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帝國強大的真正原因
[全屏欣賞]
[全屏欣賞]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2-5 4:16:29編輯過]
*.*.*.* 2010-1-20 23:57:30悄悄話好友信息博客搜索回複本主題下所有發言 東方縱橫深度評論報導集萃 第 2 樓文章提交者:和平建國 加帖在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DING!
*.*.*.* 2010-1-21 0:12:11悄悄話好友信息博客搜索回複本主題下所有發言 第 3 樓討論帖:日本明治維新vs中國北伐革命文章提交者:已離休老幹部 加帖在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文章提交者:論語1972我們都知道,所謂「明治維新三傑」是指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這3位鐵血英雄,沒有他們壯麗而深刻的演出,明治大帝也不會有如此赫赫功業,大日本帝國也不會這麼迅速就擺脫殖民威脅,雄踞東亞達70年之久。(木戶重病之時西鄉已經稱兵叛逆了,但是木戶就是不信;在彌留之際,大久保去看他,他已經基本昏迷了,一定認為是西鄉來看他,大久保否認以後,木戶很惱怒地罵道:「竟然西鄉都有人冒充!」不久就逝世了,享年45歲。幾乎與此同時,西鄉在鹿兒島兵敗自殺,時年49歲;而在翌年,大久保也被為西鄉復仇的刺客所暗殺,年僅48歲……)19世紀中葉的日本和滿清都需要發展,富國強兵是兩國高層的夢想,而事實上,日本的明治維新和滿清的洋務運動幾乎是同時發軔的,手段、目的、步驟都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一開始日本在經濟改革的同時就開始政治改革,推行三權分立、地方自治、議會設置和國家立憲,雖然用現代眼光看來很蹣跚可笑,但日本卻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朝著民主國家的方向邁進。而滿清的改革卻迴避了政治層面的一切更動。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那就是1894年的日清戰爭和「馬關條約」。我似乎聽說過,除了這「三傑」以外,明治時期還有「後三傑」,請問諸位網友:1、日本史學界有「明治後三傑」的說法么?2、誰有資格被冠以這個名號,會是伊藤博文、井上馨和大隈重信這3人么?如今看來,日本的民主體制的確很不成熟。其實伊藤博文在起草憲法的時候就面臨這一問題:內閣諸位大臣應該對誰負責?伊藤後來模仿了德國的體制,決定首相僅僅是首席大臣,內閣其他大臣不需要對其負責,而對天皇直接負責。事後我們知道,這才是日本後來政局動蕩的最主要原因。至於所謂的軍人干政,日本倒不嚴重,嚴重的在於中下級軍官的「下克上」心態,他們總認為天皇已經被一小撮奸臣蒙蔽,所發出的「睿慮」不是違心的就是糊塗的,因此只有刺殺這些「奸臣」,日本才會強大、天皇才會聖明,為了「拯救」天皇,他們不惜事變、兵敗、被殺(大家可以細數,日本太平洋戰爭之前有多少內閣大臣是被暗殺的)。這種拚死一搏的心態、氣概和行為的確極大程度地左右了日本最高管理層的執政方向。另外,簡單類比一下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北伐革命的相似處:明治天皇——孫中山德川慶喜——張作霖三條實美——廖仲愷岩倉具視——胡漢民大久保利通——蔣介石木戶孝允——汪精衛西鄉隆盛——李宗仁法 國 ——日本英 國 ——蘇俄將明治維新和北伐戰爭作比較,也是無可奈何。其實應該是洋務運動做參照物,可惜因為滿清的愚昧昏聵,這種自改革一文不值,反而將自己變得像頭養肥了的豬。任何一個有決心、有雄心的政治家,他要完成自己政治理想的第一步便是統一,不管他統一以後打算憲政還是獨裁。因此聯合外邦(無論是日本、蘇聯還是美國)只是手段,其目標無非是統一罷了。