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妙蓮老和尚開示錄

(一)念佛法樂知多少

  有人問我:「老和尚!我念佛念了十幾年了,心怎麼還是靜不下來,散亂的很?」也常有人提:「每一念佛時就妄想紛飛,坐的腿疼,跪的腰酸,拜的頭昏,感覺時間長的很,很是辛苦!」  噫,凡夫初心用功真是可憐,其實萬事起頭難,若念佛功夫稍得相應就會感覺身心清涼、安詳自在,愈用功愈快樂,否則自然苦的心煩。現在僅就個人所了解之處,與諸位談談有關念佛應有的正知見,並提供念佛的方法作為參考。

—、修行唯樂何有苦真正修行不要怕苦,怕苦就更苦。發心念佛只有快樂,哪有苦?一點也不苦。用功時感到苦,並非用功之苦;是以前之壞習氣難除,業障在反抗,不原改良才覺得苦。種種難受、不對勁都是業障在做祟!這是自己業障重,應生大慚愧!不論感覺怎麼苦都要忍耐,待壞習氣改良後,自然不苦,還覺得快樂呢!  因此,凡夫知見千萬要不得,要用佛知佛見來思維;凡是增進道業的助緣,怎能怕苦?怎能諱疾忌醫?修行就是要和業障交戰、和魔鬼抗戰,切莫將敵人當朋友,切莫用妄想做智慧。所謂:「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的羅漢已,乃可信汝意。」用功只有一個正見----接受訓練,服從磨練,經的起考驗。否則生死不了,無量諸苦難以斷除。欲除業障苦,唯有咬緊牙根,忍受磨練,方有解脫、得大自在之期。  若以修行為苦,難道懈怠不修就快樂?難道追求世俗名利、在情慾塵勞中大滾就不苦?其實都是醉生夢死,那才真苦!貪愛污濁以為樂,清凈修行反覺苦,這不是顛倒愚痴嗎?不願老實修持,不等於戒毒者不受教導,逃出戒毒所?跑出去又怎樣呢?毒癮不是染的更深?能先明白此理念佛是才不以為苦。

二、精進至誠除昏散大家畢竟是具縛凡夫,雖發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時非昏沉即散亂,此是用功之魔敵。散亂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雖靜坐,若妄想又浮動,散亂即來。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強敵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戰,不能散散漫漫,懈懈怠怠地空過命光。不過凡夫都有昏沉之障,只是輕重有別,切勿因此而起大煩惱。功夫愈是用不上,就愈要精進莫生退心;唯有精進才能道業相應。猶如茶可止渴、飯能止飢,可是半口茶、一口飯何能止飢?飯量大者,吃二、三碗不能飽,令其吃個五、六碗總有飽的時候吧!念佛的功夫也是要多念常念,才能消妄想入正定啊。  若功夫一直用不上,就應念念生大慚愧心;自覺業深障重,方致多生障礙。慚愧心一生,就能發出至誠心來念佛。古德云:「一分誠敬一分感應,十分誠敬十分感應。」只要至誠念佛,雖妄想仍多,可先不必理會,否則亂上加亂,此之謂:「欲免煩惱徒增妄,趨向真如亦是邪。」當知前人曾言:「一句彌陀法中王,雜亂紛飛也無妨;萬里浮雲遮天日,人間處處有餘光。」只要能抱定至誠心,驀直念去,保住身口不造惡,雖散心持名,亦能得生,此既是凈土法門「帶業往生」之廣大殊勝處。  念佛念了十幾年還是沒功夫,究竟有否用至誠心在念?果真至誠念佛,怎不得感應?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而且「誠於中,形於外」,內心有誠,外行自然恭敬;端身合掌、威儀嚴整、眼不張望,心也靜下來、不胡思亂想,久之功夫就能用上路。心毫無至誠,當然一切都定不住了;站也辛苦、坐也難受,又是昏沉、又是散亂了!

