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10年的工作經驗,還是成不了好老師

為什麼有10年的工作經驗,還是成不了好老師

可是你會說,醫生、律師和老師做的都是良心活,都需要專業性的人才能做,都要通過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為客戶創造價值。

既然這樣,那衡量好壞的標準不就是看最後的結果嗎?這句話看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為什麼呢?

首先,醫生和律師自身可以較好地控制行為過程及結果,做好自己結果便不會太差,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和客戶進行複雜的互動。

然而老師自身對成績的提升並不能完全掌控,我們都知道「教」+「學」=「成績」,這就要求老師在關注自己「教」的同時,還要去引導、規範學生「學」的行為。

此外,醫生和律師的工作結果是及時反饋的,這就促使他們關注並提升行為結果。然而老師的情況恰好相反,從教學開始到學生成績提高,要經歷相當長一段時間,這就要求老師不僅得關注最後的成績,還要對中間的過程負責。

既然成績不能作為衡量好老師的唯一標準,那好老師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我調研了10位教培行業的名師,包括2013年的全國新浪課外教育五星金牌教師王思明、2015年新浪華南區五星教師尹政、高思雙師名師朱國帥、廣州卓越教育五星級教師易茂群等。

他們說,一個好老師應該是這樣的:

? 好老師能力模型

1. 專業功底過硬,學科素養紮實,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2. 不僅能傳授學生知識,還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做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3. 與時俱進,眼界開闊。了解時下熱點以及孩子們正在關心的事物,並且能融入到課堂中,而不是做一個老古董,3年前上的課跟今天的課沒任何區別;

4. 具有獨特的授課風格。不一定只是幽默,也可以是親和力型、學霸型,甚至多才多藝型;

5. 能夠持續學習;

6. 能夠沉澱自己的經驗,影響更多新老師。

怎麼樣,這6條跟你想的一樣嗎?應該不少人會有疑問:難道續班率、帶班量、學生喜愛程度、客戶滿意度不應該算進去嗎?

這些也沒錯,但你仔細想想,如果上面那6條你都做到了,這些數據性的指標不需要刻意為之,是會隨之而來的。

? 經驗和天分不能讓你成為好老師

知道了好老師的特徵,那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呢?

有人說好老師像紅酒,是有「年份」的,要靠經驗積累,也有人說能不能成為好老師主要看天分。真的是這樣嗎?

大量研究發現:無論是經驗還是天賦,都不是成為好老師的關鍵因素。

說到這,我不得不先糾正大家常見的兩種錯誤認知:

1. 只要花足夠長的時間去做某件事,一定會更擅長。

實際上,如果你每次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非但不能提高,反而會讓能力下滑。比如,我們總會發現身邊有一些工作經驗豐富,但卻始終身處底層的人,我們培訓機構里應該也有這樣的老師。所以,經驗不一定能讓你成為好老師。

2. 一個人的能力通常受到基因的影響。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我天生性格不適合」,「我不擅長和家長打交道」,「我不是很有創造力的人」……但說實話,以我們現在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拼天分。

這些說辭不過是給自己心理設限而已。你應該也聽說過在某方面很有天賦但最終卻淪為平庸的人吧。所以說,天分也不一定能讓你成為一名好老師。

既然經驗和天分都不是成為好老師的重要因素,那什麼才是呢?

弗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提出:決定一個人在領域內是水平一般還是水平高超的,既不是經驗,也不是天分,而是刻意練習的程度

在我調研的這些名師中,他們也都不約而同提到了「刻意練習」。

所謂刻意練習,是指為達到一個具體的目標,而按照一系列的方法有目的訓練的過程。它要求你能夠走出舒適區,不斷地依照方法去練習和提高。

比如,我們來看一下 「世界記憶力錦標賽」的歷屆冠軍紀錄:

你能看到,在"spoken numbers」 這項世界紀錄中,2013年前由中國最強大腦隊長王峰保持,他能以每秒一個的速度連續記住300個數字,是他天生智力超群?還是參賽經驗豐富?