「統一」是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功課,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不管這國家的國體是君主還是共和,其政體是民主還是專制。任何正常國家追求的無非如此:獨立、自由、繁榮、統一、憲政、均富——別迴避,一個都不能少,缺了一個會回來讓你補課的,即便這種補課會血流成河。最有希望畢其功於一役的唯有蔣介石,當然,最後他也失敗了。辛亥革命追求的是自由和獨立,是中國走向全球化、多元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通道,絲毫無法規避。外蒙的分離並不是辛亥革命造成的,正如1930年代滿洲的分離也和辛亥革命無關。看問題要看本質:正因為滿清的顢頇積弱,因此才導致整個東北亞成為日俄逐鹿的戰場,日本對於滿洲的野心和俄國對於外蒙的野心,不會因為中國的國體是否變化就會猝然終止的——只要中國還是那麼衰弱,他們不會停止侵略的腳步。而能夠挽救中國而使其富強的,在當時無非是發動民族民主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因為從1840年-1900年,這一甲子的歷史事實已經雄辯地證明:滿清沒有資格來做統治者了,它不下台,中國定然崩潰或滅亡。辛亥革命其實是以漢人為主體的中國人自救的掙扎。如果中國當時還是明王朝這種漢族王國,或許還有可能和平演變,但問題就在於滿清是外來部族組成的殖民政權,它肯輕易放棄極權暴政?孫文是聖賢,沒有孫文的清末會更糟。難道中國淪入康梁這種恐怖分子手中會更好? 大家最好了解一下當年康梁保皇黨和孫黃革命黨在東京辯論的內容。康梁是主張搞暗殺這種恐怖活動的(宮廷政變亦可),而孫黃則主張堂堂正正地國民革命。我們現在看到的康梁,是被許多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包裝過的面容,很多文獻都對其在辛亥革命之前的戰略政綱中主張刺殺、政變等密室恐怖活動這一事實隱而不提。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是失敗的,這是由於同盟會的革命不徹底性造成的(民主型政黨在革命中常會經常動搖,因此其後孫文組織中華革命黨開始採用會黨的集權模式)。另外,當時孫文雖然形成了三民主義的想法,但是五權憲法以及革命三段論的戰略構想尚未成熟。從歷史慣例來看,江山都是靠火與劍力戰而得,靠著寬容與妥協的談判能夠得到一時的和平,但最終還是會回來補課的。對於上述觀點,歡迎諸位網友前來指教、討論、辯難,謝謝。*******http://club3.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072097
*.*.*.* 2010-1-21 0:19:11悄悄話好友信息博客搜索回複本主題下所有發言 第 4 樓憤青誤國文章提交者:已離休老幹部 加帖在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文章提交者:已離休老幹部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日本最著名的憤青是北一輝。北一輝信奉東亞革命,認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成功,才能夠帶動日本擺脫苦海,但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打破了他的幻夢,因為當時在上海的他親眼看見以前和他並肩戰鬥的中國國民黨同志在街頭舉起了反帝、尤其是反日的大旗,於是非常傷心,只得悄悄回到日本獨自去推翻他認為的軍閥和政客的統治。其實從二十世紀開始,中日關係就非常穩定,尤其是日本那些政界元老,和孫中山先生及其三民主義信徒的私人關係都非常友善。到了蔣介石攫取黨權、軍權,銳意北伐的時候,的確引起了日本一些朝野震動,不過還是沒有釀成外交災難。