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事,沒有之一

人生最重要的事,沒有之一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人生天地間,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耶穌說一切都是苦難。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幸福顧,何以一葦以航?我想應該是認識你自己。人是會思想的蘆葦。我是誰,我來自何方,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是人類乃至所有物種的終極哲學問題。

古希臘德爾斐阿波羅神殿廟上刻著兩句箴言:一句是「認識你自己」;一句是「毋過」。阿波羅神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代表著光明、理性以及各種安頓的力量,因此對很多人而言,它是一個解決人生難題的地方。先哲蘇格拉底每有困惑,也要到神廟依靠神諭的指示做出選擇。簡單也不簡單的兩句話被刻在神廟上,必有深意。而今,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應該站得高,看的遠。尼採在《道德的系譜》的前言中寫道我們無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我們的永恆判詞是: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悲劇的誕生》中,尼采也認為人類只有在悲劇的再生中才能實現自我拯救。遙望歷史的長河,小到個人命運,大到國家興亡,悲劇以其高貴的魅力一次又一次地成為人類歷史的主旋律。悲劇是永恆的,所以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是偉大的。如何自我拯救,先哲已經指明方向,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認識你自己。

只給世界觀,不給方法論的文章都是耍流氓。無論是小馬過河,還是醜小鴨歷險記,抑或是蜩與學鳩笑之曰的大鵬一日九萬里。其中角色都有劃分,是馬就不要學牛的方法論,是天鵝後裔的醜小鴨就堅信自己,follow your heart。 蜩與學鳩就不要想水擊三千。如此,甚好。那麼問題來了,你是天鵝的後裔嗎?你是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嗎?認識你自己,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天道酬勤的話是用來安慰人的,因為大神在天上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千年一嘆也是空話,畢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以失敗而告終。認識自己,我覺著方法有二,一為向內,吾日三省吾身。如果你是王陽明的話也可以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二為向外,做一個行者,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爛大街的說法就是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但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就是苟且,選擇詩和遠方是要付出代價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三句詞分別出自以下。

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柳永《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然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是受叔本華美學思想影響獨創境界說寫成《人間詞話》的,而叔本華哲學又受柏拉圖理念論、康德哲學、印度哲學而成。在一定程度上說,《人間詞話》是王國維踩在巨人肩膀上完成的傑作。私以為人生三境界的重點不是那三句詞,而是後面的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為什麼呢?因為你不是太白永叔李後主,寫不出那樣精彩絕妙、意蘊深長的詩詞。

歷史潮流浩浩湯湯,裹挾著人類的悲歡離合向前,再向前。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認識你自己說不定你就是歷史潮流的引領者。日本戰國有逸話—何使杜鵑啼,織田信長迫,豐臣秀吉誘,德川家康等。這三位用靜安先生的話說,算是彪炳史冊,成就大事業者了。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無知即罪惡,讀歷史或許可以漲姿勢,了解自己。叔本華是徹底的宿命論者,他認為每個人隨著自己梵我一如的出生法則茁壯成長,在名曰命運的道路上輪迴,命運的守護神指引你去你該去的地方。(所以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嘛!)這也曾安慰了愛因斯坦和薛定諤等神一樣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所以認識自己至關重要。

一定程度上說,中國填鴨式教育是誨人不倦,又毀人不倦。一個正常接受中國教育的人22歲大學畢業了也未必知道自己要幹什麼,能幹什麼。羅素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他的一生。按照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羅素大概算是自我實現者或者自我超越者了。他的需求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其提出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 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人分三六九等,聖人不滯於物,乃能與世推移。真正的高手都是雌雄同體的。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

馬斯洛根據他心目中成功人士的人格得出的自我實現者人格特徵:

(1)全面和準確地知覺現實.自我實現者對世界的知覺是客觀的、全面的和準確的,因為他們在感知世界時,不會摻雜自己的主觀願望和成見,或帶有自我防禦,而是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去反映。與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則是以自己的主觀方式去知覺世界的,他們試圖使世界與自己的主觀願望、焦慮和擔心相吻合。

(2)接納自然、自己與他人。自我實現者能夠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與缺陷,而不會為這些缺陷而憂心忡忡。當然,對於可以改造或可以調整的不足與缺陷,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而對那些不可改變的不足與缺陷,他們能順其自然,不會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過不去。

(3)對人自發、坦率和真實。在人際交往中,自我實現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實感情的傾向,他們不會裝假或做作,他們的行為坦誠、自然。一般而言,他們都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這就使得他們足以真實地表現自己。

(4)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實現者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獻身於某種事業或使命,並能全力以赴。與常人相比,他們工作起來更刻苦、更專註。對他們來說,工作並非真正的勞苦,因為快樂恰恰寓於工作之中。

(5)具有超然於世和獨處的需要。自我實現者以自己的價值和感情指導生活,不依靠別人來求得安全和滿足,他們依靠的只是自己。他們一般都喜歡安靜獨處.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害怕別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現實,而是為了在減少干擾的條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較,以便去尋求更為合理的解決問題方案。他們平靜安詳,保持冷靜,安然地度過或頂住各種災難和不幸。

