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帖:當代最憋屈的社會群體
曾經遇到這樣的場景,美國男人好奇地詢問日本男人:"聽說你們亞洲男人回家就幫老婆幹活?""NONONO",日本男人韓國(專題)男人即刻齊否認,揶揄地指指站在旁邊的中國男人:"我們不用做,但是他們得做。"
事實上,相比較西方男人在經濟負擔與家庭責任上的男女平等觀念,日韓男人的大男子主義,很多中國男人算得上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樣樣都占。
前幾天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為什麼中國男人正走向死亡》的文章,開篇指出:"在這場世界歷史上最為壯觀的經濟繁榮之下,勞動年齡男性卻連"活著"都成問題,這個令人沮喪的消息來自中國。"
口說無憑,文章引用數據為證:"根據前不久中國保監會更新的死亡率數據:在截至2013年的10年間(這已經是公布的最新數據),41-60歲中國男性的死亡率增長了12%……而同期其他年齡段及女性群體的死亡率總體上則有所下降。"
由此,中國男人這一群體再次進入大眾視野。而就在兩年前,還有一組網友的街拍令他們成功吸引眼球:馬路上的中國女人一個個婀娜多姿,裊裊婷婷,身邊的男人大部分卻不修邊幅啤酒肚外加禿頂。這令人們紛紛開始議論:為什麼中國男人在外形上普遍配不上中國女人?
結合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也許不難找到答案:中國男人連生存健康都成問題,哪還顧得上形象?
說起來,他們的疲憊一直有著歷史淵源,發展到今天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文化一直講究的是"大男人",男子漢需要頂天立地,即便小時候挨了打,也會有人告訴他:"男人不許哭",甚至還有家長會教唆"有本事就打回去!"比起在外面惹是生非,男孩子被欺負更加令中國父母不安,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沒有"男子漢氣概"。
這種思想下一個耳熟能詳的教育理念就是:"女孩要富養,男孩則要窮養"。說白了就是男孩子從小最好盡量在特別苦逼的環境中長大,恨不得擱在狼窩裡培養戰鬥力,長大了可以直接放出去廝殺。
在這種文化下,天註定,等待中國男人的只能是金戈鐵馬的一生。
於是他們成年步入社會後,一系列壓力就順理成章地接踵而來。如果說古代男人講究的是"大丈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麼今天中國社會衡量男人的標準愈發簡單粗暴,只有"名"和"利"兩個字。身為男人,需要有諸多資源,至於養家糊口,那只是最起碼的。
儘管已經到了2017年,可結婚由男人負擔買房買車在中國依舊是不成文的規定,中國人因此而戲謔地將生女兒稱為"招商銀行",生兒子則是"建設銀行"。在那些由女人寫成的雞湯文中,不停振振有詞地鞭策警醒著中國男人:"當初選擇了你,並沒嫌你窮,可跟了你這麼多年,一個男人,怎麼也能攢下一套房子的首付了吧?說到底還是你不努力!"
