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大意  (第一集)  1996/02  澳洲布里斯本市  檔名:02-029-0001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無量壽經大意  (第一集)  1996/02  澳洲布里斯本市  檔名:02-029-0001

  諸位同修,還有不少的小朋友,大家好。今天是我們這個道場,現在還不能算正式的使用,但這是我們第一次的聚會,有這麼多同修們參加也顯示出這個地方凈宗法門的殊勝,也是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這是一樁非常可喜的現象,值得我們一起來慶祝。這次我到這邊來,時間很短,你們替我安排有兩次聚會,要我報告《無量壽經》的大意。我聽說最近悟行法師也在這裡講解《無量壽經》,我不曉得他講到什麼地方。這部經是非常希有、殊勝的經典。

  在古代隋唐的時候,大概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五百年前,這是唐朝初年、隋朝末年的時候,當時是中國佛教最興盛的一個時代,在歷史上稱之為佛教的黃金時代,帝王大臣都是佛弟子,都熱心擁護佛法。因為中國佛法的興盛,所以影響到附近的國家,像韓國、日本,這是影響最深遠的。在南面,就是現在的越南、高棉、寮國一帶,他們的大乘佛法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在那個時候,日本、韓國跟中國的一些大德們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哪部經最重要,足以能夠代表整個的佛法?最後大家一致公認,也就得出一個結論,《華嚴》第一。

  《華嚴經》在中國佛教影響很深,稱之為根本法輪,好像一棵樹一樣,《華嚴》就是這棵樹的根、樹的本,本就是主幹,其餘一切經典都是像樹枝、樹葉、花果,都是從這個根本生出來的。《華嚴》稱之為根本法輪,這顯示出它的重要性。以後,《華嚴》再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這都是隋唐大德們做的,這就把《華嚴》比下去了,《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說《無量壽經》第一?《華嚴經》到最後,大家也是聽說過,「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華嚴》才真正得到了結論。如果沒有普賢菩薩勸導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只能夠達到等覺的果位,等覺上面,成佛,那還不行,他只能到等覺菩薩。所以《華嚴》所歸,歸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歸結處,這是明顯的說出了。《無量壽經》是第一當中的第一,沒有比這更殊勝的,沒有比這更高的,真正達到了登峰造極。這是首先我們要認識這部經典。

  實在說修凈土的人很多,對於凈宗有正確認識的人並不多,所以有一些沒有深入經藏了解真實狀況的人,隨便說幾句話,念佛的人,心就動搖了,這就是對自己所修學的法門不認識,不知道這是佛門裡頭最殊勝的法門。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個法門第一殊勝,無比殊勝,我們在經裡面看到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這個法門,沒有一尊佛不向大家推薦、介紹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弘揚的,你們在《彌陀經》上看到六方佛,在《無量壽經》上看到十方佛,沒有一尊佛不弘揚這個法門。

  其他的法門,說老實話,一切佛未必弘揚,什麼原因?佛不是有意思「我願意講這部經,我願意弘揚這個法門」,佛沒有意思,佛要有意思就變成凡夫,佛哪有意思!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完全是機感相應,眾生有這個緣分、有這個宿根,佛是感應道交為眾生說法,因為一切眾生的機感不相同,如果在這個時代沒有這個根性的,佛就不會講這部經。

  諸位必須要知道,佛出現在三千年前那個時代,那個時代印度的學術跟修學可以說達到最高峰,這個我們在歷史上可以看到。佛當年在世,經典上記載有九十六種外道,這些外道如果用現代的名詞來說,是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都是了不起的頂尖人物。佛為什麼稱他為外道?外道不是罵人的,不是輕視人的,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心外求法」稱之外道。如果我們學佛的人也在心外求法,也叫外道。這是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的,《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把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都看作外道,所以我們叫做「門裡外」,佛門裡面的外道。心外求法,這個意義是這麼說法的。佛法叫「內學」,向自性當中求。禪宗,目的在「明心見性」,見性是內學;我們念佛,目的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還是在內,不在外;即使研究經教的,經教的目標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也是自性的般若智慧現前才能夠大開圓解,否則的話,也做不到。佛法裡面稱內、外是這麼分的。如果我們不知道從自性當中來修來求,那你就變成外道。

