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共17篇)
古詩詞賞析部分(共17篇)
一、【語文卷·2015屆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學期第三次考試(201410)】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處暗周遊?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風報消息,續教啼鳥說來由。
展張草色長河畔,點綴花房小樹頭。若到故園應覓我,為傳淪落在江州。
15.(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來表現「春生」?從全詩看,這些景物描寫有何作用?(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級(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和風,啼鳥,河畔草,樹頭花。(2分,答出兩點得1分)樂景寫哀(反襯)(2分)
解析:這首詩一開始便問道:春天從來到人間,就悄無聲息地到何處去遊歷呢?第二句即交代謎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罷。三、四兩句用了擬人手法,春天每到一處,先派遣「和風」傳送消息,告訴人們春天將來臨,再遣「啼鳥」說明春天到來的緣由。接下來的五、六兩句描寫春天到來後的絢麗景色:河畔綠草如茵,樹頭繁花點綴。而最後兩句詩意一轉:春天如果到我的故鄉理該尋覓我吧,那就請春天為我向家人傳去淪落江州的信息。
【思路點撥】提煉所寫物象描寫特徵的詞語,挖掘物象的內在的品格、精神,抓物與志的「契合點」,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為,情為何端。
(2)尾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鑒賞其抒情的妙處。(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貶謫江州的傷感消沉(2分)以擬人手法虛寫(想像)春天到了自己家鄉,到處找我不見,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傳達淪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蘊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解析:詩的中間四句描繪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聯抒發了「天涯淪落之恨」,是傳統的「樂景襯哀情」的手法。詩人被貶謫江州的傷感消沉,也盡在這亦真亦幻的想像與描寫之中,可謂含蓄蘊藉,哀而不傷。這首詩與《琵琶行〉同是抒寫天涯淪落之恨,但選材,謀篇,命意,又何等不同!這就是藝術創造。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盛唐以來,七律或工麗,或雄渾,或沉鬱頓挫,佳作如林。但寫得這樣輕靈、跳脫、活潑的,還不曾有過。
【思路點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仍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後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後,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詩詞賞析】
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期間作《潯陽春》三首,這是第一首,題為《春生》。這首詩把春天擬人化,構思異常新穎,奇巧,靈動。
詩的一開頭便問道:春天從一來到人間就悄無聲息地到何處遊歷呢?第二句即交代謎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罷。三、四兩句用了擬人手法,春天每到一處,先派遣和風傳送消息,告訴大家春天將來臨,再遣啼鳥說明春天到來的緣由。接下來的五、六兩句描寫春天到來後的絢麗景色:河畔綠草如茵,樹頭繁花點綴。而最後兩句詩意一轉:春天如果到我的故鄉理該尋覓我吧,那就請春天為我向家人傳去淪落江州的信息。
詩的中間四句描繪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聯抒發了「天涯淪落之恨」,是傳統的樂景襯哀情的手法。詩人被貶謫江州的傷感消沉也盡在這亦真亦幻的想像與描寫之中,可謂含蓄蘊藉,哀而不傷。
二、【語文卷·2015屆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考試(201408)】古代詩歌閱讀(8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後面問題。
暮過山村
賈島(唐)
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
蕭條桑柘外,煙火漸相親。
(1)作者在首聯怎樣描繪了山村景象?(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
【答案解析】答案:起句從聽覺形象寫起,詩人路過一個山村,遠遠便聞到山澗的潺潺流水聲;在「數里」的範圍內能清晰地聽到細微的水聲,可見山區的寂靜凄冷。次句為視覺描寫,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鄰」,生動地渲染出山村的蕭索而冷落的氛圍,勾勒出一幅荒涼的山村遠景。
解析:「數里」就可以聽到細微的水聲,可見山村的「寂靜」,而「水」又是「寒」的,可見環境的「冷落」。映在眼前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可見山村的「荒涼」。詩的首聯從視覺與聽覺點出了詩題「暮過山村」。
【思路點撥】考生解答本題時要從寫景的角度來考慮,在此題中主要有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
(2)結合全文看,作者內心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理解並分析詩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層級D。
【答案解析】答案:詩的開局以「寒水」「少四鄰」寫起渲染荒涼景象,給人以寂靜清冷之感;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區蕭瑟陰森的景象,給人以恐懼不安之感;五六句寫初月高懸,烽火不過秦地,描繪了山區的寂靜平安,給人以平靜心安之感;七八句隱隱約約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邊常種的桑柘樹和茅舍上升起的裊裊輕煙,先前的驚懼心情漸漸平靜下來,轉而產生一種歡欣喜悅的感情。(第三點可不答)
解析:起句從聽覺形象寫起。一個秋天的黃昏,詩人路過一座山村,遠遠便聞到山澗的潺潺流水聲。頷聯,重點描摹山區蕭瑟陰森的景象。詩人從數里外的曠野走向山村,一路行來,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夜幕悄悄地拉開。頸聯轉寫夜景,然後詩人逐漸走近山莊。尾聯即寫接近山村時的喜悅感受
【思路點撥】詩人在暮過山村時歷經了驚恐到歡欣喜悅的情緒變化。前三聯寫了夜幕漸黑,作者途徑寂靜清冷的荒涼山村時感到陰森驚恐,「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曠野鳴叫,令人驚惶不安,「落日恐行人」,天色漸暗,孤單的行人更加感到不寒而慄。尾聯寫詩人接近山村時的喜悅感受,隱隱約約看到山村人家宅邊常種的桑拓樹和茅舍上升起的裊裊輕煙,不禁感到溫暖與親切,先前的驚懼心情漸漸平靜下來,轉而產生一種歡欣喜悅的感受。
【賞析】
賈島以「幽奇寒僻」的風格著稱,這一首羈旅詩充分體現了他的創作特色。
起句從聽覺形象寫起。一個秋天的黃昏,詩人路過一座山村,遠遠便聞到山澗的潺潺流水聲:「數里聞寒水」。在「數里」的範圍內能清晰地聽到細微的水聲,可見山區的寂靜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鄰」。這一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相互襯托,生動地渲染出山村的蕭索而冷落的氛圍。首聯點題,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涼的山村遠景。
頷聯,重點描摹山區蕭瑟陰森的景象:「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鴟鴞一類的鳥。這種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曠野上鳴叫,本來就令人聞而驚惶不安;剛好又碰上夕陽下山,山區漸漸暗黑下來,孤單的行人此時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慄。這兩句詩寫聲寫色,聲色均駭人聽聞。詩的境界幽深險僻,自是賈島本色。
詩人從數里外的曠野走向山村,一路行來,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夜幕悄悄地拉開。頸聯轉寫夜景:「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邊烽,指邊境的烽火。唐代邊烽有兩種:一種是報邊境有事的緊急烽火,一種是報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陝西南部一帶。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初升的月亮高懸天空,烽火點燃起來,沒有越過秦地,表明這一地區平安無事,山區更顯得闃靜,安謐。這時候詩人逐漸走近山莊。
尾聯即寫接近山村時的喜悅感受:「蕭條桑柘外,煙火漸相親。」詩人經過蕭疏荒涼的山區曠野,終於隱隱約約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邊常種的桑柘樹和茅舍上升起的裊裊輕煙,內心不禁感到無比的溫暖與親切,先前的驚懼心情漸漸平靜下來,轉而產生一種歡欣喜悅的感情。結句「煙火漸相親」,寫得極富生活情趣與韻味。詩人對生活的感受相當敏銳,體驗深刻,又著意鍊句,因此,詩里的心理刻畫也顯得細緻入微而耐人尋味。
這樣,詩的格局便顯得有波瀾,有開闔,寓變化多樣於章法井然之中。
詩的形象寫得險怪寒瘦,境界幽深奇異,在中唐詩歌中確實別具一格。明胡應麟推崇「浪仙之幽奇」為「五言獨造」(《詩藪·內編》卷四)。從風格這一角度上看,這一評語也說得中肯。
三、【語文卷·2015屆廣東省廣州市第六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201409)】K0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7分)
和李上舍冬日書事①
[宋]韓駒
北風吹日晝多陰,日暮擁階黃葉深。倦鵲繞枝翻凍影,飛鴻摩月墮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覓,與老無期稍見侵。顧藉②微官少年事,病來那復一分心?