三、作觀無常道可成有人想發至誠心來念佛,偏又發不起來;或乍發即失,念念又散亂了。那該如何呢?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能安心念,還是欠福德因緣,那就要多在善事功德上修福。若是能力可及之事卻不發一點心,那真是凡情貪念不舍。為何不舍?因為還不想舍,還想著要如何的追求。果真求到了,究竟有何寶貴之處?念念不舍,還防著他人來奪取;難道就象蒼蠅般,捨不得離開那些臭爛之物?在人間的沙灘是永尋不到金剛寶的啊!  萬法無常,此散亂心亦是無常,要多修善積福、多念佛,日久散亂自除。再者應觀生命亦無常,別自以為能活一百歲,所以拚命追求五欲。閻王要是哪天請你去,這一去又如何了?功夫未成,生死不了,輪迴之苦也無盡期!能如此作觀,既可修福無障礙;修福無礙,善根成就快,心就易凈了。  說到無常,古人有言:「今晚上了床,不知明早穿不穿?」佛陀更告訴我們:「人命無常呼吸間」,這一口氣出去,能否再吸回來呢?「閻王要你三更死,誰能留你到五更?」不要老是打著「財色名食睡」的妄想了!沒有無常觀的人,怎能發至誠心來念佛?真是苦惱的眾生!  念了十幾年的佛,仍是妄想紛飛,那有否將「死」字掛在眉梢?若還是徹頭徹尾的凡夫心,只是掛名學佛,念佛是有口無心,當然靜不下來了。印光大師就是以「死」字為座右銘,他警策我們:「修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則道業自成。」古來高僧大德都是將了生死視為大事——「大事未明,如喪考妣」,故修起行來皆能至誠、精進勇猛,功夫很快得相應。  念佛之人若能發慚愧心、至誠心、常觀人生無常,又怎念不好佛?有什麼放不下?哪還有什麼想當達官貴人種種好高務遠的妄想?能依此作觀,功夫必可進步。若無常觀還覺得不切實,那請到醫院急診室或加護病房看看,再不然到太平間、殯儀館參觀,想想:為何活生生的人一定要死呢?見此情景還會打什麼妄想嗎?不論多懈怠、懶惰之人,這時總能發點道心吧!只要放下凡夫心,沒什麼佛念不好的看破放下就自在;不放下,一事無成。為何放不下?功夫不夠啊!請老老實實的多念聖號吧!

四、阿彌陀佛最第一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凈土持名念佛法門更是徑中又徑,不須經三大阿僧祗劫就能一生成辦。得聞如此超勝、方便、直接的特別法門,若不一心奉持,失之交臂,太可惜了。聰明人!好好想一想!要放下五欲,不要自找受苦!其實諸凡果報,皆是唯人自招,請不要再自找苦吃了!  佛陀無上大醫王,能治眾生一切生死大病。他有的是甘露不死之葯。什麼甘露不死之葯?諸佛之聖號。諸佛之聖號中。「阿彌陀佛」聖號最尊第一;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凈土持名念佛即是念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非一般所說的十方佛。何以故?念一佛心易專,且一句「阿彌陀佛」具足無量光、無量壽,圓具萬德莊嚴;稱念聖號,能令我們亦的無量光壽:聲聲業障消、福慧長。縱然不知佛功德之不可思議,只要稱名,彌陀智慧之光、功德之水自然加臨身上,洗盡無始一切塵染。  或有人以為:「心即佛,佛即心」,自己即是佛,何必念他佛?當知,我們雖是佛,只是理即佛,實罪障深重,故要念佛!念佛才能轉凡夫心為佛心。什麼是佛心?清凈心即是!眾生心與佛心原本無二,凡性即是佛性,現念佛仗彌陀萬德洪名之力,即能凈除業障、六根圓明,乃至成就佛道。此時方真是:佛與眾生無二無別,平等平等!再說,為何要念佛?就是為了成佛。成佛做什麼?為廣度眾生。為什麼要令眾生離苦得樂。得什麼樂?佛法清靜無為之樂,涅磐寂靜之樂。因此,我們要發大菩提心來念佛——為菩提道求生凈土,這才是念佛的正確目標。舍此而別求是外道邪眾,飛真佛子也。