  所以這是十方一切諸佛為一切眾生介紹、推薦的第一法門,因為這個法門什麼樣的根性都適合,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人人可以修、人人能修,人人都能成就,「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像其他的法門只能適合於某一部分人,不適合這個根性的就不能用,唯獨這個法門,所有一切根性都適合,因此沒有一尊佛講經說法不講凈土三經、《無量壽經》的,沒有這個道理。不講《華嚴》,有;不講《法華》,有;不講《無量壽經》的,沒有,這是我們可以完全能夠肯定的。所以世尊在本經裡面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讚歎就代表一切諸佛讚歎,你才曉得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多麼尊敬!我們作彌陀弟子多麼光榮!十方佛看到我們都很歡喜,都很歡迎,都特別照顧,為什麼?我們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這不是普通人,所以特別照顧。所以我們應當要了解,要明白,把這個宗派、這個法門、這部經典要認識清楚。

  選擇這個法門不容易,非常艱難。你看在無量法門裡頭,你怎麼曉得這個法門好?你怎麼知道這個法門第一?別人說的;說的,我未必相信,我不太願意跟著人家走,人家說第一,我就承認第一?我的問號很多。所以在早年,我接觸凈土是懺雲法師介紹的,我讀了蓮池大師的《疏鈔》,讀了蕅益大師的《要解》,讀了印光法師的《文鈔》,讀了之後,我對於凈土不毀謗,好處在此地,信不信?半信半疑,真的叫「難信之法」。以後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是凈宗的傳人,他是印光法師的學生,所以我們這一個系統是直接傳承印光大師的。印光大師傳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傳給我的,我們是屬於蘇州靈岩山這個系統的。

  可是老師當年真是苦口婆心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我這個信心只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不能完全相信,所以我對「教」還是非常有興趣。我在老師會下,凈宗只跟他學了一部《阿彌陀經》,可是我的興趣在《楞嚴經》、在《華嚴經》,我跟他的期間,《楞嚴》跟《華嚴》是我主修的課程,這都是大經。實在講,到最後對凈土百分之百的信仰,得力於《楞嚴》跟《華嚴》,尤其是《華嚴經》,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導歸極樂。我講《華嚴經》講了十七年,那時候我是八十經跟四十經同時都開講,四十經就是五十三參。講了差不多一半的時候,自己發現一個問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善財童子,這無量法門當中,他們是修什麼法門?這在《華嚴經》一找,他們是念佛求生凈土的,我的信心從這兒建立的。

  那時候我就想,普賢跟文殊是毗盧遮那佛的後補佛,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是彌勒菩薩,他們兩個人是毗盧遮那佛的後補佛,就跟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後補佛一樣。毗盧遮那佛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之等覺菩薩後補佛為什麼還要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沒有道理!他們都是達到了頂尖,到那個程度還要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怎麼想都想不通。你說是他方世界的等覺菩薩後補佛念佛求生凈土還情有可原,這是華藏世界,是達到登峰造極了!到以後,我們在經典裡面找來找去只想到一個理由,那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速。譬如在華藏世界,等覺菩薩成佛要用一劫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大概只要一、兩天的時間,這是事實,這是文殊、普賢不能不去。第二個用意就是為我們,也可以說為十方法界的一切眾生做榜樣,告訴我們現身說法的,「我都念佛求生凈土了,你們還不去嗎?」這兩個意思都是真實的。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對於凈宗是沒有話說了,死心塌地,百分之百的接受了。很難,很不容易,搞了好幾十年才肯定這個法門。

  所以晚年,我《華嚴經》不講了,過去所有講的大經大論統統都放下了,專講《無量壽經》,專講凈宗經典,這個對自己非常有利益,我們決定求生凈土。所以講這部經,自利利他。對大家來說,我介紹這部經給大家,對得起你們,如果我不講這部經,我給你介紹《法華經》,給你介紹《華嚴經》,是不錯,無論理論、方法、境界都是上上乘的,但是你這一生未必能解決問題,什麼問題?六道輪迴的問題。如果依舊還搞六道輪迴,你這一生就空過了、白過了。到多生多劫我們再見面的時候,你會罵我,「凈空法師不是好人,當年你知道《無量壽經》這麼好,你為什麼不介紹給我,你要介紹《華嚴經》給我?」現在你不懂,到以後你會懂。我今天介紹這個法門,你不接受,你在六道輪迴打了幾個轉,過了無量劫再碰頭見到我,你會很慚愧,「法師,我對不起你,當初我沒聽你的話,你看我受這麼多苦頭」,那個味道不一樣。所以我們介紹這邊人的,布施供養一定是第一等法門,這才對得起諸佛菩薩,對得起大眾,這是最近這些年來專門弘揚這部經典的道理在此地。