【注】①這首詩是詩人因獲罪被貶分寧縣令時所作。②顧藉:顧念。
⑴請對首聯中的「擁」字進行賞析。(3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語言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級(鑒賞評價)。
【答案解析】「擁」字在句中是「擁抱」的意思,(1分)運用擬人手法,(1分)展示出一幅落葉紛紜緊貼台階的畫面,營造了冬日裡陰冷凄寒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愁苦悲涼的心情。(1分)(或:「擁」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積」之意,(1分)與「深」字緊密配合,化靜態為動態,(1分)描繪出落葉滿階、緊貼階前的情景,營造了陰冷凄寒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愁苦悲涼的心情。(1分))解析:3分。字義1分,手法1分,效果1分。先確定「擁」的意思,「擁」有「擁有」「擁抱」的意思,這裡「擁有」講不通,所以應是「擁抱」的意思。確定是「擁抱」的意思,顯然這是擬人的修辭方法,再說說擬人的效果即可。
【思路點撥】古人作詩講究鍊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⑵請結合全詩,分析「倦鵲」「飛鴻」兩個意象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4分)
【知識點】本題賞析詩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層次為D級(鑒賞評價)。
【答案解析】烏鵲在冬夜裡繞枝翻飛,欲求棲息卻無枝可依,呈現出疲倦、疲憊的情態;(1分)鴻雁掠過清冷的月亮,投下一聲孤獨悲切的哀鳴,(1分)詩歌借景抒情(1分),借「倦鵲」、「飛鴻」表現了詩人在貶謫中孤苦無依的處境和困頓失意的心情。(1分)解析:4分。兩個意象解說各1分,手法1分,感情1分。先立足全詩理解這兩個意象的具體含義,物象很簡單是「烏鴉」「鴻雁」,關鍵是它們身上所寄託的詩人的情感。抓住「繞」「凍」「墮」「孤」等字,顯然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悲涼的,寂寞的,凄苦的。
【思路點撥】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常常藉助於景物形象,來渲染氣氛,烘托情感,這時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詩人情感顯現的載體,分析時,逐句抓住景物形象進行概括,後結合意象整體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從借景抒情、襯托等方面思考。
【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和作。首聯寫冬日的氣候物色。北風勁吹,日色黃昏,白晝多陰。日暮時分,北風刮落的黃葉擁滿了階前。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圖景,處處顯得蕭瑟殘敗。頷聯續寫冬夜倦鵲、飛鴻的活動。上句化用曹操《短歌行》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倦」字不但寫出覓枝的烏鵲困憊的情態,而且表現出其長時間求棲息卻無枝可依、翻飛繞枝的孤凄處境。下句寫飛鴻高翔,掠過清冷的月亮,發出一聲哀鳴。「摩」「墮」分別從視覺和聽覺角度著力刻畫,不但描繪出聲音的自高而下,而且傳達出聽者心驚神凄的感受。倦鵲與飛鴻象徵著貶謫中的詩人孤苦無依的身世。頸聯寫詩人想要排遣愁緒但愁卻像故意來尋找自己一樣,無法擺脫,而「老」也漸漸地來臨了。尾聯寫了老來的心境,眷念微官是少年時的事,如今老病交加,已無此心。這裡的老、病、愁都與寒冬暮景有內在的聯繫。這首詩抒寫了一個困頓失意的士人在陰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與心情。
四、【語文卷·2015屆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201409)】K0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8分)
送別杜審言
宋之問
卧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別路追孫楚①,維舟吊屈平。可惜龍泉劍②,流落在豐城。
[注]①孫楚:西晉文學家,名重一時,但「多所凌傲,缺鄉曲之譽」,年四十始參鎮東軍事。②龍泉劍:傳說在豫章豐城地下四餘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
(1).請從情與景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頷聯寓情於景。(1分)詩人卧病在床,只能想像送別的情景:河橋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邊垂柳,臨風依依,惜別之情,似無窮盡。友人遠去,江邊垂柳依依含情,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了不能相送的遺憾和依依惜別之情。(3分)
解析:抓住詩中意象,「橋」「柳」,分析作者情感,
【思路點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仍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後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後,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2)有版本將首聯的「嗟」字作「聞」字,你認為好不好?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淺層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賞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不好。一個「嗟」字,直抒胸臆,直貫篇末,飽含了複雜而強烈的感情。(1分)一寫與知己離別的悵惘惜別之情。二為故人不得志而抒感傷之情。用孫楚、屈原的典故,寫友人仕途之坎坷,寄託了作者對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寫對友人的撫慰與希冀,以龍泉劍終被發現喻友人也終將再得起用,於憤懣不平中寄託了對友人的深情撫慰與熱切期望。「聞」字則沒有這樣的效果。(每點1分,共3分)。
解析:解答這類題:①解釋「嗟」字在句中的含義。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思路點撥】古人作詩講究鍊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詩詞賞析】
杜審言和宋之問均是初唐詩人,又都致力於律詩的創作。他們在文學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許多一致的地方。公元698年,杜審言坐事貶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戶參軍,宋之問寫此詩以贈。
這首詩情真意切,樸實自然,較之宋之問的某些應制詩,算是別具一格的了。詩的前四句通俗曉暢,選詞用字,不事雕飾,抒發感慨,委婉深沉。首聯直起直落,抒寫自如。當時,作者卧病在家,社會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這時又傳來了友人因貶謫而遠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悵倍增。「卧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正如實地反映了詩人作此詩時的處境和心情。「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蘊藉:一是惜別,因同知己離別而悵惘;二是傷懷,為故人被貶而感傷;三是慨嘆,由友人被貶而感慨宦海沉浮,寵辱無常。這一「嗟」字,直貫篇末,渲染了一種悲涼沉重的氣氛。有的本子誤作「聞」字,則膚淺刻露,索然無味了。
別離固已難堪,如能舉杯餞行,面訴衷曲,亦可稍慰離懷;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傷之外,又增添一種遺憾之情。「河橋不相送」一語平平道來,作者的思想感情卻曲折起伏,波瀾疊出。第四句別開生面,寫出了想像中的送別情景:友人去遠了,送行者亦已紛紛離開,河橋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邊垂柳,臨風依依,惜別之情,似無窮盡,歷時既久而難以逝去。這一筆表明作者身雖未去河橋,而其心已飛往江濱,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了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情誼,使「送別」二字有了著落,與第三句對照起來看,又是一層波瀾。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的第二聯對偶雖不甚工緻,但流走勻稱,宛轉如意,說明作者於此重在達意抒情,而不拘泥於形式上的刻意求工,這也體現了初期律詩創作中比較舒展自由的特色。
後四句接連用典。此詩用典,熨貼工穩,不傷晦澀,仍保持了全詩自然樸素的風格。第三聯用的是孫楚和屈平的典故。孫楚,西晉文學家,名重一時,但「多所凌傲,缺鄉曲之譽」,年四十始參鎮東軍事。屈平才華卓絕,遭讒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羅而死。賈誼貶長沙王太傅時,途經湘水,感懷身世,曾作《吊屈原賦》。杜審言也是個「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臨的卻是一種逆境,此番由洛陽流貶吉州,正好取道兩湖,浪跡瀟湘,沿途恰是前賢足跡所到之處,撫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既暗點友人的貶謫,交代其行蹤,更是以孫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學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託了作者對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結尾仍用典。《晉書·張華傳》:「鬥牛之間,常有紫氣。豫章雷煥曰:『寶劍之氣,上徹於天。』華問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即補煥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是夕鬥牛間氣不復見焉。」豐城(今江西豐城縣)與杜審言的貶謫地吉州同屬江西。作者在此用龍泉劍被埋沒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懷才不遇,進一步豐富了上聯的寓意;但同時也發展了上聯的思想:龍泉劍終於被有識之士發現,重見光明,那末友人也終將脫穎而出,再得起用,於憤懣不平中寄託了對友人的深情撫慰與熱切期望。
宋之問在律詩的定型上有過重要貢獻,但其創作並未完全擺脫六朝綺靡詩風的影響。這首詩音韻和諧,對仗勻稱,而又樸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說是宋之問律詩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這一詩體上所取得的成就。
五、【語文卷·2015屆湖南省衡陽八中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201409)】K010、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8分)
