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基本知識:中國國畫的由來

中國畫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從已知獨幅的戰國帛畫算起,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如果從內蒙古、甘肅、山東、新疆以及東北各地的原始岩畫和1986年發現於甘肅秦安大地灣原始地畫來看,它的歷史已不下5000年。 

中國畫簡稱「國畫」,原來是泛指中國繪畫,是為了區別於明末傳入中國的西畫而出現的概念。解放前稱中國畫為「國畫」、稱中醫為「國醫」、稱中國武術為「國術」、:稱京劇為「國劇」、稱廣東音樂為「國樂」,這些冠以「國」字的名稱1解放之後都已改掉,唯有中國畫仍保留「國畫」的名稱(50年代曾一度改稱「彩墨畫」)。

中國人物畫

中國人物畫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分為工筆和寫意兩大體系,以顧償之、陸探微為代表的「細密精緻而續麗」的畫風。造型準確精細,色彩鮮艷富麗,稱之為「密體」;以張僧蹺為代表的簡練概括的畫風,人物造型簡練,賦彩單純「跡簡意淡而雅正」稱之為「疏體」。唐代吳道子突破了當時工細密描、重彩積染的一般畫風,創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吳道子作畫時「落筆生風」,在用線上,追求遒勁雄壯,飛揚流動的美感,即所謂「吳帶當風」,在用色上,「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績素」即所謂「吳裝」。

兩宋人物畫相當發達,出現了不少傑出的人物畫家,題材範圍也比過去更加廣泛。元代以後,由於主流轉入山水和花鳥,人物畫走向衰微。明清和近代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人物畫家,特別是任伯年,繼承文人畫的筆墨,大膽吸收西洋畫的技法,他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底,又善於汲取外來藝術的長處,從而創造了雅俗共賞的風格,拓寬了人物畫的,創作途徑,對現代人物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五四運動前後到新中國成立,李叔同、徐悲鴻、劉海粟等藝術大師,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把西洋繪畫引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改革。創造出大量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使中國傳統人物畫,走向新的境界,並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美術史學者一致認為是:「始於唐、成於宋、變於元。」雖然早在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上已出現了山水樹木,但它是作為人物的背景,有濃厚的裝飾風味,現在所能看到最早的山水畫。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可能是唐人摹本,近於原作)。其基本畫法是有勾無鼓,極重視色彩,所描繪的湖光春色艷麗明媚。唐代以李思訓、李昭通父子為代表的一批青綠山水畫家,繼承並發揚這一傳統。盛唐吳道子進而發展了簡練而又寫實的山水畫法,王維、張澡及中晚唐畫家創造了水墨山水,此即山水畫「始於唐」。五代兩宋山水畫發展很快並達到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理法大備,名家輩出,如「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寬以及馬遠、夏圭等、著名山水畫家的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即所謂「成於宋」。元代始於趙孟頫,完成於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鰱、吳鎮)的又一次重要變革,擺脫了宋人院體畫風格,重視主觀抒發,追求簡淡高逸、蒼茫深秀的藝術情趣。他們用於筆鼓擦代替濕筆暈染,逐漸用紙張代替絹素,此即「變干元」。

明清兩代畫派紛起,風格多樣,技法更加豐富。但明末清初的山水畫創作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是崇古守舊,以模仿為主,強調筆墨技巧,脫離現實生活,明代董其昌是這傾向的代表人物;另一種傾向是打破前人陳規,勇於革新,創造出富有生活氣息的山水畫。清初「四僧」是這種傾向的代表人物。

清末民初及新中國成立以後,相繼湧現出很多優秀山水畫家,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錢松喦?等都是學博藝高的山水畫大師。近十幾年山水畫得到空前發展,新秀輩出,他們勤奮好學。很少保守思想,善於多方面吸收營養,勇於探索和創新,使山水畫風貌和技法日趨多樣,富有時代精神的山水畫新作不斷問世。新內容、新形式,風格各異的新山水畫在百花園中,爭奇鬥豔,為中國畫的發展創新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花鳥畫

中國花鳥畫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舉凡花卉、翎毛、走獸、草蟲、鱗介、蔬果、樹石、器物、池沼、溪潭、林莽、草地等等,除人物以外,自然界的一切幾乎都屬於花鳥畫的表現範疇。生活中的花鳥本身就有著人們共同感受的自然美,它們可以陶冶情操,令人心曠神怡,如牡丹之富麗,水仙之素雅,松竹之剛勁,藤蘿之繁茂以及仙鶴之舉止不凡,雄鷹之志在千里,孔雀之美麗卓艷……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引起美的共鳴。

中國的花鳥畫不僅是表現花鳥之美,而且是以描繪花鳥為媒介,抒發和表達人的觀念和情感。歷代中國花鳥畫家巧妙地運用喻、比、興等手法,通過富於情感的花鳥形象,表述畫家對當時的社會、人生的體驗和認識。清代鄭板橋時常借竹抒發自己的胸襟,如他在一幅墨竹中題詩云:「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亂岩中,千磨萬折還堅勁,任爾顛狂四面風。」他以竹子堅勁挺拔,不畏「千磨萬折」不屈不撓的精神,傾吐他一生坎坷、屢遭打擊的不平和他的剛正不阿、孤做倔強的性格。金農傷時不遇,嘗以梅蘭自比,表現他對現實的反抗心情,他在一幅墨蘭上題:「若被春風勾引去,和蔥和蒜賣街頭」。我們可以從中體昧出他對當時社會的憤恨。現代的花鳥畫作品,在技法上繼承傳統,大膽革新,在思想內涵上賦予新的時代精神,以新的花鳥畫歌頌和讚美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繁花似錦的美好生活。 

