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七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七集) 2014/3/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00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一百五十三頁,我們從第五行看起:
「又日道隱於所著《無量壽經甄解》中曰:五濁之世」,這確實就是指我們現前的這個時代,濁惡到極處。「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特別是佛法,為什麼?佛法講的是心性,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用真心,因為佛法是世尊真誠心裏面流露出來的,我們的心跟他不一樣就很難體會到。眾生心是妄心,真心裏面是清凈平等覺,沒有絲毫染污,沒有絲毫懷疑,沒有絲毫動搖,我們今天的確,古人所謂的心浮氣躁。古時候人有,但是那個心浮氣躁的程度非常微少,要用百分比來說,也不過是百分之三、五,這樣的心浮氣躁;現在呢?現在應該到百分之九十五,九十、九十五,怎麼能學?我們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從大善知識不在我們世間了。他們為什麼不來?我們不肯學。我們真正肯學,佛菩薩就來應世,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佛菩薩為什麼到世間來?什麼時候來?眾生想學聖教他就來了。我們心裡是想學,但是我們的程度不夠,他也不來,條件不具足。古人何以能具足?古人從小接受過基礎教育。我們舉最淺顯的例子,《弟子規》是每一個家庭教育下一代必須要學習的教育。這個教育不是教小孩念,不是的,完全是全家人,特別是父母都落實《弟子規》,小孩從一出生他就看到了,他就聽到、就接觸到。父母跟他距離最近,父母的言行,一舉一動在小孩的面前,即使是嬰孩剛剛出生,他睜開眼睛會看,他小耳朵會聽,他已經在開始學習。所以,凡是負面的、不善的、不好的,決定不能讓小孩看見,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母親要把孩子看好,讓孩子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善的,都是好的。善惡的標準,中國古時候是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做標準,與這個相應的是善的,與這個不相應的就是不善。換句話說,他從一出生就接受倫理的教育、五常四維八德道德的教育。孩子要看多久?要看三年。換句話說,一千天,這是人生基礎教育。現在沒有了,完全沒有了。
我這個年齡,也就是說八十年前還有,我沾了一點邊緣,我弟弟就沒有了,他小我六歲。我接觸這個教育應該是八、九歲的時候,就沒有了。我八、九歲,我弟弟只有二、三歲,他不記得事,我還接觸到傳統教育的邊緣。十歲我們從農村搬到城市,城市裡頭完全沒有了,偶爾還聽到有人說,沒有看到人認真去做了。十歲以後在城市裡頭所薰染的是不善的,接受所謂新的教育。新的教育否定了傳統教育,傳統是過時、是落後,要向歐美先進國家學習。小學的課本改了,我念小學的時候,小學二年級還有個《修身》的課本,可是到三年級改了,《修身》不用了,改做《公民》,到四年級改成《社會》,課本常常改,每一年都不一樣。這是我們親身經歷的。愈變與傳統文化教育距離就愈遠,愈來愈遠,到我們念初中的時候,確實傳統的倫理道德沒有了。不過那個時候老師好,老師還有能夠身教的(是在患難的時期,中日八年戰爭,我們在這個時代成長的),那段日子非常艱難困苦,老師對學生有愛心。我們是流亡學生,跟家庭都不在一起,有的跟家庭還通信,有的連信息都沒有了,所以學校就是家,老師也就兼任父母的使命。我們對老師感恩,老師確實把學生當作兒女,非常關心,非常愛護,也做了好樣子給我們看。課本裡面雖然沒有,但是老師的一舉一動是我們的榜樣。
《甄解》裡面說,「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難太多了,不只一種。學習聖道的基礎、概念、知識,我們完全沒有接受到,怎麼能夠脫離六道輪迴。這下面講,「特此一門」,這一門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無量法門之外的,只有這一門。「至圓極頓」,這一門可殊勝了,圓到極處,圓是圓滿,圓滿到極處,圓融到極處,頓,頓是頓超,快速也達到了頂級,這樣一個特殊的法門,真難得。「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它不難。如果至圓極頓必須得上上根人才能接受,那我們全沒分了。它最大的好處就是簡單、容易、直捷、快速、穩當,這就是講的凈宗法門。「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超出六道輪迴、超出十法界不是附帶說的,正說,就在這部經。