  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一個很特殊的現象。我講經到今年三十七年了,這三十七年當中,我沒有離開講台,平均一個星期至少有五次,這是平均來說,一個星期至少五次講經,沒有中斷過。無論講任何經論,這個法緣沒有講《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法緣殊勝,這是接近我的同修,我這一提起,都會有很深的感觸。特別是這部《無量壽經》,法緣真的是無比的殊勝,無論在中國、在外國,可以說走遍全世界,大家聽到這部經的時候能生歡喜心,實在講不是我講得好,實在是佛力加持,佛光注照。講其他的大乘經典只是一尊佛、兩尊佛的加持,講這部經典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我們粗心大意覺察不出來,但是感覺得很歡喜,就是沒有講經,坐在這個地方也覺得很歡喜,這是佛光注照,佛力加持。如果沒有佛力的時候,這個境界是不可能。我相信老同修都會有這個體會,這個體會在佛門一般講「感應」。所以從許多地方來證實,我們得三寶加持是無比的深刻。

  我們採取這個本子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本子。《無量壽經》,佛經傳到中國來,它是最早期傳來的,在漢朝時候,這部經就傳到了中國。在中國的譯本,從漢朝到宋朝這八百年間總共有十二次翻譯,所以一切經中翻譯最多的,沒有超過《無量壽經》。中國人最熟悉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稱《金剛經》,《金剛經》的翻譯有六次,有六種譯本。《無量壽經》有十二種譯本,翻譯最多,可是從宋朝以後,譯本當中有七種失傳,流傳到現代只有五種,我們在《大藏經》裡面看到的,搜集在藏經里的有五種。因為翻譯的本子多,而且翻譯的內容不一樣,出入很大,這在譯經體例裡面是決定不許可的。同一種譯本,三個人譯當然是三種不同的本子,五個人譯是五種不同的本子,它的不同只是在文字上不同,意思決定是相同的,大同小異。像我們現在看《金剛經》的六種譯本就是大同小異,文字不一樣,裡面的意思是一樣的,沒有太大的出入。唯獨《無量壽經》的譯本出入太大了,最明顯的,阿彌陀佛發的願,漢譯的本子是二十四願,唐譯的本子是四十八願,宋譯的本子是三十六願,這麼大的差別,這翻譯怎麼講也講不過去的。所以以後古人看到的時候就聯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部經一定是多次宣講才會有這個情形,所以梵文的原本不一樣,以後我一研究,果然沒錯。諸位必須要曉得,世尊當年在世無論講什麼經就講一次,從來沒有講過第二遍的,唯獨這部經,現在仔細去觀察古大德的考究,最低限度世尊講過三次,失傳的本子我們沒有看到,如果看到可能還不止。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這部經,可見得這部經重要,若不重要,為什麼講好多遍?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世尊苦口婆心,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成就,不要搞來生,當生成就的佛法。

  版本多,版本不同,那叫我們到底依哪個本子?這確實帶給我們修凈土的人困難。因此,唐以後修凈土的人,大家就不念《無量壽經》,專門念《阿彌陀經》,就是因為《無量壽經》的本子太多,無所適從,不知道依哪個本子好。何況在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經書要靠手抄,流通的數量少,而且抄本也很不容易得到,這是困難之處。於是就有人想起來了,做會集本,把各種版本統統搜集起來重新編排,編一個新的本子,這幾種本子里有重複的,重複的去掉,有不同的統統集合在一起,那這一個本子就把五種本子全都看到了,這是一個很好的設想。最初做這個事情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王龍舒居士第一次做《無量壽經》的會集本,他這個本子一直流傳下來,我們現在稱它作《大阿彌陀經》,《大阿彌陀經》就是王龍舒的會集本。

  龍舒居士是位很了不起的人,他是宋朝人,是一位在家居士,他考取進士,他得了功名,進士及第。那時候秀才、舉人、進士是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大學裡面的學士、碩士、博士,他是拿到博士學位的。他的家庭環境還不錯,又喜歡佛法,因此他沒有做官。雖然拿到學位,中了進士,沒有做官,一生的工夫都用在佛法上。他的註疏也不少。以他的身分、地位、學識、財力,在那個時代這五種本子他只看到四種,唐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他一生沒見到過,所以他的會集本裡頭是四種原譯的會集本。我們以後知道《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這個本子裡面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文,其他的四種本子里沒有,因此他這個本子的會集就不完備,有缺漏的,這很遺憾的事情,但是會集的構想非常之好。

