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名城 徽州

歷史名城 徽州八王書屋2013年7月12日收集整理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為浙江省最早雛形唐末兩浙道的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分割後安徽之「徽」的命名來源。今徽州分屬安徽省與江西省,並分隔為黃山市、績溪縣(宣城市)與婺源縣(上饒市),行政分裂造成傳統文化割裂,曾發生婺源返徽運動。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今歙縣,從此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明清時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許國石坊 溯源追本,徽州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為徽州,除元末曾改稱興安府(1357—1367)外,直到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的790年間,徽州之名前後沿用長達780年之久,所轄六縣也一直沒有變動,這對徽州孕育出相對統一的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慶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為省名。徽州,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歷史、文化、思想概念,在古代中國,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覺地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化、世俗化的。他們將那些本來屬於上層社會的道德倫理原則,悄悄引入了民眾的生活世界。在過去的時間裡,徽州曾經的人、物和故事漸行漸遠;而那些深藏於民間的歷史文化記憶依舊栩栩如生……  明湯顯祖在遊歷了徽州之後,曾用「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來表達他對徽州這片土地的眷念之情。  古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以徽商、徽劇、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的徽學,更是博大精深。 徽州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除擁有兩處世界遺產外,還有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三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處世界地質公園,二處國家地質公園,三處國家森林公園和十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處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徽州境北的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黃山具備「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觀」的全方位立體之美。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是徽州物質文明的歷史遺存,矗立的牌坊代表著徽州人的精神家園,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築體現了徽州遠古的繁華和富榮,牯牛降的原始自然傳遞出徽州大地的久遠、淳樸和原生態的珍藏,境內逶迤周流的新安江、閶江、婺江、清溪河更增添了水之靈秀。已劃為江西的婺源,則以其完美的原生態環境,被海內外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徽州文化(簡稱徽文化,是安徽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更趨火熱,逐漸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地方學"徽學",與敦煌學和藏學一同被譽為走向世界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 通徽水道是指通往徽州的水路通道,東南西北分別是徽杭水道、徽饒水道、徽池水道、徽宣水道。通徽水道作為徽州與外地進行商貿及人員往來的水上運輸渠道,在歷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徽商的興起意義重大。徽州的地方志書——《休寧縣誌》提道:「天下之民,寄命於農,徽民寄命於商。而商之通於徽者取道有二:一從饒州鄱、浮,一從浙省杭、嚴,皆壤地相鄰,溪流一線,小舟如葉,魚貫尾銜,晝夜不息」,生動地刻畫了徽饒水道與徽杭水道對於徽州的重要性。

