰人記錄,再由昭披耶帕康加工、潤色、定稿。因《三國》在當時的泰國上層社會大受歡迎,一時間翻譯改寫中國古典小說成為時尚,《西遊記》也被翻譯改寫成泰文出版。在泰文譯本的基礎上,該書又被翻譯成為柬埔寨語、寮國語。《西遊記》的譯改本在泰國叫《西遊》。這些將《西遊記》口譯成為泰文的泰國華人,大都是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中國移民。有的在泰國居住數代,成為在居住地傳播中華文化的人際傳播者。由此推算,《西遊記》在泰國的流傳,可能要早於1802年。相關學者發現,根據《西遊記》故事改編的戲劇,特別是華南沿海移民最為喜歡的潮劇,就曾在泰國、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國講潮州話的華僑、華裔聚居地區廣泛流行。在1685年至1688年的泰國宮廷宴會中,就有潮劇上演的記錄。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當地華人移民用皮影戲改編《西遊記》故事。法國學者克勞婷·蘇爾夢曾發現印尼爪哇的華裔演出皮影戲的劇目,其中就有直接取自《西遊記》的「李世民游地獄」等片段。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出生的華人,不僅用馬來語、印尼語翻譯、改寫《西遊記》等中國經典,而且還抄寫、刻印譯本,並針對當地居民出租經營這些本土語言的譯本。這些書鋪的華人經營者有的是集翻譯者、印刷商、出版商於一身,還將雕板刻印、石印技術帶到了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有些書鋪在19世紀成功轉型成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化企業,編輯出版報紙、雜誌,並在報刊上連載這些中國經典文學譯作。此外,《西遊記》這部文學作品所充滿的佛教思想背景,帶動了其在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蒙古等信仰佛教的國家、地區的廣泛傳播。例如在蒙古國,《西遊記》是被當做佛教小說進行傳播的,第一個蒙古文《西遊記》譯本是滿蒙辭典編撰者阿拉納翻譯,在1721年面世。蒙古的許多讀者不僅閱讀這部小說,同時進行抄寫,當做佛教啟示錄來使用。在寮國,2007年出版了用文字插畫形式的《孫悟空》,書中對佛教辭彙進行詳細的解釋,對於篤信佛教的寮國普通民眾來說十分容易接受。在泰國,許多中國沿海移民將祭祀孫悟空的傳統帶過來。根據黃漢坤的調查,泰國首都曼谷有9座寺廟供奉著孫悟空。在每年農曆初一、十五以及各大節日,都會有善男信女前往齊天大聖廟磕頭祭祀,並請大聖的靈符回家貼在門上。此外,民間相信農曆10月12日是齊天大聖的聖誕,這天,大家都會帶著香花、素果到大聖廟裡祈求大聖保佑。《西遊記》所特有的佛教文化背景,使其在亞洲等佛教國家更加深入人心,並成為亞洲人歷久彌新的精神家園。例如在泰國,不僅歷史上有關《西遊記》的圖書廣受歡迎,而且時至今天相關影視作品也得到普遍追捧。根據天津師範大學在泰國留學的研究生張充的實地調研,2014年曼谷最大的書店紀伊國書屋有200餘種與《西遊記》相關的書籍,不僅有中文版,還有英文版,與《西遊記》相關電影約有70部。中央電視台1986年製作完成的電視劇《西遊記》在亞洲影響最大,在日本、韓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多次播出,2016年猴年春節期間,在泰國、越南的熒屏上再次出現這部電視劇。文本翻譯為《西遊記》插上翅膀《西遊記》在「一帶一路」地區的傳播,另一條途徑就是通過來華傳教士、漢學家的文本翻譯,使《西遊記》插上翅膀,超越了地理區域限制,在遠離中國的阿拉伯世界、中東歐等國家和地區廣泛傳播開來。《西遊記》最早的英譯本,可追溯到美國長老會派遣來華的著名傳教士吳板橋選譯的小冊子,名為《金角龍王——皇帝游地府》,1895年由上海華北捷報社出版,由此開啟了這部文學經典在歐美英語世界的傳播歷史。