五、今心念佛樂無窮有想轉凡成聖、滿菩提願,還得大家老實念佛。如何念法?普通皆知有四法,所謂:實相、觀想、觀象、持名。「實相」無相,末世凡夫根基陋劣,尚無般若慧念實相佛;至於「觀想」、「觀相」,眾生心粗境細,也不易如法觀之,故重在「持名念佛」。念佛的「念」字是「今、心」所合成。一般人以為念佛是口念,故在念字旁加個「口」,其實持名念佛固然要口念,但更重在用心念啊!用什麼心?「今心。今者現在、此時此刻;當下這一秒是現在,到第二秒時,第一秒已經過去了。鍾一秒一秒很有規律的運轉著,我們的心也如鍾一般,滴滴答答的不斷保持著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念念無間。當下這句一念過就不再理會,心念緊跟隨下一句佛號;句句保住「今心」,念茲在茲,不思前不想後。  經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最重要的還有「現在心不可得」?心即不可得,萬法亦了不可得,煩惱虛妄也無自性;故念佛時先保持現在心,則一切煩惱、妄想之心就沒有了呀!為什麼?實相無相,三心不可得;能如是正念做觀,即持名而入實相,則可直生上品蓮台!  然保持「今心」念佛時,仍不可忘加上自己虔誠之心、恭敬之力,使所持之每句佛號皆發自內心。如何知有用心念?即念每句佛號時,耳都聽得清清楚楚、心記的明明白白;能聽清楚,表示心在;否則一念忘了現在心,雖口念佛,耳未聽明,表心跑走了,雜亂心攻入也。此即「心不在焉,聽而不聞」,憨山大師也言:「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口不能離心,一離心即無功夫。此乃用功之命脈處,多散亂眾生能由此加功用行,散亂自然減少。如果你睡著了,仍能聽到念佛聲,這就對了;若一躺下就呼呼大睡什麼也不知,就是還未達聖境界。念佛功夫好的人雖睡眠中作夢,仍於夢中在念佛,用功應至此境;時到功成,終能得一心不亂,入實相定。  要知佛者「覺」也,念佛當下就應時時覺悟,不可隨其昏散。果能以「今心」念佛,將心住於當下所念之佛號,那只有愈念愈快樂、愈念愈清凈自在。只要能得一念相應,這種法樂絕非世間任何五欲之樂所能相比!五欲是包裹甜蜜的毒藥,甜是甜,卻毒死人的法身慧命。凡夫以之為樂,痴到此亦太可憐了!  若念念保住此時此刻,誠敬心一發,心性歸於正念,即能「忘我」,入於「無我」之境。那時念佛、拜佛,那有辛苦、昏散?功夫一相應,念佛是心境寂然。常寂自在;佛號猶如天樂盈滿兩耳、念念不絕;拜佛時身輕柔軟如童子,若彈簧般自然上上下下欲罷不能,經年累月的禮拜,日夜間精進自如。拜佛至此,只要禮敬之樂,何來勞苦啊?

六、道交感應難思義言及拜佛相應,在此順便提及我所見之情形。旨在勉勵大家思維:他人能做到,為何我們做不到?並非要標榜何人如何高超。其實人人都高超,最怕自己不立志向上,不勉為其難、自甘墮落等死!  我有一位好同參,他拜佛曾有三十六個鐘頭未離開蒲團之經驗,也就是二天一夜的時間都在拜佛、念佛。或有人懷疑:「三十六小時不離開蒲團,那不要吃飯、喝茶、大小便啊?」告訴諸位!真的不喝茶,口念佛號自然有甘露津液湧出,也無大小便;功夫相應,這些都沒了。而且也沒吃飯,因那時他在靜室中,用起功來覺得吃飯實在太打岔,於是打「餓七」。  一星期沒吃東西。(這只是一種方便,佛陀並未叫人不吃飯哦!)  「這不辛苦嗎?」辛苦怎能拜三十六小時?用功相應,拜佛、念佛毫無辛苦!若繼續拜還是可以,不過他心動了一念:「已二天一夜了,停一下吧!」因此停下來洗把臉、漱個口,又繼續再拜,精進再精進,才可快步到西方呀!  其實幾日不食又算什麼?虛雲老和尚不也經常在終南山入定,且一定就是一、二個月?禪定中自能禪悅為食嘛!念佛亦如此,當我們將全部精神住在一句佛號時,「阿彌陀佛」四字聽得清清楚楚;到達身心靜極時,連四字佛號也無。亦不分何者是我,何者是佛,至佛我一如、物我不分之境,入於無爭的佛國。唯念佛人才有如此最凈之樂。一法之成就,除因緣和合,尚須加諸時間。念佛人慾求功夫相應,切莫心急;縱個人善根福的因緣深厚,還得時間夠,方有所成。  多少修行者常有急功近利的通病,然遊子背佛離家已甚久遠,怎能在短期內返家?所謂「欲速則不達?諸位只要精進用功,管他散心、一心,你還是安守本分、老實念佛;從朝至暮,不論行住坐卧、穿衣吃飯、一切順逆境界,還是一聲阿彌陀佛。加諸時間執持久了,功夫上了路就能任運而持。時候一到,凈業自成,即可得到寂靜輕安的法樂,證得念佛三昧。到那時你的妄想已成正智,光明普照了。  以上所速甚為粗淺,亦頗繁複,因讀者根性、不同,對治非一,故一再嚕囌。倘有錯誤,敢請上根大士慈悲指教。敬祝大家!以今心誠敬念佛,將來同生西方、圓滿佛果、同度眾生!