宏村

宏村

宏村

宏村

宏村

宏村

宏村

宏村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徵。清代以後,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卧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門樓重檐飛角,各進皆開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通過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財不外流」。各進之間有隔間牆,四周高築防火牆(馬頭牆),遠遠望去,猶如古城堡。一般是一個家庭之系住一進,中門關閉,各家獨戶過日子。中門打開,一個大門進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區氣候濕潤,人們一般把樓上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棲息之處,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遺風。樓上廳屋一般都比較寬敞,有廳堂、卧室和廂房,沿天井還設有「美人靠」。 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征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了財,就回鄉做屋,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後廳堂隔開,後廳堂設一堂二卧室,堂室後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仍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間,堂室兩個。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歙縣多牌坊,這與徽商的發展、興起和程朱理學的發源、影響有著源遠流長的關係。以儒學思想為精神世界主要內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動力。歙縣人少小離鄉背井,外出經商,足跡遍天涯。出門少則三年五載,多則數十載,為了高堂雙親有人照應,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經商,若不能發跡,則羞見家鄉父老。商人發跡了,錢財顯赫,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出現了"無徽不成鎮"的盛況,其財力左右國家經濟命脈達三百餘年之久。朝庭對徽商當然刮目相看,恩寵有加,徽商於是進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發展軌道。浪跡天涯而發跡的徽商,為了光宗耀祖,他們奏請皇上恩准,榮歸故里,興建牌坊,旌表功名、義壽、貞節……,樹碑立傳,以求流芳百世。黃山市現存的明清兩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縣棠樾牌坊群、黟縣西遞胡文光刺史牌坊、歙縣縣城的許國石坊等等。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漢高祖規定:祭天天先祭靈星。到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築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築)外垣,設置靈星門。後移置於孔廟,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人們認為漢代祭祀靈星,是為了祈求豐年,與孔廟無關。又見改靈星為欞星。宋(南宋)元年以後,尤其是明清,這種建築不僅置於郊壇、孔廟,還建於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也不僅用於祭天、祀孔,還用於褒揚功德,旌表節烈等等,於是靈星門不僅一變成為欞星門,而且再變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三類:一類為標誌坊;二類為功德坊;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縣(今安徽省的黟縣、歙縣、祁門、休寧、太平、績溪和江西省的婺源縣)的區域內,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三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州三雕的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戲文故事、花鳥瑞獸、龍獅馬鹿、名勝風光、民情風俗、漁樵耕讀、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圖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為浮雕,雜有透雕、圓雕、線雕與多種技法的並用。 徽州三雕的製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異。如磚雕的製作程序包括修磚、放樣、打坯、出細、打磨、修補等,傳統工具主要有木炭棒、鑿、磚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鋸、棕刷、牽鑽等;木雕的製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樣、打粗坯、打中坯、打細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小斧頭、硬木錘、鑿、雕刀、鋼絲鋸、磨石、砂布等;石雕的製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當、打細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鏨子、楔、扁鏨、刻刀、錘、斧、剁斧、哈子、剁子、磨頭等。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為黟縣的承志堂和木雕樓,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鬧元宵「;石雕為歙縣的棠樾牌坊群和黟縣西遞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成對,更達到了"無字詩、畫意對"的藝術佳境;磚雕則為屯溪濱江長廊里的「五百里黃山圖」大型磚雕,無論從入畫景點之多、畫幅面積之大、透視層次之眾和雕刻手法之全來看,都是登峰造極的絕世佳作。 徽州三雕與建築整體配合得極為嚴密穩妥,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內涵之深,令人嘆為觀止。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都將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多種技法並用,從中可看出漢唐以來我國建築裝飾雕刻藝術的傳承脈絡,同時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藝術門類如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州硯雕、墨模雕刻等藝術樣式對徽州建築裝飾雕刻風格的影響。