這部經是「一代所說歸此經」,這一代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就是指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統統歸凈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眾水歸於大海」,眾水是陸地上的河流,河流裡面的水全部都是流向大海。把河流比作一切經,比作一切法門、無量法門,大海比作凈土,最後全歸凈土。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只因緣以起《華嚴》」,《華嚴經》,《華嚴經》是無量因緣,世尊為我們說這部經。「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佛說《法華》是為一大事因緣,這一大事就是了生死證菩提。單單了生死,阿羅漢就做到了,要成無上菩提,阿羅漢做不到,那是法身菩薩。「亦唯為此法之由序」,這句話說得太好了。你看經教都是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華嚴》、《法華》這兩經只是本經的序分而已,引導就是序分。本經呢?「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換句話說,本經是一切經的正宗分,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此地,我們得到這一部經,等於讀了一大藏教,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教我們一樣也沒有漏失。不僅如此,實際上是包括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的經教,都是此法的由序,這個分量可重了。這是《甄解》裡頭說的。
下面是黃念祖老居士說的,「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這個話我相信,我就是因為學《華嚴》、學《法華》、學《楞嚴》,對這部經生起信心。我不是學這些大經大論,早年在台灣,懺雲法師勸我,我沒接受,我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特別把這個介紹給我,我也沒接受。這兩位老人教我讀《彌陀經》的三個註解,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彌陀經》三大部,我讀了。兩位老師都教我去讀《印光大師文鈔》,正續兩編我也讀了。我對於凈土宗的態度改變了,以前不重視它,讀了這些東西,對凈土尊重,但是我不想學它,興趣還是在大經大論。確實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菩薩發願求生凈土,成就無上菩提,在《法華》、《楞嚴》,特別是《楞嚴.二十五圓通章》,看到大勢至跟觀世音菩薩的表法,我明白了,我這樣對凈宗才生起信心,對往生極樂是發出了願心。雖然有信有願,自己的習氣毛病沒除掉。習氣毛病是什麼?喜歡好學多聞,就是心不能專一,大經大論還是喜歡看,還是喜歡去學習,沒有一門深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明白這個道理,我沒做到。回過頭來,我看看海賢法師、海慶法師,他們不認識字,沒有學過教,但是他們能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憑一句佛號,六字洪名,他成就了念佛三昧。我相信他有悟處,他不是普通的覺悟,正是宗門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就是說,他們為我們示現的是法身菩薩,處今時今處這個時代,示現佛門弟子修行證果最好的榜樣。我們自嘆不如,我們要向老和尚學習,老和尚確確實實是我們的榜樣,我們現在回頭還來得及。這個法門要多長的時間可以修成?《彌陀經》上說得很清楚,「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這七日,前面的六是數目字,後面的七不是數字,是什麼?你功夫圓滿才叫七。海慶法師七十年,念佛念七十年往生的,那個七十年就是七天,就是最後那個七。海賢老和尚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九十二年就是七,七是圓滿的意思。怎麼說它圓滿?它是四方上下加上當中,七是這個意思。所以它表法的,叫圓滿。四方(東南西北)、上方、下方、當中,什麼時候你功夫成熟,你往生了,這叫七。
所以道隱法師這段話,就是說《華嚴》、《法華》,我讀的《楞嚴》也都是本經的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的指歸。「《華嚴》經末,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這個太明顯了,一看就清楚,文殊普賢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證得圓滿。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勢至、觀音擺在特別法門。依照順序排列的是一般法門,要依一般順序,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在二十五圓通應該擺在第二位,第一是眼根,第二是耳根,他沒有排在第二位,他排在最後,第二十五。大勢至菩薩根大,應該排在,二十五位裡頭他應該排在第二十三,結果擺在第二十四,他跟彌勒菩薩對調了。他應該在彌勒菩薩前面,跟彌勒菩薩對調,彌勒菩薩二十三,他二十四。說明沒有按照順序,這是特別法門,按照順序是普通法門。普賢十願導歸極樂,這是非常明顯的教誨,我們應該要深深能夠體會到。