(二)閻王老子三封信

我們為什麼要信佛?為什麼要修行?就是為了「了脫生死」,這才是修佛的唯一目的;舍此而別修,就不是佛法的正宗。在人間,誰也免不了要受苦——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既然人間這麼苦,就要趕快求離苦得樂的方法;念佛就是通往西方的方法,能解脫人間一切生死之苦。因此,要想了生脫死,就要依法而修,精進念佛求生西方。  往往有很多信徒,明明白白的知道佛法的道理,偏偏不能依法修行,真令人看了著急。每勸他修行總是說:「慢慢來吧!再等一等!」難道不怕遲啊!時間不會等人的,光陰是一天天流逝啊!現在就講一則因緣故事來激勵大家!這故事不但初發心的要聽,老菩薩們更要聽,聽過了要警覺啊!

一、 三頭未了命已勾  曾有兩位老朋友,十多年沒見面了,在一個偶然機會中相遇;甲已經信佛多年,乙尚未信佛。十多年的老朋友未見面,一但見面就暢談不完,談到最後,甲就勸乙:「我們到了這個年紀應該要信佛了。」乙一聽:「唉!信佛,這事情還用你講?信佛當然是好,可是我們現在才五十歲上下,俗語說:『人生五十五正是下山虎』世間還有好多事等著我們做呢!怎能跑去學佛呢?」  甲又勸說:「我們現在這年紀信佛已經遲了,想到老了才學佛,這完全是錯誤的觀念;你是我的好朋友,我覺得佛法好才勸你的。」乙答說:「學佛好是好,等過幾年再說吧!我還有三件事沒做心不安呀!第一、我的父母死了,屍骨還沒有入土。第二、男未婚、女未嫁,還沒幫兒女找好物件成婚,父母的責任未了。第三、家產還沒分配,怕我過往後,兒女因錢財起紛爭,就不好了。等我把這三件事都辦好了,自然會來學佛,那時再談不遲!」  甲回說:「你三件事未了,我也是父母未入土,兒女們尚未婚嫁,財產也沒有分配,我一樣學佛啊!何必一定要等三件事情都辦完才學佛呢?學佛宜早啊!」乙又:「像你那樣學佛不徹底、不究竟,我若要學佛就一定先將所有事情安排好好的,到時就能一心學佛,不用拖泥帶水的,」乙很固執,好話不聽,說罷兩人就分手各自回家了。  可是還沒過幾天,乙的兒子就哭哭啼啼的來找甲這位士伯,說他爸爸死了,臨死時交代他來找世伯幫忙安排後事。甲乃義不容辭地趕去處理喪事。一到朋友家,看到這位老朋友,兩腿伸直,眼睛瞪大,甲感慨得說了四句偈:「我的老友名阿牛,勸君學佛說三頭;可憐三頭事未了,閻王已來把命勾。」

二、 閻王挂號三封信  乙死的心有不甘,靈魂到可陰曹就與閻王講道理。乙說:「閻王啊!你怎麼這麼急要我來?我有三件事情還沒了呢!你應該事先通知我,我趕快把事情辦好就來。沒通知我就要我來,太不合理了吧!」  閻王一聽就對乙說:「胡說呀!怎麼沒通知呢?我早已親手發給你三封信了!」乙:「三封信?怎麼一封都沒收到?」  閻王:「胡說三封都是挂號信,你早已收到了。」  乙:「那到底是哪三封呢?我的確沒收到啊!」  閻王:「你實在太蠢、蠢的可憐!我告訴你吧!」於是閻王就耐心地問:「你的假牙什麼時候裝的?」  乙:「我的牙齒三十八歲就蛀了,痛的沒有辦法,忍受不了,四十歲時就只好裝假牙了。」  閻王:「那就是給你的第一封信嘛!」  乙:「這就是第一封信啊!那第二封信是什麼呢?」  閻王:「你什麼時候戴老花眼鏡?」  乙:「四十五歲時報紙實在看不清楚了,那時就開始戴眼鏡。」  閻王:「那就是給你第二封信了呀!」  乙:「那第三封信呢?」  閻王就問他:「看你頭髮都白了,今年幾歲啊?」  乙:「五十二歲了!」  閻王:「這就是給你第三封信啊!三封信你都收到了,現在你服不服呢?這裡沒有人情,只看你的善惡業,給你苦樂報!」  乙無可奈何的說:「雖然事情沒有完成,閻王您已經給我三封信了,我不來也沒辦法了,只好聽閻王也判辦了。唉!我錯了!未聽老友勸我學佛,太遲了啊!」  在座諸位!乙收到三封信,你收到幾封呢?

