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哲學與太極拳思維
中國武術何以從剛健尚力以動的理念指導一變轉為剛柔相濟尚意以靜的理念上來,這一轉變以太極拳為代表,這一思維方式的轉變必然在其背後有深厚的哲學理念為指導。太極拳的特徵是講究心靜、身靈、氣斂、神聚,用太極的一首口訣來說:「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罄,虎吼猿鳴,水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
太極拳是由太極之道加之以拳而成,是中華武學長河中利用道家理論對武術所做的一個開新,其武學文化與拳理處處透出道家的智慧與哲理,其修拳之真精神即是「外則窮天地施化之理,內則明身心運用之機。」所以沒有道的支撐是不行的,考「太極」一詞最早源於《易經》的《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而《莊子》中也有這樣敘述:「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王宗岳《太極拳論》開篇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所以先有太極道論的創立,而後才有在其指導下逐漸成熟的太極拳。
追本溯源,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原理與《老子》之契合程度之深,令人嘆服,它們兩者在某種意義上說從一文一武兩個方面展開了對道的詮釋,一個說理,一個講拳,而且老子的關於道的哲理是太極拳思維形成的理論來源與背景。下面從《老子》中幾個概念與太極拳的關係來具體解說。
(一)柔
柔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其學說被歸結為「貴柔尚雌」。柔是道的一個特徵,也是道運化的一個表現,由柔而勝剛,以達到為無為無不為的自然之道。在《老子》中關於柔的章節有十、三十六、四十三、 五十二、五十五、七十六、七十八共七章,具體闡述如下: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36.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52.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其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而太極拳講究「極柔軟,然後極堅剛。」這與《老子》的「柔」的理念與作用是相同的,在這裡要區分「柔」和「軟」的分別,「柔」是「剛」的對,「軟」是「僵」的對。柔的目的是達到極剛強,也就是剛柔相濟,柔是有內涵在裡面的,而軟是塌,是自己的主動放棄,是沒有積極目的與追求的。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逐漸脫掉後天的僵力,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同理,「柔」在太極拳中也被奉為圭臬,是指導太極拳的核心理念之一,柔是達到剛,甚至勝於剛的方法,「極柔軟,然後堅剛。」注意這裡的「柔軟」是一個詞,是講柔的,不是講軟,只是用詞的一個習慣,柔和軟具有本質的區別,《老子》中也沒有講軟,柔和軟的區別下面另述。
[page]
太極拳的拳論中講柔的地方不多,但是字字珠璣,「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人剛我柔謂之走。」等幾處。柔在太極拳中的運用,就是老子哲學物化的表現。不管是太極拳的練習還是推手,甚至太極技擊中講求柔化,並且要達到至柔。身體各個關節的放鬆就是柔的開始,怎樣去松呢?那就是要靜,用以不用力,逐漸化掉自身的後天拙力,追求先天的柔力,達於至柔,所以「松靜」二字是至關重要。松就是首先要放鬆,靜就是首先要平靜。要把全身都松乾淨,一點後天的拙力都不要存在。這是一個合道的過程,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骨弱筋柔而握固。」每個關節都要拉開拉長,全身慢慢貫穿,只要達到極柔軟,然後太極之法現。鬆開以後就形成了橐籥。
柔與剛相對,軟與拙力相對,柔不是軟,在太極拳中有這樣一個比喻,形象的說明了這個問題。拙力是鉄,要把它化為剛,必須經過鍛造修鍊,和鍊鋼一樣,但太極拳的方法是追求柔的境界,柔化拙力,而後可百鍊鋼成繞指柔,這體現了矛盾的相反相成。人們只有把拙力化掉,使自己的身體成為虛,成為橐籥才能注入勁,勁才能行的通、靈,所以太極拳就要走一個逆向思維的路子,正如楊澄甫所說:「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之藝術也。」
(二)橐籥
《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故太極無法,動即是法。」太極拳由放鬆而入虛,虛就是要不著一絲拙力,就是把身體當作一個可以容納勁力的中空。就身體運行來說,讓每一塊肌肉都處於放鬆狀態,每一個關節活動自如,每一條經絡都周行不殆,每一。就神氣的運化來說,就是心的放鬆,松靜到心死,如水清河靜之狀態,則神活矣。神活即是你的精神處於極放鬆但又極靈敏的自發反應狀態,神經系統的反應達到極靈敏的境界,但是心中虛虛靜靜,如同一橐籥,虛而不屈,然後鼓動則太極運化。