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十大願王」,在六十八頁,一一四,編號是一一四,十大願王。這從《佛學大辭典》節錄下來的,普賢十願這一條。「四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曰: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這是修學大乘,特別是修學凈土,求往生凈土的人要特別注意。《無量壽經》第二品,夏老的會集本第二品「德遵普賢」,真的是經的序品。本經序品一共有三品經文,前面兩品通序,第三品是別序,就是發起序。所以《甄解》講《華嚴》、《法華》是本經的由序,有來由,它不是隨便說的,展開經本你能夠看到,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十大願王我們要學,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是學的普賢十願。極樂世界是普賢十願的法界,普賢十願展開,才是極樂世界。你問極樂世界從哪來的?就這十願來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是修普賢十願的,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普賢的法界,我們能夠修學,學得愈好跟極樂世界愈相應。
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得真干。為什麼?我們想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的人個個禮敬諸佛,沒有一個例外。諸佛是指誰?《華嚴經》上世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在十法界裡頭只有迷悟不同。天台大師跟我們講六即佛,就是佛有六種,第一種「理即佛」,從理上講所有眾生都是佛。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從理上講的。理是什麼?理是真如自性。我們讀過《壇經》,《壇經》大家很熟悉,惠能大師開悟說了五句話,最後一句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自性就是佛性,自性就是佛,一切萬法是自性生的,自性是能生,一切萬法是所生,能所不二,能所一如,能生既然是佛,所生的也不例外,也是佛,理上講。因為你本來是佛,所以你能夠成佛,你只要走佛的道路,你就會成佛。十法界十條道路,這個十條道路十種果報都是自性所生所現。從一念不覺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妄心從真心生的,妄不離真。但是真妄的作用不一樣,真是無上菩提,妄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一樣。妄是生滅法,有生有滅。真,前面我們學過,它是性起,它不是緣起,它不生不滅。惠能大師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就是它不生不滅。從理即佛來說,一切眾生都是佛,不但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是法(萬法),我們這桌椅板凳是不是佛?都是,動物是佛,植物是佛,礦物都是佛,沒有一樣不是佛。我們禮敬的對象是諸佛,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報就是山河大地,包括裡頭一切植物,正報這是講一切眾生,有情的眾生,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我們對待佛很恭敬,對待父母很孝順,能不能將這些恭敬孝順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為什麼?禮敬諸佛,普賢行里的第一條。
修普賢行從哪裡修起?從禮敬修起。為什麼?真誠心修出來了。所以中國古時候教嬰兒,不是教小孩,教嬰兒,誰教?父母教。他跟誰學?他跟父母學的。父母孝順他的父母,孩子學會了,長大就會孝順父母;不是長大,從小到大都懂得孝順父母,他學會了。現在兒女不孝,可不能怪兒女,你要怪兒女,兒女太冤枉。怪誰?怪做父母的人沒有把他教好。那父母不在面前,就是孩子的祖父母不在面前,現在小家庭,能不能供養父母的照片,就是孩子祖父母的照片,掛在明顯的地方,早晚向父母行三鞠躬禮。給誰看?給孩子看。孩子見到父母曉得,我的爸爸媽媽每天早晨都要跟爺爺奶奶行三鞠躬,你看他那個恭敬心就生起來了。父母之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無過於老師,所以把老師的照片跟父母的照片放在一起,使自己永遠不忘,感恩戴德。父母老師把我教成的,我怎麼可以忘恩負義?沒人教了。我的父母老師都不在了,照片在,父親的照片找不到,母親照片還有,找不到的就供牌位,能找到的供養照片。這是教化眾生,教孝、教敬,對父母孝,對老師敬。把這種孝敬孝順一切眾生,對人對事對物用這樣的孝心,這叫普賢菩薩。普賢是法身菩薩,唯有他證得法身他才知道應該這樣做法。普賢像個母親,非常負責的母親,一切菩薩是兒女,普賢現身說法。