  龍舒居士念佛真有功夫,往生是站著走的。我們看《龍舒凈土文》前面畫的那個像是站著往生的像,他是站著走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那是真有功夫,不是假的。雖然他的會集本有缺陷,不完備,但是會集得相當之好,所以明朝蓮池大師做《彌陀經疏鈔》,做註解的時候,裡面引用《無量壽經》引用得很多,他引用的《無量壽經》經文,幾乎一半是《大阿彌陀經》的,就是居士的這部會集本。由此可知,他這個本子雖然不完善,有缺陷,依舊被祖師大德們重視。

  到了清朝咸豐年間(咸豐的妃子慈禧太后,大家都知道。提起咸豐,恐怕知道的人不多,提起他太太,名氣大,比他的名氣大,慈禧太后是他的西太后),有一位魏源居士,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通宗通教,國學、佛學的造詣都很深,他發了一個心給《無量壽經》重新做個會集本,他是五種本子都看到了。這個本子出來之後,當然比王龍舒的本子好,後面的本子一定是超過前面的,的確比王本好,這個本子我都見過。但是它又美中不足,這是後人對他有個批評,就是取捨不當。原譯本真正好的、精彩的句子他漏掉了,最精彩的,不少句子他漏掉了,這是取拾不當。

  第二個毛病,他用自己的意思把經文的字改了。當然在他改沒過失,改的比原來用的詞句好,我們看起來,意思更清楚,文字更美,是改得好。可是改經是很大的忌諱,這個例子不能開,一開了,你改,大家讚歎,將來人家不通的人,看經看不懂,隨便的改一改,張三改一改,李四改一改,那以後經傳下去就不能看了。所以決定不能改經,雖然改得好,不可以,怕開這個例子,以後這個風氣提倡下去可不得了。這是印光大師非常反對的,這個例子不能開。你有意見時,你注在旁邊,這是可以的,決定不能改動經中一個字,縱然發現錯字,確實是錯字,你可以注在旁邊,這個字應該是什麼字,不能更動它,希望經典原本永遠這樣保留下去,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後人。所以他有這兩個缺點,這兩個缺點都是大缺點,不是小缺點。因為印光大師嚴厲的批評這個本子,印祖批評就障礙到它的流通,所以他這個本子的流通量就非常少。

  一直到民國初年,民國二十一、二年之間,這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發心給《無量壽經》重新再做一部會集本,把魏老居士的缺點糾正過來。所以夏居士會集的本子是全心全力在做,閉關三年,三年當中完成會集的草本,然後再以七年時間不斷的再修訂、再更正,十年之後才成為定本,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本子,用了十年的工夫。而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會集的時候最為慎重。這一品經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而且還有梅光羲老居士,另外還有一位是他的老師,慧明老和尚,等於說第六品是三個人用三個月的時間會集的。慧明老法師在那時候是當代中國佛教的大德,他對於整個佛法幾乎都涉及,他通教通襌也通密,真正是位大通家。你們才曉得這個本子會集出來之後,真正成為《無量壽經》最完美的版本。

  但是佛法自古以來,這沒有例外的,好事多磨,障礙很多,最明顯的例子像襌宗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在黃梅得法是二十四歲,五祖把衣缽傳給他,可是同輩分的師兄弟不服氣,要把衣缽搶回來,害得他在獵人隊避難十五年,十五年之後,大家把這件事情慢慢的忘了,他才出來,你才曉得佛法的承傳、弘揚不容易。同樣一個道理,這麼好的一個本子出來之後,我們佛門也反對,「居士作的,不是出家大師作的」,總是把它看矮一等,這是很大的錯誤觀念,這個錯誤觀念一直到今天,這是根深蒂固牢不可拔,這個不得了!你看經題上「清凈平等」,那平等從哪裡來?所以當時批評這個本子的,障礙這個本子流通的,就產生了一個很大的阻力。說實在的話,夏蓮居老居士不是普通人,是佛菩薩再來的,諸位想想,龍舒居士、魏源居士是了不起、一流的人物,會集的缺點那麼多,而到他手上的時候,一個缺點都找不到,不是世間人能夠做到的。

