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0九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0九集)  2012/7/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0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六十八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十波羅蜜」:

  我們學到第八,第八是「願波羅蜜:願即誓願,志求滿足也。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盡未來際,成就行願也。經云:菩薩成就一切眾生,供養一切諸佛,盡未來劫,證得如來智慧,是名願波羅蜜」。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願也有三種,第一個「求菩提願,謂自求佛果」。菩提是梵語,就是智慧,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智慧、德能、相好,乃至於一切法的究竟圓滿,無一不是自性本具的。所以大乘經上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樁事情在過去只有大乘知道,中國古聖先賢、我們的老祖宗也知道。所以論教學,東方超過西方太多了,東方人求智慧,西方人求知識。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知識是從外來的,智慧是從內求的。內求,最重要的是禪定。大乘佛法修禪定,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離不開禪。凈土宗念佛也是禪,《大集經》上佛說了,念佛法門是無上深妙禪。換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什麼?修禪定。修禪定的方法非常多,得到禪定叫三昧,無量三昧,無量法門。

  修學最重要的,禪是什麼意思?佛在經上常說「制心一處」,這就是禪,《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是禪定。所以一心不亂有三等,最淺的是功夫成片,應該是一般修凈土的人,能夠如理如法,都能到這個境界。到這麼一個境界,往生就決定有把握了,這個不難修。第二個,第二類的是事一心不亂,這比較不容易,現在一般人可能達不到。事一心不亂是斷見思煩惱,這個功夫等於阿羅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他不在同居土,功夫成片往生同居土。理一心不亂,這最高的,理一心不亂跟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等境界。我們在禪宗裡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師,他所證得的境界,在凈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亂。所以佛法修學的樞紐是禪定,禪定修學基本的條件是放下,如果放不下,你的心怎麼能得定?統統放下了,一個妄想、一個雜念都沒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就是這個境界,惠能大師所證得的也是這個境界,境界是相同的,這是佛為我們示現的。

  這個境界在天台智者大師所判的六即佛,是六即佛裡面的分證即佛,不是究竟。究竟即佛,是《華嚴經》上講的妙覺如來。分證即佛,《華嚴》是大乘圓教,從初住到等覺都是分證,常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就是沒有圓滿。也就是求菩提願,菩提願是三類的煩惱全都斷了,無明、塵沙、見思統統斷盡,見思、塵沙的習氣也斷盡,只是還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他住實報莊嚴土。到等覺這個地位,習氣斷乾淨了,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這叫成佛,證得究竟妙覺如來的位次。這個境界裡面不住實報土,他住到常寂光去了,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他入常寂光。四土三輩九品是前面三土有,同居土有、方便土有、實報土有,常寂光裡頭沒有,常寂光沒有三輩九品。為什麼?他無始無明習氣都沒有,所以常寂光是平等的。這些屬於境界,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有個好處,我們自己功夫到哪一個等級很清楚,再不斷的向上提升,一定要提升到妙覺果位。那是究竟的果位,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是我們學習終極的目標。

  既然八萬四千法門全修的是禪定,佛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眾生根性不相同,千差萬別,上上根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能夠得定,都能夠開慧、證果;可是上中下三根就不行了,必須在法門裡面選擇適合自己根性、適合自己程度、適合自己的興趣,乃至於工作環境、生活環境,這樣修就方便,障礙就少。如果與自己善根不相應,修學就非常困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如果自己業障重、煩惱多、習氣很重,任何一個法門我們都感到困難。佛菩薩慈悲,特別是阿彌陀佛,為我們開顯往生念佛的法門。這個法門,祖師大德稱它為教外,是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一個易行道。說明它跟八萬四千法門相比,那個法門難,這個法門容易。