說來說去,將來需要兩個人住的房子,理所應當得由一個人買單,買不起的話就趁早滾蛋,因為那意味著一個男人"沒有家庭責任感"。中國男人的壓力與煩惱,正如很多年前李宗盛周華健和品冠在《最近比較煩》中所描繪的:"最近比較煩比較煩/總覺得鈔票一天比一天難賺/太太買了八千塊的耳環"。
如果說女性還可以想想事業與家庭哪個更重要,男人則別無選擇。自古以來,物質方面對男人的高標準嚴要求,一直是他們天經地義無可推卸的職責。至於在《北京遇上西雅圖(專題)》中吳秀波所扮演的男主角,一個以開計程車謀生計的體貼暖男,在電影院里坐著欣賞一下就可以了。真到過日子的時候,一個男人的幸福生活是這樣的:"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套理念演變到今天,順理成章地變成了:住大房子,最好再有兩三套固定房產,孩子上國際學校,有部好車,老婆可以天天打扮的花枝招展,有時間有閑錢去美容院……這一切,順理成章地由家庭中的那個男人買單。
不少中國女人對於情人節的期盼已不僅僅限於幾隻玫瑰(圖源:VCG)
更糟糕的是,還有趁火打劫隨時搗亂揩油的:在市場經濟下,很多商家也時不時跟著湊熱鬧,它們成功洗腦了一部分女性,不,確切地說是大部分女性,直接導致中國男人患上了"過節頭疼症",什麼聖誕節、情人節、七夕節、婦女節、對男人而言,所有這些節日其實沒什麼區別,通通都是需要對女人有所表示的消費節。如果拒絕承認和滿足這種由商家的促銷活動建構的新型節日,女人就有足夠的理由說你不愛她。就這樣,商人和資本體系通過完美洗腦,成功地綁架了男人的錢包,打著"愛情"的幌子來剝削男人的剩餘價值。
而務實的中國女人又不像西方女性那麼好打發,幾隻玫瑰外加蠟燭就能搞定。如今的中國式愛情與金錢直接掛鉤,錢越多,代表愛的越深,中國女性朋友圈裡曬的老公表達愛意的紅包,金額大多是"1314",最起碼也得是"520",要是發個"13.14",那簡直就是搞笑。
而當中國男人終於突破千軍萬馬殺出一條血路,成為眾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之後,本以為一直綳著的那根弦終於可以歇歇了,熟料,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在女權主義的崛起聲中,畫風又有點變,社會對他們提出了新要求:得有趣有情調,得是暖男,瞧瞧人家西方男人,懂得健身,有紳士風度,尊重女性……驀然回首,中國男人發現自己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已經喪失了審美、藝術、以及一切他無暇顧及的,與名利無關的東西,包括陪伴父母的時間、幫老婆做家務帶孩子……所有這些通通被提上了日程。
不妨體會一下電視調解節目中一個男人對老婆的控訴:"她和我說男人掙錢養家天經地義,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可一到做家務的時候,卻又開始大談男女平等。"
於是,一邊是"買房買車是男人天職"的傳統舊文化,一邊是"男女平等""暖男""紳士"的社會文明趨勢,此外還有站在一旁虎視眈眈,但凡有個風吹草動就站出來大聲呵斥的女權主義,中國男人在四面夾擊之下被反覆吊打。
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儘管長久以來,中國男性的健康以及心理問題已經成了鐵一般冰冷的客觀事實,卻很少聽到他們的求救聲。在微信朋友圈,最常見到的是"大齡單身美少女"以及"中年怨婦"們的各種吐槽和抱怨,訴說著各種生活遭遇職場危機以及家庭糾紛。但作為中國家庭的頂樑柱,中國社會不可忽視的龐大群體,中國男人,一直靜悄悄的悶聲不語。
為什麼?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對男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許哭。
張愛玲在小說中說過:"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事實上,無可依靠的中國男人,屬於最沒有安全感的群體。但是,他們卻無處,也不能訴說。
這正如一篇文章所說:"女性可以爽快承認自己安全感缺失,這種缺失讓人想起眼睛在指縫間偷偷張望、撅著嘴拉住戀人的袖口,以及一臉緊張地問你愛不愛我。這種缺失是自帶"萌感"的,如果碰上一個能庇護她的男人,那簡直是加分項。可如果一個男人說,我沒有安全感啊,那就完了,周圍人冷哼一聲:窩囊廢。"
中國文化中的男子漢,最起碼的一點就是不能婆婆媽媽,不能抱怨,男人得頂天立地,得是"大男人"。一部中國大陸劇中的片尾曲曾這樣詮釋他們的憋屈:"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說/躺下自己把憂傷撫摸……"總之就是鬱悶至死也不能叫喚。
而這就令人不由想到了古代一種刑罰:打悶棍。口鼻上蓋著浸過水的棉紙,然後棍棒加身,疼痛難忍卻不能發聲。這樣想想,安靜地咬牙掙扎於傳統與現代夾縫之間的中國男人,實屬不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