  我前些年在美國邁阿密講經的時候,就是講「認識佛教」,現在你們這邊流通的帶子很多,那時候曾憲煒居士沒有出家,替我做翻譯。來聽的外國人不少,這些外國人裡面有幾位有神通的,居士也很喜歡神通,喜歡搞這個東西。我還沒有到邁阿密去,他就向這些外國人介紹,那外國人說他知道,他說他看到光,那位外國人也有神通。他就把夏蓮居老居士的照片給這位外國人看,叫他看看這個人修持怎麼樣?這個照片就是印在《無量壽經》註解(黃念祖居士註解)前面的照片。他們看了之後就跟居士說,「這個人在世的時候並不很出名,他現在不在世了。這個人的身體是透明的,他不是普通人」,所以他就很奇怪,從照片上怎麼能看到身體是透明的?這個理我們明了,為什麼透明?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透明是清凈的,身心清凈,透明的,這有通的人能看到,不是普通人物!這是居士在邁阿密的時候告訴我的。這個道埸十方諸佛放光注照,那是那位外國人告訴我的。他說為什麼進入這個道埸大家生歡喜心?佛光照的,這個道埸就無比的殊勝。所以夏老不是凡夫,不是普通人,他是來救度眾生的。

  傳他老人家的法就是黃念祖居士。黃念祖的舅父是梅光羲,黃老是梅光羲的外甥,梅光羲居士是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所以我們跟他的關係還有這麼個瓜葛在裡頭,而梅光羲跟夏蓮居是老朋友、老同參,所以我這個承傳的確是這一個系列的。李老在台中得到這個本子,因為前面有一篇很長的序文是他老師寫的,他當然毫無疑問百分之百的接受這部會集本。民國三十九年,他在台中法華寺講過一遍,第一次講,那個時候李老師的年齡比我現在還要輕一點,他還不滿七十歲,六十多歲,第一次在法華寺講。他那個眉注的本子以後我們印出來了,就是那時候講的,那個時候寫的字。以後我到台中親近他,他老人家把這個本子就交給我,他的註解雖然不多,每一句、每一個段落,他都給我們點出來了,我當時看到就非常歡喜。

  離開台中之後到台北,在台北講經就認識了韓館長,韓館長五十歲生日的時候,她先生來找我,要給韓館長做生日,我說做生日最好講《無量壽經》、印《無量壽經》,他們喜歡得不得了,我就準備講這個本子,《無量壽經》經本就印了三千本。我到台中把這件事情老師報告,老師搖頭,「不行,你現在不可以講這部經,你年歲太輕了」。他說「現在這個經本在台灣有些老法師可能還不贊成,還不能接受,如果他們出來批評,你沒有辦法來抗衡,你會遭遇到困難」,所以就勸我不要講。以後我就改講《楞嚴經》,所以這部經就放下來,印的三千本本子就到處贈送流通。

  一直到老師圓寂,我在舊書裡頭又把這個本子翻出來,想到老師給我這部經十幾年了,這個本子在我手上,而且他這個本子沒有人看過,只有我曉得,沒有人知道老師有這麼一個本子。老師圓寂了,我們把這個本子印出來,給老師做個紀念,就公開讓大家看。這一公開就有很多人生歡喜心,找我來講,我就開講,在台灣、在美國、在加拿大,第一次在溫哥華講的,大家聽了非常歡喜,《無量壽經》就這樣子弘揚開了。現在可以說這部經已經弘揚到全世界了,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已經達到全國,讀誦的人多,能夠背誦的人也很多,無比的殊勝,緣成熟了。

  澳洲這個地方,你們同修在此地發起這麼一個組織,要在這裡弘揚凈宗,依照本經所說的,是你們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的成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些事情可能你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它是事實。善根、福德的殊勝就像經裡頭所說的。本經的發起在第三品,發起的因緣當然是眾生的善根成熟,這個善根不是普通善根,是眾生在一生當中要作佛了,你說這個善根多大?不是作別的,你這一生當中要作佛了,這個善根成熟。這個善根經上講的,是你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才有這個緣分,才有這個機會,哪有那麼簡單!今天聞到這個佛法不相信掉頭而去的,正常人,應當的,聽到就相信那不是凡夫,那不是平常人,這個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佛講這部經,以我們現在來說,他的容貌、精神、光彩超過一生弘法任何一個時期,顯得特別之好,才能引起阿難注意,阿難從來沒有看到佛這樣的光彩。這下看到這個光彩的時候,一定不是沒有因緣的,這才向佛提出來請教。這一問,佛就讚歎他了,「你這一問,勝於(就是超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功德千萬億倍」,這話是真的。你們今天在此地建這個道場就跟阿難問經的功德一樣。如果不是佛說,你知道嗎?你不曉得。你在那裡做了世出世間第一等功德,你不曉得。為什麼?這個道場一建立,整個澳洲人有福了,這還連帶到東南亞,不是度自己這幾個人,幾個人福報小,它的影響力可能遍及全世界,所以你們這裡發起,在這裡組織,這個福報多大!

