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八)----索達吉堪布

(2015-01-26 07:50:45)

轉載

標籤: 講記 分類: 波羅密多

乙二、(經佛認可而遣除懷疑):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當隨喜。從本文一開始,釋迦牟尼佛即安住於甚深光明等持中,當舍利子問完所有的問題,觀世音菩薩講完《心經》的所有內容之後,釋迦牟尼佛才從甚深光明的禪定中出定。當然,佛的出、入定本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但顯現上是佛在這個時候才出定。這就像在一個道場中,有一位大上師什麼話也不說,一直坐著,同時下面有一個上師問,另一個上師回答,當全部提問和回答都結束的時候,大上師才開始給大家說話一樣。此時,佛從禪定中出定,並開始讚歎觀世音菩薩:好的好的(善哉善哉),好(善)男子,是這樣,是這樣的(如是如是),不管是詞句還是內容,你說的一點都沒有錯。正像你所說的一樣,大家應該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不僅是我釋迦牟尼佛,包括所有如來,都會對此隨喜的。「爾時世尊從彼定起」以前的內容,全部是佛陀意加持的佛經,而這一段是佛陀親口所說的佛經,後面一部分則是佛開許的佛經。為什麼此經要由佛陀最後認可呢?有些藏傳佛教的講義認為,這牽涉到幾個理由:其一,如果佛沒有讚歎的話,舍利子會這樣想:我提出的問題是不是錯了?他心裡會有一種疑惑;其二,觀世音菩薩也會有疑惑:佛陀在場時,我雖然宣講了般若波羅蜜多空性,但到底我講得對還是不對?其三,其他的天人、羅剎、夜叉等眾生也會這樣想:剛才舍利子已經提出問題,觀世音菩薩也給我們宣說了般若,但觀世音菩薩說得對還是不對呢?如果得到佛陀的認可,舍利子會想:我今天提出的問題這麼殊勝,連佛都認可了;觀世音菩薩心裡也想:太好了,我今天的回答讓佛陀都高興了,依靠佛陀的加持,我肯定完全說對了;其他眾生也想:今天觀世音菩薩所說的這些話,實際上是佛陀所認可的,佛剛才也說「善哉善哉」,那就跟佛說的沒有任何差別了。現在也是一樣,對於有些新法師講的內容,如果上師沒有表態,下面的人就不知道到底對還是不對,如果上師簽字或親口說「對,你講得對」,大家心裡才會踏實。以前學院的一些堪布剛開始講法時,也需要得到一些大堪布的認可,如果沒有得到認可,下面的人也會有點疑惑:到底他講的是正法還是非法?堪布自己講的時候,心裡也七上八下:到底我講得對還是不對?如果上師如意寶開口說:「你講得很好,講得很好!」,那上上下下所有人的懷疑都會遣除,從此以後,這個人的講法就好像跟上師的說法沒有什麼差別了,所以,這種認可是必不可少的,從佛教歷史上看,佛陀的這種認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甲三、(隨喜讚歎):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陀認可之後,負責提問的舍利子,回答問題的觀世音菩薩,以及在場的世間人、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無量無邊的眾生(每次佛陀說法的時候,都有無量無邊的各種不同形象、不同顏色、不同語言、不同種類的眾生聚集一起)都生起歡喜心,並發願依教奉行。(雖然這段文字非常短,但加上這段才是一部完整的經。)我想,這次傳講《心經》,可能也有很多我們看不見的眾生在聽聞,願他們也能早日獲得菩提果位!《心經》是文字般若,為我們指示了一條永斷無明、了脫生死的門路。在這五濁惡世,唯有憑藉佛法的大智慧,才能讓我們順利地出離三界。其他任何的世間學問或宗教,都不可能像佛法一樣,能使眾生沉積已久的迷痴、妄想、無明、執著蕩然無存,獲得無上的解脫果位。般若波羅蜜多是珍貴的,值得用全副精力去學習與修持,我們一定要珍惜今生的學佛因緣。唯有放下一切對三界的留戀,才能打開解脫之門;唯有不計較一切風風雨雨、得得失失、是是非非,才能迅速回到永遠不需要流浪的避風港——涅槃之彼岸。如果只是燒香拜佛,求佛賜予世間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就沒有領略到般若的內涵,只是形象上的學佛,而不是真正的學佛。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認為學佛是迷信,當然,確實有些佛教徒是迷信的人,因為他們不知道佛教的真諦所在——心外求法、執妄為真。真正的迷信者,就是不懂般若的學佛者與世間人,因為他們迷戀於世間的色相——明明諸法皆為空相,卻誤認為真——無止境地追求,從而造業受報。不僅在現實生活中執迷不悟,即使是在更為虛幻的網路世界裡,也是執妄成真、不能自拔。不久前,天津13歲的少年張瀟藝為了追尋網路遊戲中的英雄朋友,從一棟24層的高樓頂上縱身一跳;山東省德州市的19歲少年張亮亮為了湊足上網費而劫殺打工妹;南京市的一位父親為挽救迷戀網路遊戲的兒子,兩次割腕自殺;武漢的一位母親為了勸說長期沉迷網吧的兒子,以跳江尋死相諫……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的資料,目前至少有6%的網迷患有強制上網症。