都不是,王峰說相比其他人,自己運用了一套更高級的記憶技巧和訓練方法,並且長久地投入到刻意練習中而已。

所以,現在反過頭來想:為什麼有些人擁有10年教學經驗但依然算不上好老師,而有的老師入行2年就有突出表現?

差就差在,你雖然工作了10年,但每天都在重複自己做過的事,真正刻意練習的時間可能10小時都不到;而我即使只工作了2年,但每天都會花大部分時間去刻意練習,不斷精進自己的業務水平,用來練習的時間可能超過了2000小時。

因此,表面上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實際上是10小時和2000小時的差距,也就是說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各自背後付出的刻意練習的時間。

? 如何通過刻意練習成為好老師

既然如此,那該如何進行刻意練習呢?

1. 避免自動完成工作

自我反思:我今天上的課,是基於經驗自動完成的,還是在有意識地不斷優化?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上課時的情景,面對20多個學生,興奮又緊張,一遍遍提醒自己應該注意的事項:板書要清晰工整,教姿教態要端莊大方,語速語調要適中,時間節奏要控制好……

第一堂課有可能做不好,但隨著上課次數的增加,你做這些事會越來越熟練。

直到你不需要刻意去思考,就像條件反射一樣,看到黑板就會自動會把字寫工整,你也許都沒有意識到是怎麼完成的。

但當你的工作一旦到達這種「自動完成」的狀態時,你上課的水平將停滯不前甚至會陡然下降。

而要想成為優秀的好老師,絕不能允許自己的工作不經大腦「自動完成」。事實證明,那些優秀的老師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比如,無錫騰飛教育的王恆傑老師,在騰飛做語文老師11年。學校8點上課,每天要求自己7點前一定要到校區。空出來的1個小時幹嘛呢?他會回想思考:

? 昨天的課我是怎麼上的,有什麼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有什麼做得好的地方?課堂反應怎麼樣?

? 昨天講的作文思路,全班有多少個學生是按照我的思路來寫的?

? 為什麼有的學生沒按思路寫?是講解的不清晰,知識點太難,授課方式不對,語速太快,還是學生沒有落實到位?

? 針對昨天的問題,今天我能在哪些地方改進?

這件事簡單吧?

但對我們大部分老師來說,卻很少有能做到的,覺得能把課講完講清楚就萬事大吉了。但優秀的老師卻不是這樣,他們不滿足於60分萬歲,因此不斷刻意避開「自動完成」的狀態,要求自己做的好一點,再好一點,直到超越大部分老師成為佼佼者。

2. 犧牲短期利益,逃離舒適區

自我反思:我有多久沒有死磕過一個問題,讓自己專註於學習或做好一件事了?

這張圖應該不陌生:

? 舒適區——完全熟練掌握的區域,在你能力範圍內

? 學習區——一知半解,不熟悉的區域,稍微超出你能力範圍

? 恐慌區——完全陌生,很難理解的區域,遠遠超出你能力極限

刻意練習要做的事,就是讓你逃離舒適區,進入學習區,多挑戰高於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雖然這部分知識、技能,你還沒有完全掌握,或是知道了但還沒有熟練運用成為「技能」,你會感到有點「費力」,但用心和堅持就可以Hold住,就能進步。

逃離舒適區就意味著不舒服,意味著自己跟自己較真兒,這在天性上是違背人的本能的,所以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想想你在工作中都有哪些善待自己的場景?比如,上了一天課,下班在地鐵上趕緊玩會兒手機,刷個劇;同樣的課堂的導入,用了1年也不換,反正重要的是知識點,這些花架子不重要……

如果你長時間在以上的「舒適區」待著,將很難獲得進步。我們看看優秀的老師是怎麼刻意練習,死磕自己逃離「舒適區」的。

新浪五星金牌教師王思明老師,上下班地鐵很少玩手機,最愛乾的事就是「觀察人類」,怎麼個觀察法?