  「新加坡凈宗學會」成立三年到現在沒有會所,新加坡的房地貴得不得了,我們這棟房子連這塊地要是拿到新加坡去恐怕要十億,這是真的一點也不假。新加坡普通住的公寓,像我們台灣來說,幾十層樓高,那個裡頭一間公寓大概七、八十坪,諸位從台灣來,這印象都知道,七、八十坪,新加坡幣要五百萬,五百萬買一層七、八十坪公寓連地皮都沒有,真是寸土寸金。

  聽說有一個道場,那位老和尚年歲太大了,比丘尼,想捐出來送給凈宗學會做會所,我說:「不錯」,結果那天我去看了一下,我說:「你們不要指望」,他們說:「為什麼?」我說:「不會成功」。他們說:「你怎麼曉得?」「我一看,那個人沒有福報。」過幾天他們又談判了,果然裡頭障礙重重,沒有福報。修福要有大福報,你沒有福報修不到福,你搞的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福田中,沒有大福報是修不到福的,沒有大智慧也修不得。我看那個人沒有智慧,沒有福報,所以我說「你們不要指望。你們凈宗學會是正法道場,不是大福報、大智慧的人,想到你這兒來修點福都修不上」,不是個容易事!

  你們常常念《無量壽經》,雖然念了很多,意思你還沒有完全了解,了解之後,你就曉得,法喜充滿。你們今天在此地乾的是什麼事?是諸佛歡喜的事。我們真正明白了解了,我們才肯定這部經典。所以我把這段歷史告訴大家,我們的承傳,直接承傳的是印光法師,這是我們凈土宗直接承傳的,代代相傳的,我們從十三祖直接傳下來;旁邊,我們也是夏蓮居傳給我們。

  我跟黃念祖見了面,黃老居士,我們沒有見面之前,我知道這個人,因為從前李老師跟我們提到過,知道有一位黃念祖居士這個人。我總以為他是古人,已經不在了。所以那一年我在華盛頓D.C.講經,同修當中就來跟我說,他們想請一位密宗上師到這裡來傳法,我說:「哪一個?西藏的嗎?」他說:「不是,是黃念祖上師」。我聽了之後說:「不必了,你們專門念阿彌陀佛就好了,何必要去搞這些雜事!」結果到第二天,我忽然想起來,「黃念祖?」我就叫他們過來問,我說:「這個人是不是梅光羲居士的外甥?」他說:「是的」。我說:「那你們趕快找他來。」我說:「是梅老居士的外甥,他要傳密不會傳假的,會是真的」,他家學淵源很深,他們是正派的,不會有錯誤的,所以我就鼓勵他把他請來。

  他到美國住了一個月,那一個月我們沒有見面,我離開D.C.,他到D.C.。D.C.的同修把我介紹給他,這知道我是李炳老的學生,李炳老是他舅父的學生,所以我們都拉得上關係。我當時就把老師眉批註解的這個本子送了一本轉交給黃老居士。黃老居士就把他這個《無量壽經》的註解送給我,就帶這麼一套,油印的。油印,大概現年輕人不知道,四、五十年前,蠟紙鋼版刻的,油印的,那樣的本子,字跡都很模糊。我一看,想到四十年前台灣的東西居然大陸現在還有,你就曉得落後多少。紙張也很差,油印的蠟紙我們曉得頂多只能印一百五十本,一百五十本以後就看不見了,所以才曉得它流通量很少。