據說,在網路遊戲《傳奇》中,一個初學者若要修鍊到38級(總級別是50級),花費的上網費用和遊戲點卡費用共約4000多元,這還不包括佔用的大量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的隱形投入。有些玩家在辛辛苦苦升到30多級之後,被黑客用木馬軟體盜取了密碼和賬號,資金、時間和情感的投入一下子「煙消雲散」,就像世間人為名利錢財苦苦奔忙操勞,好容易積累了一點財富和榮譽,不料卻遭到盜匪的偷竊,仇家的陷害一樣。在眼下炙手可熱的大型網路遊戲《魔獸世界》中,多名玩家因過分迷戀遊戲中的虛幻世界而先後意外身亡。生命的脆弱和猝然離去,給所有遊戲痴迷者敲響了警鐘,但是,在現實這個虛幻世界中,哪怕有無數人為其粉身碎骨、肝腸寸斷,但又有多少人能夠幡然醒悟,放棄這些如幻如夢的世間安樂呢?《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滅,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但念無常,如救頭燃。」如果今生不好好修行,整天在世間八法上忙忙碌碌——家裡的私事,單位的公務,有錢的人忙著怎麼花錢,沒錢的人忙著怎麼掙錢,空性境界就不可能從天而降!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幾十年的時光一晃而過,我們沒有理由不為將來作打算。如果遇到了甚深般若法門,卻既不願聽聞,更沒有修持,則像入寶山空手而歸一樣令人惋惜。我們應當好好地思考一下,專心修行的時刻已經到了,如果不抓緊時間,恐怕就來不及了。學佛最重要的,是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慧。解脫不需要意氣用事,而需要長期的堅持。真正學佛的修行人,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不斷地清除自己的無明習氣,時時刻刻與自己的我執作鬥爭。最後讓我們一起發願:但願依靠般若空性的加持、依靠佛陀和法王如意寶的加持,能使普天下的所有眾生都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利益!提問與解答:1、提問:上師,我這一生都過得十分坎坷,這是不是因為前世造的惡業太多所導致的呢?解答:有些人在自己的人生生涯當中,一直都一帆風順,沒有遭受過什麼風風雨雨、艱難波折,而有的人卻是命運多舛、舉步維艱,這都是前世所造業力的結果。佛經裡面也說過「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也就是說,如果想知道自己前世表現如何,看看自己今生的遭遇就可以很容易地推知;如果想知道自己來世的境遇如何,看看自己今生的舉止就可以很容易地得知。今生感覺快樂,是因為前世積善所致;今生多行善業,來世就能更多地感受善果,就會過得很快樂。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困難挫折,決不能因此而一蹶不振,甚至選擇自殺,佛教徒不是懦弱的,而是堅強的,對於人生的種種不幸,要有直面勇對的膽識和心力,更要有扭轉命運的勇氣和信心,一次不成功,還有下次的機會,只要不放棄,我們就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也可以知道,佛教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任何事情都會因自己的努力而改變,前世的惡報也許會因現世的某種善業而消減,我們不相信宿命論,我們只相信因果不虛。2、提問:堪布老師,您剛才講到,如果聲音是實有的,那麼它們的性質就應當固定不變,但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個聲音有不同的感覺,所以聲音就不是實有的。不過,事實上對所有的人來說,儘管每個人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卻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大家都聽到了,或者這個桌子大家都看到了,這又應當如何解釋呢?解答:你先不要坐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比如說,如果一個聲音被三個人同時聽到,那麼這個聲音究竟是好聽的聲音,還是不好聽的聲音呢?如果三個人的感覺各不相同,那豈不成了三個聲音了,因為一個實有的聲音不會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好聽和不好聽,這只是態度的問題。這不是態度的問題,而是由每個人的業力所形成的業感。就像六道眾生同時去看一碗水,有的會看成鐵水,有的會看成膿血,有的會看成住處,有的會看成甘露等等一樣,正因為水不是實有的,才會因觀察者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如果人類一口咬定那是一碗實有的水,其他道的眾生一定會起來反駁,因為他們明明看到的就不是水。同樣,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個聲音有不同的感受,所以聲音也不應該是實有的。抉擇聲音的空性,還有其他辦法,比如用時間的長短來分解等等,此處我不多說,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中觀方面的論著。