橐籥就是風箱,風箱中空,而在運行中產生能量,天地也如一大風箱,萬物在周流不息的氣化中自生,虛空的作用如此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另一方面,道家內丹學所言「虛心」,也即與此同。太極拳歌訣所言「腹內松靜氣騰然」,「腹鬆氣斂,神舒體靜」。氣斂入骨,然後可明太極之勁。即如橐籥一樣,先虛身,則可以化生萬招,又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之境。尤其是在技擊的運動中,自己要靜,要虛,讓別人摸不著勁,找不到力點,如臨萬丈深淵,讓我之虛空而把對手囊括其中,則已為我化解之,對手將不寒而溧。
太極拳就是要把自己內中化為一「橐籥」,不管是筋脈、關節、臟腑,甚至精神,則會漸明勁打、氣打、神打之功用,體會道家的哲理在太極拳理中的主導作用。
(三)曲則全
《老子》所云:「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在太極拳中,楊澄甫所著《太極拳選編》中所言:「曲則全,枉則直,是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太極拳是最能明陰陽消長,陽退陰進,即粘連黏隨之法是也,也就是「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太極拳講究敵剛我柔,敵進我退,不雙重,也不雙浮,左重左虛,右重右杳,也就是不與對手力抗,示之以曲,則後可以化之為全,順敵之勢,待機而走之、化之、拿之與發之,也就是以曲求全,先蓄而後發。
從心理層面講,心中澄清,自然不與敵爭,示之以曲,故全身肌肉鬆靜,便於大腦信號的傳輸與快速作出反應,如果心中存有克敵之念,則神滯,其越強神越滯。所以守曲就是太極拳的逆向思維的特徵之一,也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page]
(四)綿綿若存
《老子》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楊澄甫《太極拳選編》有云:「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綿綿若存者,內固精神,用之不勤者,外示安逸。」同樣在《莊子》中這樣講:「至人之息以踵。」楊澄甫在《太極拳選編》中這樣解釋:「太極拳呼吸深長,上可至頂,下可至踵。」
太極拳多處談到氣,比如「氣沉丹田、氣宜鼓盪、氣遍全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行氣如九曲珠、能呼吸然後能靈活等等」,所以氣在太極拳中佔有重要地位,上面所說的,最主要就是能讓氣綿綿若存,氣要做到細、長、無聲無息,然後「緣督以經」,然後溫養之。
太極拳講的「氣宜鼓盪」就是在綿綿呼吸的基礎上,逐漸在身體的經絡中自然運行,逐步疏通。雖然這個氣我們自身所有,但它只是一個生化的源泉,如果不加以培養,那麼它只是處於一個原始的狀態,只是保證我們生命活動的一個氣,但是會逐步耗竭,元氣越來越少。如果我們做到綿綿若存的呼吸法,那麼元氣與營氣、衛氣以及自然中的空氣逐步作用下,元氣會逐步長大,逐步厚實,然後氣遍全身,呼吸至踵,甚至無處不到。
太極拳習練的過程中如果遵循老莊哲理的指導,那麼身內之氣與自然之氣交融,在習拳時就像如在氣中游泳一樣,每一動就有氣波隨著你在動,甚至在你身體周圍結成一個圓球,也就是無極、太極之態的呈現之一。天地大太極與人身小太極二而一,一而二。
(五)反者道之動
《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道家哲理思維的基本原則,也是指導太極拳理論的基本思維的原則。楊澄甫在《太極拳選編》中云:「反者道之動,固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這是一個「反動」思維的例證,當然在其它方面也必遵循此思維原則,這是一個總綱,只有「反動」,才能「弱用」,才能以其不爭故能爭,而後天下莫能爭。
反動是一個理論指導方針,在具體的實踐中處處實行之,也就是「為道日損」 ,陰陽消長、轉換。生活中很多例證證明了正向操作的局限性,如兩強相遇,雖有勝者,但是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再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經常會在正向中難以逾越困難,或者是雖然可以解決,但耗時耗力,不得轉換思維向反方向去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而太極拳以「牽動四兩撥千斤」之法,正是符合「反動弱用」的原理。只有「弱用」 ,才能「如嬰兒」般,然後可以重塑自己,合於大道,應物以道,達到進道若退,後發制人。因為「圖難於易,為大於細」,以抓住時機,制敵與真正弱小之時。
但不可片面理解「反動弱用」只是後發制人,而要在深的層面去挖掘其哲理。尤其是在思想上做到無形無象,應物自然,然後忘其有己,內外如一,達到一念不發,心死神活的高級之態。只要這樣去做,就可以去掉心中的燥氣、狂氣與浮氣,《莊子》里「呆若木雞」的境界就是這樣的寫照。
合於大道,主動攻擊又有何妨?因為「反動」不是被動,「弱用」不是軟塌。
太極拳中講:「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黏即是走,走即是黏。」主動與後發其實都是在相互轉化中的,相輔相成的。怎麼理解呢?我覺得《悟真篇》中一訣可以幫助我們:「日居離位反為女,坎配蟾宮卻是男,不舍個中顛倒顛,休將管見事高談。」給太極拳的啟示就是剛即是柔,柔即是剛,只要明於陰陽轉化之理,做到全體透空之境。
推薦閱讀:
※思維的基本屬性是什麼
※從表情、思維和行為特徵識別抑鬱
※(1)不運用一爻多用神思維,就作不到一卦多斷!
※35個基於心理學的批判性思維策略(下)
※1|魔戒、人性和黑暗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