(6)具有自主性,在環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自我實現者行為的動力主要來自於自身內部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而不是來自於因缺少某種物質或精神上的東西需要外部的補充,因而他們更多依賴自己而不是外部環境,能夠抵制外部環境和文化的壓力,獨立自主地發揮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賞力。自我實現者能夠對周圍現實保持奇特而經久不衰的欣賞力,充分地體驗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東西。他們不會因事物的重複出現而習以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們對每一個新生兒、每一次日出或黃昏,都像第一次見到時那樣新鮮,那麼美妙。

(8)具有難以形容的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人感受到的一種強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緒體驗。當它到來時,人會感覺到無限的美好,具有極大的力量、自信和決斷意向,甚至連平凡的日常活動,也可以被提升為壓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動。馬斯洛認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體驗的潛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實現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這種體驗。

(9)對人充滿愛心。自我實現者所關心的不僅局限於他們的朋友、親屬,而是擴及全人類。他們把幫助窮困受苦的人視為自己的天職,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難的強烈意識,千方百計為他人著想。在自我實現者看來,他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他們已經把自己從滿足自身狹隘需求的牢籠中解放了出來。

(10)具有深厚的友情。自我實現者注重與朋友間的友誼,他們交友的數目雖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實。就對愛的理解來說,他們認為愛應當是全然無私的,至少應當是給予愛和得到愛同等重要。他們能夠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所愛者的成長與發展。

(11)具備民主的精神。自我實現者謙虛待人,尊重別人的權利和個性,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對他們來說,社會階層、受教育程序、宗教信仰、種族或膚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掌握真理。自我實現者極少偏見,願意向一切值得學習的人學習。

(12)區分手段與目的。自我實現者的行為幾乎總是表現出手段與目的界限。一般說來,他們強調目的,而手段必須從屬於目的。自我實現者常常將普通人看成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動經歷當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體驗到活動本身的樂趣。

(l3)富於創造性。這是馬斯洛研究的所有對象共同的特徵之一,他們每個人都在某個方面顯示出獨到之處和創造性。雖然、他們中某些人並不一定是作家、藝術家或發明家,但他們具有同兒童天真想像相類似的能力,具有獨創、發明和追求創新的特點。

(14)處事幽默、風趣。自我實現者善於觀察人世間的荒誕和不協調現象,並能夠以一種詼諧、風趣的方式將其恰當地表現出來。但他們絕不把這種本領用之於有缺陷的人。他們對不幸者總是寄予同情。

(15)反對盲目遵從。自我實現者對隨意應和他人的觀點和行為十分反感,他們認為人必須具有自己的主見,認定的事情就應堅持去做,而不應顧及傳統的力量或輿論的壓力。他們這種反對盲目遵從的傾向,顯然不是對文化傳統或輿論的有意輕視,而是他們自立、自強的人格的反映。

馬斯洛在他去世前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論》,他在文中重新審視他多年來發展出來的需求理論,並增加了第六個需求層次,進而歸納為三個次理論,即「X理論」「Y理論」及「Z理論」,構成了下面的體系:

馬斯洛說「超個人心理學是以宇宙為中心,而不只注意人性需求或興趣而已,它超越人性、自我及自我實現等觀念……這一新的發展趨勢很可能為日漸消沉的人們,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受挫的理想主義者」提供一具體有用又有效的答覆……缺乏超越的及超個人的層面,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或無望,或冷漠。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激發出敬畏之情,重新以一種自然主義的,經驗性的、與教會無關的奉獻自己。」 馬斯洛試用不同的字眼來描述新加的最高需求,例如:超個人、超越、靈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不再以人類為中心,而以宇宙為中心)、天人合一等等……馬斯洛將「高峰經驗」及「高原經驗」放在這一層次上。馬斯洛發現,超越者不僅存在於宗教界人士、詩人、知識界人士、音樂家之中,而且也存在於企業家、事業家、經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馬斯洛在晚年認識到,不能以他需求理論中的『自我實現』為人的終極目標,並進行了修改補充,但若只是專註他早期的需求理論不放,必然導致對人性的盲目認識,助長人的驕傲的同時把人正真的價值貶低!也必然影響對於人自我超越的誤解!馬斯洛認為,刻意去尋找高峰體驗是徒勞無益的。自我超越者的精神生活不是由無止境的一系列強烈的、高度興奮的高峰體驗所構成。儘管自我超越的生活包含時而經歷到的高峰體驗,但它更多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神聖感所構成。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神聖的平和與寧靜,馬斯洛稱為「高原體驗」 ,以區別於高峰體驗,高原體驗在自我實現者的生活中也佔有重要地位。

認識你自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馬斯洛所謂的自我實現者是人類最傑出的存在,可惜九牛一毛。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是第一位的,別人只能以其自身來作出認知判斷選擇,更何況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呢,所以傾聽內心的聲音顯得尤為重要。信息爆炸的時代,網路充斥著各種勵志雞湯,可是雞湯真的好喝嗎?戾氣甚囂塵上的年代,幸福該如何談起?體制有毒,如何出淤泥而不染?當然要保持獨立思考的清醒頭腦了,可惜這是個苦難的世界。認識你自己,這是刻在古希臘德爾斐阿波羅神廟殿的箴言,裡面有揉碎了也說不透的悲涼。當然還有另外一句箴言:毋過。畢竟過猶不及。行文至此,借《中庸》一節以結。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END—


推薦閱讀:

幸福的定義

TAG:哲學 | 認識自我 | 馬斯洛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