我曾經聽人跟我講,夏蓮居老居士普賢菩薩再來的,黃念祖老居士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去年一月,就是一年前往生的,海賢老和尚也是普賢菩薩的化身。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有證據,所以我們也不必懷疑,也不必完全相信。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我們這樣的態度就最好,我們把他當作菩薩看待。他真正是菩薩,他不是假的,給我們做出,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學佛修行證果要像他這個樣子。印光大師一生教人,時時刻刻,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修行能得多少利益,與你的誠敬心完全成正比例,沒有誠敬心,你什麼都沒得到,你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頭原地踏步,這個不能不知道。學佛從哪裡學起?從禮敬學起,真誠心修禮敬,清凈心修禮敬,從這入門。
第二,「稱讚如來」。第一句講的諸佛,為什麼第二句變了,不叫稱讚諸佛,它為什麼變了?變了,意思當然不一樣,說諸佛是從相上講的,說如來是從性上講的,就不一樣。從相上講的,範圍非常廣大,一切人事物全部包括在其中,跟中國《禮記.曲禮》講的「毋不敬」是一個意思,對於一切都應該恭敬;換句話說,也是對人對事對物。你看中國講聖賢,佛法講佛菩薩,完全相同。人沒有恭敬心,他能學什麼?學西方的科學技術行,不要用恭敬心。學佛不行,學中國傳統文化也不行。中國傳統文化跟佛法都要從恭敬入門,太重要了。所以凈業三福裡頭第一條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學習的方法是落實《弟子規》,這是最低的標準,是一切眾生人人可以做得到的標準。沒有這個標準,孔子、孟子來給你講傳統文化,你也學不會;沒有這個標準,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來教你,你還是凡夫。從相上講沒有分別,善人、惡人都要恭敬,尊重我的人、愛我的人,還有誤會我的人、毀謗我的人、陷害我的人也要恭敬,為什麼?他本來是佛。他為什麼作惡?他作惡是他學壞了,他不是本性,他是習性。他的本性是佛,我們完全看本性不看習性,習性是假的,本性是真的。本性永恆不變;習性,善會變成惡,惡會變成善,千變萬化,不理會那些。只從佛性上說,你才能成得了佛;用習性去學佛學不到,學一輩子也沒有學到。
稱讚就有標準,要與性德相應,稱讚;與性德不相應,不稱讚。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頭有明顯的表法,善財童子去參學,對一切善知識首先是禮敬,第二個是稱讚,只有三位善知識他有禮敬沒有稱讚。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表法的,給諸位說,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來表演給我們看的。這三個,勝熱婆羅門,有禮敬沒有稱讚,他表什麼法?他表愚痴,貪瞋痴,貪瞋痴要會用能成佛,不會用就三惡道去了;甘露火王表瞋恚,善財童子參訪有禮敬沒有讚歎;第三個是伐蘇蜜多女表貪愛,善財童子去參訪有禮敬沒有稱讚。為什麼?他所表現的與性德相違背。相違背的也是法,法有染凈、有善惡,統統是法,要平等看待。為什麼形象上有禮敬,德行上就不稱讚?因為稱讚怕一般人都學習,那不是普通人能學的。那是什麼人學的?法身菩薩學的,普通菩薩不能學。他是在貪瞋痴現前的時候心裡頭不沾染,沒有貪瞋痴,也就是說,在貪瞋痴這個境界裡頭他不起心不動念。換句話說,貪瞋痴就是戒定慧,圓滿的戒定慧,它跟戒定慧完全相同,沒有兩樣,他是度法身菩薩的。五十三參從第一個吉祥雲比丘,示現是圓教初住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三參,另外還有十三參裡面有十一位是代表等覺的,所以總共有五十三個位次,《華嚴經》上的大圓滿。最上乘法是不起心不動念,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他清楚明白是智慧,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定慧等學。凡夫不行,跟這個境界相差距離太遠了,二乘也不行,權教菩薩也不行。天台講別教,別教裡面十住、十行、十迴向都不行,別教要地上菩薩,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所以善財出來參學,他證得初住。不是初住,那有選擇性的,不能樣樣都參,有選擇。所以證得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對於表法,表貪瞋痴的這三位菩薩,善財所給我們表的法有禮敬沒有稱讚。供養有,其他的樣樣都有,就少一個稱讚如來,這個用意很深,我們要懂。懂之後,你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會生起恭敬心,你不會懷疑、不會毀謗,同時曉得自己在五十三個階級裡頭我們是屬於哪一層。這是講稱讚。