  近代中國畫風的演變,按時間的先後,可作以下六點特徵性的概括分析:

1、陰陽的凹凸表現

近代中國畫最早發生的變革表現在對人物肖像陰陽凹凸的渲染方面,最早可上溯到16-17世紀之間的明代人物畫家曾鯨(字波臣),史籍記載他畫人物,如鏡取影,咄咄逼真,用淡墨渲染數十遍,必使凹凸分明而後止。陳衡恪認為他是受西洋畫影響所致;日本美術史家大村西崖也認為他的畫風是利瑪竇來華後影響的結果。今人則多認為這兩家說法皆無史料根據,不足為憑;甚至因為曾鯨的肖像畫尚未如西洋人物畫那樣作半邊明半邊暗(即受光與背光)的技術處理,多採取平光的處理手法,而斷言曾鯨的畫風與西洋畫風毫不相干。我們認為:陳衡恪和大村西崖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畫風是時代風氣所致,時風是漸變的,未必都有明確史料記載,未見記載而從畫風演變的事實作判斷,正說明了陳衡恪、大村西崖目光敏銳,看到了實質,作了闡述,補充了畫史記載的不足。至於曾鯨筆下的肖像畫作平光處理,更是中國畫風漸變的必然。演變之初,不可能全盤吸收,只要受點啟發,對傳統作一些改變,便是革新。事實證明,直到郎士寧入值清廷,皇帝仍不允許他畫「陰陽臉」,因為這種畫法不符合中國人當時的欣賞習題。曾鯨的高明正在於受西洋畫啟發,對傳統技法作了一點改進,使中國人物畫更富有立體感,並形成了影響當時和後世的「波臣派」。

2、空間透視與章法布局

康熙、雍正年間,正式有西洋畫家入值清廷,中國畫家與西洋畫家互相影響,畫風發生了進一步的變革。這種變革首先表現在構圖、布局和畫面的空間處理方面。焦秉貞的《耕織圖》和吳歷的《柳村秋思圖》可作為這一時期畫風演變的典型代表。其特徵是景物近大遠小,道路曲折縱深,近景大面積地遮擋遠景。這樣的手法在以前的中國畫中幾乎是見不到的。

以上所論兩點特徵尚處於中國畫向近代漸變的前奏階段。更大的變化,即質變性飛躍,則發生在海上畫派崛起以後的18-19世紀,自海上畫派開始,中國畫的變革才從造型、色彩、人體結構直到當代的抽象、變形等方面全方位展開。

3、寫意造型

這一變化最突出地表現在花鳥畫方面。

中國花鳥畫的寫意造型經明代徐渭、陳淳、林良、沈周、唐寅到清代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已十分成熟。近代花鳥畫在繼承明清傳統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用筆方面,因清代金石考據之風盛行,書法和花鳥畫用筆皆受金石美學風格的影響,追求「金石味」,用筆更加強調中鋒,強調線條內在變化的豐富,力求厚重、老辣。趙之謙、吳昌碩是典型代表。山水則有黃賓虹,筆墨雙高,尤擅用墨,堪為現代大師。

4、色彩

用色方面,古代花鳥畫設色多以工筆雙勾填彩。明清有潑墨沒骨寫意,但以墨為主,以色為輔。近代、尤其是現代花鳥畫,一變以墨為主的傳統,常常是色墨並重,甚至以色為主,色彩厚重、濃烈、誇張,以色當墨,用色如用墨一樣地講求筆法,當以任伯年、吳呂碩、齊白石、關良、朱屺瞻等為典型;也有以油畫、水彩畫法入畫者,如傅抱石、林風眠、嶺南畫派等。

5、寫實造型

20世紀大批留學生出國求學,引入了西方對景物寫生的科學方法,西方講究形體、解剖、結構、明暗、空間感的觀念影響到中國畫壇,出現了徐悲鴻、蔣兆和等注重寫實造型的畫家。這種畫風一直影響到延安時期的木刻運動、大躍進時期的宣傳畫和文化大革命新時期對工農民形象的表現,使中國畫、尤其是中國畫人物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當代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生了抽象、變形的風格。

6、構圖的多樣化

焦秉貞、吳因在章法上的革新僅僅是有限的量變,本質上還停留在古代。油畫、水彩畫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畫章法才發生了質變,在古代的基礎上又向前發展了一步,正方形、黃金比、焦點透視等構圖,被現代中國畫家所時常採用。

以上六個方面是近代畫風衍變的六個階段,也是六種特徵。當然,一件近代作品不可能同時具備這六種特徵,多數只具備其中一個特徵,也有的多種特徵齊備。還有的近代繪畫沒有時代特徵,純然模仿古人,這樣的畫家不可能是劃時代的大家,但如果畫得很好,也同樣具有一家的收藏價值(如黃秋園)。何況很多近代大家都是從臨摹古人起家的,即便是臨摹品,對於研究這些大家的藝術,也具有很重要的資料和文物價值。


推薦閱讀:

中國56個少數民族服裝大全
鮮為人知:揭秘中國盜墓史上的十大驚人之最
調查稱超8成在法中國妓女曾被嫖客施暴
中國僅援助菲律賓颱風災民10萬美元引異議
「醜陋」30年了,中國人該如何反思

TAG:中國 | 知識 | 國畫 | 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