酬李穆見寄
劉長卿
孤舟相訪至天涯,萬轉雲山路更賒。
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
(1)和三、四兩句比,一、二兩句的寫作角度有何不同?這樣寫有什麼作用?(4分)
【知識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答案和解析】答案:一二兩句站在訪客(遠客)的角度寫,三四兩句從主人(作者)的角度寫;(2分)想像訪客旅途的艱辛,(1分)暗含對遠客的體貼以及對客人來訪的感激。(1分,「體貼」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解析:此類題目要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來進行分析思考。如關鍵詞「訪」「天涯」可以推斷出寫作角度是站在遠客的角度來寫的。「孤舟」「天涯」「萬轉雲山」可以讓人產生想像訪客的中途艱辛,從而產生體貼和感激之情。組織答案時,可以圍繞著「體貼」「感激」來組織語言。
【思路點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學作品刻畫的藝術形象的內涵。藝術形象不僅指人物形象,還包括詩歌中的意象。鑒賞這些藝術形象的內涵,就是要分析、判斷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意義。
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包括:分析作品語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練性,指出語言所表達的具體意義;分析作品運用的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誇張、互文、雙關等)及其作用與效果;分析作品語言的風格及其藝術魅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鬱頓挫等)。
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分析作品在選擇材料、安排情節、刻畫人物等方面的特色;鑒賞作者運用表達技巧的靈活性、創造性。高考常考查的表達技巧主要有:情景交融、反襯、烘托、運用典故、虛實結合、動靜結合、象徵等。
(2)三、四兩句蘊含了怎樣的感情?請作簡要分析。(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打掃柴門迎接遠方的來客,既有對訪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來訪的欣喜,還體現了好客之情。(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兩方面得2分,結合內容簡析2分)「青苔黃葉滿貧家」,表明貧居無人登門,頗有寂寞之感,從而為客至而喜。(2分,感情1分,簡析1分)
解析:此類題目一定要找出含蓄卻富有深意的關鍵詞來推斷,想像作者的情感。透過關鍵詞「掃柴門」,「黃葉滿貧家」去理解,然後通過想像可以體會出作者對訪客的盼望和欣喜之情。
【思路點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仍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後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後,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詩詞賞析】
詩題「酬李穆」的「酬」,表明這是一首唱和詩。李穆是劉長卿的女婿,《全唐詩》載其《寄妻父劉長卿》,全詩是:
處處雲山無盡時,桐廬南望轉參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遲。
這就是劉長卿這首和詩的原唱。詩中李穆向劉長卿表示了要前來探訪老丈人的信息。劉長卿當時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縣),李穆當時從桐江到新安江是逆水行舟。這一帶山環水繞,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勢高低相差很大,多險灘,上水難行。所以李詩有「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遲」之句。
酬和詩非常注意格律上的一致,即以律詩和律詩,以絕句和絕句,而且對聲律亦有嚴格的講究。洪邁《容齋隨筆》云:「古人酬和詩,必答其來意,非若今人為次韻所局也。」說的是唐以前文人以古體唱和,重在內容的相同和情感的相通,而不被韻律所局限。劉長卿這首和詩,正是「答其來意」而不「為次韻所局」的,僅在詩體上以絕句酬和絕句,於聲律上並不講究相同,我們甚至可以將其作為回復李穆的詩函看待。
首句「孤舟相訪至天涯」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逆江而行,帶有一絲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遠,旅途之艱。不說「自天涯」而說「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路者的角度上說的。體貼愛婿的心情,期盼與愉悅的情緒,盡在不言中。
次句「萬轉雲山」,形容千折萬轉,白雲繞著青山,每一轉折,都會使人產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然而一打聽,前面的路程總是出乎意料的遠。「路更賒」,「賒」即遠,這三字是富於旅途生活實際感受的妙語。這兩句既是實寫路程之遙,也含岳父對愛婿的憐惜之心。不過詩人並未就此把自己的心情作赤裸裸的表露,而是在詩句之中巧妙地隱括了李穆原唱的詩意,毫不著跡,運用入化。
「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兩句則筆鋒一轉,進而寫主人期盼客至的急切心情。這裡仍未明言期盼、愉悅之意,而是展現門前青苔鋪路、黃葉滿地的景象,末句以景結情,更見精彩,其含意極為豐富。「青苔黃葉滿貧家」,既表明貧居無人登門,頗有寂寞之感,從而為客至而喜;同時又相當於「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的自謙,稱「貧」之中流露出自甘寂寞的隱士風度。三四句用了倒裝句法,按理是「青苔黃葉滿貧家」,才「欲掃柴門迎遠客」。親自打掃門前「青苔黃葉」,迎客之舉,透出翁婿情深。「欲掃柴門」句使人聯想到杜甫「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名句。可見此詩的「景」是「平常景」,「情」卻非同一般,令人感到親切、自然、溫馨。讀者從詩句的含咀中自能意會。
六、【語文卷·2015屆湖北省教學合作高三10月聯考(201410)】K0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後面問題。(8分)
江城子·癸酉春社王炎
清波渺渺日暉暉,柳依依,草離離。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雙飛。
怯寒未敢試春衣,踏青時,懶追隨。野蔌山餚,村釀可從宜。不向花邊拼一醉,花不語,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於宋紹興八年(1138)。癸酉為寧宗嘉定六年(1213),此時他七十五歲。②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豐收。周代用甲日,漢以後,一般用戌日,以立春後第五個戌日為春社。
(1)本詞塑造了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級(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本詞塑造了孤寂惆悵的年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時節,大好的春光與熱烈的慶典挑逗起詞人踏青的閑情,可是年邁體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蟄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藉助野蔬山餚與村釀來排遣惆悵情緒。
解析: 「老大」「獨處」「怯寒」「野蔌山餚,村釀可從宜」等都是有效信息。(4分)
【思路點撥】鑒賞詩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點: ①作品的情節對人物的刻畫。②抓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③環境對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詩中作者的評論。常見提問模式:對這首詩中的某某形象做簡要分析,解題步驟:形象——特徵——意義(情感)。
(2)請簡要分析本詞的表達技巧。(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疊字:開篇用「渺渺」「暉暉」「依依」「離離」,寫出陽光明媚、春水悠遠、草木泛綠的春日景緻。於清幽淡遠之景中透出詞人的寂寞情懷。(寓情於景亦可)②設問:「情緒有誰知」一句,作者設疑,而下文「人獨處」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問,更好地表達了詞人的孤寂之情。③對比:上片中「人獨處,燕雙飛」,以燕的「雙飛」與人的「獨處」相對比,無限情緒皆包含在種種形象之中,收到「言有盡意無窮」的效果。(反襯或以靜襯動亦可)④擬人:詞的下片結尾處一反平平敘寫,採用擬人的手法,說花「不語」「笑」,文勢一轉,全篇也因之活躍飛動。
解析:本題屬於技巧層面的問題,「簡要分析」則需經由「文字」到「內容」再到「技巧」的思維過程。「暉暉」「依依」「離離」是疊字;「情緒有誰知」是設問;「人獨處,燕雙飛」是對比;「花不語,笑人痴」是比擬。(4分)
【思路點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表現手法,也就是藝術手法,即表達技巧,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徵、聯想、想像、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係(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理解各類手法的特點。
【詩詞賞析】
王炎生於宋紹興八年(1138)。癸酉為寧宗嘉定六年(1213),此時他七十五歲。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豐收。周代用甲日,漢以後,一般用戌日,以立春後第五個戌日為春社。《禮記·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詩人於是日有感而寫了這首詞。
詞前三句寫了四樣景象:清波、陽光、柳和草。春水悠遠,春陽晴明,柳條輕柔,青草繁茂。安閑平靜,與社日人們的歡樂情景,似了無關係。不過,此正是「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如此一片清幽澹遠之景,正透出詩人的寂寞情懷。接以徑直抒情。「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春來,萬物萌發,生意盎然,本應給人以振奮,而詩人卻恰恰相反。「逢春」,是觸媒;「老大」,才是根源。再以景收束前片:「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雙飛」。竹簾四垂,本已顯示極靜,復雲「庭院靜」,則簡直靜到萬籟俱寂了。後兩句亦五代翁宏詩「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宮詞》)意。「人獨處,燕雙飛」,一是以燕的雙飛,襯人的獨處,足見其情緒落寞;二是以動襯靜,愈見其靜。詞前後各三句寫景,「老大」二句抒情。景靜情獨,而關鍵在抒情。「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李漁《窺詞管見》)。「蓋心中有中外枯菀之不同,則對鏡之際,悲喜隨之爾」(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六)。這裡極靜之景,正映襯了詩人心境之「枯」。但寫情並不粘滯,景中寓情亦若不見痕迹。寇準《江南春》詞云:「波渺渺,柳依依」。這裡卻四用疊字:渺渺、暉暉、依依、離離,輕倩澹雅,韻味悠悠。雖景情俱表現出孤寂情緒,傷感的調子卻不重,這和王炎「不溺於情慾」的主張是一致的。