  任何法門都要具足戒定慧三學,這個法門它只要具足,它也是三門,叫三資糧。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這真信,絲毫懷疑都沒有;第二,真正相信阿彌陀佛。《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世尊在世,大家都知道,所說的經只說一遍,沒有說第二遍的。唯獨這個法門是多次宣講,慈悲到了極處。在中國翻譯這部經典,從漢朝到宋朝八百年間,翻過十二次。所以中文的譯本有十二種版本,非常可惜這十二種本子有七種失傳,現在保留的只有五種,收在《大藏經》裡面。多次宣講,說明世尊無比的慈悲,知道這個法門能普度眾生。所以,極樂世界是我們成佛的中途站,我們先到這一站,在這個站裡面進修。這個站裡面修行的環境非常好,沒有任何障礙,決定能夠成就。這部經詳細介紹了極樂世界。這是自求佛果,這是第一大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第二,是「利樂他願,謂救度一切眾生」。大乘沒有為自己的,我修行,我斷惡修善,我積功累德,為什麼?為誰?是為眾生。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了實現這個大願,所以要斷煩惱、要學法門、要成無上道,這一願才能夠滿足。所以,成佛之後沒有不度眾生的,這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根本大願。沒有度眾生的大願,怎麼能成得了佛?什麼原因?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個道理在此地。

  第三,「外化願,謂外化有情,亦起自利利他之願」。這個外化是佛教之外,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多元文化,除佛教之外,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學派全都包括在其中。為什麼?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大乘經上常說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事實真相。大乘菩薩、大乘學者,沒有內外之分,沒有彼此之分,所以心量大。我們在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上讀到,從一體起二用,二用,一個是依報,就是整個宇宙,佛經上講的遍法界虛空界,這裡頭一切諸法,《壇經》上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有的宗教都是萬法裡頭的,萬法之外沒有東西,統統都在萬法之內。所以萬法是自性變現的。

  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到,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就是宗教),佛陀在世的時候都依佛為師,都跟佛學習。《地藏經》諸位常念,非常有名的公案婆羅門女,婆羅門教,不是佛教,就是現在的興都教。婆羅門教在印度歷史非常悠久,我跟他們也有往來。他們的長老告訴我,婆羅門教的歷史往上溯至少有一萬三千年。可惜的他們沒有文字記載,傳說,我相信。在我心目當中,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決定不止一萬年,至少也能夠像婆羅門教一樣,一萬三千年歷史。但是早年沒有發明文字,也是一代一代承傳下來的。從孔子教學當中我們能體會得到,夫子說他老人家一生求學,也就是說,他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都不是自己的東西,古聖先賢的。他表明他自己述而不作,這個意思就是他一生沒有自己的創造發明。述而不作,述是說古聖先賢的東西。《論語》裡面很多「子曰」,我們相信不是孔子的,是孔子轉述古聖先賢的教誨。

  中國人講的倫理,五倫、五常、八德,至少也有一萬多年。這些東西很簡單,都是最重要的綱領、原則。五倫只有二十個字,「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你說這能傳錯嗎?傳十萬年也不會傳錯。為什麼?它太容易、太簡單了。長篇大論記不住,太深奧了也記不住,簡單容易記。五倫二十個字,這最多的了。五常五個字,仁義禮智信,能傳錯嗎?不可能。這是中國人做人的一個原則,五個字做到了,你才像個人,五個字沒有做到叫缺德。這五個字中國人看是德,基本的德行。如果五個字都沒有,那不是人。人必須要具備這五德,所以才叫常。常是永恆不能變,比穿衣吃飯還重要,可以一天不吃飯,不能有一時一刻把常德丟掉,這個決定不可以的。所以古人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今天社會問題出來了,為什麼?沒人教了,大家都不知道,不懂得這五個字叫什麼意思。所以現在的社會,大多數,不是少數,是大多數,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這是社會的混亂。八德只有八個字,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四維,管仲提出來的,管子提出來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個國家有沒有禮、有沒有義、有沒有廉、有沒有恥?如果這四個字都沒有,這個國家很危險,到了亡國的邊緣。你說中國這個四科,這麼簡單,誰都能夠記得住,所以它不會忘失,愈是重要的東西愈簡單。所以中國人從小到老,每天都是用這四科做為標準,來反省自己德行有沒有修、有沒有缺失。

