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十大經典的解釋及出處考證

佛語十大經典的解釋及出處考證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語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經典二:不可說。(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出處(太多經典裡面都有):《最早由大黑天說出--佛教照搬至婆羅門教的人物》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句出自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在中國流行最廣泛的佛經.據說這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在佛學界,對心經的評價是很高的.認為心經是佛經的總括,讀懂了心經,讀佛經就入門了. 佛法中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們了解萬事本無其永恆的體現,一切皆將壞散,教我們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結果有些人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戀空的人棄絕一切以求一個空字,最後還是有一個「空」的意念無法除去。殊不知萬事萬物本空,棄與不棄都是空的,有棄絕的念頭便已不空,愛空的念頭已是「有」了。說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礙而相同的。執著於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執著於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最早由鬼子母神說出--佛教照搬至婆羅門教的人物)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 佛 陀 拈 花 ,迦 葉 微 笑 》  在佛教禪宗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 那就是「佛陀拈花,迦葉微笑」。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後,在靈山大會上,登座拈花示眾,與會百萬人眾皆面面相覷,無法會意。唯有迦葉尊者當下靈犀相通,破顏而笑。於是釋迦牟尼開口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如是,禪理在「拈花微笑」——師徒心意剎那交會之間傳了下來。因此,禪宗的傳承; 是以靈山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為濫觴。 而佛教「不立文字,只傳衣缽(袈裟和盂缽)」亦由此而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這句很荒唐,不是佛經里的東西,這句是席慕容的話,不知道誰把它傳成佛經了)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阿閦佛心咒》此一句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裡,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為佛家勸人改過向善的常用語。佛教以「此岸」形容生死的世界,以「彼岸」比喻超越生死的涅盤境界。其中「苦海」一詞,於佛教中泛指各種苦難之世界,亦即生死輪迴之三界六道。眾生沈淪於三界之苦惱中,渺無邊際,猶如沉沒於大海而難以出離,故以苦海為喻,能「回頭」,表示醒悟、悔改,「回頭是岸」比喻作惡的人,一旦悔悟向善,即能得救。也就是說,你在理解這句話時,不能用常規的想法去理解,「海」不是海,「岸」也不是岸。所以我們不能說無邊了,就不可能有岸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上文的背景:釋迦牟尼佛祖(準確說是喬達摩-喜達多,因為他還沒有成佛)離家出走修行成佛的過程中,有很多惡魔(含廣額正)來制止他拯救世界,但是他沒有放棄,堅持鬥爭,最終戰勝了諸多妖魔而拯救了世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自《大般涅盤經梵行品》。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壇經,兩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偈語,可謂膾炙人口,一是神秀法師處於修行位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是慧能大師處於證道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後者改動幾個字,境界迥異,證道後的透徹清凈境界,呼之欲出,比諸前者還在嚮往清凈的修為階段,程度上有質的飛躍,故經中述「慧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後來五祖傳衣缽于慧能大師,他遊歷到廣東福建一帶,發展至後來的南少林)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語出《地藏菩薩本願經》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佛在經中讚揚了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正菩提」誓願,並介紹了地藏菩薩在修行過程中有代表性的事迹,例如婆羅門女、光目女救度母親的故事。還通過文殊菩薩、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薩、四天王、普賢菩薩、普廣菩薩、大辯長者、閻羅天子、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堅牢地神、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的依次提問,以及地藏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介紹了地獄的狀況,解釋了眾生在生時、死時、懺悔時、為救拔親人眷屬苦難時的種種方法。釋迦牟尼佛還在此經中表明將自己入滅之後至彌勒成佛以來的無佛世界中,教育開化世人的任務託付於地藏菩薩。)


推薦閱讀:

少殺慎殺:法官一要堅持,二要解釋
曆書用語解釋
日久生情的心理學解釋
十神吉凶解釋
DNA變異解釋人類對香菜的愛恨情仇

TAG:經典 | 解釋 | 考證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