第三,「廣修供養」。供養是用平等心修,沒有高下,平等的。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供養佛菩薩,就用什麼樣的心態供養一切眾生。代表佛菩薩的就是父母跟老師,他們做代表。所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做代表,要把奉事師長跟孝養父母那個供養,供養一切眾生,也就是我們講對人對事對物。這是普賢行,不是一般菩薩所修的,法身菩薩所修的。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修普賢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你的,你自自然然就明白了,自自然然就做到了。真誠恭敬,我們所缺乏的。現在不但沒有稱讚,批評、毀謗,自贊毀他,家庭裡頭兄弟不和,團體裡面不尊重領導,陽奉陰違,在今天社會這些事情太多了。為什麼社會亂?從這幾條當中我們就看出來了,現在人沒有禮敬、沒有稱讚、沒有供養,就這個三條就能看出社會動亂、地球災變的緣由,為什麼社會這麼亂,為什麼災難這麼多。佛法能化解,人人都明白、都搞清楚了,人與人之間應該要禮敬,應該要互相稱讚。所以佛門祖師大德教人,「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互相讚歎是佛法興旺的現象、氣象。如果互相批評、自贊毀他,這是佛法衰的現象、佛法滅的現象,這不是佛法興旺。佛法如此,世法也不例外。一個家庭,父子兄弟姐妹互相讚歎,這個家興旺;如果誰都不服誰,互相批評,互相毀謗,這個家決定要敗,這個家會消失。這都在我們眼前,只要稍微留意,你天天看到,事實真相擺在面前。
有誠有敬供養就會把真正好東西供養別人,次一等的再次一等的自己受用,這個人真正修福,這個人真正成就。在這個地方普賢行上說供養,在一般上講布施,供養是有真誠心,對上,對父母、對師長,布施是一般,他不用布施,他用供養。財供養得大財富,法供養得大聰明智慧,無畏供養得健康長壽,業因果報決定不虛,看我們怎麼個做法。有分別、有執著,用妄心,沒有用真心。真心修積的是功德,妄心修積的是人間福報,是在六道裡頭享受的。因為心不清凈,所以你不能超越輪迴,不能生到四聖法界。念佛,真正想求生極樂世界,一定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這一生去不了,要等待下一次的緣分,來生後世,不知道什麼時候,你遇到像現在這個緣分,遇到凈宗、遇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你再好好的修。能不能往生,把十大願王對照一下,我做到了幾成,在百分比裡頭我做到幾分。
第四,「懺悔業障」。怎麼懺悔法?舞台上表演痛哭流涕,也感動台下的觀眾,算不算懺悔?不一定。章嘉大師教給我,懺悔業障要用真誠心、恭敬心,決定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大師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就是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孔子所說的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下一次決定不會有同樣的過失。誰做到了?孔子讚歎顏回做到了。顏回這個人過失只有一次,他知道是過失,下一次不會再犯。儒沒有求出離三界,人家也能做到,何況大乘,何況是極樂世界。今天懺悔,明天又犯,犯了再懺悔,這不行。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用妄心。追到究竟處,真妄兩個字。我們無始劫以來,一念不覺迷失了自性,變成六道凡夫,在六道裡頭輪迴不知道多少次,無量劫。無量劫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習氣種子,善少惡多,所以這善保不住,遇到緣它就起現行,惡的力量太強大了。也正是為這個原因,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好處,把所有一切惡的緣統統斷掉,裡頭沒有。所以到極樂世界你所看的盡善盡美,你不會有惡念產生,也就是說,阿賴耶裡頭諸多不善的種子,在極樂世界沒有這個緣把它引發起來,極樂世界好就好在這裡。