3、提問:堪布上師,有一種說法認為,般若可以歸納為《金剛經》,《金剛經》可以歸納為《心經》,而《心經》又可以歸納為一個字,那就是「空」,那麼,該如何區分世間、小乘、大乘與密乘的空性呢?解答:沒有學過佛法的世間人認為,碗裡面一無所有,經堂里空無一人,就是所謂的空性;小乘行人認為,僅僅人我不存在,就是佛陀所說的空性;大乘行人認為,一切萬法皆為空性,雖然有如夢如幻的現象,但其本質卻根本不可能存在;密乘認為,一切萬法都是本來清凈的大光明,當然,這種見解比較深奧,大家不一定能夠理解。在一開始,我們可以先將萬法抉擇為中觀所說的空性,這種空性不是僅僅不存在的單空,而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無論是空、不空、亦空亦不空、非空非不空這四邊的哪一種情況,實際上都不存在。等到這種見解穩固之後,就會對佛法與上師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作為密乘弟子,更要在穩固見解的基礎上修持五加行,在修完五加行之後,再去修持密乘,那時就會有手到擒來之感,因為密乘的見解自然而然地就生起了。4、提問:堪布,請講一下念佛與觀空的關係,究竟是念佛重要,還是觀空重要呢?解答:念佛是很重要的,尤其對一些文化不高、分別念不重的老年人來說,念佛更為重要。在念佛以後,內心可以平靜,罪障也可以消除,修持凈土的人如果能一心一意地念佛,肯定能收到殊勝的效果。《般若心經》講的是空性,是禪宗最為推崇的經典,但卻不是禪宗獨有的見解,任何一個大乘佛教的宗派,都應當承認並修持《心經》。很多不明事理的人認為,凈土宗與禪宗是互相矛盾的,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也是水火不容的,坐禪觀空的人,就不能念佛;而念佛的人,又不能觀空性。其實,所有的佛教,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所有的佛教徒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大家不應該把界限劃得如此分明,所有的佛教都是圓融一體的。在念佛的同時,也可以觀修空性,在觀修空性的同時,也可以虔誠地念佛,這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雖然在勝義當中,念佛是空性的,但在世俗當中,念佛卻能夠積累資糧,往生凈土。昨天我聽說,這裡的工作人員從來不排斥任何一種教法,無論是小乘佛教的比丘,還是藏傳佛教的法師,在這裡都能受到同樣的尊重,我聽了十分高興。佛經當中也說過,我的出家人再不好,但僅僅以身披袈裟的功德,也理當受到人天的禮敬,更何況依教奉行、嚴持凈戒的出家人呢?現在很多人就有這樣的一些想法:「既然我是學禪宗的,就決不能念佛,更不能修持密宗」;或者「我是學密的,密法是最上乘的,凈土宗算什麼,禪宗也不過如此……」;或者「密宗出家人是要吃肉的,他們沒有一點菩提心,我可不屑與他們為伍!」……總之,只要誰不能接受對方的宗派,就一定要挑出對方的毛病來批駁一番,這就是沒有領會到佛教的真正內涵所引起的。很多人所謂的佛教徒並沒有真正地學佛,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內,要麼睡覺、要麼玩耍,剩下的時間,也是忙於世間法,既不看佛法的經論,更不修持佛法,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收穫,在遇到一些大是大非的重大問題之際,就無法觀空,所有的執著,都一下子跑出來了。如果我們能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來修持,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就一定會有切身的感受和體會,就能真正體會到佛法的博大精深、無所不包的寬闊境界,到那個時候,就不會有這些是是非非的分別,也不會有這些對錯好壞的取捨了。註:本講記的內容,是由各地的《心經》開示彙集而成。聽法者先後不一,講法者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為了讓各種根基的讀者都能從中受益,故保留了很多針對不同人的教言,若有前後矛盾處,敬請諸位諒解!


推薦閱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20-529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50-459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無著菩薩造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10-519卷)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TAG:《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 | 波羅蜜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