蔣介石在1927年底下野以後去了日本,名義上是為宋美齡的婚事去徵求宋老夫人倪桂珍的意見,其實是去日本朝野摸底的,他和田中義一首相也是私下達成了很多政治共識,這些文件前一階段日本都已經公布了嘛。但是此時蘇聯的重工業化已經完成,這對日本所謂的憤青階層,尤其是軍內憤青是個重大的刺激,加上張學良在東北對日本傳統利益的忽視甚至敵視,使得他們認為以滿洲為基地聯華抗俄已經不再可能,於是一定要搞「九一八」了嘛。在雙方都有共同的敵人的時候,兩個民族主義國家是你能夠結成盟友的,但憤青搗亂那就不行了。唐德剛曾在一部電視紀錄片中說,日本那個國家,出不了希特勒,也出不了斯大林,這是對的,當然,他們也出不了蔣介石。看看隨後爆發的「一二八」,就知道日軍為泄一時之憤,是如何的喪失理性地不能顧及長遠的國家利益和地緣利益了。犬養毅首相就是這些憤青給殺掉的,不發生這個事件,「九一八」和「一二八」這兩個事變就能夠和平解決了嘛。當時日本元老,也就是孫中山的老朋友頭山滿十分憂慮日本軍閥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於是派遣密使和蔣介石的密使在上海會談,最後得出三個結論:一、日本內閣將關東軍軍官大加封賞,然後將他們調回本土,而侵入東北的日軍逐漸撤兵;二、中國撤換張學良,派日本信任的居正掌管東北軍政大局;三、中日從此罷兵,攜手對抗蘇俄。老蔣同意,將當時被軟禁的居正釋放,準備派往東北履新。但是這個計劃在執行的時候被日本憤青看破玄機,於是他們公然殺害了首相犬養毅,從此中日迎頭撞上,開始了長達十數年的血腥鏖戰,終於兩敗俱傷。如果沒有這些憤青的摻和,那麼三十年代的東亞鐵定形成中日聯合,經濟提攜,軍事抗俄的面目,中國付出的代價僅僅是「一國兩制」的東北,還是照著北洋舊例給日本特殊利益,但民政權還是中國的。可是憤青誤國,於是大局不可收拾了嘛。抗日戰爭中武漢會戰以後,日本內閣和軍部就一直謀求向中國求和,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本大本營在中國最大的戰略意圖就是和重慶蔣幫的單方面媾和。從理論上來講,這樣做其實最符合國民黨和重慶蔣幫的利益,這一點老蔣當然知道,可還是拒絕了。為什麼呢?就是他不信任日本那群憤青,更不信任日本官方能夠控制這群憤青。所以說,憤青誤國,不管他們的出發點是什麼,有多麼的愛國愛民。政治是一門高技術的工藝活,不是憑著一腔熱血就可以達到目標的嘛。最後說一句,今後咱們中國一定要給犬養毅首相搞個紀念碑,以紀念一衣帶水,中日友好。*******http://club3.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182206
*.*.*.* 2010-1-21 0:20:56悄悄話好友信息博客搜索回複本主題下所有發言 第 5 樓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帝國是民主國家么?文章提交者:已離休老幹部 加帖在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文章提交者:陽明山1972我一直認為,明治維新構建了亞洲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制度,並且將其維持到了今天(除了戰時集權的5年和被美國軍管的7年);作為亞洲首個民主國家的日本,首部民主憲法於1890年頒行,4年以後就戰勝亞洲第一大國滿清,15年後又戰勝歐洲第一大國沙俄——可見憲政主義的力量極為巨大。可是《討論帖:日本明治維新 vs 中國北伐革命》面世以後,就遭到部分網友的批評——他們認為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因為《大日本帝國憲法》中的某些尊戴天皇的條款而不能稱之為民主國家。其後貓眼網友「愛心和雄心」做了如下辯駁:明治憲法的「尊皇」,其實只是形式,事實上,天皇本人從來沒有制定過一條法律。1890年後,日本的立法權屬於民選國會,財政撥款權也屬於國會,天皇總是老老實實,象木偶一樣在國會的立法文本上簽字,禮儀性地對每屆新內閣授權,也從來沒有把國會通過的法律當作草紙和草案。