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生逆修,養生的最高境界
來自專欄湖山國學
——《道德經》的養生智慧之八
□ 湖 山
根據「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哲學,老子以逆向思維形成了「順生逆修」的學說,「歸嬰」養生就是其代表性的理念,「歸嬰」強調的是人們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保持陰陽和合,像嬰兒一樣無知無欲,元氣淳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樹立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從而達到身心和諧,健康長壽的目標。後世道家又將「歸嬰」,進一步發展到「胎息」,通過練氣調節呼吸,達到神氣相合的境界。老子的「順生逆修」理念,對現代人的養生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歸嬰」就是追求陰陽和合
老子在《道德經》二十八章中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道什麼是雄強,卻安守著柔弱,甘願處於處於卑下的地位。處於卑下的地位,恆常的德行就不會丟失,從而回歸到無知無欲的嬰兒狀態。
老子認為「雄」和「雌」是一對陰陽,陰陽和合才符合「道」,嬰兒的生命力旺盛,處於一種陰陽和合的最佳狀態。老子的「歸嬰」不是讓人們穿越時空,回到嬰兒期,而是像嬰兒那樣,達到最佳的陰陽和合,具有嬰兒一樣的旺盛生命力。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意思是:萬物都包含著陰氣和陽氣,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運動產生和氣。「和」就是調和、和諧,陰陽精氣的互相調和。「和氣」就是陰陽二氣通過「沖氣」產生的一種新的生命原生質,指物體處於適均、不偏勝的狀態,這就是「和合」狀態。
「沖氣以為和」,既指萬物的生命由「和氣」所生,又指萬物的生命是在陰陽二氣的和合狀態中存在和發展的。老子的這一智慧,運用到養生上來,那就是要使得陰陽達到對立的統一、平衡和合。嬰兒的生命力最為旺盛,處於陰陽最為和合的狀態,養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這種狀態。
二、「歸嬰」強調精神的返樸歸真
老子在《道德經》五十五章中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chài)虺(hǔi)蛇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這是老子描述嬰兒最精彩的一章,意思是含有深厚德行的人,好比是初生的嬰兒。蜂蠍毒蛇都不去咬他,猛獸也不去傷害他。凶鳥不去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拳頭卻能握得很牢固。他還不懂男女交合之事,可小生殖器卻會經常挺起,這是因為精氣充足的緣故。嬰兒整天大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和諧到極點的緣故。懂得陰陽和合的道理,就叫做懂得了常道,懂得常道,就叫做明智。過分的貪生縱慾,就叫做災禍。不顧一切地意氣用事,就叫做強橫。萬物壯大了便逐漸走向衰老,不認知這個道理而強求壯大,這就叫做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會過早地滅亡。
老子所強調的「歸嬰」,並非生理上的「返老還童」,而是一種精神上、心理上的返樸歸真狀態。人如果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就達到了「攝生」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一般的人是很難達到的,只有赤子嬰兒才能夠達到。①赤子「含德之厚」——養生先養德,像嬰兒那樣輕鬆自然,純樸無邪,含德深厚才符合「道」,尊道貴德就能戰勝醜惡兇橫,達到健康長壽。老子在這裡把「道」人格化了,希望人們去仿效。
②嬰兒「常德不離」——老子將有深厚德行的人比作嬰兒,因為嬰兒與世無爭,不會做違背道德準則的事,老子認為「壽源於德」,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長壽。
③嬰兒能「專氣致柔」——「攝生」要注重養氣,不斷地培育元氣,增強身體的柔韌性,養氣要像嬰兒那樣,使氣專一、凝聚,不分散,不遊離,才能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④赤子「精之至也」——養生就是蓄養精氣神,嬰兒的精氣神達到了至極,嬰兒精氣旺盛,所以小生殖器經常勃起。人的精氣旺盛,就能健康長壽。
⑤赤子「和之至也」——嬰兒的和諧、協調、和氣達到了至極。這就是「攝生」嚮往的最高境界。嬰兒由於元氣淳和,僅管日夜啼哭,但嗓子不會沙啞。這是什麼原因?是嬰兒會運氣,是極度和諧的原因。嬰兒發音是用丹田之氣,氣從下丹田發起,通過中丹田和胸腔,再從嗓子發出來。
⑥「如嬰兒之未孩」——嬰兒無知無欲,沒有明顯的心理、精神意識,更沒有成年人的功名利祿之心,極其地渾樸、本真,所以他們無憂無慮,快快樂樂。《管子·內業》中說:「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善怒,道乃無處。」人生應當以快樂為主要的生活狀態,如果經常情緒憂愁、悲傷、憤怒,就談不上養生。歡樂的情緒,樂觀的精神狀態,能使人身心和諧,這是人健康長壽的一條重要原則。
三、「歸嬰」與「胎息」
道家的內丹功最終目的就是「歸嬰」,回歸嬰兒的狀態,其理念與智慧就來自老子。「歸嬰」也成為道家內丹功的重要術語。後人對老子學說又有發展,他們倡導的不僅是回歸「嬰兒」,還是要進一步回歸到「胎兒」,像胎兒那樣呼吸稱為「胎息」。
「胎息」一說,出於《道德經》「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一語。南北朝時,胎息已經在道教中普遍流行。其鍛煉方法包括行氣、服氣、守竅、存思、存神、內丹等。這些功夫,能調製呼吸,以達胎息。
這是模仿胎兒呼吸狀態的吐納功法,指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合,鼻子呼吸若有若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後漢書·王真傳》:王真等悉得行胎息、胎食之方。再如明代袁了凡《攝生三要》:「人在胎中,不以口鼻呼吸,惟臍帶繫於母之任脈,任脈通於肺,肺通鼻,故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其氣皆從臍上往來。」
曾有人問到邵逸夫先生的養生秘訣,他的回答是:「常練氣功,笑口常開。」他在90歲的時候,上了武當山,向誠玉道姑(享年118歲)學了一套延壽氣功。從此,邵逸夫便每天練習這套延壽氣功。他每天早晨5點起床,練功兩個小時。由於堅持鍛煉,蓄養精氣神,他在2010年初才退休,比普通人的退休年齡晚了40多年,活到了107歲的高壽。
這裡又進一步想到了「順生逆修」之說,其實人活著是一天天遠離嬰兒狀態,而要回歸於嬰兒狀態乃至胎兒,不就是「逆修」嗎?再看陳摶就有「逆煉返本」之說。老子在《道德經》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陳摶則逆化為:煉精為氣,合三為二;鍊氣化神,合二為一;煉神還虛,一歸無極。由此構成了一個「逆煉返本」的系統,就是所謂的「逆則成仙成佛」。
無論是「歸嬰」,還是「胎息」,我們從老子「順生逆修」的養生學說中,接受到的理念就是:人不僅要健康地活著,還要像嬰兒那樣健康地活著,這才是一種養生的最高的境界。
嬰兒的生命還給人們另一個啟示,如老子說:「無為無不為。」嬰兒的那種狀態是「無為」的,然而顯示出來的是一種「無不為」的境界。當然,老子所說的「攝生」也並不是那種「無知的無為」,而是要人們達到「真知後的無為」,是「得道後的無為」。
推薦閱讀:
※不管陰虛陽虛,喝對茶都能好
※天天談養生,但你連怎麼喝水都不會
※中年人養生不可忽視的7點要素
※真正的養生需精氣神並重
※【養身食療】換季掉頭髮好可怕!9個超級秘方拿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