  我們修學凈土,凈宗學會成立,我們也在經教裡頭選了五科。這得真干,真修凈土,這是修凈土的本錢。第一個三福,這些科目裡頭,三福比較長一點,一共十一句,一句四個字,四十四個字,也不算太多。中國講的五倫只有二十個字,佛法這最高指導原則,四十四個字。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三福第一。這個做到,你有福報,這個沒有做到,你沒福。不孝父母,不敬尊長,這個人哪裡來的福報?三福,這是福的根。現在沒有了,現在人沒有福,所以災難起來了,社會亂了。第二福,第二福是從第一福提升的。第一個福是人天福報,在佛法里講,這是俗諦,世俗。第二,第二這就佛法,佛法建立在世間福報的基礎上,世間有福報的人學的。第二福只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小乘福,小乘是大乘的基礎,但是世間福報是佛法的基礎。那我們就曉得,世間法的基礎是孝道,佛法是師道,人不孝父母,他就不會尊敬師長,那他什麼都學不會,佛菩薩再慈悲教他,他也沒法子學。因為聖賢教育、心性的學問,要從真誠心、恭敬心才能得到;沒有真誠恭敬,佛菩薩教他也枉然,這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第三福,大乘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四句。合起來看,十一句,前面十句都是成就自己,最後是成就別人;勸進行者是弘法利生,對於發心修學的人,全心全力去幫助他。

  這是最高指導原則,不僅是凈宗,世尊當年這些話是對韋提希夫人說的,告訴她,這三種福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句話重要!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修成佛道,不能離開這三福,離開三福他不會成就。所以,這三福是大乘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起步是從持戒,不學小乘那怎麼行?今天學小乘,小乘戒也不能持,為什麼?世間的根沒有。讓我們回想到世尊滅度之後,他的弟子到四面八方去教學,傳授佛陀教育。有些地方一、二百年就沒有了,有些地方三、四百年沒有了。我們在印尼爪哇島看,那裡有佛教的遺迹,佛滅度之後七百年沒有了。換句話說,世尊滅度之後,有弟子到爪哇,在那邊傳承佛教,有七百年的歷史。阿富汗也有七百年歷史,都沒有了,現在都沒有了。佛教傳到中國來快兩千年了,中國還有,殘餘的。典籍有,寺廟、佛像這些遺迹有,真正學佛的人沒有了。而且把佛教看錯了、扭曲了,認為它是宗教,認為它說迷信,認為它對人生沒有真正的利益。這種誤會非常深,非常普遍!

  為什麼以前沒有?以前,兩百年前,我們看清朝,清朝歷史二百七十多年,前面的一百七十年,佛法挺興盛。我們看到過去這些祖師大德,清朝的,他們留下來的這些著作,今天我們學習多半采它們做參考,就知道那個時候的盛況,儒釋道都興旺。凡是傳統的精神文明興旺,國家一定強盛,人民一定安樂,真的是太平盛世。滿清最初的三朝,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做了六十年皇帝,做了四年太上皇。嘉慶享祖宗的余福,嘉慶沒有衰,嘉慶之後就一代不如一代,盛世過去了。到咸豐,咸豐死了以後,慈禧太后她掌握了政權,她對儒釋道三家不尊重。所以人民對傳統文化,信心慢慢就淡薄了。到清朝亡國,許多羨慕西方文明的,都說清朝亡國的原因就是儒釋道,它太保守、守舊了。這些年輕人要打倒孔家店,主張全盤西化,中國自己的東西沒有用處,統統丟掉,完全向西方學習。中國派到外國的留學生,確實沒有堅實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留學日本的完全學日本,留學美國的完全學美國,留學英國的完全學英國,留學蘇聯的完全學蘇聯。回來之後都打架,彼此不能相容,造成中國混亂的局面,非常可惜。這種形勢,讓民間對於傳統文化完全喪失信心,到現在提起中國文化,中國人比不上外國人,外國人知道的還不少,中國人完全不知道,非常陌生。這些苦難不是沒有原因。