三、 富而貪吝餓鬼報  接著閻王就叫判官查一查乙在世上的善惡業,判官回答:「此人在世只知道掙錢、只為自己兒女,一點善事功德都不做,世間有災難毫無同情心救濟別人。他掙的錢雖不是偷來的搶來的,可是他不知道錢財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發了財不知回報社會,反貪吝不舍、漏稅、逃稅,盜了國家的稅收。名副其實是個守財奴。」閻王一聽十分憤怒,就判定說:「這種自私自利、為富不仁的人,把他打入惡貴道。」世上就有這種富而貪吝的人,貪吝將來就遭受餓鬼報。  富貴又是如何得來的呢?從布施來。既然前生知道行布施,得到今生富貴的好報,應該可以好好享受果報,再布施一分福報濟貧,怎麼反而變的貪吝,感召來世的餓鬼報呢?因為每一士各有種種不同的因緣。好象前世是個貧窮人,在某種善緣下,曾發一念至誠心跟隨別人行了布施,或供養三寶;今生仍得富貴的福報。但畢竟未聞出世無生之法,沒有以此供養的功德迴向佛果菩提,還是人天法,只得到人世間的富貴而已。  要知道,一得人間的富貴,就會沉迷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之中。慾望就好象鹹水,永遠不能止渴;任你怎樣富貴還是不知足,總不會嫌多的,愈多愈好,只有進沒有出。到這時人就昏迷了,變地貪吝不舍。一切的財物本來是活寶,到了手中,就收藏起來變成死物,社會上不能流通了;由於一個人的貪吝,別人也跟著受苦,所以就遭餓鬼這種惡報,因果則就是如此。

四、 青年也收閻王信   閻王接著判另一個青年的鬼魂,這個青年正暗自高興:「剛才那個人收到三封信,我一封也沒收到,閻王就叫我來,那太不合理了,我要問一問閻羅王。」青年壯著膽子問:「閻羅王啊!您剛才判的那個人,他收到三封信是應該死;但我牙齒好好的,眼睛又沒花,頭髮還是烏黑的,一封信都沒收到,怎麼就叫我來呢?」你不仁慈、太不愛惜年輕人了!我要抗議!  「閻王白他一眼,重重的拍了一下警堂板,說道:「糊塗,我早已給你三封信,你也收到啦!」  青年說:「我沒收到啊!」  閻王沒好氣地說:「我的信是 因人而發的,你以為是千篇一律嗎?」  青年只好怯聲問道:「那三封信呢?」  閻王:「你妹妹是什麼時候死的呢?」  青年:「我大妹妹五歲,我十歲時,那時她才五歲就死了。」  閻王又問:「你妹妹怎麼死的啊?」  青年:「得天花。天花化膿,皮肉爛了,遍身發紅,名醫治也治不好;臨死時躺在床上爬,死的好凄慘!」  閻王:「這是給你的第一封信。第二封信,你讀中學時,有一次學校舉辦足球比賽,與別的學校爭冠軍時,由於兩隊勢均力敵,不相上下,最後校中有一位高才生用他最強猛的力量,一腳將球踢入網。可是因為用力太大,腳脫臼,人往後倒,當場後腦破裂就死了。你記得嗎?」  青年有些哀傷地說:「我那同學死的很慘,同學都為他流淚,老師也惋惜;因為他是學校的高才生,老師都喜歡他,同學也敬愛他。他的父母最傷心了,哭的死去活來。父母希望養兒送終,現在反而白髮送黑髮,真是可嘆!」  青年再問:「那第三封信是什麼呢?」  閻王:「你的表哥是怎麼死的?」  青年心有餘悸地回答:「唉!我的表哥真是死得太慘了!兩年前,我十八歲時表哥結婚,正是洞房花燭夜,親戚朋友都前來賀喜。當大家正在喝酒划拳熱鬧時,表哥突然絞腸沙(盲腸炎)死了,表嫂新娘子的紅衣都還沒穿熱就要脫下來批麻戴孝了。她哭得死去活來:『親愛的,你不是說要和我白頭偕老?怎麼現在丟下我一人走了!』愈哭愈講愈傷心:『在知如此,當初,就不該答應你向我求婚啊!』看了令人鼻酸,真是悲慘!」  閻王:「這就是給你的第三封信嘛!」青年聽閻王說後,知道自己也收到三封信無話可說了。  話說到這裡,諸位你們都收到三封信了嗎?恐怕不只三封吧!你們念佛的功夫能抵擋閻王羅王嗎?