  於是我就寫一封信給他,問他有沒有版權?如果有版權就算了,就不談了;沒有版權,我說我到台灣替你翻印流通。他回一封信,非常歡喜,他說決定沒有版權。所以我在台灣第一次就印了三萬冊,把他這個東西發揚光大。到第二年我到北京去看他,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非常歡喜。因為在這個世界,這個階段當中,弘揚這個本子(夏老的會集本),在海外就是我一個,在中國大陸就是他一個,沒有第二個人,所以我們見面就特別親切,我們弘揚同一個本子,同一個承傳,所以非常歡喜。這一段歷史諸位要是明了,你就能夠建立信心,曉得遇到這個法門不容易,尤其是這部經典實在是太難得了。

  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到以後夏法聖,夏法聖跟我講得更詳細。夏法聖是夏蓮居的孫子,現在在北京,我跟他見過幾次面,他也是黃念祖的學生。他跟我說,他的祖父在臨死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會集的《無量壽經》將來會從海外傳到中國,將來會弘揚到全世界。那個時候講這些話,他們幾十年都想不通,怎麼可能從海外傳到中國?結果看到我印了那麼多帶到中國,他說「沒錯,祖父講的話靈了」。尤其現在我們傳到歐美每個國家,真的是弘揚到全世界了,夏老講得沒錯。這些我們不能不知道,不可以不知道。我們這個法門從哪裡來的?誰傳給我們的?明了這個歷史淵源,我們的信心才會堅定不移。大家修的是真實的福報,這外面的人不能比的。道場大小不在形式,我們這個道場佛光普照,盡虛空遍法界,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

  這部經,這個會集,連經題都是會集的。王龍舒會集的,他是新取了一個名字叫《大阿彌陀經》,他取這個名字。魏老居士會集的,他取的名字也是自己取的名字。唯獨夏老,他這個名字是五種原譯本裡面,取第一個漢譯的《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取最後一個宋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把《無量壽莊嚴經》的「經」字去掉,後頭把這個「無量」去掉,「清凈平等覺」接上,完完整整的一個經題,經題也是會集的,也不是他自己另取的。而且這個經題把全經的經義顯示出來了,全經經義就是凈土宗的教義。如果人家問你凈土宗講的是什麼?你就把這個名字搞清楚,你的答覆就百分之百正確。

  這個經題,我在這裡跟諸位簡單說說。「佛說」,此地的「佛」,跟所有佛經裡面冠上「佛說」那個佛不一樣,其他經上的「佛說」是釋迦牟尼佛說,此經這個「佛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這個意思不同,範圍太大了。「說」,古德的解釋,「佛說」是佛心裡歡喜,歡喜他才會說,暢佛本懷,佛講這部經是無比的歡喜,為什麼?所有一切經講到最高的是度眾生成菩薩、成阿羅漢,是幫助你離苦得樂,沒有叫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作佛,沒有這種經典。這部經典是你一生當中可以作佛,所以佛遇到這樣的根機,那個歡喜達到頂點,無量的歡喜,你這一生,恭喜你,你要作佛了,你作佛的機緣成熟了,不但釋迦牟尼佛歡喜、阿彌陀佛歡喜,一切諸佛都歡喜,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這裡的「佛說」跟一切經里冠的「佛說」,意思大大不相同。

  這個「大乘」是揀別這部經不是小乘。有人說我們念佛人是自了漢,是小乘,這經題上就是大乘,他連這兩個字都不認識,你說那還有什麼話說?還說我們是小乘自了漢,豈不是經上釋迦牟尼佛的經題他都不認得,他都念漏掉了,或者念錯了,把大念成小,你說糟不糟糕!這簡直是笑話。古德告訴我們,不但是大乘,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這是我們在古德註疏裡面所看到的,第一殊勝。

  善導大師為我們說,「如來所以出興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善導在中國歷史上記載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彌陀化身,這是中國人有福。善導所說的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十方一切諸佛示現成佛度眾生,為什麼?就是說《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一切諸佛出現於世間主要講的一部經,其他的是陪襯的,不是主要的,這部經是主要的,所以講這部經的時候能夠得一切諸佛的護念加持,佛光注照,我們聽到、接觸到是無比的歡喜,道理在此地。這是多大的福報!在經裡面講的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才有這個緣分遇到,才有這個緣分聽到,沒有這麼大的福德遇不到,送給你,你也不想看,你也看不下去,為什麼?沒福。