  外國的東西好,一昧向他們學習,外國好東西沒有學到,壞的全學到了。現在外國自己成問題了,走投無路,要到中國來學,要到印度去學。從古老文明裡頭,看看能不能找到東西、找到智慧,來拯救現前的社會。湯恩比博士指出一條出路,這條出路就是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湯恩比知道,他沒有講清楚、沒有說明白,對他這句話贊同的人不多。我們到倫敦,去問問英國這些專家學者,他們對這個半信半疑,英國研究漢學的人不少。由此可知,這個問題嚴重。中國人的心量大,「四海之內皆朋友也」,這句話就是,用現在話講,整個地球、整個人類都是朋友。朋友是五倫,五倫之內,不是在五倫之外,可見那心量大!朋友只有互相幫助的,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決定沒有去害一個朋友、去殺一個朋友、去消滅一個朋友,這個觀念在中國找不到,佛法裡頭也找不到。而佛法裡頭,講人造業,最重的罪業就是殺生,殺人是重罪裡頭的重罪。殺人的果報,你細心去觀察,多半都在地獄。畜生殺多了都會墮地獄,何況殺人!畜生也是人做的,畜生,人愚昧無知,愚痴墮畜生道,貪婪墮餓鬼道。六道眾生都應該尊重,都應該幫助他們、度脫他們。

  所以外化這個願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大,除了娑婆世界之外,你看阿彌陀佛的大願,他要度脫的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哪些人?最上面,等覺菩薩,到最下面無間地獄。阿彌陀佛的發願,普度!只要你願意來,沒有一個不歡迎。彌陀心目當中,這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眾生跟自己都是一體。他本來是一體,彌陀沒有分別,彌陀沒有執著,知道這些眾生本來是佛,統統是自性里生的。自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一體比親兄弟還要親,親兄弟不是一體,一個父母所生的,不是一體,這是一體。這個一定要向阿彌陀佛學習,要真正在生活當中去做到,眾生跟我是一體,我對於眾生的愛護、關懷、照顧、幫助,一定是一體的感受。所以,這也是自利利他之願,這是願度的三行。

  我們再看下面第九,「力波羅蜜:力即力用」,我們今天講的能力。能力有兩類,一個是智慧,一個是體力,智慧屬於精神的能力,勞力屬於體力。「謂行滿功成」,修行圓滿,功德成就了,「萬境無動,能善辦眾事也」。萬境是有境界,不是說萬境不動,這四個字的意思要把它看正確。在萬境當中,自己的心如如不動,境是動的,境怎麼會不動?不動就沒有境界。所以菩薩他有定力,有定力才有慧力。所以這個地方專在定上說,底下一個在慧。下面最後一個是「智波羅蜜」,那個智是講後得智。在萬境當中不動,這就有力了。動,力量就沒有了,動是虛妄的。所以能善辦眾事也,什麼事他都能辦,我們常常讚歎的萬德萬能。所以成就自行化他的功德,成就自行是提升境界,積功累德,功德。功德跟福德在事上完全相同,在心上完全不同。心上什麼?心上萬境無動,這是功德;萬境當中心動了,是福德,這個一定要知道。