五、贊謗皆成佛種子  閻王又叫判官查查這青年在陽間的作為,判官查看生死簿後回答:「這個孩子不怎麼壞,可是最不好的一點就是不孝。他與老母兩人相依為命,其母是虔誠的佛教徒,念佛念得很至誠,一心想求生西方,也希望兒子與她同生西方,但是他在母親念佛時,總是會與母親頂嘴:『念佛是迷信!你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會煩躁不安嘛!怎會保佑你呢?」這常使他母親覺得心煩氣躁。  世間有些假聰明的人也常這樣說:「你們一天到晚念佛,阿彌陀佛難道不煩嗎?如果一直喊我膚淺的名字,不是覺得很煩嗎?」事實上念佛的道理並非如此。一直喊某人的名字,那是存心搗亂;而念阿彌陀佛是以至誠心求阿彌陀佛來救苦救難。用心是天淵之別,根本不可相提並論。惡業障的眾生就是學好的不會,學壞的很快,拿壞是來比喻念佛,說歪理講得頭頭是道。  有些人念佛是輕慢心、漫不經心地念,雖然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會計較的,可是自己輕視聖賢的行為就是一種過錯。不過依佛法來講,即使是不恭敬的心念阿彌陀佛,固然犯輕慢之罪要受惡報,但佛號一厲耳根,種到八識田中,猶如金剛種永不消滅;所以惡報受完後,這種念佛的善業還是會開花結果的。  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是無量劫修萬德莊嚴來的,不管有心念、無心念、散心念、誠心念,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所謂「贊謗皆成佛種」;讚歎佛法固然是功德,謗毀佛法也是會成佛的。這話怎麼說呢?毀謗佛法當然有罪過,待罪過受完後,因為有金剛佛種子在,憑此功德還是能夠修善,能夠懺悔業障,最後還能成佛。只要一聞阿彌陀佛的聖號,將來生死就可以了,煩惱業障都可以盡的。佛功德力之偉大是贊不能盡的!最重要的,還是不可生疑謗啊!

六、彌陀聖號好度生  諸位了解「贊謗皆成佛種子」的道理,那回家後就要繼續念佛,不要怕家人反對。如果家人嫌吵,你可以回說:「你們電視機、收音機開那麼大聲也吵死我了!」你講佛法,他們無法接受,還以為你腦筋有問題。所以你只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就好了。如果他們說:「煩死了!不要再念了!」你也不要理會,只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下去。  障礙我們念佛者,就是我們的敵人,你只要像拿機關槍似的,把阿彌陀佛一句一句的射出去,這是最好的武器。而且讓他們聽飽了佛號,仗念佛的功德,他們的業障也就消了,如此才是真正的度脫家人。  如果他們打你,你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打一下,就念一聲阿彌陀佛,觀想他們是木魚錐子好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也省力氣,我也沒煩惱。」你看這多麼好!不要辯是非,只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就了。

七、莫見閻王求生西  話說回頭,青年鬼一聽生死簿中的記錄都還好,就是不孝母親、搗蛋念佛,就要求閻王:「趕快放我回去!母親是離不開我的,我一死,她的心也死了,念佛也念不好了,那怎麼生西方呢?你放我回去吧!我一定會好好孝順母親跟著她念佛的。」  青年鬼不斷向閻王求情,閻王面噁心善,想了想說道:「照說你是沒有情理可講的,可是你母親本來可以往生西方,如果因為你死了,使他想著你,到時生不了西方,那可太可惜了!不生西方,就要到這兒來見我,也是可憐!好吧!就放你回去!」青年鬼一聽,很高興地拔腿就跑。  閻王馬上一喊:「站住!聽好,回陽間後要好好孝順母親,好好念佛!跟著母親生到西方,不要再來見我。記住:『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也有少年人。』千萬不可回去後懈怠貪玩,把時間又空過了;若再空過時間,我即刻抓你回來。」青年鬼於是磕頭禮謝高興的還陽了。  諸位!你們是否也不想見閻羅王?唯一的辦法就是念佛求生西方,閻羅王最恭敬念佛人,也最怕念佛人生不了西方。你們若是真的怕見閻羅王,那大家還是好好念佛吧!