「怯寒未敢試春衣」。這句應上「老大逢春」,用語樸拙真實。本來「夾衫乍著心情好」(李清照),但對於已到「試春衣」之時因「怯寒」而「未敢」的七十五歲老人來說,就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了。「踏青」,指春日到郊野遊覽。古代踏青節的日期,因時因地而異。有正月八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諸說(見秦味芸《月令粹編》)。後世多以清明節出遊稱踏青。「踏青時,懶追隨」。那麼去了沒有呢?結果似乎還是沒有去。因此想只要有點山野風味的酒食就可以了。「蔌」,蔬菜的總稱。《詩·大雅·韓奕》:「其簌維何?惟筍及蒲」。「餚」,葷菜。《楚辭·招魂》:「餚羞未通」。王逸註:「魚肉為餚」。這裡說蔌以「野」;餚以「山」,釀(酒)以「村」為宜,用字準確。既有聊遣情緒的一面,也有追求古風的一面。歇拍由外及內,以描述人的心態作結:「不向花邊拚一醉,花不語,笑人痴」。既有野蔌、山餚、村釀,本想拚一醉,只是因為他擔心:「花不語,笑人痴」。把人雖老,猶想學少年人模樣的情懷,深切地表現出來,為全篇生姿添色。
這首詞寫「老大逢春」的「情緒」,絲絲入扣。上片平敘,重在以景襯情,景情相融,不露痕迹。下片寫人的活動,尤其「懶追尋」以後的種種心態,真實生動而富有情趣。「晚節漸於詩律細」(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本詞遣詞用字都頗用心,如開篇連用四個疊字句,渲染春光;「有誰知」,知呢?不知?感情深沉。人獨燕雙,將前人詩句化繁為簡,意蘊不減。以及「野」、「山」、「村」字都移易不得,具見精神。結拍用擬人手法,妙趣橫生,花也似知人意了,藝術上都是可取的。
七、【語文卷·2015屆湖北省武漢市部分學校新高三起點調研考試(201409)WORD版】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朝中措
辛棄疾①
夜深殘月過山房。睡覺北窗涼。起繞中庭獨步,一天星鬥文章②。
朝來客話,山林鍾鼎,那處難忘。君向沙頭細問,白鷗知我行藏。
【注】①作者寫作本詞時正閑居代湖。②星鬥文章:天上的星斗煥發異彩。
⑴從時間和表達的角度看,這首詞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請對此作簡要說明。(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淺層次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鑒賞評價)。
【答案解析】答案:①從時間的角度看,上片寫「夜深」所見;下片寫「朝來」(白天)接待訪客。②從表達的角度看,上片描繪幽靜的山居生活場景;下片則圍繞山居生活與客人對話。
解析:第一問,從上片的「夜」和下片的「朝」可以推知上片是寫「夜深所見」,下片寫「白天待客」。第二問,由上片的「殘月」「涼」「星斗」可以推知上片寫景,由「難忘」可以推知下片寫情。每點2分,結合詞意說明,意思對即可。
【思路點撥】解答這類題的方法是:解讀關鍵句,包括詩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結合詩句中的詞語,尤其是要注意詩句在精當的動詞、形容詞以及疊詞、修飾語的運用,另外還要注意詩句的語法現象以及修辭方法等。解題步驟是:解讀詩句內涵—結合詩詞內容分析—指出詩句在創設意境、表達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蘊涵著怎樣的理趣。
⑵結合全詞,簡要分析「君向沙頭細問,白鷗知我行藏」一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解析】答案:(4分)作者借主客問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你要想知道我對「山林」和「鐘鼎」的選擇,只要問問白鷗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說,而是讓客人去問白鷗,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淡看富貴功名、樂於過退隱山林的閑居生活的感情。
解析:「朝來客話,山林鍾鼎,那處難忘」提出問題,「山林」「鍾鼎」要選擇哪一個,作者沒有直接回答,含蓄的表達了作者人生態度。結合詞意說明,意思對即可,4分。
【思路點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仍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後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後,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詩詞賞析】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作者寫作本詞時正閑居代湖。詞的上片寫「夜深」所見,夜已深,一覺醒來,感覺有點涼,起來到屋外繞著中庭散步,看到天上的星斗煥發異彩,描繪了一幅幽靜的山居生活畫面;下片寫「朝來」(白天)接待訪客,作者借主客問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你要想知道我對「山林」和「鐘鼎」的選擇,只要問問白鷗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說,而是讓客人去問白鷗,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淡看富貴功名、樂於過退隱山林的閑居生活的感情。
八、【語文卷·2015屆廣西柳州市、玉林市、貴港市、百色市高三10月聯考(201410)】K0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8—9題。
乙巳游日本絕句
[清]吳保初
萬頃雲濤立海灘,天風浩蕩白鷗閑。
舟人哪識傷心地,為指前程是馬關。
過馬關
[清]康有為
碧海沉沉島嶼環,萬家燈火夾青山。
有人遙指旌旗處,千古傷心是馬關。
【注】①吳保初(1869—1913),字彥復,安徽廬江人。本詩為詩人1905年東遊日本途經馬關時所作。②馬關:在日本本洲島西南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③康有為(1858—1927),字廣廈,中國近代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8.吳保初在詩中是用什麼方法表達情感的?請簡要分析。(5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示例一:運用了反襯(對比)的藝術手法。(2分)前兩句勾畫了一幅壯闊安謐、和平安寧的海邊風景圖,以樂景襯哀情,為後兩句抒發國恥之悲張本。後兩句通過船夫並不知道「馬關」在歷史上有何令人傷心的含義,進而表達了強烈的國恥之悲。(3分)
示例二:觸景生情,寓情於景。(2分)詩人航行海上,途經馬關島,不由聯想到當年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恥之悲油然而生。(3分)
解析:詩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敘事。寫景勾畫了一幅壯闊安謐、和平安寧的海邊風景圖,但下文緊接著用「傷心」二字點出詩人情感,表達了強烈的國恥之悲。
【思路點撥】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表現手法,也就是藝術手法,分析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徵、聯想、想像、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係(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理解各類手法的特點。
9.兩首詩都寫到「傷心」和「馬關」,二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為什麼?(6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關鍵詞語含義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相同,都表現了對於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痛恨之情。(3分)吳詩通過船夫不知《馬關條約》的傷痛反襯詩人對於國恥的「傷心」;康詩直抒胸臆,表達了《馬關條約》給詩人帶來的「傷心」。(3分)。
解析:要注意註解中有關「馬關」的解釋,並聯繫歷史知識來作答。
【思路點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仍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後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後,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詩詞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倍受欺凌的祖國無限傷痛的情懷。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椎心之痛:茫茫大海浩瀚無邊,大海上空白雲漫卷,遠望似與大海相連。浩蕩強勁的海風掀起萬頃波濤,湧向日本本洲島西南的海灘。在這水天一色,蒼茫空闊的雲海之間,只有羽毛潔白的海鷗最為悠閑了。它不顧浪涌雲飛,舒展著雙翼在海天之間自由自在地飛翔。這是一幅多麼壯闊安謐、和平安寧的海邊風景!可是,誰能想像到十年前曾在此地演出一場弱肉強食的醜劇呢?詩人正凝神觀賞海景時,同行的船夫指著前方說,再往前行一程就到馬關了。船夫看來並不知道「馬關」在歷史上有何令人傷心的含義。
1899年康有為自美洲東歸途徑日本赴香港時,也寫下了首絕句:「碧海沉沉島嶼環,萬家燈火夾青山。有人遙指旌旗處,千古傷心是馬關。」,委婉地抒寫了喪權辱國的深痛之情。兩首詩構思可謂偶合,但比較而言,吳保初詩通篇運用反襯對比,更顯出深沉蘊藉、刻骨銘心的力量。
九、【語文卷·2015屆北京市重點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201410)】K014、讀下面的詩,完成①—②題。
紅梅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注]詩老:指蘇拭的前輩詩人石曼卿。
①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獨開遲」既點出了紅梅晚開,也賦予了她不與眾花爭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說自己真的擔心,而是含蓄地表達了不願趨時的情感。
C.「尚余」句在寫紅梅「雪霜姿」的同時,也透露出一絲無奈。
D.「酒暈」句是說梅花之色彷彿是人飲酒後臉上泛起的紅暈。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淺層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賞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尚余」句在寫紅梅雖「孤瘦」仍傲「雪霜」的姿容,即使寒氣,心寒,也不肯隨春;表現詩人的高潔,沒有無奈。