  譬如我們今天修學佛法,心在境界裡頭不動,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功德,無論大小事情全是功德;如果起心動念,全是福德。福德,果報在三善道。功德,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要功德,福德不行。為什麼?我們有看到,在佛門做很多的好事,到最後念佛沒能往生。做的好事真不少,這什麼原因?福德,不是功德。我們一生修行、講經教學,如果著相,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是福德,人天福報,來生大富大貴,搞這個去了。如果我們對於這些好事,做了之後將所有功德迴向求生凈土,世間人天福報一絲毫不沾惹,行。對於這些虛妄的,能舍、能放下,這個能幫助你在極樂世界提升品位。因為往生的條件是信願,我真相信,我不懷疑,這就能往生。我每天所修所學的,全為了往生極樂世界,這就對了。所以功德跟福德要辨別得很清楚。好事決定有好報,不能成就功德它就是福德,福德是世間善。

  「經云:菩薩具深心力」,深心是好德好善,「無有雜染」,這心清凈、心平等,念念為眾生,沒有為自己,「乃至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是名力波羅蜜」。乃至具加持力,眾生當中有修行的,你能幫助他,幫助他堅定信心,幫助他了解事實真相,他懂了,他接受了,依教奉行,這叫加持力。這個力波羅蜜,總的來說就是斷惡修善。斷惡要有力,要有勇氣,修善也要有勇氣。勇氣不簡單!我們看到有很多做錯事情的人,甚至於做大錯,這個過失怎麼樣?這個過失要墮地獄的,他不能懺悔,他沒有這個勇氣,沒有這個力去懺悔。我們把事實真相講解給他聽,他不能接受。這是什麼?面子問題。真正懺悔那是有很大的勇氣,大庭廣眾之下,把自己造作的不善能說出來,叫發露懺悔。真不簡單,多大的勇氣!中國古人說「知恥近乎勇」。他自己真正知道錯誤,真正知道將來墮落三惡道這才是最大的恥辱,他才有這個勇氣把自己的過失說出來,求別人原諒,求別人加持他,幫助他改過自新。這個人只要認錯、只要懺悔,都是好人。你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所說的,第十八願,五逆十惡,極重的罪業,只要能懺悔,念佛求生凈土,彌陀一樣攝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一認錯,一回頭,就是好人。

  可是這裡頭有個麻煩事情,阿彌陀佛原諒你,你要是殺害人太多了,你冤親債主不饒你,這個沒辦法了。阿彌陀佛去勸那個冤親債主,他不答應,有這麼強的脾氣,這些人就是他這一生往生當中的大障礙。這個事情,必定要自己從內心發自於真誠,求懺悔,向什麼?向被你殺害這些眾生,你要向他懺悔。你要禮請真正有修行、有德行的人給你做超度佛事,祈求大眾的力量去感動他。他要接受,這個結就化解了;他不接受,這個麻煩就存在。造業的時候自己迷惑顛倒,一時的憤怒殺了他,很痛快,一時的快意,不知道死之後有這麼大的麻煩。

  所以,因果這些經典,我們前幾年編了一部書,把《大藏經》裡面佛所講的因果報應,都把它抄出來編成一部書。這部書也流通了,一共擷取了二十多種佛講因果報應的。比道講得清楚,道教裡頭,像《玉曆寶鈔》這一類,它果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因沒有細說。佛經裡頭,因、果都講得詳細。這個東西要弘揚,要把它當作故事來講,這是特別從經裡頭節錄的。古人也有,像《經律異相》裡面不少因果故事,《法苑珠林》裡頭也有不少因果故事。這是古人把它擷取,而且分類編排,對於學經教的人有很大的方便,你要想找一個經典上的故事,從那裡去翻。特別是對於初學,初入佛門的,喜歡聽這些掌故。老修的偏重在理論上,初學的特別喜歡聽故事。歷史的故事,採取二十五史,這是中國正史裡頭記載的,如果不是事實,寫歷史的人不會把它寫上去。所以史稱為信史,能夠給後人相信的。史書是後代人編的,不是當代,底下一個朝代為前面一個朝代寫歷史。現在這些事情多,現在社會發生的事情,報紙有、雜誌上有,電視、廣播資料都有,這都成為史料,將來寫歷史的資料。