財權和立法權歸國會,司法獨立,這是民主政體的最本質特徵--誰來管理錢袋和誰來制定遊戲規則。按照這個標準,1890年後日本絕對是民主國家(您不要以為民主國家就不好戰,這個和民族傳統有關)。1890日本第一屆國會召開後就駁回了軍方要求增加軍費預算的要求,當時日本正在和中國進行軍備競賽,憤怒已極的軍方要求天皇干預國會的決斷,天皇拒絕,表示聽從民意(明治維新最開始的五條誓文之一就是「萬事付諸公論」),並從皇家府庫拿出私房錢來支援軍隊建設,由此帶動所有日本官員,拿出薪俸的1/10補貼軍費。下面說說我的個人意見:所謂的「民主憲政」,其原則是「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無代表不納稅),其基石是地方自治、軍隊國有和司法獨立,其手段是政黨政治、普選制和代議制,我覺得1880-1940年的日本基本符合這些特徵,因此可以界定那時的日本為民主國家。在我們大陸的世界史教科書中,世界上是從來沒有民主國家的,比如德國是容克地主帝國主義,法國是金融寡頭帝國主義,美國是新興壟斷資本主義,英國是老牌殖民帝國主義——在這套列寧主義說辭的籠罩下,這世界哪裡還有什麼憲政國度?因此有網友否認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漸漸成為民主政體這一事實,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日本自大政翼賛會成立到戰敗(1940-1945年)這5年不算民主國家,其餘都是。但問題在於,就憲政眼光而言,戰時的不列顛都算不得民主政府——該國暫時終止了政黨政治和全民普選(甚至公權力完全介入私有財產經營) ,而效仿當時的蔣介石一樣成立了多黨合作的「國民政府」。下面轉引一份來自「百度百科」的資料:明治憲法的立憲主義要素——(1)《大日本帝國憲法》第2章保障臣民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及秘密通信等權利,但其前提是上述權利仍受到相關法律的保留。作為一國基本大法,明文規定了基本人權,這一點在當時的社會觀念中也可被認為是相當超前的。(2)確立了三權分立體制:立法權由帝國議會行使,行政權由國務大臣掌控,司法權由法院支配。(3)憲法第3章規定設立帝國議會,眾議院由民選的議員組成。帝國議會具有法律的同意權,關於臣民權利、義務等帶有法律保留的內容,未經帝國議會同意不得變更。另外,帝國議會也有法案提出權和預算同意權,可以通過審議預算來監督行政權力。此外,也有條件地具有上奏權和建議權(儘管最終需要天皇的認可和國務大臣的署名,但議會可以通過行使建議權對政策進行事實上的參與)。(4)憲法第4章規定,天皇的行為應得到國務大臣的輔助。(大臣責任制或大臣進言制)。關於內閣或內閣總理大臣的規定,主要見諸內閣官制。內閣總理大臣雖然位居國務大臣之首,但其地位與各大臣平等,也沒有對其他國務大臣的指揮監督權或任免權,因此在表面上其許可權並不大。但是,內閣總理大臣具有機務奏宣權(奏請並宣讀天皇的許可的許可權)以及對國務大臣的奏薦權(奏請天皇任命的許可權),因此在實際上仍具有強大的權力。(5)確立了司法權的獨立。司法權由天皇授權給法院行使,這意味著司法權的獨立。另外,日本採用了歐洲大陸型的司法制度,對行政訴訟的管轄權,不是由司法法院,而是由專門的行政法院管轄。關於這一制度的依據,可以參考伊藤博文編寫的《憲法義解》,書中提到行政權也需要從司法權中獨立出來。*******http://club3.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24&ID=3077435