八、更待何生度此身  聽完這個故事,不知大家是否知所警畏?有很多少年人,自認自己好年輕,世間燈紅酒綠種種享受應該玩一玩,聽了這個故事後,應該要擔心了。  事業有成的大居士們!若好等事情安排好再來學佛,那就可能與阿牛一樣!「可憐三頭事未了,閻王已來把命勾。」你的什麼店啊、公司、董事長的職務還未轉交,家裡的錢財還沒分好……閻羅王會等你嗎?你如果聰明,趕快拿出來做功德,這樣錢財才能帶得去;存在銀行並不真正是你的!  大家要知道,「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諸位!難聞的佛法已聞,難遇的佛法已遇,而且又在修了;你們修要真正的修,不要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把大好光陰空過了。今生若不度脫,轉世想要再遇佛法,那真是難了。  不要以為自己可以長命百歲,「閻王要你三更死,誰能留你到五更?」所以想要學佛的、想要出家的,想到馬上即刻就做,不要等一切事情都安排好,什麼事情都如意了在來。你這件事情還沒做好,另一件事情又來了,世事永遠也安排不了。不要自認聰明盡為自己打算,世間那有這麼多如意算盤呢?祝你們同生西方!

(三)要為後代培福慧

一、閑來多為不急忙古人有句話說:「病中方知身是苦,閑來多為他人忙。」對這下半句,我內心有些感嘆;閑時我們真為他人忙,那也是應該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嘛!可是「閑來多為他人忙」,話是說的這樣動聽,其實說來都是為自己在忙。若真為自己忙,那也未可厚非;但都是為了無關緊要的不急之務而忙碌,甚至不應該忙的,也糊糊塗塗的在瞎忙,迷迷濛蒙的去造惡業,造善業就不起勁。唉!真是愚蠢的人呀!  身為佛弟子要有智慧、要覺悟,忙是應當的,但為什麼而忙呢?為「發菩提心」而忙,為「利益眾生出苦海」而忙!學了佛應該要比一般人更忙碌,就象出家人為弘法利生而忙碌不已,所謂「著了袈裟事更多」啊!在家居士如果能發菩提心,也為弘法利生而忙,那就忙得有代價、有意義了;能如此忙,積善之人多福壽,全家積善子孫昌。我想:為人父母者,大多數都是為自己的兒女忙;本來為兒女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上一代也是這樣為我們忙嘛!不過,我們現在已經學佛了,應當用智慧想想:若不為國家立功立德,單單為兒孫在忙,有沒有意義?值不值的?費了千辛萬苦把兒女培育成人,如果他們對國家社會能有所貢獻,那還算忙的有代價;或者雖談不上對國家社會有利益,但能安守本分、愚而安愚,也還算好;要是去做惡、危害人民、擾亂社會,那你可忙得太冤枉、太冤枉了!二、上代積德資後裔一般父母養育兒女,總希望他們將來能成龍成鳳、光宗耀祖,在社會上能聲名顯赫、事業有成。但有些父母很開明卻對兒女說:「養你們長大成人,在社會上立足,只要行為端正善良,不丟父母的臉就好了;我們當父母的,並不想要你們如何發達顯赫,也沒有養兒防老的打算。」諸位!這「行為端正善良,不丟父母的臉」是父母對兒女最低要求啊!  身為佛教徒,也應該要有智慧的想法才對。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想要自己兒女將來如何如何的好,首先要培自己的德行;先從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著手:口要說好話,身要行好事,意業要存好心。這三業做到了,就有人品道德;有了人品道德,怎麼不會有好的下一代呢?要是上一代沒有修善積福,下一代根本不會中規中舉好到哪裡去的。  我們的上一代,積極修福培德、恭敬三寶;今天我們就是承納祖先的福德慈陰,才能聞到佛法、修行佛道,舍世間無為福。現在我們更要積極廣值福田,多多利益他人,積功累德,轉資下一代。若能積極培福,必能利益下一代。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是不會虧人的。  講到修福,佛陀福慧圓滿是經三大阿僧祗劫修來的;那象我們凡夫,才修了一天的善就沾沾自喜,引以為滿足,不再修了。這是貪吝不舍懈怠的習氣在作祟,貪吝怎會有福報?