  力度也有三種,第一種「思擇力,謂思惟揀擇一切善法,而得其力」。這是我們講思考,哪是善哪是惡、哪是利哪是害,這個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就選錯了。這個跟因果完全是相通的,是連接在一起的。自己沒有選擇的能力,求助於人,求助於老師、同學,求助於善知識。有些時候我們自己以為是一樁好事,但是沒有想到它會引發其他的副作用。好事,自古以來,諺語所謂好事多磨,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好事不容易做。如何斷惡修善,避免副作用?這要靠真實智慧。選擇最妥當的方法,這叫善巧方便。總原則那就是經典上教導我們的隨緣妙用,著重在妙字上,隨緣妙用是正確的選擇。隨緣裡面產生麻煩,變成業報,這個選擇就欠妥,不善。

  第二種,「修習力」,這是講自己修行,「謂修行數習殊勝妙行,證得其力」。法門無量,有很多人一門深入他做不到,門門都想涉獵。所以往往因為這個原因把自己所修學的變質了,他自己不知道。變質是什麼?他所學習的是佛教的知識,把經典當作一種學術資料來研究,錯了。佛法經典跟世間書是完全不相同,為什麼?世間所有典籍是從意識裡頭流出來的,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從這兒寫出來、說出來的。佛法不是的,佛法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所以這個難!沒有自己的意思,為什麼說出這麼多?那是性德的作用,佛經上講法爾如是。不得已跟諸位說,這裡頭有感應,有佛菩薩加持的能量在裡頭。這個說法是真的嗎?是真的,不是假的。

  每一尊佛菩薩都希望幫助眾生,我們在此地幫助眾生,但我們自己不知道,確實佛就藉這個身體,智慧這樣流出來。講完之後,連自己都不相信,這話是我說的嗎?我怎麼會說得這麼好?同時自己說過之後忘掉了。現在好像有錄音、錄像,可以翻過頭來你自己再聽聽,在以前沒有這些設備。像諦閑老法師講《圓覺經》,《圓覺經親聞記》是當時那一批大居士,對佛法有很深研究的,他們聽經,江味農帶頭,有幾個人把老和尚所講的記錄下來,整理出來,第二天送給老和尚修改。老和尚看到,問他們:這話是我講的嗎?是的。怎麼我都不知道?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這真的不是假的,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我講過很多遍,跟大家提的報告是真的,講到很精彩的地方,不是我講的,我怎麼會講得出來?所以我們講感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佛菩薩在暗中加持,冥應。這個冥應,大家聽了有明顯的感受,感應不可思議,這學習過程當中。它這裡用的字好,證得其力,佛菩薩力波羅蜜的加持,我們會證得。

  第三,「變化力,謂神通力用,化度眾生」。阿羅漢以上都有這個能力,甚至於初果須陀洹,他有天眼通、有天耳通。佛不以神通做佛事,佛有神通,為什麼不以神通做佛事?怕一些妖魔鬼怪他們有神通,佛要用神通,就混淆了、就分不清了。所以佛菩薩完全用教學,教學他們不會,他們會用神通,神通很靈驗,讓你不能不信。如果完全信神通,把經教丟掉,你入魔道去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佛菩薩現神通,決定有經論做基礎,也就是說沒有離開經論所說的原則,沒有違背經論的軌道、方向,這個可以。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災難多,所以信息非常非常複雜,有很多人來問我,有很多人給我傳遞這些信息。我們如何應對?最好完全依經教,這些提供的信息可以做參考。如果你自己真有信心、真有功夫,連參考的必要都不需,可以完全置之不理。讓我們自己清凈平等心現前,我們不必聽他的,我們自己就十分清楚。連今天量子力學家都知道,知道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只要自己的念慮端正,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的思考、顧慮不為自己,為眾生的福祉。眾生福祉裡頭最大的無過於覺悟,換句話說,幫助眾生覺悟,這是大好事!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對眾生帶來最大的利益,真實之利是什麼?就是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他要不講經教學,對眾生就沒有好處,沒有利益。一生所說的,只說,沒有文字記錄。這些弟子學生當中,在佛滅度之後,把佛過去所講的這些記錄成文字,留傳給後世。這些弟子對老師有大功勞,老師的法能夠傳下去,世世代代傳下去,這是他們做的好事。那我們要曉得,世出世間第一等好事,就是承傳如來大法。我們沒有能力去讀誦、沒有能力理解,但是在現前這個時代印刷術這麼發達,我們可以印經布施,大量的翻印。目的是留傳給後世,讓這個動亂的社會、災變的地球不至於將佛的經典消滅了。唯一的方法就多印,到處都有。我們相信災難不至於全部毀滅,這個地方有災難,那個地方沒有災難,這些東西總會留下來。這就是好事,這就是真實功德。不著相就是功德,著相就是福德。事是一樣的,好事,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問題就是著不著相,功德跟福德區別就在此地。