*.*.*.* 2010-1-21 0:24:30悄悄話好友信息博客搜索回複本主題下所有發言 第 6 樓日本的核心人種和基礎文明來源於吳越文章提交者:已離休老幹部 加帖在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文章提交者:論語1972日本古已有之的皇國史觀是通過一系列神話傳說而形成的,由此創立了民族優越感,這也沒什麼,因為所謂的「民族」就是一個靠想像維繫的文化共同體。但事實上,日本絕非單一民族,其所謂「大和民族」的核心人種和基礎文明本就來源於中國,這些中國人大部分是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300年組成大小不一的武裝移民團體,於這500年間始發於現今的中國江蘇、山東或韓國,而航向日本列島的。日本兩大人種源頭:繩文人和彌生人。一般認為,在公元前200年之前的8000年都是原始黑暗的繩文時代,其人種為南島馬來人,沖繩縣那霸市「港川人骨化石」的出土已經完全證明了這種觀點。現在的日本人種學界認為,整個繩文時代,日本和中國大陸都沒有交流遺傳因子的可能。大概在公元前200年開始後的500年間,大量中國漢族的戰國、秦漢武裝殖民集團入侵日本列島,路徑是通過朝鮮半島、山東半島和連雲港。這些漢族武裝殖民集團的出現,在日本歷史上稱為「彌生の日輪」,日本由此迅速進入文明時代和水稻農耕時代。當然,繩文人(也就是南亞馬來人)並沒有被漢族人完全消滅,其存活下來的部分參與了混血再造,極小部分逃到了北海道和沖繩。以前有一種說法,日本人的核心應該是從朝鮮半島進入的一支騎馬民族,征服了島上馬來人種原住民——這是1950年代江上波夫的觀點,早就被現在的日本學界全盤否定了。本來江上理論就沒有被主流學界接受,不過1980年代以來,埴原和郎還是堅持這種「北亞系統民族說」。但是近年來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的基因驗證技術已經否定了他的觀點。根據日本科學家1990年以後的最新科研成果,繩文人的基本組成部分都是南島馬來亞人種,而其後取而代之的彌生人則都是正牌的東亞長江中下游地區渡海過去的武裝殖民團體。當然,目前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表明(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殯葬方式,如「瓮棺」),彌生人似乎不是中原漢族人,而是吳越人,或者就是日本古籍中記載的,是「吳泰伯後裔」。就目前的考古挖掘而言,吳越人向東北蔓延至朝鮮半島的證據不多,當然,吳越人可能會抵達「三韓」,不過一般都是將其作為攻略日本的跳板。吳越人主要通過3條途徑進入日本:朝鮮半島、山東半島和連雲港,但很少有在朝鮮逗留繁衍的,這的確比較奇怪。從另一角度而言,我這裡所謂的「吳越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戰國時代的漢人,因為春秋末期吳國「東夷」的特徵就不明顯了,這考察一下被孔子禮讚的季札公子就知道了。日本高僧中岩圓月曾經來中國學習過,後來在1341年寫書論證,說吳泰伯就是日本天皇的始祖,其實也就是所謂的「天照大神」。於是日本朝廷大怒,將他的文稿悉數焚毀,永禁刊印。但是,漢民族之間在日本也有武裝移民集團互相攻伐的慘劇發生。在1970年代初期,北九州地區山口縣豐北町發掘的「土井浜遺骨」震撼了日本考古學界。不過很遺憾,經過幾年的研究分析,專家們發現了以下事實:1、 這些遺骨的主人是彌生初期的大陸移民,從骨骼看,他們應該屬於華北系統;2、 他們不是和平逝世,而是被另一批新來的中國移民集團殺死,也就是戰死的;3、 殺死他們的新移民集團屬於吳越族群,已能使用青銅器,因此文明程度較高。土井浜遺骨的主人究竟屬於什麼具體種群目前不知道,只知道他們屬於遠賀川式文化,來源為中國華北。而消滅他們的那批新移民則是屬於須玖式文化,其文化來源和長江三角洲的吳越人完全類同。*******http://club3.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786550
推薦閱讀:
※你睡覺的時候也會抖一下嗎?原因是什麼?
※【不敢冒險】是窮人無法變富的原因嗎?
※條件不錯的大齡剩女,到底是什麼原因單身啊?
※你的膝關節為啥疼? 常見的7種原因, 快看看你是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