  「無量壽」就是襌宗講的「真如本性」。實在講這只是「無量」兩個字,「壽」是舉一個比喻,無量壽、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甚至今天世間人講金銀財寶,都是無量的金銀財寶,沒有一樣不是無量,它的無量是這個意思。所有一切無量用一個「壽」來做代表,一切無量當中,壽是第一。如果沒有無量壽,沒有壽命,你有無量的財寶還是讓別人去享受,還是得不到。你自己必須要有無量壽,一切的無量你才真正享受到,所以用一個「壽」字做代表。這句話就是《六祖壇經》里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無量,一樣不缺。

  下面「莊嚴」,我們用六祖大師的話來講,大家體會就更容易,「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莊嚴是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前面「無量壽」就是六祖惠能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莊嚴」就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諸位要是讀過《壇經》,我這樣一引用,這就很容易理解。這是自性,體、相、作用,這是我們所求的,你得到就成佛了。「無量壽」是明心見性,「莊嚴」是法身、報身、應化身,一體三身,你就得到了。這是我們所求的,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可是我們今天迷了,不覺了,迷失了自性,如何能夠求到?方法就在後面這句「清凈平等覺」,我們要修清凈心、要修平等心、要修覺心。

  「清凈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三寶。佛教徒,一入門的時候要請一位老師傳授三皈,傳授三皈是什麼?把佛法修行的綱領傳授給你,這是傳授三皈。不是去拜一個人做老師,那個人自身都不保了,他還能幫助你嗎?是傳授你修學的綱領,這個修學的綱領叫「三寶」。三寶在古時候大家不會錯會意思,但是佛法傳久了,傳久了慢慢就變質了,還是「佛法僧」三個字,但是意思不一樣了,錯解了。這樁事情我們在《六祖壇經》上看到,六祖惠能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年,換句話說,他在《壇經》上既然提到這個事情,可見得在一千三百年前這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大家皈依三寶,把三寶誤會了,所以他的傳授,他不叫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這樣講法,怕大家發生誤會。你看《壇經》裡面傳授三皈,他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他用「覺、正、凈」,然後再解釋,「佛者覺也(佛是覺的意思),法者正也(正知正見),僧者凈也(清凈不染)」,他這麼說法,我們就想到在那時候已經把「佛法僧」誤會了。皈依佛,佛像;皈依法,經典;皈依僧,出家人,那就糟了,這三樣東西自身不保,靠不住,所以叫你皈依「自性三寶」,我們在講三皈依的時候講得很清楚。

  所以這個經題上,「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凈」是僧寶,三寶具足,不但三寶具足,三學亦具足。三學是世尊一代時教的總歸納,歸納這三大類,「戒定慧」。我們現在這個經典分三類,分做「經、律、論」三藏,「經藏」裡面講的是「定學」,講定的,「論藏」是講慧的,「律藏」是講戒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我們這個題裡面戒定慧具足,清凈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三學三慧統統具足。我給大家說這個意思就是這部經代表了全部的藏經,這部經代表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濃縮就是《無量壽經》,展開來就是《大藏經》,這是《大藏經》的精華。有人說你讀這一部不夠,你還讀什麼?沒得讀。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部都在此地,如果你要懂這個義理的話,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對眾生所宣講無量無邊的經典都不出《無量壽經》,才曉得這是如來宣說的第一經。第一經要第一智慧的人才會發現,一般人怎麼會發現?從來沒有見過金剛鑽的,把金剛鑽放在那個地方給他看,「這個玻璃砸得這麼碎,這個爛玻璃丟掉算了」,不識貨!這個金剛寶,一般人說是爛玻璃片,不知道這是寶物,不知道這是最珍貴的東西。所以經題的意思把凈宗的宗旨、教義完全宣揚出來了。

  在三學裡面、在三寶裡面,我們所修學的,特別著重在清凈心,凈宗是心凈則土凈。我們用的方法是「執持名號」,用這個方法修清凈心,「心凈則國土凈」。清凈心怎麼修法?經典上都教給我們了,有理論、有方法,會叫你身心清凈,真正是自在快樂,你這一生會過得非常快樂、非常幸福,非常有意義、有價值,決定沒有空過,你說這個生命多充實!都在這部經上。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所以不僅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典,能夠接觸到、聽聞到不是簡單的因緣。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明天我在經文裡面最要緊的經義給諸位提出幾句,向大家來報告。今天我們就到這裡結束,謝謝同修。

推薦閱讀:

但願我可以沒成長——里斯本
叮叮噹噹中的人生|里斯本

TAG:里斯本 | 第一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