在東北、山東、山西等地傳教多年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1913年將《西遊記》翻譯成《天國之行》,第一次以英文單行本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了《西遊記》的故事。但在書中,唐僧變成了傳播宗教的聖者化身。根據筆者在2015年底的統計,迄今為止《西遊記》有18個德譯本,其中以傳教士漢學家衛禮賢的譯本最為知名;《西遊記》英譯本有64個版本,其中以1942年漢學家亞瑟·韋利的選譯本《猴》影響最大,曾由不同的出版社再版22次。亞瑟·韋利忠於原著,文筆流暢,使《西遊記》中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僧等人物形象在英語世界廣為人知。亞瑟·韋利的英譯本在中東歐等「一帶一路」國家也影響很大。如《西遊記》的捷克文譯本、羅馬尼亞文兩個譯本、匈牙利文譯本,就是在阿瑟的英譯本基礎上轉譯的。匈牙利文譯本由漢學家瓊戈爾翻譯,1969年首版時曾經發行1萬多冊,並在1980年再版發行3000冊,1977年瓊戈爾翻譯的《西遊補》也發行1萬多冊。波蘭文的《西遊記》譯本由漢學家塔杜什·茲比克夫斯基翻譯,僅為中文原著的前20回,名為《猴子造反》,1976年出版。後來由華沙大學的漢學家史比高摘譯了其他80回,在波蘭影響很大。在阿拉伯世界,1968年埃及出版了《猴子》一書,也是亞瑟·韋利從英文轉譯成為阿拉伯文的譯本,還於1998年再版。1984年,中國外文出版社和敘利亞大馬士革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火焰山:西遊記節譯》,由漢學家福阿德·艾尤布翻譯。但美中不足的是,亞瑟·韋利譯本仍是選譯本。直到1977年,才有華裔學者余國藩,用近10多年時間翻譯了《西遊記》全本,由芝加哥大學在美國與英國同時推出。譯本注釋詳盡,特別是保留了原著中的大量詩詞,翻譯精準,權威專業,被美國漢學家魏裴德教授稱之為「精美絕倫」。哥倫比亞大學的夏志清教授讚歎,該譯本讓「英語世界的文學終於也能夠從《西遊記》這部偉大的中國名著中得到豐富和補充」了。迄今為止,在「一帶一路」國家的16種語言中,只有蒙古、越南、泰國、俄文4個語種有《西遊記》百回全譯本。特別是俄文全譯本,直到1950年代才出現,譯者是著名漢學家羅加切夫。這是《西遊記》的第一個俄文譯本,影響很大,1982年譯者又與人合作出版了一個《西遊記》選譯本。通過400多年的全球傳播,《西遊記》中燦爛絢麗的藝術想像、性格鮮明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為東亞、東南亞以及南亞等佛教流行地區的人們所津津樂道,同時,也為歐美基督教文化區、阿拉伯世界的國家和人民所廣泛接受。《西遊記》的故事不斷被翻譯、改編、改寫成各個民族語言的作品,各國文學家用各種體裁進行演繹,今天的電影、電視、動漫、遊戲等多種現代藝術形式仍在從《西遊記》中汲取營養。它啟示世人,中華文化作為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綿延至今的文化類型,蘊藏著取之不盡的寶藏。這是中華文化獨有的優勢。(作者何明星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推薦閱讀:

177本名著濃縮成了177句話!別等自己做錯時才明白!
堪輿名著《地理辟徑集》---
為什麼《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那麼不願意珂賽特嫁人?
黛玉《葬花詞》里描寫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

TAG:文學 | 西遊記 | 四大名著 | 名著 | 西遊 | 遊記 | 一帶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