【思路點撥】解答這類題:1.注意詩歌的題目。詩歌地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確定了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2.仔細推敲關鍵詞句。3.注意詞語的隱含信息。4.調動知識積累。
②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詩人使用擬人手法,以紅梅自況,表達了與桃杏—起裝點春天的願望。
B心境幽寒的紅梅「怕愁貪睡」,不肯隨「春」,故而未能及早開放。
C.紅梅生機難抑,爛漫開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潔,自成一片春光。
D.面對百花盛開的「春態」,紅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節操。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A解析:表現詩人的高潔。
【思路點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徵、聯想、想像、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係(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理解各類手法的特點。
15.讀下面蘇軾的詩論並回答問題。(5分)
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
說出蘇軾讚揚寫梅花、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並作具體分析。
【知識點】本題考查對詩句意義內涵的比較辨析把握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5分)第一問兩個要點。①讚揚的理由是,寫梅花、白蓮的詩能做到神似,表現了神韻、精神品格、內在特點;②批評的理由是,石曼卿《紅梅》詩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徵,僅作了外形描寫。
第二問3個要點。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的清幽、高潔;②「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月風清欲墜時」,寫出了白蓮的素潔、清雅;③「認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僅從「綠葉」、「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紅梅的特徵,未見紅梅的精神品格。
解析:要注意「決非桃李詩」「決非紅蓮詩」的含義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韻特徵(決非「桃李」「紅蓮」),林詩為人稱道的原因就是這兩句傳神地描繪了梅花的清幽、高潔的氣質;皮詩所描繪的紅蓮的素潔,清雅,確實令人讚賞不已,而石曼卿《紅梅》詩則只是從比較外形的方面描寫了紅梅無綠葉、有青枝而已。這裡共有兩句,實際可合二為一,比較鑒賞的角度很新穎。
【思路點撥】把握詩歌主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從詩歌題目入手。有些詩歌的題目就揭示了詩歌的主旨。 二、聯繫寫作背景、作者時代等。讀詩歌,就和讀其他文學作品一樣,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同一個詩人在不同的時期作品風格也不一樣。三、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古人以詩言志,往往會藉助特定意象表情達意。 四、從關鍵詞句著眼。一首詩歌中的詩眼,有時是一個字或一個詞,有時是一句話,找准這些籠罩全詩的關鍵詞句對把握詩歌的主旨極為重要。另外,還可以從詩歌的語言風格和表現手法上把握主旨。當然,答題時,不能拘泥於某一種方法,一定要結合詩歌具體內容,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力求準確、快速把握詩歌主旨。
【詩詞鑒賞】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冰容」:冰一樣晶瑩的面容。形容梅花孤傲超群的品格, 「不入時」:不合時宜,不合世俗的時尚。首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紅梅遲開的原因。詩人抓住紅梅不畏嚴寒,在百花過後的冬季才開放這一特點,把紅梅比擬為一位內心世界感情十分豐富細膩的美人,它遲遲開放的原因,是因為」怕愁貪睡」,它為什麼而怕愁貪睡呢?,是因為擔心自己象冰一樣晶瑩美麗的容貌,會不合世俗的時尚,因而以致於而怕愁貪睡;因此它想用貪睡來擺脫憂愁,所以才不與其它百花一樣同時開放,而是」獨開遲」。因為害怕憂愁而貪戀睡覺,所以才遲遲地獨自開放,這都是因為擔心自己玉潔冰清的美麗容貌會不合時宜的緣故啊。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故」,故意。「作」,做作,這裡當妝扮講。「小紅」:即淺紅。「尚余」,「尚「,還是。「余」,剩餘,這裡作顯示,顯露,保持之意。「孤瘦「:形容梅花朵稀疏俊逸,梅枝因無葉子而顯得孤獨細瘦的樣子。」霜雪姿「:經受霜雪考驗後勁挺的姿態。形容梅花格調孤傲不群的特性。在詩人心中,梅一般是玉潔冰清的白色,現在偶然出現淺淺的象桃杏般的紅色,這是紅梅因 「怕」、「恐」,而故意妝扮出的一種從眾的姿態。所以,一個「故」字,表明紅梅之所以如此,是有一種被迫的意味在內,是為了和諧入俗的緣故。然而紅梅不畏霜雪的本質是不會因此改變的。梅花畢竟是梅花,依然保存其特有的品格:「尚余」二字用得絕妙,既無心顯露,又無可掩飾。在詩人心中,梅就是梅,無論妝成何色,與「桃杏」截然不同。頷聯兩句將遲起美人與梅融為一體,可見詩人詠物本領之高妙。雖然故意妝扮出了一點淺淺粉紅般的桃杏顏色,但是紅梅的枝條還是保持了經受霜雪考驗後孤獨而細瘦勁挺的姿態。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酒暈:飲酒後臉上泛起的紅暈。這裡指梅花的紅色。無端:無來由。玉肌:玉容。 頸聯對紅梅的內心世界作了進一步的深入探究。意思是梅花外表上雖然呈現出了粉紅的桃杏色,但那不過是它剛喝過酒,是「酒暈」浮上了「玉肌」的緣故。因為梅花的內心是喜寒的,它的本質是高潔的。「未肯」,二字表示出了梅的孤傲品格。己經適應了寒冷的心,不願意隨著春天的到來而展示自己的美態;現在顯露出來的一點點淺紅的桃杏色,那隻不過是酒後泛起的紅暈無來由表露在美人玉脂般的面容上罷了。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詩老」:老詩人,指宋初詩人石曼卿。 「梅格」:梅花的品格。「在」:所在。 「更」:豈能。「綠葉與青枝」:蘇軾《志林》卷十說: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語,蓋村學究體也。」蘇軾的意思是批評石曼卿的《紅梅》詩,只從「無綠葉」和「有青枝」這一點上來,分辨紅梅與桃,杏的區別,確實太簡單、太乏味了。這是專求形似,而沒有抓住紅梅的神韻所在,所以蘇軾譏之為「至陋」的「村學究體」。尾聯是詩人對前人寫梅花的誤區發議論。認為認識梅花須從梅花獨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內在品格或內在精神,來品評。老詩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麼只從外表有無綠葉與青枝來分辮梅花和桃杏呢?
十、【語文卷·2015屆湖北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201411)】K01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淚
李商隱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①。
註:①青袍,古時讀書人常穿的一種袍子,此指貧寒之士。李商隱一生鬱郁不得志, 是個地位低微的小 官,經常要送迎貴客,飽受奚落和排擠,詩中常以青袍自嘲。玉珂,馬鞍上的玉石類飾物,此指騎著駿馬的達官貴人。
(1)此詩題為「淚」,可全詩並不見一「淚」字,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此詩是如何扣題寫「淚」的。(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此詩句句寫「淚」,前六句用典。(1分)這些典故講的都是前朝那些令人悲傷流淚的事,如:首句用漢武帝時宮女的不幸遭遇言宮女失寵之悲,第二句化用江淹《別賦》詩意言遊子思鄉之悲,第三句用了湘妃竹的典故言逝者永別之悲,第四句用了《晉書》有關羊祜的典故言思念先賢之悲,第五句用了王昭君的典故感念昭君遠嫁之悲,第六句用楚霸王項羽典故言兵敗受困之悲。(2分,六個典故只要指出兩個即可)最後兩句寫作者親身經歷的傷痛流淚之事。(1分)
解析:這是一道考核詩歌的手法的題目,沒有直接寫「淚」,但引用典故寫「類」,實際是考核典故的作用,答題時答出典故表達的情感即可。
【思路點撥】典故是指「典例故實」,具體地說,包括歷史記載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聞以及流傳下來的古書成句,一般來說,典故都有確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鍊,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餘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前人評價此詩「前六句一氣趕下,忽以後二句撥轉,手段高明」,這裡的「手段」說
的是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手段」說的是對比(襯托)手法。前六句用了六個有關淚的典故,襯托後兩句「青袍送玉珂」的痛苦。(2分)②前六句所述古時傷心之淚,皆不及詩人以一介寒士送顯貴出京時感傷之淚,從而抒發了詩人仕途坎坷、宦海沉浮、職位卑微、恥居人下的悲憤之情(2分)
解析:末兩句的意思是:清晨,我來到灞橋邊詢問不舍晝夜流逝的河水,才知道一切人間傷心事,哪裡比得上貧寒之士忍辱飲恨、陪送貴人的痛苦啊!詩到此,令人豁然開朗,原來詩的構思異常新奇獨特:前面六句,都是鋪墊襯托,最後一聯,才是本詩主旨。
【思路點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分析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徵、聯想、想像、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係(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理解各類手法的特點。
【詩詞鑒賞】
李商隱少懷大志,可惜因捲入政治黨派的爭鬥之中,因而一生未受重用,空負滿腹才華,只作得一介幕僚,長期寄人籬下,迎來送往,俯仰隨人。當他在灞水橋邊以一介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貴客出京時,比較之下,貴賤相形,天壤之別,再回想自己有才難施、有志未展,豈不傷心至極、泣而涕下?前六種淚或者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但都只是作為鋪墊,後一種淚則感受至深,是切膚之痛!
「永巷長年怨綺羅」,永巷,是漢代宮中幽禁妃嬪、宮女的地方.長年,不但指一年到頭,亦指多年。
「離情終日思風波」,離情,即離別之情;既是離情,且又終日擔心行人路上不可預見的風波,能不墮淚嗎?
「湘江竹上痕無限」,這句用的是娥皇、女英哭湘江,飛淚濺竹成斑的典故。
「峴首碑前灑幾多」,峴首碑,用的是兩晉羊祜之事,羊祜鎮守襄陽,德政昭如日月,死後百姓在峴山建廟立碑,歲時祭祀,見碑者無不流淚。
「人去紫台秋入塞」,紫台,即紫宮,指的是漢代宮庭;入塞,就是昭君出塞.
