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年度關注人物】陳賢妹:善在俯拾之間

2011南方周末【年度關注人物】陳賢妹:善在俯拾之間

▲一個僅能勉強寫出自己名字的粵北農民,抱著垂死的小悅悅來到國人的道德危機面前。2011年,矮小的陳賢妹在俯拾之間成為一個龐大符號。她把一個石塊扔進了社會道德的渾水裡,因為她,每個人都重新標繪自己和那朵骯髒水花的距離。----------------------------------------  陳賢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自由自在地撿垃圾了。  現在,只要她拖著白色麻袋走出那間逼仄的出租屋,便總會陷入重圍。人們像對待明星般追捧這位佝僂著腰的拾荒者。「我只是做了一個人該做的事情。」人群中,陳賢妹略帶靦腆地回應。

陳賢妹 (CFP/圖)  在2011年的中國,這句尋常如乏味的小學作文例句的話,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午後幻化為一個懸在民族道德之上的巨大魔咒2011年10月13日,2歲佛山女童王悅連遭兩次車碾,7分鐘內18個路人行經,卻無一施以援手。  第19位路人58歲的拾荒者陳賢妹,出於樸素的良知和本能,用沾滿污穢的雙手抱起女童殘破的軀體。7天後,王悅離世,一場波及全國的道德大討論拉開帷幕。  陳賢妹,一個僅能勉強寫出自己名字的粵北農民,從積患已久的中國人道德困局中意外突圍,用拾荒的手,撿起中國人跌落的良心。  18比1:良知的對決  2011年10月13日傍晚,來自山東的2歲女童王悅由於母親的疏忽,獨自走到了路中央。這裡是廣東佛山國際五金城,車流如織。很快,小悅悅被一輛白色麵包車撞倒並碾壓。  在接下來的7分鐘里,小悅悅先後有18次獲救的機會,卻無一眷顧。這些路人分別為商店老闆、家庭主婦、摩托司機和搬運工,甚至還有帶著孩子的家長從血泊中的小悅悅旁邊繞行而去,直至另一輛小貨車再次從她身上碾過。  一個監控攝像頭記錄了這一切。這漫長而冰冷的一幕終結於第19位路人陳賢妹。此時她拾荒歸來。在驚愕中停下了腳步後,她大聲呼救,卻無人理會。她又彎腰去抱如棉花般垂落的小悅悅,力氣卻只夠將她拖到路邊。最後,在一個保安的協助下,老人逐家逐戶找到了孩子的母親。  「小悅悅事件」隨著監控視頻的公開而震動全國。人們從來沒有如此真實地感受到一場道德危機的逼近。事實上,隱藏在商品經濟洪潮背後的道德滑坡已非朝夕,從彭宇案到一系列惡性食品安全事件都在提醒人們:固有的誠信和道德體系正在快速遭到消解。  事故後第3天,當成群結隊的記者湧向五金城並尋找陳賢妹時,這裡的人們才注意起這個一直如隱形般生活著的老人,她實在有太多不值得記住的理由了:矮小、窮、來自農村、不識字、撿垃圾。在富麗堂皇的南方城市,這樣的人浩如煙海,他們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  但這一次,陳賢妹贏得了這場良知對決,並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傳統道德的顏面。人們開始極少有地對一個拾荒者表現出如此濃厚的興趣。面對無數遍「為什麼救人」的追問,陳賢妹的回應乏味而單調「我當時只想幫一下,沒有想太多,沒什麼好講的。」  她還請求送慰問金的人將錢用作醫治小悅悅。在唯一的一次探望中,陳賢妹用孩子般的口吻對小悅悅說:「我是捧起你的那個阿婆,你起來跟我玩啊。」隨後嚶嚶地哭了起來。  讓人困惑的年代  陳賢妹生於1953年,少年時期的價值觀大多來自盲人父親樸素的鄉村哲學。「老人常說,救人一命值千金,能走好運的。」1970年代初,她嫁給鄰村一個能在牆上畫漂亮的毛主席頭像的男人。後來,丈夫又在祖屋牆上寫下了《為人民服務》的段落,那是獻給時代的偶像燒炭戰士張思德。  陳賢妹年輕時在村子裡曾跳進湍急的河水救過兩個孩子,困難時期被她幫助過的人家也至今念著她的好。「鄉里鄉親的,舉手之勞而已。」她說。  無論從學術還是現實的角度,中國一直都存在著兩個社會「熟人社會」和「陌生人社會」。前者代表著中國的過去,後者則代表著中國的現在和將來。費孝通於上世紀提出了這一概念並描繪了兩者的關係。  現在,這個預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交接。2011年,社科院發表藍皮書稱: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標誌著中國數千年來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城鄉人口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逆轉。