懺悔要真正去做,要真放下,真放下的先決條件就是你要真看破。知道三界六道是假的,知道四聖法界也不是真的,為什麼?就真放下了。為什麼放不下?沒搞清楚,還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不認識,遇到了不認識。凈土是真的,遇到了為什麼不念佛?沒搞清楚。所以,看破、放下這兩樣哪一樣難?早年我年輕,這些問題都問過章嘉大師,大師告訴我看破難,看破是智慧,看破沒有不放下的;不能放下,沒看破,對事實真相還是蒙在鼓裡頭,不了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不辭辛勞講經說法,為什麼?幫助人看破。為什麼不帶人打個佛七、打個禪七,辦一個修學的法會,為什麼?那個容易,你自己會,所以修行在個人。修行這兩個字意思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很多,不外乎三大類:身、口、意。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動作是身業的行為。標準是性德,與性德相應的是善,與性德相違背的是惡。要把惡的行為修正成正的行為,這叫修行。佛法的標準就是經律論,經、論是修正意業行為的,戒律是修正身、口行為的。身體動作言語要符合,要有分寸,要有節制,那是戒律;經論是講定、是講慧,完全修正起心動念的行為,它有個標準。
我們今天對於經律論知道得少,就看不破、放不下。知道很少能不能成就?能,成就的人很多。那是什麼?《阿彌陀經》裡頭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雖然知道經論少、不多,他有善根,他有福德,他有緣分,老師告訴他不多,他全能做到。譬如像海賢老和尚這一類的人不少,歷代都有,出家有,在家也有,他們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全憑著自己老實、聽話、真干,他只要有這六個字,甚至於是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根本沒有學過經教。六祖惠能就是,他不認識字,沒學過經教,在黃梅參學八個月就是舂米破柴,黃梅講堂沒去過,禪堂沒去過,佛門裡早晚上殿他也沒去過。八個月,五祖傳法給他,他修什麼?這八個月當中,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修什麼?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圓圓滿滿與三皈相應、與五戒十善相應、與六和相應、與六波羅蜜相應。再看看,我們用普賢十願來做標準,他條條都相應,為什麼?這性德!他八個月就圓滿了,老和尚知道,所以發出傳授衣缽的信息,讓大家寫一首偈給他看,真正見性,衣缽就傳給他,做禪宗第六代祖。道場人多,五祖那裡是大道場,一千多人,沒有一個人想到衣缽會傳給惠能。偷偷傳的,沒有舉行儀式,也沒有請人觀禮,傳給他,立刻就叫他走路。老和尚三天在房間裡頭沒有開房門,人家以為老和尚生病了。到第三天打開門,衡量著惠能走得差不多很遠了,不太容易追上,才告訴大家,衣缽已經走了。大家聽到這個話,想到肯定是惠能,分頭去追、去找,把衣缽搶回來。
人有命,不該是你的你拿不到。真的有一個人追上了,惠明。惠能大師趕快把衣缽放在一個石頭上,自己躲起來,他們是來奪衣缽的,人不重要,不至於殺人。衣缽已經到手了,他拿不動,惠明在家是四品將軍,四品將軍衣缽拿不動,他立刻就覺悟了,有護法神守住。所以馬上就回心轉意,那就是懺悔,真懺悔,就叫惠能大師,他們是稱盧行者,我為求法來的,我不是為衣缽,請你出來。惠能大師出來了,坐在石頭上,來問他。他在黃梅時間很長,沒有開悟,向惠能請法。惠能告訴他,教他「不思善,不思惡」,就是萬緣放下,一心專註,問他一句話:「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一句話迴光返照,他真的開悟了,叩頭感謝,拜惠能大師做師父。本來他是惠字輩,把名字改了。我們知道,惠能大師一生在他會下開悟的四十多個人,惠明是第一個。問他還有沒有秘密的?能大師說得很好:「密在汝邊。」你要問秘密,秘密是在你自己,心外沒有秘密。所謂的密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真心,真心能生萬法,萬法是真心所生。惠明這個時候真懺悔,業障放下了,所以他能開悟,真誠到極處起作用。
第五句,「隨喜功德」,我們要學。在這個大時代,不能學隨喜,日子怎麼過?但是我們隨喜能積一點福德,不是功德。為什麼是福德?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菩薩隨喜為什麼成就功德?這是法身菩薩,他們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隨喜成就全是功德。這隨喜從哪裡來?恆順眾生。他是隨喜十法界,上面能夠隨喜一切諸佛如來所表的不同法門,下面能隨喜十法界眾生。成就什麼功德?成就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樣樣清楚明白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心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真心。諸位要知道,起心動念是妄心,分別執著是妄中之妄,嚴重的妄心,這個妄心造業就是六道輪迴。隨喜用真心不用妄心就是功德,用妄心不是真心就是福德。善的是福德,惡的是三途,所以三途跟三善道同樣的沒有意義。三途是消苦業、消惡業,三善道是消善業,都是消業的,所以它是平等的。換句話說,善惡業都不能造,造了就是造輪迴業,輪迴是善惡都包括。染凈、善惡,我們天天干這些。為什麼你不能脫離六道?你天天在造六道的業,換句話說,六道你天天在增長,你怎麼能出離六道。那怎麼樣?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就對了。斷惡修善一定要干。隨喜,不著相是功德;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大修行人,真修行人,法身菩薩。隨喜功德是講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念念都是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法喜充滿,真的常生歡喜心。