所謂「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貪吝是要不得的,將來會遭感餓鬼報;懈怠是精進的大敵,那有可成之事?你看大海的水為什麼會那麼深廣?因為它彙集百川,而且不舍細流。我們修福也應這樣:大善要修,小善也要修,只要是利益人的事就要去做。這樣積功累德,福德才會象海水那樣廣大。三、不需為兒留錢財很多為人父母者,錢財不布施,準備給下一代,這種想法對不對呢?諺云:「養兒勝似父,要錢做什麼?養兒不如父,要錢做什麼?」下一代有福報、能力強,成就自然會比上一代好,何需留錢給下一代?下一代沒福報、沒出息,留錢給他們,反使他們造罪業,那冤不冤枉呀?就象已得了重感冒的人,再美味的飲食給他吃,他不但沒味口,甚至吃了病情更惡化。歷史上,劉備創江山要給阿斗,可是阿斗無能扶不起來,又有何用?反而害了他呀!  古人說:「世無三代富」,為什麼?上一代的人努力工作,百手成家,知道掙錢非常辛苦,生活上的享受自然就會節制。財產傳給第二代時,他們目睹父母掙錢非常辛苦,也不會隨便浪費,還會善加利用。但到了第三代又怎麼樣呢?第三代日常生活享受慣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衣食無缺,從不為錢操心過。他那邊知道上一代掙錢的辛苦?所以浪費成習,甚至拿錢造罪業,隨隨便便把家產花費一空。唉!這種例子在社會上發生太多了,大家聽到這裡要開智慧啊!  以世間法來說,你把錢財留給下一代,這是世俗父子感情;以佛法來說,那是凡情、小心眼啊!我們應該除凡情、啟聖智;趁自己活著又有錢財來說,積極行善修功德,否則等年老往生了,再要兒女來替你修諸功德,那來不及了。何況他們會替你做嗎?即使如法為你做功德,地藏經說:七分之中你只得到一分啊!諸位何不在生之時就各自努力精進,修福培德,依教奉行?  你能種好因,將來自己及子女都能感到好報,利己又利人,何樂而不為?錢財「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當然自己該用的還是要用,應當省的就要省,不要浪費;但進一步要做廣大布施,為兒女種福田、修福報,這才是真正為子女好,是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啊!四、三寶道場好種福提到做布施,所謂「六度萬行,布施第一」,布施是多麼重要!大家如果有多餘的錢財就應好好奉獻三寶。世俗人沒學佛,不知道要供養三寶、去惡行善、利益他人。我們身為佛教徒,就要轉凡成聖,要多做利益他人的事。佛教徒更要知道發大心護持三寶,利益最大。其中尤以成就道場,使大家有修行用功的地方;成就別人用功念佛、了生死、成佛道、廣度眾生,利利益千千萬萬的人,這功德最廣大無邊。千萬不要大意失去了無邊的功德!  比如現在我們念佛堂內的莊嚴佛像,不過是花了六十多萬(台幣),就有千千萬萬的人來頂禮膜拜。所謂「一歷眼根永為道種」。只要大家一看到具足三十八相、八十種好的莊嚴佛像,就種下成佛的種子;看到道場那麼清靜,就能令人想求生清靜國土。信徒來到這裡,一合掌、一問訊、一頂禮,乃至供佛一香、一花,皆是種成佛之因啊!再看我們這座念佛堂,發心建念佛堂的人,成就了台灣各地的信眾每個月來打佛七念佛,成就常住大眾早晚課頌的修行用功,成就每年兩次的萬人朝山和傳戒,也成就了無數善男信女來山拜佛種福。出了不多的錢,功德卻是無量無邊。將來念佛的人生西方,做功德的人又那會不生西方?有因必有果!做功德要有眼光,沒有眼光的人,根本不知道做這種一本萬利的功德。  佛者「覺」也,學了佛就要開指智慧、要覺悟。希望諸位為兒女忙要忙的有代價,切莫忙的冤枉!大家都知道學佛好,就應該為兒女們找出路,要家人大小皆信佛啊!

視頻:妙蓮老和尚開示錄

視頻:怎樣燒香拜佛才靈驗?

========== END ==========


推薦閱讀:

奉天玉和尚
德林老和尚開示錄(下)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夢參老和尚講述)
佛學問答:學誠大和尚
《德林老和尚講法華經》第004集

TAG: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