【徽州園林】區域園林名稱。作為供遊憩、文化娛樂、起居要求而興建的徽州園林,有文獻可稽者,從北宋開始。宋政和年間績溪許潤構樂山書院,建有天月亭、南樓等小築,常登覽其上。婆源朱氏園有池,有亭,朱韋齋寫有"方塘蔭瓦影,凈見鯨鯉行"的詩句。宋至元代,徽州私家園林營築較多,其中著名的有:宋績溪樂山書院,婆源朱氏園,歙縣醉園、先月樓,休寧竹洲吳氏園亭、首村朱氏園亭、東野山房、璜原吳氏園亭、龍源趙氏園亭,黔縣培筠園;元代休寧有林泉風月亭、醉經堂、月潭朱氏園亭、秋江釣月樓等。明清時期,徽商將大量的金錢投入園林建設,使徽州園林達到極盛。徽州區西溪南村老屋閣右側的私家花園,面積僅400多平方米,營構極精,花園內遍植花木。左側為一方池塘,稱"漁翁塘",養荷放魚,供人觀賞垂釣。池畔建綠繞亭,老屋閣住宅拱立池、園之中,意境清新恬適。岩寺鎮有八大名園:娑羅園、菜園、檀山苑、西墅、會心園、茂林修竹、香雪窩、方氏園。村落水口原為風水而建,通過人們的經營,樓、台、亭、閣、塔、橋隱現於古樹綠蔭叢中,成為普通村民休憩娛樂的場所,是中國最早的公園形式。 【果園】位於徽州區西溪南村。始建於明,盛於清。當年園內有亭台樓閣,假山湖池,曲橋石堤,名花修竹。四周花牆圍築,園內景緻迷人,花香鳥語,四季如春。此園相傳為江南才子祝枝山所設計,今大部分毀於兵災,僅存假山、仙人洞、湖池及部分圍牆遺址。 【潛口水口】水口名。位於黃山市徽州區潛口村。紫霞峰為黃山山脈南側起點,有"黃山第一峰"之稱,此峰位於潛口村南側,山下溪水婉蜒而過,石板大道直通村中心,水口即設於此。紫霞峰高不到50米,呈環抱狀。山頂古樹茂密,以甜丘樹和楓樹為主。石板道兩旁遍植紫荊花。山拗處原建有觀音大殿,觀音塑像後有泉水流出,甘甜清涼。寺院除大殿外,二廂有附房供僧人住宿。院內地面全用石板鋪築。順溪水,過小橋,迎面築有靈官殿。石級迂迴而上,有覽勝亭。 【松潭水口林】位於黃山市祁門縣祁紅鄉,是安徽省現存面積最大的古水口樹林之一,面積達140多畝,宛如一道綠色屏障,庇護著松潭村村世世代代。整個風水林濃蔭密閉,古木參天,蔚然奇觀, 「鳥道盤山腰,千章羅巨木」,是一個罕見的古老「天然樹木園」。林內較集中地保存著許多珍貴高大古木,其中樹高20米以上的有20餘株,有香果樹、糙葉樹、豺皮樹、擦樹、椴樹、楓香、馬尾松等,樹種繁多。2010年7月,松潭水口林被黃山市列為「百佳攝影點」。古道關隘【徽安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慶府城。全程210公里。【徽昌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古城至浙江昌化縣。歙城至星嶺關62公里。這條古道1932年改建為公路。【徽浮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縣。全程200公里。這條路的大部分路段為慈張公路所利用。【徽涇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涇縣。全程94公里。歙績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寬6至9尺,修建慈張公路時被利用。【徽開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開化縣。屯溪至開化段為石板路面,現絕大部分為興建蕪屯公路所利用。【徽寧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寧國縣。此道古代設有驛鋪,是官員往來徽州的官道之一。此道現為慈張公路所利用。【徽青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青陽縣。此路多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寬3至6尺。【徽婺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婺源縣。休寧西南部的茶葉及其它土產,也大部分由此道運至屯溪交流。 "【徽饒古道】 徽州府城至饒州府,始建於唐代, 全程15公里左右,由於年久失修,尚未完全開發,沿途斷崖峭壁林立,崇山峻岭,自然風光秀麗,適合初級戶外愛好者的穿越體驗。【江南第一關】關隘名。又名逍遙岩。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位於績溪縣伏嶺鄉東部。海拔424米。。關名為明胡宗憲所取。徽州古城徽州古城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境內,這裡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遊客至此,彷彿置身於古徽州歷史文化大觀園之中。

徽州古城景區包含徽園、漁梁古埠、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太白樓等七處知名景點,每處景點皆展示著古徽州文化的不同內涵,其中漁梁古埠是雄霸明清商界三百餘年徽商的起航地;許國石坊為八角結構,舉世無雙;斗山街是徽商族居的古民居街道;徽園更是集牌坊、古民居、宋祠"三絕",磚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等徽州古建築之大成。走進歙縣,走進徽州古城,您將充分領會到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出棠樾牌坊群,車行約十多分鐘,便抵達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歙縣位於杭州、千島湖、黃山、九華山旅遊線的中心點,徽杭、屯蕪公路在此交會,皖贛鐵路穿越而過。這裡山明水秀、風光旖麗。境內古民居群布局典雅,猶如一座氣勢恢宏的歷史博物館。主要景點有:太白樓、新安碑園、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等。

陶行知紀念館

漁梁古壩


推薦閱讀:

婺源只有油菜花?不,它的文化更令人著迷!
如何看待安徽省正式發布了徽菜標準體系表將徽菜從徽州菜泛化為安徽菜這一行為?
金華酥餅和黃山燒餅到底是誰抄襲誰?
好物 ▏米酒中的誠實味道,是歲月沉冽的醇和
[分享]徽州女人

TAG:歷史 | 徽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