第六,這是大功德,「請轉法輪」。佛陀在世,大德長者居士來表法,表什麼法?請佛講經。人修福,修什麼樣的福最大?無過於請佛講經。為什麼?請佛講經,多少人得利益!這個利益是真實的,不是世間福報,他開智慧了,他得三昧了,他證果了。經懺佛事算不算請轉法輪?也算,也是好事,但是它是以幽冥界眾生為主,它不是人。佛陀在世是為人,希望人聽了法能覺悟,聽了戒律能懺悔,現前得利益。幽冥界得不得利益?得利益。我們知道,天龍八部鬼神,佛一講經統統都來了,人數比我們現前人數不知道要多多少倍,九法界眾生都來聞法。所以要恭敬,恭敬有大福報,你意想不到。請法的人修了大福慧,這是許許多多人不知道的。
下面,第七個,「請佛住世」。請佛講經,一部經講完他就走了,在這一會當中得度的人有,不多,聽一遍得度的人畢竟是少數又少數。那怎麼樣?如果佛住在這個地方,長年不斷的講經,這就是講薰修的功德,常常薰修,連中上根人都被他薰成上上根人,這功德就更大了。但一定要如法,不如法不行。要懂得如法,要與法性相應,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禮節規矩,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戒律,戒為無上菩提本,這種大法會裡頭,戒定慧三學都表演在其中。世尊說法,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說法,他們表法,他們要從生活當中做出榜樣來給人看。因為他是佛的學生,佛親自教導的,如果沒有做到,別人怎麼會相信?現在難就難在這個地方,真正教的人沒有了。為什麼?沒有學生。真正想學的人也很難,找不到老師;縱然有好老師,煩惱、業障習氣太重,他做不到。做不到,信心就失掉了,我們自己信心失掉了,外面跟我們學的人怎麼能建立信心?所以今天我們遇到的障難,障是障礙,難是困難,可想而知,真不容易。殊不知,真正表法就是做出來的,做到。那個教學的功德我們從這裡可以體會到,佛的弟子在法會的功德跟佛是平等的。佛講,我們做榜樣,佛說是言教,弟子們都做到是榜樣,你能看到,那就是示。所以同時你能看到言教、身行,你才相信,聽眾相信,聽佛說經明白了,又看到這麼多好樣子。所以這個教化不是一個人教的,就好像舞台表演一樣,舞台上所有的角色都是一等功,功德。個個都有功,連跑龍套的都有功,沒有他這個戲就有欠缺,不圓滿,每個人都有功。再擴展下去,台下那些服務的、那些協助的,就是後台的,統統有功德,你這個表演才演得成功,有一部分有欠缺的就顯出不圓滿。
於是請佛住世重要!怎麼請佛?要真干、真學。佛沒有人情的,沒有面子,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有一個真正學的就把佛留住了,為什麼?我真想學。一個都沒有,真正學的都沒有,佛就走了。善知識為什麼離開?真學的人沒有了,真學成的人畢業、離開了,緣不具足,這個班底下辦不下去了。李老師晚年,內學研究班只辦一屆,四年畢業,班就結束了。老人還住世,他還沒走,為什麼不能辦第二屆?沒有人來學。人家大學畢業,再念四年,勤奮一點可以拿到博士學位,最低限度他也可以拿到碩士學位。李老師這個研究班沒有學位,學習的內容是大乘佛法,社會上不承認的;換句話說,他沒有學生,所以這個班就結束了。有效果,我們看到果清法師,果清就是這個班上畢業的。非常難得,他真正能夠守住祖宗所傳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一點他做到了。我們看到非常尊敬他,非常歡喜,我們讚揚,讚歎他,讚歎戒律,鼓勵同學向他看齊,跟他學習。戒律確實是學佛的基礎,沒有好的基礎怎麼能成就?
普賢十願我們講了七願,這七個是普賢願。後面三個是迴向,第八「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第九「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後面「普皆迴向」是迴向法界,後面三個都是迴向。這三個迴向,今天時間到了,明天上午我們來學習三種迴向。
推薦閱讀:
※研修班:《凈土三經》概說(中)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0六集)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凈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四集)
※凈土資糧:信、願、行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