觀察人的動作、眼神、表情,並分析背後的原因和可能性。聽起來有點兒瘮人,但她確實總結出來一套心得,並用到了學生身上。比如:

? 主動型的學生,做完題後會快速跟老師反饋,眼神很迫切,這時候老師就要過去批改,這種學生不怕被打擊,所以可以直接告訴他答案對錯。

? 中性的學生,做題時是彎著腰的,做完之後就會抬起身體,瞄老師一眼。當他有這個動作時,要跟他有個眼神的交流,然後再過去批改。

? 慢熱型學生,會一直趴在桌子上,躲避你的眼神。這時候老師要主動走到座位上耐心講解,課後還要給他補習。

你看,這就是讓自己逃離舒適區的結果,雖然犧牲掉了自己短暫的休息時間,但帶來的卻是工作上的成長。

離開舒適區,就意味著要犧牲掉短期利益,用自己不熟悉的方式做事,然後不斷刻意練習、精進優化,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舒適可言。

但如果用個人的成長進步來交換,你願意逃離舒適區嗎?我相信,任何一個想變優秀的老師,都是願意的。

3. 持續獲得反饋

自我反思:我的課到底上得怎麼樣,學生、家長和其它老師都是怎麼說的?

我發現在我調研的這些名師中,他們在刻意練習時,除了避免自動完成工作、逃離舒適區外,還有一個共性——持續不斷地收集反饋。

為什麼一定要有反饋?

反饋是讓你知道自己現在做得有多好/不好,以及距離理想目標還有多遠。

當你還是新人時,可能會從老老師那裡收集反饋,了解自己還有哪些不足之處,但當你逐漸熟練掌握這項技能後,是不是依然在持續獲得反饋?

如果沒有,你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了。因為可怕的是,優秀的老師比你還努力。

那他們是怎麼收集反饋的呢?

其實只要你想,方法有很多。比如,從學生家長處了解、邀請老師聽課、拍視頻看回放……

此外,新入職的老師一般有很多創意的點子,聽取他們的意見也很有效。

比如,尹政老師在講防止鐵生鏽的方法時,會這樣說:

? 第一個方法是保持表面的乾燥與潔凈。就像我們洗臉,是不是只有洗過臉之後才會更乾淨啊?

? 第二個方法要塗一層保護膜。就像我們塗防晒霜一樣,這樣能保護我們皮膚少受紫外線的傷害。

? 第三個方法,就是改變內部結構,把它變成不鏽鋼。就像有些人為了更美不惜動刀整容一樣。

但一直這麼講,未免乏味,在新老師的建議下,她又加了一些時下更流行的元素,比如,《來自星星的你》、《跑男》、《微微一笑很傾城》……

就這樣,不斷獲得反饋——改進——刻意練習——反饋,循環往複,最終成就了一個優秀的老師。

這些老師中,有的成為名師只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有的甚至1年半就成為了機構里的五星級老師,所以你說,要變優秀很難嗎?

也許你苦於沒經驗、沒天賦,但這都不是關鍵因素,重點是你願不願意跟自己較真兒,願不願意不停思考、總結、反饋,並且做自己不習慣、不舒服和反直覺的事,願不願意堅持刻意練習?

如果你堅持下去會怎樣呢?有一天,你會實力碾壓你大部分同事、擁有能夠談笑風生的見識、產生強大的口碑影響力…….

所以,設想一下10年後的你,是想水平一般始終平庸呢,還是水平高超成就顯著呢?


推薦閱讀:

ESL新手開始教學職業生涯
吳猛強:獻給那些心理素質比較差的老師
輕鬆管理90後老師,您只需掌握8大技巧
把教師帶到「雲」里,智業雲桌面實現可移動教學
新一輪教改的當頭炮——教案改革

TAG:職業發展 | 教師 | 教育培訓行業 |