「人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以及價值觀念都會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說。  歷史學家們則更多地感到憂慮隨著兩個社會的轉化,以恥感文化為基本元素的傳統道德在陌生人社會必然受到衝擊,因為恥感下降了。2010年紐約街頭,一位見義勇為的青年被捅18刀後遭25名路人漠視喪命,同樣引發美國大範圍的道德反思。  前些年,兒女均相繼成家了,陳賢妹才得以稍享清閑。她愛上了看電視,這個方盒子告訴她世界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包括世道和人心。時代的偶像不再是張思德,明哲保身成了生存之道。她時常問丈夫唐介甫這樣的問題:老人跌倒了怎麼能不扶呢?人家幫你了怎麼能反咬一口呢?有些人怎麼可以這麼狠心呢?  唐介甫不知道怎麼回答,搪塞著:「那是城裡的事兒。」幾年後,陳賢妹到城裡當保姆,縱使一再自我警惕,但2007年,她在廣州街頭見到一個摔得滿腿是血的老人後,二話沒說就將其攙扶回家,還照顧了好些天。  幾次類似的經歷後,陳賢妹形成了她獨特的邏輯「我一個走路的老人家,還這麼瘦,能把人撞成什麼樣呢?他們不會訛我的,因為沒有道理。」  10月21日,小悅悅最終不治離世。那一晚,陳賢妹失眠了,稍一閉上眼就看見渾身是血的小悅悅躺在她的懷裡。「我當時拚命喊,拚命叫,卻沒有一個人理我,還有人勸我不要多管閑事。」陳賢妹懊惱地敲著頭,「我不明白,這麼好的一個孩子,他們怎麼都不幫一下呢?難道真的有這麼忙嗎?」  沉默與回歸  2011年12月26日,一則關於「陳賢妹被辭退並被房東驅趕」的消息登上微博頭條,再次激發人們對陳賢妹的同情和對世道的憤慨。這讓她很難過,事實是她仍住在原來的出租房裡,煮飯的工作也只是因為年關將近而暫停。「想不到把別人的名聲也敗壞了,這太不好了。」  作為出名的副產品,越來越多的謠言正刺痛著陳賢妹的心。有人在網上質疑「小悅悅事件」視頻的真實性,從而稱陳賢妹救人是純粹作秀。隨後,獎金超「百萬」的說法也憑空而出,而這個數字還隨著時間在加碼。村裡開始有人登門借錢,並且無論如何都不相信她的解釋。  「(獎金)大概有七八萬元吧,一部分支付兒媳婦的手術費,一部分給了村裡的孤寡老人,剩下的攢著給孫子上大學。」陳賢妹說。縱使盡量保持豁達,但村裡人的變化仍是微妙的,串門的少了,即使聊天也有意無意轉移到錢上來。最近陳賢妹還推掉了為幾個企業代言的邀請,「閑話太多了。」  而「小悅悅之死」也為公眾上了殘酷的一課。人們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假如我是其中一個路人我會怎麼做呢?假如倒在地上的是我的孩子我又是什麼感受呢?而假如我是小悅悅,我又會承受怎樣的痛苦和絕望呢?  更大範圍的行動在發起。小悅悅死後的第二天,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發地點,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全國各地也有各式各樣自發的燭光悼念;即使遠在美國的華人,也寄來了慰問金;網民在微博為小悅悅祈禱、作詩,歌手也為她譜曲;洶湧的民情甚至推動了官方考慮通過立法來懲罰見死不救。  現在,只有事發地佛山國際五金城成為這片喧囂中最沉默的地方。18個路人大部分已離開,剩下的或緘口不語,或搪塞些極易識破的謊言。一些檔主出於忌諱或擔心,已將自家小孩都送回了老家。  2011年12月17日晚,一場良心人物致敬典禮在北京大學舉行。當陳賢妹穿著棗紅色的棉衣走上這座中國最高學府的舞台時,全場觀眾自發起立鼓掌,她是當晚唯一享受到這一禮遇的嘉賓。耀眼的聚光燈下,陳賢妹拘謹地向台下揮手,她告訴人們:「我是一個普通人,此刻只想過回平靜的生活。」  作者:南方周末 葉偉民 沈穎
推薦閱讀:

【第一關注】香港為何拒絕富翁移民?
腦洞丨古詩喊麥:關注MC李白雙擊一波666抱拳了!
好工作都去哪兒了?(青春熱線·關注青年焦慮現象③)
侯瑞鶴丨缺少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求關注(0-6歲萌發安全感的種子)
從一個男人關注的事情上 可以看出他的修養和抱負

TAG:人物 | 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