「兵殘楚帳夜聞歌」,這一句用的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這是英雄末路之淚。
「朝來灞水橋邊問」,灞水橋,指送別之處,這是送別之淚。
「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未有功名的服飾,指失意;玉珂貝殼的馬絡頭上的飾物,暗指騎著駿馬的達官貴人。
這首詩八句用了七事,寫了七種淚:失寵、離情、傷悼、感德、難歸、末路、送別。前六句的六種淚相對於作者本人來說,只能算是平常之淚,都比不上後面的灞橋送別之淚。
十一、【語文卷·2015屆江西省師大附中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201411)】K0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11分)
夏日三首(其一)
長夏江村風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曬粉花枝舞,蛛添絲屋角晴。落落疏簾邀月影,嘈嘈虛枕納溪聲。久斑兩鬢如霜雪,直欲樵漁過此生。
8. 這首詩運用了反襯手法表現環境的「清」,請簡要說明。(5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幼雀雛燕在檐前飛舞,蝴蝶飛舞,蜘蛛織,反襯白天的清靜;溪聲嘈嘈,反襯夜晚的清涼。
解析:此題要通過分析概括景物描寫的內容,抓住關鍵詞來體會作者運用的表現手法,如「燕雀」「蝴蝶」「蜘蛛」這些都是以描寫動景來反襯鄉村的清凈,答題時,要把這種動靜結合和反襯的表現手法答出來。在答第二問時,要通過體會詩人寄寓在景物描寫中的情感,要理解情景相生,融情於景的寫法。如詩人在首聯和頷聯中,通過描寫夏日村裡里的燕雀、蝴蝶、蜘蛛等,表現出了「清靜」的意境;通過運用擬人和想像及化虛為實的表現手法來寫月影和溪聲的意境美,由此可以體會出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喜愛,然後再由對鄉村生活的喜愛,而進一步體會出詩人的追求及情懷,可以從追求清靜、歸隱田園等方面作答。
【思路點撥】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需要注意: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分析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徵、聯想、想像、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係(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理解各類手法的特點。
9. 頸聯中「邀」「納」二字極為傳神,請簡要分析。(6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邀」字是擬人手法(把月光寫得很有情味),「納」字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晃動的月影好像是疏簾請來一樣,溪聲好像可以用虛枕裝起來一樣,表現出詩人對月影、溪聲的喜愛之情。
解析:此題要反覆品讀頸聯,在理解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從詩句中,找出能形象生動的展現景物特點,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的詞,一般都是連接名詞的動詞。如「落落疏簾邀月影」,一個「邀」字,即把把疏簾和月光寫活了,富有人一樣的情味,答題時,可以結合著擬人手法的運用來作答;「嘈嘈虛枕納溪聲」一句,「納」字化抽象為具體,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答題時,可以結合著對句意的分析,從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角度來作答。
【思路點撥】解答這類題的方法是:古人作詩講究鍊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這類題答題步驟是: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詩詞鑒賞】
本詩通過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清凈、安寧生活的喜愛。抒發了詩人淡泊名利、厭惡世俗,想要歸隱田園的情懷。
首聯、頷聯詩歌描寫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動景:夏日晝長,江村風日清麗,屋檐上棲息著許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長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間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氣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織網。這裡詩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動景反襯鄉村的清凈。
頸聯描寫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聽著潺潺溪水聲的景象,月影、溪水動靜結合從側面烘託了夏夜的清靜。尾聯直抒胸臆:久已花白的頭髮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現在只想做個樵夫或漁翁過完這一生,充分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對鄉間生活的由衷讚許。詩人喜歡這種悠閑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過著這種隱居生活,進而表達了詩人對繁華世界的反感,不與世間相爭的高潔。
全詩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作者選取遠離官場的農村夏日景象,通過寫燕雀、蝶、蛛網的動來襯托出鄉村生活的恬靜,使得鄉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滿情趣;鄉村整體的鬧,恰恰表明了他們的祥和,表現出農村的「風日清」;而農村的「風日清」正反襯出官場的污濁難耐。「落落疏簾邀月影,嘈嘈虛枕納溪聲」表達作者的心已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心已靜極。全詩表現出詩人對月影、溪聲的喜愛之情、清閑的心境以及歸隱村野、終老鄉間的願望。
十二、【語文卷·2015屆江西省臨川一中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201411)】K0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千 秋 歲①
秦 觀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②會,鵷鷺③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注]①千秋歲:詞牌名。此詞作於詞人被貶處州時。②西池:汴京(今開封)金明池。③鵷鷺:兩種鳥,這裡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詞的開頭四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請簡要描述。這四句在全詞中有何作用?(5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鑒賞古典詩詞的形象能力,能力層級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淺淺的春寒從溪水邊、城郭旁消退了,天氣轉暖,花影搖曳,鶯聲盈耳,一派熱鬧的城郊莫暮春風光。(2分)這四句寫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動的時令、地點。(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以樂景襯也哀情;春色雖美,但詞人遠謫他鄉,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對酒賞花的心情?觸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對往昔的回憶。(2分)
解析:本題是形象類鑒賞題。題干設置指向性強,答題範圍交代清楚,審題要求不高。難度不高。至於作用的問題屬於知識結構考查。
【思路點撥】這道題,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翻譯重組詞句。只要發揮一定的想像力,把描寫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現出來就可以了,最後不忘了一個總結性的概括,一般是季節+時令+物象(人物)活動+畫面(圖卷);第二問,開頭的景色描寫,一般有三個作用:一,創設(營造)一個意境(氛圍);二、為抒情主人公(詩詞中人物)出場提供背景(時間、地點);三、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又細分為景中含情和樂景襯哀(哀景寫樂)
9.「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是傳頌千古的名句,請結合全詞對其表現手法進行賞析。(6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雙頭、借代、比喻、誇張(手法2分)
(1)雙關:「春去也」一聲浩嘆,不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時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將一去不復返,可謂一語雙關,言簡意深。(2)「飛紅萬點」運用了借代、誇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暮春時節落英繽紛的景象,畫面凄美,令人傷感。(3)「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測、茫無邊際的大海寫出了詞人愁之深、愁之廣,這愁既有傷春之愁、年華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兩種手法、並作分析即可)
解析:「春去也」,使用的雙關手法比較難於辨析,其作用的簡析是很簡單的,雙關也是古典詩歌中常涉及的手法,在《定風波.莫聽》一詞中「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典型雙關修辭,既有諧音雙關,也有語意雙關。語意雙關的識別有賴於學生知識的積累和對詩詞的深層理解能力。後一句「飛紅萬點愁如海」比喻、誇張容易答出。但是,借代就比較隱含了。這其實也是個積累問題。平時接觸到很多的「落紅」「飛紅」「亂紅」「殘紅」其實都是借代。
【思路點撥】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分析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徵、聯想、想像、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係(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理解各類手法的特點。
【詩詞鑒賞】
該詞一起句就標明了作者身處的時間、地點和環境「水邊沙外」。地點:棲霞寺外的沙洲上,甌江邊,面對青田縣城(後文再作補敘)。時間:暮春季節。以「外」字連帶「城郭」,正是「城郭輕寒退」的時候。城郭: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如青田水南村,石郭、平堰(平演)、西門外、後山等周邊地區。這裡已是綠意盎然。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言不論水邊沙外還是內城外郭,已是一片暮春氣息。「春寒退」,春天即將歸去。這種戀春、惜春之情,也正是詞人惆悵失意的感情流露。「花影亂,鶯聲碎」,寫「花影」,可見陽光明媚;寫「鶯聲」,可見境界清幽。「花影」、「鶯聲」相互照應,應是一派明柔春景,加上「亂」、「碎」二字,聯繫上文的惆悵之情和下文的「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兩句看,則亂者情也,碎者心也。春光雖好,但已入暮,身世如斯,怎不令人心碎意亂。這就自然地引起「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的懷人之情。「飄零」是說自己遭受貶謫,「酒盞」是指與朋輩把酒共話。一個「疏」字,寫出詞人仕途坎坷,半生飄零,因而久已未和好友同游共飲、談詩論政了。對這種友情的無盡相思,使人衣帶漸寬身漸瘦。「離別寬衣帶」所說的「離別」,不是普通的離別,而是因政治原由各遭貶謫,天各一方,前途未卜的離別,所以其痛苦更甚。「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詞人明知相見不易,卻又無時不產生強烈的願望。但翹首遠望,昔日摯友又在何處呢?看到的只是在寂寂暮色中漸漸聚合的天空碧雲。思念、失望、孤寂、苦惱,在「人不見」、「空相對」里得到深刻地表露。
下片「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兩句,這裡的「西池」,即指金明池;「鵷鷺」是兩種鳥名,因其飛行有序,故常用以喻班行有序的朝官;「蓋」,車蓋,指車。這兩句是追憶當年與同僚友好,飛車赴會的盛況。這次盛會,參加者三十六人,皆當時名公文人,他們縱談闊論,宴飲暢遊,從早至晚,極盡歡娛。但,俱往矣!如今朋輩星散,各貶他鄉,撫今追昔,不能不使詞人發出「攜手處,今誰在?」的凄愴悲呼。「日邊清夢斷」,「日邊」指帝京,詞人越是憶念昔年帝京攜手共游舊事,越意識到既往之日不可復回。本來,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願望,往往可在夢中尋求,但是「清夢斷」,詞人清醒地認識到重返帝京、舊友重聚已不可能。這種不滿當前流離生活又深知前途無望的雙重感情,使詞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因而憔悴衰老,以至「鏡里朱顏改」。難怪孔毅甫見「鏡里朱顏改」一句時,驚道:「少游盛年,何為悲愴如此。」「春去也」呼應開篇「春寒退」,且在感情上表現得更沉重,無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於詞表;而「飛紅萬點愁如海」,以落花飄零襯愁情,其悲愴絕望的心情更令讀者驚心,以海喻愁乃詞人內心深處的斷腸淚凝聚而成。