  「變化力,謂神通力用,化度眾生」。化是教化,這是屬於事。度,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他真明白,真覺悟了,真回頭,真幹了,依教奉行。他得定,他開智慧,這就真的度了。度的標準是以脫離六道輪迴、脫離三界,以這個為標準;如果他沒有能夠離開六道輪迴,這不叫做度。那我們就想到,他所修積的善心善行全是福德,他沒有功德。功德就是不著相,功德就是放下。

  再看,我們看最後這一條,「智波羅蜜」。智就是智慧,這個智是後得智,不是根本智。十波羅蜜,第六般若波羅蜜,如果用六波羅蜜,後面這四條都在般若波羅蜜裡頭,根本智、後得智在一起。要把它分開,那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後面這些,這四種,方便、願、力、智都是屬於後得智,後得智是辦事的智慧。「智即智慧,謂決斷無惑,證法怡神,善入佛慧,明了無礙也」。這是世間人所講的智慧,智是什麼?是決斷,對於一個問題、一個狀況,有能力判斷。真妄、邪正、是非、利害你看得很准,沒有看錯,就是沒有迷惑,這是智慧。這種智慧它的根本就是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後面方便、願、力、智全沒有。智慧從哪來?智慧從禪定來的。禪定從哪裡來?禪定從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來的,我們對前面不能不重視。

  修行頭一個布施,布施是放下,你放不下,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徹底放下,身心世界一起放下,心才定得下來。從理上講,這是說真話。事有沒有關係,大富大貴長者也修禪定也能得定。放下怎麼講?放下是心裡頭不著,也就是說不要放在心上,事再多不能放在心上。你一定要曉得,事是假的,相是假的,身體是假的,財產是假的,財色名食睡全是假的,色聲香味觸法也是假的,這個佛講得非常清楚。既然是假的,就不要放在心上。心裏面就是隨緣,決定不執著,執著就放在心上了,分別就放在心上了。起心動念太深了,我們的確做不到,我們今天能夠做到的,就是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執著就是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不分別就是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前五個跟阿賴耶不要去管它,那是果上轉的。我前面這兩個轉了,那兩個就跟著轉了。所以懂得這個道理。布施裡頭有奧義,奧妙的道理,就是不放在心上,一切人事物都不要放在心上。念佛的人,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就得定,這就是念佛三昧。