此詞為懷念友人而作,更沁透著詞人貶謫之怨,因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上片主要寫離情和思念之苦,下片則撫今追昔道出了如海愁情。在語言上不脫清麗俊逸本色,雖有仿用前人詩詞語意之處,但卻自成格調,情韻天然。
十三、【語文卷·2015屆福建省廈門市高三上學期質檢檢測(201501)WORD版】K06.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後面的題目。(6分)
金陵驛
[宋]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注]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押赴元大都,途經金陵驛時所作。金陵是宋朝的陪都,建有離宮。
(1)對這首詩歌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借荒草、離宮、夕暉和孤雲的物象,寄託國運遭劫與個人不幸的雙重悲哀。
B.頷聯用風景來襯託人事,突出物是人非,抒發詩人對戰亂造成生靈塗炭的感慨。
C.「滿地蘆花和我老」一句運用比喻,形象地刻畫了詩人為憂愁而滿頭白髮的形象。
D.「舊家燕子傍誰飛」一句運用典故,表達的是國土淪喪而致流離失所的悲愴之情。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表現手法及情感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修辭格辨析有誤。寫「滿地蘆花」是運用擬人的修辭格。「和我」是類似的聯想,也不是比喻。
【思路點撥】把握表達技巧。首先務必讓學生熟悉所有的表達技巧。如何判斷,不妨從理解詩人要寫什麼要表達什麼而詩中寫了什麼入手。詩人要寫什麼,包括要寫什麼景,什麼物,什麼人,要表達什麼情感。詩中寫了什麼則是理解詩中具體寫了什麼。如詩人要表現環境的寂靜,卻寫了聲音,就是以動襯靜;詩人要寫荷花,卻寫周圍的環境,是用環境烘托。
(2)詩歌最後一句「化作啼鵑帶血歸」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析。(3分)
答: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情感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表達了詩人被俘離開故土,內心如杜鵑啼血般凄惻的感情;(1分)②表達了詩人即使羈留異域,忠魂也要化作啼歸的杜鵑回歸故土的堅強心志。(2分)
解析:古詩中表現的情感一般都比較豐富,本題中「杜鵑」是一種哀愁的意象,表現詩人亡國之悲;「歸」體現了詩人對故國的眷戀;「歸」的方式是化作杜鵑,即忠魂回歸,表達詩人誓死不屈的堅強心志。
【思路點撥】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詩歌情感的豐富性。可從理解詩中寫了什麼(人、事、物,即題材)入手。詩中寫了什麼,涉及哪些對象,這些對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幾乎每一首詩都有詩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說都有指向詩人自己。如寫戰爭,戰爭涉及到發動戰爭者,百姓,國家。對百姓的同情,對戰爭的厭惡,對國家的憂慮,對戰爭發動者的憎恨,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寫送別,涉及友人和自己。寫離別之時,是表達對友人的不舍;寫友人離別之後的美好生活,是對友人的祝福;寫友人離別後旅途的艱難,是對友人的關心和擔憂。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詩人嚮往或對自己的感慨。
【詩詞鑒賞】
本詩寫於1279年的深秋,此時,南宋政權覆亡已半年有餘,金陵(今南京)亦被軍元軍攻破四年之多。詩人戰敗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經過金陵,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這首沉鬱蒼涼寄託亡國之恨的著名詩篇。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夕陽落照之下,當年金碧輝煌的皇帝行宮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殘狀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卻又不忍離去,因為它是百年故國的遺迹,大宋政權的象徵,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為之效命的親人,看到了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離宮」與「孤雲漂泊」相對,則道出國家與個人的雙重不幸,染下國家存亡與個人命運密切相關的情理基調。「轉夕暉」之「轉」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盡顯狀元宰相的藝術風采:先是用夕陽漸漸西斜、漸漸下落之「動」反襯詩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靜」,進而與「孤雲飄泊復何依」相照應,引發出詩人萬里長江般的無限悲恨,無限悵惘。一個處境悲涼空懷「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復國壯志的愛國者的形象隨之躍然紙上。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舊,可短短的四年間,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見。「元無異」「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設置,揭露出戰亂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深重災難,反映出詩人心繫天下興亡、情關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懷,將詩作的基調進一步渲染,使詩作的主題更加突出鮮明。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滿地蘆花」猶如遍地哀鴻,他們之所以白花如發和我一樣蒼老,是因為他們心中都深深埋著說不盡的國破恨、家亡仇、飄離苦。原來王謝豪門世家風光不再,燕子尚可「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們也是巢毀窩壞,到哪裡去安身呢?擬人化的傳神描寫,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在哭,整個金陵也在哭,亦使悲涼凄慘的詩人自身形象更加飽滿。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儘管整個金陵城都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中,我也不願離她而去,因為她是我的母親,我的摯愛。但元軍不讓我在此久留,肉體留不下,就讓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懷鄉不已的杜鵑鳥歸來伴陪您吧。本聯與詩人《過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謂是異曲同工,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詩人視死如歸、以死報國的堅強決心。四年後,詩人受盡種種折磨和苦難,戰勝種種誘惑和威脅,從容就義,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寶庫中譜寫了一曲永遠鼓舞中華兒女的悲壯之歌、正氣之歌。
十四、【語文卷·2015屆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高三元月調考(201501)word版】這首清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蝶戀花
【清】納蘭性德
盡日驚風吹木葉。極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①愁不絕,那堪客里還傷別。
若道客愁容易輟。除是朱顏,不共春銷歇。一紙鄉書和淚折,紅閨此夜團圝月②。
【注】①丁零:古代民族名。漢時游牧於我國北部和西北部。②團圝(luán)月:圓月。
(1)詞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有什麼作用?請作簡要分析。(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賞析作品形象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詞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寫了整日狂風呼嘯、木葉脫光、天山聳立、白雪皚皚的邊塞之景。(2分)其作用:渲染一種蒼涼的氛圍,為後文抒情做鋪墊。(2分)
解析:前三句涉及的意象有「驚風」「雪」,它們的修飾詞語是「盡日」「一丈」,結合語境,展開想像,描繪畫面。
【思路點撥】這類題的解題思路是:(1)抓住詩歌意象,結合詩歌意境,描繪畫面。(2)分析詩歌表達的情感。
(2)詞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請簡要賞析。(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 ①間接抒情(或借想像情景抒情):運用假設情景類比(或比較、對比、敘議抒情等),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紅潤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樣地凋萎。借用朱顏無法常在,來表達自己的羈旅愁苦無法消除之意;(2分)②反客為主(或主客移位、運用想像、移情於彼等)手法,設想閨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達自己對閨中人的思念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解析: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這首詩前三句講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紅潤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樣地凋謝。現在朱顏憔悴,春華「銷歇」,說明羈旅之愁無法消除。
這是間接抒情。
【思路點撥】掌握抒情的分類,並了解它們各自特點和作用,結合詩句進行分析。
【詩歌鑒賞】
上片前三句描寫邊塞之景,這裡整日狂風呼嘯,木葉盡脫,極目望去,天山山勢高峻,積雪盈丈,一片皚皚白色。上片後兩句講作者一步一步地遠行,越走越遠,都過了遠在極邊之地的丁零部落,離愁漸濃。下片前三句講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紅潤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樣地凋謝。現在朱顏憔悴,春華「銷歇」,說明羈旅之愁無法消除。最後三句為設想之語,意思是寫好書信,含著眼淚折起,而此時閨中的人正孤獨地對著明月,懷念著「我」這遠在天山的人。全詞描寫了一幅天涯羈旅、遊子落拓的凄涼悲傷的景象。
十五、【語文卷·2015屆河北省衡水中學高三上學期四調考試(201412)word版】K0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思佳客
吳文英
迷蝶無蹤曉夢沉,寒香深閉小庭心。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樓前柳淺深。
愁自遣,酒孤斟。一簾芳景燕同吟。杏花宜帶斜陽看,幾陣東風晚又陰。
8.詞中「迷蝶無蹤曉夢沉」一句是什麼意思?所用典故出自何處?(5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關鍵句的含義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迷蝶無蹤曉夢沉」,寫清晨夢醒之後,夢中的情景已消逝無蹤。但詞人卻沉迷於夢中,難以自拔。(3分)所用乃是《莊子·齊物論》莊周化蝶的典故。(2分)
解析:「迷蝶無蹤曉夢沉」,寫早晨夢醒之後,夢中情況逝無蹤,用的是《莊子,齊物論》莊周化蝶的典故。它的本義是說世事與夢境的真幻,顛倒難分,兩者都不值得執著看待。但後人又把這則故事與《莊子,至樂》寫他喪妻時鼓盆而歌,不表示悲哀的故事聯繫起來,猜想莊子大概也把喪妻看成作夢,所以悼亡作品,也常用到化蝶、夢蝶的典故,例如李商隱《錦瑟》的「庄生曉夢迷蝴蝶」句,不少人主張是悼亡之作。文英這句詞,表面是寫夢,深一層是以夢隱喻過去的經歷,聯繫他的生平看,又似乎包含對亡妾的思念。雖說「無蹤」,畢竟入夢;夢由想生,何能真正地忘卻?既然如此,則夢醒後並不是適意如莊周,而是深懷思舊的惆悵,細味「沉」字,其情可見。
【思路點撥】①品讀詩句,明確詩句內容。聯想與想像,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景。點明作用。
解讀詩句的內涵。描述詩句描繪的景象,解讀其內涵,結合詩句的語境概括詩句的內容。抓住突出的一點(寫法或內容)簡析。點出該句營造的意境或表達的情感。②按題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後細心檢查答案。
9.簡析這首詞下片的抒情方式。(6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相結合。(2分)「愁自遣,酒孤斟」,直接抒情,也點出「愁」「孤」。作者孤愁無法排除,只好借酒消愁(2分)。「杏花宜帶斜陽看,幾陣東風曉又陰」兩句借景抒情,詞人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著斜陽,能給人帶來一點絢麗之色,帶來一絲溫暖的春意,誰又知天不作美,吹來幾陣東風,偏把陽光吹走,使黃昏依然陰沉。(2分)
解析:「愁自遣,酒孤斟」,全詞直接抒情的,也只有這兩句,到這裡才點出「愁」字,點出「孤」字。作者這時的孤愁既無法排除,那麼這裡的「斟」與「遣」,也無非是強自支持、強自消解而已。下句的「一簾芳景」繼續寫春,「燕同吟」繼續寫孤寂。與燕同吟,則暗謂有伴比無伴更悲。這與「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寫法,不無相同之處,二者都是正面的情況起反面的作用;所不同的是,「蟬噪」、「鳥鳴」可能是寫實,「燕吟」只能是設想。「杏花宜帶斜陽看,幾陣東風晚又陰。」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著斜陽,能給人帶來一點絢麗之色,帶來一絲溫暖的春意,誰又知天不作美,吹來幾陣東風,偏把陽光吹走,使黃昏依然陰沉。這會起什麼作用?對作者的心境會有什麼影響?詞至此結束,雖都沒有明白說出;但讀者聯繫上下文,自可體會得到。
【思路點撥】解答這類題的方法是:首先了解古典詩歌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2.間接抒情 (1)因事抒情(2)借景抒情,(3)托物言志(4)詠史抒懷。接下來了解各自特點,結合詩歌,對號入座。
【詩歌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居於杭州時所作,有懷人之意。從詞的內容看,應當是作於杭州姬妾辭世之後。
上片,「迷蝶無蹤曉夢沉」,寫清晨夢醒之後,夢中的情景已消逝無蹤。所用乃是《莊子·齊物論》莊周化蝶的典故。它的本義是說世事與夢境的真幻,顛倒難分,兩者本都不值得執著看待。但後人又把這則故事與《莊子·至樂》中寫他喪妻時鼓盆而歌,不表示悲哀的故事聯繫在一起,猜想莊子大概也把喪妻看成作夢,所以悼念亡妾的作品,也常用到化蝶、夢蝶的典故。文英這句詞,表面是寫夢,其深層卻是以夢隱喻過去的經歷;聯繫他的生平來看,又似包含著對亡妾的思念。雖說「無蹤」,畢竟入夢;夢由思生,又怎能真正地忘卻?既然如此,則夢醒後並不會適意如莊周,而是深懷思舊的惆悵,細味「沉」字,其情自見。「寒香深閉小庭心」。寒香,當指春寒之時尚未謝盡的梅花,或兼指下片提到的逢春先開的杏花。人既惆悵,對著「深閉小庭心」的「寒香」,自然不會是賞心樂事,而是觸景傷懷,「寒」不是透著凄冷,「深閉」不是透著孤寂么?這時候由「小庭」而想到西湖,由「寒香」而及於新柳,覺得春光尚淺,而寒意猶濃,西湖上的楊柳,應該也是初舒嫩條,翠色未深,因而遊人應該也還不多。那麼,在小庭中雖感孤寂、凄冷,但若到湖上去遊玩,也未必就能看到穠麗之景,享受熱鬧、溫暖之樂了。「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樓前柳淺深。」當然不是要由柳淺而判斷春少,而是要由春少來表現人之心境的凄冷情緒,所以這兩句結束得輕倩、婉轉而有味。
下片的「愁自遣,酒孤斟」,全詞直接抒情的,也只有這兩句,到這裡才點出「愁」字,點出「孤」字。作者這時的孤愁既無法排除,那麼這裡的「斟」與「遣」,也無非是強自支持、強自消解而已。下句的「一簾芳景」繼續寫春,「燕同吟」繼續寫孤寂。與燕同吟,則暗謂有伴比無伴更悲。這與「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寫法,不無相同之處,二者都是正面的情況起反面的作用;所不同的是,「蟬噪」、「鳥鳴」可能是寫實,「燕吟」只能是設想。「杏花宜帶斜陽看,幾陣東風晚又陰。」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著斜陽,能給人帶來一點絢麗之色,帶來一絲溫暖的春意,誰又知天不作美,吹來幾陣東風,偏把陽光吹走,使黃昏依然陰沉。這會起什麼作用?對作者的心境會有什麼影響?詞至此結束,雖都沒有明白說出;但讀者聯繫上下文,自可體會得到。
前人常把吳文英的詞作看成是與以姜夔為代表的「清空」詞相對立的「實質」詞的代表。吳文英的慢詞,有一些確有辭藻堆垛,雕琢過甚之嫌。但這首《思佳客》,讀來卻頗感閑淡婉約,在很大程度上與「清空」詞的筆法有一致之處,可見夢窗詞的風格在統一中也是有著多樣性的。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次石湖書扇韻①姜 夔②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注】 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於此時。(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答:(2)有人說,詩的後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你對此有什麼看法?請簡要說明。答:答案 ⑴描繪了一幅山環水繞,村閣隱然,浮萍泛綠,藕花飄香的恬靜優雅的隱居風光圖。分別寫了溪橋橫躍,曲水彎流,樓閣隱約,浮萍漂碧,藕花飄香。從視覺與嗅覺等角度渲染出閑適雅寂的石湖風景。⑵同意:詩的後兩句寫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視功名,淡泊利祿的高潔品行,另一方面也襯托出那些趨炎附勢之人的辱人賤行,同時還寫出了詩人對范的崇仰、敬佩與讚美。不同意:前兩句以景襯人,後兩句以事寫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襯托出環境的優雅,也突出地讚美了范成大達到了無人能及的高尚境界。解析 第一問:分析詩歌「意境」,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第二問: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觀點態度」,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鑒賞 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僅描繪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圖卷,而且傳過出畫筆難於表現的情韻。可以想像姜夔當年是坐船造訪石湖的。「橋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鄉特有的景色,同時也自遠漸近,顯現出范氏別墅的方位。湖上煙波浩渺,湖岸林蔭繁茂,憑什麼來認得「水通村」呢?「岸閣浮萍綠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邊滯留著綠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靜的池塘時飄流出的浮萍。這正像武陵漁人發現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尋到桃花源一樣。「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個多麼深邃的所在。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這自然是說范成大別墅的遠絕煩囂,實亦是對范品格的稱頌。范成大以廊廟之才,歸隱江湖之上。他在朝時,希望能為恢復中原而竭智盡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挾私憾攻擊,於是他落職退隱江湖。他視富貴如浮雲,惟恐緇塵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這「人」應該是指那些趨炎附勢,抗塵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見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隱中怡然自樂,沉醉於自然美景中。「藕花多處別天門」,專開門戶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兩句,寫景實即寫人,寫人的品格、胸襟、情趣。7.(09年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軍城早秋嚴武[注]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注】 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陝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有什麼寓意?答:(2)詩的後兩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答:答案 (1)夜晚、秋風、漢關、寒雲、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局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濃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2)詩的後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關的將領,鬥志昂揚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鬥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解析 第一題考查意境形象,注意點出意象,分析畫面要注意時間、地點、總體特徵。分析本題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釋(「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題考查詩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結合第三、四句具體詩句分析。作詩歌題,一是要注意結合詩歌分析,二是要明確答題思路,三是要注意詩歌注釋的提示作用。第一問:分析詩歌「意境」, 答題步驟: 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 雄奇優美 生機勃勃,富麗堂皇 ,肅殺荒寒 瑰麗雄壯, 虛幻飄渺 凄寒蕭條 繁華熱鬧等。第二問:分析「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鑒賞 安史之亂後,吐蕃的侵犯成為干擾唐帝國的重要外因 。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貴族武裝乘唐軍忙於收拾安史之亂殘局之際,大舉東侵,竟連破涇邠二州,攻佔唐都長安達十三天。此次進犯被唐軍擊退之後,他們又從與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發動進攻,在同年十二月,又連破松、維、保三州及雲山二新城。廣德二年春 ,嚴武接替高適,再度出任劍南節度使。剛一到任,他就狠抓軍隊的訓練,當年秋天,就一鼓作氣,擊破吐蕃七萬餘人的精銳部,先後收復了當狗、鹽川二城。這首詩就是他擊破吐蕃入侵的紀實。頭兩句「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開門見山,點出了詩人登城的時令、地點。「昨夜秋風」,是指秋季剛到,從而緊扣詩題中的「早秋」二字。詩人觀察入微,從「風」的細微變化中確切地掌握秋天到來的信息,說明了他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人動向的明察秋毫。對於古代地處中國邊疆的游牧民族來說,秋高馬肥,秋風一起,就是他們入侵內地的有利季節。因此,「昨夜秋風」一到軍城 ,詩人就深夜難眠,他乘著月光登上城樓,放眼遠眺,「朔雲」、「邊月」、岷山,盡收眼底。邊關的初秋之夜,陰雲冷月,山野慘白,整個夜景都瀰漫著一股沉重的肅殺之氣,給人一種無形的壓抑感。次句中的一個「滿」字,將陰沉肅穆、硝煙密布的戰前氣氛烘托得更加濃重。總之,頭兩句是寫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細緻入微地表現了主將在戰鬥前夕的寧靜中細心觀察敏捷思索的心靈側面。詩的後兩句「更催飛將迫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是主將兼詩人所發布的戰鬥命令——將士們一定要再接再勵,乘勝追擊敵人,徹底殲滅他們,不要讓敵人一人一馬逃回敵營去! 「更催」、「莫遣」二詞,語勢斬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現了主將果斷剛毅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必勝信心,洋溢著邊防將士保疆衛國的奮發激昂的愛國熱情。這首詩歌大膽地採用了開闔跳躍的筆法來寫景抒情,增加了詩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寫景,但景中寓情,點明主將已迅速、準確掌握了敵情,從而表明他在軍事行動之前,就已經知己知彼,掌握了軍事上的主動權,因此,穩操勝券就不是魯莽匹夫的妄語了。有如此堅實的思想作鋪墊,三四兩句的騰躍、抒情,就顯得既輕捷,又與上文有內在的承繼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氣倍增。
推薦閱讀:
※我們都是學中國舞的!中國舞=基本功 民族舞 古典舞 芭蕾基訓 技術技巧
※談古典詩詞的對仗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
※中國神話傳說中你最喜歡的一位神仙是誰?
※很喜歡的古典名句!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