  得三昧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如如不動。李老師過去講經,講到這樁事情,你是不是真有定功?真有定功,你現在在講堂聽經,有個人來報信,你家裡失火,被火燒去了。你是趕快跑回家去救火,還是繼續在這裡如如不動在這裡聽經?真有定功的人沒事,根本不理會,財產身外之物,真能做到如如不動,這個人有定功。往生極樂世界,功夫淺深是品位高下的依據,如如不動的品位高;心要一動的時候,往生去不了。你說哪個重要?說得容易,事到臨頭,那就叫考試,是真的是假的?必須真正經歷事情不動,這才叫功夫,這個才顯示出定力。如果在這個時候有人報信,這個你就要決斷了,還是動,還是不動?不動,房子燒了算了。你有沒有修積功德?修了。就是這種表演,你讓所有在會的大眾看到什麼?這個人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這個樣子,這樣才叫做放下,會給很多人帶來啟示。要回去救火,保留一點點財產,這個功德沒有了,一筆勾消。完全不理,財產損失一點,功德成就了,真的福報。如果你要相信因果,叫福人居福地,你有這麼大的福報,那個地方去了,說不定新的又來了。肯定,我相信,你那邊真肯丟,它就真有來的,這個東西,施後頭就是報。

  我們自己在六十幾年修行當中,這個事情遇過,遇到好多次。不得不舍,可是舍了之後,下面境界更好,愈施愈好,我們有了信心!真正放下,佛菩薩加持。佛菩薩要我們在這個世間,在表法,就是表演,表演就是做給大家看。現在人,講他不相信,做出來他相信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愈施愈多,他相信了,大家都肯舍,大家不要再爭了。大家能夠相讓、不爭,衝突就沒有了,鬥爭就沒有了,你說這做了多大的好事!你看,都是一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心裡非常煩惱,我做這麼多好事,這樣熱心弘法護法,為什麼還遭這麼多大難?心裡不服氣,還有怨恨,對佛法還懷疑,三寶沒有保佑他、沒有加持他。很多,很多這種現象。這是什麼?這是他沒有智慧。他要有這個智,那就不一樣,有這個智就很清楚。我們來是為了佛法的,我這一個舉動讓多少人覺悟了、感動了。佛法的利益殊勝,超過這些物質慾望。真正修道人,道重要,其他的不重要,甚至於丟掉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要。

  「決斷無惑」,他沒有迷惑,他很清楚,順境怎麼處,逆境怎麼處,他很清楚。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基本的一個概念就是不放在心上,事臨頭如如不動,智慧就現前,你處理得非常妥善。「證法怡神」,法是經典,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的理論,告訴我們的方法,我們現在事來了,我們用上了,如如不動。怡神是安定,沒有驚慌,沒有誤失。「善入佛慧,明了無礙」。「經云:菩薩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是名智波羅蜜」。「與前之第六度所以異者」,跟前面這個不一樣,前面是觀空理的智慧,這個智是照有相的智慧,這完全是事,在處理事物上的智慧,這後得智。般若是照理,這兩種差別不一樣在此地。所以第六叫慧度,第十叫智度,慧觀空,智照有。觀空是根本智,是般若無知;觀有是後得智,無所不知。但是一定要知道,無所不知是從根本智上生出來的,如果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這是用植物做比喻,根本智是樹根,樹的主幹就是本,它的枝條、花果、樹葉都從根本生出來的,用這些枝幹、花果、樹葉表後得智。所以沒有根本智,不可能有後得智。有根本智,一定有後得智,不要學的就會了。就是你一看你就曉得該怎麼處理,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這是般若波羅蜜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

  明白這個道理,曉得禪定重要,根本智是從禪定生的。禪定從哪來?從忍辱來的,不能忍哪來的定?忍從哪裡來?忍從持戒、布施來的。布施是放下,樣樣執著不肯放下,哪來的忍辱?就不能忍。所以它有連帶關係,而且前後不能顛倒。六度像六層大樓,後面的一定包括前面,你說第六層,一定包括下頭五層,沒有五層,哪來第六層?十波羅蜜,七、八、九、十這四種都是智慧的德用。有智慧,第一個就有方便,方便也叫善巧,你就有願,你就有力,你就有智,能解決一切疑難雜症。這個理事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曉得,布施、持戒、忍辱重要,這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行。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三四集)
《凈土大經科注》0142_三十二相願3
凈土篇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